標籤:

周易博大精深 研讀增長智慧

周易博大精深 研讀增長智慧

在我國豐富的文化寶庫中,歷史文化資源佔有重要的位置,《周易》文化是其中的瑰寶。《周易》大致形成於3000多年前,一直被尊為「群經之首」。《周易》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對中國傳統科學、農學、儒家、道家以及諸子百家都有深刻的影響。《周易》中的陰陽、中和、天地人三才之道等關於人與自然的基本思想,使華夏文明數千年來能夠一直持續地發展下來,實際上它是中國傳統思想的重要理論源泉。《周易》中闡述的一些基本理論、觀點,可以幫助解決人類社會的一些重大問題提供借鑒。

一、《周易》歷史悠久: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在中國所有的經典當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叫做《易經》,可謂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班固《漢書·藝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還有「伏羲畫卦,周王說卦,孔子作傳」或「四聖同揆」,就是「伏羲畫卦,文王重卦,周公繫辭,孔子作傳」的說法。《周易》成書經歷了三個聖人、三個時間,三四千年形成一部《周易》。三聖就是伏羲、周文王、孔子,三古就是上古、中古、下古。上古時代是三皇五帝時期;中古時代是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時期;下古時代是漢至清時期。三聖之一是伏羲。遠古聖人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三聖之二是周文王。「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三聖之三是孔子,「孔子晚而喜易 ……讀易,韋編三絕。」孔子作「十翼」。「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要不是孔子,我們到現在可能就真的完全讀不懂《易經》了。

中華文化慧命的最主要的源頭是《周易》,解讀不盡、取用不竭的《周易》智慧,則是中華文化慧命的最重要的源頭活水。《周易》是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一部奇書,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部奇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不了解《周易》其書和神妙的《周易》大智慧,就很難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很難契得中華文化的底蘊,很難契得並全幅朗顯中華文化慧命的總體風采。同樣,不了解《周易》其書和神妙的《周易》大智慧,也就談不上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文化慧命的創造性轉化與提升。3000多年來,《周易》和易學的精深義理與奇妙象數,在中華文化史上,一脈相承,不斷發展。具有廣泛實用性的易學思想,滲透到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它同文學、史學、哲學、自然科學以及術數之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就是說,數千年來,從帝王將相到貧民百姓,從鴻儒博生到江湖術士,從世外高人到凡夫俗子,一直對《周易》抱有濃厚而廣泛的興趣。無論是國家治亂興衰,還是個人生死得失,人們總企望從《周易》中找到合理的解釋,企望借《周易》以趨吉避凶。《周易》是一部以獨特的形式承載著高水平的思維方法的著作,過去它曾哺育了中外學人,啟迪了他們的頭腦,促發著他們的智慧,伴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仍會受到它的啟迪,它將會被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思想家們所認識。《周易》的智慧將在這些領域獲得不斷的活力。它必然引起千秋萬代更廣泛更熱情的無盡探索。每個人都能從《周易》中得到無窮的財富和永恆的啟迪,每件事都能從《周易》中得到有益的提示和智慧的指導。

在2007年的兩會上,委員們提出了設立「國家閱讀日」的提案。他們認為,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閱讀率下降的背後是民族素質的下降,現在部分國民心態浮躁,與疏於閱讀、遠離經典、缺乏應有的文化底蘊不無關係。沒有閱讀就沒有個人心靈的成長,就沒有人的精神的發育。文化經典積累起人類的精神基礎,民族復興離不開文化經典之根。研讀經典不僅是傳統文化的普及,更是精神和思想的提煉。假如一個人在心中埋下了經典的種子,假如他的人生旅途經常與經典相伴,與古今的文化巨人同在,他自然會明白歷代聖賢教人立身處世、做人傳幫帶的道理,理解內聖外王、成已成物、知性知天、尊道貴德的思想精髓,從而固守之、踐履之,自覺地將聖賢的教誨融入自己生命成長的歷程,自覺地消解外部世界的喧嘩與浮躁,自覺地加強修養,豐富思想,成就事業。

易學著作比比皆是,先從哪裡下手,免得勞而少功,走上彎路呢?首先就是要了解易學書目,精選流行廣、影響好的書;其次是初學入門書,先看翻譯過來的書,那樣容易看懂;再次是易學基本書,即《易經》、《易傳》;最後是讀法,先通讀《周易》的「經」和「傳」,然後重點反覆多讀《易傳》,打好基礎,特別是要結合人生經歷和社會實踐,進行研讀和參悟,才能學有所獲。至於學習《周易》,還要從另一個方面下功夫,即《周易》中有的部分需要下功夫背誦能熟練的記住。欲讀《周易》,必須先了解它組成結構的特點,它是由陰爻陽爻符號組成八卦和六十四卦符號,還有它的文字部分。首先要記住八個卦象的名稱,僅看、讀是不行的,必須要記住。朱熹的《八卦取象歌》對學易入門很有幫助:「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周易》研究前景廣闊,全世界已有上百個「易學」組織,我國「易學」也日益受到重視,並得到蓬勃發展。只要堅持學習,持之以恆,不在困難面前喪失信心,總會有一天取得進步和收穫的。當然,人生短促,時間與精力都十分有限,所以讀書不能沒有選擇。任何一個偉大的人物,能夠對他一生產生巨大影響的書籍不過那麼有限的幾本。讀膚淺的書,你會跟著膚淺;讀不朽的經典,你至少能讓自己的心靈接受一次拷問,經受一次洗禮。閱讀傳統經典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提高素養。因為讀書是一種再創造,是一個自我反思的過程,因此反對非主體性閱讀習慣,反對沒有探究的表面化的接納,強調學習者的自我活動,即強調學習者內在潛力的發掘和釋放。「人類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會一打就垮;沒有人文精神、民族傳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會不打自垮。」

《周易》文化所體現的智慧悟性,正是由於本身所具有的哲理特性,它沒有像希臘、印度一樣,以後發展成為宗教文化的形態,而健康地發展為學術園地中的奇葩異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非常奇特的一部經典,值得認真細心閱讀。《周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最為古老的典籍,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易經》,即華夏文明史祖伏羲所畫八卦、殷末周初文王所演六十四卦及所作卦辭;二是《易傳》,即戰國中晚期孔門後學解說《易經》所撰十篇文章。自古以來,《周易》便視為中國哲學和文化的源頭活水,就在於《易經》標誌著中國哲學的產生,強調了矛盾對立的思想,事物運動變化的思想,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思想;《易傳》確立了《周易》在中國哲學與文化史上的理論價值,吸起了《易經》中的陰陽理論與觀念,重視「天人合一」,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構建了一個頗為完善的辯證思想體系;易學對中國哲學和文化的發展影響至深;體現了易學與人文關懷精神等。

學習精華,快樂學習。《禮記》云:「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絮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之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絮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意為逃避)哉?」有句名言:「有心無相,相由心變;有相無心,相隨心轉。」一個人思想轉變了,形態就轉變。曾國藩在《冰鑒》里也講:「功名看器宇,事業看精神;窮通看指甲,壽夭看腳踵;如要看條理,只在語言中。有個人讀書不多,但他從人生經驗中,得來幾句話就蠻有意思:「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脾氣卻大。」所以,我們立身處世,就要知道,有的人有學問,往往有脾氣,就要對他容忍,用他的長處---學問,不計較他的短處---脾氣。孟子看人則特別注意人家的眼神,光明正大的人眼神一定很端正;喜歡向上看的人一定很傲慢;喜歡向下看的人會動心思;喜歡斜視的人,至少他的心理上有問題。人到老了是很可憐的,有幾件事是相反的:坐著想睡覺,躺下睡不著;書是越看越遠,尿是越尿越近;哭起來沒眼淚,笑起來淚出來;現在的事記不住,過去的事忘不了;講他好時聽不見,說他壞時能聽清。

正確吸取傳統文化精華,提高人的文化素質。易學在過去之所以能夠保持其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原因之一就是與它能夠范導、影響中國過去時代的進步分不開。易學在現代和未來,如欲保持其生命力,就必須對現代及未來所發生的一切,做出很好的回應,並持續不斷地從現實中吸取營養。《周易》的現代意義很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增強環境意識,維持生態平衡,優化美化環境。「天地人」三才的思想不時給我們現代人類敲響警鐘,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十分重要和緊迫的課題。西方世界在主客二元對立的理念下,在改造、征服自然過程中,片面地發展了「科技理性」與「工具理性」,卻忽視了「價值理性」,造成了現代後的一系列危機。在人與自然關係方面,危機表現在環境、生態平衡的嚴重破壞和資源的匱乏。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需要藍天、綠地、清潔的空氣和水。其次要涵養心靈,調理心態,改善人生。沒有人不渴望完善的人生,然而完善的人生上帝不會賜予,只有靠人自己的積極創造。《周易》倡導一種健康的、豐富的、積極進取的人生,一定程度上能夠矯正社會價值坐標,彌補人的精神生活的缺憾。如,保合太和,塑造精神支柱;進德修業,積極進取;崇尚理性與科學,創造健康豐富的精神生活;正確對待順逆成敗,錘鍊心理素質;強身健體,善待生命。

重視個人道德修養,把「修身」與治國平天下緊密聯繫在一起;正已正人,推已及人,成已成物,是「修身之道」的重要內容;秉持好學篤行,豁達樂觀,鄙視奢糜享樂的生活態度;絕不排斥對富足的嚮往和物質財富的追求,但強調要以合乎道德為前提,提倡重義輕利;要剛毅自強,抱負遠大,持之以恆;要尊長愛幼,孝悌友愛,創造家庭社會和諧,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寬廣胸懷和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體現出中華大家庭生活中濃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二、《周易》博大精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周易》的內容非常廣博,無所不包。概括起來不外乎是三道,即天道、地道和人道。因此,它的用途很明確,就是要概括宇宙和人的規律,用來開通物理,成全事務。學習《周易》好比是去山頂看日出,日出的景象是美輪美奐的,但是登上山頂的路卻不一定處處引人入勝,可為了看日出,我們就得上山。學好《周易》,特別是你一旦透過這些符號系統,領會到了它的奧妙之後,回過頭來再看這些符號的時候,就一點也不覺得枯燥乏味了,就會感到字字珠璣,奧妙無窮。中國人的「人文化成」思想源遠流長,從《周易》中可以找到它的源頭。六十四卦自始至終貫穿著一種強烈的人文主義精神,洋溢著一股濃厚的人文主義氣息。《周易》稱:「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社會人生的真正希望,也在於人文思想所澤潤、所陶養、所轉化與完善提升;以人文的精神化成天下,才是社會人生的唯一正確選擇。人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中的「文」是以人為本位,「人」和「文」為本性和自性,它通過人與自然、社會、人際和人自身心靈的諸關係合乎「中」的協調,以教化天下,並由此禮樂文化、人倫文化、仁愛文化和生生文化等。所謂人文精神,是指對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嚴、價值、意義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對價值理想或終極理想的執著追求的總和。人文以天道自然為起點,憂患意識所體現的人文關懷。在《周易》的作者看來,天地之道即天地之德,人作為天地陰陽的化生物,自然也延續和體現著天地之德,人不斷地效天法地,閑邪存誠的過程就是自我實現的過程。踐履諾言,嚮往對天道順應,又能重視有德有才的人,就會「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所謂「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憂患意識是易學人文關懷的體現,它一再提醒人們:「吉凶與民同患。」「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懼以終始,其要無咎。」從而將憂患意識升華為居安思危的民族性生存智慧,正是基於這種民族性的智慧,中華民族才能生生不息,不斷走向未來。人文法則出於對天道自然的仿效;以人為天地之心,「人文」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點;為了涵育、培育和挺立以仁義為主要內容的正大人文德性、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周易》的慧見是,人觀察大宇宙、大自然中的各種文采或各種自然氣象,為的是明了時序的變化;而審視和探察社會人生中的各種人文現象,為的則是明了社會人生之所以然與未然,明了社會人生之應然。

《周易》研究的內容和重點。首先,由於《周易》是古人生活與實踐經驗的記錄和總結,因此,我們研究《周易》就是要通過《周易》這部書發現古人所進行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信息。其次,由於《周易》倡導一種與神道相對立的人文主義精神,這就要求我們的《周易》研究應著重探討蘊含其中的哲學、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思想。最後,由於《周易》是整個中國文化的源頭,因此我們研究《周易》應著重探討《周易》與整個中國文化的關係,《周易》與諸子之學的關係。《易傳》使易經從巫術轉變為哲學,從迷信轉變為理性。《易傳》繼承和發揚了取像說、取義說,提出包括當位、應位、中位、趨時、承乘、消長、卦變等多種形式的爻位說,以此解釋卦爻辭吉凶,第一次將《周易》內容邏輯化、系統化,提出了一個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內的、關於自然和社會普遍規律的哲學思想體系。《易傳》將「陰陽」看作是表述自然界普遍聯繫的基本範疇,它提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命題,認為天地萬物存在或相吸引、或相排斥的關係,一切事物的複雜性和變動性都受陰陽對立統一規律的制約。《易傳》認為「變化」(即「易」)是自然界、社會和人類生活的普遍法則,認為事物本身對立面的相互作用是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和萬物化生的源泉,提出了一套以「自強不息」為特點的辯證思想。《易傳》社會政治思想則強調體現出儒家思想的特徵:尊卑、貴賤的等級觀念;「保合太和」和中庸思想;「神道設教」的教化主張;明德慎罰的德治思想。「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表現為《周易》思維模式的整體思維特徵。

《周易》的基本精神及科學定位。《周易》所倡導的是一種與神道相對立的人道觀念和人文精神。這是因為,《周易》作者特別注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注重人的道德修養,注重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主要體現在「治外」和「求內」兩個方面。《周易》是本什麼性質的書,古往今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周易》是占筮書,是哲學書,是歷史書,是萬世經典---百科全書,是宇宙代數學,可以說是各執一端,沒有一個精準的統一的定論。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周易》是東方文化之奇葩,結構非常奇特,是由符號系統和文字系統兩大部分有機組合而成的;它的產生有許多神話般的傳說;文字非常古奧,一般人不容易看懂,明白其中的道理。《周易》對研究科技有很大的幫助,是一把打開宇宙迷宮的金鑰匙。《周易》有許多經邦濟世的原理原則。《周易》是上古巫史文化的百科全書,是神秘文化的理論基礎。

《周易》的思維方法主要有:陰陽思維。陰陽思維是辯證思維的一種民族表達方式,是指周易中不管思考什麼都是從陰陽出發,通過陰陽變化來解釋世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對立,陰陽互補,陰陽兩面,陰陽共存,這就是周易思維中陰陽的辯證統一關係。一個具有辯證思維能力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一個智慧的人、一個快樂的人。我國傳統文化非常強調「彈性」,其實就是堅持陰陽互變的原則來處理問題,不把問題本身看成是不變的。陰陽辯證,不會讓人絕對地看問題,可以使人堅強和圓滿,可以讓人快樂和寬容;具有陰陽辯證思維和彈性人格的人,一定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因為他可以根據情境的需要來調節自己的行為,絕對不會出現「一條路走到黑」、把自己逼到絕境的情況。我們要積極地思考問題,當我們處於陰的力量佔主導看不到前途和光明時,就要增進陽的力量,讓自己的身體健康起來,只要自己的力量足,就會對生活充滿自信;當我們處境不好時,就要積蓄力量,使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就會從困難的處境走出來。在失意的時候,會自然想著得意正在前方不遠處等著,堅持一下就到了;在得意的時候,自然會懂得珍惜和反思,勝利是如何到來的,失敗又是怎麼發生的,這樣,在下一個失敗周期到來時,就不會手忙腳亂。

吉凶思維。吉凶思維是《周易》辯證思維最廣泛、最具體的應用。凡事皆有吉凶,凡事皆有變化。這種吉凶變化,可能是「由吉趨凶」,也可能是「由凶轉吉」,不管什麼結果,全是由人的具體行為所致:人的作為好,如行善積德,凶會變成吉;人的作為不好,如德性不好,沒有憂患意識,「吉」就變成「凶」,「凶」會變得「更凶」,最後就會釀成大禍,自取滅亡。所以,周易中吉凶辯證就是要傳授人們真正的生命智慧,永遠保持生命的積極思維,永遠保持生命的最好德性。人在生活中,有時很好合作相處,有時很不好合作,看似與人的性格有關,有些說不清道不明,其實從根本上說還是與個人的利益有關,即在整體中個人喜歡施展自己的才能,如果合作和諧,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何樂而不為呢?問題在於,人們可能認為,我的發展空間已經被阻止了,沒有希望了,所以就開始與他人相處不和諧、不親密。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不能有太直接的利益之爭,應該遵守共同的規則發展自己,尊重他人。

整體思維。古人看待萬事萬物都是從一個整體的角度出發,把世界看成是多元的、無限的,同時又是相互聯繫的整體。中國的整體思維方式往往是強調天人與天地之間的感通,人不可能脫離天地,也不可以天地的法則,這樣人就有了把自然當作學習對象的想法,也有了以自然的德性為楷模的想法。天人是一個整體,既把人看作是天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把人看作是一個的小宇宙。認為天是有意志的、有道德的,正所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所以,周易強調「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的觀點,啟示人們要以天地人為師,天總是可以佑護人,地總是可以承載人,人總是可以影響人,進而決定人的幸福。

類比思維。《周易》中的類比思維,都是試圖在自然現象和人事之間建立某種聯繫,用自然之事來提醒人們的行為。如「枯楊生稊,老夫和其女妻,無不利」,就是說,老漢娶得年輕的妻子,就好像枯萎的楊樹長出新枝,沒有什麼不利;「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就是說,老婦嫁給了年輕的丈夫,就好像枯萎的楊樹開出新花,沒有咎害,也不光彩,都是運用形象類比的方法把複雜的東西講得非常直接簡單。《周易》認為「發芽」比「開花」結局好,是出於一種憂患意識:開花雖然燦爛,但開過花後,很快就要凋零了;芽苗雖然弱小,但是它有可能成為參天大樹。我國北方地區流傳著一種說法是「前不栽桑,後不栽柳」。就是說,房前不能種桑樹,屋後不能種柳樹。因「桑」跟喪事的「喪」聯繫起來了,宅前栽桑會「喪」事在前;後不栽柳的「柳」又有了柳樹不結籽,房後植柳就會沒有後代或「後溜(柳)」,會跑光了財氣的意思。這是類比思維在生活中的體現,說明中國人的諧音類比方法很流行。

象數思維。象數思維可以說是《周易》開創的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與符號和圖像有關,是以形象和數為媒介來認識推斷或預測事物發展的規律。周易中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到處都有「象」,到處都有「數」,每個道理都是用象數結合的方式來探討的。例如,乾卦的初九爻辭「潛龍勿用」,「初九」就是數,「—」就是象,兩者結合形成了「潛龍勿用」的道理。此外,這些卦象和數字還可以廣為類推。上海交通大學,取材於《周易》思想,對校名「交通」作了別樣的解釋:「天地交則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前一句很好地應和了「交通」二字,交則通也,不交則不通;後一句則用了諧音「交同」,上下相交,志向就趨於統一,上下交心,師生齊心,就可以把學校辦得更好。

三、研讀《周易》的價值:文化之源、智慧之海

毫不誇張地說,只要是中國人或者是東方人,都應該好好地讀一下《周易》,它所涉及的內容,幾乎涵蓋了華夏文明的方方面面,是教導人們認識自我、理解萬物、知難行易、樂為君子的好書。讀《周易》的最高境界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讀《周易》有益於人生行事。人活著,不能只為了簡單的肉體享樂,必須要有大境界、大視野、大德行,這時就要有超越之思,這些都可以從周易中得來。《周易》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偉大經典,我們應該對這部書有敬畏之心。敬,就是要崇敬這部偉大的經典,發自內心的崇敬周易的思想,傳播這部書的思想。畏,就是要知道這部書的「難」,要有勇氣一點一點地讀,甚至可以用一生的氣力來讀,只要是讀有所得,就是有價值的工作。

《周易》是探索宇宙、自然及人生法則,並指導人們勇於面對生活、積極進行人生實踐的生活指南。雖然學習周易的作用,不像有些人說的那麼神乎其神,但是只要將《周易》的智慧運用到我們的思維中去,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變成我們思考問題的一部分,肯定能少犯大錯誤。我們學習周易,就是要練心、練腦,讓我們有顆平常心、有一個能控制住自己行為的智慧大腦,指揮我們的行為,使我們的所思所想更加符合生活的規律,最終讓我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天天快樂,時時快樂,天天吉祥,一生吉祥,這就是周易能告訴我們的!難怪孔子說:「我讀易經不是為了占卜,而是發現這本占卜書里有很多做人的道理。性格剛強的人讀它,可以知道如何提防危險;性格柔弱的人讀它,可以讓自己變得堅強起來;性格狡詐的人讀它,可以除去狡詐之心;有勇無謀的人讀它,可以小心謹慎,不至於膽大妄為。總之,這是一部讓人智慧生活的書。」

我國古人強調透過修養、透過提升生命境界,來實現個人的生命和整個宇宙生命的合流,在這種體認中感受到永生,即所謂「生生不息」、「生生之為易」。修養的目的,就是為了安頓你的生命、安頓你的價值追求、安頓你的精神,修養到一定程度,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非常自然而然的,死也覺得不遺憾,活著也覺得挺快樂,就樂天知命。增長智慧的最好辦法,就是要「時時體驗人生,經常反省生活,處處考察得失」。如果我們能夠養成習慣,經常反省與思考自己的生活與他人的生活,最終就會轉變成個人生活的智慧。易經的作用就是指導人們深入觀察自然界的各種現象,認識天地、陰陽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科學奧秘,充分把握天時、地利、人和之際遇,在比較好的環境中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當代人學易經、悟易經、用易經,對自己的生活、工作有重要意義。

《周易》中的「活」思想。《周易》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古老,也是地位最顯要的一部典籍。因為它年代久遠,自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源頭活水的作用。因為它地位顯要,因而中國傳統文化的諸方面都受到它的影響而與之交融會通。《周易》文化「致廣大而精微」,幾乎滲透到古代哲學、史學、文學的各個方面,甚至「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爐火,皆可搖《易》以為說」。現代的文化學、人類學告訴我們:世界上每一種文化都體現了民族的本體精神。洞察這一本體精神,乃至關係到該民族繼往開來,吐故納新的根本前提。大易文化,是我中華民族特有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它體現了我們民族的本體精神。

管理思想。《易傳》不僅將《易經》升華為哲理之書,同時也將其管理思想系統化。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商業和手工業先後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易傳》的管理思想亦隨即滲透入作坊式的生產管理之中,並逐漸引申為民族特色的企業管理理論。如果說效率是西方近代科學管理的核心的話,那麼對系統和諧狀態的追求,就是以《周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管理思想的核心,把握陰陽之道,洞悉中道管理。「中」就是得其之所適宜,就是「和」。系統的和諧與否,領導者承擔著更多的責任。一是由利益分配機制決定的,在領導者意識不到與下屬溝通需要的情況下,下屬相應地也就缺乏這種溝通的願望。所以有所謂敬而遠之,潔身自好的態度。二是在領導者意識不到這種需要的情況下,他很難接受下屬真正不同於自己的感受與意見;下屬的弱勢地位決定了他通常只能順應領導的這種心態,所以即使下屬有與領導深入溝通的願望,這種願望也很難真正實現。管理的最高目標是「保合太和」之「果」,形成這個果的現象就是「因」,而認識因果聯繫,揭示因果聯繫便是思維。管理思想內容豐富,可謂是博大精深。

民本思想。《周易》中的民本主義思想十分突出。「民」字在《易傳》中出現31次,稱「萬民」的3次。《周易》中民與君是相對而言的。如「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民本主義的思想極為豐富。它啟示我們:要保住統治地位,就必須為民謀利益。為民謀利益需要具備優良的品德。比如,為民眾的利益,一定要聞過則改,見善而作;還要謙遜、不居功自傲,節制自己,能與民同患難。《周易》進一步指出,統治者只有以仁義治理天下,才能更好地維護、鞏固其統治。要使民眾得到實惠,體味生活的樂趣。統治者制定政策,舉行大的活動,都要考慮到能否給民眾帶來實惠;民眾得到了實惠,還要排除他們的憂慮,使其快樂。符合民眾的心愿,民眾就會真正悅服,誠心誠意地服從,人民喜悅了就會不在乎勞苦;能夠使民眾喜悅地去冒險犯難,他們就不懼怕死亡的危險,也會自己勉勵了。孟子倡導統治者要與民同樂。他說:「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益卦里說:「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路大光。」說的就是統治者損已之小利益而施惠於民,民眾就會無限喜悅。整個統治階層由上而下都能為人民的利益著想,就會使道義大放光彩,自然對統治者十分有利。要蓄養兵眾,保護人民安全。古人說:「國之大事,在禮與戎。」統治者要容納民意,就必須蓄養兵眾,以備戰事保衛國家。師卦里說:「君子以容民蓄眾。」古代兵農合一,寓兵於民,平時秉耒耜種田,戰時執干戈作戰。凡治國賢相或領兵良將皆應戒慎恐懼,預作戒備,平時重視國防配備和軍事訓練以及治安措施,以確保國家之安全,全民之安全。領導者要充分運用智慧,有知人之明,選賢任能,嚴於律己,寬於待人,敦厚而不苛刻,始能人人心悅誠服,上下融洽,這樣就能有所作為,可成就大業。要養賢及民,完善民風。《周易》既注重養賢及民,又注意到完善民風、善施教化的重要性。頤卦里說:「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墨子最反對浪費,他提出「節用」和「節葬」的許多見解,就在於為政者要時時體驗民眾的辛勤和艱難,處處都應節約,以利民為本。養育賢能和利益萬民的同時,還必須移風易俗,觀民設教,使勞民相勸,振民育德,進行漸進的改良,也可以穩定社會秩序,鞏固統治,達到天下和平的目的。要不斷調整政策。「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說的就是統治者制定、實施的政策要巧妙地加以變化,使人民感到合用。《周易》講愛民,若統治者心術不正,人民就不會響應他。所以《繫辭下》說:「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周易》從根本上闡釋了人生萬象的消長盈虧,陰陽具備,剛柔相濟,動靜合一,時空相配,從矛盾中謀求調和與融通,而不是對立與分割統治者和民眾的關係也是在對立矛盾的調解中不斷達到和諧的,統治者愛護民眾,民眾就會順從其統治。所以孟子指出:「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也;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人才思想。《周易》同先秦的其他文獻如《詩經》、《禮記》等一樣都能包含著豐富的人才思想。人才是興業立邦之本。《周易》很重視人才的修養、識別、選拔和實用。如《周易》中的井卦闡釋的就是發掘人才,使用賢能的道理。當國家處於窮困之時,就必須啟用賢能,方能振弊起衰。有賢能的人也應當誠心誠意,不斷修身進德,充實力量,以服務民眾為已志,否則,也會因不合時宜而被淘汰。孔子主張,選用人才,一是要選賢任能,德才兼備;二是要信人而任,放心放手使用;三是要從群眾中訪求,尋找勤政廉潔的才俊。反對用人不問賢否濫竽充數。人才對社會的先鋒作用,除了個人單獨作用,更重要的是集體的作用。在人才使用上,《周易》主張知人善任,人盡其才,小人不可使用,更不能重用。程頤說:「天下之事,豈一人所能獨任!心當求天下之賢智,與之協力。得其人,則天下之治,可不勞而致也;用非其人,則敗國家之事,貽天下之患。既濟卦里說:「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喻指處於既濟之時需艱苦奮鬥,方能成功。有時成功確實是令人興奮的時刻,然而物極必反的法則卻難違背,創業固然艱難,守成更加不易。《周易》還強調用人不當,會得不償失。《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君子以遏惡揚善」、「君子遠小人,不惡而嚴」,都是在提醒為政者要分辨善惡是非問題,對有害的「德之賊」必須揭穿它,憎惡它。《周易》對人才修養的要求,就是修養必是一生事;修養是反身修已,目標在自身而想的是濟世救民;修養的途徑是經驗的也是理性的,絕不是釋家的頓悟。《周易》主張「崇德而廣業」,把修養德性和成就事業統一起來,在成就事業的過程中修養德性,修養德性要落實事業上。《論語》要求人才應該嚴於律己,不計較個人得失,明於大是大非,並具有意志的堅定性和頑強性。首先,應該虛懷若谷,能夠「躬身厚而薄責於人」。做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其次,應該重節義,輕爵祿,辨是非,態度明朗而堅定,有「匹夫不可奪志」的精神,「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漸卦里說:「君子以居賢德善俗」,說的就是君子不僅要自我修德,還要以德教民、以德化民,努力改善社會風俗。經驗證明,縱有賢才,若無人知曉,也只有終老一生而默默無聞;即使得到選擇,若無乾陽君子之助,終日提心掉膽、謹小慎微,也很難有所建樹;當政者不僅要善於識才,更要善於使用和支持人才,做到知人善任,小人勿用,論功行賞,獎善懲惡,加強其學習和修養,以消除其顧慮,方能有助於賢才才能的發揮,國家庶可「無咎」而興旺。

法律思想。《周易》在政治上貫穿著民本主義意識,對法律問題也進行了探討,且觀點極其具體細緻。《噬嗑》卦講述國家怎樣利用刑獄,剪除奸佞,對刑事和政治犯罪問題,不能息也不能無,只能研究如何對付和處理它。《噬嗑》說:「亨,利用獄」,表明《周易》主張刑獄不可沒有,且要正確地利用刑獄解決各種問題。孔子主張在德政禮治的前提下,也主張用刑罰,但要適中:「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噬嗑》里還說:「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統治者要做到「明罰」,就是事先要制定好詳細明確的法律條文,明白曉示民眾,令民眾心中明確,有所躲避,儘可能不犯法受刑。即使犯法亦可依法處罰,避免執法者的隨意性,力求「訟以中正」,減少紛爭。《明太祖實錄》中也強調:「用法如用藥,葯本以濟人,不以斃人,服之或誤必致戕生;法本以衛人,不以殺人,用之太過,則必致傷物。」周代的法律對司法官員提出了認真執法、守法的要求。衡量一個法官好不好有四條標準:一是「非妄折獄,惟良折獄」,即不是依靠能說會道來斷案,而是要依靠法律和查清事實來斷案;二是「戒不勤」,即要以「不勤」為戒,把克勤盡職作為對自己的要求;三是執法要「允執厥中」,刑罰得當;四是要說法剛正,禁「五過之疵(惟官、惟反、惟內、惟貨、惟來)」。總之,《周易》的法律思想可以概括為:刑罰是必要的,但必須以德教禮治為前提,因此它追求的目標之一是息訟、無訟。在法律實踐中的刑罰儘可能從輕而不提倡從重,通常的要求是罰必當罪。刑罰清簡而不繁苛,是周易法律思想的根本目標。刑法執事人員的個人修養及時令用刑制度,都對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極大影響和作用。

和諧思想。和諧,就是「配合得適當和勻稱」,和順、協調、一致、統一等辭彙都表達了「和諧」的意思。人與天合一、人與人和諧,構成幾千年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思想觀念,和諧思想成為中國哲學與文化的顯著特色。思想在《周易》中表現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整體和諧意識,「保合太和」的最高和諧理想,「和而不偏」的中庸和諧觀念,「自強不息」與「遁世無悶」的身心和諧等。整體和諧意識,就是追求和保持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周易》 「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對於天人整體的外延與內涵作了完整的表述,它反映了陰陽之間不斷地交感或交易,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都因陰陽交感而和諧有序、生生不息。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社會可持續發展之道。「三才者,天地人。」是《易傳》在解說世界時提出的世界結構模式。天地人是世界最重要的三大要素,但三者並不是並列的。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天地人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繫,他們互相作用、相互依賴,構成和諧統一的整體。最高和諧思想,就是追求一種以「太和」為最高目標的天與人、自然與社會的和諧。《乾卦》中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保合太和」即通過人的主觀活動,加以保合之功,不斷地進行調控,使萬事萬物「各正性命」,造就一個符合人們所期望的萬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中庸和諧思想。周易中體現的中庸思想,也是和諧思想。「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大事之定事。」《中庸》則把「中和」定為天下的根本:「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大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一句話,只有實行「中和」,天地都能有序,萬物都能化育。」身心和諧思想。自強不息是說君子應該用我之強,不斷地修養自己的德行,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進取,力求進步,造福天下以達到君子乃至聖人的境界。「遁世無悶」雖說不失是一種自保的方法,但它並非消極和無能。因為大多數人只能處順境,而不能處逆境。當今社會正處在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大,在人生的旅途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和考驗。因此,對心靈的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自強不息,與時俱進;另一方面,當身處逆境時,要「遁世無悶」,瀟洒大度,等待時機,決不頹廢、消極、遁世。《周易》中包涵著豐富而深刻的和諧思想,「推天道而明人事」,要保持自身心靈的和諧,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深知有異才有和的思想。

四、活用《周易》智慧:把握精髓,指導實踐

《周易》之用分為不同的層次:往小處說,我們可以運用周易的智慧安排好個人的生活,處理好人際關係;往大處說,可以運用周易智慧創造出和諧有效的人際關係;再往大處說,可以運用周易思想與智慧治國安邦,形成民族國家變革的在謀略。人本主義心理大師馬斯洛告訴我們,人有「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物質需要」會因為滿足而不再需要,而「精神需要」一旦滿足就會更加需要,沒有盡頭。如果你能經常讀周易,就可以幫助大腦不斷升級,用升級過的大腦去思考問題,去應對日常中遇到的人和事,自然就會樂觀很多,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我們知道,生活離不開工作,工作與生活同樣重要,沒有快樂的生活,工作就沒有動力;沒有順暢的工作,生活的幸福就沒有保證。在中國「做事」,員工可能會比做得你更好;但「做人」,你一定要比員工更勝一籌,否則你根本無法讓人信服。具體說,就是要在實際學習、工作、生活中做到「五個怎樣」、「三個如何」。

怎樣謙虛謹慎。「謙,德之柄也。」在《周易》中,除了乾坤兩卦外,最值得讚美的卦象就是謙卦。謙卦是大吉大利的卦。謙虛是一種美德,「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在生活中,許多人喜歡用杯子和水來比喻「謙虛」,在他們眼裡,人要吸收新的知識,先要讓自己空起來,只有把自己變空,才能接受新鮮事物,才能聽從別人的意見。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要求人在尊重別人的同時,顯示自己的修養和德性。做到「位高不自傲,學高不炫耀,功高不自吹」。「謙虛容人」,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一種修養的體現。包容別人,真的不易,做到了這一點,就能使生活充滿和諧與創造力。謙卦所說的謙虛重要,就是一個人如果有了發自內心的謙虛,並且保持下來,發揮出來,就一定能夠一生吉祥如意。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單方面謙虛並不能解決所有矛盾衝突。所以,是要有所區別的。面對善意的人、面對謙和的人,謙虛是有用的;但是面對敵人、面對惡意的人,謙虛可能解決不了問題,對方還有可能把我們的謙虛看成是軟弱,甚至可能遭受到他的侵犯。謙虛,是對人、對事的態度,不是裝出來的,不是為了讓人看得起,而是從骨子裡表現出來的德性。謙虛,主要是虛心與包容,是敬重與學習,不是處處討好人。謙虛是自己的美德,而不是為了讓人誇獎。

怎樣誠實有信。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人類都不可能避免地要面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而然、人的自身慾望和現實生活四大矛盾衝突。《周易》六十四卦,就是從六十四個不同角度,提出了解決這四大矛盾衝突的人生策略,其中提高自我道德修養,做到誠實有信是最為關鍵的。誠信,就是要求我們能夠反躬自省,不要虛假,一定要虔誠,就是對自己行為的高度約束。中孚卦中「中孚」,就是心中喜悅,心中誠信,不是偽裝,而是坦誠。在生活中,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們說話辦事就是要看你的眼睛,就要看你是否心中誠悅、是否真誠。所以,宋代理學家程頤把中孚卦卦象解釋成:「中虛,信之本,中實,信之實。」要想對人家誠心誠意,首先要儘力抑制個人的意見,要虛心對待他人,才可能做到誠,讓他人信服。

怎樣樂天知命。《周易》中的「樂天知命」,說的是天賦予人的特點。換句話說,「天命」就是你之所以能夠成為你,而不是別人的特點,你不要去強求沒有給你的東西,而是要發揮「天」已經給你的東西,只要發揮了天賦的一點本領,就會有好的結果。「知天命」就是把握了自己的特點,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度。具體說有兩層意思:一個是認可、接受天定的東西,並且承擔下應該有的責任;另一個是要用上天給你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造力量,去造福社會和他人上。知天命,就是能意識到自己一生該走的路,知道自己該怎麼做。為此,要注意保養自我生命,提升自身素養,學會保健養生,保證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學會揚棄,主動放棄那些與當前人生階段不協調的目標追求,而保留並認真經營好自己最為重要又最適合自己性情的那塊「自留地」。

怎樣趨吉避凶。《周易》趨吉避凶智慧的核心,就是告訴人們要有德性,因為《周易》本身就是出於作者的憂患意識寫成的,它的許多卦都與憂患意識有關。只有避免了兇險,生命才能安寧與幸福,民族國家才能太平。比如,困卦啟示我們要在困難中成長,謙卦啟示我們要以德示人,損卦告訴我們要減損慾望,增加德性,益卦告訴我們多多助人必多多受益。實踐告訴我們,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要有一個積極走出困境的心態,把每一次困難都當作一次磨練,當作一次取得更大成功的機會,然後再採取一種合理的方式對待這個困頓。遺憾的是現在很多人就是因為沒有困卦智慧,遇到困難大都怨天尤人,罵天罵地。這樣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讓困難的局面更加惡化,有些人甚至為此「抑鬱」,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能夠經常「損」自己,實際上是在經常「益」自己;損掉自己的不足,讓善流進來,這就是對自己的一種益;損掉自己多餘的部分,去幫助別人,就是對別人的益。趨吉避凶的具體方法就是:遇吝則小心謹慎,遇厲則絕對不為,遇悔則提前放棄錯誤行為,遇咎則考慮行事的後果,遇凶則冷靜以對,不貿然行事,以免給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留下悔咎。

怎樣隨機應變。我們講《周易》是「變易、不易和簡易」,而外國人在翻譯時把《周易》稱作「變化之書」,可謂是一語中的,把握了周易思想的根本所在。的確,人生千變萬化,生活豐富多彩,人如何才能安身呢?做事,自然要「隨機應變」;為人,自然要「隨遇而安」。總之,無論是君子,還是平常人,都應該「唯變所適」,充分發揮生命的德性,充分生命的創造力,讓人生充滿歡樂和幸福,做一個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的人。《周易》強調「變」,認為「變」才能趨向合理,「變」才能避免災難;「變」的過程就是趨於合理的過程,就是趨吉避凶的過程。「變」,是指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的「變」。變與不變是互動的,很多「大智若愚」的人都深通此道,愛出風頭的大多是耍小聰明的人;大智慧的人,從來都是深藏不露,有時最不被人看好、最不被人重視的人,恰恰就是深通變化之道的「高手」。隨機應變,就是在不變之中要有變,在困境中促進變,在變的過程把握變的方向和維度。如能力不行就加緊學習提高,周圍環境不好就努力改變環境。同時,變,要往可持久的好處變,往人性的閃光處變。誠信是變的基本原則,發展是變的根本目的,讓自己的生命強大起來,使自己越來越有本領,才把握住了變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怎樣有始有終。在《周易》中,「始」就是初,初生之始,多麼吉祥美麗,也是多麼稚嫩柔弱,一切預示著美好的未來。「終」,就是「上」,意味著已經達到頂點,登峰造極了,無論是「上九」還是「上六」,都是意味著結束。結束可能是圓滿的,也可能是不圓滿的。「始」,是每個人的生命活動中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一個人只有把「始」把握好了,即「慎始」,就可以不犯大錯誤。「終」和「始」一樣,也是每個人的生命活動中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慎終追遠」可以讓你的人生有一個好的結局。說到底,慎始就是對生命的尊重,對處於萌芽是的事物的敬畏,也是對美好事物發展可能性的希望。慎始,雖然有對事物發展前景的擔憂,但它更是為了事物有美好的未來而邁出堅實的步伐。「慎終」,就是要把事情做好,做完整;或者用通俗的話說,把好事做到底,不要半途而廢。做到有始有終,要慎言慎行,保持謙虛的姿態,重視追求美好的人生過程。一切事物的發展,既沒有絕對成功的時候,也沒有完全窮盡的時刻。人們應該牢記「完美」與「成功」只是相對的,「缺陷」或「未成」卻是時刻伴隨著成功而存在的。成功之後,又要以未成功為奮鬥的新起點,任何時候都要努力進取,做到有始有終。

如何為人處世。人生在世,就要「效天法地」。「天」的特性就是不動聲色,總是無限高遠地展示自己,平靜而神秘,美麗而又變幻。在天地人「三才」之中,人除了要像天那樣志存高遠,還要像地一樣寬厚堅韌。「地」的特性,首先是「實實在在」,其次是「不太變化」,再就是「重利輕名」。要想成為有價值的人、有益於他人的人,就要發揮自己的德性和天性,在創造中發展自我,更重要的是,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並且按照適當的處世原則行動。為此我們在處世中要有柔有剛,剛柔並濟,待人以誠,明之以理;在合作中要能變能化,相互合作,對錯判斷,不拘一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管理中要尊重他人,發揮德性,既管又理,以情動人,管理在人,成交從心,贏得更多的人緣,為實現我們的理想追求助力。

如何持經達變。「持經達變」,就是要堅守《周易》中所說的道理,同時又要在現實生活中尋求變通。堅持一個信念,就是為了達成變化;認同經典的智慧,就是為了適應變化。周易有「不易」和「變易」,「不易」是常道,就是有所不變,而「變易」,是生活實踐,要根據現實的情景做出應對。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按照周易的生活智慧,一個普通人一定要界定好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位置,幫助能人完成他的意圖,達成他的目的。只有在普通人這個位置上干好了,才有前進的可能。如果普通人事事不服、時時不服,總是顯出自己比能人還能幹,那就是耍小聰明,就是沉不住氣,這隻能讓自己經受挫折,走向失敗。真正聰明的普通人,應該是對自己的「位」,對自己的「時」有明確的認識、有正確的把握、有合理運作的人。要想「人盡其才」,就要做到「五多」,即:多了解下屬的處境,多關心下屬的生活,多接受下屬的意見,多注意下屬的升遷,多讚美下屬的貢獻。

如何修德守法。周易告訴我們,修德是為了生命的發展,修好了德自然會守法;守法就是為了修德,兩者密不可分。按照周易「以德配天」的原則,沒有德就不能得到天的佑護,沒有德就不符合自然的美德目的。由此可見,修德首先是有利於自己。一個善於修德的人,就會總處于吉祥之中。修德,其實也是一個人才能的顯示。修德取決於個人的才能與覺悟,才能的大小也直接影響修德的效果。才能大的人,修德其德性更加燦爛,對社會的貢獻也更大;才能小的人,修德後個人逐漸完善,對社會也有自己的貢獻,至少不會危害社會。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經完全不同於古代:第一,生活壓力與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現代人已不再死守家鄉、故土難離;第二,受教育的人越來越多,獲得知識的渠道也越來越多;第三,思想越來越多元化。因而,光有德性修養還遠遠不夠,還要通過法律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實質上,守法就是修德,就是以道德的起點行事。守法,就是知道界限,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反之,修德必須以守法為基礎,否則修德就成了一句空話。合理髮揮各自作用才能保證社會的健康發展,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本文參閱了崔波的《周易文化十二講》,余心悅、游牧的《周易與生活》的部分內容,並致以深深的謝忱!)

河南省平頂山市湛河區人大 劉選啟

推薦閱讀:

【智慧】古代名門家訓,值得借鑒!
徐帆式婚戀智慧:將愛情和事業完美結合
特智慧的多才倩女(連載之二)
你做過什麼比較聰明的事?
持平常心,行本分事,這是極高的人生智慧|薦讀

TAG:智慧 | 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