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尚武精神喚起民族血性

 任何一個民族,都需要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這個民族的靈魂。古往今來,畏懼戰爭、貪圖安逸的民族註定要遭受衰敗和欺凌,全民尚武、崇尚榮譽的國家才會贏得尊重,才能防侵拒辱。

  培根說:「任何國家之所以偉大,主要在於是否有尚武的人種。」春秋時期的中國人,性格陽剛勇武,無論男女,皆以高大健碩為美。當時的貴族下馬能文、上馬能武,俠人義士遍地,扶危救困、濟人不贍。士人則多以君王的師友自居,將自己所學之「道」凌駕於權勢之上,合則留,不合則去。當時的社會推崇的是仁、義、信等價值取向,推崇富於進取和創造力的尚武精神,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造就了中國第一個「大黃金時代」。

  自秦始皇開始,為了鞏固封建統治,歷朝歷代開始對人民進行奴化教育。從始皇帝的「禁錮」到宋朝的「弱武興文」,再到元明清的「閉關」「文字獄」,各種奴化手段層出不窮,以絕對服從為代表的奴隸性格漸漸成了民族性格中的一部分,尚武精神幾乎被摧毀殆盡。羸弱的民族性格,富饒的自然資源,腐敗的封建統治,難以避免地招致列強覬覦,造就了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歷史。

  缺少了尚武精神,在社會層面便會呈現出一種病態:民眾只知有家不知有國,對國防漠不關心;追求安逸舒適,嚮往奢靡生活;遇事以個人和家庭為重,家比國大;思想領域缺乏活力,如一潭死水。這在清末的中國表現得尤為明顯,如梁啟超所說:「不數年遂使英穎之青年化為八十老翁,形同槁木,心如死灰。」正是因為沒有了尚武精神,喪失了血性,在遭受外敵入侵後,才會出現被屠殺時,幾乎未有任何抵抗,被人稱「如死豬卧地,任人宰割」。

  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離不開精神復興,精神復興包含尚武精神。中華民族的精神復興始於共產黨人,為了追求民族獨立和解放,「他們擦乾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志的屍體,繼續戰鬥」。為了國家安全,他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三八線。共產黨人用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上甘嶺精神……構築起不畏一切強敵的精神高地,這當中,無不包含尚武精神。我們提倡尚武精神,絕不是讓人好勇鬥狠,更不同於窮兵黷武,而是要持續喚起深藏於國人心底的血性,是要找回以仁、義、信為代表的「清澈品格」,是要去除附著在我們身上的「奴性」殘餘,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深厚的精神動力,絕不讓屈辱歷史重演。

(來源:中國國防報)

推薦閱讀:

梁啟超:中國魂者何?兵魂是也

TAG:民族 | 精神 | 血性 | 尚武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