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林姓族史輯錄·准族譜一例(摘轉)

  一、長盛不衰的九牧林氏與闕下林氏(陳建魁)  作者:陳建魁    導語: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傳統信仰中的海神"媽祖",歷史上確有其人。她就是北宋初年莆田人林默,傳為林蘊之後。  九牧林氏分為九支,各自發展,形成許多林姓大族,彪炳於史冊。    林披九個兒子為:林葦、林藻、林著、林薦、林曄、林蘊、林蒙、林邁、林葭,其後裔產生了許多著名支系及人物,現擇其要略分別述之於後。  九牧一房林葦後裔開基海南瓊州林氏、福建莆田前埭林氏、廣東揭東錫場林氏等林姓分支,產生了林環,林文等著名林姓名人林葦生三子:林恕、林應、林惠。林恕生林逢、林通。林逢的孫子林永在唐昭宗大順年間遷往莆田前埭,其後裔稱為前埭林氏。奉林永為前埭林的開基祖。林通遷居福清,其第四子林裕因為做官遷居瓊州,開基瓊州林氏。林永十六世孫林南隴於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年)遷居廣東揭東錫場,開基錫場林氏。今揭東錫場鎮現有林姓人口三萬多人,加上歷代分布在揭陽、揭東、潮安、潮陽以及江蘇、江西乃至海外的泰國等地的宗親,總人口約在十萬人左右。錫場林氏以林南隴之父林梅軒為太始祖,以林南隴為始祖。林梅軒字潛夫,林南隴字焯以,從林潛夫始,錫場林氏制定了十分押韻的48字的字輩譜  潛焯功孟時景邦,世胤元國興文章。修齊倫美先以正,德盛道隆士乃賢。聲應鳳歧錫開泰,名實光輝裕必昌。純舉朝端永雄振,芳奕海宇耀茂長。  光緒元年(1875年),揭陽林氏合建了八房祠堂,並在輩序上作了調整,從德盛二字起統一調整為:德蠱昭宇宙,西河垂典型。永元繩祖武,光宗顯朝廷。  這個20字的字輩譜表達了林姓德耀海內、西河源流、光宗顯祖等多方面的內容,讀起來琅琅上口。林葦後裔唐宋時期默默無聞,到明代前期出了兩位了不起的人物,一得狀元,一取探花。林葦後裔在唐宋時期發展很快,但並沒有特別有名的人物出現,到了明代,這支林氏出了一對兄弟進士,一位高中狀元,一位取得探花,令人不得不為之側目,這對兄弟進士就是林環、林文。  林環,字崇璧,明代莆田人。唐代九牧林葦後裔。自幼聰敏睿智,讀書數遍即能背誦,孩提時代即下筆成章。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取得進士,在廷對中名列第一,高中狀元。初任翰林修撰,次年升侍講,參與編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為書經總裁官。林環曾兩次作為會試考官,所錄取的考生多稱其才。40歲時隨明成祖朱棣北巡,卒於北方。他是明代著名的詩人、理學家,著有《徊齋集》。  林文,字恆簡,是林環的弟弟。與哥哥林環相比,林文可謂大器晚成。他在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的廷對中取得第三名,考中探花,初授翰林編修。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預修《宣宗實錄》成,轉翰林修撰,升春坊諭德,兼翰林侍講。正統四年(1439年)修《歷代君鑒》成,正統七年(1442年)修《天下郡志》成,都得到了襲衣文綺的賞賜。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後,拜學士。天順四年(1460年),林文請老退休,英宗對內閣李賢說:"林文忠厚老成,不能放他而去。"留朝供職。明憲宗即位後,官升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讀學士,再次請求致仕,得准歸家,時已年過古稀。林文雖年過七十,仍神清氣朗,應對無滯。他待人以禮,來訪者無論年齡大小,皆誠意相待。朝野士大夫經常登門求取詩文,林文慷慨贈與毫無倦色。其詩文體格溫淳,自成一家,被縉紳推為醇儒。林文還工於書法,所題《張氏手澤記》,文翰皆至化境。高壽87歲,卒贈禮部左侍郎,謚庄靖  林環、林文之後,唐九牧林葦後裔漸趨沉寂。  唐九牧二房林藻後裔開基廈門林氏、石獅玉山林氏、石獅東圓林氏、漳浦路下林氏等林姓分支唐九牧中,以二房林藻和六房林蘊的後裔最為昌盛。林藻並無子嗣,過繼長房林葦第三子林惠為子,其後家世繁昌,遷衍甚廣  林惠生六子:林儷、林翊、林翹、林翱、林翔、林翊。林翹生林知,林知生林搏,林搏生林文英,林文英生林偉,林偉生林悖,林悖生林勵,為廈門林氏始祖,這是福建廈門一支林氏家族所記載的廈門林氏開基以前的世系。但這個譜系存在嚴重問題,林知為宋神宗熙寧年問人,而從林披到林知僅隔四代,時間跨度卻有三百多年,顯見中間缺環甚多。雖然這支林氏先祖世系不太連貫,但其為林藻後裔應無問題,只是由於年代久遠,先祖傳承的具體情況已不甚可知罷了。  石獅玉山林氏族譜把玉山林氏列為林藻後裔,其開基始祖是林翹的十九世孫林天錫。玉山林氏從十二世起,開列了16字的字輩排行:基宏際式,正士文章。華國器樹,德為根本。(名諱排行)貽孫謀燕,翼子詩禮。傳家聲簪,纓以顯宗。(字輩排行)可以看出,這個字輩譜的諱行和字行對仗較為工整,正如一個人的名和字一樣,一般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4石獅東圓林氏創建予明代初年,奉林藻後裔林道惠為東圓林氏始祖,而從林藻到林道惠的遠祖世系則已失其詳。石獅東圓林氏從十三世起,字輩排行為:  朝經賢,克日安,邦載佑,和亨貞。後又續字輩譜為:喬木蟠根大,深谷奇蘭鮮。忠孝家聲遠,奕世子孫賢。  福建漳浦路下林氏也奉林披、林藻為先祖。據《漳浦縣路下林氏族譜》與《平和縣五寨埔坪族譜》記載,路下林氏出唐九牧林藻後裔莆田江口林氏分支,奉林披為一世祖,奉林藻為二世祖。林藻生二子:林愛、林戴。林愛生三子:林振陽、林珍謀、林朝陽。林朝陽的十四世孫林萬一開基漳浦路下林氏。林萬一有三子:大興、大用、大梁。林大用有七子:子亨、子貴、子賢、子慕、子華、子德、子淵。  林子亨後裔居漳浦縣各地。  林子貴後裔居漳浦、龍溪、澄海等地。林子賢后裔居漳浦縣各地。  林子慕遷居平和縣五寨埔坪社,其後裔有移居廣東饒平縣者。林子華、林子德、林子淵後裔居漳浦縣各地。"  另據《唐九牧林氏族譜》記載,林藻無子,故收兄林葦之子林惠為繼子,此已為九牧後裔所公認,而漳浦路下林氏族譜載路下林氏出自林藻之子林愛,顯見有明顯錯誤。或為路下林氏冒認林藻為先祖,近是。  林藻後裔福建平和崎嶺林氏,家世繁茂,至今仍昌盛不衰  在今天的福建平和崎嶺,林氏為當地著姓。據族譜記載,平和崎嶺林氏系林藻後裔,先祖由晉江馬平遷入南靖。崎嶺林氏的開基始祖是林文甫,系晉安林氏三十七世孫、林藻派下林惠二十世孫。明代洪武年間,林文甫帶領他的四個兒子林宗興、林宗榮、林宗茂、林宗昌,由福建南靖南遷距此數十里的平和縣,居於崎嶺。  林文甫長子林宗興,從崎嶺遷居長樂,生五子:丕盛、丕文、丕承、丕烈、丕顯。長子林丕盛於明代洪武末年遷居廣東惠來縣荷田社,生二子:實、輔。其中,次子林輔於明代永樂年間由惠來回遷福建漳浦縣境內定居。長子林實生三子:真、寬、蕉,其中長子林真、三子林蕉由惠來回遷福建。林宗興後裔,從八世起,排輩字序為:爾子克碩,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贊乃宏。貽謀孔長,蕃衍熾昌。式昭猷訓,德紹芳陽。  林實次子林寬一直定居惠來,至今已傳十餘世。從林寬之孫林德起,所排輩序譜為:吾蒼歧碩,自啟名燕。奕世茲成,大纘乃弘。  林德的十世孫林世鏗,為廣東惠來著名實業家。林文甫次子林宗榮,從崎嶺移居饒平。其孫林大二於明正統年間遷居福建平和縣  林文甫第三子林宗茂。列崎嶺一世。他先後娶妻三人,共生六子,並收養一子。原配杜氏,生二子:志聰、志惠。志聰生六子:懷質、懷欽、懷政、懷忠、懷旺、懷興。其中,懷興移居廣東惠來縣。懷旺生三子,欽德、欽育、欽哲。欽哲移居廣東惠州。十一世孫林介高於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移居台灣,十二世有多人遷居台灣,十九世孫林永安移居馬來西亞。以林宗茂為崎嶺林氏一世祖,其子志聰分支的排輩次序為:志懷欽天際,君真和藏介。繼世增佳景,芳名永長春。    林宗茂二房曾氏,生二子:大榮、大華。大榮後裔自清乾隆至光緒年間,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林宗茂繼配曾氏生二子:大俊、大隆。所收養子為大輝。  林宗茂後裔,大榮、大華、大俊分支排輩字序,自八世起,與林宗興後裔八世起的輩序相同,即:爾子克碩,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贊乃宏。貽謀孔長,蕃衍熾昌。式昭猷訓,德紹芳陽。  林大華生三子:時寬、時淵、時大。林時寬生二子:林岩山、林西湖。林岩山生林松。林松生二子:鳴鳳、鳴鸞。林嗚鳳為林姓追遠堂始祖。林嗚鸞為林姓崇本堂始祖。  林文甫第四子林宗昌,列崎嶺一世,生子六人,其中長子、次子於明代遷居廣東惠來縣,失名。第三至第六子分別名叫林隆、林明、林文、林寧。林隆的八世孫忠蝦、忠厚移居台灣台北市。林明生二子:育、時。林育生四子:勝鄰、勝佐、勝俊、勝傑,其中勝鄰移居廣東惠來,勝佐遷居廣東潮州。林文生四子:陽、隨、澄、承,其中老二、老三、老四遷居廣東惠來縣。林寧遷居福建平和,生二子:長、盛。林宗昌第三子林隆和第五子林文,其後裔排輩字序相同,從十一世起為:孝友成家本,忠貞報國恩。文章傳繼世,萬代衍昌新。  林宗昌第四子林明後裔排輩字序從十二世起為:國家時朝會,文士日隆崇。俎杜春秋重,衣冠世代弘。本原垂奕祀,支派衍庭堂。千載禮樂振,萬歲經書顎。林藻後裔雖支派眾多,然自宋至清名人寥寥,有案可稽之最有名的人物為宋初的林緒,譜稱林藻六世孫,比干一百零四世孫。他在五代末避門杜世,非常羨慕陶潛、嚴光淡泊名利的處世方法,窮究古典,無心仕進,頗有時望。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下詔,薦舉草澤隱士,州郡以林緒應舉。詔書云:朕網羅遺逸,崇獎風化,苟一善之可稱,俾釋巾而筮仕,以爾居閩越之俗,為鄒魯之儒,頗傷行藏,聞於鄉黨覃麗,澤往教州庠。特授將仕郎、本軍教授  唐九牧三房林著後裔開基橫州林氏等林姓分支  林著在任橫州刺史時,一心為民,結果病死於任上。據莆田九牧宗譜記載,林著原配夫人方氏,無子嗣。林著死後,夫人方氏遷棲隱寺院居住,並將全部房產與土地舍施給寺院。但後來有人在續修族譜時,修改了原來的族譜,稱:"著公終橫州刺史,以田園舍入棲隱寺。夫人方氏生一子名患,移居橫州。"看來,後世尊林著為橫州林氏始祖者,當為林著從莆田赴橫州任上隨行的同宗人員後裔,為紀念林著而以其為橫州林氏始祖。  唐九牧四房林薦後裔遷居福州、德化、龍岩等地  林薦任韶州刺史,從莆田遷居廣東韶關,生二子:林憑、林總。其中林總遷居石亭。林憑生林辟。林辟生林嵩、林文。其中林文遷居福州。林文的十世孫林震遷居沙縣,林德遷居德化。林德的曾孫千一郎移居漳州,千四郎移居龍岩。到千四郎的曾孫揆二、揆三時,林姓在龍岩已成為望族。  唐九牧五房林曄後裔在四川繁衍發展  林嘩到四川任職,由莆田遷居四川達縣,生二子:林愨、林志。林愨生五子:林辟、林庄、林蘭、林藹、林菁。長子林辟生二子:林元載、林超勇。五子林菁生林儼,遷居平陽。林嘩次子林志生林政。林嘩後裔,從四世後即淪為平民,加之當時處於五代亂世,五代至宋400年間族譜失修,林嘩後裔遂昭穆失序,明清以來林姓家譜自稱為林曄後裔者多不可考實。  唐九牧六房林蘊後裔開基山東榮成林氏、山東文登林氏、湖北黃岡林氏、安徽金寨林氏、台灣淡水林氏等林姓分支,出現了林尚清、林欽、林時、林積仁、林長懋等林姓名人林蘊後裔首先在莆田成為望族,茲簡列林蘊後裔莆田世系(第一世至第二十一世)如下第一世林蘊,第二世林願,第三世林邕、林同。第四世林文范、林文回(林邕子);林皓、林曼(林同子)第五世林八及(文范子);林宗(文回子);林子年、林子羽、林子美(皓子);林尚素、林尚清、林尚聞(曼子)  第六世林元穹(尚清子)第七世林坤第八世林渙之。_第九世林世彰。第十世林昆。  第十一世林欣、林欽、林凱  第十二世林敏(林欽子)  第十三世林干、林離、林凈  第十四世林輔(林乾子)、林博(林離子)  第十五世林續(林輔子)、林時(林博子)  第十六世林盤、林釜、林鋈、林鋈、林墨(林時子)  第十七世林雅(鋈子);林玉(鋈子);林倫、林儀、林備、林倡(器子)  第十八世林偉(雅子);林顯、林成(玉子);林子為、林子立(儀子)  第十九世林福(偉子);林進祜、林榮厚(顯子);林過、林恭、林政(成子)  第二十世林迪(福子)  第二十一世林文德、林文亨  早在唐代時,林蘊後裔就有人渡海到達朝鮮半鳥,開基韓國海東林氏,奉林八及為開基始祖。林蘊後裔在國內的遷徙和傳衍在林姓的發展過程中更值得稱道。在林蘊後裔莆田世系向其他地方擴展的過程中,林時是一個關鍵性的人物。林蘊的玄孫林尚清,曾在五代時任提刑按察使之職。他去世後,家境逐漸衰落,到他的十一世孫林時,才重振家聲。林時是林蘊十五世孫,比干一百一十三世孫,在南宋時曾任朝奉郎,是山東榮成林氏、文登林氏,湖北黃岡林氏,安徽金寨林氏,台灣淡水林氏的共同祖先,另在福建莆田、晉江、福清、寧化、永定,廣東惠來、茂名,遼寧大連等地也有分支。在林時的五個兒子中,長子林盤繼父職任朝奉郎,次子林釜曾任資政大夫,其餘三子皆以打漁為生。  林鋈的五世孫林迪遷居福建福清。林鋈的七世孫林一郎、林二郎、林三郎、林四郎遷居福建寧化,形成寧化林氏。林鋈十世孫林千一(林五郎曾孫)遷居湖北黃岡,形成黃岡林氏;林千三,遷居廣東茂名;林千四、林千六遷居永定,開基永定林氏。林千一的兒子林萬一遷居河南商城。林千一的玄孫(林萬二的曾孫)遷居安徽金寨,形成金寨林氏。黃岡林氏尊林千一為一世祖,自林千一開始,排輩字序為:千萬兆正祖,朝碧伯輔應。廷春先天映,際開光大時。新祚從來遠,承先啟後生。本源同有養,宗澤保長存。  金寨林氏亦尊林千一為一世祖,自林千一開始,28字的排輩字序為:千萬兆,正世子端伯。  仕大朝文希,添一生啟之。應景昌維英,承志興作庭。  林鋈生林玉,遷居山東榮成,被榮成林氏奉為一世祖。林玉的八世孫林風毛遷居山東文登,開基文登林氏,亦奉林玉為一世祖。南宋時期,林蘊十六世孫、與林盤同輩的林直可(林於之子),始居廣東的海豐、陸豐一帶,生二子:長子林慎居于海豐,次子林嚴居:亍二陸豐。林嚴後裔從二十一世起,排輩字序為:廣承昭世守,奕載會天倫。碩裔懷明德,宗和慶萬春。紹業崇仁義,恆興裕國琛。林墨生林倫、林儀、林備、林倡,大約二十代以後,林儀的後裔林厚敦在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由莆田遷居晉江。林厚敦親自訂立了從自己開始的林氏分支字輩譜:厚近仰玉萬,仁志文朝克。為維元丕振,奕世紹公.侯。詩書裕後仲,定立棟樑謀。:天恩高,祖功長,宗勛隆。國興仕,廷法正,殿禮-盛。家傳訓,子賢孝,永富貴。  東光景象安,金寶滿堂春。京邦瑞兆顯,廣大必登俊。祿星百龍昌,偉雲輝德門林厚敦的八世孫林文進於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由晉江遷居台灣淡水,林文簪於乾隆四十年(1775年)遷居台灣淡水,後在台灣淡水發展成為望族,被稱為台灣淡水林氏。  林蘊後裔還形成有福建浦城林氏、永春棗嶺林氏等林姓分支世系。林蘊的十世孫林雪始居福建浦城,開基浦城林氏。至於棗嶺林氏則奉林蘊後裔林陳保為開基祖。林陳保生林靜軒,又稱林氏長孫。長孫生有四子,各房分散,其後裔各自排序。到棗嶺林氏十五世,為成字輩序。清代咸豐八年(1858年)訂立字輩譜,成字輩後按下列20字排輩接序:  聯芳超祖德,統緒尚仁慈。才美啟宗徽,傳心通孝友。  林蘊後裔山東榮成林氏與文登林氏,自開基後多人名留史冊,成為北方不多見的林姓大族林蘊十七世孫林玉(林時之孫),本以打漁為生。約在12世紀初,由於南方戰亂,林玉攜妻帶子由莆田北螺村駕舟沿海北上,來到東海之濱(今膠東半島榮成市成山角龍鬚島)停靠定居,在這裡建立了莆田林氏遷入榮成的第一個村莊,稱為林屯。  成山角位於膠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水流湍急。林玉初來時帶有二子五孫,由於生活所迫,五孫中只有林榮厚一人得以婚配,其餘均未娶妻。榮厚生一子,名叫林祿,曾任順天蘆溝橋巡檢,家族漸有起色,其後便步入發展軌道。林祿有五個孫子,其中二人曾任知縣,一人曾任戶部清吏司主事。林祿玄孫林鳳毛(林玉八世孫)在明代任江南道監察御史、湖廣布政使參議,遷居山東文登,開基文登林氏,亦奉林玉為一世祖。林鳳毛之長子林節高,字仰宸,號培吾,在明代任江南道監察御史、湖廣布政使參議,晉封通奉大夫。林節高之子林起宗,字長岩,清世宗順治三年(1645年)進士,初任永平府推官,公正廉明,清守自持,一塵不染,民賴以安。擢江南道監察御史,足跡幾遍江南,所訪貧士豪強不可勝計。在訪查過程中,每觀士大夫之家,有異鄉而稱同族者,展閱卷宗,周知昭穆,心中十分羨慕。後又任湖廣布政使參議,以病致仕。決心編修族譜,惜未能如願。其子林淇,繼承先:延遺願,於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完成了編修族譜的功業..並從文登林氏第十二世起,擬定20字為雙名之上一字排輩字序:植光培鍾汝,懋輝基鈞治;樂榮增鑒法,樹炳壇錫濟。清末,林玉十七世孫林懋以再續族譜,從宣統二年到民國十七年(1928年)歷19年始成,將文登林氏分散在整個膠東半島的各分支全部編入,共分八卷,並接續20字輩序:桂煜垣銓浚,楷燒堯鏡清;本熙堂錦澤,朴煥在銘淞。  文登林氏經過明清數百年的發展,族人分散全縣各個鄉鎮,並進而擴展到牟平、乳山、棲霞、威海、煙台、海陽、福山等地,在膠東半島上建立了許多林姓村莊。遼東半島、朝鮮半島,甚至海參崴、西伯利亞等地,也有文登林氏播遷去的林姓族人。莆田國清林氏亦是林蘊後裔,出現了林國鈞、林光朝、林衡等林姓名人據明代文學家宋濂為國清林氏所寫《國清林氏重建先祠堂記》記載,國清林氏也是林蘊後裔  舊莆田縣東20里有一座小山,名叫谷城。這裡岡巒秀麗挺拔,林木蒼潤,山下匯為巨大的水面,號國清湖。國清湖最壯觀時,一望渺渺無際,而波濤吞吐於風日雲月之間。實在是勝絕之境地。唐代忠臣、邵州刺史林蘊後裔,大理評事林元始自長城(今浙江長城)  掐絲琺琅魚藻紋商足碗。掐絲琺琅技術在明代景泰年間日臻完善,成品多以藍色為底,色澤晶瑩,又被稱為"景泰藍"。  徙居湖上,五傳為林睦庵,又再傳為承奉郎林國鈞。  林國鈞,字公秉,宋代人。自三舍法罷,不再有仕進之意。宋高宗以其子曾任迪功郎、承議郎,賜緋衣銀魚致仕。為人樂善好施,以積陰德為心,聽到鄉鄰有貧乏者,取資財派人送去而不讓告知自己姓名。曾於東井建紅泉義學,請本族子弟林光朝為師,置義田以贍四方從學之士。"東井之學,遂聞於天下"。年九十牙齒落後復生,因作亭名叫"回年"。有子二人,林充曾任南安軍司戶參軍,林褒曾任建寧府司法參軍。  林光朝,是宋代林姓大儒,字謙之,號艾軒。曾從陸子正為學,專心致志,通貫六經與諸子百家之學。一言一行必合於禮。自林國鈞請其為東井義齋教師後,四方子弟從之學者紛至沓來,達數百人之眾。史書上說,"南渡後,以伊、洛之學倡東南者,自光朝始"。然而他未嘗著述,惟口授學生,使之心通理解.還說:"六經發明之後,後世註解已經太多了,若再增加,便離真正的道愈來愈遠了。"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光朝年五十中進士,歷任袁州司戶參軍、左承奉郎、秘書省正字兼國史編修、著作佐郎、國子司業兼太子侍讀。張說再除簽書樞密院事,舉朝不往祝賀,被出為廣西提點刑獄,又移廣東。時茶寇猖獗,自湖北、湖南迫廣東,光朝自將郡兵,分統要害。朝廷遷其為轉運副使,光朝以賊寇未平,留屯不去,連敗賊寇。孝宗聞報大喜,說:"林光朝為一儒生,還懂得用兵呀!"加直寶謨閣,拜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淳熙四年(1177年),孝宗幸國子監,命林光朝講授《中庸》,結果孝宗大為稱善,當面賜金紫光祿大夫,幾天後,又除中書舍人。後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以疾致仕,年65歲卒。  林國鈞以後,宗族漸大。原先所建宗祠在浣錦社,以林睦庵為宗。睦庵有三子,長子叫林錫,為鼻頭房;次子叫林旃,為追遠房;三子叫林遷,為白沙房。到南宋末期,僅這三房後裔已發展到十三世(林睦庵為第一世),共二百餘人,遂重建宗祠,立林元、林睦庵、林錫、林旃、林遷等五人牌位,高四尺,寬一尺八寸,下設趺座。凡三房後裔卒者皆立較小牌位。夏至時,全族合祭於此。族人婚禮、冠禮及做官、遊學、出入都來此禱告。林遷九世孫林衡,字士衡,通達經書而有文采,曾在明初任比部主事,以宗祠規模狹小,與從子林厚建議宗長林伯濟,重建宗祠。遂在林元故居建屋三楹,明代洪武初年建成。宋代林睦庵時,宗族已置祭田,後屢增至二千餘畝。元代戰亂以後,始陷於窘境。林衡為不使宗族散亂無聞,既建宗祠之後,又特請名士宋濂寫文以昭於後世。


推薦閱讀:

莆田市林氏族譜填?了莆田林氏無總譜的空白
【族譜/姓氏/名字】A1
宗族文化詳解:第二期
龔氏族譜(三)
董氏宗譜 ----浙江杭州族譜記載部分摘錄

TAG:族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