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錦鵬——比男人更男人,比女性更女性

關錦鵬——比男人更男人,比女性更女性

香港著名導演關錦鵬,是香港電影文藝領域的一個重要支柱。多年來,堅持自我並屢獲成就的他,從沒有被香港電影的娛樂大潮流所侵蝕,一直以細膩而婉約的文藝風格從事個人創作。這在香港電影這個娛樂王國可算是一個生存的奇蹟,這在華語電影領域裡,同樣也算得上是一個傳奇。關錦鵬在香港出生,是家中的長子,少年時代他就早早喪父,母親獨力養大了他與兄弟姐妹一大家人。關錦鵬自言,他在電影創作中對女性的關注,與深受母親堅韌個性熏陶有關,是母親那無私而宏大的胸懷,給予了這個殘破的家庭以生存下去的希望,另自己禁受過了歲月的艱辛,熬過了一個沒有父親的少年時代。少年時代的關錦鵬敢做敢為,與他那看似文弱安靜的外表有著強烈的反差,一向被身邊人視為怪胎。中學時代他成績優秀,算得上是文理兼備,在他參加完中學五年級會考後,理科成績突出優異的關錦鵬卻突然覺得文科才是自己的最愛,毅然轉變報考理科的決定而選擇文科。有人說他骨子裡就有叛逆的基因,也有人說他面對人生早早就有了審時度勢的冷靜。在他20歲那年,關錦鵬考入了香港浸會學院大眾傳播系,學習了兩年整。在這期間,他開始為自己後來從事影劇創作打下基礎,而且,他也在這兩年里著了魔似的迷上了戲劇表演。關錦鵬對表演的愛好該溯源到中學時代,在少年時代里,他不僅在學校組織的舞台演出活動中親力親為,還特別報了幾個劇團,除應付繁重的學業任務之外,還要為此投入了不少的時間。在香港浸會學院大眾傳播系的兩年課業結束後,他出人意料地報考了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俗稱「無線」)第五期藝員訓練班,此時追逐理想的他,力圖以努力與決心把演藝理想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  夢想雖好,但現實卻讓人尷尬。在藝員訓練班一年的培訓結束後,也就是從1979年起,他履約留在了TVB工作,卻因各種因素而無法從事表演行當,甚至還越行越遠。他曾先後任職場務、助理編劇,做盡了一些幕後的基礎工作。最終轉做編劇與副導演,原本都是無奈之舉,他的理想,仍舊是自己投入太多精力的戲劇表演。沒有表演機會,只做幕後瑣事,但是關錦鵬卻沒有在困難面前退縮,反而是越挫越勇,表現出了超強的韌性。他的文學基礎幫助他走上影視創作的前台,而勤奮好學的品質以及他自身獨特的審美觀,使其逐漸走出事業的瓶頸,浮出到影視創作的第一線。他做過許鞍華的副導演,也創作過優秀的單元劇劇本,在人生的第二轉折點到來之前,他顯現出自己超乎於常人的適應能力與信心。  1984年,他導演了第一部電影《女人心》,在男性拳腳橫行的八十年代,以鮮見的女性視角締造了一個決然不同的文藝作品。影片獲得了很好的口碑,評論界也都給予了這個新人以慷慨的讚譽,委婉的敘事與細膩的情感刻畫,讓他身上的鋒芒轉化為一種罕見的成熟氣質。自此,人們在提到關錦鵬的同時,已然開始將其與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幾位領軍骨幹一起相提並論。1986年,在台灣新電影表現得最風光的八十年代中期,有一些香港導演深受影響,希望能平靜而寫實的文藝個性創作出不同於以往的港片,關錦鵬導演《地下情》即時應運而生。本片除了有周潤發、梁朝偉和溫碧霞等港星主演外,還重用台灣歌星蔡琴與金燕玲。影片一樣以細膩婉約的文藝風格征服輿論界,獲得了台灣電影界的一致認可,並於當年助關錦鵬提名到台灣電影金馬獎的舞台。1988年,關錦鵬創作了《胭脂扣》(1988)。影片可以說是關錦鵬事業步入成功的開始,同樣也是其影劇創作已趨成熟的標誌。這部電影根據李碧華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跨越時空的人鬼凄情。原本是個看似荒誕的故事,關錦鵬拍來不落窠臼、細膩感人,不但顯出對舊式生活題材的駕馭力和嫻熟的時空切換技巧,更預示了他日後大加發揮的主題——女性的柔韌篤定,男性的脆弱多變。影片在多個電影節獲獎,票房收入也相當理想,讚譽與榮譽的縈繞,奠定了關錦鵬在中國影壇的大家地位,同樣也將香港文藝電影帶入到一個大眾傳播的高峰。   1990年,關錦鵬執導了《人在紐約》。影片又名《三個女人的故事》,邀得中港台三地著名女演員斯琴高娃、張曼玉、張艾嘉演出,但是內容流於瑣碎晦澀,雖受海外輿論青睞,卻未在本地獲取認可。直到1992年,關錦鵬拍攝了代表作《阮玲玉》。這是中國電影百年來最傑出的傳記片之一,講述中國默片時代最優秀的女演員最後五年(1930-35)的演藝生涯和情感歷程。影片用半紀錄片形式從容鋪敘,用較少的場景置換營造生活感,還穿插了許多訪談和阮玲玉電影的片斷,與張曼玉重演的片斷並列。關錦鵬的悉心指導,不但幫助張曼玉演活了這位60年前的同行,還為她贏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等一系列國際獎項。  關錦鵬下一部作品繼續懷舊,把張愛玲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1994)搬上銀幕。雖然主要演員仍然表現出色,影片顯得刻意求工。張愛玲探討情慾的小說寫於40年代,講的是當時的事情,半世紀後拍攝的電影卻沒有添上時代背景的點染,所有的場景窒礙在狹小的空間里,精巧而略微失真。也許,張愛玲的寓言式短篇本來就不宜改編為影視作品。

  當年《紅玫瑰與白玫瑰》的失利,並沒有打消關錦鵬追溯文學作品中女性影像的決心。他甚至為此蟄伏了十年之久,潛心籌備《長恨歌》,並在資金短缺、主演不利等等各種難以想像之難度與阻礙下於2005年倉促完成拍攝。在這個由王安憶描寫上海姑娘王琦瑤一生遭遇的故事裡,他雖然抓住了原著的某些精神。然而卻未免在濃縮長篇原著的過程中,顯得照顧不周,部分場面拖沓,部分匆匆過場,交代不清。也許,對於內地影迷而言,對關錦鵬電影作品最親近的印象當是2002年的《藍宇》。在這部大膽反映「同志」情感生活的影片中,他揉入了很多的個人情感,使其人物鮮活、情節婉約,使其完全超越了性別鴻溝而把以往的小眾私事升華為共性情感,籍此引見給大眾。有人把該片當作是關錦鵬自我性取向的一個表述,也有人把影片當作是他個人內心世界集創作中的一次宣洩,想來都是輿論一相情願的揣測而已。對於性取向問題,關錦鵬坦誠而從無避諱,在他個人創作的紀錄片《男生女相:中國導演之性別》中,他就已然把自己對男性情誼與情愛的質疑給予大家,不僅公開了自己的同性傾向,而且也一如既往地大膽而自信,展現出一種令身邊眾人無法企及的果敢。關錦鵬不是一個脆弱的人,環境的惡劣與短暫的挫折,決不會輕易動搖他做事、做人的信念與決心。在香港電影步入低谷的當下,人人畏縮退避,人人消極哀嘆,卻惟獨他敢於直面現實而塌實做事。在詮釋女性世界與中性天地之後,一部《李小龍》為他帶來了改變,同樣也為慣於墨守成規的華語電影帶來了改變。關錦鵬眼中的男性情懷當是怎樣的影像,他又如何能在拳打腳踢的背後繼續監守自我的文藝情懷,這都是未知數,當然,也正因為未知,所以我們才如此滿懷期待。比男人更男人,比女性更女性早年輿論給予關錦鵬這樣一則評價,即為「比男人更男人,比女人更女人」。當然,這話毫無貶義,反而是對他個人性格的一種別樣讚譽。說他比男人更男人,是講他敢說敢做,行事果敢利落的率性,並有著異常堅韌不拔的個性基因,從不輕易對人對事妥協。說他比女人更女人,是講其細膩的內心世界,無論是生活與創作都延續著委婉而精緻的風格,詮釋女性情感世界更是拿手好戲,令無數女性導演也都為之汗顏。關錦鵬的堅強,與他早年的家庭生活有關。艱辛的成長經驗,以及殘缺的家庭生活,令他在學業與事業的求索過程里早早蛻變、早早獨立。在香港乃至華人世界裡,作為公眾人物能夠坦誠曝露自己同性取向的導演,也只有他一個而已。他的自信與洒脫,感染了身邊的所有人,甚至也影響了他的影迷以及那些不受社會所包容的同志群體。他不僅展現出獨立生存並獲取尊嚴的信念,更顯現出了無懼世俗的超然信心。敢言人不敢言,敢為人不敢為。關錦鵬總是能在別人質疑聲音達到高潮的時候,以成熟的作品、不羈的態度給人以驚奇與驚喜。早在八十年代,就有評論說他的文藝路數難以順暢,將是香港電影界不被接納並迅速死掉的一群,但是他卻能一步一步塌實走來,屹立二十年不倒,成為文藝領域裡鮮有的成功典範。他對所有批評,從來都是挺身還擊,決不容自己身受褻瀆。而對於環境,他也總是能夠巧妙適應,在不丟卸自我文藝理念的前提下總能尋找到升華自我創作的契機。

  關錦鵬是一位拍攝女性題材電影的高手。20多年來,關錦鵬的鏡頭始終投向孤單的個體、真實的情感及繁複的性別關係。他坦陳,在電影中對女性的關照,「與我的性取向有關」。也許正因「同志」所擁有的敏感、細膩和精緻,關錦鵬的電影凸顯出逶迤綺麗的女性氣質,讓他在對女性情感、同志情感的表達中,孤獨而傲然地站立在華語電影導演的陣群中,優雅而不悲情。關錦鵬身上的三個標籤變遷,同樣代表了香港電影的發展。關錦鵬之於整個華語電影史,是獨樹的一幟。關錦鵬以個體私人化的影像走進華語電影,將個體感情表達的訴求引入華語電影,已是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他的女性電影,彌補了女性在強勢男權佔據要位的華語電影體系中的缺失;他的同志電影,則是導演個體經驗對特定群體的精準代言。不論同性,不論異性,關錦鵬永遠意欲表達的,只是「個體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無論如何自我放任,也都是要創作出能夠打動人的故事與電影。
推薦閱讀:

女性懷孕不同時期內衣褲的選購
女孩們注意啦!月經前跑步導致的危害需要注重!
什麼是女人的小便宜和大智慧?
女人的幸福與什麼有關?
面相知識:哪些女性面相可旺夫興家

TAG: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