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

淺談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 作者:周海芳時間:2016-08-25

  [摘要]    區域活動是根據幼兒發展需求和主題教育目標創設立體化育人環境,即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有效運用集體、分組和個別相結合的活動形式,組織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的學習、生活和遊戲活動。它是深受幼兒喜愛的活動之一,是幼兒自主學習的主要場所和幼兒自我概念形成的源泉。而在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往往影響著幼兒遊戲的內容和遊戲的進程,它能誘發、支持、發展幼兒的遊戲行為,是促進幼兒發展的工具,因此遊戲材料和幼兒教育關係極為密切。作為幼教工作者,如何投放區域活動中的相關材料,以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需求,是值得我們當前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區域活動 材料 投放    [背景]    區域活動中區域材料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複雜,在開展區域活動的教學工作中,有些老師在投放活動區材料產生了一些誤區:    1、有些老師認為活動材料越多越好。    活動區材料投放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包括材料自身應附著多種教育因素。如:穿珠中的珠子可以是有色、有形、有孔、有大小、有質地區別的,且數量充足,以保證幼兒通過對材料的充分操作,獲得某些感知和經驗的積累,從而促進其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然而豐富的材料並不等於越多越好。有些老師為了豐富活動區材料,傾其所能,聚其所有,投放的材料可謂五花八門。其實,多則濫,濫則泛。幼兒注意力具有不穩定性,過多過雜的材料投放,儘管能吸引幼兒投入活動,但也易造成幼兒玩得分心,玩得花眼,一會兒拿這個玩玩,一會兒拿那個玩玩,只學會了拿起一物——擺弄片刻——丟棄——另換一物,顯然這與我們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    2、還有的老師認為活動材料越精美越好。    根據《幼兒心理學》中「一切鮮明、具體、生動的形象和新異多變的刺激物,都能引起幼兒的注意,因此教育活動中的玩教具必須是顏色鮮明,形象生動,新穎多變。」這一闡述,我們很容易跟幼兒喜歡玩的「變形金剛」之類昂貴的成品玩具聯繫在一起,同時會不惜花錢購買一些漂亮的玩具,不惜加班加點製作一些逼真的玩具,投放到活動區中。精美的材料能吸引幼兒,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這一點無可非議。然而,我們更應注意材料自身是否會有促進幼兒學習、探究等活動的價值,絕不能僅看其外表。如果只是好看,幼兒拿著玩玩,厭之而後棄之,那麼,再精美的玩具又有什麼用呢?正如有些老師反映的,自己辛辛苦苦地製作了逼真的包子、漂亮的廚具等,卻幾乎沒有孩子玩,即使有也只是呆坐或機構地擺弄。因為孩子面對這些精美的玩具,無需自己再做什麼協商、討論、創造,只簡單地分個角色,全家一起吃個飯就行了。看起來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給孩子提供想像與創造的操作平台,也就失去了材料投放的價值。    由此可見,在考慮投放材料時,關鍵考慮材料的教育價值以及它會帶來的教育效果,投放材料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教育目標:    艾里克森指出:促進幼兒自主性和主動性的發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務。而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的目標性是促進幼兒自主性發展的前提。區域遊戲是為了完成教育目標服務的,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教育功能,都是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可根據不同幼兒的年齡特點來制定遊戲目標,投放的各種材料要滲透不同的教育目標。因此,材料投放應具有目標性,根據近階段的主題目標和幼兒的活動需求及時投放活動材料。如結合《喜洋洋》的主題活動,圍繞「讓幼兒感受新年的節日氣氛,體驗過年的忙碌、熱鬧,參與新年的準備活動」這一活動目標,我們為幼兒提供大量紅色包裝紙、卡紙和各種禮盒等,鼓勵幼兒自製新年的禮物(賀卡、燈籠、拉花、風鈴等),與教師、小朋友一起布置教室的環境,使我們的活動區域也是滲透著節日的氛圍。孩子們在這麼富有濃厚的節日氣氛的場所里,相互交流,盡情舞蹈、歌唱。在社會性活動區域——「超市」里,讓幼兒通過在超市裡的加工、分類、採購和互贈等活動,從而達到落實活動目標,促進其社會性發展的目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時,應考慮材料與活動目標的關係,做到有的放矢,加強材料投放的針對性、目的性。    2、材料的層次性:    一方面從材料的加工程度來講,可為同一個活動區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如動手區內,教師可為幼兒提供製作沙漏的空塑料瓶、裝飾好的塑料瓶和已經做好的成品,這樣才有利於幼兒的操作探索,更大程度地鼓勵幼兒的自主學習。另一方面可根據幼兒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難易程度不同的活動材料,便於教師對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因此,活動區域中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投放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針對性和計劃性。    3、材料的探究性:    材料的探究性能引發幼兒動手、動腦,支持幼兒與活動環境的積極互動,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客觀事物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探究是兒童在動腦思考基礎上的動手操作,是兒童動腦思考和動手操作交織進行的活動。不能讓幼兒開動腦筋思考的動手操作活動,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動。例如,在一次「好看的橋」的建構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幾座橋的模型及豐富的圖片,讓幼兒根據教師的要求,找一找有這些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幼兒認真觀察、討論後對橋有了一個較完整地認識,然後為再為幼兒提供各種材料(廢舊紙盒、凳子、積塑玩具等等),鼓勵幼兒自己拼裝出各種各樣的橋,在遊戲中他們發現了「廢舊紙盒」可以變成一座座橋墩;一棵棵大樹、一條條公路……幼兒在自由操作、試驗、探索、即興扮演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同一材料的多種玩法,充分挖掘材料的潛在性。要使投放的材料具有價值,應盡量少提供一些成品材料,多研究開發一些半成品材料或原始材料(如各式紙盒、橡皮泥、廢舊毛線等),以及有助於「檢驗」幼兒想法的材料。    4、材料的動態性:    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變,而要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的發展需求,定期不定期地進行調整、補充。如教師發現前階段備受幼兒喜愛的語言區無人問津了,通過對幼兒區域活動的觀察和了解,發現語言區域里的圖書因投放時間長,造成破損嚴重和內容陳舊。於是,教師動員幼兒把家裡的新圖書帶到幼兒園一起分享。同時,根據近期主題目標有目的地投放一些用於幼兒查閱資料的科技書籍。果然,語言區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非凡,孩子們相互講述自己熟悉的故事,介紹自己的新書,並時常光顧新到的科技書籍。材料的動態性還體現在各年齡段及平行班之間的互動上,各班教師應及時溝通、交流幼兒區域活動的情況,做到材料的互補,資源共享,讓材料真正地為活動提供服務。再次,區域材料有層次性,並且經常更新。只有新的知識才會帶來新的發展、新的提高。    5、體現孩子發展的個體差異:    孩子的發展有其規律性,但每個孩子的發展是存在差異的,如:個人的能力、興趣、學習方式等各不相同。教師在指導的時候應關注每個孩子不同於他人的學習特點和能力特徵,採取適宜的方式,引導幼兒富有個性地健康發展。如,幼兒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投放的玩具材料要有不同層次以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要求,使每個孩子都能獲得發展,另外,每個孩子學習的特點與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就能獲得各方面的發展,有些幼兒的發展則要通過教師與幼兒的單獨交往來實現,還有的幼兒則是在自己不斷的探索活動中,或者是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獲得的,教師要在觀察了解孩子的基礎上,採取正確的有效方式,促進幼兒發展。例如:一次,在美工區域中,玩「系帶子」活動中,硌硯小朋友怎麼也不知道怎麼系,我手把手教了好幾遍,可是她還是不會玩,於是我請另外一個小朋友和她一起玩,等我再次去看她的時候,她已經高興地把系好地帶子給我看了,由此可見,同伴的示範作用對於有些孩子的學習是一種可能更勝於老師的學習方式。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因此,活動區域中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投放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針對性和計劃性。    總之,「優化教育環境,促進區域活動立體化」是落實了《綱要》的基本精神,順應了教育改革的潮流。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努力為幼兒創設多方位的教育環境,使幼兒真正地成為遊戲的主人,使區域活動真正成為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幼兒教育)


推薦閱讀:

壹看板參展2018創新中國春季峰會,創新+務實讓商業智能回歸本質
工具丨這個編輯器,活動行業里從沒人做過
2012年春節甘南郎木寺曬佛節攝影活動—領略藏族文化體驗藏族傳統節日
「城與幫」科普|一人一書一主義(二)
你知道桑傑曼拉(藥師佛節)嗎?

TAG:材料 | 活動 | 區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