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石公

黃石公,約前292年-前195年,秦漢時人,後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據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於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素書》,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並於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後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

目錄

黃石公

  1. 簡介
  2. 生平
黃石公與「天書」

  1. 概述
  2. 傳說
  3. 史記
  4. 評價
著作
黃石公三略

  1. 簡介
  2. 特點
展開
黃石公

  1. 簡介
  2. 生平
黃石公與「天書」

  1. 概述
  2. 傳說
  3. 史記
  4. 評價
著作
黃石公三略

  1. 簡介
  2. 特點
展開

編輯本段黃石公簡介  黃石公,下邳人(今江蘇邳州)。世人稱黃石公「圯上老人」、「下邳神人」。黃石公本為秦漢時人,後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皇甫謐《高士傳》:黃石公者,下

黃石公

邳人也,遭秦亂,自隱姓名,時人莫知者。 生平  黃石公,是下邳人。遇上秦時候的戰亂,自已隱姓埋名,當時的人沒有知道他的。起初張良改姓氏為長,藏在下邳,在沂水的橋上去散步遊逛時,遇到一位老人,還沒有互相拜見,黃石公故意把鞋拋到橋下,看著張良說:「小子,下去把鞋取上來!」張良預先不知道是詐,有些愕然想揍他;因為見他年歲大了,才強忍怒火,下了橋,給他把鞋取上來。於是就跪著給他穿上。那位老人伸出腳來,讓張良把鞋穿好,笑著走了。張良感到很驚詫。他大約走出一里遠,又返了回來,對張良說:「年輕人倒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後的清晨,你在這裡和我會面。」張良更覺得奇怪,又跪下說:「是。」五天後的早晨,張良去了約定的地方,黃石公生氣的說:「你與老人約定,為什麼後來?」再五天後的早晨約定,張良天不亮就去了,黃石公又早在那裡了,又生氣的說:「為什麼晚來?」又五天的早晨的約定,張良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黃石公也來了,高興的說:「應該這樣嘛!」於是拿出一本編書給張良,說:「你回去讀他,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三年之後,你見到的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於是離去,看不見了。張良天亮翻開書一看竟然是《太公兵法》。張良認為這事很神異,於是把自己的學說四處遊說,他們都不採納。後來與沛公在陳留相遇,沛公採納他的話,最終有了功業。十三年後,跟隨高祖退到濟北谷城山下,得到一塊黃石,張良於是像對寶貝似的建祠供奉起來。一直到張良死,將他與石頭一起埋葬了。 編輯本段黃石公與「天書」概述  張良得「天書」,「天書」是黃石公所贈。這段故事在邳縣流傳最廣,大人、小孩都會講,可是要問起黃石公的姓名和身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黃石公作品

  據傳,黃石公是秦始皇父親的重臣,姓魏名轍。始皇父親庄襄王死後,輪到秦始皇坐朝當政,他獨斷專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聽不進忠臣元老的意見;魏轍便掛冠歸隱,策馬離開朝廷。秦始皇聽說魏轍走了,想想一來自己還年輕,雖已登基,但立足未穩,身邊需要人輔佐;二來魏轍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會讓天下人笑話自己無容人之量。於是就帶親信人馬追魏轍到驪山腳下,用好言好語千方百計挽留,魏轍決心已定,一個勁不願回去。後來,他就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因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稱他為黃石公。   書寫好後,他就四處尋找合適人物,目的是委託重任,以實現他為國效力的意願。   一日,黃石公在圯上(圯,即橋)與張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書上說的納履)方式試張良,看到張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懷開闊,將來必有一番抱負,絕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書》相贈。此書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義、安禮六篇。書中語言明貴,字字精當,張良愛不釋手,秉燭細讀,大悟大徹,心領神會,要不多天,便把一本《素書》從頭到尾背得滾瓜爛熟。   後來,張良做了劉邦的謀士,佐高祖定天下、興漢邦,大部分運用《素書》中的知識。久而久之,這段故事越傳越神,《素書》也就被後來人說成了「天書」。 傳說  黃石公很小時,父母便雙亡了,黃石公是跟著他的哥嫂長大的。「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黃石公少年時,便學會了各種農活。犁耕耙拉耩,黃石公無所不能,是做農活的一把好手。   一天上午,黃石公獨自吆喝著牲口去山坡上耕他家的一塊山地。幹了一氣活後,便停下牲口歇息。牲口躺在地上安靜地反芻。黃石公抬頭看到山頂一棵大樹下有兩人在下棋,一為消磨時間,二為躲避日頭的暴晒,他便悠閑地走向前去。    到了跟前,原來是兩個道士在下棋。可能兩個道士精神太集中了吧?黃石公的到來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黃石公也沒敢出聲,只默默地站到旁邊看。兩個道士默不作聲地一步一步走著,黃石公靜靜地看著,只覺得頭頂的樹葉一青一黃地變化著,等兩個道士一盤棋下完,「哈哈」笑道:「行了,行了,差不多了。」兩個道士看了黃石公一眼,也沒和黃石公說什麼,便揚長而去了。   黃石公想回到他的地里繼續幹活,可發現許多地方已經變了模樣。摸索到他的地邊,早已不見了他的牲口,一張木犁尚在,他用手一摸就化成了灰燼。黃石公無奈地返家,路上的風景早已改變。等回到他所在的村子,看到的人,沒一個他認識的了。他的家也不存在了。他很疑惑,我剛出去半天,怎麼全變樣了呢?他找人問他哥哥的名字,竟然沒人知道。輾轉找到村裡最年長的一個老人,他說了他兄弟倆的大致情況。老人拈著鬍鬚沉吟了一會,說道:「我小時候,曾經聽村中的老人們說過一件奇怪的事。那些老人也是在講古事,說一個年輕人去犁地莫名其妙地失蹤了,與你說的情況差不多,可能就是你吧?那都百十年前的事了。」黃石公這才明白原來自己已經成神仙了。   黃石公成神後,利用他的法力保佑一方的平安,後人為紀念他,便在山上造了一座廟紀念黃石公。 史記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良嘗從容步游於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歐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評價  黃石公雖然隱居,但內心一直憂國憂民,就把一生的知識與理想傾注在筆墨上。按現代人的說法,他既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神學和天文地理知識也相當豐富。 編輯本段著作  案黃石公事見《史記》,《三略》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雲下邳神人撰,成氏注。唐宋《藝文志》所載並同。   嘉錫案:《困學紀聞》卷十云:「魏李蕭遠《運命論》張良受黃石之符,誦《三略》之說,言三略者,始見於此。」自注云:「漢光武詔引《黃石公記》,未有《三略》之名。」是則《三略》名之源起,《困學紀聞》已明言之,其名初不始於《隋經籍志》;《紀聞》非僻書,《提要》乃略不一考,何也?   相傳其源出於太公,圯上老人以一編書授張良者,即此。蓋自漢以來言兵法者,往往以黃石公為名。史志所載,有《黃石公記》三卷、《黃石公略注》三卷、《黃石公陰謀乘斗魁剛行軍秘》一卷、《黃石公神光輔星秘訣》一卷。又《兵法》一卷、《三鑒圖》一卷、《兵書統要》一卷。今雖多亡佚,然大抵出於附會。是書文義不古,當亦後人所依託。鄭瑗《井觀瑣言》稱其剽竊老氏遺意,迂緩支離,不適於用,其知足戒貪等語。蓋因子房之明哲而為之辭,非子房反有得於此。其非圯橋授受之書,明甚。然後漢光武帝詔書引黃石公「柔能制剛,弱能制強」之語,實出書中所載軍讖之文,其為漢詔援據此書,或為此書剽竊漢詔,雖均無可考,疑以傳疑,亦姑過而存之焉。   案史志所載之書以黃石公為名者,《隋書·經籍志·兵家》有《黃石公內記敵法》一卷、《黃石公三略》三卷、〔原注云下邳神人撰,成氏注。梁又有《黃石公記》三卷,《黃石公略注》三卷。〕《黃石公三奇法》一卷、〔原注云梁有《兵書》一卷。《張良經》與《三略》,往往同,亡。〕《黃石公五壘圖》一卷、《黃石公陰謀行軍秘法》一卷、〔原注云梁有《黃石公秘經》二卷。〕《黃石公兵書》三卷。《五行家》有《黃石公北斗三奇法》一卷。《舊》《新·唐志·兵家》除《黃石公三略》、《成氏三略訓》〔《舊志》無成氏二字〕各三卷外,有《黃石公陰謀乘斗魁剛行軍秘》一卷。〔疑即《隋志》之《陰謀行軍秘法》,而名不同。〕《宋史·藝文志·兵家》除《成氏注三略》三卷外,有《黃石公神光輔星秘訣》一卷,又《兵法》一卷、《三鑒圖》一卷、《兵書統要》三卷、《三略秘要》三卷。《五行家》有《黃石公備氣三元經》一卷、《黃石公地鏡訣》一卷、《黃石公公宅》一卷。《提要》隨手拾掇,不完不備,觀其去取,漫無義例,不知其何說也。至於其書之真偽,則《史記·留侯世家》明云:「父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旦日,觀其書,乃《太公兵法》也。」使張良果有受書之事,則其書當即在《太公兵法》八十五篇之中。蓋良既親受之於老父,知其為太公書,則其後與韓信序次兵法,定著為三十五家,〔事見《漢志·兵書略》〕自當次入太公一家之內,不應別有所謂《黃石公記》與《三略》也。使良並無其事也,則即因《太公兵法》而附會,蓋流俗人震於留侯之籌策如神,因轉相傳言,以為是嘗受太公之書於下邳神人云爾,尤不當別有此書也。此其出於偽作,可據《史記》一言而決,何必更較量其文義耶? 編輯本段黃石公三略簡介  共分上、中、下三略:《上略》多引《軍讖》語,主要通過對「設禮常,別奸雄,著成敗」的分析,論述以「柔弱勝剛強」為指導、以收攬人心為中心,以「任賢擒敵」為宗旨的治國統軍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中略》多引《軍勢》語,主要通過「差德行,審權變」,論述君主馭將統眾的謀略。《下略》主要內容是「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 特點  《黃石公三略》是《武經七書》之一,它兼采眾家之長,而又自成體系,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專門從戰略上論兵的兵書,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它重視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作用,指出:「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英雄者,國之干;庶民者,國之本。」「夫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破敵者,眾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注重收攬民心,重視民事,「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民。」重視對戰略要地的控制,提出「獲固守之,獲厄塞之,獲難屯之。」它提倡將帥要愛護士卒,與士卒同甘共苦,將帥「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良將之養士,不易於身,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蓄恩不倦,以一取萬。」要求將帥要有優良的品質和廣博的知識。做到「能清、能靜、能平、能整、能受柬、能聽訟、能納人、能采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能制軍權。」主張「仁賢之智,聖明之慮,負薪之言,廊廟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宣聞。」在將帥的選拔和使用方面,它反對任人唯親,主張任人為賢,因人而致用,「賢者所適,其前無敵。」「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六合同。」「使智,使勇,使貪,使愚。知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無使辯士談說敵美,為其惑眾,無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於下。」它在哲學方面,初步揭示了人們的認識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對戰爭的認識不能超越客觀條件的許可,「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初步認識到對立的事物能夠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柔能制剛,弱能制強。」認識到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向其反面轉化,「造作過制,雖成必敗。」它從《老子》的反戰觀點中引出了積極支持正義戰爭的主張,認為戰爭是不好的,但是戰爭不會自行消滅,要用正義的戰爭消滅非正義的戰爭,「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在論述士與民、將與眾、德與威、仁與法、柔與剛、強與弱等關係時,注意到對立事物的兩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片面性。如提出賢士是國家的骨幹,民眾是根本,將卒並重,德威相濟,仁法兼施,剛柔強弱相宜等觀點。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在政治上還提出了「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的思想。誠然,《黃石公三略》中也存有一些封建階級的糟粕,如剝削階級的權術、消極出世思想等,在今天看來,都是很反動的。
推薦閱讀:

黃石公《竹節賦》
黃石授書
黃石公素書
奇才面具:黃石公只是傳說嗎,什麼密籍造就的謀聖張良?
湖北黃石小吃--大冶印子粑

TAG:黃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