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赴台學生如何衝擊兩岸關係結構?
2011-09-15 03:27:45
歸檔在台灣縱橫|瀏覽 7144 次|評論 7 條
(本文刊登於《中國時報》,原題是:陸生來台 阻止「主權流失」的最後王牌。境內版於本鳳凰網首發。作者:林泉忠)
最吸引大陸學生的台灣大學 |
隨著新學年的開學,近千名首批「陸生」(來自大陸的學生)也陸續抵台,相關的各大學是否已做好迎接「陸生」的準備,正面臨考驗。然而,如果認爲「陸生」來台只與台灣的教育和大學營運有關,那麼不僅低估了「陸生」來台的影響力,還可能使台灣錯失維護自主性的最後一張王牌。
兩岸關係在馬政府的首四年中,直接衝擊兩岸關係結構並影響深遠的,除了ECFA外,就是「陸客」(來自大陸的遊客)與「陸生」。這些變化都直接帶動了兩岸在金融、物流與人員交流方面的正常化,結構性地降低了兩岸爆發戰爭的可能性。然而,就台灣在維護自主性、阻止「主權流失」方面而言,顯然ECFA弊多於利,而陸客「陸生」則是利多於弊。
ECFA的簽署對兩岸關係結構的衝擊,在於兩岸經濟邁向一體化,將有利於北京較有效地攝取台灣民心,並逐漸左右台灣未來的政治走向。換言之,北京在長達一甲子的摸索中,終於開竅地找到了不用一炮一卒,就能實質控制台灣政治與社會走向的武器------以經濟力量控制台灣。
筆者早已預言,當台灣經濟和民生與大陸的關係愈來愈密切的時候,認爲應避免開罪大陸的台灣民眾將會大幅度增加。因此,隨著ECFA的效力逐漸發酵,最晚到了二零一六年大選的時候,台灣的選民會愈來愈傾向選出一個不與大陸對立,甚至能被大陸接受的「總統」。事實上,此一新現象的先兆,也開始呈現在今年的選戰中。而當台灣選民的這種心理上的變化明顯出現後,大陸對台灣政治的左右能力將大幅度增強。
雖然未必到位地掌握到ECFA對台灣政治的結構性衝擊,台灣社會不分藍綠卻也都或多或少對馬政府的大陸政策有所疑慮,擔心造成「主權流失」,而這點正是馬英九在這次選戰中最爲脆弱的部分。
九月的台大校園迎來第一批大陸學生 |
然而,急於區隔民進黨在經濟議題上的「無能」,同時強調國民黨有能力激活「空轉八年」的經濟,馬政府只著重於在ECFA的談判細節中為台灣的產業爭取更多有利的條件,而忽略了對北京藉ECFA影響台灣政治走向的全面評估。尤其是在談判後期,當北京愈來愈急於簽署的時候,馬政府沒有及時察覺,並因此提高談判價碼,大膽提出以簽署ECFA換取北京在「承認中華民國」此一兩岸癥結上做出某種程度的讓步。
在馬政府錯失利用ECFA這張可能為台灣政治爭取生存空間的王牌後,接踵而來的另一項足以衝擊兩岸結構性變化的新生事物,是陸客與「陸生」的來台。然而,台灣朝野至今似乎對「陸客」陸生」所可能帶來的歷史性影響仍認識不足。
其實,「陸客」與「陸生」大舉入台,不僅意味著持續了三十年的單向式民間交流模式正式被打破,同時也提供了台灣在維護自主權方面的新空間,有助於平衡ECFA在此方面的衝擊。
經過了超過一甲子的阻隔,如今有機會到台灣一游或走進台灣學堂的「陸客」與「陸生」,即使仍堅持台灣必須統一的觀點,恐怕絕大部分也不會認同爲了統一,應不惜訴諸武力,讓美麗的寶島淪爲焦土,看到安家樂業的台灣人民生靈塗炭。換言之,開放「陸客」與「陸生」有利於台灣確保這一有別於大陸的政治實體在大陸人民之間的能見度,甚至提高大陸人民對「中華民國存在於台灣」此一事實的認知。
此外,相對於走馬看花的陸客,「陸生」帶來的影響還可能擴大到衝擊他們對大陸體制的思維。一來「陸生」平均會在台灣居住數年,有機會深入接觸台灣社會,認識台灣政治與社會的運作模式,理解台灣民眾包括在民主思想與儒家傳統思想在內的價值觀;二來在台灣的大學裡,「陸生」必須遵循台灣包含認同現有「國家架構」與國民意識的教育體制,並無可避免地在許多場合接觸包括「中華民國」國旗、國歌、國家政府機構、國會(立法院)、國家領導人(總統)等「國家象徵」,這是大陸學生在港澳及其他國家留學與來台升學最不相同的地方。
「陸客」「陸生」影響兩岸關係結構 |
而這些對台灣的民主制度與國家形態有一定體認的未來「台歸派」,不僅可能在大陸擴散他們對台灣的「另類思維」,影響大陸人民思考兩岸關係的模式,還可能更進一步對大陸未來的政治改革、促進社會的多元思維產生影響,而這些影響也將對台灣保留政治自主性具有「正面」的意義。
ECFA與「陸客」「陸生」是兩岸各自維護對對岸政治影響力的有利王牌,究竟那一張的效力能發揮得更快、更準,並最終根本改變兩岸關係的結構,決定兩岸權力關係的最後一場政治力學上的時間競賽,已悄然開跑。
推薦閱讀:
※三清與玉皇大帝到底是什麼關係?
※分手後,應不應該迅速開始新戀情?| 研究:如何識別一段「反彈式關係」
※(296)[轉載]河圖與楊公風水「四大水口」知關係
※女朋友害怕親密關係,作為戀人該怎麼辦?
※哪些習慣會毀掉一段親密關係?(私家總管的回答,18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