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代書法大觀-4-元代[上]

書法欣賞---我的收藏-6-元代

孛術魯翀 跋黃庭堅《松風閣詩卷》詩一首 行書 紙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白珽--《陳君詩帖》冊,元,白珽書,紙本,行書,縱31.2cm,橫68.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陳君才名獵獵起,對客揮毫動盈紙。平生心事七弦知,賞音不獨曰山水。自言家住廬山陽,喬木下有甲秀堂。安能鬱鬱久居此,萬里一硯翺翔。行行且止君有父,燕趙甌閩它日去。廬山不是東家丘,上有謫僊讀書處。至治癸丑(丑字點去)亥秋八月旦日書。   末署:「至治癸丑(丑字點去)亥秋八月旦日書。」鈐「湛淵子白珽」、「棲霞山人」二印。   《陳君詩帖》是《法書大觀冊》之一。清安岐《墨緣匯觀·法書卷下》、完顏景賢《三虞堂書畫目》著錄。   此帖曾經清安岐收藏,計有安岐、完顏景賢、張爰、何子彰、譚敬諸家印記。   「至治癸亥」為至治三年(1323年),白珽時年76歲。   《陳君詩帖》是白珽寫給陳征的一首七言古詩,詩文大意是寫陳征雖胸有大志,卻隱居於「廬山陽」,寄情於琴音書畫之事。   此帖書法結體圓潤,筆法蒼渾,筆勢放縱,點劃隨意,仍可看出米(芾)書的影響,又有自己的樸拙之態。(撰稿人:張彬 資料來自故宮博物院網站 )

白珽--墨竹詩冊 紙本,行書,縱24.7cm,橫32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墨竹無師承。所師在真竹。牆頭風露枝。日夜看爛熟。李侯心獨苦。一筆不啻足。清風來不來。葉葉暗相觸。想當落筆時。見竹不見墨。寄哉雨江堂。有此篔簹谷。白珽。

班惟志


字彥功,號恕齋,大梁(今河南開封市)人;或以為松江(今上海松江縣)人,寓居杭州。鄧文原為杭州路儒學正,班惟志師從鄧文原。元貞間,鄧文原應聘為皇室寫《大藏經》,班惟志隨行。泰定間,經薦,補浮梁(今江西鄱陽縣)州教授。不久,遷晉州(今河北晉縣)州判。致和年間,為紹興路總管府推官。至順三年(一三三二),上大都為秘書監典簿。至元三年(一三三七)為平江路常熟州知州,除奉議大夫。至正初,為江浙儒學提舉司提舉。儒司秩滿,再北上大都,授集賢待制。致仕南歸,卒於杭州。班惟志博學多能,兼擅書法,其詞曲,亦負盛名。

班惟志《跋趙孟頫書前後赤壁賦冊》 縱27.2厘米 橫11.1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班惟志《跋鮮於樞草書韓愈進學解》 北京首都博物館藏

曹善,元末雲間書家。他小楷學鍾繇,行草學二王,也可以說是從晉人書中浸淫長大的。他小楷《山海經序冊》,是很見變古出新的。鍾繇小楷用筆,平鋒鋪毫,尚有隸筆意,線條含蓄腴潤,而曹善書《山海經》卻是露鋒落筆,橫畫較細而豎畫較粗,且頓畫盡處微頓,有寫經體的痕迹。曹善的捺腳與彎勾則略重,甚至有點誇張,見出書寫中輕重的節奏。結體則參差錯落,故字形大小不一。縱行二二點一厘米中,竟寫有二十一至二十三字,字距密而行距疏,但因字勢的參差,不覺擁擠。整篇書風質樸而端嚴。《山海經冊》是長篇冊頁,閱來不覺呆板,反覺古樸中有生氣。這已與趙氏婉秀書風拉開了距離。陳基,元末蘇州人。曾輔助張士誠軍事,軍旅倥傯,飛書走檄多出其手。而且寫的詩也有不少是反映起義軍生活的。是一個有才華的風雲人物。他傳世的幾封短札,可見其性格一斑。他致錢伯行的《苦雨帖》,寫得洒脫隨意,猶如其個性。走筆馳騁操縱,情趣流走。最後「耶」字的末筆, 一豎佔了五六字的位置,豪氣直瀉無餘,難得如此暢意!

贈雪坡詩札(點擊放大)

附手札二件(可嘉提供)

《相見帖》紙本。24.3X32.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帖為信札,落筆不苟,頗有韻味,從中可以看出元代諸家趙孟頫、康里子山等人的影響。曾藏清內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陳植,字叔方,自號慎獨叟,平江路(蘇州)人,"力學工文,貫通經史百家,亦善畫山水,幽篁怪木,各盡其態"。傳見鄭元祐《僑吳集》卷十二《慎獨陳君墓志銘》和《元詩選》初集。

《懷存齋詩帖》 陳植 紙本 行書 縱23.3厘米 橫56.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陳植寫給"存齋隱君"的一首五言古詩,以詩代柬。"存齋"就是沈右,沈右自署"存存齋",陳基《夷白齋稿》有"存存齋記"一篇,云:"沈君仲說(沈右字仲說),隱居於吳會,耕學於笠澤,廬於陳公之原,而皆名其室曰存存齋"。此詩中亦有"思歸笠澤秋"的句子,與上說正合。另外 在存世的沈右書跡中,也常提及陳植,其中"詩柬帖"即"與叔方詩札並柬"帖,就是給陳植的,可知二人交往頗密。"雲林",即倪瓚,時亦在吳中。 此帖基本上是學趙孟頫書,有的字結體略具趙書規模,用筆也算得法,但有不少字則是隨意而書,甚不講究,大概是想求疏放自然之趣,但因虧於功力,以至很多字結體不工,重心也就顯得不穩。帖後字鈐朱、白文印各一方:"慎獨齋","一丘一壑"。從帖上藏印可知,明清先後經項子京、孫承澤、安儀周等收藏過,1949年後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陳繹曾《靜春先生詩集後序》紙本,31.2X49.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鄧文原(1258-1328)


《臨急就章卷》

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稱鄧巴西、素履先生,綿州(今四川綿陽)人,遷寓浙江杭州。又因綿州古屬巴西郡,人稱鄧文原為「鄧巴西」。歷官江浙儒學提舉、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事、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監祭酒、翰林侍講學士,卒謚文肅。其政績卓著,為一代廉吏,其文章出眾,也堪稱元初文壇泰斗,《元史》有傳。著述有《巴西文集》、《內製集》、《素履齋稿》等。擅行、草書。傳世書跡有《臨急就章卷》等。

鄧文原青年時就與趙孟頫定交,被趙孟頫稱為自己的「畏友」,兩人感情至深。大德二年,成宗召趙孟頫入大都書金字《藏經》,許舉能書者自隨,鄧文原為趙所薦,共同入京,使他的書法大顯於世。在鄧文原傳世不多的書作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受趙孟頫的影響要比鮮於樞深,他的書法風格頗似趙氏,如《黃庭堅松風閣詩卷跋》、《瞻近漢時二帖跋》等。陶宗儀《書史會要》評曰:「鄧文原正、行、草書,早法二王,後法李北海。」宗法晉人的書學觀和學書之路正和趙孟頫一致,兩人在書法活動中接觸頻繁,且手札往還,自然受到感染。鄧文原除了擅長寫正書、行書、今草外,對章草也出於刻帖又兼行楷流美筆意,明人袁華跋日:「觀其運筆,若神出海,飛翔白如。」(見汪珂玉《珊瑚網》)。

鄧文原和鮮於樞同在趙孟頫復古的大旗下,成為元代復古潮流中不可缺少的幹將。鮮於的影響不如趙,而鄧的影響不及鮮於,如果將鮮于歸於英年早逝的話,那麼鄧的原因則是其晚年疏於翰事,書名漸隱。有張雨跋《臨急就章》文為證:「(鄧)早歲大合作。中歲以往,爵位日高,而書學益廢。與之交筆硯,始以余言不妄。殆暮年章草,如隔事矣。信為學不可止如此。」,可見鄧氏因多涉政事,翰墨日疏,以至未能在其後半生再將自己的風格拓展得更加鮮明。

芳草帖 縱20.8厘米、橫7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題黃庭堅松風閣詩卷跋 縱33.6厘米 橫16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跋王羲之雨後帖

跋褚遂良《倪寬贊》後 書於泰定四年(1327)。紙本,縱24.6厘米 橫19.9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瞻近漢時二帖跋 紙本 原本為冊頁 縱27.4厘米 橫36.3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近者(桐川)帖》頁,元,鄧文原書,紙本,縱31.6cm,橫52.5cm,行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文原頓首再拜仲彬治中相公足下。文原近者自桐川過宛陵,滿擬還途一見,敘所欲言,而雨雪相仍,急於歸舍,遂乖此願。先塋志文,嘗為令嗣言備細,蓋例須敘先世立言行事與官職,而先正營葬已久,今撰述先夫人銘文,已具述潛德,可以互見,伺封贈命下,卻又別立一碑,庶為允當耳。但恨文思荒陋,無所發明,幸目至付刊匠也。開春即為小子畢結心事,總總謹奉此紙,不能深詳,余囑珍重不宣。文原頓首再拜,十二月十六日。

鄧文原《清居院記》(部分)日本山本悌二郎舊藏 刊於《中國書法》2001年第三期

五言律詩(伯夷頌)帖頁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紙本,縱32.7cm,橫40.9cm 圖片由可嘉提供

釋文: 先哲吾師表,斯文古鼎銘。義形扣馬諫,書勝換鵝經。故事征皇祐,鄉祠謁仲丁。登堂睹遺墨,山雨颯英靈。 心田垂世遠,手澤歷年殊。誰購山陰序,真還合浦珠。身惟名不朽,書與道同符。諸老珍題在,猶堪立懦夫。蜀後學鄧文原頓首。

《家書帖》頁,元,鄧文原書,紙本,縱24.2cm,橫29.1cm,行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連收慶長書,知吾妻一向平安,甚喜。我客中幸無恙,但終日勞於酬應,而老陸雖無他過,其蠢不可言,飲食起居,多不如意,無奈何也。若還司後未有脫身之計,不知吾妻可同穩兒暫到宣州,伺八月分司卻還杭如何?若不可來,則止。此行皆未有脫暖之衣,又無便可寄,茲因饒州令史鋪馬便,作此。文原書寄賢妻縣君。

《家書帖》頁,元,鄧文原書,紙本,縱31.2cm,橫34.5cm,行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鄧善之平安家書,四月初五日,鉛山州發。十六日信州收汝母初三日書,知吾兒上墳未歸。所付饒吏書尚未到。李經歷言,其人尚留杭也。老父以十七日至玉山,留十日,過永豐,又五日,過鉛山,自此過德興方可還司。日色向炎,未有絺紵衣,恐下旬方能遂歸期,不知汝母可來宛陵否?今因福建李公亮書史遷調浙西,作此報平安。想家中一一安好,余不多及。四月四日,父書付慶長夫婦。

致景良郎中尺牘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附:臨急就章全圖

《安和帖》(點擊放大)段天祐書。紙本,冊頁,縱27.3cm,橫54.5cm。行書,21行,共203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帖鈐有項元汴、安岐、何子彰、譚敬、完顏景賢、趙叔彥等人鑒藏印記。《墨緣匯觀》、《三虞堂書畫目》著錄。 這是段天祐寫給好友起善的書信,內容談及自己的諸多病況、歸還起善等人書籍、為起善向師夔求畫、請起善為自己物色木料等等。信里涉及起善、張子昭、師夔等人。 此帖從米芾書風中取法,又具有元人特有的精緻與平和。

釋文 天佑頓首書奉起善賢契友執事:小林回,領書,承近候安和為喜。賤疾回杭又兩發矣。二月上旬後又苦痎瘧,寒暑交戰,狼狽不可言。此豈俗諺所謂橫賽者耶。書籍許以寬限,甚感。張子昭近來杭,解後陳思復書鋪內所假書,亦曾親與之言,明當並起善者同納矣。師夔畫幀不敢有忘,已囑其人平昔厚善者,俟其至,即從求之。臈糟謹奉一壇,泥頭上有題識。香楠木欲作少器皿,截開作正白色者不可用,煩更為物色。如沉香顏色者,價錢比前買者加貴無傷。因官窯季子良有行,燈下草草奉此。春寒祈善愛。不具。天佑頓首再拜。 馮子振(1251—1348)


字海粟,自號怪怪道人,又號瀛洲客,元代散曲家、詩人、書法家。湘鄉(今屬湖南省)人,一說為攸州(今湖南攸縣)人。《馮氏族譜》又載其生於寶祐元年(1253)。

馮子振題展子虔游春圖跋 可嘉掃描

馮子振虹月樓記卷 紙本33.4×320.8cm 上海博物館藏

《行草虹月樓記卷》是馮子振罕見的獨立書法作品。此卷作於元泰定四年,為馮子振晚年自書七絕三首贈其友朱君璧之作。在元初趙孟頫、鮮於樞極力提倡追宗晉唐書風的復古風氣下,他不為左右,而以黃庭堅為歸。此卷書字體縱長欹側,運筆勁挺,無抖擻之氣,接近黃庭堅而較為拙直,自具一種拗執的格調。(資料來自上海博物館網站)

題易元吉《草蟲圖卷》 紙本 29.4X118.0cm 日本神奈川縣鎌倉市常盤山文庫藏

此幅畫跋是為北宋易元吉《草蟲圖卷》而書寫的,畫卷已佚失,僅殘存其畫跋。此書由日本入元禪僧帶回日本。

 

題國詮善見律

馮子振《與無隱元晦詩》行書 紙本 縱32.7cm 橫102.4cm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松平直亮氏寄贈)

此為馮子振親自揮毫贈與日本僧人無隱元晦的書跡,內容為馮子振的三首七言絕句。無隱元晦為日本豐前人,於延慶一年(西元1308年)渡元,在中峰明本處修行,於嘉曆元年(西元1326年)返回日本,並成為京都建仁寺的住持。除了本件之外,尚有其他馮子振寫與無隱元晦的書跡傳世,由此可知馮子振十分重視無隱元晦。

點擊右鍵逐頁下載[1][2][3][4][5][6] 郭 畀(1280-1335)


字天錫,號雲山、退思,祖籍洺水(今屬河北),靖康之變後祖上居於京口(今江蘇鎮江)。業承家學,善長辯論,通曉蒙文,身材魁梧,蓄有長須,人稱郭髯。20歲時任鎮江儒學學錄。歷任饒州路鄱陽書院山長、處州青田縣臘原巡檢,後調任平江路(今蘇州)儒學教授,未及赴任,又改解為江浙行省丞相府掾吏。

工書畫,書法學趙孟頫,曾代孟頫書寫《松雪齋集》。孟頫作跋稱許。畫仿米芾,又師事高克恭,得其筆法,與無錫畫家倪瓚為好友。酒後作畫,興到神來,為人所寶。山水有米家風範,尤善竹木窠石,極富天趣。著有《退思集》,身後由其子郭啟裒集編成,有俞希魯序。另有《雲山日記》,記載他在鎮江和遊歷杭州一年之事,其中有不少鄉邦文獻資料。清代節選為《客杭日記》刊行。傳世作品有藏於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幽篁枯木圖》卷等。

因郭畀字天錫,歷代著錄中常將他與元代初年的鑒藏家郭天錫(字佑之,號北山)混淆。二人實相差四十多年。

陸遊自書詩卷跋


郭畀《青玉荷盤詩》,綠色紙本 縱29.3厘米 橫56.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太常金奉禮宴翰苑諸公,出青玉荷盤,色奇古。盤之上擎杯,象蓮蓬,下屈為柄,上覆為蓋。蓋青質而紫章,凡十九點,匠氏剜為蓮房,殆奪天巧。囑丹楊郭畀賦詩。詩固未足為杯盤誇,然將來或可託詩以傳也。碧雲亭亭水天永,翠蓋翻風墮秋影。文姬團扇感初涼,露華亂落明珠冷。紫莖綠葉歌秋蘭,涉江折得煙蓬還。前緣已被專房誤,守宮血點猶斑斑。麴生解後誇奇特,倒卷滄溟供一吸。太華峰高歸路遙,但覺滿懷春拍拍。俗眼傲睨瑠璃鍾,金罍未用爭誇雄。古詩調高和者寡,擬喚杜陵醉中把。至治初元修禊日。

郭畀《題錢選紅梅圖詩》,行書,紙本。縱27.2厘米,橫40.6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未署年月,書於錢選所繪紅梅及趙孟頫題詩之後。錢選字舜舉,是宋末元初著名的畫家,擅長人物、花鳥、山水。這幅行書端秀多姿,勁利挺拔,師承趙孟頫,但不及趙字的圓潤妍媚。


郭天錫《王獻之保母帖跋》,小楷,紙本。

龔 璛(1266—1331)


一作肅,字子敬,號谷陽生,江蘇高郵人,後徙居平江(今江蘇吳縣)。少為徐琬辟幕下,後充和靖、學道兩書院山長。以浙江儒學副提舉致仕。與戴表元、仇遠等人交善。工詩文,擅書法,有晉唐人法度。有《存悔齋集》一卷,補遺一卷。小傳詳見《蘇州府志》。 傳世書跡有《宣城詩並識卷》等。

《教授帖》頁,元,龔璛書,紙本行書,縱28cm,橫38.4cm,。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釋文:   記事拜複錢翼之教授足下,客袁州龔璛敬封。璛記事拜復翼之教授足下。小婿子行來,重為手帖,深慰岑寂。近作見教,如對笑談。序文甚欲云云,喧囂倥傯,實無一毫佳思,容少間嘗應命,非推調也。《荔枝譜》留與小孫習之。令郎筆仗如此,可謂撞過煙樓。碧潭回,拈紙奉復。拔暇未覓掛漏,且希昭恕,茲不具。璛再拜。

跋《黃庭堅寒山子龐居士詩卷》 龔璛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靜春堂詩序》卷,元,龔璛書,紙本,縱31.2cm,橫151cm,行楷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靜春堂詩序》卷釋文 鈐「谷陽書房」、「龔氏子敬」印。 此卷包括元人龔璛、陸文圭、楊載、湯彌昌、陳繹曾所書《靜春堂詩集》序,虞集、郭麟孫跋,錢重鼎詩,卷末附黃溍撰《故靜春先生袁君墓志銘》。《靜春堂詩集》作者袁易生於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靜春堂詩集》為袁易次子袁仲長裒輯其父遺稿而成,並請其父的知交們題序。龔璛書《靜春堂詩序》劃以界格,用於碑刻,故書寫端莊凝重,體態嚴整方闊,為刻意精心之作。年款「延祐庚申」為元延祐七年(1320年),龔璛時年55歲。 (撰稿人:傅紅展)

黃公望(1269-1354)


元 黃公望 題《富春山居圖》,紙本,行書,縱33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資料由得意忘形提供

元 黃公望 《溪山雨意圖》題識 紙本,行書

元 黃公望 跋趙孟頫臨黃庭經 行書 紙本 附:人物介紹+相關文章

錢譜賦局部(點擊放大) 金聲,元末雲間(今上海松江)書家,其小楷書《錢譜賦》筆法古拙,結字扁方,有魏晉寫經書遺風。

揭傒斯(1274-1344)


龍興富州(今江西豐城)人。元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字曼碩。號貞文,延祐初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元統初官升至侍講學士,贈護軍,追封豫章郡公,謚文安。故世稱「揭文安」。總修遼、金、元三史,著有《文安集》十四卷。工詩文,貫通經史百家。為文敘事極為嚴整,語簡而當,與虞集、楊載、范梈並稱「元詩四大家」。《元史》卷一百八十一有傳。

善書。正、行書師晉人,蒼古有力。書法名重當時,國家典冊及功臣家傳賜碑,遇其當筆,往往傳誦於人。四方釋老氏碑版,購其文若字,袤及殊域。存世書跡有《千字文》、《雜書卷》等。

《跋陸柬之文賦》 紙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題畫詩》 紙本 (可嘉掃描)

康里巎巎(1295-1345)


字子山,號正齋、恕叟,色目康里部人,元代著名少數民族書法家。幼年時在皇家圖書館受過充分的漢文化教育,後來做過文宗和順帝的老師。他是個廉潔、正直的大臣。子山書正書學虞世南、鍾繇,行草宗羲獻。草書猶得鍾王筆意,勁圓毫雄,極具個人特性。其學書極其用功,傳雲可以「日寫三萬字」三倍於松雪道人之「日書萬字」,的確令人驚嘆!《元史·本傳》云:「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翅金玉。」書與趙孟頫、鮮於樞、鄧文原齊名,世稱「北巎南趙」。

草書詩書卷之《李白古風詩卷》 紙本 35.0X63.8cm 點擊瀏覽大圖

草書詩書卷之《自作七言古詩》 紙本 28.9X82.2cm

草書詩書卷之《唐人絕句六首》 縱30.0厘米 橫101.6厘米

康里巎巎《柳宗元梓人傳》 作於至順二年(1331) 紙本 27.8X281cm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藏

點擊右鍵逐頁下載全卷[1][2][3][4][5][6][7][8][9][10][11][12][13][14][15]

致彥中尺牘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康里巎巎雖然以二王為典範,但是不像趙孟頫那樣講究結體的完美,或一字之內筆鋒精巧的變化,而是單純的著重在筆畫流暢爽利的動態。

奉記帖 紙本行書 29.8X55.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帖為一封信札,計30行。迅捷的筆力加上過人的氣勢,使全篇雄奇連貫,一氣直下,沒有絲毫窒息,表現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

《秋夜感懷詩卷》 作於至正三年(1344) 紙本29X82cm

《述筆法》(局部) 作於至順四年(1333) 紙本 35.8X329.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點擊瀏覽大圖)

元統元年(1333年) 康里巎巎書《述筆法》。按,康里於此作自題「至順四年」,然文宗至順僅三年。文宗至順三年卒,寧宗繼位,翌年惠宗立,改元統,是至順四年即元統元年。

《謫龍說》 紙本28.8X137.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康里巎巎 行書跋趙孟頫《道德經》附:草書張旭筆法卷柯九思(1290—1343?)


字敬仲,號丹丘生,別號五雲閣吏。台州仙居人(今屬浙江省)。父謙,曾任翰林國史檢閱、江浙儒學提舉,是元朝仙居較為顯揚的一個官宦。大德元年(1297),隨父遷居錢塘(今杭州)。延佑元年(1314)以父蔭補華亭縣尉,不就。自幼愛好書畫,聰穎絕倫,被視為神童。天曆元年(1328),柯九思遊學建康經人引薦結識了懷王圖帖睦爾。不久懷王繼位稱帝,是為文宗。柯九思被授予典瑞院都事(正七品,掌管瑞寶和禮用玉器)一職。天曆二年,元文宗仿宋閣學制,柯九思被遷升為奎章閣鑒書博士(正五品),專門負責宮廷所藏的金石書畫的鑒定。凡內府所藏古器物、書畫均命柯九思鑒定。經他鑒定收入內府的有王獻之《鴨頭丸》、虞世南臨《蘭亭序》、楊凝式《韭花貼》、蘇軾《寒食帖》等。皇帝特"賜牙章得通籍禁署",與虞集、揭傒斯同為文宗時代奎章閣的代表人物。後因朝中官僚的嫉忌及文宗去世,柯九思束裝南歸,退居吳下,流寓松江(今屬上海市)。

柯九思博學能詩文;善書,四體八法俱能起雅去俗。素有詩、書、畫三絕之稱。他的繪畫以「神似」著稱,擅畫竹,並受趙孟頫影響,主張以書入畫,曾自云:「寫干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用魯公撇筆法,木石用折釵股、屋漏痕之遺意。」柯九思多藏魏晉人書法,如晉人書《曹娥詩》,也有部分宋人的精品,如蘇軾《天際烏雲帖》、黃庭堅《動靜帖》等,經他鑒定的書畫名跡流傳至今者頗多。他的書法於歐陽詢筆法之外融入魏晉人之韻,結體嚴整,字體恬和雅逸,雄厚重中見挺拔之秀氣,深受趙孟頫推崇尚晉人書法觀的影響。正如清人王文治所說:「丹邱書體仿效率更父子,力求勁拔,乃—望而知為元人書,時代為也。」行楷是其所長,他的存世書跡有《老人星賦》、《讀誅蚊賦詩》、《重題蘭亭獨孤本》等。

柯九思《上京宮詞》 紙本 30.9X53cm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上京宮詞》卷,縱53厘米,橫30.9厘米,現已流至海外,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附屬博物館。前人早已指出宋以後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楷書,此卷雖也時有行書意態,但仍可算為楷書。


柯九思《老人星賦》,行書,紙本墨跡,縱25厘米,橫268厘米,北京榮寶齋藏。

柯九思《老人星賦》(局部)

柯九思《陸浚之皇極賦跋》

柯九思 跋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柯九思 跋《馬圖》

柯九思 題趙孟頫《疏林秀石圖》(疑)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 《疏林秀石圖》(疑)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柯九思 行楷題趙孟頫補書唐人臨王右軍瞻漢二帖 釋文:右唐人臨王右軍瞻漢等二帖,用筆沉著,轉折熟圓,自歐陽法中來。至其妙處,從容中道,誠書家所不可無也。吳興趙翰林補其不足,前人已評之,故不論。平原陸友仁好論書,座中見此帖,謂楊漢公所臨,良是。奎章閣學士院鑒書博士柯九思識於鄧氏書室。

柯九思《晚香高節》 軸紙本 縱126.3cm 橫75.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作或可印證柯九思自雲「寫干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用魯公撇筆法,木石用折釵股、屋漏痕之遺意。」之意。陸居仁


  生卒年不詳,字宅之,號巢松翁,又號雲松野褐,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元泰定三年(1326年)舉鄉試,隱居不仕,教授以終。工詩,與楊維楨、錢維善相唱和,死後與楊、錢同葬千山東麓,人稱「三高士墓」。善書法。有《雲松野褐集》傳世。

《苕之水詩》(點擊放大)陸居仁書, 紙本,手卷,縱28.2cm,橫130.7cm,草書,41行。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苕之水詩》卷釋文 苕溪之水天目來,月華倒浸瓊瑤台。士龍雲孫住溪穴,生禽玉兔出明月。玉兔秋毫勁於鐵,崑崙嶰竹昆刀截。束毫管竹齊且尖,脫穎不數毛錐銛。來供雲窗才一執,逸興橫生風雨意。波濤洶湧滄海立,驅毫入波飲玄湆。山澤龍蛇曾敢蟄,飛走雲煙鬼神泣。科斗久廢篆籀構,撥橙匾何盤紆。躍龍卧虎便且舒,鐘王草聖人爭趣。眵瞳晚年方著書,心畫每愛隺骨臞。良林遒健鐵不如,眾材翕茸來墨豬。遂良擇材人未識,妙趣難施渾綿力。瑠璃象管徒爾飾,到手胡能供一擲。苕東此藝比屋攻,幾人如俊稱良工。補天須奪造化功,何時可入明光宮。麒麟涓涓瀉寒淥,目光隱現流鸜鵒。洴藤澼繭三百幅,一拂春膏凈於玉。辭宏氣壯意神速,頃刻珠璣千萬斛。浩然文思河東傾,傭書恥作細若蠅。會縛虎鬚作椽筆,一畫天地咸清寧。傳岩更肖旁求行,歧山皷文燕然銘。浯溪摩崖書頌聲,殷周漢唐相中興。此時名遂功業成,貢爾中書封管城。歲在重光大淵獻冬日至後十有二日,雲松老人在城東寄寄軒書。

陸居仁跋鮮於詩讚(點擊放大) 紙本,手卷,可嘉掃描

李倜跋陸柬之書文賦卷 紙本 縱23.3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倜字士弘,河東太原人。官集賢侍讀學士。大德中,出為臨江路總管,後為延平路總管,兩浙鹽運使。工詩文,善書畫,尤以墨竹最著名。  《文賦》系唐代陸柬之行書法帖。紙本墨跡卷。書法婉潤清麗,甚似《蘭亭序》。有趙孟頫、李倜、危素、孫承澤等跋記。李倜此跋字體精勁,舒張得宜,行筆豐瘦有度,溫潤圓融,頗具右軍風韻。 了庵清欲(1288-1363)元代的僧人。台州(浙江)臨海人,俗姓朱。字了庵,號南堂。以墨跡揚名海外。九歲喪父。十六歲從虎岩凈伏出家,試經得度。以希白明藏主之勸,往蘇州開元寺參訪古林清茂,遂契悟而嗣其法。皇慶元年(1312),清茂再住開元寺之際,師乃任入院侍者。其後歸返徑山,任虛谷希陵之後堂首座。另於其師清茂入住建康保寧寺後,任分座第一座。天曆二年(1329)清茂示寂後,退隱於漂水開福寺。元統元年(1333)遷至嘉興本覺寺,居十年,時人尊為東南大法幢,士大夫問道者甚眾,並蒙帝賜金襕衣及『慈雲普濟禪師』之號。後退隱於南堂。至正五年(1345)一度居於吳中(江蘇吳縣)靈岩寺,後遇兵火,與弟子祖□輾轉避難,其後退老於欈李亭之北三里處慈雲院。至正二十三年八月示寂,世壽七十六。嗣法者為穆庵文康。師之語錄有了庵清欲禪師語錄九卷、集慶路中山開福寺語錄、嘉興路本覺禪寺語錄、平江路靈岩禪寺語錄、痴絕和尚書應庵師祖法語。其墨跡較著者有與月林道皎語天曆己巳藤月二十五日一幅、法語至元七年正月十七日一幅、至正丁亥年遺墨。[宋學士全集補 遺卷三(宋濂,南堂禪師像贊)、增集續傳燈錄卷六、五燈嚴統卷十一、釋氏稽古略續集卷二、墨跡祖師傳卷上、禪林墨跡解說(田山方南)]

法語 紙本 行書 27.7 x 73.3cm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松平直亮氏寄贈)

  了庵清欲於本覺寺時,從日本前來的僧人的藏主在其寺內修行。的藏主修行結束準備返國時,了庵清欲應其要求,於1341年一月十七日寫與他這幅〈法語〉。關於僧人的藏主的生平則不詳。本件筆致溫和典雅,可以見到元代政治家、書法家、畫家、及詩人趙孟頫的書風之影響。


推薦閱讀:

南北朝以前書法作品名稱
黃簡 | 書法入門視頻課程(全集)
來楚生書法
文俊、字俊!
晚清書家-劉澄之先生及書友作品展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