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學習步驟 | 太極拳愛好者 - 東方論壇

一、陰陽訣: 太極陰陽少人修,吞吐開合問剛柔。正隅收放任君走,動靜變化何須愁。 生克二法隨著用,閃進全在動中求。輕重虛實怎的是,重里現輕勿稍留。 二、十三字行功訣: 十三字:「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 口訣: 掤手兩臂要圓撐,動靜虛實任意攻。搭手捋開擠掌使,敵欲還著勢難逞。 按手用著似傾倒,二把採住不放鬆。來勢兇猛挒手用,肘靠隨時任意行。 進退反側應機走,何怕敵人藝業精。遇敵上前迫近打,顧住三前盼七星。 敵人逼近來打我,閃開正中定橫中。太極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 十三字用功訣: 逢手遇掤莫入盤,粘沾不離得著難。閉掤要上采挒法,二把得實急無援。 按定四正隅方變,觸手即佔先上先。捋擠二法趁機使,肘靠攻在腳跟前。 遇機得勢進退走,三前七星顧盼間。周身實力意中定,聽探順化神氣關。 見實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體全。操練不按體中用,修到終期藝難精。 3、亂環訣: 亂環術法最難通,上下隨合妙無窮。陷敵深入亂環內,四兩千斤著法成。 手腳齊進橫豎找,掌中亂環落不空。欲知環中法何在,發落點對即成功。 4、虛實訣: 虛虛實實神會中,虛實實虛手行功。練拳不諳虛實理,框費功夫終無成。 虛守實發掌中竅,中實不發藝難精。虛實自有虛實在,實實虛虛攻不空。 拳經介紹http://bbs.cnool.net/topic_show.jsp?thesisid=342&id=4337706太極拳論---------王宗岳 拳論------張三丰 打手歌 拳經總歌------陳王廷 十三勢歌------王宗岳 十三勢行功解 太極拳經譜-----------陳鑫 太極拳發矇纏絲勁論------陳鑫 太極拳推原解---------陳鑫 太極拳總論-----------陳鑫 用武要言------陳鑫 十大要論 太極拳真義 八字歌 心會論 周身大用論 十六關要論 功用歌 四字秘訣----------武禹襄 撤放秘訣---------李亦畲修訂 五字訣----------- 李亦畲 抬 頓 歌 太極拳法歌解 五字要言 官骸十三目語錄 陳鑫 十三勢分節 陳鑫 打穴歌 陳鑫 殺手歌 陳鑫 太極拳體用 陳鑫 十三勢說略 (武禹襄) 十三勢行功要解 (武禹襄) 身法八要 武禹襄 太極拳解 (武禹襄) 太極拳論要解 (武禹襄) 太極拳拳品 洪均生 太極拳說十要 楊澄甫口述 陳微明筆錄 太極拳法歌解 (楊澄甫) 太極拳之練習談 (楊澄甫口述 張鴻逵筆錄) 釋 原 論 (武秋瀛 ) 五字訣 (李亦畬) 各勢白話歌 (李亦畬) 棚捋擠按采咧肘靠 體用全歌 陳王庭 太極歌(七言四句)- 宋書銘傳抄譜 無極歌(七言四句)- 宋書銘傳抄譜 四性歸原歌(七言八句)- 宋書銘傳抄譜 授秘歌(李道子所傳蓮舟口訣) 五行步法歌訣(靜)---王培生 楊家太極楊健侯傳人赫壽岩先生傳太極十三式 王柏青留示 劉風梧序 三豐《太極拳論》 邢喜懷著《太極拳道》 邢喜懷著《太極拳說》 張楚臣著述太極拳秘傳 王柏青著述太極丹功義詮 王柏青著述太極丹功要術 廉讓堂本太極拳譜 第一章 太極拳釋名 第二章 各勢名稱 第一節 身法 第二節 十三勢架 第三節 十三刀 第四節 十三桿 第五節 四刀法 第六節 四桿法 第三章 山右王宗岳太極拳論 第四章 歌訣 第一節 各勢白話歌 第二節 十三勢行工歌訣 第三節 打手歌 第四節 打手撒放 第五章 河北永年武禹襄先生著述 一、太極拳解 二、十三勢說略 三、四字密訣 第六章 河北永年李亦畬先生著述 一、五字訣附序 二、走架打手行工要訣 三、十三勢行工歌解 四、論虛實開合。附圖 五、撒放密訣 第七章 河北永年李啟軒先生著述 一、敷字訣解 《吳氏家傳太極拳體用全書》秘譜四篇 朱懷遠老師傳授技擊的身形手法歌訣技擊的身形手法歌訣 太極拳口訣 「太極拳」心法 太極拳練習要領 楊氏太極拳108式口訣 楊班侯論勁 董英傑論太極 楊露禪借力不須拿歌 太極拳散手秘訣譜(宋書銘) 汪永泉傳楊氏太極拳功札記(http://bbs.cnool.net/topic_show.jsp?id=8660303&oldpage=1&thesisid=342&flag=topic1) 太極拳論 王宗岳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 而理為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 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 右杳。仰之則彌高,府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 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 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 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秤准,活如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 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須知陰陽;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 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 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拳論 一舉動中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 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 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 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 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 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周身節節 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此八卦 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乾坤坎離 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 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原注云: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打手歌 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吾。 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 拳經總歌 陳王廷著(明末清初時人,陳氏太極拳的創始人)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擱橫采也難敵。 鉤掤逼沉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 二換掃壓挂面腳,左右邊簪庄跟腿, 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藏頭蓋面天下有,慣心剁脅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註:此歌見於陳氏兩儀堂本拳譜,歌詞顯受戚繼光影響,為總括太極拳五 路、長拳一百八勢一路及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為陳王廷原著。】 十三勢歌 清乾隆年間山右王宗岳 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 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掤、捋、擠、按、即 坎、離 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進步、退步 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 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 十三勢行功解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頭頂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 。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須沉著松靜。專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遍身軀之謂)。運動如百鍊鋼。無堅不摧。形如 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複須有 折迭。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 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 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 斷。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斂入股。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 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 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 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太極拳經譜 清同光時期 陳鑫 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闔辟動靜,柔之與剛。 屈伸往來,進退存亡,一開一合,有變有常。 虛實兼到,忽見忽藏,健順參半,引進精詳。 或收或放,忽弛忽張,錯綜變化,欲抑先揚。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積力久,質而彌光。 盈虛有象,出入無方,神以知來,智以藏往。 賓主分明,中道皇皇,經權互用,補短截長。 神龍變化,儲測汪洋?沿路纏綿,靜運無慌。 肌膚骨節,處處開張,不先不後,迎送相當。 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轉接靈敏,繞急相將。 高擎低取,如願相償,不滯於迎,不涉於虛。 至誠運動,擒縱由余,天機活潑,浩氣流行。 佯輸詐敗,制勝權衡,順來逆往,令彼莫測。 因時制宜,中藏妙訣,上行下打,斷不可偏。 聲東擊西,左右威宣,寒往暑來,誰識其端? 千古一日,至理循環,上下相隨,不可空談。 循序漸進,仔細研究,人能受苦,終躋渾然。 至疾至迅,纏繞迴旋,離形得似,何非月圓。 精練已極,極小亦圈,日中則反,月滿則虧。 敵如詐誘,不可緊追,若 界限,勢難轉回。 況一失勢,雖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 九折羊腸,不可稍讓;如讓他人,人立我跌, 急與爭鋒,能上莫下;多佔一分,我據形勝, 一夫當關,萬人失勇。沾連粘隨,會神聚精, 運我虛靈,彌加整重。細膩熨帖,中權後勁, 虛籠詐誘,只為一轉;來脈得勢,轉關何難? 宜中有虛,人己相參;虛中有實,孰測機關? 不遮不架,不頂不延,不軟不硬,不脫不沾, 突如其來,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覺如風摧倒, 跌翻絕妙,靈境難以言傳。試一形容: 手中有權,宜輕則輕,斟酌無偏;宜重則重, 如虎下山。引視彼來,進由我去;來宜聽真, 去貴神速。一窺其勢,一覘其隙,有隙可乘, 不敢不入,失此機會,恐難再得!一點靈境, 為君指出。至於身法,原無一定,無定有定, 在人自用。橫豎顛倒,立坐卧挺,前俯後仰, 奇正相生。迥旋倚側,攢躍皆中皆有中氣放收, 宰乎其中。千變萬化,難繪其形。氣不離理,一 言可罄,開合虛實,即為拳經。用力日久,豁然 貫通,日新不已,自臻神聖。渾然無跡,妙手空 空,若有鬼神,助我虛靈,豈知我心,只守一敬。 第二章 氣 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 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夫主於一,何分為二?所 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呼則為陽, 吸則為陰,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 升即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為清, 降而下者為濁,清者為陽,濁者為陰,然分而言之為陰陽,渾而言之統為氣。 氣不能無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呼吸,口不能無出入,而所以 為對待迥還之理也。然則氣分為二,而貫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為拘 拘焉耳。 第三章 三節 夫氣本諸身,而身節部甚繁,若逐節論之,則有遠乎拳術之宗旨,惟分為三節 而論,可謂得其截法:三節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頭為 上節,胸為中節,腿為下節。以頭面言之,額為上節,鼻為中節,口為下節以 中身言之,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以腿言之,膀為恨節,膝為中 節,足為梢節。以臂言之,膊為恨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以手言之,腕為 根節,掌為中節,指為梢節。觀於此,而足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 有三節也,要之,既莫非三節之所,即莫非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 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由此觀之,身三節部,豈可忽也? 至於氣之發動,要從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 言之,則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四肢百骸,總為一節,夫何為三節之有哉!又 何三節中之各有三節云乎哉! 第四章 四梢 於論身之外,而進論四梢。夫四梢者,身之餘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 亦所罕聞,然捶以由內而發外,氣本諸身而發梢,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 而不實;不行於梢,則實而仍虛?;梢亦可弗講乎!若手指足特論身之梢耳! 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發其一也,夫發之所系,不列於五行,無關於四 體,是無足論矣,然發為血之梢,血為氣之海,縱不本諸發而論氣,要不可雖 乎血以生氣;不雖乎血,即不得不兼乎發,發?騫冢易鬩印R?舌為肉 之梢,而肉為氣之仁,氣不能行諸肉之梢,即氣無以充其氣之量,故必舌欲催 齒,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齒也,筋梢者,指甲也,氣生於骨而聯於筋, 不及乎齒,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爾者,要 非齒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則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氣自足矣, 豈復有虛而不宜,實而仍虛之弊乎! 第五章 五臟 夫捶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性命之 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脾,腎也。心屬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屬木, 而有曲直之形。脾屬土,而有敦厚之勢,肺屬金,而有從革之能。腎屬水,而 有潤下之功。此及五臟之義而猶准之於氣,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講拳術者, 要不能離乎斯也。其在於內胸廊為肺經之位,而肺為五臟之華;蓋故肺經動 , 而諸臟不能不動也。兩乳之中為心,而肺抱護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經之位也 。心為君,心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命焉;而兩乳之下,右為肝,左為脾,背之 十四骨節為腎,至於腰為兩背之本位,而為先天之第一,又為諸臟之根源;故 腎足,則金木,水,火,土,無不各顯生機焉。此論五臟之部位也。然五臟之 存乎內者,各有定位,而見於身者,亦有專屬,但地位甚多,難以盡述,大約 身之所系,中者屬心,窩者屬肺,骨之露處屬腎,筋之聯處屬肝,肉之厚處屬 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無窮,肺經之位最靈變,腎氣之動 快如風,是在當局者自為體驗,而非筆墨所能盡罄者也。 第六章 三合 五臟既明,再論三合,夫所謂三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 台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膀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與右足相合,左 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膀相合,右肩與左亦然。以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 與步合,孰非外合。心與目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 執非內合。然此特從變而言之也。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臟 百骸悉在其中矣。 -------------------------------------------------------------------------------- 6 太極拳經 第七章 六進 既知三合,猶有六進。夫六進者何也?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官百 骸莫不體此為向背,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鋒,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卻不 前矣;是膊亦不可不進也。氣聚於腕,機關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矣; 此所以腰貴於進者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索然無能為矣;此 所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左必進右。上右必進左。共為六進,此六進者,孰非 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全無 抽扯之形,六進之道如是而已。 第八章 身法 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身法維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 已。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橫,則理其力,開拓而莫阻。高,則揚其身, 而身有增長之意。低,則抑其身,而身有攢促之形。當進則進,彈其力而勇往 直前。當退則退,速其氣而迴轉扶勢。至於反身顧後,後即前也。側顧左右, 左右惡敢當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為之也。察夫人之強弱,運乎己之機關,有 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隨時以轉 移,豈可執一而論。時而宜進不可退,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以退,退以 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亦實以助其進。若反身顧後。而後不覺其為後。側 顧左右,而左右不覺其為左右。總之:現在眼,變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 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則百骸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顧 可置而不論乎。 第九章 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 應戰,對戰,本諸身。而所以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而所 以為手之轉移者,又在於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動之機,抑揚伸縮,非 步何以示變化之妙。即謂觀察在眼,變化在心,而轉變抹角,千變萬化,不至 窮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強可致之也。動作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 覺,身欲動而步以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 驅而若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其斯之謂歟!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 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進,而後步亦隨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 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 有定位矣。總之:捶以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與不活,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 於步。步之為用大矣哉! 第十章 剛柔 夫拳術之為用,氣與勢而已矣。然而氣有強弱,勢分剛柔,氣強者取乎勢之剛, 氣弱者取乎勢之柔,剛者以千鈞之力而扼百鈞,柔者以百鈞之力而破千鈞,尚 力尚巧,剛柔之所以分也。然剛柔既分,而發用亦自有別,四肢發動,氣行諳 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 無柔則還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剛柔相濟,則粘,游,連, 隨,騰,閃,折,空, ,,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 武豈可忽耶。 太極拳真義 無形物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鳴,泉清水凈。翻江播海, 盡性立命。(相傳此訣為唐李道子所授) 八字歌 棚捋擠按世間稀,十個宜人十不知。若能輕靈並堅硬, 沾粘連隨俱無疑。采冽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費心思。 果得沾粘連隨字,得其環中不支離。 心會論 腰脊為第一之主宰,喉頭為第二之主宰,心地為第三之主宰。丹田為第一之賓輔, 指掌為第二之賓輔,足掌為第三之賓輔。 周身大用論 一要心性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靈。二要遍體氣流行,一定繼續不能停。 三要喉頭永不拋,問盡天下眾英豪。如詢大用緣何得,表裡精細無不到。 十六關要論 活潑於腰,靈機於頂,神通於背,氣沉丹田。行之於腿,蹬之於足,運之於掌, 通之於指。斂之於髓,達之於神,凝之於耳,吸之於鼻。呼吸往來於口,縱之 於膝。渾噩一身,全體發之於毛。 -------------------------------------------------------------------------------- 7 太極拳經 功用歌 輕靈活潑求懂勁,陰陽既濟無滯病。若得四兩撥千斤,開合鼓盪主宰定。 四字秘訣 武禹襄 敷:覆者,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 蓋: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 對: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 吞: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 撤放秘訣 李亦畲修訂 擎起彼勁借彼力。(中有靈字) 引到身前勁始蓄。(中有斂字) 鬆開我勁勿使曲。(中有靜字) 放時腰腳認端的。(中有整字) 五字訣 李亦畲 一曰心靜。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 未能由己,要悉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 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 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 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所制,我不為人制亦。 二曰身靈。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 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兩手支撐,一氣貫穿。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 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 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是 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 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功彌久而技彌精亦。 三曰氣斂。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勿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周 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 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四曰勁整。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腳跟,主宰 於腰,行於手指,發於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 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具備,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故鑄,練氣歸神,氣勢騰挪。 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 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不在 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於脊骨,注 與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味之合;由腰行於脊骨,佈於兩膊,施於手指, 此氣之由下而上也,味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得開合,便知陰陽。 至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抬 頓 歌 出手為棚似弓張,棚中一抬貴自強, 好像大風拔樹根,欲想走化難十分。 順手一捋先松襠,捋到中線猛然抬, 敵似風箏隨線轉,如若硬頂必傷殘。 雙手稍合擠即出,擠中加抬力倍增, 擠在摺疊抬在擰,巧勁發出敵躺仰。 兩手一變單雙按,按中加抬猝勁生, 敵若不倒功枉然,回家再練數夏冬。 單采雙采太極功,採住加頓鬼神驚, 傷筋挫骨手臂斷,全在采頓一寸間。 內外挒手手法精,加頓更加建奇功, 挒頓就在關節反,頓勁一發人丟魂。 遠手近肘純自然,肘打緊跟頓勁行, 肘頓轉環打「七寸」,如虎添翼更威風。 靠法之功特剛猛,加頓如雷反覆震, 頓靠如果用得好,敵人轟然如牆倒 太極拳法歌解 (一)對待用功法守中土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進退身。棚捋擠按自四手,須費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頂皆可以,沾粘連隨意氣均。運動知覺來相應,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並乃文。 (二)身形腰頂 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 (三)太極圈 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與前。所難中土不離位,退易進難仔細研。 此為動功非站定,倚身進退並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緩,雲龍風虎象周全。 要用天盤從此覓,久而久之出天然。 (四)沾粘連隨解 沾者,提上拔高之謂也。粘者,留戀繾卷之謂也。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 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沾粘連隨不可。斯沾 粘連隨之功夫,亦甚細亦。 (五)頂匾丟抗解 頂者,出頭之謂也。匾者,不及之謂也。丟者,離開之謂也。抗者,太過 之謂也。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明沾粘連隨,斷亦不明知覺運動也。初學 對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知此病。所難者,沾粘連隨,而不許頂匾丟抗,是所不易也。 (六)太極陰陽顛倒解 陽、乾、天、日、火、離、放、出、發、對、開、臣、肉、用、器、身、武、 立命、方、呼、上、進、隅。 陰、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體、理、心、文、盡性、園、吸、下、退、正。 蓋顛倒之理,水火二字詳之則可明。如火炎上,水潤下者。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則為顛倒。然非有法治之,則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內,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潤,藉火氣,水必有溫時。火雖炎上,得鼎以隔之,是為有極之地,不使炎上之火無上息,亦不使潤下之水滲漏。此所謂水火既濟之理也,顛倒之理也。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潤下,必至水火分為二,則為水火未濟也。故云分而為二,合之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總斯理為三,天地人也。明此陰陽顛倒之理,則可與言道。天地同體,上天下地, 人在其中矣。乾坤為一大天地,人為一小天地也。天者性也,地者命也,人者虛靈也,神也。若不明之者,烏能配天地人為三乎。然非盡性立命,窮神達化之功,胡為乎來哉。 (七)太極輕重浮沉解 雙重為病,干於填實,與沉不同也。雙沉不為病,自爾騰虛,與重不一也。雙浮為病,只如飄渺,與輕不例也。雙輕不為病,天然清靈,與浮不等也。半輕半重不為病,偏輕偏重為病。半者,半有著落也,所以不為病。偏者無者落也,所以為病。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半浮半沉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 與太過也。半重偏重,滯而不正也。半輕偏輕,靈而不園也。半沉偏沉,虛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園也。 夫雙輕不近於浮,則為輕靈。雙沉不近於重,則為離虛。故曰,上手輕重,半有著落,則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為病手。蓋內之虛靈不昧,能致於外之清明,流行乎肢體也。若不窮研輕重浮沉之手,表裡精細無不到,則以極大成。有何雲四隅出方圓耶。所謂方而園,園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八)太極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練開展,後練緊湊。開展得而成之,才講緊湊。緊湊得成,才講尺寸分 毫。由尺進之功成,而後能寸進分進毫進。此所謂尺寸分毫之理也。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數在焉。故云對待者,數也。知其數則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數,必密授而能量之分毫內,即有點穴功也。 五字要言 拳理極精細,勿以當兒戲. 欲學拳術者,先將基礎立. 拳中基本功,有長即是師. 研究其理性,技擊是其次. 萬莫學死方,動作要有理, 不學招法手,與死方無異. 比如當大夫,盡學成方劑, 藥方開出來,等候病來治. 得病合我方,未聞有此理, 就是有點效,也是瞎碰到. 結果背原理,傷病不為奇, 莫學拍打功,以免本能失. 皮肉徒受苦,氣血多凝滯. 有害於衛生,又有礙拳意. 力緊神便死,豈能把人治. 懷疑不憑信,請自體察試. 要知拳中理,首先站樁起, 意在宇宙間,天地人一體. 運動如抽絲,開弓即試力, 四肢弓崩撐,運動軟慢松. 屈伸與開合,身由雲端起, 呼吸細靜長,舒暢皆如意. 形象似顛狂,如醉如獃痴, 蛇形趟泥步,揉球摩擦力. 兩手似兜泥,如撈稠糖稀, 內外要松靜,斂神聽細雨. 綿綿覺如醉,悠悠水中戲. 默對向天空,虛靈須定意. 洪爐大冶金,陶熔物不計. 神機由內變,調息呼吸氣. 守靜如處女,動似迅雷至, 力松意宜緊,本是涵養氣. 螺旋滾無形,毛髮力加戟, 筋骨遒即放,渾噩一驚時. 支點增強力,遍體彈簧似, 百骸若機輪,旋轉有勁力. 腰身似蛇驚,步行旋風起, 縱橫起波瀾,如鯨迴旋式. 頂心力空靈,渾身如線提, 兩目神光斂,鼻息耳凝閉. 小腹要常圓,胸肋微含蓄. 指端力如電,骨節鋒棱起. 活潑比猿捷,邁步如貓似, 大凡舉與動,渾身皆消息. 一觸即爆發,威力無邊際, 學者莫好奇 ,要用自然力. 良知與良能,實踐學來的, 動靜任自然,萬勿用拙力. 返嬰尋天真,軀柔如童浴, 勿忘勿助長,升堂漸入室. 論技說應敵,不費吹灰力. 拳術之動作,手足板眼齊, 首要力均整,內外要合一. 屈伸隨意往,樞紐不偏倚. 動靜分虛實,陰陽水火濟, 精神宜內斂,練神得還虛. 頭打腳隨走,站他中央地, 任有萬能手,總也難逃避. 路線踏中心,鬆緊不滑滯, 旋轉要穩准,鉤錯互相宜. 力純智和愚,審慎對方力, 隨屈忽就伸,相互虛實移. 運動如弓滿,著敵似電急, 鷹膽虎威視,足腕似倪泥. 鶻落似龍潛,渾身盡爭力, 面善心要狠,膽大更須細. 纏劈攢裹橫,扭擰彈簧力, 接觸揣時機,叱奼如雷似. 變化影無形,周旋意無意, 披從側方入,閃展全無空. 擔化對方力,搓磨試其功, 歉含力蓄使,黏粘不離宗. 隨進隨退走,拘意莫放鬆, 拿閉敵血脈,扳挽順勢封. 軟非用拙力,捧臂要圓撐, 摟進圓活力,摧堅戳敵鋒. 掩護敵猛入,撮點致命攻, 墜走牽挽勢,繼續勿失空. 擠他虛實現,攤開即成功, 順勢閃拿欺,展軟柔化吸. 撤退近托推,手腳一齊發, 伸手看形容,身法要偏行. 見手分左右,避手吸進身, 上下用反勁,手腳要同心. 勁到吸閃空,撞崩化欺沖, 手到隨身變,用時間如電. 黏手軟綿隨,氣在眼前追. 來時機伶進,拳打要進身. 見勢順他勁,變步擰腰身, 手眼身法步,欺到方為真. 擄手隨身靠,捆時反勁欺, 進步耳如風,沉氣在腹中. 若見長手法,指擄閃進崩, 若見短手法,長勁沉氣中. 若見亂手法,偏砸順身攻, 動手先看肩,指手在胸前. 肩偏手必到,身仰腳必發, 伸手步先行,見勁順手中. 若見力過猛,撒化閃進空, 進步捋崩擠,擄發順勁倚. 手眼身法步,隨時變體形, 出手要平身,開門手為真. 若見高手法,撞倚先拔根, 0架打中線,擄推撞進身. 若見衝天手,變掌擄崩穿, 若見矮手法,抽腰走上身. 法本耳目思,掌本面目排, 手到撒化變,欺步看路線. 撞進里外手,反拿隨身轉, 拐擄指閃欺,見手反拿腕. 欺步崩撞勢,動手氣下轉, 進身本氣根,拿破隨手變. 聽問黏沾連,進步柔化推, 上下要相隨,內外要合一. 試聲山谷應,神氣要貫足, 恭慎意且合,五字要言記. 見性明理後,反向身外去, 莫教死方滯,莫教招法拘. 句句是要言,莫當是兒戲, 願我同道者,切記要切記. 官骸十三目語錄 陳鑫 1、頭 「頭為六陽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體此為向背。」 「頂勁領過則上懸,領不起則倒塌。」 「至於頭,耳能聽敵來之聲,眼能視敵發之色,頭能前後左右觸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 2、眼 「其精神在何處?曰:在眸子。心一動則眸子傳之,莫之或爽。」 「運行根於一心,而精神看於眼目,眼目為傳心之官,故眼不旁視,足證心不二用。」 「眼神尤為緊要,當隨主要之手運行,不可旁視,旁視則神散,志亦不專。」 「手眼為活,不可妄動。」 「眼神注於(主要)手中指,不邪視。」 「眼看住前手中指,中指的也,故必視此,不可旁視令渙散無著。人之一身,運用全在一心,而傳神全在於目,故必凝神注視。攬擦衣勢右手為主,左手是賓,右手發端,眼必視之,眼隨右手而行,至右手停止,眼必注於右手中指甲,五指肚要用力,此前後手運畢歸宿處,故必用力。此時運動手似停止而其運動之靈氣實不停止,一停止則其氣息矣,即與下一勢隔閡。此即天地陰陽運轉不息,曾二氣之在吾身獨可息乎哉!惟不息故氣越運越實,至運到十分滿足,則下勢即發起,此即陽極陰生,陰極陽生之意。」 「目能眼光四射。」 「目平視前,光兼四射。」 「眼睛顧視左右,要快。」 「收視返聽,含光默默。」 3、耳 「耳聽身後兼左右。」 「耳聽身後,防敵暗算。」 「敵人之來,必先有風,急者其風大,緩者其風微,即無風亦必有先兆,敵在前目能視之,其或在右、在左、在身後,是即先兆,……惟憑耳聽心防。」 「耳聽左右背後,恐有不虞侵凌,人有以後來者,必先有聲音,可聞其聲音。有聲自與無聲不同,故心平氣靜,耳自聰靈。」 4、鼻、口 「呼吸順其自然。」 「調息綿綿。」 「心息相依。」 「打拳以鼻為中界。」 「口唇輕閉,舌尖輕抵上顎。」 5、項 「項豎直不可硬。」 「項要端正豎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後,不左不右,不至倒塌方得。」 「項要靈活,靈活則左右轉動自易。」 6、手 「以心運手,順勢轉圈。」 「手上領之時,腰與襠一齊俱下,上體周轉自覺活動,下體亦不死煞。」 「手上領轉圈,手指之畫圈與胳膊之纏勁,是一股勁,不可視為兩段。」 「手虛虛籠祝」「勁運到指肚頭。」 「眼看中指甲,中指與鼻準相照。」 「中指以鼻準為的,用纏絲勁自肩纏到手,中氣行到中指頭方為運足。中指勁到,余指勁也到。柔住勁,不可稍留硬氣。」 「以手運行止物,必得剛氣行乎其中。」 「手如紅爐出鐵,人不敢摸。」 7、拳 「去時撒手,著人成拳。」 「拳力如風又如雷。」 「一擊如雷之霹靂一聲,不及掩耳。」 「捶由後向前擊如山上之雷,迅不及防,其進比鳥飛還迅。」 「近身屈肘用努力,去遠何能不展肱?」 「用周身全力用拿勁打,不露粗率,方合法度。……勁由後腳根越腿肚,順脊上行串至肩臂,轉過由胳膊背面運至手背,故拿住勁打有力。然雖勁由腳根起,其用本在心;心機一動,中氣即由丹田發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於此。至於擊人則視人之遠近,遠則展開胳膊可以及人,近則胳膊不能展開,故用屈肘合捶打,極有含蓄,外面全不露形跡,被擊者即跌倒,方為上乘。蓋遠擊易,近擊難,故得多下功夫才能如是。」 「內勁由丹田下過襠後,再由長強逆行到百會,降下至肩,前進運至捶,周身精神俱聚於捶,方有力。左右足踏地穩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搖撼,方為有力。」 「在拳純是浩氣流轉於周身,勢不可遏。」 8、腹 「腰勁算下,尻骨微泛起,小腹自然合住勁。」 「胸腹寬宏廣大,向前合住,中氣貫住,上下全神,實有面蓋背氣象。久用其功,到是境地,自然知其神情;即至其境,亦但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也。」 「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功久則頃刻間水中火發,雪裡花開,兩腎如湯熱,膀胱似火燒,真氣自足。」 9、腰 「腰為上下體樞紐轉關處,不可軟,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 「腰上上下體之關鍵,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似上下兩奪之勢,其實一氣貫通,並行不悖。」 「腰勁貴下去,貴堅實。」 「腰勁磁下不可軟。」 「腰勁下去,腰是上下交關處,不下則上體氣浮,足不穩。」 「腰勁要下去,下去要勁,兩膝撐開,襠合住,要圓要虛,自然下體又虛又靈又穩當,搖撼不動。」 「腰一扭轉,則上體自然扭轉,與下體體照,是腰為上下體之樞紐。」 「腰中要虛,一虛則上下皆靈。」 「腰勁下不去,不能氣歸丹田;氣不歸到丹田,則中極、會陰失於輕浮,因而胸中橫氣填塞飽滿,即背後陶道、身柱、靈台左右,橫氣亦皆填塞充足,而前後胥滯澀矣。蓋不向前合失之一仰,向前合則襠勁輕浮,足底不穩,上體亦不空靈。」 「訣竅以兩腰之中,兩腎之間命門,為上下體之管鍵樞紐。」 10、脊、背 「脊骨是左右身之關鍵。」 「內外轉徐徐(纏皆內向外),中氣貫脊中。」 「若問此中真消息,須尋脊背骨節中。」 「背用中氣貫祝」 「背折舒開,頂勁、襠勁足。」 11、襠與臀 「腎襄兩旁謂之襠,貴圓貴虛,不可夾祝」 「襠要圓,圓則穩。」 「兩大腿根要開襠,開不在大小,即一絲之微亦算得開,蓋心意一開,襠即開矣。不會開襠者,腿雖岔三尺寬,不開仍然不開。是在學者細心參之。」 「襠固不得不開,然會陰要虛,小肚要實。」 「襠撐圓,虛虛合祝……(停勢時左右足)纏絲勁法,從足趾自內而外上行斜纏至腿根,以及會陰,……合不到會陰,則無襠勁,且不能撐圓,此纏絲勁之不可離也。」 「下腰勁,尻微翻起,襠勁自然合祝」 「襠尤要虛,虛則迴轉皆靈。」 「濁氣下降,合住襠勁。」 「下盤穩當,上盤亦靈動。」 「後臀翻起,前襠合住,後臀自然翻起。」 「尻骨、環跳蹶起來,裡邊腿根撐開,襠自開;兩膝合住,襠自然圓。」 「中間襠開圓,要虛,不可岔如人字形。」 「髀骨不泛起,則前面襠合不住勁。」 「兩尻骨臀肉向上泛起來,不泛起則前面襠合不住,軟脅下為腰,腰勁算不下,則膝與足無力。尻骨、環跳、裡邊骨向里合,不合則兩大腿失之散。」 「頂勁領過則上懸,領不起則倒塌,此不會下腰勁、襠勁,以致身不自主。」 「襠勁、腰勁既皆下好,而屁股泛不起來,不惟前襠合不住,即上體亦皆扣合不住;上下扣合不住勁,則足底無力,而外物皆能摧倒我。」 12、足 「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 「演手捶勢:左右足踏地穩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搖撼,方為有力。」 「足穩則身不可遙」 「前後左右用勁勻停,自然立得穩。」 「足之虛實因乎手,手虛足亦虛,手實足亦實。」 「實足腳底前後皆要用力平實踏住地,湧泉穴要虛。」 「上雖憑手,下尤憑足,足快尤顯手快之能。」 「腎藏志,以足從志,亦順著轉圈。」 「足隨手運,圓轉如神。」 「足大趾待手氣直足後,乃與手一齊合住,此時方可踏實。」 「以引進搏擊之術,行於手足之中。」 「至於手足運動,不外一圈,絕無直來直去。」 「胸膈橫氣卸到腳底。」 「勁雖由腳根起,其用本在心。」 「一點靈氣從心起,上入青天下入地,此氣行於手足中,不剛不柔自雍容。」 「雲手:二足更迭轉,機不停留,左足橫開一步,右足隨之雖亦橫開一步,然右足將至左足邊,復自上轉回五、六寸方才落地,如此方見運行無直步。每左足開步,右足隨之皆如是。……如右手順轉一圈,前半圈中氣由腋裡邊向外斜纏到指,後半圈自外回來,勁自外斜纏到腋下,左手亦然。至於足,如右足前半圈由腿根內向外纏到指,回來自外向里纏至腿根,左足亦然。」 「足踏出:如前有深淵,說回即收回,至虛至靈。」 「足運行極其纏綿不直,又能隨手運行,不失螺絲纏勁。」 「足蹬愈重,則身起愈高。」 「不蹬則已,蹬之必令敵跌倒。」 「至於足,左來則左擺,右來則右擺;踢以御前,蹬以御後,舉足如迅雷不及掩耳。凡敵之侵我下體者,足之為功居多,足之為用大矣哉1 「將踢之時,視其可踢則踢之,不可踢則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即有隙可乘,踢貴神速,不貴遲緩;貴踢關緊穴俞,不貴踢寬髀厚肉不著痛癢處。此要訣也,踢者須知。」 「腳踢拳打下乘拳,妙手何處不混然。」 「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要基,運動之樞紐也。……捶以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與不活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於步,步之為用大矣哉。」 13、骨節 「骨節鬆開。」 「肌膚骨節,處處開張。」 「周身一齊合住勁,且周身骨節各處與各處自相呼應而合,如手與足是也。」 「說合則周身一齊扣合住方佳,至於周身骨節,如左右肘,左右肩,上下各處名目相合者,各自一切照樣合祝」 「手與足,肘與膝,肩與胯,上下、左右、前後,運轉停勢時亦各呼應對齊,開則俱開,合則俱合。」 「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 「骨節齊鳴。」
推薦閱讀:

初學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第三段動作詳細分解
楊式太極拳圖解(85式完整版)(
武當三豐太極拳28式 第五式 提手上式 詳解版
禪門太極拳
陳長興是在由趙堡傳來的太極拳基礎上開創了陳式一路太極拳

TAG:學習 | 愛好 | 太極拳 | 太極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