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欽哲仁波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最新開示【正確的見地】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教授: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開示時間:2017年5月3日

13:00 -15:30(北京時間)

開示地點:尼泊爾

文字記錄:噶瑪正應

編輯:正法久熾燃

梵文心經Prajnaparamita

來自正法久熾燃

00:00 04:30

【備註】

非官方教授記錄。括弧內的內容( )表示

1. 記錄時略有遺漏,需進一步補充;

2. 開示場景說明。

如果有法友能幫忙補漏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留言聯繫指正紕漏之處。

外表具有期騙性

現在我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總結一下「空性」或「般若波羅蜜多」,這兩個是一樣的意思。

我給大家一些比較清楚的一些句子,讓大家能夠比較清楚的了解「般若波羅蜜多」的意義。

即使我們日常用語常常說,外表是欺騙的,一個東西的外貌是欺騙的。

這是一種很好的說法。如果真的相信外表欺騙的話, 就趨近「般若波羅蜜多」。但問題是,我們不是一直都這麼相信,而是有些時候相信外表是有欺騙性的,大部分情況下又相信了外表。

除了五蘊外,還有十二處和十八界,也是觀自在菩薩教導不存在。

主要提到十二處和十八界的原因,是說主體、客體的世界都是相對的、都是空性,而且空性是講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四個面向的空性。

基本上,佛教徒不接受獨立的主體和客體。在主體之外沒有獨立的客體,在客體之外沒有獨立的主體。所以佛教徒不接受所謂真正的客觀性,所謂客觀的這種性質,所謂客觀的觀點。佛教徒不這樣想,所有東西都是主觀的。

這是佛教的一個部派,「說一切有部」,利用這個駁斥所謂全能的神、所謂的全能的主宰的一個方法。怎麼駁斥呢,很多人有萬能主宰是先有萬能主宰,然後他開始拯救眾生。可是佛教徒不這麼覺得,他們覺得說:「直到有一個人想到有個東西是萬能的主宰,能拯救眾生之前,萬能主宰不存在。」

真正的「本尊」就是「空性」

既然我們在加德滿都到處在街上能都看到本尊的雕像,不見得完全和主題,還是講下本尊的事情。

雖然本尊是密乘的東西,可是還是借這個機會來說一下。

在梵文中,這個(梵文的詞),

事實上真正的「本尊」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空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可是這樣子說對我們來講非常難以接受或了解,我們習慣了要能夠實質上掌握的東西。

舉例來說,比如我是個老師,四個非常好的老師,假設我有非常上根器的弟子,一直到底根器的弟子。

對於最上根的弟子介紹空性給他。當老師在介紹時,上根器的弟子就了悟了。那個了悟就是對「本尊」的禮敬。因為上根器的弟子還是要修行的,所以當他安住在那樣的見地之後,就是對「本尊」的供養,跟對「本尊」更加熟悉的一個過程。就是這樣子。

再來是對不是那麼上根器的弟子。雖然他們不錯的弟子,可是他們沒有辦法完全掌握所謂的空性,他們需要有個東西裝住。因為我們離金剛瑜伽母很近,所以我們講一下金剛瑜伽母的修行。我就跟第二弟子說,你的「本尊」就是明點。然後這個弟子就試圖維繫修持,這是他的修持。

再第三個弟子完全聽不懂,為什麼我要對著明點原點來禮敬呢? 他聽不懂,對他來講,我就說種子字beng,就是你的「本尊」

第四個弟子,即是是種子字 也太簡單了,也沒有辦法理解。所以這種弟子,老師就要看看他到底是哪一種人,是很易怒的還是很時髦的人呢,等等。當然不是很固定的,只是一個例子而已。假設弟子是比丘尼,一看這個比丘尼,哦,其實她心裡有種蠢蠢欲動的東西。可是她不能接受,她不知道怎麼用,種子字beng太簡單了,知道她對性有某種奇怪的嗜好,給他說,那你就修勝樂金剛,因為勝樂金剛是非常美妙的,藍色的身體,有很多手,她就會說太棒了。

另外有一個比丘,一個和尚。他也沒辦法只用種子字處理,老師看他呢,他內在有很深的情慾,於是給她金剛瑜伽母。即使金剛瑜伽女,也有也有很多種類。 會看到這個比丘雖然有點頑皮,但是沒有那麼頑皮, 那就修那洛巴傳承的金剛瑜伽母,這個傳承的瑜伽母看起來比較清醒。

這純粹是舉例,在做第一排雖然正好有比丘、比丘尼,我純粹是舉例,如果有真的東西,純屬巧合,我一直在控制自己,不要去開這幾個人的玩笑,尤其是馬修。我們過去一侍奉頂果仁波切,所以常常跟頂果欽哲仁波切旅行。

頂果仁波欽開示時,我們常常就會推馬修坐在前面,因為我會打盹,我們仁波切就想弄點好玩的事情,就把馬修推在前面擋著我。

有一次,我在美國買的會發癢的粉,我坐在馬修的後面,前面是頂果欽哲仁波切,我就把發癢的粉倒在他背後。我們有這種業緣,好像馬修總是被我開玩笑的對象。我甚至有馬修在沖澡的照片,可是沒有帶在身邊。(聽者大笑)

因為剛剛提到「本尊」的原因,剛剛提到全能的主宰,從佛教徒來講,大塔啊,聖地啊等,所有這些都是般若波羅蜜多的化現,見地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十二處和十八界。

教導「四聖諦」時

亦「無四聖諦」

說完這個般若波羅蜜多,事實上說的更深入。

(仁波切開始用梵文念誦)

「無無明」,太殊勝了,

「無無明」,也沒有無明結束的時候,

「無死也無死盡」,無四聖諦,

同樣一個人在教導「四聖諦」的時候,他在說「無四聖諦,無苦集滅道」。

諸位要知道這點,這是釋迦摩尼佛最特別最殊勝的地方。

諸位要知道佛教不是給某個部落求生的工具,不是只是為了印度人所製造發明的,它完全不受文化、種族、性別的束縛,完全沒有,這是佛教的核心,這是諸位要知道的。

在某些經典上是非常殊勝的,比如在《金剛經》裡面。

一開始《金剛經》說佛陀怎樣托缽,怎樣坐下來,怎樣處理僧袍、怎樣處理他的碗,所有這些對場景殊勝、莊嚴的描述,好像這些都非常重要一般,到了尾巴的時候,佛說:「我從來沒有教法,也沒有佛。」

這是非常殊勝的。

小時候念經文的時候溜走了,現在非常後悔,閱讀經文是非常重要的。 像經文一開始,場景是非常重要的,還有誰在那裡聽聞,有些經典有20頁之長,講誰在那裡聽聞,有大菩薩、各種鬼啊、各種天人啊等等。如果諸位讀《華嚴經》的話,會比看莎娃還過癮,而且非常有意義。

因為終究而言,佛陀唯一的目的是帶領大家解脫。

現在可以接受幾個問題

中場休息20分鐘

習慣「空性」的見地

(茶歇後開始)

剛剛諸位問的問題,感受到很受鼓舞。聽得出來有很多有價值的迷惑的地方,代表諸位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我會試圖在明天早上的開示裡面回答這些鼓舞的問題。

目前在談一下修行的東西。

修行的精要主要是對正確的見地開始習慣它。

舉個例子,(直播卡住) (有個王子跟他的侍者到一個集市上去。在集市中,他被一個東西吸引住了),他跟他的侍者走丟了,在人群的迷陣中走丟了。於是那天晚上就回不了皇宮,就得住在某個人的陽台上。

第二天還是回不去,一個禮拜,一兩個月、一年還是回不皇宮。 為了維生,他乞討、偷東西等等作任何事情,來維持他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一個女子,就相愛、結婚、生子。慢慢他就變成另外一個人了,他忘記他是一個王子。

很多年後,國王死亡了。大臣說有個王子,去找王子。最後大臣找到了這個王子,大臣說跟他說:「你就是繼承的王子,你有繼承王位的權利。」

可是他已經忘記了,他是王子的見地了。所以他現在要開始習慣於他是習慣王子的見地。

就像這樣子,我們必須要習慣這樣的見地,我們被告知有這樣的見地,我們開始要習慣它。

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能讓你熟悉、習慣這個見地,不論用什麼方法,供花、念誦咒語等,都是可以做的事情。

最好的方法

所有這些方法裡面,修持三摩地,或說修持禪定是非常好的。

有些原因來說為何。

第一個是,這是隨時可得的、非常經濟的、不花錢的。對於現代人會說,要花時間的。不過....

再有,當你做禪定時,它會讓你隔離,三摩地的本質是會讓你免於其他的干擾或者是分心,這是三摩地的本質。

這是昨天說的,還記得嗎?

理論上,你在吊床上和在坐墊上禪定是沒有差別的。可是坐直會自動的讓你免於去從事其他的事情。所以禪定的紀律就是坐直。按照禪宗的傳統,禪宗大師叫大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只是打坐。

可是諸位要知道的是,做多久跟姿勢、跟你證得多少智慧,是不一定有直接的關係的。

昨天也說,每次做幾分鐘,30秒就好了,我這麼說主要目的是,說的對象是跟不好的佛教徒在講。 我本身是不好的佛教徒,是跟這些人在講,所以我建議很短的打坐,可是持續的、頻率高的打坐。

修持「禪定」不拘泥於時間不拘泥於形式

我昨天說請大家帶一點吃的來,(其實是昨天主持人提醒),那就明天帶吃得來。

或是等會去午餐時,你看著食物,就看著就好了。然後,你要的話,可以聞一下,不要去批判它,評判它,然後嘗,只是觀照這個就好了。

明天不要帶食物了,就中餐的時候這樣做就可以了。在餐廳裡面不要為了讓別人看到你坐直,然後搞的很正經的樣子。所有這些都要很優雅的、微妙的做,不要張揚,只是要自己練習在場就好了。

我並沒有掰出這些東西來。這個是在佛教典集中有數個世紀之久了,在藏傳佛教中有「喇嘛舞」,在跳的時候每個動作都在當下,很遺憾變成文化現象。

就像日本的茶道,他們幾乎都忘記了跟佛教有關係。 我去過日本的茶道,也許去過太多次了, 第一次去的時候,感覺很優雅很好。多去幾次感覺到很冗長,不知道在幹什麼,一大堆細節。

諸位可以看到,所有茶道重點是,就是為了讓諸位在當下 。坐直、杯子拿起來,轉一半,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去喝它,茶不見得很好,可是那個不是重點。

這是一個非常無價的辦法訓練大家在讓大家安住當下,創造那種氣氛。我去過禪寺,參加茶道,燒根香,一切都很好,一切都跟當下有關。

在尼泊爾你也可以這樣做,當然不是日本茶道,是飛餅,那樣的餅,動也好,快也好,也可以這樣做。(仁波切拿起一塊面巾紙在手中模仿做餅的動作,在手中翻來覆去)。

你也可以聞尼泊爾的泡菜,不要去評判它,不要被牽涉在裡面,就是只是安住在當下。

你也可以去購物, 購物時可以安住在當下,所有都可以在當下,記住主要的目的是不要分心散亂。

練習「禪定」

這次來坐的稍微久一點。

(仁波切帶領大家禪修)

坐著,聽到有人在外面講話,聽到空氣的聲音,空調的聲音, 也許你哪個地方開始癢,只是注意到、知道那個就好了。

不需要去觀想任何東西, 不要想好的事情,慈悲等等。

你對某種東西有意識,沒有關係,就知道就好了。

(好了)

簡單的心法

這個簡單的知道的心法。

只是去知道,跟那個複雜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

為么我們不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等?

因為當一個念頭出現時,我們不是去知道在這個念頭,而是去追隨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會製造出更多的念頭,更多糾纏、更多原則、價值、執著、皺的內衣內褲,就引導出來期待與恐懼。

只要你安住在當下,一而再,再而三的,如果這樣的話,製造念頭的機器的力道和速度會緩慢下來。

「禪定」vs 「正念」

介於我在教導的打坐跟四季酒店教導的正念,至少兩大的不同:

在四季酒店,他們的發心動機並不是為了要證得般若波羅蜜多,不是為了要解脫。在四季酒店他們的目的是為了放輕鬆、睡個好覺,然後要頭腦清楚。對我們來講,放輕鬆很好,可是不放輕鬆也無所謂,只要最後我們能夠證得「般若波羅蜜多」。

第二個是見地,「空性」的見地。

諸位要記住這點,「安住在當下」並不是所謂的「觀」的修行。

自述開示緣起

聽聞「般若波羅蜜多」非常重要

「般若波羅蜜多」很難教授的,需要很多釋論。

釋論很難教,這次請法的時候,我就答應了。因為,記得很年輕的時候,去了一個寺廟,裡面有很多「般若波羅蜜多」的經典。外公帶我來尼泊爾,那時我13歲。出於一些原因,那時候來是做客,有位中國比丘是大塔的主人,我們在他那裡做客。

第二天很早的時候,外公帶我去那個寺院。 外公說這部經典就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裡面取來的,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原本。

當時有個尼泊爾的修行者,他打開經典的文本,然後念了一夜。雖然我才13歲,但是聽到這個念誦,感到殊勝、美妙無比。

我的家人都是堅定的佛教徒,一直說念誦、聽聞「般若波羅蜜多」是非常重要的,這個觀念一直在我腦海里。

這次我本來跟尼泊爾的年輕的朋友一起在卡米爾酒吧,在深夜看足球很舒服的時候,就在這個很舒服的狀況的時候,他們把我弄來教授般若波羅蜜多,那對於西藏人,我們都是很迷信的,相信好的緣起,我當場就說好,我教。

我因此就下載了很多釋論,到處做筆記。 然後才發現所做的筆記本是文化大革命的封面,多恰當,「般若波羅蜜多」的筆記做在超越文化的本子上。

不管怎樣,整個《心經》本文我們基本都涵蓋了,只剩下咒語的部分,明天會講。

那對於「般若波羅蜜多」有興趣的人應該去研讀龍樹菩薩或無著菩薩的著作,他們談到很多跟心經有關的內容。

我們現在用音樂來結束。

感恩頂禮宗薩欽哲仁波切!

普賢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 一一遍禮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 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 深信諸佛皆充滿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我於十方佛,合掌誠祈請:

為眾除苦暗,請燃正法炬!

正法久熾燃


推薦閱讀:

周止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詮注》13
學佛是真實的人生,人生無常,不追不求,般若現前,心若有定好壞都一樣,心中有佛得失均無妨。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330-339卷)
大般若經綱要(四)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TAG:心經 | 波羅蜜 | 般若 | 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