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趙孟頫書畫特展

秋天,北京最美的季節,故宮博物院又一重量級大展《趙孟頫書畫特展》開展,同期在展的還有《千里江山特展》也在午門和東西燕翅樓呈現。與靠百米衝刺和烈焰下排隊仨小時,但只能駐足五分鐘的《千里江山圖》的無奈相對應,到武英殿看元代國民男神《趙孟頫特展》,可要輕鬆愜意的多啦

《趙孟頫書畫特展》於2017年9月6日開幕,展覽持續至12月5號,共分兩期,第二期預計於十月下旬開始。兩期共展出包含其一生中的書畫精品及其相關作品共計逾一百餘件。絕對稱得上是全球古書畫愛好者的藝術盛宴!

一、趙孟頫其人:

「一位文人

歷經宋、元兩代

名揚四海,榮際五朝

書法超邁唐、宋,承續「二王」

備極姿韻與法度

繪畫開啟了文人畫的新時代……」

他是中國美術史上承前啟後,引領元代文人畫變革,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藝術全才。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晶宮道人、鷗波;別號趙松雪、趙集賢、趙吳興等,謚號「文敏」。浙江吳興(今湖州)人,是宋宗室後裔,為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的嫡派子孫。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即趙孟頫33歲之時,受同為南宋遺民的程鉅夫引薦入朝為官。後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榮祿大夫,從一品。一生仕途起伏,作為宋宗室後裔,在元為官時內心也極為糾結和愧疚的,便全身心寄託於書畫。

二、藝術成就:

趙孟頫博學多聞,不但書畫藝術造詣極高,同時還懂經濟、通音律、能作曲、精鑒賞古器物,能詩善文,也是金石大家,工於篆刻。著作包括《松雪齋文集》、《松雪詞》、《尚書集注》、《琴原律略》、《印史》等。當然,趙孟頫的書畫成就是最為顯著的。為扭轉南宋末年藝術創作上的頹勢之風,他主張「復古」,稱「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倡導「書畫同源」、「以書入畫」,並將藝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創元代書畫新風,將元代文人畫推向藝術高峰。對元代及明清藝壇影響深遠。「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此著名的「書畫本同」的理論便是趙孟頫題在其名作《秀石疏林圖》卷中尾跋上的。

1、繪畫成就:

趙孟頫的繪畫成就主要體現在他在汲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將自己主張的「師古」以及「書畫本同」的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相結合,開創了元代繪畫的新篇章,使文人畫成為了後世畫壇主流畫風。明代王世貞曾評價道:「文人畫自東坡起,至松雪打開大門。」此話客觀的道出了趙孟頫這位承前啟後的大家在中國繪畫史上的舉足輕重的關鍵地位。

明初史學家宋濂在其《宋學士文集》中言及趙孟頫稱「趙魏公以藝文名天下,及用篆籀法施於繪事,凡山水、士女、花竹、翎毛、木石、馬牛之屬,亦入妙品。修道先生云:』廣長三萬里,上下兩百年,為公一人爾。』信然!」可見,趙孟頫的繪畫才能還體現在「全而精」上,皆入妙品。

2、書法成就

趙孟頫的書法成就體現在篆、隸、真、行、草眾體皆善,並尤以楷書、行書最佳。書風遒勁,筆法圓熟,中正平穩,與唐代柳公權、顏真卿、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創第四大書體「趙體」。

同是元代書法家兼詩人、學者的虞集在其《論書》中謂子昂曰:「子昂筆既流利,學亦淵深。觀其書得心應手,會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則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可謂兼學力、天資、精奧神化而不可及矣。」可見趙孟頫是深得二王遺韻,集晉、唐書法之大成者。

元代書法家鮮於樞在跋趙孟頫《小楷過秦論》時評價道:「子昂篆、隸、正、行、顛草俱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此評價也是極高的。

三、故宮特展概覽

在中國藝術史上,尤其是繪畫和書法史上,趙孟頫都是繞不過去的關鍵人物。從目前的展況看,雖其熱度遠不及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卷高,但趙孟頫的美術史地位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本次故宮特展的布展也是極為用心,是以元初趙孟頫為核心,沿著美術史的發展脈絡,從晉唐一直延伸至清初四王,作品來自於故宮、上博、遼博等。共分為四大主題,分別是:趙孟頫的藝術淵源、藝術成就、藝術影響力以及作品辨偽。對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下面筆者分別就這四大主題進行介紹。此次展覽中的大部分手卷作品都是完全展開的,包括從引首部分一直展示到最後的題跋拖尾,一目了然,其中的鑒藏印章也都清晰可鑒。由於篇幅有限,本文中只能推選這次特展的部分代表作品的局部進行分享,只是以管窺豹,不能詳盡,如需詳細了解,建議務必到現場觀展。

1、溯本清源——趙孟頫的藝術淵源

我們都知道,無論書法還是繪畫,趙孟頫都是主張「復古」的,即充分借鑒學習前人優長的基礎上,能融會貫通,化古為新,一改南宋時期藝術創作的「輕率躁露」、「纖弱俗艷」之流弊,從而開創了元代藝術新風尚,是大膽進行改革創新的行動派。

作為宋朝宗室後裔,趙孟頫的書法早年是師學宋高宗趙構(趙構初學黃庭堅和米芾,後極力摹學二王,並深得二王神韻,引領南宋宮廷書法);中年追學智永和尚、二王及唐諸大家,並上溯到鍾繇(楷書鼻祖,代表作《薦季直表》);晚年則師法李邕(行書碑法大家,代表作《麓山寺碑》,文獻中的「北海如象」便是)。而所學之廣確如文嘉所言:「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

在繪畫上,趙孟頫倡導「作畫貴有古意」,具水墨和青綠兩種畫格。他早年追學晉唐畫風,山水以青綠設色為主,人物多勾線且平塗顏色,傅色艷麗華貴,極具唐韻,只是人物馬匹的造型不及唐代的豐腴飽滿,仍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中期又繼承了五代到北宋時期的董巨和李郭的畫法,多用披麻皴和蟹爪枝,並將其進行變法,直接影響元季四大家(黃公望、倪瓚、吳鎮、王蒙),從而開啟元代文人畫新模式。他的竹石幽蘭類畫法,遠承文同、蘇軾,近宗趙孟堅,將書法用筆融入繪畫創作,同時他所踐行的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使元代文人畫更具逸格氣質。

這個主題的相關作品如下:

國詮《楷書善見律卷》 唐代

國詮,唐太宗時的寫經生,所書《善見律》是佛教戒律,書寫的結構工整嚴謹,四平八穩,是承襲了褚遂良、虞世南等唐大家的筆法特點,與六朝時期的寫經體(隸書、八分書)不同,但還保留了隸書的字形偏扁,捺筆拉長重按,並有燕尾之勢的特點。

尾紙詳列各道工序人名,可看到內有趙模和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作者。兩位宮廷書畫家參與監製,可知應是皇家所作功德。

此圖為趙孟卷後頫題跋,提到了閻立本和趙模。其實早年他的小楷精絕,也曾向晉唐人的寫經取法,並運用到自己的諸多寫經作品中。

鮮於樞《草書杜甫魏將軍歌》卷 元代

鮮於樞,字伯幾,書法家,善行草,元代書壇「托古改制」的倡導者之一,與趙孟頫齊名當時。他的草書宗法唐代的「顛張狂素」,筆力強勁多變。趙孟頫對他極為推崇,曾言:「余與伯幾同學草書,伯幾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

卷後有羅天池長跋,敘述此卷流傳經過。

鄧文原《章草急就章》卷 元代

鄧文原,字善之,元代著名書法家,善正、行、草書,尤其以章草著名,在當時與趙孟頫、鮮於樞齊名。

章草,是古草書,其特點是字字不相連,是帶有隸書筆法和結構特點的草書。

《急就章》,是西漢史游撰寫的,內容都是一些衣食住行方面的常用字,主要是供蒙童識字的,也就是小學課本。

李衎《墨竹圖》卷 元代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墨竹畫法宗宋代文同之法,運筆厚實穩健,竹枝與竹葉均用濃墨繪製,沒有運用濃淡墨表現陰陽向背和竹葉的疏密關係。缺少飄逸生動之態,與趙孟頫的寫竹風格有異。

在本幅中有一首趙孟頫的題詩,看內容其對好友的評價還是蠻高的。

趙孟頫《行書跋韓滉五牛圖》卷(非本次展品)

趙孟頫也擅長鑒定,一生寓目的前人書畫很多,其中就包括這件唐代韓滉的《五牛圖》。他在卷後有三段題跋,首段記首見韓滉畫作及求得此圖的經過,次段寫陶弘景為梁武帝蕭衍畫牛明志的故事,末段記述此圖失而復見的心情。三段題跋書寫時間前後間隔二十多年,可以明顯看出早晚期書法的風格變化。

錢選《八花圖》卷 元代

錢選,字舜舉,善畫山水、人物、花鳥、鞍馬等。與趙孟頫亦師亦友,經常一起探討畫理,研習畫藝。他所提出畫中的「士氣」說,倡導戾家畫,對元代文人畫的發展影響深遠。與趙孟頫、王子中、陳仲信等人並稱「吳興八俊」。

此圖卷分別繪海棠、杏花、桃花、柑橘、梨花、梔子、月季、水仙八種花卉,畫風上既有宋院體的寫實,又具有文人畫的清新淡雅,工寫結合。是錢選折枝花卉的代表作。

引首是刻板藏經紙(第一張圖為引首),卷末有趙孟頫題跋,字的結體方闊,用筆古拙,可以看出有學鍾繇、智永和尚的筆法。

2、書畫交輝——趙孟頫的藝術成就

本專題主要的展示趙孟頫本人在藝術生涯中的輝煌成就,絕對值得傲嬌啊!這個不僅是書畫理論上的,更是身體力行的進行創作實踐。他在創作中主張「以形寫神」,雖以「雲山為師」,但又反對「文人墨戲」的原則,維護了文人畫應有的人格趣味。同時主導了元代以降的藝術創作的審美情趣。這個主題所展示的趙孟頫的墨跡分為書法和繪畫兩個部分,相關作品如下:

趙孟頫行書《秋興詩》卷 元代

此卷應是趙孟頫可考的最早傳世作品,作品沒有屬款,其中「匡衡抗疏功名簿」的「匡」字底下缺一橫避宋諱(這個字,小夥伴們現場去找吧)。史料記載趙孟頫早年書有「初學思陵(宋高宗趙構)」之說,而此卷筆法有宋高宗書風。卷尾有趙孟頫本人四十年後題跋。

趙孟頫《草書臨十七帖》頁 元代

此帖內容為趙孟頫臨寫王羲之《十七帖》中的《七兒一女帖》。此階段是趙孟頫的早期臨古摹古階段,還未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雖是臨帖,此帖行筆純熟自然,深得王羲之神韻。

趙孟頫《小楷采神圖跋》冊頁 元代

此為趙孟頫為五代畫家周文鉅《子建采神圖》所作題跋,原畫已經佚失。本跋字體精謹嚴密,點畫精美,行距字距疏密有致,神采外溢,妍潤而遒媚,正是其集眾家之長的中年佳作。

趙孟頫《行書紈扇賦》

此帖是出自於《三希堂法帖》,全稱《御制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是乾隆初年內府編刻的一部大型叢帖。主要依據《石渠寶笈》著錄,遴選收入三國至明朝法書名作三百四十餘件,分為三十二卷。趙孟頫書法佔其中五卷(第十八至二十二卷),《紈扇賦》收入第十九卷。

此帖遒勁秀美,整篇布局疏密得宜,筆勢舒展自然,是趙孟頫個人書法風格形成後的代表作。

趙孟頫《行書洛神賦》卷

此卷書寫的是三國曹植的名作《洛神賦》。趙孟頫所書《洛神賦》有多件,行書、楷書都有。此書並未落年款,根據專家意見,從其行文筆法特徵,此卷應是中期所作。

此卷筆法飄逸豐潤,結字端莊秀媚,字畫稍肥,似棉里裹鐵,有清利剛勁之姿,最得「二王」神髓。通篇布局勻稱,疏密有致,是其同類行書作品中極為精彩的一件。

趙孟頫《草書千字文》

趙孟頫一生曾用多體寫過千字文,傳世的也有多本。此卷在隋智永秀潤圓勁的風格之外,又融入自家筆法,通篇爽利硬朗,草法嚴謹,功力純熟。點畫細節變化豐富,結字少虛和柔潤姿致,多章草體勢,尤其是捺筆的頓筆寫法,而且字字不相連。

趙孟頫《水村圖》卷

此圖描寫的是一派江南景色。從構圖到用筆均受到五代董源的影響,平遠式構圖,用披麻皴畫山巒起伏,渴筆較多,強調畫作中「寫」的意味,以書入畫。作者借景抒情,表現一種靜穆的心態與對「平淡天真」的追求。此圖直接開啟了「元四家」(特別是黃公望)的畫風。

趙孟頫《自寫小象》冊頁

此圖所繪是趙孟頫本人像。畫面將主人公置身於清溪竹林之間,超凡脫俗,氣度不凡。

畫法主要是繼承晉唐傳統,青綠工筆設色,工寫結合,古拙淡雅。衣紋畫法簡筆勾勒,平塗白色,竹枝竹干用筆細勁挺拔,竹葉的描繪細緻縝密、層次分明,顯示出趙孟頫畫竹的獨特風格。

題跋者宋濂,是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卷

此圖繪寫清秋時節的郊外平原,一紅衣奚官在溪邊牧馬,駿馬形態各異,描寫生動而富有情趣。引首乾隆帝題「清泉坰牧」四字。乾隆為何題為「清泉坰牧」,《爾雅》中第九篇《爾雅·釋地》中《野》章中記載:「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坰。」漲姿勢!

畫面布局縝密,色彩濃麗,可看出其取法晉唐人的痕迹,青綠設色畫法,人物採用勾線平塗顏色,馬匹刻畫生動但已經不如唐代造型豐腴,線條是使用北宋李公麟的鐵線描法,明顯具有宋以後的時代特點。趙孟頫將書法用筆施於繪畫,正是趙孟頫晚年鞍馬畫的典型風貌。

其所繪人、馬刻畫較為細膩,但並不完全寫實,造型的比例上也缺少嚴謹性(人大馬小),與兩宋的寫實畫法還是有一定差距,但也許這種工筆設色與文人畫相結合的風格更是趙孟頫所倡導的變法。

後有小夥伴亦是書法大家柯九思的題跋。

後有乾隆的題詩和跋。

趙孟頫《浴馬圖》卷

本圖是結合青綠設色和淺絳兩種畫法,色彩豐富,人物服飾多用濃重的艷色,馬匹和坡石的設色淡雅。畫馬十四匹,人物九人,布局錯落有致,馬匹與人物的姿態相互呼應,畫面疏朗而結構緊湊。圖中畫馬的各種形態皆從現實中來,或側或卧,造型準確,生動自然。奚官的勾畫細膩入微,其表情極為傳神,成功地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

趙孟頫《紅衣羅漢圖》卷

看五官相貌,便知此羅漢是西域人,挺鼻,闊目,高額碩耳。面部用墨色勾描,皴染鬚髮,畫面設色濃艷,人物表情莊嚴肅穆,自然生動。此圖也是晉唐青綠設色的畫風。

坡石用赭石打底,石綠設色,一羅漢身著紅色袈裟,盤膝側坐紅氈之上,右手不露,左手向前平伸,掌心向上,作「說法接引」姿態。

尾紙自題:「余嘗見盧楞伽羅漢像,最得西域人情態,故優入聖域。蓋唐時京師多有西域人,耳目所接,語言相通故也。至五代王齊翰輩,雖善畫,要與漢僧何異?余仕京師久,頗嘗與天竺僧游,故於羅漢像,自謂有得。此卷餘十七年前所作,粗有古意,未知觀者以為如何也。庚申歲(延祐七年,1320)四月一日,孟頫書。」鈐「趙氏子昂」朱文印。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

後面這段尾跋就是趙孟頫著名的那段「書畫本來同」的繪畫理論,強調以書入畫,繪畫與書法藝術在筆墨上相通。此圖以飛白之法畫石塊的輪廓線,以篆籀之法來勾取樹身和樹枝,繪畫表達出藝術主張,是畫家將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結合的完美之作。這件作品完全摒棄了南宋畫院的畫風,講求筆法,追求「士氣」,風格獨創,堪為趙孟頫將書法用筆帶入竹石蘭草畫中,開創了有元一代的繪畫風格。此作品是對後世文人畫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代表作品。

3、松雪遺韻——趙孟頫的藝術影響

本專題主要是介紹趙孟頫的藝術理論以及創作實踐對於元、明、清整個藝壇的影響。包括元季四大家;明代文徵明、唐寅、董其昌以及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等藝術家對其的傳承和發揚。乾隆皇帝更是極力摹學趙孟頫書法,以至趙書風靡,成為清一代的學書典範。相關作品如下:

趙孟頫、管道昇、趙雍趙氏一門墨竹圖卷

第一段趙孟頫《秀出叢林圖》

這是趙孟頫去世前一年的作品。濃墨繪竹枝,竹葉筆法用書法的撇捺一筆繪出,濃淡墨相間,陰陽向背層次分明。晚年畫竹筆力越加雄厚,這是趙孟頫畫竹區別於他人的一個根本特徵。

第二段管道昇《墨竹圖》自題:「仲姬畫與淑瓊」。

管道升此圖用筆堅勁有力,密葉勁節,不似閨秀纖弱之筆。徐邦達先生認為:其中部分厚重之筆應是出於趙孟頫代筆的。

第三段趙雍《竹枝圖》自題:「仲穆"。

趙雍此幅用筆平穩,深得其父精髓。但與趙孟頫區別是用淡墨渴筆畫竹枝,竹葉沒有區分濃淡墨,而且層次感稍弱一些。

管道升《行書秋深帖》頁

《秋深帖》是一封信札,用筆紮實,體勢略偏修長,秀媚圓轉。但其不似管氏書風。其實系趙孟頫晚年的代筆之作。從後面落款處可看出破綻——信筆寫來,一時「疏忽」,竟署下自己的「孟頫」名款,發覺不對後連忙修改。

此圖的落款中清晰可見「道昇」下還可以看出塗改的痕迹。

黃公望《丹崖玉樹圖》軸 元代

此作上並未落名款,是前人根據後面的題跋確知此圖出自黃公望。

黃公望(1269—1354),本姓陸,名堅,江蘇常熟人。工書法、詩詞,善散曲,五十歲左右開始山水畫創作,受到趙孟頫的指點,並且趙的畫理畫論對他影響很大。其畫上師董源、巨然,間及荊浩、關仝,受趙孟頫影響,晚年大變其法,獨樹一幟。被譽為「元季四大家」之冠。

此圖繼承了董源、巨然創造的披麻皴,山頂設礬頭,輪廓線用中鋒圓筆勾勒,並施以水墨淺絳設色,用筆松秀,點染隨意,瀟洒自如,雲霧浮動,所繪一片江南氤氳之氣。

吳鎮《漁父圖》軸 元代

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嘉興(今浙江嘉興)人。工詩文書法,善畫山水、古木竹石。其山水畫多以漁父為題,反映隱士生活,寄託情懷,畫法上則宗學董源、巨然,自有一種深厚蒼鬱之氣,其特點是用筆很濕,善用點苔。與黃公望、倪瓚、王蒙並稱「元季四大家」。

是幅鳥瞰式構圖上將全圖景物分為近、中、遠三組加以處理。中景的溪流蜿蜒伸向遠方,表現出深遠之勢。近景淺灘水草,用濃淡墨的濕筆繪出坡石的層次感,極遠處以淡墨沒骨染出群峰,雲霧縹緲,愈遠愈淡,空間分明。中景與遠景中的四棵雜樹取勢欹側,相互映帶,使畫面更具動感。

倪瓚《古木幽篁圖》軸

倪瓚(1301—1374),原名珽,字元鎮,號雲林,因此也被稱為倪雲林。曾經家境殷實,有嚴重的潔癖。後散盡家財,雲遊于山水間,人稱」倪迂「。山水宗董源、荊浩和關仝。用筆方折,善用折帶皴。繪畫主張「逸筆草草」,是元四家之一。

從此圖可以看出,倪瓚深受趙孟頫「書畫本來同」、「以書入畫」理論的影響,力主將書法用筆融入繪畫之中,甚至將畫竹、畫樹稱為寫竹、寫樹。倪瓚早期畫風較為繁密,中晚期後畫面極簡,一般只用寥寥數筆,多用渴筆勾勒樹石輪廓線。

王蒙《夏日山居圖》軸

王蒙(1308—1385),字叔明,號黃鶴山樵,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頫外孫。工詩文、書法,善畫山水,得趙孟頫繪畫衣缽,承續董源、巨然傳統,並能自出新意,多用披麻皴、解索皴、牛毛皴等。其山水畫突出特點是布局密實,結構繁複,與倪瓚的簡潔剛好截然相反。主題多表現文人的隱居生活。

文徵明《臨趙孟頫蘭石圖》卷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早期作品有署名「文壁」的,後以字行,更字徵仲,長洲(今蘇州)人。他詩、文、書、畫無一不精,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書畫造詣全面,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著有《甫田集》。

此作品是文徵明根據趙氏拓本臨仿的,圖本文氏自題曰:「偶閱松雪翁畫蘭石本,漫臨一本,真可發笑也。徵明。」鈐「惟庚寅吾以降」朱文印。

從此圖的筆墨中可看到其中有」飛白「等書法用筆,可見其受趙孟頫思想的影響很深,同時他繪蘭是繼承了趙孟堅和趙孟頫的筆墨特點,同時又不失個人風格。

董其昌《山水圖冊·仿趙孟頫水村圖》頁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書畫兼擅,其畫講求追摹古人,筆墨尤重疏簡中蘊含韻致,以體現文人平淡天真的個性。同時精於書畫鑒定,藏品豐富,理論著作頗多,同好友陳繼儒在莫是龍的理論基礎上推出」南北宗「論,抑北揚南,並與其藝術實踐相呼應,繪畫主張文人畫,書法全宗趙孟頫,影響清代藝壇,成為正統派。著有《畫禪室隨筆》、《容台集》、《畫旨》等。

董其昌稱趙孟頫繪畫「為元人冠冕」,「元四家」皆由其「提醒品格」,可見董氏對松雪頗為推崇。此為《山水圖》冊中的一開,以松秀簡淡為宗,風神散朗,對題稱董氏仿《水村圖》之意,然而筆墨、布局更為率性粗獷。

王時敏《仿趙孟頫山水圖》冊頁

王時敏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清初四王之首,入清不仕,但他的學生王翚和孫子王原祁都在清廷任職,並主宰清宮廷畫風。王時敏工隸書,善畫山水,得董其昌指授,刻意師古,反對創新。筆墨力追古法,遍臨佳作,能集眾家所長,自成一體。

王時敏以臨古為重,趙孟頫畫作自然包括其中。此為《仿古山水圖》冊中的一開,王時敏由趙氏筆下青綠山水之法入手,洗去濃艷,留得清雅,無論從構圖、皴法和設色上,都是自家筆法。

王翚《仿古山水圖冊·仿趙孟頫筆意山水圖》頁

王翚,字石谷,號耕煙散人、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初有家學,後師從王時敏、王鑒,專於摹古,廣采博攬,且遊歷山川,外師造化,可謂集唐宋以來諸家之大成,南北畫派皆善之,聲譽卓著。其弟子眾多,形成「虞山派」,影響後世頗深。

此為《仿古山水圖》冊中的一開,與《洞庭東山圖》相近,步武趙孟頫在唐、宋青綠山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淺絳法,不求色彩濃麗,重在表現山水清簡。此幅無論從樹法、繪竹的筆法,以及建築細緻程度,都反映了其個人風格,而且,用色上也是四王中最為清新淡雅的。

乾隆《仿趙孟頫紅衣羅漢圖》卷

乾隆《臨趙孟頫行草書》卷

乾隆是藝術史上另一位熱愛藝術的並付諸實踐的皇帝,在繪畫領域,不僅充分利用皇帝的資源優勢,使清宮繪畫收藏臻於頂峰,與兒子嘉慶帝共同編纂《秘殿珠林》和《石渠寶笈》,以記錄清宮收藏。同時還是書畫家,一方面指導、參與宮廷畫家的藝術創作,另一方面也獨立作畫,留下了一定數量的「御題畫」和「御畫」。由於他非常喜愛趙孟頫的書畫,以致親自臨摹趙氏作品頗多且書法風格主宗趙孟頫。

4、雲泥有別——趙孟頫書畫辨偽

書畫造偽自古有之,辨偽也一直為歷代鑒藏家所重視。而同樣作為藝術大家和鑒定家的趙孟頫,由於他有極高的書畫成就和社會影響力,因此他的作品不可避免的被各時代好事者大量造偽。在這個專題中,同時陳列了趙孟頫書畫作品真跡和贗品進行比對,便於參觀者學習識別真偽。此部分所展示作品不多,但也是比較重要的專題,在這裡小編我就不上圖了,想了解的各位小主兒請移駕武英殿東配殿參觀。

以上部分圖文資料來源於故宮博物院,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在此特别致謝!


推薦閱讀:

群芳爭妍的明代書畫
枇杷樹
新長城傳媒丨一畫一世界 一字一精神——丁昌德書畫
琴棋書畫詩酒茶
嘉德四季40期 | 遺珠拾珀創佳績 近當代書畫行情穩健

TAG:書畫 | 趙孟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