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經典]《讀易筆記》(連載)
關注樓主收藏轉發至天涯微博
1#
作者:凱華 回復日期:2007-8-5 12:55:00 很好,繼續。^_^ 2#
作者:wangxin6857 回復日期:2007-8-5 13:53:00 等後續 3#
作者:江海覓餘生 回復日期:2007-8-5 16:26:00 呵呵 又是一個不小的坑 4#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8-5 21:28:00 第三,六畫卦每一爻所在位置稱之為爻位,這個爻位也是有陰陽之分的。關於爻位的陰陽,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初,三,五爻位為奇數,為陽位;二,四,上爻位為偶數,為陰位。第二種說法,也是普遍認同的一種,是初爻位和上爻位無所謂陰陽。二四為陰,三五為陽。陽居陽位,陰居陰位叫位正。位正好,位不正不好。但還有一點,二五兩個爻位分別為內卦與外卦的中位。中位是很好的位置,即使是不正,也可以認為是正。所以一個卦象正或不正,關鍵是看三爻位與四爻位。孔子有句話,叫陽三陰四位之正也。說的就是這兩位。所以我們罵人有句話,叫不三不四,也就是從這兩個爻位不正引申而來的。 緒論(2)--經傳 《易經》這部經書,和《春秋》有一個相同點,它們都是有經有傳的。所謂經傳,經就是大道理,是聖人之言,寫得十分簡練,卻包含著相當深刻的內含。後人怕大家在讀這個經書的時候,深刻的內含體會不到,所以作傳,從而將這內含的義理申發出來。 我們知道,《春秋》一書,是孔子作經,後人作傳。《易經》這部書,是古人作經,孔子作傳。經的內容包括卦象,卦名,卦辭,爻辭。卦象我們前面講了,就是由六爻組成的反應陰陽變化的象。卦名是根據卦象的特點給這個卦取的名稱。具體為什麼為取這些名,我們在解說各個卦象的時候會具體說。卦辭,是對卦名很簡要的解說,主要內容包括自然現象變化,歷史人物事件,人事行為得失,以及吉凶斷語。其通例為先舉出暗示意義的形象,或舉出用於譬喻的事物,然後寫出吉凶的斷語。爻辭是說明卦中每一爻的含義的。《周易》一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兩卦各有一用卦,總為三百八十六爻,故有三百八十六爻辭。爻辭是組成各卦內容的主要部分。其體例內容,取材範圍與卦辭相類,有很多哲理性格言。 根據前文所說,古人把世間的自然現象歸為八大類,這八大類的自然現象兩兩組合,形成了六十四卦。那麼古人根據這樣組合的某種特點,給這個卦象命名,這就是卦名。如六陽卦命名為乾。為什麼有這樣的命名,是根據什麼樣的特點,為了說明這個,古人便寫了卦辭。所謂卦辭,就是為了解釋卦名的。 那麼卦是由爻組成的。卦和爻的關係是什麼樣的呢?朱熹在給《易經》作序的時候說:「易者,陰陽之道也;卦者,陰陽之物也;爻者,陰陽之動也。」所以卦反應的是陰陽組合的特徵,而爻反應的是陰陽的變化。為了說明這樣的變化趨勢,所以古人給每個爻,根據它所在的爻位,寫出了相應的爻辭。換句話說,爻辭的根據,首先在於整個的卦象,然後在於這一爻所處的位置。什麼叫所處的位置呢?說明一爻的時候,要看它是在內卦還是外卦,是天地人三才中的哪一才,這一才和另外哪一才近。 舉個例子。比如說乾卦。乾卦的六爻是由龍來為象的。卦有卦象,爻也有爻象。卦象和爻象往往是不一樣的。比如說乾卦取象於天,而每一爻卻取象於龍。因為天可以反應乾卦總的性質,而龍可以乾卦每一爻的變化。這個我們在解說乾卦的時候再具體說。所以乾卦六爻便是六龍。但在寫爻辭的時候,初爻為潛龍勿用,二爻為見龍在田,五爻為飛龍在天,六爻為亢龍有悔。都以龍稱之。四爻為或躍在淵,雖不直接稱龍,但也間接地表達這個意思。只有第三爻,爻辭是君子乾乾。不稱龍而稱君子,為何?因為它的爻位在第三位,屬於天地人三才中的人的位置。同時它和第四爻比,接近於地,而遠於天,而且處於內卦之中。所以稱之為君子。 那麼易經的主體內容是卦象,卦名,卦辭,和爻辭。一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又分為上下兩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為什麼這麼分?《易緯》這本書在解釋這個時,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話: 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象陰陽也。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為上篇始者,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終始萬物,故以《坎》、《離》為終。《咸》《恆》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主也,故為下篇始者,貴之也。《既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 什麼意思呢?孔子認為,《易經》之所以分為上下兩篇,是象徵陰陽。陽道是奇數,所以上篇取三十卦。這個三十卦從三,所以象徵陽。陰道是偶數,所以下篇取三十四卦。三十四卦從四,所以象徵陰數。上經始於乾坤兩卦,終以離坎兩卦。乾坤是萬物之根本,是宇宙的起源,所以尊之以為《易經》之首。離坎兩卦象徵日月,日月的變化象徵著陰陽的變化,所以上經以離坎為終止。那麼下經以咸恆兩卦開篇,咸恆兩卦反應的是夫婦之道,有男女夫婦的結合,方有人間百態。所以說人道之興,必由夫婦。因為這個把這兩卦放於下經的開篇。最後既濟未濟兩卦,反應的是王道,是人道的最高境界。所以以這兩卦為終結。 由此可以看出來,《易經》反應的思想,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天道喻人道。上篇始之於天地,而終之於日月,反應了作者的天道觀;下篇始之於夫婦,而終之於王道,反應了作者的人道觀。所以天人合一是《易經》最重要的思想之一。老子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思想,就是從《易經》上來的。 關於經最後說說它的作者。傳統的說法是上古伏羲氏在當了中華民族的首領之後,觀察天地萬物的變化,人情世態的變遷,「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中通人事」,當對天地人三才的統一認識,蘊藏在卦象之中。所以卦象為伏羲氏所作,而卦辭是周文王所作,爻辭是周公旦所作。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現在普遍認為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而不是靠這幾個人寫出來的。不過說《周易》成書於商周之際,應該是沒有錯的。 5#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8-5 21:29:00 經說完了說傳。古人一說《易經》,會說《易經》有十二篇。其中的兩篇就是上下兩經。另外的十篇,傳說是孔子為《易經》作的傳,後人稱之為十翼。 所謂的十翼,就是《易傳》的十篇,依次排列是:《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說卦》,《序卦》,《雜卦》。這十篇加上上下兩經,就稱之為「易經十二篇」。一開始經與傳是不混的,在漢代,十篇傳是附於兩篇經之後。後來到了漢未,古人為了更好地解說《易經》,才將傳放到了經的裡面,經傳混雜了起來。 「彖」古訓為「斷」,即判定一卦之義。古人認為,夫子所作彖辭,統論一卦之義,或說其卦之德,或說其卦之文,或說其卦之名。總之,彖辭是通過對卦名,卦辭的解釋,來解釋一卦的含義的。 「象」是為了說明《易經》各卦中的卦象,爻象。說明卦象的稱為「大象」,說明爻象的稱為「小象」。多舉天地萬物之象,以比喻人事。「大象」與「彖」都是針對全卦而發,但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彖」釋卦名或舉卦象或舉卦德或舉卦體不定,「大象」則專取卦之上下兩象立義,不問卦德與卦體。「彖」總是由天道及人事,「大象」只講人事。「彖」所講的人事是效動趨時,各有所指,「大象」所講的人事大多為先王,大人,君子設計,有的與「彖」相互發明,有的則自立一義,而與「彖」根本沒有關係,完全是孔子對易理的發揮和應用。此外,「大象」的用語十分的規範,六十四卦幾乎是一樣的格式,前部分指出上下兩象及卦名,後部分指示應當做什麼和怎樣做。 至於「小象」,就是對爻辭的解釋。 《繫辭》,亦稱為《繫辭傳》,分為上下兩部分。這是孔子對《周易》經文總的一個通論。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立論,說明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肯定自然界存在 陰陽,動靜,剛柔等相反屬性的事物;提出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生生之謂易」的觀點。認為相反事物的相互作用是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是萬物化生的源泉;提出「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喜迎生大業」的宇宙衍生觀;認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則事物必須經過變革才有前途;同時又承認「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的永恆性;還闡釋了八卦的來源,占筮方法,聖人四首,乾坤德性和功用,九卦的含義等等。對中國古代哲學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文言》,亦稱《文言傳》,是孔子專門對乾坤兩卦所作的解釋。《文言》以孔子答問形式,借闡發天地之德,說明君臣上下,進退存亡之道,修身,齊家,治平之理。 《說卦》,亦稱《說卦傳》,是用來解釋八卦的性質,方位,象徵意義以及重卦的由來。《說卦》提出「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仁曰義」的命題,將事物按性質分為陰陽二類,其運動,變化,剛健者,為陽性事物,如乾,天,君,父,夫等;靜止,安定,柔順者,為陰性事物,如坤,地,臣,母,婦等。「觀變於陰陽而立卦」。提出重卦符合性命之理,以八卦象徵的八種自然現象的不同組合關係,說明重卦的由來。提出「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學說,並確定了「帝出乎震」的八卦方位,即震東,巽東南,離南,坤西南,兌西,乾西北,坎北,艮東北,成為宋代後天方位說的淵源。列舉了八卦的象徵事物,說明其取象範圍之寬廣,是《周易》取象類比思維方法的體現。 《序卦》,亦稱《序卦傳》,是用來說明《易經》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的。從天地萬物說起,以「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來說明乾坤兩卦居於首位;然後以萬物生長的過程,事物變化的因果關係,及物極必反,相反相生的運動規律等解釋其它各卦的相互關係,說明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以「物不可窮,故受之以未濟終焉」來解釋最後一卦「未濟」卦。藉助已有的經傳文字,或取卦象,或取卦義,以兩卦為一組,用對立統一的思想,試圖將六十四卦建立起因果關係鏈。其採用的基本上是以偏概全的方式,不能以此完全代替六十四卦的卦序思想,但其本身的思想觀點仍值得研究。 《雜卦》,亦稱《雜卦傳》,是用來說明各卦之間的錯綜關係。古人說:「雜卦者雜揉眾卦,錯綜其義,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也。」以相反相成觀點把六十四卦分為三十二對,兩兩一組,一正一反,用一兩個字解釋其卦義和相互關係,與《序卦傳》互相補充印證。 那麼《易經》有經有傳,從總體上來說,就體現了象數義理這四大要素。象體現了《周易》用符號象徵事物及時位關係,含有現象,意象,法象等含義,是宇宙萬物理論模式;數是《周易》的數理表達,是對「象」的定量研究;義是《周易》的原義。有人以各卦爻辭為第一意義系統,彖象文言為第二意義系統,說卦,序卦,雜卦,繫辭為第三意義系統;「理」體現了《周易》的哲學思想,包括天道觀,人道觀,天人觀,辯證法等。傳統象數與義理相對立,形成兩大派別,互相攻擊,互相排斥。今人一般認為象數義理具有密切的關係,是互相引發,互相補充的。認為《周易》的本質就是用象數表達義理。所謂象數義理,是易發生的四個層次。易的經驗的形象化與象徵化,這是象;象的形象和象徵符號的關係化,以及在時空位置上的排列化以及應用化與實用化,這是數;易象的關係和排列,亦即易象在數的關係中呈現的意義及凝為概念,這便是義。易的意義和概念發揮為命題及判斷,並形成系統,這又代表理的出現,也就是易象,易數,易義的整體化和思辨化,因而是一種同源關係。 註:上序諸多概念引自於《易學大辭典》,張其成主編,華夏出版社於1992年出版。6#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8-8 16:10:00 說解乾卦(1)--卦名 乾卦 (乾上乾下) (舉例:既濟卦 ·水火既濟·坎上離下) ______ 上九 (陽) __ __ 上六(陰) ______ 九五 (陽) (坎上) _____ 九五(陽) ______ 九四 (陽) __ __ 六四(陰) ______ 九三 (陽) _____ 九三(陽) ______ 九二 (陽) (離下) __ __ 六二(陰) ______ 初九 (陽) _____ 初九(陽) 乾卦是《周易》中的第一卦。上面所畫的,是乾卦的象。乾卦的卦象由六個陽爻組成。內外兩卦都是經卦,或者是三畫卦中的乾卦。所以後人對此卦註解為:乾上乾下。這個不是經文,是後人的註解。 乾上乾下的卦象,古人命名為乾。乾,便是此卦的卦名。 乾這個字什麼意思?《說文解字》中說:乾,上出也。從乙。乙這個字,就好像植物屈麴生長的樣子。孔子在解釋乾這個字的時候,就把「乾」解釋為「健」。同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經》(以下簡稱帛《易》)直接就把這一卦的名稱命名為「健」而不是「乾」。 那麼「乾」和「健」有什麼區別呢?《伊川易傳》說:「健而無息之謂乾。」所以乾是健的特例。什麼特例呢?專指天的健。 首先第一個問題:乾卦是怎麼來的。在這個問題上,古人的觀點比較一致。比如《原本周易本義》上就說,這乾卦的六畫都是上古伏羲氏畫的。那麼這個伏羲氏呢,上觀天文,下察地理,發現天地間陰陽二氣有奇偶之數。所以畫一筆,是奇數,用這個來代表陽;畫兩筆,是偶數,用這個來代表陰。然後看到一陰一陽又各生一陰一陽,於是從下往上翻一倍,再一變就成了三畫,這樣就產生了經卦,也就是八卦。那麼伏羲發現陽氣的性情剛健,而天下受陽氣成形的最大的東西莫過於天。所以由三個奇數,也就是三個陽爻組成的卦,就命名為乾,卦象就是天。 那麼八卦完成之後,又在這個基礎上兩兩組合,形成了六畫的六十四卦。那麼乾這一卦,六畫都是奇數,都是陽爻,上下都是經卦中的乾卦,那麼這一卦的陽氣純而且健到了頂點。所以命名為乾,而以天為卦象。 還有一種說法,和這個有一點點不同。是朱駿生在《說文通訓定聲》中提到的,他說:「凡上達者莫若氣,天為積氣,故乾為天。」他的意思是,《說文解字》中,乾的本意是上出。那麼到了《易經》中,所謂的陰陽都是氣。陽氣上升積為天,陰氣下沉凝為地。天地間的萬物都是陰陽二氣相互摩合產生的。那麼乾這一卦是純陽之卦,所以以天為卦象。 明白了乾卦的來源之後,第二個問題是:既然乾就是天,為什麼不把這一卦命名為天,而命名為乾呢?天和乾有什麼區別。 在這個問題上,古人的看法也很一致。比如程頤在《伊川易傳》中說:天這個東西,總體來說,應該稱之為道。如果分開來說呢,從它的形體出發,稱之為天;從它的主宰萬物來看,又稱之為帝;從它的功用出發,稱之為鬼神;從它的妙用來看,稱之為神;從它的性情出發,稱之為乾。 所以在李道平的《周易解集篡疏》中說:「穹隆者,天之形;剛健者,天之用。」天的性情,或者說最大的特點,就是運行不息,變化無窮。從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而且撫育了天下的萬物。這都可以歸結於健這樣一個特點。所以古人選擇用「乾」來命名這個卦象,是看重了天的聖用,它的至誠無息。不命名為「天」,是因為這一卦的重點不是天的形體,而是天有功用。天的體形,穹隆之態,不能效法;只有天的性情,剛健無息,可以也值得效法。所以這一卦命名為「乾」,而不直接命名為「天」。 ----------------------- 7#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8-8 16:12:00 說解乾卦(2)--卦辭 前面講解的是這一卦的名稱,命名為乾。那麼古人對於這個命名的解說,卦名的解說,就稱之為卦辭。 卦辭: 乾:元,亨,利,貞。 在對卦辭的解說中,古人的看法就有很大的分岐了。首先從句讀,就有四分說與二分說,這兩種觀點: 乾:元,亨,利,貞。 (四分說) 乾:元亨,利貞。 (二分說) 這兩種觀點在鄭衍通的《周易探原》中提到了。他說:「四分者以為四德,二分者元亨與利貞各成兩義也。」對於四分說,元字有始與大兩種意思;亨字有通與長兩種意思;利字有和、宜、遂、裁這四種意思;貞字有信、成、正、固這四種意思。對於二分說,鄭衍通舉了古人卜筮的例子,說元與利二字為副詞,分別用來修飾亨與貞兩字。亨其實是享字,意思是祭獻,上供。那麼元亨就是大享的意思,就是大的祭祀活動。貞的意思是占問,利貞就是占問吉凶的意思。 之後他以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做了個統計,說六十四卦的卦辭與爻辭中,有「元」字的一共十三卦,十一爻;有「亨」字的有四十卦,可是爻辭中只出現四次;有「利」字的一共二十八卦,那麼「利」和「貞」兩個字往往連在一起。說「利有攸往」的,七卦三爻;說「不利」的有二卦;說「利涉大川」的有七卦二爻;說「不利涉大川」的有一卦;說「利見大人」的四卦三爻;說「無不利」的十三爻;說「無攸利」的二卦八爻;有「貞」字的有三十二卦;其中「貞吉」,「安貞吉」,「永貞」等出現的次數一共是四十七爻。最後他得出個結論,說我們在讀卦辭爻辭的時候,都應該以這四個字為指標,這樣去觀象玩辭,就能瞭然無遺了。 在句讀的問題上,我還是比較傾向於四分說。因為孔子在後面的文言中採用的就是四分說。文言一開篇對這四個字分別進行了解說:「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而且後來以天之四德,喻君子四德,說:「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貞。」可見孔子的看法,這四個字是有其獨立的含義的。 至於鄭衍通在後面將元亨利貞作為觀象玩辭的指標,這個也有一定道理。我們在具體解卦的時候再來談這個。 首先,根據卦辭的概念,元亨利貞這四個字,是用來解釋「健」的具體含義的。換句話說,元亨利貞,合言之便是健;健分開來說,就是元亨利貞。 那麼「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說文解字》中對「元」字的解釋就是:元,始也。而且古人就將宇宙之初的混沌狀態,也就是所謂的太極,稱之為太極元氣。那麼陰陽二氣,都是由這太極元氣所生,所以稱之為「萬物之祖」。那麼前面鄭衍通說元有始與大兩層含義。我以為正因為元氣是萬物之祖,天地萬物都是由太極元氣產生。所以元從某種意義上就包含了天地萬物。所以孔子在彖辭中一開始就讚歎,說「大哉乾元」,可能是從這裡引申來的。 「亨」這個字在《說文解字》中沒有找到。在字典中的解釋,「亨」原是象形文字。金文字形,象盛祭品的容器,所以本意為獻。據考證,「亳」,「亨」,「享」三字三是一個字。小篆作「亳」,隸書作「享」或「亨」。對於「亨」字在《易經》中乾卦卦辭的解釋,古人一般認為是解為通達。至於鄭衍通提出的「亨」字的第二種解釋,為「長」。可能來自程頤在《伊川易傳》中的說法。程頤說:「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這裡程頤將「元亨利貞」理解成天生萬物之後,萬物的成長變化過程。這樣的說法,也是有道理的。 「利」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利從刀,和然後利,從和省。李道平在《易經解集篡疏》中引用了這個說法。桂馥在《說文解字正義》中對「和然後利」一節有一段很長有補充。一開始便引用了《易經·乾卦》中的「文言」:利物足以合義。然後解釋說,所謂的「利」,是用刀去裁剪。然後說「君子體此利以利物,足以合於五常之義」。所謂「五常之義」,便是父子,君臣,兄弟,夫婦,朋友這五種人倫關係。那麼這裡說裁剪,可能是說君子在品德上嚴格要求自己,有《大學》中「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之義。 然後桂馥接著舉了《易經》中「利見大人」一句,《尚書》中「黎民亦尚有利哉」一句,然後總結說「皆安吉之利也」。這個就有《大學》中「新民」之義了。 那麼說「利者,義之和」也一句。《中庸》解釋「和」,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故「和」字有《大學》中「止於至善」,《論語》中「過猶不及」之意。這樣又與「裁」字有相通之處。再者,「過猶不及」,就講究適宜得當,故「和」又與「宜」有相通之處。至於鄭衍通說,「利」有「遂」這一層意思,仍是參看《伊川易傳》的說法。萬物由太極元氣而始發,然後得以生長狀大,之後便順其自然發展,這便是所謂的「遂」。但這樣的理解,又和「裁」相矛盾。如果要統一起來的話,那「遂」的對象,便不是自然,而是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而這樣的說法,道家的老子肯定不會同意。 如是老子來解這個「利」字,便只有「和」,「遂」,「宜」三義。「遂」是順自然之道,「宜」者得自然之道則無所不適,所以稱「宜」。「和」者萬物和合則為一,所謂「道通為一」。如能達到這樣的狀態,則天下萬物能利。如此解利字,亦能解得通。 「貞」字的本意是卜問,從卜從貝。但為什麼古人在這裡解為「正」呢?因為古人認為,「貞」不是一般的卜問,而是「國有大疑」,比如卜立君,卜大封,這個叫貞。所以古人有句話,說「貞之為問,問於正者,必先正之」。比如卜立君,要該立的君主自己先正,再來卜。所以古人解釋「貞」為「正」,可能是這麼來的。 至於解釋「貞」為信,是因為古人最看重的品德就是「信」。孔子說:「人無信不立。」所以要「正」,首先要做到有「信」。解釋「貞」為「成」和「固」,可以參考《伊川易傳》的說法。萬物發展到最終狀態,便稱之為「成」。「成」了之後就不易改變,所以稱之為「固」。 8#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8-8 16:15:00 那麼古人解釋「元亨利貞」的本意,多引用《子夏傳》的一句話:「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具體的意思,前面已經說過了。 對於這四個字的解釋,吳澄在《易篡言》一書中有一些引申。他說,元是首,是頭領。所以他說「一身之上為眾體之長,有大德為眾善之長」就是「元」。又說「居大位在人上,官之正,長家之宗嫡皆可曰元」。 「亨」字本意是祭獻。但孔子在文言中說:「亨,嘉之會也。」吳澄為了解釋這句話就打了個比方,說嘉會的意思就是美好的東西聚集在一起,就好像是祭禮的時候,很多美好的東西都具備。所以「亨」是「嘉之會也」。 然後他說,天下萬物都是由乾也就是由天產生的,所以元是天之四德之首。那麼上天有了這個「元德」,就能使萬物繁衍生息,這就叫「亨」。 吳澄對於「利」的解釋有些別出新裁,說占卜的人如果佔得「利」的話,做什麼事都會便宜,就好便用鋒利的刀去砍禾苗,順利而便當。 那麼「貞」呢,吳澄解為「楨」,意思就是堅硬的木頭。正因為堅硬,所以正而且固。所以佔得「貞」的人做事的時候就要正直。 以上就是古人對於「元亨利貞」四字的解釋,主要是對於子夏所說的「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這句話的申發。那麼「元亨利貞」這四個字,是如何體現「健」這個精神的呢? 比如程頤所說的那段話,上天不斷地滋生萬物,撫育萬物,為利於萬物,終最成就萬物,這就體現了乾之道生生不息的健的特點。再比如古人將「元亨利貞」比做春夏秋冬四時,春天萬物生髮,夏天萬物成長,秋天萬物成熟,冬天萬物收藏。這就體現了自然界的天運行不休的健的特點。對於人來說,孔子以天之四德,喻人之四德,說:「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貞。」這樣把「元亨利貞」又解釋為「仁義禮智」,這又體現了做為一個人,不斷地完善自己,發展自己的健的精神。所以孔子在象辭中說:「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這些都是「元亨利貞」這乾之四德中體現出來的健的精神。所以卦辭用「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去解釋卦名「乾」,是有其深刻的含義的。 ---------------------------------- 9#
作者:凱華 回復日期:2007-8-9 23:20:00 讀。 10#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8-10 5:35:00 說解乾卦(3)--初爻 爻辭: 初九:潛龍,勿用。 這是爻辭的第一句話。所謂爻辭,就是用來解釋每一爻的含義的。這一句爻辭,就是用來解釋乾卦的初爻,也就是最下面那個爻的。 1. 本意 「初九」二字包含兩層意思,「初」是爻之位,「九」是爻之陰陽。初九,便是陽爻居初位。前面說了,畫卦的時候應該自下往上畫,所以卦之六爻自下而上依次稱作初、二、三、四、五、上。第一爻稱初,第六爻應當稱終;第六爻稱上,第一爻應當稱下。當稱終而言上,當稱下而言初,這是為了表達第一爻與第六爻的關係,既有終始之義,又有上下之義。這叫做互文相通。第一爻言初,則第六爻有終義,兩爻是終始的關係;第六爻言上,則第一爻有下義,兩爻是上下的關係。這樣子分開來說,就是為了表達這兩種關係。 陽爻之所以用九表示,前面說了,《周易》最初用於卜筮時,是用四十九根蓍草,卜出六七八九這四個字中有一個,其中六與八是偶數,是陰爻;七與九是奇數,是陽爻。同時,六與九是變爻,七與八是不變爻。《周易》一百九十二個陽爻皆書九而不書七,一百九十二個陰爻皆書六而不書八,就是因為九、六變,而七、八不變,而《周易》是占變爻而不佔不變爻,看重的是變化。那麼根據《漢上易傳》的記載,比《周易》更古老的《連山》、《歸藏》二易,它們占的就是不變爻,那麼它們陽爻就是用七表示,陰爻就是用八表示。 所謂「潛龍」,就是潛伏在下的龍。乾卦的卦象是天,而爻象都取龍。 「龍」是什麼東西呢?《說文解字》上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管輅別傳》上說:龍者陽精,以潛於陰,幽靈上通,和氣感神,二物相扶,故能興雲。韓非子在《說難》中,還說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說:夫龍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經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 那正因為龍有這樣的特點,所以古人以龍作為乾卦中爻的象。《子夏傳》說:龍所以象陽也。馬融也說:物莫大於龍,故借龍以喻天之陽氣也。 那為什麼卦象是天,而爻象是龍,有這樣的區別呢?因為卦從一方面代表的是總的時代,乾卦這個時代具有健,即元亨利貞的特點,所以取象天。爻從一個方面可以代表這個時代中的一個階段。爻是變化的,動態的。乾卦六爻從不斷變化亦即動態中反映乾卦健的特點。它需要有升有降,有上有下,有大有小,有潛有見,有躍有飛,需要靈活多變。這一特點,光是天是反映不出來的,能夠反應這一點最合適的只有龍。 「勿用」是初九這一爻的「占」,意思是不被任用,不要有所作為,不必刻意表現。王引之在解釋「勿用」時引了幾個旁例,說師卦(地水師·坤上坎下)上六爻說「小人勿用」,意思是小人處於上六這個位置,只應當安份自守,不宜有所施行;如果有所施行,就一定會禍國殃民。頤卦(山雷頤·艮上震下)六三爻說「十年勿用,無攸利」,意思是這一爻反映出一個人從根本上違背了培育人或者自我培養的道義,這樣就根本不能有所施行。十年,就是指時間之長。坎卦(坎為水·坎上坎下)的六三爻,也說「勿用」,意思是不要出行。最後說這些「勿用」都可以和乾卦的「勿用」結合起來看。 所以這一爻辭的本意,就是神龍潛伏於下,不宜有所施用。 11#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8-10 5:36:00 2. 爻位 乾卦初九這一爻,為何稱之為「潛龍」,是從它的爻位而來的。因為前面說了,一個六畫卦,也有天地人天才。初爻與二爻位於地。而初爻又位於地下,所以稱之為「潛龍」。 關於乾卦初九這個爻,從爻位的角度出發,主要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在李鼎祚的《周易解集》中提到,說:陽在初九,十一月之時,自「復」來也。 這種說法來自於西漢孟喜作的《周易孟氏章句》,又稱《孟氏易》。對於這一家的易學,唐代有個僧人叫一行的曾經給過一個評語,說:十二月卦出於孟氏章句,其說《易》本於氣,而後人以人事明之。 這裡需要將古人對於一年中氣象的變化這個概念說明一下。我們知道,古人對於一年的天數是這樣分的: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年。這樣子算來,一年就是三百六十日。古人還說,天地之間是相距八萬四千里的。那麼這個天地之間就存在著「沖和之氣」。然後古人把這八萬四千里一分為二,四萬二千里以上為陽位,四萬二千里以下為陰位。那麼在冬至的時候呢,陽氣發於地,「一氣」的時間裡,也就是十五天,這個陽氣就上升七千里。「六氣」之後,也就是三個月之後,就上升了四萬二千里。這個時候,陽氣就到了陽位,於是氣候就溫和了,這個時候就是春分了。再過三個月,這個陽氣又上升了四萬二千里,那就到了天頂上了,這個稱之為「陽極陽位」,那這個時候,天氣就熱了,於是就是夏至。那麼在夏至這個時候呢,陰氣出於天,在「一氣」的時間裡,要下降七千里,那「六氣」就一共下降四萬二千里。這個時候,陰氣就到了陰位,所以氣候就轉涼了,就到了秋分了。再過「六氣」,也就是三個月,陰氣就降到地上了,這個叫「陰極陰位」,那這個時候,氣候就寒冷了,所以就稱之為冬至。總之呢,冬至陽發於地,夏至陰出於天。老子在《道德經》里也說:「肅肅出天、赫赫發地。」也是一樣的道理。 然後古人認為,天地之所以可以長久,就是因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你看,天為正陽,夏至時從正陽中生出陰氣來往下降;那地為正陰,冬至時又由正陰中生出陽氣來往上升。那麼這樣一種陰陽的流通變化,古人就稱之為「太和」。 搞清楚了這個概念之後,我們可以把它和孟喜提出的十二月卦的觀點,以及《周易》中具體的卦象結合起來。最早做這個工作的人,是東漢的鄭玄在《易緯稽覽圖》中提出來的。那麼根據前面所說,冬至的時候,一陽發之於地。這個和卦象對應起來,就是復卦(地雷復·坤上震下)。這個卦象只有初九一陽,上面五爻皆陰。所以這一卦代表了十一月,又叫子月卦。過了一個月之後,陽氣升到第二爻位,那麼對應的卦象就是臨卦(地澤臨·坤上兌下)。這一卦象只有初爻,二爻為陽,上面四爻都是陰。所以這一卦就代表了十二月,又叫丑月卦。那麼陽氣再往上發展,就由泰卦(地天泰·坤上乾下),到大壯卦(雷天大壯·震上乾下),到夬卦(澤天夬·兌上乾下),最後發展到乾卦。這個時候,就是四月份,所以又叫四月之乾,或者叫巳月卦。這個時候便要接近夏至了。 那麼到了夏至,一陰發之於天,這個時候陰氣初積,所以原來的乾卦的初爻由陽變陰,這就是姤卦(天風姤·乾上巽下),它代表的是五月卦,或者叫午月卦。這裡要注意,雖然陰氣是發之於天,但是《易經》講究變化都是由內向外變化。所以一開始總是初爻先變。那麼陰氣再往前發展,就由遯卦(天山遯·乾上艮下),到否卦(天地否·上乾下坤),到觀卦(風地觀·巽上坤下),到剝卦(山地剝·艮上坤下),最後發展到坤卦。這個時候,就是十月份,所以又叫十月之坤,或者叫亥月卦。 所以按這樣的說法,乾卦初九這一爻,是來自復卦。所以應該有復卦的特點。復卦這一卦名的來源,就是陰極而陽反的意思。陰陽消長是自然規律,陰盛到了極點,就要反消;陽消到了極點,就要復生。那麼往後的趨勢,陽長而陰消,君子道長,小人道消。所以復卦這一卦的評語為「利有攸往」,是肯定這樣一種生長的趨勢的。 乾之初九一爻自復而來這樣的說法,也被《漢上易傳》採用來解釋此爻稱之為「潛龍」的原因。他說:初九變坤下有伏震,潛龍也。意思是初九這一爻來自於復卦。復這一卦上為坤為地,下為震為龍。為什麼說震卦是龍呢?這個說法來自於《說卦傳》,裡面就直接說:震為龍。意思是震這一經卦,也可以取象為龍。所以從復卦的卦象來看,龍在地下,所以稱之為「潛龍」。 前面說的是乾卦初九這一爻位的一種觀點。另外一種觀點,來自於《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裡面說:在乾之姤,曰潛龍勿用;其同人曰:見龍在田;其大有曰:飛龍在天;其夬曰:亢龍有悔;其坤曰:見群龍無首,吉。坤之剝曰:龍戰於野。 這個觀點的意思,在於陽爻往後變化,便會成為陰爻。所以乾卦初九爻由陽變陰,就成了姤卦(天風姤·乾上巽下);乾卦的九二爻由陽變陰,就成了同人卦(天火同人·乾上離下);如果乾卦的九五爻由陽變陰,就成了大有卦(火天大有·離上乾下);乾卦的上九由陽變陰,就成了夬卦(澤天夬·兌上乾下);如果乾卦所有的爻都由陽變陰,就成了坤卦。如果坤卦的上六爻由陰變陽,就成了剝卦(山地剝·艮上坤下)。 如果根據這樣的說法,乾卦的初九一爻由陽變陰的話,乾卦就變成了姤卦。姤卦這一卦象的特點是「一陰敵五陽」。所以卦辭說:女壯,勿用取女。這樣便可解釋乾卦初九一爻「勿用」這個判辭。同時孔子在姤卦的「彖」中說:姤之時義大矣哉。意思是姤卦是壞事也是好事。究竟是好是壞,關鍵在於一個時字。時宜則姤是好事,時不宜則姤就是壞事。 現在我們把上面兩種觀點結合起來。首先乾卦的九一爻來自於復卦,是初生的陽氣,所以有生長的潛力。但是如果剛生出來就冒然有所行動的話,陽便變為陰,好事就可能變成壞事。而且從姤卦的彖辭中,我們還可以體會出這樣的含義。乾卦初九一爻,雖然它的爻辭是「潛龍勿用」,但並不是要你完全潛藏不用,而是要相時而動。時宜而動,便能生於地上,為「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時不宜而動,便由乾變姤,陰長而陽消。12#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8-10 5:40:00 版主幫忙把題目也改了吧 總的題目就叫《讀易筆記》 然後前面兩小節的題目分別改為: 緒論(1)--卦象 緒論(2)--經傳 13#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8-10 9:01:00 3. 人事 《易經》這本書之所以被人們稱道,就在於從它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天道喻人道。不單是從根本上闡述了以天為代表的自然界運行的基本規律。而且以此為基礎,申發出了以人為核心的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一部《易經》,六十四卦,三十八十四爻,起於乾卦,在於體現乾元為萬物之始。乾卦至陽至剛,然而第一爻卻示之以潛龍勿用。可以這麼說,天下萬物始於陽剛之乾元,而至陽至剛之乾卦卻始於勿用之潛龍。我認為這個用意是很深刻的。 古人以龍象代表乾卦中的爻象,除了龍為陽精的特點之外,還在於龍至剛而能屈。剛而不屈則易折。所以老子說:「兵強則滅,木堅則折。」龍之為物,能伸能屈,正和古人陰陽相諧,剛柔並濟的思想相吻合。同時古人怕後人不明就裡,特地將乾卦的第一爻解釋為「潛龍勿用」,以為警示。 正是由於龍的德行能飛能潛,所以古人借龍來比喻君子的德行。所謂天地之氣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所以一個人的修為也不可一味冒進。《論語》中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又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都是在說君子的修為,應待時而動。時不與我,藏之可也。 而且初九為乾卦的初爻,是事情發展的開端,是人成長的起點。這個時候就應該潛心修學,而不要起浮躁之心。學問不通,不應該有所作為,不然欲速則不達。而且古代的聖賢人物,多有潛龍勿用之時。孟子有一段很有名的話,是這樣說的: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所以凡是成大事之人,必先經過「潛龍勿用」這個階段。有過這樣一段堅苦無為的經歷,才能堅強意志,磨鍊性情,這樣才能幹出大事來。 同時乾卦初九爻雖說「潛龍勿用」,但你仍要有進取之心。前面說爻位的時候說了,乾卦的初九爻來自復卦。復卦陽氣初生,是有勃勃生機的。有這樣的生機,陽長而陰退才成為必然。古時的聖賢亦是如此。比如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也有一段很有名的話: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聖賢之人,雖然遭受苦難,卻仍有奮起之心,於是終有所成,這才稱之為聖賢。司馬遷雖遭極刑,仍不改其志,而終有大成。這不也正是潛龍勿用,非不為用,待時而動的最好體現嗎? 同時,「潛龍勿用」這個觀念,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有深遠的影響。比如老子的思想,就在強調這個「潛龍勿用」。他所提倡的三寶之一,就是「不敢為天下先」。而且在《道德經》中也有「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語句。因為道家思想認為,最鋒利的劍,是從未出過鞘的寶劍。所以道家認為,用則損,損則去。 那麼從這裡又可以引出「潛龍勿用」另一層的含義。這一層含義在南懷瑾寫的《周易今注今譯》中提到了。他說:一個潛伏未經發生動向的事物,它猶如龍隱藏蟄伏在那裡。那麼,它的功用與效果,永遠存在於未可知,不可量的價值之中。 14#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8-10 19:28:00 說解乾卦(4)--二爻 爻辭: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1. 本意 九二意為陽爻居二位,也就是自下而上第二爻位。 「見龍在田」一句,是由上面初九爻爻辭「潛龍勿用」的觀念來的。「見字」,古時與「現」字通用。所以這句話也可稱為「現龍在田」。三國時魏國的玄學家王弼在解釋這句話時說:一開始還是潛龍,這個時期的德行在於潛藏勿用。但到了第二爻這個位置,發展到這個階段,就出離了潛藏的狀態。「出潛離隱」,所以叫「見龍」。那麼一開始,龍是潛伏於地下的,到這個時候出潛離隱,就到了地上,所以叫「在田」。 對於「在田」一詞的解釋,一般的理解為九二爻居於六畫卦的地位,且在地之上,所以稱之為「在田」。桂馥在《說文解字正文》中說:能夠滋生萬物的叫土,而用人力開發種植的叫田。周鼎祚在《周易解集》中說:田在地之表而有人功者也。李道平在《篡疏》中引用了唐朝的孔穎達在為《周易》作的「疏」中的一句話:言田之耕稼利益,及於萬物盈滿,有益於人,猶若聖人益於萬物,故稱田。 關於「大人」一詞的解釋,總的來說有兩種說法。其一來自於古代所謂家天下的宗法體制。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天圓地方。我們居住的地方,就是天底下這麼一塊方方的地,所以稱之為「天下」。那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這個天下都居於天子的。所謂的天子,便是天的嫡長子,也就是上天的正妻所正的第一個兒子。 天子將死後將君位傳於他的嫡長子,成為新的天子。那麼其他的兒子和天子的兄弟就分封到各地。分到的地方稱之為國,一國的掌權者,稱之為國君,或者叫諸候。國君又將君位傳於嫡長子,那麼其他的兒子又往下分,分到的產業稱之為家,一家的掌權者,稱之為大夫。那麼大夫又將他的位置傳於嫡長子,其他的兒子雖然分不到實際的產業,卻可以繼承貴族血統。這種沒有產業卻有貴族血統的人,稱之為士。那麼這一類有貴族血統的人,就稱之為君子,因為他們都是天君,或者國君的兒子。或者稱之為大人,因為他們是大宗之人。其他的沒有貴族血統的人,就稱之為庶民,或者叫小人,因為他們是小族之人。所以這就是最早的君子,大人,小人的概念。它所區別的,主要是權利和地位,而不是道德水平。 但從另一個角度出發,當時的社會結構比較簡單,社會階級被分為比較明顯的君子與庶人兩層,君子們受好的教育,所以知書達禮。庶民們只知辛勞耕作,不識禮儀。因此當時法律所管理責罰的對象,一般是庶人。所以孔子在《禮記》中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從這個角度出發,君子與小人便有了道德上的區分。 所以大人的概念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有權有勢,有貴族血統;另一層意思就是道德水平高尚。 在對這一爻辭中「大人」的理解,我覺得這兩方面的含義都有,但偏重於道德水平的層面。這也是孔子在為《易經》作傳時所極力渲染的。但九二爻稱「大人」,九三爻稱「君子」。說明「大人」與「君子」是有區別的。古人認為,九二爻之所以稱大人,是因為它得其中位。前面緒論中說卦象的時候說了。一個六畫卦分上下內外兩卦。兩卦的中位,也就是一個六畫卦的二五兩個爻位,是很好的位置。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九二一爻又是得其中位的,所以稱之為大人。九三爻不在中位,故只能稱之為君子。 關於「大人」一意的理解,明代來知德的說法也可以參考。他說:陽大陰小,乾皆陽故大。二為人道,故稱大人。所謂二為人道,就是指九二一爻,處於內卦的中位,是內卦三才中人的位置。而乾卦都是陽爻,所以稱之為大。大而處於人位,所以稱之為「大人」。 總而言之,這一爻辭的本意就是:神龍出潛離隱,現於地上,象徵著道德高尚之人的出現,其恩惠必將澤及於天下,天下人都高興見到它。15#
作者:凱華 回復日期:2007-8-11 13:26:00 改了,請檢查。^_^ 16#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8-13 4:04:00 2. 爻位 九二這一爻位有四層含義: 其一,它處於六畫卦的地位,且處於地位的上位。所以古人在解釋「在田」一詞,說九二居地之上,故曰在田。而且九二與初九相比,由地下升到了地上,所謂出潛離隱,所以稱之為「見龍」。 其二,它處於內卦的中位,是內卦的人位。所以來知德在解釋「大人」一詞說,乾卦六爻皆陽,故為大;二這一爻位對於內卦的三才來說,是人位,所以稱之為「大人」。 其三,它處於下卦而非上卦。對龍來說,因居於天上,此時居然出潛離隱,卻仍是「在田」,仍在地上。所以古人認為九二這一爻雖然有人君之德,但沒有人君之位。比如王弼就說:雖非君位,君之德也。朱熹也說:雖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古人在註解這一爻時,經常把九二爻和九五爻並列起來說,乾卦中也只有這兩爻稱「利見大人」。這是因為這兩爻一是下卦的人位,叫在下之大人;一是上卦的人位,叫在上之大人。比如程頤在《伊川易傳》中就說:老百姓們都盼望著看到有大德的君主來主持公道,而君主也盼望得到有大德的臣子來幫助他建功立業。天下所有的人都盼望著有大德的人來為百姓們造福。然後他說:大德之君,九五也。所以程頤的觀點是,如果九五這一爻位,是人君的位置的話,那麼九二這一爻位,就是人臣的位置。這也可以和後面孔子在「文言」中解釋九二爻時說的一段話相對應。孔子說,言出必信,行為謹慎,要擯棄一切的邪念,而始終在心中存有誠意,為善於世間但不誇耀,自己有大的德行,這樣才能感化萬民。孔子最後將這一爻義稱之為「君德」。 其四,第二爻位是陰位。以陽爻居陰位,所以位不正。所以古人稱這一爻雖有君德,但無君位,可能也有這個原因。同時,陽爻居陰位,表示性情剛強,而位不正,這種情況是需要謹慎的。所以孔子在前面提到的文言里說: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可能是根據九二爻這個特點來的。 那麼上面說的是這一爻位的含義,現在我們談一下這一爻位的變化。在講爻位變化的時候,我們仍是分兩步來:一是這一陽爻的來歷,一是這一陽爻變陰的結果。 古人認為,這九二這一爻是由臨卦(地澤臨·坤上兌下)產生的。按月份說,就是十二月,也就是丑月卦。臨卦的卦辭是: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凶。鄭玄在解釋這一句話時,說:臨的意思就是大。意思就是陽氣從這個這裡慢慢長大了。陽氣這樣慢慢長大,所以這一卦就有元亨利貞這四德。但是對於人的性情來說,一旦興盛了,就可能導致奢淫,那麼奢淫就會導致最後的滅亡,所以這裡以凶來起戒示作用。 鄭玄這一段解釋有兩層含義:一是臨卦所來的陽氣是有很強的生長勢頭的;同時正因為這個生長勢頭很強勁,所以容易產生奢淫的念頭,需要謹慎。換句話說,臨卦是處於陽長陰消的盛大之時,這時候最需要知道事情將向反而發展的趨勢,樹立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意識。 以上說的是九二這一爻的來歷。那麼如果九二這一爻由陽變陰的話,乾卦便成了同人卦(天火同人·乾上離下)。這裡我們再簡單地說一下同人卦的特點。 同人這一卦強調的是人同,涉及個人與全社會的關係問題。同人這一卦的「彖辭」是這樣的: 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這一「彖辭」其實說得很清楚了。乾卦的九二變為六二,陽變為陰,所以稱「柔」。陰居陰位,所以稱「得位得中」,同時上位九五之乾相應。下卦為離,為太陽,為光,為火,這是人類文明的象徵,所以以離之文明,配合乾的剛健,所以說「文明以健,中正而應」,這個叫「君子之正」。是君子而行正道,心志自然會與天下人相交通,天下人自然會與之相和同。上面孔子在乾卦的文言中說九二爻「德博而化」,又在《論語》中說「德不孤,必有鄰」,《大學》中說明明德而新民,都可以結合起來理解。 最後補充一點,古人認為九二,九五這兩爻,由陽變陰後,上卦或下卦便由乾轉變為離,離卦象徵太陽,象徵光明,用這一點來解釋「利見大人」中的「見」字。比如清代的惠棟就說:下體離,離為見,故曰見龍在田。李道平在《篡疏》中也說:二有君德,當升坤五,時舍于田,變正體離。說卦曰:「離為目」,又「相見乎離」,故曰「利見大人」也。 17#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8-13 4:05:00 3. 人事 根據上面的分析,乾卦九二這一爻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在下卦而居人位,所以有人君之德,卻無人君之位。 第二,處於六畫卦中地上一位,所以原來的潛龍已經出潛離隱,「大人」的德行已經顯於世間。 第三,以陽爻居陰位,所以處事應該謹慎。陽柔相濟,方保無虞。 孔子在對乾之九二這一爻人事上的申發中,主要有兩點:一是在「小象」中提到的:「見龍在田,德普施也。」一是在「文言」中提到的:「見龍在田,天下文明。」這兩句話表明了「九二見龍在田」這一爻,從個人的修為出發,已經從「初龍潛龍勿用」所謂的,個人學識的積累,發展到了對於品德修為的歷練和實踐。 對於這一點,古人舉了很多的例子,最有名的便是「文王免於羑里之日」。說的是當年西伯候,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姬昌,因為受了崇候虎的誣告,被紂王囚禁在羑里這個地方。而周文王就是在他被囚禁羑里的時候推演的八卦。前面說「初九潛龍勿用」的時候也在《史記》中的那段話里提到了這個例子。那麼後來姬昌的一個臣子叫閎天的,用美女奇物善馬這些東西貢獻給紂王,這樣紂王就把姬昌給放了。姬昌回到周國之後,大力推行仁政,把國家治理得非常之好,老百姓們都過著太平日子。那麼天下很多諸候都來向姬昌稱者,以至於天下三分之二的地方都歸屬了周國。但是姬昌卻一直稱臣於紂,可以說有君德而無君位。用周文王的典故來詮釋乾卦九二這一爻,我覺得是比較合適的。 其它的例子包括劉邦入關之後,約法三章,原來飽受秦朝苛政的百姓們都心悅臣服,南宋的李衡在他的《周易義海》中就提到了這個例子,並且總結說:天下之人已利見之矣。同時引了北宋胡瑗的一句話,說:聖賢君子之德,發見於世,利見大才大德之君,若舜之得堯,禹之得舜,伊尹、呂望之得湯武也。後面這些例子,便可以和前面程頤所說的,九五為君之位,九二為臣之位,這個觀點結合起來看。 同時,南宋的項安世在《周易玩辭》中還舉了孔子的例子。他說:聖人以身為時,與賢者不同,不以位為隱顯。孔子何嘗有位?又說:孔子為匹夫,亂臣賊子懼。這便是對乾九二爻有君德而無君位的一個解釋。 那麼我的看法,首先不能將卦和爻解死了。易經最重要的是世事的變化,在變化中尋求規律。所以程頤說九二為臣位,九五為君位。有一定道理,但不盡然。比如劉邦,他入關約法三章,可以說是「見龍在田」這樣的狀態了,但他最後一統江山,可以說又成了「九五至尊」。可見九二這一爻,雖是臣位,但隨著時勢的發展,亦可升至君位。如何變化,在於對時勢的判斷,以及自已的選擇。 比如伊尹和呂望,他們就選擇了做一輩子的賢臣,這也包括了周文王姬昌,他之所以沒有最終升為九五之尊,也和他的選擇有關。他們都選擇了將九二變六二,以陰之柔得位之正,以應乾之剛。以乾卦的至陽至剛,至尊之上,變為同人卦的「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這樣的變化,也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像劉邦,他所處的形勢不允許他為六二之臣,於是他選擇了陽長而陰消,由九二之見龍在田,經九三之君子乾乾,九四之或躍在淵,最終升至了九五之飛龍在天。這也是時勢的要求和他個人的選擇最終決定的。 那麼對於我們個人的發展來說,九二這一爻位,說明你從前積累的學識已經顯現了出來,從而看到了發展的空間。但是這個時候你需要有所選擇,有所變通。可進而陽長陰消,可退而以柔相應,待機而動。孔子在文言里對這一爻還有個解說,叫「見龍在田,時舍也」。古人將「舍」字解為「置」,意思是安置。既然老天暫時將你安置於此,所以你一方面要安於現狀,不要怨天尤人,同時謹慎行事,不宜有所冒進;同時要心懷大志,相時而動。時不宜則退為六二,以柔正其位而應之;時宜則升為九三,以圖後進。18#
作者:凱華 回復日期:2007-8-13 22:45:00 頂一下。 19#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8-18 10:11:00 說解乾卦(5)--三爻 爻辭: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1. 本意 九三意為陽爻居三位,也就是自下而上第三爻位。 在說解這一爻的爻辭之前,需要說明一下。這一爻的爻辭非常不好解,解起來非常麻煩。因為首先乾卦九三這一爻相當重要,同時歷來古人解這一爻時分岐比較大,觀點錯綜複雜。要把這些註解的關係理順,是相當不容易的。也希望讀者能夠仔細地讀,認真地思考。 首先九三爻一開始不說龍,而說君子,這是比較特別的。君子的本意在講上一爻九二爻的時候說過了,和大人的意思相近。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有貴族血統的人,有地位的人;其次就是引申出來的有德行的人。我認為「大人」和「君子」的區別在於,大人的意思偏重於前者,說的是地位。所以乾卦六爻,說大人的是九二與九五兩爻,這兩爻都是居中位,是「有位」的。而君子所偏重的是德行,從爻位也可以看出來。孔子在「文言」中說這一爻「重剛不中」,所以這一爻是「無位」的。 那麼為什麼說這一爻重要?近代有一位註解《易經》的大家叫胡樸安,他在註解這一爻的時候點了一句。他說:君子即大象之君子,乾乾即大象之自強不息。 我們先來看看乾卦的「大象」: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我們知道,所謂的「大象」,就是孔子從這一卦整體出發,對這一卦的含義從人事的角度進行總結。而從胡樸安的註解中,我們可以看出,「大象」的這句總結,全都包含在九三這一爻辭中。 現在我們回到一開始提出的問題:為什麼這一爻象不稱龍,而稱君子呢? 古人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也是被古人普遍接受的,是鄭玄提出來的。他說,九三這一爻位,從六畫卦的三才的角度出發,是處於人道的。同時這一爻有「乾德」,又處於人道,所以稱之為君子。這個觀點在李鼎祚寫的《周易解集》中,一開始就擺出來了。 但這個觀點有個問題:如果說九三處於人道有乾德的話,那九四這一爻也同樣處於人道,它也為陽爻,所以應該也具有所謂的「乾德」。那為什麼只有九三爻稱為君子,而九四爻卻不稱君子呢? 於是後來明未清初的王夫之就有個補充。他說,九三九四這兩爻雖然都處於人位,但九三這一爻接近地位,而九四這一爻接近天位。對於人來說,他是「依乎地以立功」,所以說九三這一爻比起九四來「尤為人事焉」。所以單以這一爻來稱君子。 第二種觀點,是元朝的梁寅提出來的。他先引用了朱熹的一句話:陽剛不中,居下之上。意思是這一卦以陽爻處於陽位,但是沒有處於中位,所以叫「陽剛不中」。同時這一爻又處於下卦的最上一爻,這個叫「居下之上」。所以梁寅認為這一爻「有勞苦之象」,所以不能稱龍。 這一觀點的意思是,龍這種東西能大能小,能潛能升,逍遙自在。但這一爻卻要朝乾夕惕,白天忙忙碌碌,到了晚上還要謹言慎行,這個叫「勞苦之象」,和龍那樣逍遙的形象不相符。只有君子,在進德修業的過程中,要反覆地學習和實踐,要吃苦耐勞,要謹言慎行,這樣的形象和這個爻辭非常符合,所以稱君子而不稱龍。 第三種觀點是宋朝的蘇軾提出來的。他說,九三這一爻是不是有「龍德」呢?回答說,沒有「龍德」,但是「進乎龍德」,比「龍德」還要高尚。說這一爻是「上下之際,祝福之交,成敗之決」。非常重要,所以僅僅說它是「龍」還不能完全表達這個意思,這才稱之為「君子」。同時他還說,乾卦六爻中,初爻能潛,二爻能現,四爻能躍,五爻能飛,「皆有待於三焉」,全都是靠了九三這一爻。 這個觀點的意思是,九三這一爻處於內卦和外卦的交界處,是由內能夠向外發展最關鍵的一步,是聯繫內外兩卦的橋樑,所以相當重要。李道平在《篡疏》中也說:三為內卦之終,人道之始,而有參天地之功。故五爻皆以龍興,而九三獨稱君子。這也表明了九三這一爻的重要性。至於為什麼會這麼說,我們後面會有具體的分析。 總之九三這一爻稱君子,而不稱龍,說明這一爻相當特殊,也相當重要。《易經》最大的意義就是能以天道明人道。而乾卦這一整卦的人道,都在九三這一爻中體現了出來。所以大家應該特別注意。 20#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8-18 10:14:00 前面將「君子終日乾乾」,中的「君子」大致說了一下,對於「終日」一詞的理解,又主要有四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從本意上理解,「終日」,就是整整一個白天。和後面「夕惕若」中的「夕」,也就是「晚上」相對應。比如清朝的姚配中就說:終日,猶盡日。這就是本意上的理解。 第二種觀點,是從爻位上來說。比如李道平在《篡疏》中提到:下體終三,故曰終日。意思就是九三這一爻是下卦的最後一爻,這一爻最終完成了下卦的乾卦。乾又可以象日,所以稱之為終日。 第三種觀點,在第二種觀點爻位的基礎上有了一個引申。將「日」比喻為「君」,也就是首領。那麼後面的「夕」和這個「日」相對應,於是比喻為臣,也就是屬下。東漢的荀爽在註解這一爻時就說:日以謂君,謂三居下體之終而為之君,承乾行乾,故曰乾乾;夕惕以喻臣,謂三臣於五則疾,修柔順危,去陽行,故曰無咎。 李道平在《篡疏》中對這一段話作了註解,他說,日主陽。君主是陽。九三爻在下卦的最上面,所以是內卦的君主,或者說是內卦的首領。「上承天子之乾,以行諸侯之乾」,所以稱之為「乾乾」。夕主陰,臣下是陰。然後李道平引用了孔子在「繫辭」中的一句話:「三與五同功。」說「三承乎五則為臣」。那麼當屬下的就不能太過剛硬,所以要儘力去想辦法讓自己柔順下來。這樣的話,雖然自己處於九三爻這樣的高位,也就是危險的地位,但只要不過於剛硬,就不會有過失。 同時,程頤在《伊川易傳》中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第三爻這個位置,雖然是臣位,但是卻處於「下體之上」,所以對於下面的人來說,還是「尊顯者」。 這種觀點對九三爻這個特殊的爻位進行了分析,闡述了這個爻位的雙重身份。對於下卦來說,九三爻是最上的一爻,所以統領下卦,是君主,是首領;但對於上卦的九五爻來說,它又為臣,為屬下。李道平打了個很形象的比方,把這一爻位比作了諸候。對於天子來說,諸候是臣,是屬下;但對於諸候國的百姓來說,它又是君主,是首領。那麼作為君主,就要有陽剛之氣,所以稱之為「終日乾乾」;但作為臣下,又要修柔順之德,所以「夕惕若」。只有這樣子擺好自己的位置,做到陰陽相濟。那麼雖然位置比較尷尬,或者說比較危險,卻不會有什麼過失。 第四種觀點,是西漢的淮南王劉安請人著的《淮南子》一書中的說法。這個說法被古人引用得比較多,所以提一下。在《淮南子·人間訓》中有一句話:終日乾乾,以陽動也;夕惕若厲,以陰息也。因日以動,因夜以息,惟有道都能之。這句話的特點是以日比作陽,以夕比作陰。陽動而陰息。這個觀點所透露出來的信息,還是古人陰陽相濟的觀點。21#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8-18 10:17:00 上面關於「終日」這個詞大致解釋了一下。那麼關於「乾乾」一詞的解說,上面其實已經提到了,這裡再具體地說一下。 首先從本意來說,在解釋乾卦的卦名時就說了,「乾」的意思就是健而無息,或者說就是「健」。那麼「乾乾」就是「健而又健」。比如明清時期的王夫之在對「乾乾」的註解中就說:乾乾,乾而又乾,健之篤也。意思就是相當的健。前面也提到了王朴安的那段話,說「乾乾」就是「大象」中所指的「自強不息」。 其次從爻位來說,前面引用的荀爽的話中提到一個詞:承乾行乾。在李道平的《篡疏》中的註解是:上承天子之乾,以行諸候之乾。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一個六畫卦,或者說一個別卦,是由兩個經卦組成的。一上一下。對於六畫卦的乾卦來說,它的上下兩卦都是乾。所以按李道平的說法,上面的乾叫天子之乾,下面的乾叫諸候之乾。九三爻正好介於兩乾之間,所以稱之為「乾乾」。 那麼有人會問,九四爻也是處於兩乾之間,為什麼它不稱「乾乾」呢?我的看法,這可能是因為《易經》中卦的發展變化,總是由內向外的。先有內部的變化,然後再向外尋求發展。而九三這一爻是由內向外邁出的第一步,是很關鍵的。同時,它象徵了內部條件的成熟,所以也是很重要的。那麼內部條件成熟了,想向外部發展,需要的就是時機。所以孔子在「文言」中說: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時宜則剛,則進;時不宜則柔,則順。那麼在隨形勢的發展而發展的過程中,或者說在等待時機的過程中,自己又千萬不能有疏忽大意,所以不單要「終日乾乾」,白天不斷地努力完善自己的修為,同時還要「夕惕若」,晚上反省自己的過失。所以「乾乾」這兩個字,正道出了九三爻的處境。 最後,關於「乾乾」這個詞的理解,古人還有一個引申。因為孔子在「文言」里說了這樣一句話:終日乾乾,行事也。那麼有人就問了,這個「乾乾」具體是在行什麼事呢?那麼東晉時的干寶對九三這一爻有這樣一個解釋。他說,「人事成天地之功者在於此爻」,意思是這一爻的意義在於將人事與天地之道結合起來了。所以是相當重要的。然後他在解釋「乾乾」的時候說,作為一個君子,他的考慮和計劃是非常長遠的,從早到晚都很努力,一點也不鬆懈。然後他說:仰憂嘉會之不序,俯懼義和之不逮。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雖然天有「元亨利貞」這樣的德行,但是上天原來的善的本性,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天地間的萬物也沒有因此而得到實在的好處。所以作為君子非常憂慮不安。然後君子會反反覆復地體會天的「元亨利貞」的德行,不斷地將天的大德,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這便是「終日乾乾」的解釋了。 這段引申,還借用了孔子在「小象」中的一句話:終日乾乾,反覆道也。這個有點像《大學》中提到的「止於至善」的過程。要想「止於至善」,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不是能一步就到位的。換句話說,一開始一定是在「至善」的附近不停地擺動。隨著這個擺幅的慢慢減小,最終才能停止在「至善」這樣的位置。這個不斷完善,修鍊的過程,在這裡,就可以稱之為「終日乾乾,反覆道也」。 22#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8-18 10:22:00 好了,九三這一爻的爻辭,前半句,「君子終日乾乾」,大體上說了一下。現在來講解一下後半句: 夕惕若,厲,無咎。 這一句話,古人歷來的觀點分岐就比較大了。首先從斷句上就主要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 夕惕若厲,無咎。 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是漢代到唐代的易學家。比如前面說的東漢劉安的《淮南子》里,就有「終日乾乾,以陽動也;夕惕若厲,以陰息也」。在鄭玄的《易緯》中,也說:夕惕若厲懼。在孔穎達的《孔疏》中,也說:諸儒並以若為如,如似有厲。同時,在《漢書》,《三國志》,《唐書》中,都可以找到「夕惕若惕」連讀的例子。 如此斷句的依據,清代的方朴山提出個觀點,說在《尚書·周書·冏命》這篇文章中,就有「怵惕惟厲」這樣的說法。但是清代的屠繼序馬上反駁了,說《冏命》這篇文章本來就是偽書,它裡面「怵惕惟厲」這句話就是從《易經》中引用過去的。所以這個依據不可信。 第二種觀點: 夕惕若,厲無咎。 這種觀點是朱熹提出來的。宋朝以後的研究易經的人多數採用這個斷句。在這裡,「若」是語氣助詞,無實際意義。這個斷句的依據,是《易經》後面孔子的「文言」,裡面有這樣一句話: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而無咎矣。這個斷句明顯是斷在「若」字後,「厲」字前。 其實這兩種觀點,從大的方面來講,是沒有分岐的。因為它們都看到了乾卦在人事的應用之中,單純具有乾的陽剛是不夠的。同時,如果只知道陽剛,不知道柔順,是危險的。老子說: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所以只知堅而不知曲則易折。前面說乾卦的爻象以龍為代表,就說到了這個觀點。在這裡九三爻的爻辭中,就進一步,更加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從哪裡看出來呢?「厲」字。「厲」就是危厲,危險的意思。所以古人認為乾卦九三這一爻,它是以陽爻居陽位,所以剛強有餘,而柔順不足。同時,它沒有處於中位,所以地位算不上至高無上。前面我們也分析了,九三爻相對於九五爻來說,是臣,是下屬。以陽剛之氣而居下,這是很危險的境地。所以古人稱之為「危位」。比如清朝的來知德就說:過陽不中,多凶之地也,故言厲。 同時,九三這一爻的位置還比較尷尬。這種尷尬的處境在孔子的「文言」中提出來了: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上不在天,指的是九五飛龍在天這一爻,下不在田,指的是九二見龍在田這一爻。這一方面指出九三這一爻不在中位,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同時指出了九三不上不下的尷尬局面。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是九五飛龍在天的話,那就是至高無上的君位。如果是九二見龍在田的話,就是德化萬民而功成不居的臣位。而九三這一爻,既是下卦之君,又是上卦之臣,這個關係相當難處理,自己的位置也相當難把握,容易失控。比如三國時魏國的王弼就評論說: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下不在田,未可以寧其居也。意思是,九三這一爻不在九五這一尊位,所以幹什麼事情,都不能放開手腳去做,上面還有君主要考慮。同時,九二見龍在田這一爻有個特點,叫「善世而不伐」,意思就是有功績,有成就,但不誇耀。但九三之一爻以陽爻居陽位,乾之又乾,顯然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又很可能引起君主的猜忌。這也是不安定的因素。然後王弼又說:純修下道則居上之德廢,純修上道則處下之禮曠。意思是如果一味地修為臣之道,則會失去君主的陽剛之氣;如果一味地修為君之道,則會失去臣下的柔順之德。所以這九三這一爻處境危險,而且尷尬,自己的位置也不好把握,容易失控。所以爻辭對這一爻的處境作了個總結:厲。23#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8-18 10:28:00 「無咎」是這一爻最後總的判詞。《繫辭上傳》中說:無咎,善補過也。干寶也說:凡無咎者,憂中之喜,善補過也。首先,九三這一爻「重剛而不中」,同時處於下卦之上,所以是高位,也是危位,所以本應有咎。但正如清代的李光地所說,《易經》的可貴之處在於,雖然你處於危險的境地,但它會告訴你化解的辦法。 什麼化解辦法呢?總的來說,既然你意識到了自己處境的危險和尷尬,所以行為處事,就要格外的小心謹慎。分開來說,就是日乾而夕惕。 那麼日乾和夕惕有什麼樣的區別,或者說分工呢?孔子在「文言」中說:終日乾乾,行事也。所以日乾在乎行其事,夕惕在乎憂其心。比如李光地就說:終日乾乾者事也,夕而猶惕者心也。那麼「終日乾乾」的具體內容前面說了,就是不斷地在德行修為方面完善自己,並且應用於實踐中。那麼「夕惕若」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 這個內容,根據王夫之的註解,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它是對於「終日乾乾」,也就是白天所為的進德修業之事的反躬自省。王夫之說:惕若,憂其行之之過健而有戒也。又說:以惕若內省其乾乾,是以無咎。這個和《論語》中曾子所說「吾日三省吾身」比較類似。 第二,它是對於自己所處位置的憂慮。王夫之說:然陽剛已至,安於外卦之下,雖進而不敢驟達於天,惟恐不勝其任。這便是憂患之心。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憂患意識,自己的行為才會小心謹慎,才會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為。 那麼理解了日乾和夕惕的主要內容後,我們再回過後來看前面干寶的那段話: 君子以之憂深思遠,朝夕匪懈,仰憂嘉會之不序,俯懼義和之不逮。反覆天道,謀始反終。 這一段話,應該來說是將朝乾和夕惕結合了起來。那麼用一句話概括,便是乾卦的「大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那麼有了朝乾和夕惕的這個方法,雖然九三這一爻的位置是危位,是「厲」,但最終的結果仍是「無咎」。為什麼呢? 這個原因,古人也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來知德提出來的,他說:無咎者,以危道處危地,操心危,慮思深,則終於不危矣,故無咎。意思也就是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第一種觀點,是王弼提出來的。他說:居上不驕,在下不憂,因時而惕,不失其機,雖危而勞,可以無咎。意思是「無咎」的要點,在於明白自己所處的危險的境地,從而努力擺正自己的位置。前面王弼不是說:純修下道則居上之德廢,純修上道則處下之禮曠。因為九三一爻所位的特殊位置,所以單純修陽剛之君道,或者只修柔順之臣道,都不行。所以只有上下兼修,陰陽得宜,同時還要善於把握時機。這樣,雖然處於危地,而且非常勞苦,但可以沒有過失,或者說及時彌補自己的過失。 最後補充一點,我所採用的斷句方法是: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這是因為日乾和夕惕這兩方面,是將自強不息這個觀點分開來說,這個認識在我一開始提到的兩種斷句的觀點中是沒有分岐的。但為什麼要把厲這個字斷於下一句,並且單獨分出來呢?是因為「厲」這個字表達出了一個強烈的信息,也就是對九三這一爻所處的危險的境界作了判斷。而最後的「無咎」,是對整個九三爻的吉凶下的判詞。意思就是「憂中之喜,善補過者」。 所以這一爻辭的主要意思是:有德行的君子,能夠在白天不斷地努力完善自己的修為,到了晚上還能反躬自省,從而產生憂患意識。如何能夠這樣做的話,雖然九三這一爻位是很危險的境地,但仍可以做到沒有過失,或者即使有了過失也能及時的改正。24#
作者:凱華 回復日期:2007-8-19 11:48:00 頂 25#
作者:shanencw 回復日期:2007-8-19 21:21:00 頂 26#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8-24 18:17:00 2. 爻位 九三這一爻位,總的來說有四層含義,前面說解九三爻本意的時候都涉及到了。這裡總結一下。 首先,它在整個六畫卦中處於人位的下位,近地而遠天。所以稱之為「君子」。 其次,它處於內卦的上位,可以說是統領內卦,是內卦之君。但正因為九三爻在內卦,它同時又是九五爻之臣。前文提到了李道平的一個比方,將這一爻位比作諸候。所以對於諸候國來說,是君;對於天子來說,是臣。九三爻位的這個特點,導致了它的位置比較尷尬,不太好把握,所以必須日乾夕惕,才能無咎。 第三,九三爻以陽爻居陽位,這個叫「重剛」。它居於內卦的上位,所以不是中位,這個叫「不中」。以重剛的特點處於內卦的上位,這是比較危險的,所以在爻辭中,對這一爻所處的境地有一個判斷:厲。意思是這一爻位是多凶危厲之地。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 最後,九三這一爻非常的重要,因為它是處於內外卦交界之處,是由內向外發展邁出的第一步。同時也是很難處的一爻,所以必須朝乾夕惕,自強不息,這樣才能往上發展到九五飛龍在天一爻。最終取得成功。 九三這一爻位的含義總結了一下。然後我們再簡單地分析一下這一爻位的變化。 首先仍是這一爻位的來歷。干寶說:陽在九三,正月之時,自泰來也。所以這一爻是由泰卦(天地泰·坤上乾下)產生的。按月份來說就是正月,也就是一月份。泰卦的特點是天地相交,陰陽相通。泰卦的卦象上坤下乾,所以彖辭說: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正是由於泰卦這樣的特點,才形成了乾卦九三爻日乾夕惕的性質。同時,在泰卦的九三爻的爻辭中,還告誡大家: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意思就是任何看上去平坦的地方,都會有小的陷坑。泰極總有否來的危險。所以必須「艱貞」,也就是勤奮而正直,這樣才能「無咎」。這裡「艱貞」兩個字,便和乾卦九三爻「朝乾夕惕」是一個意思了。 同時泰卦還有一個特點,叫「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意思是雖然要艱貞方能無咎,但總體上看,仍是有陽長陰消的趨勢的。 那麼如果乾卦九三這一爻由陽變陰的話,就成了履卦(天澤履·乾上兌下)。履卦相當有意思,它的卦辭是:履虎尾,不咥人,亨。意思是跟著老虎屁股後面走,老虎不但不吃你,反而能保你平安無事。為什麼呢?這是從履卦的卦象上來的。履卦上卦是乾,是剛,是老虎。下卦是兌。兌是象徵河流,湖泊的。所以有謙卑能容之意。同時兌又通悅,有取悅之意。所以履卦的意思就是,如果能做到和悅謙卑地待人處事,即使碰上最兇猛的老虎,也不會為難你,反而能保你平安無事。 但是履卦的六三爻,卻變了一套說辭。說如果是近視眼,能看見東西,卻看不清楚;或者是瘸子,能走路,但走不利索。這樣子你再去跟著老虎屁股後面走的話,那老虎轉過背來就把你吃了。 什麼意思呢?說明你功力不行,沒有和悅謙卑的本事,這樣還去跟著老虎屁股後面走,就會倒霉。那麼履卦六三這個爻辭,對乾卦九三這一爻,又是一個提示。九三這一爻,以重剛居上位,本就是危位,而且上面還有九五這一個君主。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九三這一爻不就是跟著老虎屁股後面走嗎?所以一定要謹慎,學會和悅謙卑,不要驕傲自大,這才能「無咎」。 27#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8-24 18:20:00 3. 人事 乾卦九三這一爻,以人事來說,從個人發展的角度出發,又處於哪一種狀態呢? 孔子在「文言」中對這一爻在人事中的狀態有一個解說。他說,九三這一爻,是君子進德修業的狀態。進德的意思,是於內存忠信,自己的德行方能不斷地往前發展;修業的意思,是君子能做到朝乾夕惕,自己內部的德行能從外部表現出來,從而發展出事業。那麼九三這一爻的要點在於,首先明確自己的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離到達目標,就不遠了;同時不能一昧地向前沖,要知道止於至善,過猶不及的道理,這樣才能做到「義」,也就是凡事適宜,適度。有了明確的目標,並且為之奮鬥,那雖然暫時處於下位,也不會感到憂愁;知道適可而止,這樣雖然處於上位,也不會驕傲自大。所以這一爻一方面要不斷地修為進取,同時要小心謹慎。這樣雖然處境比較危險,但也不會有過失。 從這一段說辭上我們可以看出,乾卦由初九潛龍勿用,到九二見龍在田,德行和知識的初步積累已經完成了。有了內部的積累,就要向外尋求發展的空間。這便是九三爻所處的位置。因為由內向外邁出的第一步是相當困難的,自己的位置不好把握,容易失控,所以要格外的小心謹慎,同時還不要忘記對自己已有的德行進一步的培養。 我們具體舉例來說,這就好像剛上完大學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在大學中有了知識的積累,通過某些社會實踐豐富了自己對已有知識的認識。那麼一下子接觸到了社會,一下子有了向外發展的空間,難免有些心高氣傲。這便是九三爻以陽爻居陽位,重剛的特點。但是剛走入社會是沒有什麼地位的,一般是比較基層的工作,所以這叫「不中」,「無位」。所以這個時候一昧地眼高手低,是要吃大虧的。只有朝乾夕惕,戒驕戒躁。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好好反省,這樣雖然處境比較危險,卻不會有過失,反而還有上升的空間。 再舉個例子,比如說你在基層工作了很多年,有了一些成績,後來終於得到提拔,當了領導。這也可以說是處於九三這個爻位。真正有修為的人,擔當了大任,第一個反應,不是欣喜若狂,而是暗自擔憂。首先產生的是憂患意識。因為你剛當了領導,下面無數雙眼睛便會注意你的一言一行;同時你剛被提拔,上面的領導也會期待著你作出好的成績。這便是九三爻所謂的在下為君,在上為臣的境地。所以要朝乾夕惕,一要有明確的目標,並且努力為之奮鬥;二要懂得適可而止。這樣才不會有過失,反而能做出好的成績來。 這裡要特彆強調的是,九三爻知道適可而止的這個特性是相當可貴的,孔子的評價是「知終終之」。要知道,九三爻和上九爻都是處於上位,危位。九三無咎,上九有悔。根本原因就是九三「知終終之」,而上九「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所以稱之為「亢龍有悔」。 28#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9-20 1:39:00 六、四爻 爻辭: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1. 本意 九四意為陽爻居四位,也就是自下而上第四爻位。這裡要注意一下,前面三爻是在內卦,那麼從這第四爻開始,說的是外卦。內卦是變化的內因,外卦是變化的外部條件。或者用孔子在「文言」里的話說,內卦表示的是「進德修業」,外卦表示的是「欲及時也」。所以內卦主要看重的是自己的修為。比如初爻「潛龍勿用」,就是在最初階段不要輕易被外部環境所干擾。二爻說「見龍在田」。文言的解釋是:「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又說:「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這都是對自我修為的進一步培養。第三爻「朝乾夕惕」,仍是對自己的勉勵和約束。所以整個內卦的三爻,都是在於對自己德行的培養,是內部條件的積累階段。那麼從第四爻開始的外卦,重點就在於外部環境對自身的影響,以及如何去合理利用外部條件。 同九三爻一樣,九四爻的意思也相當的含糊,所以歷來眾說紛紜。而且我的感覺,古人們在對九四這一爻辭解釋上的分歧,比九三爻還要大。為了給大家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我盡量把古人關於這一爻的解說都系統地列舉一下,並給出自己的判斷。 「或躍在淵」一句有三個關鍵詞:或,躍,在淵。 「或」這個字比較麻煩。說文上的解釋是:「或,邦也。從口從戈以守一。一,地也。」意思是「口」表示的是你的城牆,「戈」表示的是你的武器,「口」下面的「一」表示的是你要守住的地盤。所以「或」的本意是以戈衛國。讀音「域」。 但這裡的「或」顯然不是以戈衛國的意思。那麼普遍被人們所接受的觀點,是解釋為「疑之」。比如孔子就在後面的「文言」里說了:「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意思是,這裡「或」字的意思,解釋成「疑之」。為什麼「疑之」呢?這是由九四這一爻的爻位所決定的。換句話說,是由個人所發展到的這個階段的形勢所決定的。具體來說是兩個形勢: 其一:重剛而不中。 其二: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 這個形勢具體是什麼意思,我們下面在第二小節講爻位的時候會具體說。 總之,孔子認為「或」這個字的解釋應該是「疑之」。為什麼孔子能這麼理解呢?這個理解和「或」的本意有什麼聯繫呢?在段玉裁寫的《說文解字注》中,有一段解釋,說「以凡人各守所守,皆得謂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意思是我們大家都守著各自的地盤,那相互之間肯定會產生懷疑,所以「或」解釋成「疑之」是這麼來的。 那麼所謂的「疑之」又怎麼解釋呢?「疑」這個字有「懷疑」,「疑惑」的意思。但問題的關鍵是:什麼懷疑什麼。「疑」字的主語是什麼?謂語那個「之」又代表什麼? 第一種解釋:自己懷疑自己。 這種解釋中,「懷疑」的主體和客體都是自己。這裡「疑」解作「懷疑」不是很恰當,最好解作「疑而審慎」。 比如干寶就說:「或之者疑之也。此武王舉兵孟津,觀釁而退之爻也。守柔順則逆天人之應,通權道則違經常之教,故聖人不得已而為之,故其辭疑也。」這裡舉了周武王在孟津退兵這個例子,說武王伐紂不是那麼堅決,心中還有猶豫。做為臣子本應謹守柔順之道,但紂王所為大逆不道,天人共怨,不討伐之不足以順天應人。但如果按照形勢權宜從事,順民伐紂的話,又違背了君臣之道,經倫之教。所以武王伐紂是不得已為之,所以有猶豫不定的意思。 對於這一點我們現在理解可能有點困難,但站在當時的君臣禮制社會的角度來看,以下犯上是很嚴重的事情。所以武王伐紂的正義性到了漢朝就有很激烈的爭論。總之干寶以武王伐紂心存疑惑的例子來解釋九四這一爻辭中的「或」字。 這一點在李道平的《篡疏》中闡述得比較明白一些,那裡面也舉了武王在孟津退兵的例子。然後評論說:「守柔順,則逆天人之應,故欲退不能;通權道,則違經常之教,故欲進不可。進退兩難,不得已而為奉天紂暴之舉,故疑而不果。其所望於紂之改過自新者,志固可量也。」意思是說武王猶豫的原因是進退兩難的處境,本質上是在審慎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問題還有沒有其它的解決辦法。 王弼的觀點和上面有些相似。他說九四這一爻處於「進退無常之時」。它和九五的尊位很近,想要達到這個位置呢?但自己本身是處於下位,這個距離光靠「躍」是達不到的。那想要過平靜,平淡的生活呢,可是這個爻位,或者說所處的形勢決定了,這種平靜的生活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這一爻位的態度是猶豫不決。同時他補充說:「用心存公,進不在私,疑以為慮,不謬於果,故無咎也。」這一句話是解釋孔子在「小象」中說的:「或躍在淵,進無咎也。」在這句話中,孔子肯定的是「進」,認為「無咎」是相對於「進」而言的。所以王弼在這裡說,如果前進的動力不在私而在公,不是簡單的猶豫不決,而是審慎地思考的話,這樣結果就不會有什麼問題,所以最終也不會有過失。 所以上面兩種觀點要點在於對於自己的行為,前進的動機的審視。孔子說:「進無咎。」前進沒有錯。向前發展是乾卦總的特點。但要審視的是如何進,為什麼進。 第二種解釋:自己懷疑形勢。 在這種解釋中,「懷疑」的主體是自己,客體是形勢。這裡的「疑」仍是解釋為「疑而審慎」比較合適。 比如在孔穎達的《孔疏》中,舉了個例子:「若聖人位漸尊高,欲進於王位,猶豫遲疑在於故位,未即進也。若其貪利務進,時未可而行,則物所不與,故有咎也。」所以這裡「或」解釋為審視形勢的發展,不得貪利務進,應待時而進。 有相似觀點的還有王夫之,他說:「或躍,或在淵,疑而未決,志健而慮深。其躍也不以躁進為咎,在淵也不以怯退為咎。處此者,君子能憂患之府,聖人慎動之幾,免咎之難也。」 同時曹為霖還舉了兩個例子,說:「懦於躍則為漢之惠,元。躁於躍則為商臣,為元吉。」也是在說不要冒進,同時還要把握時機。 這種解釋看重的是對形勢,或者說時機的審視。孔子在「文言」里也有一句話:「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中國也有兩句古話。一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一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說的就是對於時機的審視。 清代的李光地的觀點可以說正好是這兩種解釋的一個總結:「或躍以自試其可否,疑而審慎之象也。內度其身,外度其時,可以無咎也。」又說:「可上而不上,疑於偏僻之行;可進而不進,疑於絕世為高。德業備於身,待時而後動,故不敢輕於上進也。」 李光地在這裡就明確提出來了,審視有兩個方面:內度其身,外度其時。那麼他說「可上」,「可進」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因為內卦已完,內部條件已經成熟,理論上是可以往前發展了。比如朱熹對這一爻的評價就是:「內卦以德學言,外卦以時位言,進德修業,九三備矣,此則欲其及時而進也。」所以李光地在這裡也說:「德業備於身,待時而後動。」但問題的關鍵在於「不敢輕於上進」。為什麼呢?需要審視。條件成熟了,方法對不對,動機對不對,時機對不對。這都是在真正付諸行動之前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 29#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9-20 1:40:00 第三種解釋:別人懷疑自己。 來知德在解這一爻時一開始就說:「或者欲進未定之辭,非猶豫狐疑者也。或躍在淵者,欲躍猶在淵也。」雖然來知德的本意是說「占者能隨時進退,斯無咎也」。說的還是相時而動,但他那句「欲躍猶在淵也」很值得玩味。 宋代李衡編寫的《周易義海撮要》一書中,引了北宋劉牧的一句話,說:「君子處茲時也,能愚其志,若龍之將躍而反伏於淵,使人不疑其動則無咎。」 這個觀點比較新穎,有韜光養晦的意思在裡面。我們可以結合前面引用的孔子的在「文言」中的那句話來分析這個觀點。孔子說:「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前面說的是這一爻所處的形勢不利。那麼解決的方法就是「或之」,也就是韜光養晦。這還是很有道理的。關於這一點,下一小節說爻位的時候還會具體分析。 上面說的是對於孔子將「或」解釋為「疑之」,古人分了三個不同的角度進行的說明。在這裡,「疑」的解釋是懷疑,遲疑,猶豫,或者說是審視。 那麼「疑」除了上面說的意思之外,還有別的理解嗎?還有一個理解,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來知德的觀點,說:「或者欲進未定之辭,非猶豫狐疑者也。」意思是「或」的意思是「未定之辭」,也就是說可能進,也可能退,不一定。然後他說:「占者能隨時進退,斯無咎也。」 程頤也是這種觀點。他說:「或,疑辭,謂非必也。躍不躍唯及時以就安耳。」意思是這一爻不是一定叫你進,也不是一定叫你退,看時機。把握住了時機,就不會有過失。 持這種觀點的還有元朝的梁寅,他也說:「龍躍於淵則欲飛而未飛,乃進退未定之時也,故以或言之。占者之於事或進或退,皆順於時而無容於心焉,斯可以無咎矣。」 這種觀點強調了時機的重要性,但有一個缺點。它沒有把乾卦本身的特點反應出來。換句話說,它沒有解釋孔子在文言中所說的:「或躍在淵,進無咎也。」沒有強調「進」。 所以蘇軾提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觀點。他說這一爻只能進,不能退。進就是福,退就是禍。所謂的「或」,「疑之」,是自己心裡有猶豫。而這一爻辭就是告訴你不要猶豫,可以前進而不會有過失。 持相似觀點的還有胡樸安,他也說:「龍躍於淵,進則無咎,退則有咎。」但他對「或」的解釋和前面有區別。他說:「言或者,能自努力進而在上。若不努力,退而在下也。」 這兩個觀點將「退而有咎」提了出來,這個我的感覺是比較牽強的。因為孔子在「文言」里解釋這一爻時說:「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其中「上下無常」和「進退無恆」都表示孔子並沒有隻贊同進而反對「退」。而且孔子在《論語》中還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可見是進是退,是行是藏,關鍵是看時機。孔子之所以說「進無咎」,只是提醒大家乾卦總體自強不息的特點,人們要保持進取心態。這樣當時機出現時,才能把握得住。 同時前面我就說了,之所以將乾卦的爻象比做龍,就是因為龍能伸能屈的特點,也就是體現出了陰陽相濟的本質。孔子在批評上九亢龍有悔這一爻時,也強調了這一爻之所以有悔,是因為「知進而不知退」。所以雖說九四爻的總的方向是「進無咎」,但爻辭一開始便用一個「或」字,便是有敬醒的意味在裡面。 最後,從孔子寫的「文言」的角度來說,胡樸安對「或」字的理解也是有問題的。孔子說:「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胡樸安對「或」的解釋,放在「文言」中「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這句話里,是解不通的。 所以「或」這個字,我的看法,主要是「疑而審慎」的意思。分兩個方面:內度其身,外度其時。同時,還有韜光養悔的含義在裡面。 30#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9-20 1:41:00 「躍」字是「跳躍」,「進取」的意思,現在一般的版本就寫作「躍」。同樣是進取,九四是「或躍在淵」,九五是「飛龍在天」。「躍」和「飛」是有區別的。飛是指離淵而去,而躍是飛的準備動作,欲飛而未飛的狀態。所以干寶說:「躍者暫起之言,既不安於地,而未能飛於天也。」孔穎達也說:「欲飛猶疑,未即飛也。」 那麼為什麼不直接就飛,而在飛之前要躍呢?或者說為什麼要這麼一個準備動作呢?李衡在《周易義海撮要》引了王昭素的一段話:「九四將成大業,當艱難不定之時,其心疑惑踴躍,不可造次而進,直須在意而深慮。」這裡說的「將成大業」,是指九五飛龍在天一爻。那麼在這之前,一定有這麼一個艱難不定的時候。在這個階段,就不能造次冒進,所以不能飛,只能躍。 那麼這個「躍」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呢?其實孔子在「文言」中就指出來了:「或躍在淵,自試也。」所以這個「躍」,是自已嘗試的階段,也就是實際操作的最初階段。這個階段雖然離最終成功比較近了,但是仍要小心謹慎,不可冒進。 而且前面說「或」的含義主要是「疑而審慎」,也就是要審視。那麼具體怎麼審視呢?就是要通過自己的不斷嘗試。 同時李衡在《周易義海撮要》還引用了北宋胡瑗的一段話:「或躍以進其德,在淵以守其位,是進其德而不進其位。」這句話說明在這個自我嘗試的階段,取得實際的成果並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要從實際操作中學到東西。 至於「在淵」一詞,「淵」的本意是回水,也就是打著旋渦的水。同時因為這樣的水下面有很深的坑,所以又引申為「深遠」。對於這裡「在淵」的意思主要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是指「退而藏之」。意思是九四這一爻,如果時機對的話,就躍進到九五飛龍在天;如果時機不對的話,就退藏到初九潛龍勿用。比如前面引用的孔子的「文言」里說「上下無常」,「進退無恆」。《周易解集》里解釋這裡的「上下」和「進退」,就引用了荀爽的說法,上與進是到九五,這是躍;下與退是到初九,這是在淵。 劉牧的觀點和這個有點像。他說:「在淵為藏,非經意也。龍之得水,猶人之得時也。初九藏在地下,非在淵也。」劉牧的觀點把九四爻的「在淵」和初九爻的「潛龍」區別開來。初九的潛龍是生長,發展的最初階段,根本談不上有所成就的時機。而九四這一爻,內部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成功的時機隨時可能出現。所以這裡的在淵只是退一步等待時機的狀態,而不是真的退回到潛龍勿用的狀態。 第二種解釋:「在淵」是龍的處所。這個觀點是程頤最先提出來的。他說:「淵,龍之所安。」那麼「或躍在淵」就可以解釋成龍嘗試著從所處的地方躍出。這個理解體現出了第四爻是剛由內卦轉為外卦的這個特點,所以是很到位的。這樣「在淵」指的就是整個內卦這個大環境。 那麼從這一點出發,李衡在《周易義海撮要》中引用的隋唐陸德明的話就可以看作這個觀點的一個引申:「道者常也,權者也。躍以象變,淵以象常。龍非在淵不能騰躍,人非體道不能行權。惟能反經合義,是以動而無咎。」這裡的主要意思是,躍象徵的是一種變化,而淵象徵的是一種常態。無論怎樣的變化,都要根據常態來,那是基礎。那麼對於一個別卦而言,內卦是你所掌握的德行,是基礎。你外部的發展,都要根據你內部所有的等待這個基礎來。 最後,以淵來形容龍之所安,來形容內卦的環境,主要體現的是其深遠和莫測。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最後關於無咎的解釋,在九三爻中已經提到了。意思就是「善補過也」。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所以九四這句爻詞的本意就是:神龍審時度勢,自己不斷嘗試著從內往外發展。只要有進取之心,就不會有過失。 ---------------------------- 31#
作者:紅茶n 回復日期:2007-11-6 19:36:00 頂上, 望能解出多出的二掛 用九跟用六。 32#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12-22 3:45:00 2、爻位 九四這一爻位,是機遇與風險並存的一個位置。 九四這一爻處於外卦的初爻,人們經常拿它和內卦的初爻初九相比較。初九是潛龍,九四是在淵。這兩者看上去很相近,其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因為潛龍是沒有任何資本的,而九四的資本就在於有「在淵」這一條件。莊子寫《逍遙遊》時說大鵬展翅九萬里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先「水擊三千里」。所以有深不可測的淵水,是龍飛九天的必要條件。有了這樣的條件,再待風而起,就可一飛衝天了。 所以九四這一爻最大的特點是,它是由乾卦的內卦發展到外卦的第一步。之所以你能看到機遇,是因為內卦已成,或者說內部的修為已經完成,這時來到了外部,看到了發展的空間。所以孔子說:「乾道乃革。」革是變革的意思。從外部要明顯地發生變化了。這就是機遇。因此孔子鼓勵大家說:「進無咎也。」 但同時這一爻位的風險是很大的。首先是所謂的「重剛而不中」。所謂的「重剛」,是指內外二乾相交。不中,是指它不在二五的中位。剛而無位,是非常危險的。同時九四爻相比於九三爻來,風險更大。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孔子對九三這一爻的評價,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對九四這一爻的評價是「上不在天,中不在人,下不在田」。 什麼意思呢?因為一個六畫卦,初,二兩爻是地位,三,四兩爻是人位,五,上兩爻是天位。對於地位來說,二是主要的,稱之為「在田」,對於天位來說,五是主要的,稱之為「在天」。而對於人位來說,三是主要的,稱之為「在人」。所以九三爻雖不在田,不在天,卻在人,而九四爻天地人三才皆不佔,所以形勢是很不利的。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孔子說:「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所以解決的辦法在於「或之」。「或之」就是「疑之」。前面詳細說了,分兩個方面,一是內度其身,外度其時,另一方面就是韜光養晦,待機而動。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九四這一爻和九五爻很近。九五爻是君位,而九四爻近乎君位,所以是危位。為什麼呢?俗話都說伴君如伴虎。所以九三爻雖然也是危位,是因為地位比較尷尬,不好擺正自己的位置。而九四之所以是危位,很大程度上在於它離君位太近,容易引起位高者的警覺,甚至怨恨。所以尤其需要做事低調。因此這一爻的爻辭第一個字就以「或」字警醒。 爻位的含義大體說完了,現在說一下爻位的變化。 首先仍是這一爻的來歷。干寶說:陽息至四,時當二月,體大壯,故自大壯來。所以這一爻是由大壯卦(雷天大壯·震上乾下)產生的。按月份是二月份。大壯這一卦的意思是大而強盛。這體現的是陽剛之氣強勁的生長勢頭。特別是雷處於天上,這就是所謂的「剛以動」。既有陽剛之氣,又有動的態勢,所以才能發展壯大。 大壯卦九四的爻辭也很好:貞吉悔亡。藩決不贏。壯於大輿之輹。意思是如果九四能守正道,則可從容而進。前面的二陰爻對九四爻構不成前進的障礙。所以孔子在小象里批註道:藩決不羸,尚往也。提示大家,九四這一爻有前進不已的態勢。 正因為這個,所以孔子對乾卦的九四爻的批註是:進無咎。 同時,因為大壯卦外卦為雷。雷為動,所以這也決定了乾卦九四這一爻不能安於其位的特性。 那麼如果乾卦九四這一爻由陽變陰的話,就成了小畜卦(風天小畜·巽上乾下)。小畜這一卦有蓄積力量的意思。卦辭說: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密雲不雨,是雨要下還沒下,但已經有下的勢頭的。這就是蓄勢的過程。那為什麼雨下不下來呢?是因為「自我西郊」,意思是雲被風從西方吹來。而一般來說,說西風的天氣,雨難以降下。意思就是時機還沒有到來。 那麼小畜卦六四這一爻是很有意味的。小畜這一卦的卦主就在六四這一爻。它以一陰畜五陽,所以這一卦稱之為小畜。但正因為它以陰畜陽,以小包大,所以必有憂惕。那麼易經給出的辦法是「有孚」,即是用心中的誠信去感動對方,取得對方的信任和理解。關鍵是取得九五的信任,理解,和合作。所以六四以陰畜陽,靠強力是不行的,那樣必被傷害而不成功。所以必須行事低調。六四以陰居陰,柔順得位,本性不躁,這就是六四有孚的可能性。 所以乾卦九四這一爻,若時機成熟,便可像大壯一般進而無咎;若時機不成熟,便要學小畜六四爻一般,柔順憂惕,並爭取以誠信取得九五君位的信任和理解,再等待時機,以求發展。九四這一爻以陽爻居陰位,位不正,說明外部形勢不好,但本身若能做到陰陽相濟,動靜得體,便可進而無咎。 ------------- 33#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12-22 3:49:00 3、人事 這一爻位在一個人的發展過程中是變革維新的狀態,也是自我厲練,等待時機的狀態。 前面舉了周武王在孟津退兵這個例子,說武王伐紂不是那麼堅決,心中還有猶豫。這個例子只解釋了「或」字,並沒有把這一爻整個的意思表達出來。 近代曹為霖在提到這個例子的時候多加了一段。他說,武王十三年,在觀兵孟津的時候,船開到河中間,突然有一條白魚跳到武王的船上,這便是上天所提示的上躍的時機。然後曹為霖評論道,自古聖王基業的開創,賢主統治的中興,都是藉助於乾卦九四這一躍。 白魚躍入武王王舟的故事記載於《史記·周本紀》,當時除了有白魚跳入王舟之外,還有天降赤火之兆。群臣都說「紂可伐也」,但武王仍說「女未知天命,未可也」。於是「乃還師歸」。 那麼武王真正伐紂是第二年,在紂王殺王子比干,囚箕子之後。這時天怒人怨,武王覺得伐紂的時機到了,這才起兵。 其實這個故事正好給我們提了個醒:什麼才是九四所等待的時機。這個時機並不是什麼上天的預示,而是切實可行的時機。換句話說,是以自我的實力為基礎的。那麼在這樣的時機出現之前,千萬不可躁動,而要保持低調的態度,不斷地審視自己,自我歷練。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或躍在淵,自試也。 但是曹為霖最後的評論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說九五飛龍在天是建功立業的話,那麼九四或躍在淵就是成功之前等待時機的階段;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階段。這個階段準備工作已經做完了,但形勢會顯得相當不好,前面也說了,「上不在天,中不在人,下不在田」。換句話說,你會感覺到孤立無援,甚至會感到絕望。可以說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但這個階段的關鍵在於,低調行事,不急不躁,不斷歷練,最後是準確地把握時機。這也是一個人,甚至一個企業,一個集團發展並成功的關鍵所在。 ------------- 34#
作者:chocoba 回復日期:2007-12-22 8:22:00 七 五爻 爻辭: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1. 本意 九五意為陽爻居五位,也就是自下而上第五爻位。 古人對這一爻的解釋非常繁雜,要點不一,且多重複。擇其要而記之。 首先為什麼將這一爻稱之為飛龍。因為第一這一爻為陽爻,數九,九為天德,為龍象。同時第五爻位於三才是天位。龍至於天,自然是飛龍。 對於「飛」字,荀爽有個解釋。說飛是比喻沒有拘束。這是因為乾卦的六爻中只有第五爻是以陽爻居陽位,而且還居中。比如九二爻,雖然也居中,但是是以陽爻居陰位,所以也是有拘束的。所以九五這一爻的環境特別好,沒有任何的拘束,所以能飛。 還有一種說法是孔穎達提出來的,他說九五這一爻是乾卦中陽氣最純最盛的,已經達到了天上,這就好像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所以稱之為飛龍。意思就是有至德者居至高位,稱之為飛龍在天。 那麼還有一種觀點,說為什麼九五這一爻能飛呢?是因為這一爻的陽氣是最純的。用朱熹的話來說,就是剛健中正。剛健在於乾的性質,中是指五爻位在外卦之中,正是指以陽爻居陽位。所以這樣的陽氣是沒有缺點的,是最純凈的,同時也是最強勢的。純所以輕,強所以有力。因此才能一飛衝天。 另外一種說法是虞翻等人提出的爻變說。這個比較複雜,不能詳細講解。簡單地說,就是第四爻的陽爻升到第五爻成為九五,這樣第四爻就失位了,也就是說變陽爻為陰爻。於是三四五爻合在一起就起了「離」卦。九五爻為此離卦的體。而離卦有飛騰之意。《說卦》上說:離為雉。古人也認為離為朱雀,有飛鳥之象。對中國神話有了解的同學可能知道,朱雀是中國神話中司火的太陽鳥,是太陽的化身。而離的卦象就是火,是日。所以離有飛鳥之象,於是九五爻就稱之為「飛龍」。 「飛龍」講完了,再說「在天」。「在天」這個詞,是很嚴重的。比如乾卦的彖,第一句就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前面說了,乾為天之德。「元」是始,是首。乾元自然統天。而這裡九五一爻稱之為「在天」。這說明九五一爻反映了整個乾卦的德行。這就是孔子在後面文言中所說的: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而且從後面對文言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飛龍在天這一爻,簡直把天地萬物自然界的德行都囊括了。這個我們在講文言的時候再說。 「利見大人」這個判詞,意思在九二爻已經講過了。所謂的大人,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有德,一是有位。從爻位的觀點出發。九二九五皆稱大人,因為二五這兩個爻位分別在內外卦中居於中位,中位就是人位。同時是陽爻,陽為大。所以稱之為大人。 但古人對九五「利見大人」的理解,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含。 第一,大人是九五之大人。因為九五之大人有至德,而且居尊位。所以能把天下治理得很好,百姓利而見之。比如孔子在小象中說:飛龍在天,大人造也。文言中也說:聖人作而萬物覩。 第二,大人是九二之大人。九五飛龍利見九二有德之大人,是得而輔之以治天下。比如李衡就說:雖有聖人之位,必得大才大德之人輔佐,若堯得舜,舜得禹;皋陶以成天下之治也。堯舜禹大家都熟悉。皋陶是堯舜禹同時代的人,古人把這四人並稱之為「上古四聖」。傳說禹本來要把帝位讓於皋陶的,可是皋陶五讓天下之賢者而不受帝位,最後在禹之前病死。 同時來知德也說:利見大人,如堯之見舜,高宗之見傅說是也。次之如沛公之見張良,昭烈之見孔明,亦庶幾近之。 第三,利見大人為九二九五大人之互見。九五有德有位,為明君;九二有德無位,為賢臣。比如梁寅就說:若臣民占之,則所利見者,在上之聖人;聖人自占之,則有德有位者,臣民之所利見。又二五互言,二所利見者九五君,五所利見者九二大德之臣。 關於九五爻,還有這麼一個故事。說宋朝時有一天太祖皇帝問當時一個對易經很有研究的人叫王昭素的,說,要是普通老百姓佔得了九五這一爻,那該怎麼辦啊。意思是是不是就預示著他要當皇帝,我這皇帝當不長久了啊?王昭素回答說:老百姓就算佔得了九五爻也沒什麼關係。比如我哪天佔了個九五爻的話,那說明陛下你就是飛龍,我作為臣民的就利見於陛下嘛。誰是飛龍,誰是大人,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看。 那麼從孔子作的象辭和文言來判斷,這裡的大人應該指九五大人。「利見大人」一句應該和「九二」爻的判詞意義相似,都是大人出現,百姓利見的意思。 所以這九五爻的本意為:神龍顯現於天空,象徵著道德高尚的君主出現,其恩惠必將澤及於天下,天下人都高興見到它。 ------------- 35#
作者:破爛的砂鍋 回復日期:2007-12-22 18:53:00 未知樓主讀完易之後,有什麼感受呢? 一個人無論有沒有讀過易,同樣會過得好和不好.那讀易的意義何在呢?有沒有必要讀易呢? 對於易的內容,我不感興趣,既然樓主讀過易,應該知道占筮的意義吧.它是否能準確預測未來呢?何謂測得准呢?假定測得准,卻避開了,這算不算準呢?如果測得不準,卻發生了,這算不算準呢?…… 占筮的原理又是什麼呢?如果懂得其原理,我相信可以不使用占筮工具就可以作出預測了。 36#
作者:幸福的懶腰 回復日期:2009-1-17 16:56:00
推薦閱讀:
※嶺南派大師——現代花鳥第一人趙少昂
※周易竟如此簡單——周易哲學大師,來之德卦變思想
※民國為何盛出大師?
※星雲大師談女人 優秀的女人要扮演五個角色
※蓮池大師《竹窗二筆》佛法作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