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張愛玲《異鄉記》

宋以朗

2003年我自美返港,在家中找到幾箱張愛玲的遺物,包括她的信札及小說手稿。手稿當中,有些明顯是不完整的,例如一部題作《異鄉記》的80頁筆記本。這是第一人稱敘事的遊記體散文,講述一位「沈太太」(即敘事者)由上海到溫州途中的見聞。現存13章,約3萬多字,到第80頁便突然中斷,其餘部分始終也找不著。因為從未有人提及它,當初我對這殘稿便不怎樣留意,只擱在一旁暫且不管。直到幾年後,我才慢慢發現它的真正意義。2009年《小團圓》出版,引起轟動。我是在2008年底才首次看這部小說的,很快便發現有些章節跟張愛玲的舊作十分相似,如《小團圓》第9章便跟1947年的散文《華麗緣》如出一轍。而《華麗緣》的閔少奶奶,又令我想起《異鄉記》的閔先生和閔太太,難道《華麗緣》是《異鄉記》的一個段落?重看一遍《異鄉記》,只第九章有一句提及《華麗緣》的社戲,卻沒有詳細描寫,但肯定的是,《華麗緣》與《異鄉記》的故事背景是完全一致的。既然《小團圓》和《華麗緣》都跟張愛玲的個人經歷息息相關,那麼我們幾乎可以斷定,《異鄉記》其實就是她在1946年頭由上海往溫州找胡蘭成途中所寫的札記了。重看了張愛玲部分作品後,我終於明白《異鄉記》的兩重意義:它不但詳細記錄了張愛玲人生中某段關鍵日子,更是她日後創作時不斷參考的一個藍本。就前一點而言,《異鄉記》的自傳性質是顯而易見的,甚至連角色名字也引人遐想。例如敘事者沈太太長途跋涉去找的人叫「拉尼」,相信就是「Lanny」的音譯,不禁令人聯想起胡蘭成的「Lancheng」……由於是未定稿,每一頁都東塗西抹的,漏洞在所難免:如第十章寫「正月底」上路,到第十二章反而時光倒流為「元宵節」。再加上筆記本殘缺不全,這部《異鄉記》的毛病是無庸諱言的。但基於以下兩個理由,我還是決定把它公之於世。首先,《異鄉記》以張愛玲往溫州途中的見聞為素材,詳細補充了《小團圓》第九和第十兩章,而當中的情節及意象亦大量移植到日後的作品內。《異鄉記》的發表,不但提供了有關張愛玲本人的第一手資料,更有助我們了解她的寫作意圖及過程。第二,張曾在1950年代初跟我母親鄺文美說:除了少數作品,我自己覺得非寫不可(如旅行時寫的《異鄉記》),其餘都是沒法才寫的。而我真正要寫的,總是大多數人不要看的。《異鄉記》——大驚小怪,冷門,只有你完全懂。明知「大多數人不要看」,看了也不會「完全懂」,張愛玲還是覺得《異鄉記》「非寫不可」,足見此作在她心中的重大意義。如此說來,它對讀者無疑是一大挑戰。究竟它是「巔峰之作」,抑或「屢見敗筆」?作者又為什麼要「非寫不可」呢?我姑且不說,就留給大家自己判斷吧。——《楚天都市報》品讀周刊
推薦閱讀:

關於新生兒餵養的那些坑,你中了幾個?
關於詠梅的古詩詞集錦賞析
關於MiniQuest
關於牽掛的文學句子有哪些?
奇門遁甲丨關於《奇門一得》的主客研究

TAG:張愛玲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