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簡介-俄羅斯(Introduction to Russia)-2010

國家簡介-俄羅斯(Introduction to Russia)-2010

俄羅斯 Russia 正式國名俄羅斯聯邦,Russian Federation,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首都莫斯科(Moscow)領土17,075,400平方公里,領土面積世界第一。政治體制雙首長制行政區域俄羅斯聯邦由83個不同的行政分區組成。聯邦內有21個享有較大自由的自治共和國,這些自治共和國往往是俄羅斯聯邦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剩下的行政區包括了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以及2個聯邦直轄市莫斯科和聖彼得堡。俄羅斯的聯邦區目前共8個,分別為中央聯邦區,西北聯邦區,南方聯邦區,北高加索聯邦區,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烏拉爾聯邦區,西伯利亞聯邦區,遠東聯邦區。語言俄羅斯聯邦境內各民族所使用共有120多種語言,其中70種語言有文字,其餘沒有文字的語言皆以俄文字母拼音。主要民族語言分為印歐語系、高加索語系、阿爾泰語系和烏拉爾語系。 以印歐語系為主體,佔全國一半以上,而俄語(Russian)是最大的語種,亦屬於印歐語系斯拉夫語的東支,因俄羅斯人口以俄羅斯族為主體,故俄語成為官方語言。 近年來,英語已成為俄國年輕人學習的第一外語,在大城市的車站或旅館可以用簡單的英語溝通,但是學習一些簡單實用的俄語單字絕對有必要,而認識俄文字母,就會看得懂地圖和街名。畢竟,俄國的觀光事業不像西歐國家如此的先進,俄國城市的街道、大眾交通工具皆僅用俄文標示。宗教在帝俄時期,俄國的國教為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y)。蘇聯時期,由於政府打壓宗教活動,東正教對俄國民眾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蘇聯解體之後,俄國民眾可自由信仰宗教,俄羅斯境內共有四十多種不同的宗教教派,包括東正教、回教、基督教、猶太教、佛教等,但仍多信仰東正教。近年來,由於俄羅斯經濟衰退,人民生活壓力與日俱增,越來越多原本不信教的年輕人,也漸漸地投入俄國東正教的懷抱。 國人對於俄羅斯東正教的印象,可能僅僅停留在莫斯科紅場上的瓦西里大教堂,除了那幾顆大大的彩色洋蔥頭之外,東正教的教堂與天主教的教堂要如何區別呢?在此有一個很簡單的判別方式,天主教的教堂內有給教徒坐著的長椅,並有一座大的管風琴;至於東正教的教堂是沒有椅子的,信徒只能用站的,而唱聖歌時,也沒有樂器伴奏。 值得一提的是,東正教的聖歌,對我們而言雖然有語言上的隔閡,但是依然能夠給人一種沉靜,進而讓人想要接近上帝的感覺。而回教是第二大宗教,韃靼人是主要的信徒,分布在伏爾加河流域。人種俄羅斯聯邦人口總數為141,927,297,人口數居世界第九位,屬於多民族國家,境內共有120多個民族,各民族之間在人情風俗、生活習慣、語言文化上都有很明顯的差異。其中主要以俄羅斯人為主體佔83.1%,其次分別為韃靼人(Tartars,3.8%)、烏克蘭人(Ukrainians,2.3%)、楚瓦什人(Chuvash,1.2%)。 俄羅斯人原本皆聚集在歐洲平原,蘇聯時期,史達林為了方便控制其他民族,便把俄羅斯人分布到蘇聯各地區,因此,現今俄羅斯人分布在國內各地,而哥薩克人是俄羅斯族的分支,他們大多分布在頓河流域以及烏拉爾山區。 此外,史達林在其蘇聯人民俄羅斯化的過程中,實行了民族東遷的政策,包括車臣人在內的十幾個少數民族,都被強迫遷居到西伯利亞,遷移總人數高達五百萬人。史達林當時認為唯有民族雜居才能使各民族互相了解,進而達成民族融合的目的。然而,很明顯地,史達林的如意算盤打錯了,這種人為的民族遷徙不僅不能使各民族間和睦相處,反而因各民族間文化、宗教的不同,造成民族對立,因而種下民族分裂的種子。貨幣盧布(Ruble,RUB)歷史基輔公國時期俄國歷史上第一個建立起來的國家組織是基輔公國,其建國地區在今日歐俄的西部地區。基輔公國並不是由斯拉夫原住民所建立,而是靠一支外來的北方民族,稱為「瓦倫吉安人」或「瓦倫吉安羅斯人」(Varangian Russes)。 瓦倫吉安人大約在西元九世紀初進入俄羅斯平原的西北部,最先與他們接觸的民族是斯拉夫人和芬人,芬人對於這支新來的外來民族稱之為「羅斯」(Pycc、Ros或Rus),所謂「羅斯」就是「精於航海的人」。羅斯人進入俄國之後,不久即和斯拉夫人融為一體,於是西北方的斯拉夫人也逐漸接受「羅斯」的稱號,並由「羅斯」改稱為「俄羅斯人」(Russian),同時他們所居住的地方也被稱作「俄羅斯」(Russia)。 西元九世紀,東斯拉夫人逐漸形成幾個部落聯盟,並且出現了一些公國,較大的公國就是北方的諾夫哥羅德公國和南方的基輔公國。瓦倫吉安人在九世紀中葉由北方的斯堪地納維亞半島南下之後,隨即攻佔了諾夫哥羅德、斯摩稜斯克和基輔等地,並以基輔為中心,建立大公國,這就是俄國史上第一個王朝-羅瑞克王朝(Rurik Line)的開始。 在基輔公國時期,基督教教義已傳入俄羅斯,在此之前,斯拉夫人的信仰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雖然西元九八八年,弗拉基米爾一世(Bladimir I)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但是原本帶有濃厚神秘色彩的異端信仰還是不斷的滲入基督教教義中,成為一種混合式的宗教思想,這對往後的俄國史有很深遠的影響。蒙古統治時期(西元1240─1480年)從西元1240年攻陷基輔,到西元1480年莫斯科公國的伊凡三世終止向欽察汗國繳納稅賦為止,為蒙古對俄羅斯的統治時期,為期240年;不過蒙古民族實際上在俄國活動的時間,前後約達500餘年之久,足見蒙古文化對俄國的影響亦有相當的份量。 蒙古在十三世紀初年由成吉思汗完成各部落的統一後,便積極向各方擴張勢力,成為一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前後二次西征,建立數個汗國,而統治俄羅斯的欽察汗國(亦稱「金帳汗國」),即是成吉思汗長子朮赤之子拔都所建。欽察汗國首都為薩來,其領域北至窩瓦河上游,西北至諾夫哥羅德一帶,西南至聶伯河甚至到聶斯特河流域,東至烏拉河流域,相當現在歐俄部份的中南部。 蒙古在俄國採取間接統治的方式,主要只要求兩點:徵稅和徵兵。為了徹底推行這些制度,蒙古也採恐怖鎮懾政策,但是就一般說來,蒙古的統治方法仍是和平容忍多於恐怖屠殺,對其境內安份守己的百姓相當保護。其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對於宗教的寬容態度,他們對當地的宗教信仰多不干涉,而且蒙古的統治階層甚至常改信被征服者所信仰的宗教,因此從十世紀末年便傳入俄國的東正教得以在其羽翼下自由發展,並使得東正教的教會地位提高。 而在當時俄羅斯諸侯中表現得最為效忠的是莫斯科公國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Alexander Nevsky),他之前曾率領自己的同胞抵抗瑞典及日耳曼,在俄國人的心目中是個民族英雄。位於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建於1710年,就是彼得大帝為了紀念1240年在涅瓦河上大敗瑞典人的亞歷山大而建,當時亞歷山大尚為諾夫哥羅德公(西北方的另一個公國)。 在蒙古統治時期,涅夫斯基自知若要對抗像蒙古這樣龐大的勢力無異是以卵擊石,於是忍辱負重,向欽察汗國統治者屈服效忠,一方面培養自己的實力,伺機而動。由於他的表現極誠懇、態度恭謹,連獲大賞,被冊封為莫斯科大公,並擁有代收賦稅及代行警察權的權力,使得莫斯科公國的地位凌駕於其他公國之上,由原本一個毫不起眼的小邦逐漸成為促使俄國統一復興的核心強國。 蒙古對於俄國在政治制度和社會文化方面的影響則有:君權神授說、官僚制度、人口調查方法、徵兵徵稅制度、酒類專賣辦法、驛站郵傳制度、法律的概念及秘密警察等,可說為俄國的管理制度立下了一個良好的模範。雖然俄國因蒙古統治而與西方世界隔絕,造成其他方面的落後,但在此政權下外患、內亂都得以暫時停止,秩序安定、商旅往來繁榮,也算是享受了一段難能可貴的和平歲月。伊凡四世時期(Ivan IV,西元1533─1584年)伊凡四世是一位評價兩極的君主,史上稱為「恐怖的伊凡」,因為他以殘暴的手段來加強中央集權、鎮壓人民起義;但他對俄國所作的種種貢獻,如消滅封建割據以促成封建時代的結束、提高王權地位、擴大國家的領域等,卻又是不容忽視的。 1547年,17歲的伊凡四世正式改用「沙皇」(Tsar)的稱號,成為第一位自命為沙皇的統治者,莫斯科公國自此之後便改稱為「俄羅斯沙皇國」。他大肆對外擴張領土,佔領鄰國並將版圖擴張到歐洲,使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和西西伯利亞皆歸併於俄羅斯之下,紅場南方的著名地標「瓦西里教堂」,就是他在西元1552年為慶祝攻克蒙古喀山汗國而建。 伊凡一生娶了7位皇后。第一位皇后安娜史塔西亞?羅曼諾夫(Anastasia Romanov)生了二子,長子亦名伊凡,身心發育正常,是理想的繼承人,卻被其父親於西元1581年在盛怒中失手殺死。俄國偉大畫家列賓的名畫「恐怖伊凡與其子伊凡,1581年11月16日」就在描繪當時情景。 西元1584年,恐怖伊凡逝世,由恐怖伊凡的最後一位皇后瑪麗亞Maria Nagoy所生幼子迪米特里(Dmitry)此時尚在幼齡,於是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仍由羸弱的次子錫奧鐸爾即位為錫奧鐸爾一世,錫奧鐸爾(Theodore)恰恰與其父相反,軟弱、身心不健全,而且沒有子孫,實際政權由錫奧鐸爾的妻兄包利斯?戈度諾夫(Boris Godunov)攝理。 迪米特里於西元1591年不幸夭折,所以1598年錫奧鐸爾一世逝世後就由包利斯?戈度諾夫繼承王位,屹立700年的留里克王朝(Rurik dynasty)也因此宣告結束。 包利斯?戈度諾夫在位7年(1598-1605),是一個上進而且興革頗多的君主;但是,由於社會的不安、飢荒和假借迪米特里之名的西方波蘭人入侵,使得當時人民對包利斯的抵毀多於讚美,與其敵對的貴族更是乘機大加造謠,聲稱迪米特里王子的夭折和錫奧鐸爾一世的死亡皆由其主謀。總而言之,他是一位機敏精明,但卻時運不濟的政治家。包利斯?戈度諾夫的故事現為俄國一相當受歡迎的歌劇,有興趣者不妨前往觀賞。 西年1613年,恐怖伊凡的一房遠親,麥可海爾?羅曼諾夫(Michael Romanov)以16歲之齡,獲選繼任沙皇,於是便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自麥可海爾即位,一直到1689年彼得大帝親政,為期76年,是羅曼諾夫王朝的初期。其中歷經四位君主:麥可海爾(1613-1645)、阿雷克塞斯一世(1645-1676)、錫奧鐸爾三世(1676-1682)及伊凡五世(1682-1689)。羅曼諾夫王朝對俄羅斯的統治延續到西元1917年,共304年。 西元1645年到西元1676年間執政的麥可之子阿雷克塞斯(Alexius),對國家的貢獻已相當卓著,例如他使鳥克蘭重回俄羅斯的懷抱;但是他的成就,若與其么兒彼得的治理相比,則又黯然失色了。這位從西元1672年活到西元1725年的知名人物,是第一位接受「皇帝」封號的俄羅斯君王,歷史上稱之為「彼得大帝」(Peter I the Great)。彼得大帝時期(Peter I the Great,西元1682─1725年)彼得一世即位後,俄國從此進入「俄羅斯帝國」時期;其在位年代為1682-1725,是俄國史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他不同於一般的王儲,自小便脾氣暴躁但積極有活力,成為沙皇後更親赴西歐考察,學習各種造船和建築技巧,培養自己的精英,施行西化政策,使俄國這個原本充滿東方色彩和宗教氣息的保守國家,在教育、軍事、經濟、政治甚至風俗習慣各方面都產生了顯著的改變,讓俄羅斯能夠在西方世界耀武揚威;俄羅斯也從原本被蒙古長期統治且受拜占庭影響甚深的被動地位,邁向現代新興強國之路。與西歐諸國近在咫尺的「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就是彼得時代創建的西式新都,以作為西方的門戶,所以風格與歷史悠久的莫斯科迥然不同。 但是彼得的改革卻得到了兩面的評價。不僅被評為只是少數人的意願,而且勞民傷財,再加上彼得並不顧慮人民的感受:在建築的過程中他殺了許多工人,弔死反對者,所以當時不論是在上層的貴族、下層的農民,都對其深惡痛絕,甚至有人認為他的西化政策為傳統俄羅斯文化定位帶來了永久危機。 彼得與第一任皇后尤道西雅(Eudoxia Lopukhin)感情不睦,但還是生了一子─阿力克錫斯(Alexis)。阿力克錫斯是一位內向的青年,體質文弱,安靜而不好動,與其父為兩種完全不同的典型,因此常遭彼得訓戒,被罵不成才。但萬萬沒想到彼得為了確保自已的改革成果,決心將反對勢力斬草除根,竟連皇后尤道西雅也遭流放至北疆,親子阿力克錫斯更以隱藏秘密、私逃外國、陰謀叛亂等罪而被判死刑。由俄國畫家蓋(N.N.Ge)的名畫「彼得一世於彼得宮審問王子阿力克錫斯」可窺其一斑。中衰時期(西元1725─1762年)彼得大帝死後,由於沒有子嗣繼承,貴族便訂定許多規定來掌權,一直到凱薩琳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繼位情況才改觀。而這之間為期37年的中衰時期(1725─1762)則有以下幾位君主:凱薩琳一世(1725─1727)為彼得一世繼娶的皇后。彼得二世(1727─1730)彼得一世之孫,阿力克錫斯之子。安娜女王(1730─1740)由於彼得大帝缺乏直系後嗣,他的姪女同時也是寡婦的安娜(Anne)在西元1730年繼承王位。其時王室窮極奢移、以武力強徵賦稅、實行恐佈統治,這十年是一段黑暗時期。伊凡六世(1740、10─1741、11)安娜女王的甥孫,繼位時還沒滿週歲,由其母攝政,在位僅一年即被推翻。伊利莎白女王(1741─1762)伊利莎白女王在位26年,是中衰時期諸君中最有建樹的一個。她於1755年創立俄國的第一所大學─莫斯科大學;1766年創立了第一個劇院─聖彼得堡劇院。俄國的著名學者羅曼諾索夫(M. Lomonosov 1711─1765)就是在這環境下產生。羅曼諾索夫為一全才型的天才學者,他寫詩,並將俄文文法系統化,在數學、物理、化學等各方面更有極卓越的貢獻。現今在俄國最著名的莫斯科大學和聖彼得堡大學都可看到他的紀念銅像,可見他在學術界的地位有多麼重要了。彼得三世(西元1762年)彼得三世為彼得大帝的外孫,自小由伊莉莎白女王帶回宮中扶養。其心志亦不健全,至26歲時仍喜好玩紙人遊戲。西元1744年,彼得和一日耳曼貴族的女兒索菲亞.奧古斯塔?弗萊德烈加( Sophia Augusta Frederica)訂婚,索非亞即將來的凱撒琳大帝。彼得和凱撒琳成婚後依然和情婦糾纏不清,並常當眾侮辱凱撒琳。凱撒琳忍辱負重,表面上委屈求全,暗地裡卻聯合近衛軍進行著推翻彼得的計畫。終於在西元1762年7月,萬名近衛軍包圍皇宮,強迫彼得退位。數日後,暴徒闖進彼得三世所住別宮,彼得在一場混亂的打鬥中被殺,凱撒琳也接著在近衛軍的擁護下繼登皇位。凱撒琳大帝時期(西元1762-1796年)凱撒琳大帝在位34年,在同時期的歐洲各國帝王中表現傑出,是俄國史中成就可與彼得大帝相提並論的一位女王。 凱撒琳資質聰穎、心思細密,在安定內亂與向外擴張領土方面均手腕靈活、成就傑出。她自小便接受良好的法文教育,在推翻彼得三世後,說法文也一時成為貴族間交際往來的時髦風尚,也因此至今俄文中仍保有許多的法文字。 十八世紀下半期,歐洲進入了「啟蒙運動時代」,人道主義與理性主義受到重視,各君主紛紛以「開明專制」相互標榜,積極不落人後的凱撒琳當然也不例外。其開明思想在西元1776年所頒布的「上諭」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但這篇文件僅是以優美的筆調陳述一個理想的狀態,對於俄國許許多多仍待解決的問是並沒有實際上的建樹。 身為女皇的凱撒琳,雖極有心讓各個階層都能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由於她並未對農奴制度累積已久的弊端加以正視,甚至有些措施還幫助了農奴制度的擴大,農奴們的苦處無處訴,只有一味地被壓抑,西元1773─1774年的「普加契夫之亂」也因而爆發。 普加契夫之亂的組成者正主要是飽受壓迫的俄國農奴,他們渴望一個自由平等的社會;最後,叛亂的結果失敗了,但凱撒琳也並未因此而心生警惕,反而對農奴更加壓迫。除此之外,叛亂過後,地主紛紛因安全理由而由原本孤立的農莊搬入大城市,並將土地交由屬下看管;這批下屬只要按時繳交地租即可,其他時候則是為所欲為,使得農奴們的痛苦指數有增無減,情況更加惡化。 之後凱撒琳之子保羅(Paul I)繼位,但在位時間只有5年(西元1801─1825年)。因為長期在母后主政的壓力下生存,因此心志不健全,多疑且喜怒無常,行事荒謬,被俄人視為「瘋君」(他甚至曾經妄想遠征印度)。 保羅在西元1801年3月被闖入禁宮的叛軍推翻,並因為拒簽自動退位的詔書而遇害;參與叛變的王諸亞歷山大即位,是為亞歷山大一世。俄國現代芭蕾導演巴利斯.艾爾夫曼編導了一部名為「俄國的哈姆雷特」的芭蕾,這部芭蕾就在敘述凱撒琳和保羅的故事,和他們母子間的微妙關係。帝俄的滅亡與蘇聯的興衰當西元1812年拿破崙進攻俄國時,俄國人燒燬糧食和農村,留給法國人的只有嚴寒的酷冬,飢寒交迫的法軍大敗退回法國。勝利替俄羅斯帶來聲望並使俄羅斯開始接觸歐洲,但也導致內部的鬥爭。 一群激進年輕的軍官,懷著對君主立憲甚至建立共和國的憧憬,決定好好利用王位繼承尚舉棋不定的機會,在西元1825年底發動政變,這群後世稱之為「十二月革命份子」(Decembrists)的年輕人被皇室部隊擊潰,有一些人被弔死,大部的人被流放西伯利亞。 西元1840年代見證了俄國知識份子的分裂。認為俄羅斯是專制落後需要改革的西化派有弗薩里昂、拜爾斯基(Vissarion Bellnsky),堅持農奴和專制正是符合俄羅斯拯救基督教和世界的有斯拉夫裴爾(Slavophiles)。西化派形成了激進派,後來變成馬克斯主義及最近的資本主義;斯拉夫裴爾較服從沙皇,成為現在的極端國家主義。 西元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俄羅斯敗給西方而引發改革,包括西元1861年解放農奴。西元1800年代末期的飢荒,農民暴動,恐怖主義及抗議造成西元1905年改革運動的失敗。 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建立一個進步的國會政體─杜馬(Duma),但卻猶豫不決沒有宣佈明確的方案。因此國會陷入僵局,繼之而起的是西元1917年的二月革命(俄國舊曆為2月但實際是西元3月8日)迫使他在同年3月宣佈退位,改由其弟米亥爾大公(GP Mikhail)繼位,但米亥爾認為大勢已去,未敢接受此一重任,於是又將政權轉移至代表民主的臨時政府。 然而,臨時政府不顧俄國民眾的反對趁機退出第一次大戰,反而向協約國(Allies)保證忠於聯軍,並肩對德奧聯軍作戰。於是組織天才列寧(V.I. Lenin)趁機領導布爾什維克黨(Bolsheviks)在西元1917年10月發動武裝暴動。臨時政府的領袖亞歷山大?凱倫斯基(Aleksandr Kerensky)被收買及冬宮(Winter Palace)受到威脅等因素使得俄羅斯赤化。 十月革命之後(the October Revolution)內戰很快就爆發了,經過三年多的內戰,勝利屬於共黨紅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USSR)於西元1922年12月正式成立,而列寧在蘇聯成立後不久去世,於是俄共又開始長達八年的內鬥,直到史達林(Joseph Stalln)消滅他的對手,西元1929年蘇聯正式進入史達林獨裁統治時代。 史達林開始實行五年計劃,強迫蘇聯農村全面集體化,並根據地區配額將工人送到西伯利亞的勞改營。國防工業和重工業是優先考慮的事情,因而導致民生物資的缺乏。他的爪牙殺了幾百萬人,在所有世界的領導人當中只有希特勒可以和他匹敵。 在解決了他的高級將領後,史達林在毫無準備下將蘇聯帶進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幸,漫長的冬天加上指揮官喬治蘇克巧妙的戰略(Georgy Zhukoy)幫助蘇聯抵抗希特勒的侵略。西元1945年蘇聯晉升為世界超級強國,也是二戰最大的受益者,讓東歐很多國家從原德國佔領區轉變成共產國家,也造成東亞大陸的共產化,甚至直到冷戰結束兩德統一,繼承前蘇聯主體的俄羅斯仍得到一塊原屬於波蘭的土地,而波蘭失去的領土則由統一的德國原東德相同大小部份領土獲得補償。盟軍聯合作戰獲得勝利,帶來短暫的共同陶醉感,但是誠如美國大外交家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所說「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一旦敵人消失了,西方民主國家與蘇聯就不是朋友了。西元1946年史達林與邱吉爾兩人的演說是隨後冷戰(Cold War)的開端。「鐵幕」北從波羅的海南到亞得里亞海將歐洲一分為二。 直到史達林在西元1953年3月死去,9月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被選為蘇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蘇聯全國曝露在期待已久的「解凍」(thaw)之下。赫魯雪夫上台後,開始清算史達林的暴政,並進行一系列的政策修正,包括減免農村稅賦和鼓勵農業發展。 西元1964年赫魯雪夫遭遇到蘇共內部的抨擊並被罷黜,換布里茲涅夫(Leonid Brezhnev)上台,一直到西元1983年都是布里茲涅夫掌權。布里茲涅夫死後,尤里、安德洛波夫(Yury Andrapov)繼任為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他聰明過人、天賦異秉,但在位的時間太短,無法展開必須的社會改革事業,這項改革是促使蘇聯停滯的經濟獲得復甦的先決條件,在安德洛波夫突然死去後,契里年科(Konstantin Chernenko)繼任總書記之職。 契爾年柯是布里茲涅夫晚期的追隨者,他努力設法使老一派保守集團復位掌權,但他在位的時間也很短暫,西元1985年米哈伊爾、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上台,開始實施一連串大膽的改革開放措施(glasnost & perestroika),逐步將蘇聯內外政策扭轉過來。 由於人們不滿戈巴契夫的改革及右派分子發動政變失敗,以及波里斯?葉爾欽(Boris Yeltsin)當選為蘇聯迄今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Russian Federation)的總統,蘇聯國內政治乃開啟了新一章,進而改變整個蘇聯的結構,導致戈巴契夫在西元1991年年底宣佈辭職,也因此使蘇聯解體,結束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七十歲的生命。民主俄羅斯時期當年葉爾欽站在戰車上帶領俄國人民對抗蘇聯舊勢力,他的熱情演說曾經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然而,權力使人腐化,葉爾欽不但沒有將俄羅斯帶入另一個高峰,全面西化使得俄羅斯社會脫序,經濟上實施「震盪療法」反而將俄羅斯的經濟震垮,國家的工業基礎以及進一步的改革面臨了嚴重的問題,並使俄羅斯聯邦的經濟在蘇聯解體後連續5年下滑。西元1999年12月31日葉爾欽送給俄羅斯人民的新年禮物,就是他的辭職,對於俄國人來說,這真是個大獎!相對於當年的叱吒風雲,葉氏竟是如此淒涼的下臺。繼之而起的是伏拉基米爾?普丁(Bladimir Putin),普丁代表著保守勢力,他將俄國帶向經濟復甦,並相對快速的從世界最大的中央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1998年的財政危機導致了當年8月盧布的貶值,債務的加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嚴重下滑。但是在1999年至2001年年間,憑藉著較高的石油價格和疲軟的盧布,俄羅斯聯邦的經濟再度復甦,平均每年增長6%。再加上新政府對基礎經濟進行的改革,已經提升了投資者對俄羅斯聯邦的信心,但是俄羅斯聯邦依然十分倚賴天然資源的出口,特別是佔總出口80%的石油、天然氣、金屬以及木材。目前俄羅斯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及OPEC以外最大的原油輸出國。除了上述之外俄羅斯最著名的酒類就是伏特加,但諷刺的是目前國際知名的伏特加酒卻都不是俄羅斯生產的,可能是俄羅斯自己生產的伏特加都被自己人喝光了吧。2006年底,俄羅斯完成了持續八年的增長,從1998年的金融危機開始年均6.7%的增長率,儘管其間人口呈高負增長。普丁也漸漸恢復俄羅斯軍事強國的地位讓俄羅斯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軍事強權,2005年底,俄羅斯國民生產總值由1999年的1570億美元恢復增長到約7500億美元,黃金外匯儲備由1998年底的不足100億美元增長到1822億美元。直至2006年底更已突破了2800億美元儲蓄大關,成為世界第三位外匯儲蓄的國家。2008年德米特里·阿納托利耶維奇·梅德維傑夫獲選為俄羅斯總統,普丁則改任為總理,此二人組合仍爲俄羅斯經濟帶來成長,並試圖帶領俄羅斯恢復成像前蘇聯時期能與美國分庭抗禮的國家。俄羅斯除了在科技方面的成就不凡外,共有23位諾貝爾獎得主,歷史上也出了很多大思想家與文學家,並且也重視文化藝術的維護與發展,而在體育表現上也是不凡,歷屆奧運前蘇聯或俄羅斯所拿的獎牌數多名列前茅。至今,俄羅斯辦了ㄧ次夏季奧運並準備於2014年舉辦冬季奧運與2018年舉辦世界盃足球賽,不過可惜的是俄羅斯雖然在各領域皆有傑出表現卻從未辦過萬國博覽會。地理環境西元1991年12月25日蘇聯正式瓦解後,俄羅斯聯邦仍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共有一千七百零七萬五千平方公里。俄羅斯聯邦北臨北冰洋,南至烏克蘭、高加索地區、哈薩克斯坦與中國,西起芬蘭灣與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與白俄羅斯接壤,東到太平洋。俄羅斯在歐洲領土面積比歐洲其他國都大,但卻只有全國面積的1/4。 歐洲和亞洲的界線位在烏拉爾山脈(Ural Mountains)的西部,在莫斯科東方1300公里。全國的地形也以烏拉爾山脈為界,烏拉爾山脈以西為歐俄平原,城市與人口都集中在此一地區。而烏拉爾山以東可分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部西伯利亞高原、南部西伯利亞山地、東西伯利亞與遠東山地。 主要的觀光地區還是集中於古俄羅斯地區,也就是俄羅斯平原的西南方,包括了俄羅斯的發源地諾夫哥羅得(Novgorod)、帝俄時期的首都聖彼得堡、俄羅斯金環以及首都莫斯科。若你想要進行一些特殊之旅,也可以嘗試乘坐西伯利亞大鐵路橫跨歐亞,或是到西伯利亞的伊爾庫次克(Irkutsk)欣賞世界最大、最深的淡水湖-貝加爾湖(Lake Baikal),以及上千種只有在貝加爾湖才能欣賞得到的稀有生物。 此外,俄羅斯人心中最佳的度假聖地─瀕臨黑海的索奇(Sochi)你也不能錯過。若是想要欣賞難得一見的極光,那麼冬季時請到北極圈內的不凍港─莫曼斯克(Murmansk)碰碰運氣!氣候俄羅斯聯邦橫跨歐亞兩洲,國土大都位在北緯50度至70度之間,因面積廣闊,東西距離相差甚遠,造成各地氣候差異極大。主要的氣候類型有:極寒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草原性氣候、溫帶沙漠型氣候、地中海型氣候、亞熱帶氣候以及高地氣候。 主要觀光路線的歐陸地帶屬於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冬季乾燥嚴寒、夏季炎熱(平均溫度在-28℃~30℃之間)。極圈內冬季平均溫度為50℃,夏季則不超過10℃,而在中亞地區、克里米亞、高加索區的沙漠地帶,夏季氣溫可達50℃。總體而言,俄羅斯聯邦冬季氣溫都在零度以下。 歐陸北部氣區冬季結冰期大約為200天,歐陸中部地區包含莫斯科、聖彼得堡結冰期在160天左右,北高加索區也有兩個月的結冰期。而俄羅斯的雨季多在夏日,以七、八月的雨量最多。俄羅斯十大城市1. 莫斯科(Moscow) 2. 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 3. 諾佛斯別斯克(Novosibirsk) 4. 雅各特寧堡(Yekaterinburg) 5. 尼志尼 諾弗格(Nizhniy Novgor) 6. 薩瑪拉(Samara) 7. 歐姆斯克(Omsk) 8. 卡贊(Kazan) 9. 察萊賓斯克(Chelyabinsk) 10. 羅斯托夫昂東(Rostov-on-Don)羅斯國定假日及節慶表1月1日 新年(New Year"s Day)1月7日 俄國東正教聖誕節(Russian Orthodox Christmas)1月14日 俄曆新年3月8日 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an"s Day)4月或5月 俄國東正教復活節(Russian Orthodox Easter)5月1日 勞動節(Labor Day)5月9日 勝利節(Victory Day)6月12日 獨立紀念日 ( Independence Day)11月4日 人民團結日(紀念莫斯科打敗波蘭入侵)11月7日 十月革命紀念日12月12日 憲法節 ( Constitution Day)12月25日 聖誕節
推薦閱讀:

這個國家已經悄悄進入春天,全世界都看呆了
怎樣判斷自己適合移民哪個國家?
為什麼至今為止沒有國家製造出飛碟?
林尚立:社會轉型、民主演進與國家成長
此人臨死前一句遺言,直接滅了一個國家,還讓一個民族從地球消失

TAG:國家 | 俄羅斯 | 2010 | 簡介 | 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