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對學寫古體詩詞的點滴認識

我對學寫古體詩詞的點滴認識 近日有網友告訴我,很想提高律詩寫作水平,並送作品給我修改;也有網友問我,我放在博客中的拙作未何不標「七律」、「絕句」頭銜?我也見到有網友抱怨寫律詩的框框太多;我也閱讀了不少網友標有「七律」、「絕句」的大作,發覺其中有不少可以商榷之處,甚至,有的只可算「 自封」。現講點愚見,給網友提供點斧正的「資料」。

一、我對寫作律詩的態度

我不主張、不提倡、不鼓勵非專業的文藝工作者花費相當多的精力去探索律詩的寫作規範和技巧。

現今時代是快節奏、高效率,忙於本職工作,競爭激烈,國事家事事事勞心,那有閑心去鑽研律詩的嚴格規範?大多數人僅僅是個愛好而已,三朋四友相互唱和,自娛自樂,交流情感,消除疲勞,提振精神。

律詩是有嚴格規範的。所謂律詩,就是指在我國唐代才最終定型的格律詩。格律詩的每首句數,每句字數、字的平仄、韻腳以及對仗等,獨有嚴格的規定。不是只要有八行,每行七個字的詩就是「七律」。要知道:律詩一定要講格律,不符合格律就不能叫律詩!

詩的本質是什麼?我以為:有真情實感、有詩意和韻味,用的是詩的語言。因此,只要有詩意、有韻味,即使不符格律、不管字數多少就是詩!

還有一種叫「古風」的詩,據說是初唐以前流傳下來的形體,現在也有人稱它「古體」。我認為現在非專業的文藝工作者可以學習寫一點。這種格式沒有嚴格規定,你不必為不符規範而發愁,你只要不去標明「絕句」、「七律」等律詩,就沒有人來評判你的詩作「格律」問題。我以為「古風」形式可以大量發揮!舊瓶可以插新花,我提倡舊瓶裝新酒!但,我認為不必在詩作前冠個「古風」頭銜,反而礙手礙腳。不可忽視,即使不標「古風」、「古體」而仿照作詩,也有個簡單要求,那就是句數和字數,也就是仿照「絕句」「律詩的句數和字數寫作,只不過不要求平仄韻律,不然就成了現代詩或散文詩了。

二、律詩寫作的基本規範和概念。

我向朋友們推薦一本書:《詩詞曲格律綱要》,這是我國著名古詩詞曲研究者——塗宗濤集幾十年研究之大成。我將摘錄其中關於律詩的基本規範和概念,公之於眾,我只對個別容易引起混淆或朋友詢問較多的問題作個簡要說明,以便讀者理解。凡在引號——「」內的文字,均為《綱要》原文,未加引號的文字均為我寫。

什麼樣的詩才叫律詩?「王力《漢語詩律學》指出律詩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即:第一,字數合律,五律為四十字,七律為五十六字;第二,對仗合律,中間兩聯對仗;第三,平仄合律每句平仄依一定的格式,並講究粘對。一首律詩,如只具備前兩個要素,就是古風式的律詩,亦稱拗律;若只具備第一個要素,即非律詩而為古風」。王力是我國著名的漢語詩律學家,他老人家的結論堪稱經典。然而,這些經典必須再加註釋,才可讓更多的人理解。《詩詞曲格律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就可以作這樣的工作。

《綱要》指出,「舊體格律詩的產生,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他是根據漢語的特點和詩歌的特殊要求而產生的」。

(一)格律詩的體裁

1、絕句。「五言絕句是五言四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是七言四句,簡稱七絕」。在古體詩中,一言其實就是指一個字。「絕句要求偶句(二、四)押平韻,第三句末字用仄聲,首句押韻與否,聽便。」

2、律詩。「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五言八句,並要求三、四兩句和五、六兩句分別作對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七言八句,並要求三、四句和五、六句分別作對仗。律詩要求偶句押平韻,奇句末一字用仄聲,首句押韻與否均可。」

3、三韻小律。「五律或七律減去兩句,成了六句三韻(首句不管是否押韻,均不計算在內),這種形式的詩叫住"三韻小律』,不常見。」

4、六言律詩。「每首六言八句,共四十八字。本句中平仄交替,對句中平仄與出句對立,粘對與用韻同七律。」

5、排律。「把五律或七律的對仗句子增多就成了排律。對仗的句數可以隨意增加。」

(二)格律詩的平仄

「毛主席指出:"不講平仄,即非律詩』,可見平仄是構成舊體格律詩的重要因素。所謂平仄,就是漢語的每個音節可以有四個音調,即平上去入四聲,為了便於運用,在舊體格律詩中,又簡化為平仄二聲。平即平聲,仄即上去入三聲的統稱。」「舊體格律詩規定押韻字必用平聲,要在偶句(二、四、六、八句)押韻,第一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奇句(三、五、七句)規定不押韻,其末一字必須是仄聲。平仄在舊體格律詩中的交錯情況是: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而在對句中卻是對立的。」下面簡單價紹格律詩的平仄律:

甲、五言律詩:

「 1、仄起平受式。2、平起仄受式。」

乙、七言律詩:

以首句入韻為正格,1、仄起平受式。2、平起仄受式。若首句不押韻,「則其末字必仄,只將其中第五字的平仄互易即成」。

丙、關於平仄律的便通:舊體格律詩的平仄,是否都要一字不差地遵守呢?不是的。有下列兩種情況:

1、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不過,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並不能科學地反映舊體格律詩平仄律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起來,舊體格律詩的句子,確是可以"一、三、五不論』,而有的句子,是必須"論一、三、五』的。再者,所謂"二、四、六分明』,也不是絕對不可更改的。」

2、所謂拗救:a,特拗;b,本句拗救;c,對句相救:凡律句出句句腳為「仄平仄的,要求對句句腳作平仄平以相救」;d,大拗。

丁、關於粘對:

請初學律詩寫作者注意:「粘」和「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是針對律詩的平仄律而言。「粘對」不是漢語中的一個名詞術語。「粘對」與律詩中「對仗」的概念有本質的區別。「對仗」是律詩中的一種語句語法結構對應關係。究竟如何對應,將在後面的(三)舊體格律詩的對仗中專題講述。

「 律詩共八句,每兩句為一聯,一首律詩可分為四聯:第一、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領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每聯上句為出句,下句為對句。律詩有「粘對」的規定,所謂「粘」是指上聯的對句和下聯的出句的平仄類型必須是同一大類型,即下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須跟上聯對句第二句的平仄一致,平粘平,仄粘仄,把兩聯粘聯起來。所謂「對」即每聯出句和對句的平仄必須是相反的類型。不合符「粘」的規定,叫住「失粘」,不合符「對」的規定,叫「失對」。但,「在唐人的舊體格律詩中,這種"失粘』、"失對』的現象,並不鮮見」。

戊、拗律與古絕:

拗律的類型:1、全篇用拗;2、全篇大部分用拗;3、半用拗句。

丁、其他形式:

1、四聲律。「即在五律中,遵守每句五字,全首八句,偶句押韻、其中兩聯對仗的規定,但平仄卻有:第一、,每句都用平聲字;第二,奇句全用平聲字、偶句全用上聲字;第三,奇句全用平聲字,偶句全用去聲字;第四,奇句全用平聲字、偶句全用入聲字。」

2、齊梁體"對四律』。「不粘,或稱之為"首尾自為平仄格』」。

(三)舊體格律詩的對仗

「對仗,是律詩格律要求的。按照格律規定,律詩的領聯(三、四句)和頸聯(五、六句)必須對仗」。但,「也有變體」。

對仗又稱對偶。「對仗,即語言的排偶,把同類的概念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要求句型一致,詞性相同,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即是說,要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如名詞對名詞的「風」對「雨」,,動詞對動詞的「龍蟠」對「虎踞」,數量詞對數量詞的「千里目」對「九迴腸」等等。凡是對仗的詩句,在平仄上,要求兩句必須平仄相反,即平對仄,仄對平。」

1、工對與寬對。

2、對仗的變體:

a.「領聯不對而只頸聯對者,古人叫蜂腰對」。

b.「首聯對而領聯不對者,古人叫偷春體」。

c.「有前三聯對仗而尾聯不對者」。

d.「"扇對』,亦稱"隔句對』。即在律詩中,第一句與第三句對,第二句與第四句對。」

e.「"借對』,即借字形或字音為對。」

f.「"流水對』。即出句與對句是一個意思連貫下來,如流水不斷;換句話說,即出句和對句不是兩句話,而是一句話。」

g.「"錯綜對』。即不拘位置,顛倒錯綜,以成對仗。」

3、「對仗的兩忌。關於律詩的對仗,還應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忌"合掌』。凡出句與對句的意思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或者上聯對仗方式與下聯相同的兩聯,都叫"合掌』。......第二,忌出句與對句中有同字」。

(四)舊體格律詩的押韻規定

1、平韻及其鄰韻:舊體格律詩的韻,一般稱為詩韻。「在金代王文郁《平水新刊韻略》中已確定下來,因刻於平水,故又稱"平水韻』。它基本反映了唐宋近體詩用韻的情況。後來寫舊體格律詩的,也基本上依照該韻書來用韻」。

2、進退韻;

3、轆轤格(韻);

4、限韻、和韻、疊韻;

5、忌重韻:「舊體格律詩還忌重韻,即在一首詩中不能用兩個相同的字為韻腳。其實不僅韻腳如此,凡是近體詩,除疊字和有意用重字.....之外,應在一首詩中盡量避免用重字;當然,這要根據內容來決定,不是絕對的。」

三、格律詞的基本規範和概念

首先,我必須聲明一下,對於格律詞,我還是個文盲,甚至連小學生都不如。只不過我的文章標題就是「對學寫古體詩詞的點滴認識」,說明我還是想「老老實實」學習一下;再則看到不少的青少年、甚或幼兒(在網上自標年齡1—16歲者)都在網上發表大量「佳作」,我的一些朋友叫我評論,因為他們說對不少大作不敢恭維,我回答他們:我也不敢恭維。有鑒於這兩個原因,我再不說幾句,恐怕也難啟其究。幸好,我身邊有位大師:《綱要》,請它作答,凡引號「」內的字均是《綱要》原文。

請記住:我只擇「規範和概念」,不錄詳細論述,要知詳情,那你就只好去找本《綱要》閱讀了。

(一)詞的起源和名稱

1、詞的起源:「詞是隋唐時配合西域轉入的燕樂的歌詞」。所謂「"燕樂』,據《隋書*音樂志》記載,乃是在北周以前從印度中亞細亞經新疆、甘肅而轉入中原一帶以琵琶為主要樂器的新興音樂」。「由於胡樂(胡樂,即中原以外傳入的音樂——引者注)的旋律相當複雜,原來整齊的五言、七言詩只能與一部分樂曲相配,對於那些大量的結構參差的樂曲,就很難相配,只能依照樂曲的結拍而填制長短句的"詞』。"詞』就是這樣產生的,而且它一開始就是齊言和雜言同時發展的」。

2、曲子詞及其名稱:「詞,既然是和燕樂相配的歌詞,那它的準確名稱就應該叫"曲子詞』。"曲子』是指音樂部分,"詞』是指文辭部分,在樂曲歌詞中,這二者是不可分的。......故"曲子詞』這個名稱,清楚地說明了詞體的性質,表明了詞與曲的關係。」

此外,詞的名稱,還有:a.「樂府」。b.「詩餘」。c.「長短句」。d.「樂章」。e.「琴趣」。f.「語業」。g.「歌曲」。h.「別調」,等等。

(二)宮調與詞調的關係

「因為詞既然是配燕樂的歌詞,和音樂有密切關係,那我們就應該懂得中國古音樂的宮調律呂的基本知識,以便幫助我們去理解詞的格律。至於曲,那更是離不開宮調律呂的」。

1、什麼叫宮調律呂?「我國古代先有最基本的的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又增加了"變徵』和"變宮』(單引號"』是引者加的)就成了七個音,正是今天風琴上的一組音:1、2、3、4、5、6、7」。「這七個音只有相對音高沒有絕對音高」。「故在實際音樂中,它們的音高就要用"律』來確定。......"律』,指的是"十二律』........」。

2、詞調與宮調的關係。詞調既然是配燕樂的歌詞,那每首詞就有它自己的腔調,也就是詞調。每個詞調都屬於一定的宮調,詞調必須依據宮調來定律。不同的宮調往往可以表現不同的情感氣氛」。

3、詞調與填詞。「當詞的樂譜還存在的時候,作者寫一首詞,必須創製或選用一個歌調(即歌譜),然後按照它對字句聲韻的要求去配詞,這樣創作出來的歌詞才能協合音律,才可以歌唱。所以寫詞又叫做填詞或者叫住倚聲」。

「 宋代以後,那些跟詞相配的樂譜逐漸亡佚,後人作詞,就不能再按譜填詞,而是按唐宋人的詞來填詞;即是說把詞作為跟音樂完全脫離的一種舊體格律詩看待,把詞詩律化了。因此,今天來講詞的格律,只能跟講詩律一樣,從字數、句式、平仄、用韻、對仗等方面來講,而與詞的樂譜無涉了」。

(三)詞調種種

1、詞調的來源:a.「來自民間歌謠曲調」。b.「來自外國或邊地的音樂曲調」。c.「從大麴、法 曲中"摘編』而成」。d.「由樂工歌伎自己創作」。e.「由國家樂府(機關)製作」。f.「源於齊粱樂府或古歌」。g.「詞人自度曲」。h.「來源於佛教僧侶的唱導曲調」。

2、詞名與題名。「每一詞調,有個調名,又稱詞牌,如毛主席詩詞中〈沁園春〉、〈菩薩蠻〉、〈西江月〉〈清平樂〉等,就是詞牌或詞調名。詞在起初時,調名即題名,詞的內容和調名是完全相合的」。「但後來,詞的內容和調名常常沒有關涉,只是標誌某首詞用的是某某調(歌譜)而已,因此,往往在調名之下寫出詞題或小序」。

關於調名,還應注意:a.「"調同名異』,即一調數名,其中一個為本名,其餘為別名」。b.「"調異名同』如《菩薩蠻》又名《子夜歌》,而另外還有《子夜歌》的正調,完全不同於《菩薩蠻》之別名的《子夜歌》」。c.「"調異句同』,即有些詞調字句全同,但譜入音樂的腔調並不相同,是絕不相混的兩調」。d.關於「"一調數體』即"調同句異』的現象」。

3、詞調的分類。「詞調根據字數的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或者分為小令、慢詞」。詞調又因分段的關係,還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區別。詞的一段叫住片或闋。片與片之間的關係,在音樂上是暫時休止而非全曲終了」。「不分段的詞即單調」。「雙調,是詞中最常見的形式,通常情況是上下片的字數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大致相同。凡上下片的字數、平仄不盡相同的詞,其下片叫住"換頭』或"過遍』(過片)」。「詞調又因音樂節拍不同而分為令、引、近、慢四類」。

4、對原有詞調進行增損變化而另成一體。「為了使詞調大大豐富起來,詞人除自製新腔外,也採取了依舊曲而改造新聲的辦法」。主要有:a.「犯調」。b.「轉調」。c.「攤破」。d.「減字」。e.「偷聲」。f.「疊韻」。g.「天字」。h.「促拍」。j.「連章」。

5、詞調的聲情。

我特別提醒初學寫詞者,你應該理解"詞調的聲情』的深刻含意!!「從音樂上講,詞調就是腔調。每一個腔調都表現一定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樂,這就是聲情。不同的腔調錶現不同的感情」。如「聲情激越、宜抒豪壯情感的詞調,有《六州歌頭》、《滿江紅》、《金人棒露盤》、《賀新郎》(入聲韻)、《念奴嬌》等;聲情低抑,宜於表現凄婉情緒的,有《阮郎歸》、《小重山》、《一剪梅》、《生查子》、《雨霖鈴》、《千秋歲》、《凄涼犯》、《壽春樓》、《賀新郎》(用上、去韻)等;表現歡快情調的,如《南浦》、《洞仙歌》;表現閑雅情調的,如《霓裳中序第一》。這些,都表現了詞調的不同聲情」。「不過,所謂詞調的聲情,也不能絕對化」。

(四)關於詞譜

「本來的詞譜,應該是詞的樂譜,但後來詞的樂譜逐漸亡佚了,就出現了今通行的"按詞填詞』的詞譜」。那麼,按詞填詞的"詞譜』又是如何來的?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欽定詞譜四十卷》條下的簡要說明得知:「所有詞譜,都是從唐宋人的詞作中,按照詞調的不同而分別加以歸納出來的。這些歸納出來的規定,成了後人填詞時遵守的格律——詞律」!

(五)詞的平仄、句式

1、詞的平仄概述。「舊體格律詩的字句平仄有統一規定,比較簡單,詞卻不然,每一詞調的字句聲韻平仄,有其不同的規定,因詞是歌詞,字句多少、平仄、韻位等,是根據不同樂譜的要求而定的」。「詞對聲韻平仄的要求,有個歷史發展過程」。下面,把和詞的平仄相關的問題,分別加以簡介:

a.「某些詞調的某些句子要求仄分"上、去、入』(單引號是本文引者加的)」

b.「去聲在詞中的特殊作用」。

c.「某些詞的句子還要求分出字的五音、陰陽」。

d.「"入作三聲』與"入』、"上』代" 平 』(單引號是本文引者加的)」。

「到此,關於詞的平仄律,應該總括一句:即不能籠統地說詞的平仄律比近體詩更嚴更細,只能說在某些地方要求得比近體詩要嚴要細。」

2、詞的句式及其常見平仄組合。「 詞有齊言、雜言,而且大多數是雜言,從一字到十一字不等,其中除某些有特殊規定的平仄外(如《醉太平》的前兩句,詞譜規定應作平平仄平),一般地講,詩的律句仍然是詞句的基礎」。(各句式的常見平仄組合本文省略——引者注)

(六)關於詞韻。詞的押韻方式比舊體格律詩複雜,而且變化多,常見的有如下幾種形式:

1、「一韻到底」。

2、「一首多韻」。

3、「以一韻為主,間葉他韻」。

4、「疊韻」。

5、「同部平仄韻通押」。

6、「句中韻」。

7、「四聲通葉」。

8、「平仄韻互改」。

9、「限用入聲字」。

10、「押韻變格」。

(七)詞的對仗

1、「對仗是詞律所要求的」。「第一,凡某些詞在某處要求用對仗,用唐宋人的作品來驗證,是符合多數作品實際的。」「第二,從某些詞調的來源看,有的詞是從律詩演化而成的」。

2、詞中常見的幾種對仗形式

「 舊體格律詩在何處用對仗,有明確規定,而詞卻不然,有的詞調不要求用對仗,有的詞調在某些地方卻要求用對仗,至於在什麼地方用對仗,就因詞調而異了」。「詞中對仗既可平仄相對,也可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跟律詩中對句必須平仄相對不同」。「詞的對仗,還有一種情況,即兩句字數不同也可相對」。

四、我對古體詩詞的認識

(一)古體詩。

說起古體詩,就其歷史、格式都無法作個準確的定義。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根據歷史發展階段、詩的句式長短、每首詩的字數句數、以及對詩的韻律要求程度,對古體詩作個大致的分類規範:詩經,辭賦,古風,律詩(即格律詩的簡稱)。

「詩經」,可以把載入我國第一部詩集:《詩經》的古詩稱為「詩經」類。把對字數、句式句數、韻律都無嚴格要求的詩稱為「辭賦」,如宋玉的《神女賦》、《高唐賦》,屈原的《離騷》等。把對每首詩的字數、句數、詩韻有要求,但不嚴格苛求的詩稱為古風。把對每首詩的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韻律、對仗都有嚴格規定的詩叫作律詩,也可稱之為格律詩。

這裡,順便說一下,有的書或有的人常常提及「古體詩」、「舊體詩」或「近體詩」,因為格律詩是在唐朝以前的詩的基礎上經過發展、改造、創新最終定型而來的。當時的詩文界就把唐朝以前的詩統統稱做「古體詩」或「舊體詩」,唐朝時才產生並最終定型的一種新式詩體——「格律詩」就叫「近體詩」。但是,現在人們常說的「舊體詩」,就包含了在唐朝盛行的格律詩在內所有詩體。然而,現在有些人稱呼的「近體詩」,仍然是指唐朝時產生的「近體詩」,而並非今天的現代詩。

現在,我就來簡要談一下對「古風」和「律詩」的評價問題。

「古風」是古體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常說的「古風」,基本上是指每首詩只有「四句」(其它句式也有,但以四句為最多);每句只有「五字」或「六字」或「七字」(也有「四字、八字、九字的,但以五字、六字、七字為主,其中又以五字、七字最多),而每首詩只要第一句的字數確定了,其餘三句的字數必須基本相同;每首詩的第二句與第四句必須押韻,不強調「對仗和平仄」對應關係。正如《綱要》指出:「古體詩根本無"格律』可言。有關古體詩的平仄、句式、用韻等問題,那是屬於修辭學的範疇,而與格律學無關」。

還必須指出:「絕句」是屬於「格律詩」的範疇,不應歸屬於「古風」。正如《綱要》所說:五言絕句「在平仄上,可以看做是從律詩截取四句而成(非指律詩早於絕句)」;七言絕句「在平仄律上,跟五絕一樣,也可以看做是從律詩截取四句而成」。可見「絕句」是要求有「平仄」律的,而且,在用韻處的平仄都嚴格規定。《綱要》指出「凡用"仄韻』或用"平韻』而平仄粘對不符合近體詩規定的,雖字數與五絕或七絕完全相同,都是"古絕』(即是"古風』——括弧內是本文引用者加的)而非"絕句』(!!!——驚嘆號是引者加的)」

「古風」具有字數少、句子短而整齊、規矩框框不多、易於寫作、易於背誦。因而深受寫作者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從它誕生、發展而流傳兩千餘年,至今仍生機蓬勃,沒有任何衰敗的跡象!

律詩也具有短小精幹、易於寫作、容易記憶、便於背誦的優越性。「應該指出,舊體格律詩的產生,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因此,它一經產生之後,即具有相當強的生命力,連綿一千多年,直到今天」。

格律詩在初唐時經過產生、定型,到中唐得到大力發展,因此,格律詩的鼎盛時期應該定在唐朝。當時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物質豐富,人民物質生活的提高,必然要求精神生活的提高。因此,各種文學、藝術創作得到極大發展。格律詩作為一種新興詩體,自然激發廣大詩歌創作者的熱忱。誠然,作為古風一類的詩也一樣得到了極大發展。但是,進入宋朝,格律詩也隨之步入壯年。正如人們常說:唐詩、宋詞、元曲,格律詩到宋以後,就不再有輝煌的發展歷史!

格律詩不再輝煌發展是由它產生時的格律規定所決定的。這種規定最初是非常嚴格的。諸如每首詩的行數,每行的字數,每個字的平仄,每首詩的對仗,都有嚴格規定。正是這種種嚴格規定,對格律詩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局限。

平仄律及其局限。毛主席指出:「因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可見平仄律是律詩的基本要求,也是第一要素。對一首詩中的每個字、每一句都有具體而嚴格的規定(在本文「二」中已述,故此處從略)。但是,在廣大格律詩作者的實踐中,不斷發現這些嚴格的規定是無法實現的!因為它無法客觀反映詩作的對象。內容決定形式,這是對作詩者的基本要求。「格律」是詩的一種形式而決不是詩的內容!因此,當要準確反映詩的內容而不得不違反「平仄」律時,就只好採取「拗救」。以至,後來又產生了「小拗」、「大拗」,最終產生了「拗律」!此時,我不知「平仄律」還有沒有尊嚴?!

格律詩還必須有「對仗律」(前面已述,此不再累)

(二)格律詞。

「詞」也是由於人們物質生活提高之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至於產生的具體年代已無從查考,但至少可以追溯到隋代。如隋代的《河傳》、《楊柳枝》等。關於詞的產生、演變、發展、名稱、別名等一系列問題,我均在《我對學寫古體詩詞的點滴認識(3)》中詳述,故此處不累。

應該指出:宋代是我國格律詞發展到鼎盛時期!那時的詞「每首就有它自己的腔調,也就是詞調。每個詞調都屬於一定宮調,詞調必須依據宮調來定律。不同的宮調往往可以表現不同的情感氣氛。」因此,「宋人多是按譜填詞」。

格律詞也是在古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格律詩的產生、發展,格律詞也逐漸產生、發展。它也具有字數較少,句式短,每首詞句子不多的特點;相較於古風、格律詩而言,它更能細膩地表達人們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情感,因而深受作者和人們的歡迎。因此,在宋代得到飛躍發展!

《綱要》指出:「宋代以後,那些跟詞相配的樂譜逐漸亡佚,後人作詞,就不能再按譜填詞,而是按唐宋人的詞來填詞;即是說把詞作為跟音樂完全脫離的一種舊體格律詩看待,把詞詩律化了。因此,今天來講詞的格律,只能跟講律詩一樣,從字數、句式、平仄、用韻、對仗等方面來講,而與詞的樂譜無涉了」。既然,當那些與詞相配的樂譜完全亡佚以後,後人所作的詞就與樂譜無涉,那麼,是否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些詞不一定協合音律,因而不一定能歌唱?答案是肯定的。換句話說,這時寫詞並不一定為歌唱而作。這時,「平仄律」、「對仗律」這兩個「枷鎖」就象禁錮律詩一樣,將宋代盛極一時的「詞」也禁錮起來,使其喪失生機。再則,「詞」畢竟比「詩」的字數多、句數多而不便記憶,因此,格律詞的地位喪失比格律詩還快!

綜前所述,我認為「格律詩詞」的產生和發展,有歷史的必然性;但由於格律的嚴苛,禁錮了格律詩詞的長期輝煌和發展,這也就是格律詩詞的歷史局限性。時至今日,格律詩詞已經步入老年,這是不爭的事實。新陳代謝是宇宙的第一定律——適者生存(或生成)不適者淘汰。我可以樂觀的預見:在當今中華盛世時期,一種嶄新的詩詞體式必將誕生,讓我們滿腔熱情地歡迎它吧!

唯美的古風句子  1、 用我三生煙火,換你一世迷離。  2、 我自是年少,韶華傾負。  3、 長街長,煙花繁,你挑燈回看,短亭短,紅塵輾,我把蕭再嘆。  4、 終是誰使弦斷,花落肩頭,恍惚迷離。  5、 多少紅顏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亂冢。  6、 蒼茫大地一劍盡挽破,何處繁華笙歌落。斜倚雲端千壺掩寂寞,縱使他人空笑我。  7、 任他凡事清濁,為你一笑間輪迴甘墮。  8、 寄君一曲,不問曲終人聚散。  9、 誰將煙焚散,散了縱橫的牽絆。  10、 聽弦斷,斷那三千痴纏。墜花湮,湮沒一朝風漣。花若憐,落在誰的指尖。  11、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12、 相忘誰先忘,傾國是故國。泠泠不肯彈,蹁躚影驚鴻。  13、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樓,上有傾城傾國之舞袖。  14、 待浮花浪蕊俱盡,伴君幽獨。  15、 一朝春去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16、 靜水流深,滄笙踏歌;三生陰晴圓缺,一朝悲歡離合。  17、 燈火星星,人聲杳杳,歌不盡亂世烽火。  18、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過去,回不了當初。  19、 烏雲蔽月,人跡蹤絕,說不出如斯寂寞。  20、 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  21、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22、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23、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24、 蝴蝶很美,終究蝴蝶飛不過滄海。  25、 終於為那一身江南煙雨覆了天下,容華謝後,不過一場,山河永寂。  26、 風華是一指流砂,蒼老是一段年華。  27、 山河拱手,為君一笑 。  28、 幾段唏噓幾世悲歡,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29、 經流年,夢回曲水邊,看煙花綻出月圓。  30、 霧散,夢醒,我終於看見真實,那是千帆過盡的沉寂。  31、 生生的兩端,我們彼此站成了岸 。  32、 緣聚緣散緣如水,背負萬丈塵寰,只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33、 看那天地日月,恆靜無言;青山長河,世代綿延;就像在我心中,你從未離去,也從未改變。  34、 就這樣吧,從此山水不相逢。  35、 既不回頭,何必不忘。 既然無緣,何須誓言。 今日種種,似水無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36、 心微動奈何情己遠,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37、 也許是前世的姻,也許是來生的緣,錯在今生相見,徒增一段無果的恩怨。  38、 一年老一年,一日沒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輩催一輩,一聚一離別,一喜一傷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夢裡 尋一夥相識,他一會咱一會,那一般相知,吹一會唱一會  39、 總在不經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縱然發現光景綿長。  40、 有一種隱忍其實是蘊藏著的一種力量,有一種靜默其實是驚天的告白。  41、 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  42、 舉杯獨醉,飲罷飛雪,茫然又一年歲。  43、 轉身,一縷冷香遠,逝雪深,笑意淺。來世你渡我,可願?  44、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追尋,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人。  45、 塵緣從來都如水,罕須淚,何盡一生情?莫多情,情傷己。  47、 誰應了誰的劫,誰又變成了誰的執念。  48、 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  49、 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  50、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盛宴之後,淚流滿面。【唯美的古風句子】讓我沉浸在這樣的詩詞畫意中淺淺吟唱吧!


推薦閱讀:

認識太歲--玉虛居士
我認識的時髦姑娘 都在穿這種又美又帥的鞋子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認識誤區
要正確認識基本法和憲法的關係
人類是怎樣逐步認識宇宙的?

TAG:詩詞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