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十洲:二戰期間世界五大博物館如何保護文物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吳十洲 澎湃新聞:今年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同時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0周年,這樣的歷史背景是您將故宮與世界四大博物館並列起來進行考察的原因嗎?吳十洲:把故宮博物院和大家公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即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並列起來進行研究,是我之前就有的研究計劃,並非是今年才提出來的。之所以把故宮與這四個博物館放在一起研究有兩點考慮。 首先,聯繫到二戰,這五大博物館的所屬國都是反法西斯陣營的國家,是最終的戰勝國,是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而文化上的「巧合」在於,二戰期間這五大博物館不約而同地都有轉移、疏散文物的行為。這五個博物館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相同的是,它們都擁有豐富的藏品,這不僅體現在數量上,同時也體現在其價值上。不同點在於,五個博物館曾經的歷史和性質不同,盧浮宮、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以及故宮都是各自國家的皇宮,在大革命的背景下,轉而成為博物館。其次,政治和文化本身就關係緊密。無論是從殖民時代,還是新大陸的發現算起,近代才誕生、強大起來的美國與歐洲老牌強國英國、法國以及俄羅斯的發展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在政治發展日益強大進行殖民活動的時候,不斷地掠奪大批優秀的珍貴文物,以此豐富本國的博物館藏品,這些博物館甚至藏品見證了政治大國的崛起和擴張。而故宮文物的流失與再聚合則見證了中國政治的腐朽、衰亡以及再次崛起和復興。但是,以往人們通常提「四大博物館」,而不提「五大博物館」,即使有「五大博物館」的說法,故宮也未必被視為其中之一,我覺得這低估了故宮博物院的地位。 從藏品數量上,故宮博物院有180餘萬件(套),藏品的93.2%是珍貴文物,也就是國家定級文物(單霽翔語)。故宮博物院的藏品結構和組成體現了中國在文化上,作為東方文明的傑出代表,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明從未被阻斷的國家,在民族融合和各民族共同發展上有著豐富的歷史,對比其他四大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具有誕生世界級大博物館的可能。當然,想得到世界公認,成為世界頂級博物館,無論是立館理念,還是展覽條件,故宮仍有一段路要走。 然而,這些都在改進的過程中。這些都不應妨礙故宮博物院成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的決心與前行的腳步。所以,我特別要把故宮和四大博物館放在一起談。
大英博物館中收藏的古埃及文物 我原本計劃的題目比較大,是「五大常任理事國與五大博物館」,後來改成了「二戰期間五大博物館的文物保護」,這個題目並不為人所關注,我們希望能做些努力。原本今年,我們還有計劃聯繫四大博物館一起就此主題做個這段歷史的展示活動,但是對方熱情不高,遂未達成。澎湃新聞:那麼,這個研究目前進行得如何?吳十洲:研究工作還在進行中,確實遇到一些困難,比如國外博物館的相關檔案有些尚不能看到,所以一些具體細節我們還並不清楚是怎麼回事兒。我們也已經獲得了一些資料,參與此項研究的外籍研究人員也在努力查閱相關檔案。可以說,「四大博物館」在二戰期間進行文物保護的基本情況我們已經有所了解,但是更進一步的研究,還需時日。澎湃新聞:四大博物館在二戰期間都有怎樣的遭遇?吳十洲:簡單地說,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遭受的戰爭破壞最輕微,因為戰火沒有燒到美國本土。大英博物館在倫敦大轟炸時受到相當嚴重的破壞,德國進攻列寧格勒時,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也遭受到戰火的嚴重損壞,法國的盧浮宮博物館的情況相較而言要好一點,因為法國人要保護首都,宣布巴黎為不設防城市,那麼,盧浮宮就沒有直接遭受炮火的洗禮。不過,這四大博物館在戰前以及戰爭期間都有文物保護、疏散的舉措。據我們目前了解的情況,即便是遠離戰火的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也是有所準備的,只是最終沒有實施疏散。
英王喬治六世和伊麗莎白王后在白金漢宮遭轟炸後的瓦礫中 澎湃新聞:大英博物館和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情況,這兩個直接遭受戰爭炮火的博物館如何進行文物疏散?吳十洲:那麼,就目前我了解的情況,挨個簡單說一下吧。先說俄國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當時的聖彼得堡已更名為列寧格勒。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列寧格勒,包圍列寧格勒900多天。在此之前,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一百萬件博物館珍品分別裝載到兩列經過特殊改裝的火車被運往烏拉爾地區,在那裡成立了艾爾米塔什烏拉爾分部,弗拉迪·萊文森萊辛任負責人,保護了大批的文物。
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士兵將疏散時寄存的物品退還。 而留在列寧格勒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糧食、水源、武器等極度缺乏的狀態下,忍飢挨餓,搶救滯留在博物館內的文物,以及一些其他地方還沒有來得及運出的文物。並且在裝備極度落後的情況下,認真清理德軍轟炸後的博物館內的設施,保證了文物的安全。大英博物館在文物保護方面的行動比較早。1933年,當納粹分子在德國掌權後,大英博物館管理者就預料到戰爭不可避免,於是抓緊轉移藏品以防患於未然。他們在諾丁漢郡找到一所寄存博物館藏品的建築,還借用了一條很少使用的地鐵隧道,不過後者濕度較高,不利文物保存。博物館職員按重要性給文物列出清單,隨時準備撤退,沙袋和防毒設施都在博物館內安置妥帖,博物館東面的地下室還用鋼材和木頭進行了加固。1939年8月23日,戰爭迫在眉睫,博物館職員和志願者被連夜叫起,第二天一大早就開始了裝箱與搬遷。他們將文物打好包裝,一件件貼上標籤,隨後分批轉移到指定地點,第一天就運走了12噸文物。到英德宣戰時,大多數藏品都已安全撤離博物館。剩下的一些文物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有的沒經包裝便裝車,有的由於體積太大不能轉移而被迫另想辦法,來自夏洛特女王島的圖騰柱乾脆被就地隱蔽在了博物館的柱廊裡面。倫敦大轟炸中,大英博物館建築先後遭受高爆炸彈、燃燒彈襲擊,本身受破壞嚴重。
倫敦大轟炸中的大英博物館 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大空襲過後,博物館的管理者把已轉移出去的文物二次轉移到威斯特伍德的一座礦井中,那裡的通風設備較好,也有足夠的空間。二戰結束後,大英博物館開始全面復建,藏品陸續搬回「老家」。只是由於空襲中館舍遭受了比較嚴重的破壞,許多分館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才修繕完畢,其中有兩個直到1980年代才得以重新開放。 澎湃新聞:那麼,盧浮宮和大都會博物館的情況如何?吳十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在歐洲,美國本土未受攻擊,這為保護文物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合眾」是美國在二戰中拯救文物的主題,大都會博物館機構設置也體現了社會各界聯合起來搶救文物、與歐洲國家聯合協作的特點。目前對大都會博物館的具體情況了解有限,知道的情況是,官方對此很重視,他們成立了專門組織——保護和拯救戰區藝術歷史遺址委員會。在美國,從文化工作者到政府官員,多個領域的人員為保護文物做出了貢獻。美國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國務卿提出草案、總統羅斯福成立委員會、美國最高法院法官歐文·羅伯茨擔任主委。美軍始終將保護藝術作品和文物,作為其作戰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另外,還有大學和政府的聯合行為,旨在拯救藝術作品和文物。1942年,哈佛弗格藝術博物館的成員喬治·斯陶特,提出文化遺址在歐洲戰火下岌岌可危。隨後,1943年1月美國學術團體委員會組織了一個保護委員會,由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威廉·丁斯摩爾擔任考古學協會主席,成員還有來自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弗朗西斯·亨利·泰勒,國家美術館的大衛·芬利,以及來自哈佛的保羅·薩克。法國雖然是投降不抵抗,但是政府確立不設防政策時,也包括了一系列文物保護辦法。1939年9月2日,博物館工作人員將眾多藝術品向外省轉移。經過4個月的努力,5446箱來自盧浮宮和巴黎其他博物館的藝術品,分成51個車隊199輛卡車分批轉移到外省,隱藏在法國西部和中部的11個修道院和城堡里。 澎湃新聞:這些文物保護行動中,有哪些具體的事例?吳十洲:根據掌握的資料,法國的情況可以提供一些細節信息。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 比如,著名的畫作《蒙娜麗莎》,可以說說它的流亡生活。早在希特勒上台的1933年,由於一戰的前車之鑒,時任法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的雅克·若雅敏感地嗅到了戰爭的氣息,他和巴黎各個博物館館長們開始醞釀將博物館內的藝術品分期轉移到外省隱蔽的計劃。遠離巴黎的中部和西部鄉村是隱藏藝術品的最好地點,特別是盧瓦爾河谷地區,一共有大大小小三百多座城堡,大多隱藏在遙遠的鄉村,被森林和河流包圍著,它們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與世隔絕的生活環境成為了藝術品的最佳避難所。1939年,戰爭的硝煙已漸漸燃起,8月28日,第一批藝術品轉移從盧浮宮開始。提前幾天,盧浮宮的工作人員就開始打包需要運送轉移的五十幅名畫,達·芬奇的巨作《蒙娜麗莎》在第一批運送名單里。《蒙娜麗莎》離開了盧浮宮,抵達香波堡躲避戰火。此後迫於時局形勢,這幅畫作隨著戰火蔓延,一路向北,在法國各地輾轉——離開香波堡後,被送抵法國薩爾特省的盧維涅城堡,後來又來到了阿韋龍省的洛克·帝尤修道院。但是夏季來臨時修道院過於潮濕,於是1940年10月,《蒙娜麗莎》與大量盧浮宮珍品一起被安置在法國西南部蒙托邦的安格爾博物館。二戰中德國人曾要求法國將隱藏在農村古堡里的藝術品都運回巴黎用作德法「藝術交流」。於是,《蒙娜麗莎》再次逃亡,被轉移到洛特的蒙塔爾城堡。直到1945年盟軍勝利在即,《蒙娜麗莎》才結束逃亡生活,回到巴黎的盧浮宮。另外,盧浮宮的文物保護中還有裡應外合的保護者。1939年至1940年德國剛要發動進攻,法國國家博物館的主管雅克·若雅爾就將盧浮宮內一件件國寶疏散轉移了出去。大部分文物是集中運送的,為了防止空襲,藝術品大都存放在偏遠的古堡中。弗蘭茨·馮·沃爾夫-梅特涅伯爵是納粹駐巴黎總督阿貝茨任命的藝術品保護部的主管。他不是納粹狂熱分子,而是通常說的「好納粹」。他和若雅爾密切合作,堅決按照《海牙公約》辦事,致使不少落入納粹囊中、即將運往德國的文物又被送回盧浮宮。因為梅特涅伯爵只做「對法國有利的事兒」,1942年他被撤職。戰爭期間,雖然盧浮宮的藏品受到了一些保護,但是法國私人藏品則難以避免地遭到劫掠。還有,當時歐洲戰場前線有一群戰士,他們被稱為「古迹衛士」,其主要工作就是搜尋被盜或失蹤的文物和藝術品。這三百五十名戰士,來自十三個國家,平均年齡四十歲,領命於羅斯福總統,受助於艾森豪威爾將軍。他們所在的單位叫「古迹、藝術品和文獻部門」,一般簡稱為MFAA。參軍前他們都是文物藝術方面的行家裡手——或是建築師,或是教授,還有博物館館長,都是具備專業技能的精兵強將。他們的任務非常明確:竭盡所能拯救歐洲文化。
由喬治·克魯尼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古迹衛士》,影片根據著名歷史學者、「古迹衛士藝術品保護基金會」創始人羅伯特·M.艾德塞的小說《古迹衛士:盟軍英雄、納粹強盜與尋寶之旅》改編,片中喬治·克魯尼飾演哈佛弗格美術館的工作人員喬治·斯陶特。澎湃新聞:抗戰期間,故宮有怎樣的遭遇?吳十洲:根據文獻記載和相關研究,抗戰期間故宮的情況是比較清楚的。「七七事變」爆發之前,為了保護故宮文物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故宮博物院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大部分精品文物已經遷出、轉移,留存的文物在後來也未受到嚴重破壞。故宮博物院先後進行過五次文物南遷,實行文物的「戰略大轉移」。1933年2月至5月,宮內重要文物被裝成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南遷文物又沿三路輾轉遷徙至四川,分別存於四川省的巴縣、峨嵋和樂山。開始了長達10年的萬里西行,最終運抵四川,抗日戰爭勝利後,三處文物復歸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南京。
文物南遷途中 南遷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歷代的宮廷收藏,堪稱國寶,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毛公鼎、著名的《快雪時晴帖》等。在15年里,南遷文物行程上萬里,穿越大半個中國,然而上百萬件文物中沒有一件丟失,也幾乎沒有毀壞。澎湃新聞:具體介紹一下故宮文物南遷的情況?吳十洲:故宮文物南遷的情況,有三本書可以供讀者參考閱讀。一本是吳景洲的《故宮盜寶案真相》;一本是那志良的《故宮四十年》,後來在這本書的基礎上,他又有一本《故宮七十年》;另外一本是歐陽道達的《故宮文物避寇記》。吳景洲即吳瀛,故宮文物南遷初期他是總押運官,那志良、歐陽道達二人都是故宮職員、南遷的親歷者,這三本書有故宮南遷情況的詳細記載,也應是原始記載。2010年,也就是故宮博物院建院85周年、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周年時,故宮博物院曾倡議舉辦了「重走文物南遷路」實地考察活動,這次活動得到台北「故宮」的積極響應,南京博物院也參與其中。當時參與這個活動的人員,很多就是當年故宮南遷親歷者的後代。這次考察路線就是按南京-貴陽-安順-寶雞-漢中-成都-重慶-峨眉行進,途中也考察了樂山、峨眉兩地的文物存放地和存放遺址。澎湃新聞:北平淪陷後,故宮經受了怎樣的政治風波?吳十洲:北平淪陷後,主持故宮日常工作的就是故宮博物院總務處長張庭濟,他與留守職工一起還是按原有體制工作,典查留存文物,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苦撐了八年。當時,日本人雖然攻佔了北平,但是也不得隨意進入故宮,除非帶有介紹信,否則會被留守的工作人員拒之門外。日本也曾妄圖派日本人擔任故宮的院長或顧問,但遭到了故宮方面的堅決抵制,因而未果。從「七七」事變到1942年,故宮博物院經歷了地方維持會時期、王克敏偽政權時期、王揖唐偽政權時期,在外有侵略者窺伺、內有偽政權覷覦的境況下,為保護古物不受損害,故宮博物院也是歷經風波。比如,1938年6月,敵偽憲警曾兩次闖到故宮博物院太廟圖書館以檢查為名搬走撕毀大批圖書雜誌。據《馬衡傳》記載,這次故宮圖書館共計損失書籍242種,340冊;雜誌369種,10682冊。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故宮博物院面對這種情況也是無可奈何,張庭濟一面指示太廟圖書館做好損失統計、藏匿好餘下的「敏感」書籍雜誌,同時也利用人脈關係與日偽政權華北政務委員會積極交涉,追討部分書籍。故宮圖書館有數萬冊的書籍、雜誌被毀。在其他地方的博物館、圖書館,被毀的書籍、雜誌中還有孤本刊物。
北平佔領時期,故宮邊上的日軍 澎湃新聞:日偽憲兵毀壞的都是什麼樣的圖書?吳十洲:去年《故宮博物院院刊》登載的一篇文章談到這個問題。主要有三種圖書,第一類就是含有反日、抗日、愛國內容,或與日本的殖民地、滿洲、日偽政權有關的書籍、雜誌。第二類就是含有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共產黨、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等內容的雜誌,這都是要銷毀、查禁的。第三類就是,由非佔領區或者國外發行的有關司法、教育、財政等方面的書籍、報刊雜誌等印刷物,這是因為日本推行愚民政策。澎湃新聞:抗戰期間,日本徵討戰略物資,是否波及故宮?吳十洲:日本軍隊佔領北平,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未遭大規模的掠奪、破壞。其主要原因大概在於,首先,被佔領的故宮已成為日軍的囊中之物,動與不動只是時機問題;其次,中國的抗日武裝還大量存在,日本人的主要精力更多的還是放在軍事行動上;再次,日本人與清室貴族自民國建立以後結成了特別關係。1928年夏,孫殿英清東陵盜墓驚天大案引來遜清皇室的強烈不滿。1932年春,日本在侵佔中國東北之後,又抬出溥儀來充任「滿洲國」皇帝,日本關東軍和「滿洲軍」強行進駐東陵地區,把東陵劃歸「滿洲國」熱河省管轄,並在這裡設置了「東陵地區管理處警察署」。由此來看,日本人更不會重蹈孫殿英的覆轍。不過,當時日軍確實在故宮搜集大量銅器、鐵器,用做軍需。1944年8月,偽政權相關機構下令搜集銅器、鐵器事宜,並成立了專門的機構,叫北京市金品獻納委員會,強制徵收各類銅鐵製品,故宮也未能倖免。因為故宮和歷史博物館中銅缸、銅炮等數量很多,日方就曾以遊覽之名前往調查過,所以他們是了解情況的。搜集令下達之後,故宮人員一方面強調這些銅器都是古物,且均已編號登冊,不能交出;另一方面也對此類文物盤查、分類。儘管故宮也是多次抵制,但最終迫於壓力,為了確保整體安全,不得不將一些散落於各院落無號又殘破的銅缸銅炮交了出去。但是他們並不滿足,要求故宮必須捐獻更多。後來,日軍又從故宮劫走一批文物,不過,這批文物剛運到天津,還沒來得及轉運到日本,日軍就宣告投降了。澎湃新聞:淪陷期間,故宮人員除了文物清點、保護,還有哪些工作?吳十洲:故宮的工作就是文物的查點、保護,還有維修、展覽。這期間比較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故宮測繪工作。從1941年到1944年,日偽建設總署和北平市計劃局委託華北基泰工程司,由張鎛主持對北平中軸線及其外圍重要古建築進行了系統的測繪,先後測繪了故宮中軸線以及外圍的太廟、天壇、先農壇、社稷壇、鐘樓、鼓樓等古建築。這次測繪範圍主要集中在中軸線上,北起鐘鼓樓,南抵永定門,重點就是紫禁城內的建築。因為此次測繪工作的初衷就是為了戰爭毀壞後的重建,所以前期規劃很詳細,測繪的內容比較精密豐富,手段也比較先進。為了方便保存真跡,測繪圖紙採用的是厚的橡皮紙。這套圖紙除單體建築有精密的平面、立面、剖面和大樣圖外,各宮院還有總平面圖、總立面圖、總剖面圖,此外,對於屋面及內外梁架的彩畫以及細部紋樣都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測繪。這個工作進行了4年,1944年秋完成。最終繪製出的大幅圖紙有680多張,另附大量的古建築照片及測量數據記錄手稿,這些都為建國後故宮古建的修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2015-06-18 來源:澎湃新聞 記者 於淑娟)
推薦閱讀:
※上海博物館藏品極品瓷器300P(一)
※xxx博物館項目建議書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旅行拍攝必學 解密博物館攝影技巧
※李昌鈺法庭科學博物館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