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何不敢把立武氏後代為太子?為何最終把江山還給李唐

武則天不是不敢立武氏後代為太子,武則天為了當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神擋殺神,佛擋殺佛,世上就沒有她不敢做的。

也不是武則天的侄兒不優秀。武則天的兩個重要的侄兒武承嗣和武三思,他們被武則天提拔起來後,政績怎麼樣,歷史上並沒有記載(事實上,以李唐為正朔的史書,也不可能去記載表揚這兩個人的事情),不過,這兩個人的政治智商倒是不低的。

(武則天)

武承嗣為了幫助武則天當皇帝,以及為了讓自己得到武則天的青睞,做了大量的工作。史書上說他極力建議武則天「去唐家子孫,誅大臣不附者」。史書上還說他巴結武則天的男寵,對薛懷義「皆執僮僕之禮以事之」。對武則天后期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他們「爭為執轡,謂易之為五郞,昌宗為六郎」。史書上的說法不無調笑鄙薄的意味。但是,武承嗣確實通過這樣做,殺開一條血路,獲得了武則天及不少人的支持。武三思更是在武則天去世,武氏倒台的時候,還能夠在政治上堅挺不倒,如魚得水。

可以說,武承嗣和武三思的政治能力,是絕對不比武則天的四個兒子低的。被武則天殺掉(或者說疑似殺掉)的前兩個兒子李弘和李賢,他們被史書評價很高。不管這個評價(尤其是《新唐書》和《唐會要》的評價)是否屬實,但他們沒能保護住自己,其實就是失敗。第三個兒子李顯顯然是個昏君。第四個兒子李旦靠裝聾作啞,挺到了最後,算得上是四個兒子中最優秀的。總之,要真正比較,二武的能力絕對不比這四李弱。

武則天最終沒立武氏後代,也不是她對武氏後代的印象不好。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因為二武不斷巴結武則天,同時在武則天登基當皇帝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武則天非常喜歡兩個人。(史書上記載,武則天曾評價二武:「我自有聖子,承嗣、三思是何疥癬。」這是武則天在決定立兒子為太子時說的話,不足為據)

(影視中的武承嗣)

那麼,既然如此,武則天為何最終沒有立武氏後代為太子呢?

其實,對於武則天來說,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矛盾。

如果武則天把皇位傳給兒子們,就意味和她把江山還給李唐。這對於她來說,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她當皇帝後,把「唐」改為「周」,就是與李唐決裂的表現。讓她把皇位還給李唐,那不是表明她的失敗嗎?誰願意把奪過來的江山還回去呀?

但是,如果把皇位傳給侄兒,那也是事實上把皇位傳給了別人。因為,侄兒雖然和她是一個姓,但僅僅是一個姓而已,血緣關係上,侄兒和自己要遠許多。畢竟兒子是自己親生下來的,而侄兒不是。

也就是說,不管武則天把皇位傳給兒子,還是傳給侄兒,都意味著自己好不容易到手的江山,在傳出去的那一刻,就失去了。

(狄仁傑和武則天)

這不僅僅是武則天的悲哀,還是整個封建社會女人的悲哀。因為封建社會是男權社會,女人是從屬於男人的。就算是好強的武則天,她也只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讓自己當皇帝,不能改變女人們的命運,更不能改變整個社會。

所以,表面看來,武則天最終沒有立武氏後代為太子,是因為朝臣狄仁傑等人的反對,是因為他在準備立武三思為太子的時候做了一個夢,狄仁傑在給她解夢的時候,讓她明白兒子最終比侄兒更親。但更根本的原因在於,她認識到她無法根本改變整個男權社會的悲劇。

既然無法改變男權社會,不如順應它,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畢竟皇位最終是要失去的,順應眾望,才是一種正確的選擇。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唐會要》)

推薦閱讀:

李唐《四季山水圖卷》-春夏秋冬水墨山水合卷高清圖賞析
南宋四家--李唐 萬壑松風圖

TAG:武則天 | 後代 | 李唐 | 代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