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憲問篇(33)君子為政者先看下屬的長處

原文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注釋

(1)驥,《說文》:「驥,千里馬也,孫陽所相者。天水有驥縣。」即千里馬,孫陽所相中的好馬。天水地區有一個叫「驥」的縣。會意。從馬,冀聲。按左傳,冀之北上,馬之所生,是冀亦兼會意。本義是好馬,良馬。本章指千里馬。

(2)稱,《爾雅·釋言》:「稱,好也。」稱是適宜、相當的意思,引申為好、美好。《說文》:「稱,銓也。」即稱物。形聲。從禾,爯(chēng)聲。(chèng)本義是稱量物體輕重的器具。這個意義後來寫作「秤」。又指稱量。本章指衡量。

(3)力,《說文》:「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災。」即筋骨。像人的筋骨形狀。賓士天下的功能也叫「力」,這種「力」可抵禦大災。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執耒耕作需要花費力氣。「力」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是體力,力氣。本章指能力。

(4)德,《說文》:「德,升也。」即境界因善行而升華。形聲。從彳(chì),惪(dé)聲。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本義是登高,攀登。本章指品德。

譯文

孔子說:「對於千里馬,不應先衡量它的能力,而是衡量它的品德。」

解讀

本章的內容編排在這裡,等於回答了上一章微生畝所問孔子的問題。看了本章,我們就會更深一層理解微生畝評價孔子的進一步含義。那就是說孔子只有靠耍嘴皮子四處遊說的能力,因為孔子為政治國的本事沒有實施出來,所以當時的很多人未必認為孔子可以治國。的確如此,有這樣的人才在沒有被任用,他的才能沒有通過事實來體現時,又有多少有智慧眼光的人會發現他呢?但是,有一樣東西是可以看到的,那就是一個人的「德」。所以,本章是孔子借用千里馬這個比喻,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針對那些懷才不遇的人,如果有人來觀察、分析他,要先從他的品德入手。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按照後人的理解,驥,千里馬。稱,稱讚。力,能力。德,品質。按這句話的直譯是,驥這種千里馬,不是稱讚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是稱讚其具有優越的品德。這話似有不符合常識,一匹馬的能力還可以說,但是一匹馬的品德又如何說請呢?再說,能力和品德應該是都要稱讚的,本章的說法不合情理。對於馬的能力,《周禮·夏官·司馬·校人》:「校人掌王馬之政。辨六馬之屬:種馬一物,戎馬一物,齊馬一物,道馬一物,田馬一物,駑馬一物。」意思是說,校人掌管有關王馬的事務。辨別六種馬的類別:種馬為一類,戎馬為一類,齊馬為一類,道馬為一類,田馬為一類,駑馬為一類。也就是說,把馬分為六個等級,種馬最好,駑馬最次。種馬即良馬、善馬。那麼,馬之「德」又作何解呢?先秦的典籍中,沒有關於馬之「德」德具體記載。我們常說的馬有靈性和馬通人性,指的就是馬的品德。良馬如遇主人墜鞍,它立刻站住,等主人起來,絕不會踐踏到主人或拖著主人跑。如果肚帶沒有繫緊,馬鞍不完全,就是騎上去了,它也不走,用鞭子打它也不走。又如老馬識途等等,都是良馬的德性。

本章雖然用千里馬來說,但是並不是為了說馬而說馬。驥,比喻像千里馬一樣有才德的人。對於一個人才來說,才與德都是很重要的,有德者必定有才,因為德是一個人第一等的才。但是,有才的人不一定有德。所以,選拔人才主要看一個人的品德。古有相馬的伯樂,可以分辨出馬之優劣。而識別人才,就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了。我們說學習《論語》,要從微言中得其大義,而孔子在本章中的微言就是這個「稱」字,是我們需要深入理解的。稱,本義是稱量,稱量物品。而在這裡,稱不可譯作稱讚,而應譯作衡量。本章的主語是「驥」,本身就是千里馬,能力本來就很強,其差別在與品德,而不是能力。對於馬來說,「稱」是衡量其馬德;對於人來說,「稱」是衡量其品德。所以,本章的直面意思是,對於千里馬,不應先衡量它的能力,而是衡量它的品德。我們再和上一章一對照,孔子就是告訴微生畝,判斷一個人才,不應先拿他的能力來衡量,因為沒有被使用的人才,其能力多強你又如何能看到。但是,能看到的是他的品德。孔子的品德,豈是微生畝之流能看到的。在現實生活中,君子為政者往往會說,要看一個人的長處,看一個人的優點。遇到他人有不足的時候,他會用原諒、理解來對待。而小人為政者就不同了,他會用貶低對方的一個標準來衡量人,會拿別人能力中最不足的一面來說事。我們去判斷小人為政者和君子為政者,也應先衡量他們的品德。

推薦閱讀:

《論語》公冶長第五
日課 |《論語·八佾》6
《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3)
日課 |《論語·為政》8
素材集錦與《論語》有關的集錦

TAG:論語 | 君子 | 下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