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 問候禮節(禮儀漫談)

問候禮節(禮儀漫談)

馬保奉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5月12日 第03 版)

  現今城市生活節奏緊張,大家各忙各的,對他人關心少了,人際關係趨於淡薄,問候禮節常被忽視,造成彼此關係不爽和誤會,提醒、強調一下問候禮節,似有必要。當你走在陌生的路上,聽到朋友或熟人問候:「老張,你好!」,同時一隻溫暖的手握住你的手,就像是一縷陽光,頓時讓人感到溫暖。問候禮節,主要指以語言、文字以及肢體動作,問候人,向人表示友好、關心、關愛的禮節。

  文字問候

  採用文字問候,是因距離遠,或雖距離近,而不便見面的時候。不論給父母或朋友寫信,開頭總會寫上:你(您)好、身體好嗎、工作忙嗎等問候語。電報問候形式鄭重,對外交往使用較多,祝賀(節日、生日、就職等)、慰問(災害、生病、遇險等)、弔唁等都屬於這一類。現在通訊發達,電腦、手機普及,電子郵件、簡訊以及視頻等形式問候漸成時尚,據說年夜飯前後兩個小時的簡訊問候就有上億條。

  語言問候

  語言問候,又分當面和電話兩種方式,以當面問候更為直接、親切。問候語言簡明扼要,內容貼近人們的身體健康、日常生活,如「身體好嗎?」「忙嗎?」等。過去北京常以「吃了嗎?」問候人,現在使用頻率低了,覺得它土、過時了。其實,這種問候只不過是一種招呼,至於對方是否吃過飯,並不重要。類似這種「詞不達意」問候語言,其他國家也有,如在阿拉伯游牧國家,人們見面常用的問候語是「牲口好嗎?」不了解當地風俗,猛一聽到這種問候,肯定會不知所措。不過,時代在發展,各國人民交往日益廣泛、緊密,問候語言互相借鑒,國際間正在形成某些通用的問候語言,如「您好!」「大家好!」「早晨好!」「晚上好!」等。但是,這並不妨礙保持民族傳統,中華民族問候語言豐富,如「久仰」、「幸會」等,文雅、富有表現力,完全上得了檯面。

  次序問候

  與熟人會面,視而不見,不打招呼,不問候,是失禮行為。如果確實忙,不妨點點頭、微笑一下,也可代替問候。一般來說,兩人相見,距離太遠,可舉手問候,以避免高聲叫喊的不雅。見面時,適合互致問候語的距離約在3米左右。年輕者與年老者相遇,前者應主動問候後者;男士、女士見面,男士應先開口。當然,年長者、地位高者見到年輕後輩、下屬,主動問候,會顯得更具親和力。事實上,公共場合問候人,並不十分計較由誰先開口,應視現場情況而定,如年長、地位高者正在與人交談,年輕人、地位低者不可貿然趨前問候,應等待他們先開口。

  肢體問候

  以肢體動作問候人,主要是手的動作,如招手、拱手、握手等。以頭部動作和臉部表情問候人,也很常見。公共場合,在較遠的地方看到熟人,可舉手問候,方法是抬起右臂,掌心向前方伸直,左右擺動手掌,或摘下帽子,向其擺動。近距離問候人時,多以右手或雙手與其相握。當然,老友好久不見,激動時刻,相互擁抱、拍打背部,則是問候的熱情方式。至於以親吻對方臉部來表達的問候,我國比較少見。點頭會意,互致問候,適用於安靜或嘈雜等不宜交談的場合。以鞠躬問候人,適合於少對老,個人對眾人。以微笑問候人,適用於對不相識、初相識者,也適用於在同一場地的不同場合,多次見到的熟人。

  差別問候

  中西問候語差別大。漢語問候語一般比較細緻具體,如看到熟悉的人走過,會問「到哪去?」看到夾著皮包回家的人,會問「下班了?」看到提著菜籃去菜市場的人,會問「買菜去?」等。可是,西方人對我們這些問候語言,難以理解和接受,認為這是明知故問,沒話找話,覺得沒有意義,還有打探別人隱私之嫌。另外,迎接剛下飛機的客人,我們會問候人家「一路上辛苦了!」他們往往會感到不解,路上挺好的,不辛苦!再就是,「天冷,穿暖和點,別著涼感冒了!」在西方人聽來,這是母親囑咐小孩子的話。總之,中西問候語言諸多不同,同他們接觸中,隨時都應留意,不要生搬硬套。

  (作者為外交部禮賓司原參贊)

推薦閱讀:

海外自駕--常見問題--租車準備
有哪些行為是國內正常,但是在國外是違反禮儀的?
歐美學生都穿什麼樣的鞋子?
這才是真相:三四線人走了,房價反而上漲,為什麼?
四位大佬談移動電競的商業化和海外電競

TAG:禮儀 | 禮節 | 人民日報 | 人民 | 海外 | 問候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