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審視「三道彎」體態在舞蹈教學中的運用-
06-08
眾所周知,「三道彎」,特指在舞蹈動作中的頭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反方向呈S狀的形態;廣義上講,「三道彎」是世界東方各民族舞蹈的典型姿態之一。從地域的角度來談,位於中國文化圈內東西南北各文化板塊的民間舞種匯成了多種舞姿的三道彎,如山東的膠州秧歌;陝北秧歌;東北秧歌;安徽花鼓燈;雲南花燈。東北的滿族舞蹈,朝鮮舞蹈比比皆是,呈現出紛繁的三道彎舞姿造型。 在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中,「三道彎」分為流動中的「三道彎」和靜止中的「三道彎」。中國民間舞蹈的基本形態可以直接上溯到遠古。例如,漢代舞蹈的文獻資料顯示漢代的舞伎腰部被描繪得細如束絲,軟若柔枝。不但顯示了舞者身形的秀美,還把漢代舞蹈「翹袖撅臀」、「纖腰長袖」的特定「三道彎」勢態惟妙惟肖的顯現出來。 著名舞蹈大師楊麗萍的獨舞《雀之靈》,就將這種技術發揮到了極致,她動用身體的局部及全身的配合,特別是手指、手臂的細膩表演,腰、胯部位的「三道彎」體態,精巧別緻地塑造了一個靈秀美麗的孔雀形象。楊麗萍通過婀娜的身段,或靜止或流動的「三道彎」體態,歌頌了人的靈魂、靈氣和靈感,表現了人的生命的驕傲和自豪。 一、「三道彎「體態的審美特徵 對於「三道彎」體態廣義上的解釋為:「三道彎」是世界東方各民族舞蹈的典型姿態之一。例如:中國漢族舞蹈中膠州秧歌「三道彎」是以腰為軸,以肩和腳的反向擰動所形成。埃及,是東方舞的發源地,具有特殊的舞蹈動律。它的胯部扭動技巧既表現出女性的嫵媚又表現了女性的健美,由此衝破了地域界限。印度尼西亞的巴厘舞是被譽為「東方希臘」的巴厘島的傳統舞。巴厘舞刻意追求曲線美,講究「三道彎」。它有代表身體造型的術語,說明技藝、律動的術語,表達音樂變奏的術語和八種表情術語。巴厘舞腰肢、腳步、眼神的「波拉」律動都是一種曲線造型或沿「8」字波動的語彙。巴厘舞是向前傾、向後仰、向兩側彎曲,扭動臀部、腰部和肩部。特別是肚皮、臀部和大腿有節奏的強力伸張和扭擺同時配合上腳步平衡動作,從而顯示出東方舞的形體美,使人產生美感和快感。 二、「三道彎」體態的感情色彩 三道彎」體態是一種舞姿造型,不同的出胯程度和方位、不同的表情、不同的音樂節奏、不同的器樂演奏等等,均表達了舞者不同的心情,或是體現了一個地域民俗風情和它特有的舞蹈的特點。例如:敦煌壁畫上的女子視線下投,微擺胯,舞姿舒展,表情內含,是古代藝術的見證,給人視覺上以美的享受和心靈上的凈化。和中國比較,「東方舞」外放,它們體現的是女性外在的美,視女性的性特徵為生命之源。比如「肚皮舞」這種舞蹈的本意就是吸引異性,由於豐滿的胸部、柔軟的腹部是女性美的特徵,當然要大膽體現這種美,其思維方式也是直接的,認為對人類的生存發展有利的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不美,這與中國的傳統有著較大的差異。所以我們中國屬於含蓄的三道彎,而「東方舞」則是外露的三道彎。 古代的《霓裳羽衣舞》是唐王朝與「天竺國」印度的文化整合,在這個舞蹈中以流動為主,女子的托掌式也呈現腕、肘、肩的三道彎,以及身體通過左右擺和擰腰、傾胯、勾腳形成的獨特「三道彎」體態。 膠州秧歌是山東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秧歌之一。膠州秧歌的基本體態特點是明顯的「三道彎」,就是擰碾中的「三道彎」, 也就是說它是由於步法的擰碾而形成的。這裡的「三道彎」是在流動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美。膠州秧歌的基本動律可以用小嫚扭的過程來勾畫:先是提抬起步,經過一個擰動換另一隻腳起,先落腳跟,再落腳外邊,經過腳外緣的滾動來完成重心過渡,墊後腳支撐,再換另一隻腳提抬起步。這裡的「三道彎」是通過肋部的力量促成腰部的轉動。形成潑辣、舒展、婉轉的特點和擰、碾、抻、韌的動律。膠州秧歌的訓練價值,主要表現在從腳部、膝部以及腰部到雙臂的全面支配身體各部位的協調能力上和對樂感時控的表現力,以及舞蹈修養和素質的全面提高能力上。 雲南花燈是雲南漢族地區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花燈歌舞內容豐富多彩,舞蹈優雅別緻,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花燈的舞蹈部分以其別緻的崴動表現。在雲南花燈諸多崴之動律中,我選擇了反崴來闡述花燈中的「三道彎」體態。反崴是雲南花燈的典型代表之一,以軀幹為主要運動部分,具有連續不斷地橫向移動或上下崴動的運動形式。它強調橫移的上身及上下肢動作拉長到盡頭。以上身、下肢在極限旁移中遠抻為運動主體,形成流動中的「三道彎」。體現了女性內秀、淡雅之美和男性鬆弛、洒脫之美。 三、「三道彎」體態的演化 從各種舞蹈的舞姿中,我們可以看到舞蹈是怎樣從自然形態、模擬形態經過不斷地美化、加工、升華,從模擬發展到表現、從寫實發展到寫意、從具象發展到抽象和概括的深化過程。例如:傣族是我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接近西雙版納的熱帶原始森林中,繁殖著孔雀、野象等珍禽異獸,加上各種珍奇的植物,給傣族人民帶來諸多神奇而又美妙的意想。這也使得傣族人民擁有了對鳥類及水的深切情懷。事實上,傣族舞蹈的舞姿造型是「三道彎」和「一順邊」的相互結合。而一順邊的美則來源於高原地區的勞動生活。亞熱帶氣候下的傣族婦女都喜愛穿花統裙,但這限制了她們的步幅,因而傣族舞基本步伐以慢蹲快起的曲伸為特點,沒有太大的起伏,舞步典雅優美。由胯部提攜動作,亭亭玉立小步行路及高位挑擔的生活身影轉化到藝術上就是舞蹈中「三道彎」姿態。傣族舞蹈受服裝限制下腳步為保持半蹲狀態,在身體及手臂每個關節都有彎曲,形成傣族舞蹈特有「三道彎」舞姿造型。 馮彌介紹說:「緬甸舞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從印度流傳過來,後來受泰國的影響,特別突出曲線,可以說是「三道彎」的藝術。」緬甸舞蹈風格十分鮮明,主要以半蹲、全蹲、跪為基礎,協調配合手、腳、腰(塌腰)、胸、頭(仰頭)等表現出千變萬化的各種舞蹈形態,形成獨具風采的人體三道彎的造型動作,典雅柔美、婀娜多姿。 四、「三道彎」體態在舞蹈教學中的運用 1、朝鮮民間舞蹈中「三道彎」體態的運用 朝鮮民間舞蹈與稻田文化、仙鶴圖騰崇拜有密切關係。舞蹈中有「鶴步」、「 鶴飛翔」等形象,鶴屬於鳥類,這也印證了朝鮮族先民的鳥圖騰崇拜,如今升華為對鶴的敬仰之情。朝鮮族人民喜歡鶴,他們認為鶴是純潔、善良、長壽的象徵。從而也形成了舞蹈的基本造型,即「三道彎」和「一順邊」的體態。這也是朝鮮族民間舞蹈的特有風韻,並以瀟洒、典雅、含蓄、飄逸而著稱。 2、傣族民間舞蹈中「三道彎」體態的運用 傣族的民間舞蹈有二三十種之多,其中最能體現「三道彎」在舞蹈中的運用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傣語稱作「嘎洛擁」、「煩喃若」等。過去表演者多為男子,內容多表現孔雀漫步林間、水邊嬉戲、開屏抖翅等,各種舞姿都要有足夠的臂力和手腕的功夫。而今天在我們課堂上所學的孔雀舞,更多體現的是女子如水的溫柔和孔雀的靈性。「三道彎」靈活地運用到手、胳膊與體態上。如:孔雀開屏展翅的動作,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左腿旁側點地,雙膝微靠,這裡的頭和胸,腰和臀,胯和腿均以相反的方向呈現S型的體態,而手臂的腕、肘和肩也同樣形成S型的三道彎體態,表現了孔雀的優美、溫馴的形象。 3、「三道彎」體態在部分漢族舞蹈中的運用 膠州秧歌是山東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秧歌之一。膠州秧歌的基本體態特點是明顯的「三道彎」,就是擰碾中的「三道彎」, 也就是說它是由於步法的擰碾而形成的。這裡的「三道彎」是在流動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美。 膠州秧歌的基本動律可以用小嫚扭的過程來勾畫:先是提抬起步,經過一個擰動換另一隻腳起,先落腳跟,再落腳外邊,經過腳外緣的滾動來完成重心過渡,墊後腳支撐,再換另一隻腳提抬起步。這裡的「三道彎」是通過肋部的力量促成腰部的轉動。形成潑辣、舒展、婉轉的特點和擰、碾、抻、韌的動律。 4、「三道彎」在中國古典舞蹈中的運用 在中國舞蹈發展過程中,唐代舞蹈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有著廣泛影響的敦煌舞俑和漢樂舞畫像磚同工異曲,它的舞姿造型本身存在有天然的S型曲線,形成了「直角三道彎」和「圓曲三道彎」等諸般造型。舞者的身形都是豐乳、細腰、沖身、出胯、歪頭的三道彎體態。 古典舞《踏歌》在靜態舞姿上大量借鑒了古代遺存漢畫磚的造型,舞蹈動作運用了"一邊動"的獨特舞姿,180度運動彌補了動作的協調對稱,基本是"一順邊"運動。舞蹈始終在運動,如行雲流水;旁側三道彎體態打破了以前一提漢風三道彎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態,靜態中含著一種自然的動感,同時也頗居妖媚之美。如彎曲左臂,頭靠向左臂上方,雙膝微蹲,左腳點地,出右胯,使頭、胯、腿形成「三道彎」體態。 綜上所述,「三道彎「體態在各種舞蹈中的運用豐富多樣,有待於我們更深入地去探討和研究。奇妙的「三道彎」,神秘的「三道彎」,魅力無窮紛呈異彩的「三道彎」。它來自山巒的逶迤,來自水波的漣漪,來自雲中霧裡的龍蛇,來自搖曳婆娑的花影,來自東方文化五千年的審美心理定勢……當然,它更來自我們婀娜多姿的女性形體本身,來自大自然的神奇的造物能力,來自於藝術家的豐富創造力。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女生是否大都喜歡跳舞?
※為什麼芭蕾舞里轉圈都是順時針的?
※在煙台怎麼一邊學舞一邊賺錢
※為什麼張藝興的舞蹈有種自帶慢動作的感覺?
※從小沒有舞蹈基礎,但具有一定練習舞蹈的基本素質,自學民族舞蹈能否向較專業的舞蹈者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