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派太極拳——張紹堂

長城太極網 http://www.taijichina.cn/ 2012-04-13 08:31 【字型大小: | | 】【背景色】李派太極拳是較陳、楊等太極拳晚生的一個拳種,但他仰宗祖師張三丰,根脈連武當,所以文化源流久長而古老。隨父學藝,勵志精進張紹堂,1951年出生於原安次縣北旺鄉相士屯村,是地地道道的廊坊人。父親張萬生為李派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曾先後跟隨李派太極拳創始人李瑞東之子李季英、李瑞東之徒陳繼先系統學習李派拳法,並將李派拳法一分三傳創新為聚三傳一,成為後來唯一一位集大成者。受父親的影響,張紹堂六歲起就接觸太極拳。「因為年齡小,當時就是跟著父親的動作來回比劃,父親會給一些簡單的指導。」張紹堂告訴記者。兒時的興緻並非一時,懂事起,張紹堂開始跟父親系統地學習李派拳法。「十六歲在生產隊工作時,每天早上四五點就要起床,晚上7點回來後,收拾收拾也就9點了。然後我就開始練功,一直練到深夜。鄰居都說我「魔怔」了,其實就是喜歡。真正地喜歡是不怕辛苦的。」張紹堂說,「父親曾告訴我,無論做什麼事兒,『想要人前顯貴,必要人後受累』。年輕不言敗嘛,有力量幹活兒就有力量練功。」就這樣,勤奮刻苦的張紹堂堅持不懈地學習李派拳法,文革期間,張紹堂想盡一切辦法不參加任何組織和活動,小心謹慎地練拳。80年代初,他意識到自己光在武術的技藝上有造詣是遠遠不夠的,「想要吸收太極拳這門傳統武術的精髓,必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一直到90年代初,十年的歲月,張紹堂不僅學習了《黃帝內經》、《易經》等各種陰陽五行學說、中醫養生類的書籍,還致力弘揚太極拳法,精心傳功。為了開闊眼界、加強太極拳對外交流,他還曾到武當、鄂州等地學習並授課,並先後發表相關理論文章數篇,編寫李派太極教學書籍九十餘萬字。對於自己在李派太極拳方面的成就,張紹堂最感謝的就是父親。「他給了我寬鬆的學習環境,並不斷地鼓勵我。家人的善良、勤儉持家的精神讓我學會了無私和奉獻,所以,傳承太極,不僅是我的義務,更是責任。」武術需要文化底蘊支撐「武術沒有文化底蘊做支撐,就僅僅是一種運動。」張紹堂說。他認為,如今人們學習武術文化,並非「振興」,而是「拯救」。「太極拳也是一樣,人們對太極文化的了解程度,決定了其拳藝的層次高低。」「武術也是文化,很多人認為武術就是會打、就是套路。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張紹堂說,他解釋,「武」是精神,一種不氣餒、不言敗的奮發精神。「術」指技巧。而「文化」就是「明理懂法」,且理要對、法要正,因為只有正確的道理才能通道,遵紀守法才能厚德。所以,只有將武術和文化合二為一,才能領略武術精神。談到太極文化,張紹堂則將道教思想貫穿於中。他認為,太極是陰陽動靜之機、時空交錯後產生的不同條件,是一種生滅法則,符合大自然的規律。「一個人的人生境遇出現變化,必定是他的宇宙觀發生了變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正確的宇宙觀是了解、把握並應用自然,這是練好太極拳的根本。」張紹堂說,「每一個練拳的人都應該是憂國憂民的,必須具備傳承傳統武術文化的廣大胸懷。而傳承的載體就是太極文化。」張紹堂強調,一定要還原太極拳的真面目,用太極的理論作依託而衍生出的運動不是只太極拳。因為對太極理論的精深研究,張紹堂收徒的要求極為嚴格。「一定要有豁達的胸懷、人品正直、孝敬老人、有一定文化修養。」他說。另外,張紹堂認為個人的行為也是說明文化的過程,所以他的收徒必是擇其人而傳,並要舉辦相關儀式。「祭拜先祖、立承諾、拜師,並要遵循門規戒律,徒弟間要相互關心。」他說,「徒弟好比自己的親生兒女,收徒後,不論他們走到哪兒,我都要負責他們的行為舉止。」如今,張紹堂已授徒一百餘人,廣及全國各地,出類拔萃者如河北楊政浦、楊萬金、徐萬樁,山東杜子宇、湖北談太平等人,另還有國內外學員近萬人。致力弘揚太極公益事業在師父的熏陶下,張紹堂在廊坊地區的徒弟們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積極弘揚太極文化。自去年以來,他們已利用周末時間走進北京順義、亦庄及廊坊地區的十餘個鄉村,宣傳太極文化、教授太極拳法、普及養生知識。目前,張紹堂攜弟子在北京已建立起工作室,名為五行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並建立李派太極網站,主要用於太極拳的學習和文化交流。「我們已經著手在北京和廊坊分別建立集養生、健身、國學等為一體的傳統文化學習基地,重點培養青少年和吸引武術事業愛好者。」張紹堂說。「基地的課程內容主要涉及各武術文化種類,還有琴、棋、書、畫等,全面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今年6月份起,張紹堂還將相繼到法國、日本、美國、台灣等地授課。他告訴記者,今後,他將與自己的徒弟一起,繼續致力於太極公益事業的發展,為全民健身做出貢獻。關鍵詞:李派,太極拳,張紹堂
推薦閱讀:

二十四式太極拳教材
陳氏太極拳四十二發勁(下)
太極拳經典招式簡介之白鶴亮翅
練太極拳常見病——膝病
太極拳的心法「心」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