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心不能住,你才能包容一切法:一有住,就生病了,是病態

心不能住,你才能包容一切法:一有住,就生病了,是病態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5-09-15 10:03:01 關鍵字:健康,心態,無住生心,孔子在忉利天,法供養,應化身,感應,本尊 【 點擊數:235 】 【字體: 大 中 小 】 【 收藏 】【 列印文章 】

摘自凈空法師《2014大經科注》第246集 2015年9月11日 講於 香港

  【科】己二、現正報

  第一段是講「依報」,居住的環境,學習的環境。

  現在看「正報」:

  【經】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這一段,念老又下了很大的功夫很詳細的解釋。

  我們看註解:

  【解】「法藏成佛,號阿彌陀。」上明國土,是依報,土為身之所依,故名依報。

  我們如果沒有國土依靠,就不能生存,生存一定要有生活環境,依報是我們生活環境。

  【解】佛是能依,故名正報。佛有三身;㈠法性身,簡稱法身,居常寂光土。

  實際上就是常寂光。常寂光裡面一片光明,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時間跟空間都融入常寂光了,常寂光裡頭沒有時空這個念頭,身土一如;這個裡面,常寂光裡頭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精神現象就是念頭。我們有念頭,念頭有生滅,沒有所謂自然現象,全沒有,所以大乘經裡頭也稱它為「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常寂光土。

  惠能大師聽《金剛經》,五祖給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開悟了,開悟所說的五句話就是常寂光土、就是常寂光。它是什麼樣子?他說出這五句,形容他所見到的。

  清凈,決定沒有染污;清凈一定整齊、莊嚴,沒有雜亂,這是第一個特性。

  第二個特性,沒有生滅,我們這個世間一切萬法都有生滅,物質有生滅,念頭有生滅,自然現象也有生滅。

  第三個,「本自具足」,這一條太重要了,如果知道這一條,我們就不會心外求法了,六道凡夫,包括小乘權教,還不免心外求法。心外沒法,「本自」是自性,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無量智慧。所以智慧要不要到外面求?求不到。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榜樣,十九歲出家求學,到處去參學,印度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宗派統統學過,所學的是什麼?知識,不是智慧。知識有局限性,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三十歲這一年他放下了,不再求了。十九歲出家,放下煩惱障;三十歲放下所知障。去幹什麼?去修「戒、定、慧」。

  「戒」就是方法,「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就是放下,萬緣放下,心就清凈了、心就平等了。「清凈」是定,「平等」是大定,「定」就開智慧,「定」起作用就開智慧。所以我們要記住,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教誨,沒有一尊佛不是這麼說法的,他們都是這麼成就的。告訴我們,我們要想成就,不能向外求,要向內求。

  「內求」就是《金剛經》上這兩句話,「無住生心」。「無住」是心不能有住,「有住」就錯了。為什麼錯了?心有多大你知道嗎?「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心怎麼能住?!心一住就麻煩了。住在哪裡?住在財裡頭,財,萬法裡頭的一小點,那心把它濃縮在一起,鑽到那裡面去了,錯了!心包萬法,不能被萬法包了。就這麼個道理。心不能住,你才能包容一切法,一有住了就生病了,是病態,不是常態,所以「生心無住,無住生心」。

  「無住生心」是感應,眾生有感,菩薩有應。「應」就是「生心」,雖生心,「無住」,這就對了。

  「生心無住」是教化眾生,和光同塵。你看他起心動念,那是什麼?智慧的流露。智慧雖然流露出來,可以辦事,他沒住,沒住就是大乘經上講的「三輪體空」。譬如「布施」,不著「我行布施」,沒有這個念頭,「無住」;我施給別人的財物,不住;也不住對方是什麼樣的人,這叫「無住」、「生心無住」。

  不住自、不住他,不住中間所施之物,心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叫「無住」。菩薩,法身菩薩才行;權教菩薩還不行,他還有住。法身菩薩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能做到「無住生心,生心無住」。

  練這個功夫,我們每天要不要學經教、要不要去研究經教?可以。研究是不是有住?是有住。研究完了之後不要放在心上,偶爾時候他想起來了,那還是「心有所住」,心不住怎麼會冒出來?!可見得古人說的話好,生心時候沒辦法無住,無住的時候無法生心。兩個只能顧一頭,兩個同時就不行了。法身菩薩做到了,我們要學,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所以凈宗的方法妙絕了,統統歸阿彌陀佛,這方法妙極了。全都歸阿彌陀佛,自己歸阿彌陀佛,萬法也歸阿彌陀佛。統統歸阿彌陀佛就對了,除阿彌陀佛之外一法不立,這能不能見性?不能見性,他能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再見性,拐這麼一個彎。這個方法度無量無邊眾生,妙極了!

  【解】二、報身,居實報莊嚴土。

  也叫「一真法界」。這個「真」是什麼意思?對我們說的,我們這個十法界是假的,是有生有滅的、剎那生滅。法身菩薩居住的這個土,不生不滅,為什麼?它是法性土。我們居住這個土,體是法性土,就是實報莊嚴土;相呢?相是阿賴耶的境界相,阿賴耶「三細相」裡頭境界相,講四分,是阿賴耶的相分,是阿賴耶把實報莊嚴土變成十法界,所以「唯心所現」是一真法界、是實報土;「唯識所變」把實報土變成十法界了。

  我們是用的什麼心,阿賴耶就現什麼土。

  我們今天生的是人,十法界裡頭人法界,看的是人法界裡面的國土、山河大地,太空當中無量無邊的星球,布滿了虛空,我們所能看到的、能聽到、能接觸到的,統統是阿賴耶的相分,是這麼回事,從心想生,一點都不錯。

  我們今天想的是人道,現的依報是人道、人間國土。如果我們把我們的境界提升,我們想天道,那我們來生就到天道去了,就不在人道了,天道比人道好。

  我在過去有聽說,孔夫子、孟夫子,這兩個人在哪裡?在忉利天。他們過世之後生忉利天,有道理。他們有沒有見性、有沒有大徹大悟?有。我們讀他們的書,如果不是大徹大悟說不出來,但是他所說的跟大乘經比,沒有大乘經講的那麼清楚,比較含糊,用大乘經來解釋,把他所說的境界提升了。可他自己,他自己離開我們世界這個時候,佛法還沒傳到中國來。他春秋時代的人,孟子是戰國時代的人,佛法是漢朝時候傳來的,還沒有傳來。換句話說,我們可以說孔孟他們的境界到開悟的邊緣,我們通常講小悟、大悟、徹悟,他是大悟,而且大悟貼近徹悟的邊緣,就差那麼一點,生忉利天。

  忉利天上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夫子生到忉利天時間多久?還不到一個月,忉利天上不到一個月,我們人間兩千多年。人間一百年,忉利天一天,從這個地方,你就曉得忉利天的福報。

  忉利天人看我們,我們人可憐,「朝生暮死」,早晨看他生的,晚上的時候他走了,死一次了。所以這些常識,我們多知道一些,我們對這個世間不會留戀,太假了,古人把它比喻作「夢幻泡影」,正確。真的是一場夢,一定要看破;看破,你就沒有障礙了,你把所有障礙都放下了,你這一生能成就。

  報身居實報土,示現普賢十願。普賢十願是平等的大願,禮敬平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他代表的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的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就是普賢十願,完全兌現了。「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

  廣修沒有邊際,修什麼供養?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這三大類。這三大類裡頭最重要的是「法」,「法」能幫助眾生開悟,能幫助眾生回頭,能幫助眾生一生成就。「法」裡頭無比殊勝的大法就是凈宗法門。所以這一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只要示現在眾生面前,沒有不講這個法門的。換句話說,其他一切法門是附帶的,這是主要的。為什麼講其他的?這個他不能接受,才講其他的;這個能接受,就講這一個,不講第二個。

  傳戒師對他的弟子海賢老和尚,只傳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下去。這個徒弟也真了不起,就這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念到什麼功夫?念到「大徹大悟」,念到「明心見性」。為什麼不說別的?他是這個根器,應機說法。

  一個老師教學,學生很多,根器都不相同,每個人學得不一樣,個個都有成就,成就開悟之後都一樣,沒成就之前不一樣。這些我們都要懂得、都要明了。

  【解】三、應化身,常現「方便有餘」及「同居」等土。

  應化身是對誰?對十法界的,上面對四聖法界,下面對六道眾生。十法界裡頭,這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常常游化的地方。在這個裡面,時間長的「應身」,時間短的「化身」。

  「應身」,這個身是跟這個世間人一樣,像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也來投胎,也有父母,也從出生慢慢長大,經歷這個過程「生老病死」,這叫「應身」。

  「化身」,那像變魔術一樣,來指點你、來幫助你,幫助完了就不見了,遇到好像是偶然遇到的,走了之後就再也不見了,「化身」。

  應化身常有、很多,他不暴露身份,你不知道。像虛雲老和尚,四十七歲發願朝五台山那一年,三步一拜,從普陀拜到五台,三年多的時間才走到,在旅途當中兩次生病,病的很重,遇到一個乞丐救了他,兩次都是同一個乞丐,每一次都是十幾天,兩次加起來大概一個月的樣子。這個乞丐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他的名字。他說他住五台山,跟他講,你到五台山,你問五台山的人都知道我,他到五台山去問,沒有人知道,到寺廟裡面去拜佛,拜完之後問大家,有沒有人知道文吉這個人,有個老和尚告訴他,那是文殊菩薩,他才恍然大悟,文殊菩薩化身救他,跟他住半個月,走了。

  佛菩薩這種「應化身」,在這個世界上很普遍,只是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這是「應化身」。「應身」住在世間是一世,有人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那是「應身」,那是真的,是他再來的;永明延壽阿彌陀佛再來的;天台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應化」在中國,不是以佛身,是以祖師大德的身份,出現在世間。

  【解】㈢應化身,常現方便有餘及同居等土。

  方便有餘土,法身菩薩、諸佛如來常常現身。凡聖同居土也有現身,眾生有緣,眾生對三寶能恭敬、能認真的學習,他就來了;如果不相信佛法,對佛法沒有恭敬心,他就不來。由此可知,我們對三寶恭敬,這就是「感」,佛菩薩就有「應」,真誠恭敬到極處你會見到。

  宋朝瑩柯法師,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就這一句佛號,至誠懇切,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三天。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十年之後,壽命到了,我來接你往生。瑩柯也忽然變聰明了,跟佛要求: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去。佛也很慈悲,就答應他了,跟他約定,三天之後我來接你。真的,三天之後他往生了。

  遍法界虛空界十方剎土,全是通的,一點障礙都沒有。障礙,在我們自己,我們生煩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障礙。障礙這麼造成的。

  如果我們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通了,六種神通每個人都有,是自性本具的,本有的,本自具足,不是外頭求來的。用外面的方法修也行,但得來的時候都不是圓滿的;明心見性,得到是圓滿的。這些理要懂,事就不懷疑了,就真正相信了,根源就是一個性——自性。佛性,中國老祖宗說「本性」,這是全宇宙一切法的本體,一切法從它出現,能生萬法。你只要把「能生萬法」的這個性、這個體找到了,一切萬法就沒有障礙了。

  性在,沒有失掉,就是有障礙。什麼障礙?佛講兩大類的障礙,第一類,煩惱障;第二類,所知障。這個兩大類的障礙統統放下,智慧、德能(德能就是神通),就現前了。

  【解】又佛之三身,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如伊三點,不縱不橫,不並不別,不可思議。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是真理,是實相,事實的真相。

  佛的三身,實實在在說,「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是從佛菩薩自分上而說的,「三」是他起作用,幫助眾生解決問題時候用的。所以「一」是真,「三」是他的化身,應化身。應化身不是為自己,應化身是為眾生,眾生有感,他自然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是這麼回事情。

  我們求佛菩薩,佛菩薩現前多半是化身,幫我們解決問題,我們的問題得到解決了,他就不見了、就走了,以後再也看不到他了。

  像虛雲老和尚,兩次見到文殊菩薩,現的身都是乞丐,而且是同一個相貌,你認識他,不多見。這是虛雲老和尚的孝心所感,他自己修禪功夫,有這個功夫才有這個感應,不是一般人能感應到的。

  我們看黃念祖老居士《報恩談》裡面所講的,一個福建的法師朝五台山,在金剛洞裡面見到文殊菩薩,就見一面,以後再見不到了,地方在哪裡,找不到了,時間不長。

  虛雲老和尚,文殊菩薩現乞丐身,兩次照顧他,時間差不多一個月,個人機感不相同,這都是真的,這不是假的。

  所以現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那個人信基督教,觀音菩薩現基督教身、牧師的身份;天主教現神父的身份、修女的身份。統統可以現。

  菩薩跟我們的心不一樣,我們的心有局限,有執著、有分別,菩薩沒有;阿彌陀佛看所有眾生都是阿彌陀佛,這一點不假。看每個宗教都是阿彌陀佛,他沒有分別、執著。

  【解】又化身有二:一者示生化身,即示現八相成道之身。

  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我們通常叫他做「應身」、「應化」,這第一種。

  【解】二者應現化身,應眾生機,而現勝應或劣應之身。

  殊勝,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大家都能看到的。「劣應身」就是說我們普通人的,普通的這個身相。

  【解】又可分為:㈠佛界化身。現佛界之身。㈡隨類化身。隨九界之類,而現其身。

  諸佛如來,同居在一個大會當中,隨類化身。

  「隨九法界」,他在哪一類,與佛有緣、與菩薩有緣,他現在遇到困難,迫切需要人幫助他,佛菩薩就現身,現同類身。就像虛雲老和尚,朝山在路上生病,動彈不得,這個時候,文殊菩薩現乞丐的身份,荒野上沒人走路,乞丐沒有人懷疑,現這種身,隨類現身。

  【解】《彌陀要解》云:「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復即報即法也。」

  是真的。在一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來看,「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三身之體」是法身,法身就是常寂光,一切法都從常寂光當中流出來,所以它是本體。

  【解】謂今經中,正在說法之佛,是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佛。同時即是報身佛與法身佛。

  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出現在印度,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我們表演八相成道,講經教學四十九年。

  【解】同時即是報身佛與法身佛。此語精妙。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所說的示生化身,仍是即報、即法也。這一句,黃念老在此地為我們解釋,「謂今經中,正在說法之佛,是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佛。同時即是報身佛與法身佛」。這個話說得好!我們看到這個地方怎麼看法?完全同意,完全肯定,沒有懷疑,為什麼?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總的來說,就是眾生迷而不覺。如果覺悟了,十法界即是一法界,一法界就是佛法界。

  【解】《圓中鈔》云:「隨土感見,三身有異。隨機感見,四土不同。」

  這是幽溪大師在《彌陀經》註解,他的註解叫《圓中鈔》。裡面說,「隨土感見,三身有異」,不一樣。「隨機感見,四土不同」。

  【解】是故若於同居,但見同居本土者,則說法之佛,只是示生化身佛。

  佛菩薩能現無量無邊身,可以在同時同處出現,也可以同時異處出現,也可以異處同時出現,乃至於異處異時出現。不是佛菩薩有意,佛菩薩沒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就做不到、不起心、不動念才能做到,妙就妙在此地,不起心不動念,怎麼會有這麼多現相?感應不相同。多感一應,多感多應,一感一應,一感多應。眾生根機不一樣,真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話說得太好了。

  我們一個人在一處,心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出現了;那個人心想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出現。想什麼,出現什麼,想是「感」,佛是「應」。我們的念頭太多了,妄念紛飛,所以我們的想不注意、不集中,散亂的,有沒有應?感,有感,感的力量弱。如果念頭集中,在一個短暫時間,幾分鐘、幾時分鐘,專註,這個力量就強了;散心力量薄弱,專心力量很強,感應的不一樣。

  【解】是故若於同居,但見同居本土者,則說法之佛,只是示生化身佛。

  就像我們見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現在印度,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個說法的佛是示生化身。

  【解】若見實報土,則見報身佛。若見常寂光,即見法身。

  如果你見到實報土,你明心見性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往生到極樂世界生實報土,你見到的阿彌陀佛是報身,報身佛。報身佛跟化身佛不一樣,但是要知道,在極樂世界是一樣的,在別的地方不一樣。

  極樂世界的報身佛,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在《觀經》裡面介紹,阿彌陀佛的報身,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個好放八萬四千道光明,每一道光明,都看到有佛菩薩,在講經教學度眾生,那個相太大了。而法身菩薩的相,跟法身佛的相是一樣的。那我們這個身相,在報身佛是看不到身相的,他太大了,看不到。好像螞蟻一樣,螞蟻決定看不到我們人,高高大大的這麼大,它只能看到那一點點,她看不到這麼大。這我們介紹極樂世界的國土,居住環境,介紹極樂世界的人事環境。

  【解】若見常寂光,即見法身。

  常寂光就是法身,法身就是常寂光,它沒有現象。

  【解】佛之三身,譬如摩尼寶珠。珠體、珠光、珠影,三者不相舍離。

  「珠之體」是常寂光,「珠之光」是它的報身,「珠的影」是它的應化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它真能辦事。

  【解】法、報、應化三身,亦復如是。

  譬如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化身無量無邊,遍滿十方虛空法界,他去幹什麼?他去接引十方法界念佛功夫成熟的人,去接引他往生。佛要不化身去接引眾生不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一定要得佛來接引。

  我們將來往生一定是見到阿彌陀佛,才能跟他去。見到別的佛菩薩不可以,為什麼?那是假的,跟他去了就上當了,不知道帶到哪裡去了,所以一定見本尊阿彌陀佛。

  妖魔鬼怪能變現佛菩薩,不敢變本尊,這個一定要知道。

  【解】同居橫具上三土,亦是此義。表上三土,亦即在同居。故往生極樂同居,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不要認為「同居土」太低了。「同居土」跟我們這個「同居」決定不一樣,我們這個「同居土」裡頭見不到「方便土」,十法界裡頭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我們見不到,但是在極樂世界能見到,好像是透明的,你要想親近,一點困難都沒有,一點障礙都沒有,每一尊菩薩都願意教你、都願意幫助你提升、都願意幫助你成佛,這是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我們這個世間只是嚮往,做不到,縱然能做到,時間很短,緣分不深,不像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只要往生到那裡,跟佛、跟大眾都有極深的緣分,這個緣分就是對彌陀「信願持名」而累積的。所以,「表上三土,亦即在同居。故往生極樂同居,功德殊勝,不可思議」,當然之理,太微妙了、太不可思議!

  【解】又阿彌陀佛即是毘盧遮那如來。

  「毘盧遮那」是法身佛。「毘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遍一切處」。「遍一切處」就是常寂光,所以法身如來。

  【解】如《彌陀疏鈔》曰:「智覺云:『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毘盧遮那一佛所現。』」

  一佛能現一切佛,為什麼?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毘盧遮那,法身,惠能大師告訴我們「能生萬法」。法身就是自性,自性能生萬法,當然能現一切佛,一切佛皆毘盧遮那所現,一點都不假。

  【解】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

  五種智慧,這個要用心去體會。常寂光的內心在哪裡?常寂光還有內心嗎?能大師說得好,自性,本自具足。用「本自具足」去體會就能體會到,常寂光裡面有這個德能,這個德能證自受用。自受用是什麼?五種智慧。

  【解】自當中央法界清凈智。

  這是「中央的法界清凈智」,這是一切智慧的根源。無量無邊的智慧都從這個「法界清凈智」裡面生的。說中央,處處都是中央,決定不能把它分成東南西北。東南西北是它起作用,東南西北裡頭還有東南西北。

  【解】「『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則一佛而雙二土也。」因彌陀即毘盧,故云:「一佛」。「土」者凈佛國土。「二土」者,華藏與極樂。「雙」者兼也,義為兼領,蓋謂一佛兼領兩凈土也。

  意思是說,這一尊佛,他教化兩個國土,兩個凈土都是他的教區,有這麼一個說法。能不能說得通?沒有不通的。為什麼沒有不通?《華嚴經》上說得好,「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一法身就是「毘盧遮那」。「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彌陀就是「毘盧遮那」,釋迦亦是「毘盧遮那」,東方琉璃世界藥師如來亦是「毘盧遮那」,都講得通。我們最大的難關,分別、執著,一定要知道分別、執著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執著叫見思煩惱,分別叫塵沙煩惱,這兩種煩惱都是障礙見性的,你要不放下,你不能明心見性。所以阿羅漢只放下執著,分別沒放下,他證阿羅漢,他就不如辟支佛,辟支佛比他高。辟支佛分別斷了,不再分別了,不再分別才平等。

  我們經題上,這總標出「清凈,平等,覺」,三乘,「清凈」是小乘;「平等」是大乘,大乘權教,沒見性;「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學佛修行修什麼?就是修這個「清凈,平等,覺」。

  無論修什麼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包括念佛,「清凈心」沒有得到,沒功夫,往生「凡聖同居土」;如果得清凈心,生「方便有餘土」;「平等心」,生「方便有餘土」的上輩三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得平等的;「覺」,才生「實報土」,「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所以此地說「蓋謂一佛兼領兩凈土也」,這都是方便說法。實在講,阿彌陀佛的凈土是遍一切佛剎,十方一切佛剎都是阿彌陀佛的凈土,阿彌陀佛的凈土廣大沒有邊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思議。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佛陀教育網【學佛共修系統】給初學者提供幫助

  很多初入佛門的善男信女對學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還有很多人認為信佛就是去寺院燒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認為經懺法會就是信佛。這是錯誤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經懺法會。真正的學佛必須學佛經,用佛陀的教誨指導我們的人生,這就是「依教奉行」。學佛能改變命運,進入佛門讀的一本書是《了凡四訓》,這是改善命運的榜樣。

  佛陀教育網【學佛共修系統】,給初學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學的修行平台;同時發現、挖掘真正的學佛人,有機會面對面分享和探討學佛體會。

  我們的【學佛共修系統】,是按照凈空老法師倡導的教學理念學佛的,是當前正確的學佛方法。現在學佛人很多,學歪、學偏、學邪的佔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確的學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這個修學次第學佛,不會學歪、學偏和學邪。

  當代高僧大德——凈空法師,年近九旬,為了世界和平、國家富強和人民的安樂,每日講經不輟。聽凈空老法師講經,力行凈空老法師講經,一定能改變你人生的命運、能提高你人生的質量。

  在【學佛共修系統】里一塊跟著凈空老法師學佛,我們就是同參道友;我們不是老師,但我們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練。歡迎有緣人的加入!

   打開【佛陀教育網】(www.foxdwedu.com),在首頁左上側「點擊加入」,然後一步步跟著提示註冊。首頁右下側有【修學體會分享】,是發布共修系統里同修的學佛體會文章,歡迎您閱讀、參考!

 【凈土釋疑網】微信號:amtbedu。

  手機版網站應用:安卓版。郵箱:foxdw_01@163。com。


推薦閱讀:

凈空老法師開示:「捨得」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一四六集)-凈空老法師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六十四集)凈空法師講解
凈空法師 金剛經講講義節要(第39集)美國聖荷西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凈空法師:功夫就是放下,從哪裡放起?,佛教網

TAG:凈空法師 | 病態 | 法師 | 才能 | 包容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