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人文讀本(草案)第四編 母賢子聖教化功
一、三遷教子——孟母【生平簡介】孟母(?~前317),孟子的母親仉氏。戰國時人,以教子有方著稱。孟子3歲喪父,靠母親教養長大成人,並成為後世儒家追慕嚮往的亞聖,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教子佳話。逝世後葬於孟母林(在今山東省鄒城市北二十里馬鞍山麓),留有古柏森森的孟母墓,歷代都有石刻頌揚她的堅貞志節與慈母風範,並建有孟母祠。孟母贊班昭孟子之母,教化別分①。處子擇義③,使從大倫。予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③,為當世冠。【作者簡介】班昭(約49~約l20),一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史學家班彪之女,史學家、《漢書》作者班固及西域都護、定遠侯班超之妹。以其夫為曹世叔,被稱為曹大家。曾整理、續撰《漢書》的八表及《天文志》。和帝時常出入宮廷,擔任后妃的教。師。著有《東征賦》、《女誡》七篇等。【注釋】①教化:《史記·三王世家》:「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與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這裡取此意,比喻環境影響。"②處:上聲,此作安排解。義:行之宜日義。這句指擇鄰而處之事。③遂:於是。孟母贊(晉)左貴嬪鄒母善導①,三遷遺教。鄰止庫序2,俎豆是效。斷機.激子,廣以墳奧③。聰遠知禮,敷述聖道④。【作者簡介】左貴嬪(?~300),西晉女辭賦家。名芬,字蘭芝。齊國臨淄(今屬山東淄博市)人。晉武帝的妃嬪。為中國古代著名才女之一。曾作《三都賦》洛陽為之紙貴的左思,是她的哥哥。左芬貌陋,不甚得寵。但少好學,善作文。皇帝重其辭藻,每得各地或外國貢獻的方物珍寶,常命她作賦稱揚之。今存詩、賦、頌、贊等作品二十餘篇,除答兄詩書外,均為應詔之作。【注釋】①鄒母:孟母。這是古時候以地望代姓氏的一種說法。孟子鄒人,故稱。②庠序:中國古代鄉校叫庠序。《孟子·滕文公上》t「設為庠序學校以敦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⑧墳奧:淵深奧妙的古代典籍。④敷述:詳細的論列、陳述。孟母斷機教子圖 清·康濤1、康濤:《孟母斷機教子圖》——形象生動 立意鮮明孟母教子圖局部一生布衣的康濤,可以說是清代一位隱逸之士。他遠離官場,不求功名,潛心研究著自己鍾情的藝術。他善山水、花鳥,尤精仕女,姿態靜逸,可在能妙之間。他還工書法,年70時精力依然旺盛,能寫蠅頭小楷。此幅康濤的《孟母斷機教子圖》,為絹本,設色,縱88.4厘米,橫31厘米,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面右上方有作者以楷書題述了《列女傳》中孟母三遷擇鄰斷杼教子的內容。這個故事說的是,孟子少時父喪,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痛哭,孟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於是,遷近於屠,孟子又學買賣宰殺之事,孟母又說:「這不是居住的地方。」再搬近學官旁,孟子與學童嬉戲,彼此之間揖讓進退,孟母則說:「此處可住。」並且孟子日見長進,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這說明環境對學習的重要,應當「擇其善者而從之」。畫面下方描繪了孟母斷機教子的情景。在圖的中心位置,孟母側身立於織機邊,左手指機,右手執刀,似在訓教;右下方,孟軻面朝母親弓身拱手、畢恭畢敬地站立,那神色專註的樣子,未脫頑童天真稚氣,表現出對母親極其恭順。畫家本以孝敬名揚,畫此圖也許是自己年少時的生活寫照,同時也企盼天下的人們都孝順父母,「以孝為先」,體味父母的良苦用心。作者通過對畫面精心的構置,充分發揮人物畫「造情」、「造境」之功能,鮮明地揭示了繪畫的主題。這得益於他對人物造型的生動處理。畫中線條運用純熟,人物形象古樸、清秀,孟母面部的表情也描繪得生動細膩,衣紋的勾勒,生動的體現出材料的質感。母子二人頭巾上的青色和孟軻鞋上硃砂的運用,協調、自然無生澀之感。織機的結構勾勒的縝密細微,設色淡雅。巧妙的構圖,精道的用筆,使整個物象躍然紙上,進而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這些都顯示了作者擅長人物畫的功底,同時還可見作者對人物畫「傳神寫意」之要素的把握。畫面署款:「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歲次昭陽協洽皋月既濟生畫於西子湖頭讀畫樓並記。」康濤,生卒年不詳,後更名為燾,字逸齋,一字康山,號石舟,又號既濟生,晚號山篤老人、蓮花峰頭不朽人、茅心老人、荊心老人,錢塘(今杭州)布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嘗作《三娘子像》;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作《仕女打鸝圖》。傳世繪畫作品有《華清出浴圖》、《賢母圖》等。史料記載,康濤乃錢塘布衣,以孝聞名,除此圖外,還有其他類似題材的作品流傳。2、孟母三遷孟母三遷(其一)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街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旁。孟子乃嬉為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之。孟母三遷(其二)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足辟][bi,兩字合一]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o,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白話]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買肉啖子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鄰居家磨刀霍霍,正準備殺豬。孟子見了很好奇,就跑去問母親:「鄰居在幹什麼?」「在殺豬。」「殺豬幹什麼?」孟母聽了,笑了笑,隨口說到:「是給你吃啊。」剛說完這句話,孟母就後悔了,心想鄰居不是為了孩子殺的豬,我卻欺騙了他。這不是在教他說謊嗎?為了彌補這個過失,孟母真的買來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了。斷機教子「斷機教子」,講的是孟母鼓勵孟子讀書不要半途而廢的故事。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她問兒子:「《論語》的《學而》篇會背誦了嗎?」孟子回答說:「會背誦了,」孟母高興地說:「你背給我聽聽。」可是孟子總是翻來複去地背誦這麼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孟母聽了又生氣又傷心,舉起一把刀,「嘶」地一聲,一下就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麻線紛紛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才織好的布割斷了,心裡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問母親出了什麼事。孟母教訓兒子說:「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你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麻布,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了。學習如果不時時努力,常常溫故而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說到傷心處,孟母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孟子很受觸動,從此以後,他牢牢地記住母親的話,起早貪晚,刻苦讀書。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於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禮儀風習的熏陶,並養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精神,為他以後致力於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孟母訓子孟子少②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③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其織⑤,以此戒之⑥。自是⑦之後,孟子不復喧矣。【字詞注釋】① 選自《韓詩外傳》② 少(shao):小時候。③ 輟(chuo)然:突然停止的樣子。輟:中止。④ 喧(xuan):因為分心而遺忘。⑤ 裂其織:割斷她自己織的布。織:這裡指織的布。⑥ 戒:警告。⑦ 自是:從此。【詩文翻譯】孟軻小時候,背誦詩文,他的母親正在織布。小孟軻突然停止背書,然後再背誦下去。(發現這種情況),小孟軻的母親知道他是因為分心遺忘了書中的內容,(於是)把他叫來問道:「為什麼中途停止背書?」小孟軻回答說:「書中有些地方忘記了,後來又記起來了。」(這時),小孟軻的母親拿起刀割斷她織的布,用這種方法來警告他(讀書不能半途而廢)。從此以後,小孟軻不再因為分心而遺忘了書中的內容。孟子之少也,既①學而歸,孟母方績②,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廢學,若我斷斯⑤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⑥居則⑦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於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⑧夕⑨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⑩矣。[注釋]①既:已經。②績:把麻纖維披開再連續起來搓成線。這裡指織布。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⑤斯:這。⑥是以:因此。⑦則:就。⑧旦:早晨。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則、方法。[譯文]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導讀]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而萬事大吉。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她用織布來比喻學習,用斷織來比喻廢學,很有說服力。孟子對學習漫不經心,孟母採取「斷織」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極大的刺激,從而改變「廢學」積習。這樣做,符合教育的激勵原則。孟子後來成為一個聞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漢·劉向《漢·劉向《孟母頌》曰:「孟子之母,教化別分。處子擇義,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又有晉·左貴嬪《孟母贊》曰:「鄒母善導,三徙成教。鄰止庠序,佾豆是教。斷機激子,廣以墳奧。聰達知禮,敷述聖道。」明·劉浚《三遷教子》詩曰:「孟氏三遷宅已荒,至今猶說斷機堂。絲成交匹勤方得,身入芝蘭久自香。俎豆容儀非賈銜,經綸事業豈尋常。母賢子聖誰能似,故里千秋尚有光。」明·廖森《三遷教子》詩曰:「今古誰知孟母賢,殷勤教子地三遷。養蒙肯使為屠販,學禮寧教戲豆籩。一旦功夫私有淑,萬年道統果能傳。看來作聖皆由此,盡說天生未必然!」明·鄒賢《謁亞聖廟》詩曰:「新廟岩岩碧漢邊,一龕香火散輕煙。七篇仁義扶名教,萬古斯文得正傳。心在辟邪兼翼正,氣惟善養更知言。摳衣此日趨庭拜,重嘆三遷母氏賢!」》曰:「孟子之母,教化別分。處子擇義,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又有晉·左貴嬪《孟母贊》曰:「鄒母善導,三徙成教。鄰止庠序,佾豆是教。斷機激子,廣以墳奧。聰達知禮,敷述聖道。」明·劉浚《三遷教子》詩曰:「孟氏三遷宅已荒,至今猶說斷機堂。絲成交匹勤方得,身入芝蘭久自香。俎豆容儀非賈銜,經綸事業豈尋常。母賢子聖誰能似,故里千秋尚有光。」明·廖森《三遷教子》詩曰:「今古誰知孟母賢,殷勤教子地三遷。養蒙肯使為屠販,學禮寧教戲豆籩。一旦功夫私有淑,萬年道統果能傳。看來作聖皆由此,盡說天生未必然!」明·鄒賢《謁亞聖廟》詩曰:「新廟岩岩碧漢邊,一龕香火散輕煙。七篇仁義扶名教,萬古斯文得正傳。心在辟邪兼翼正,氣惟善養更知言。摳衣此日趨庭拜,重嘆三遷母氏賢!」孟母戒子 《韓詩外傳》孟子少時,誦①,其母方②織。孟子輟然③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織,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後⑧,孟子不復喧矣。注釋①誦:背誦。②方:正在。③輟(chuò)然:突然終止的樣子。輟,停止,廢止。如「輟學」、「輟筆」。然,……的樣子。④喧(xuān):遺忘。⑤ 引:拿來。⑥裂:割斷。⑦ 戒:教育⑧自是之後:從此之後譯文孟子小時候,背誦詩文,他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突然停止背書,一段時間後,接著再背誦下去。孟子的母親知道他是因為分心而遺忘了書中的內容,於是把他叫來問道:「為什麼中途停止背書?」孟子回答說:「書中有些地方忘記了,後來又記起來了。」這時,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割斷她織的布,用這種方法來告誡他讀書不能半途而廢。從此以後,孟子不再因為分心而遺忘了書中的內容了。鄒孟軻母原文: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詩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謂也。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廝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於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詩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謂也。孟子既娶,將入私室,其婦袒而在內,孟子不悅,遂去不入。婦辭孟母而求去,曰:「妾聞夫婦之道,私室不與焉。今者妾竊墮在室,而夫子見妾,勃然不悅,是客妾也。婦人之義,蓋不客宿。請歸父母。於是孟母召孟子而謂之曰:「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必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恐見人過也。今子不察於禮,而責禮於人,不亦遠乎!」孟子謝,遂留其婦。君子謂孟母知禮,而明於姑母之道。孟子處齊,而有憂色。孟母見之曰:「子若有憂色,何也?」孟子曰:「不敏。」異日閑居,擁楹而嘆。孟母見之曰:「鄉見子有憂色,曰不也,今擁楹而嘆,何也?」孟子對曰:「軻聞之:君子稱身而就位,不為苟得而受賞,不貪榮祿。諸侯不聽,則不達其上。聽而不用,則不踐其朝。」今道不用於齊,願行而母老,是以憂也。」孟母曰:「夫婦人之禮,精五飯,冪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矣。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饋,無攸遂。』詩曰:"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君子謂孟母知婦道。詩云:「載色載笑,匪怒匪教。」此之謂也。頌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注釋:(1)賈人,商人。 (2)炫賣,叫賣。(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禮器。 (4)漸化,逐漸濡染(!) 乃去,舍市傍(就,於是) (2) 及孟子長(等到)譯文鄒孟軻的母親,被稱為孟母,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就定居在那裡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最早記述孟母教子故事的是作於西漢文、景時期的《韓詩外傳》,其次是晚生於司馬遷七八十年的劉向所作《列女傳》。其記述內容,一是「三遷」,二是「斷織」,三是勸止孟軻出妻,四是贊成孟子去齊,五是對於守信。分別記述如下:1.關於「三遷」:《列女傳》:「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少時,嬉戲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之。』乃去,舍市旁。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旁。其嬉戲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2.關於「斷織」:《韓詩外傳》:「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也。呼而問之曰:"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斷其織,以此誡之。自是之後,孟子不復喧矣。」《列女傳》:「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墜於修德,不為盜竊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3.關於勸止孟子出妻:《韓詩外傳》:「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而視之,白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曰:"何也?』曰:"踞。』其母日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云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無禮,非婦無禮也。』於是孟子自責,不敢去婦。《韓詩外傳》:卷九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諠也,呼而問之曰:「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誡之,自是之後,孟子不復諠矣。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妊是子,席不止,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詩曰:「宜爾子孫繩繩兮。」言賢母使子賢也。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白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云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也。」於是孟子自責,不敢出婦。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孟子受教免休妻孟子妻獨居,踞,孟子人戶視之,向母其曰:「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云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人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處,人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於是孟子自責,不 敢去婦。——引自《韓詩外傳》[譯文] 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曰:「我親眼看見的。」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孟母是一個善於教子的母親,「孟母三遷」、「孟母對織」的教子故事幾乎家喻曉除此之外,《韓詩外傳》還記載了他教育孟子認識自己的過失,自責自律的故事。)孟母三遷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足辟][bi,兩字合一]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o,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白話]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也,呼而問之曰:「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誡之,自是之後,孟子不復喧矣。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妊是子,席不止,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詩曰:「宜爾子孫繩繩兮。」言賢母使子賢也。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家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東家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孟母后來後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買了東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他。《詩經》上說:「你的子孫多又多, 世代綿延長啊。」說的就是品德高尚的母親可以使兒子品德高尚。孟子欲休妻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家裡,伸開兩條腿坐著。孟子進門看見了,就對他母親說:「這個婦人太不懂禮節了,請讓我把她休了。」孟母問:「為什麼?」孟子說:「她伸開兩條腿坐著。」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孟母說:「這是你沒有禮節,不是你妻子沒有禮節。《禮》上不是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要先問清楚裡面都有誰;上了台階將要進入房內時,必須要提高聲音讓房內人知道你要進去;將要進屋門時,眼睛必須眼往下看。』禮上的這些都是為了不讓人無所防備。而今你進入你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進門時沒有任何聲響,這才被你看到了她伸開兩條腿坐著。這是你沒有禮節,不是你妻子沒有禮節。」母親的一番話,使孟子知道了自己的不是,不再休妻了。(《韓詩外傳卷九》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向母其曰:「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云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人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於是孟子自責,不敢去婦。)3、母愛斑駁了歲月的甲骨塵封了歷史的竹片絢燦了千年的錦帛那已泛黃的紙張處處記錄著你滄桑的容顏從女媧手中誕生之日起便註定要以你無限的魅力支撐一個民族的脊樑你在神州大地上歌頌愛的真諦詮釋著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散文的哲思 神話的寄願詩經的現實 楚辭的浪漫唐詩的瑰麗 宋詞的端莊元曲的纏綿 小說的跌宕伏在你背上代代相傳你用周身的血液烘出岳母刺青的忠義凝為孟母三遷的韜略鋪就女媧造人的神奇哭成慈母喪子的辛酸罩著迷離唯美的光環溢著清淡純粹的芬芳你一路風塵地走來穿越千年走出一條平平仄仄的征途涅槃的鳳凰用衝天的火焰點燃了龍之傳人心中的火為母愛的征途撒下光明4、孟母教子孫吉來 劉超 邵明奎在中國古代,許多母親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教育藝術和偉大的人格修養,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碩學鴻儒與清正廉潔之士。比較有名的母教故事有「孟母三遷」、「陶母訓子」、「蘇母勉子」、「岳母刺字」等等。「陶母訓子」是教子為官之道,「蘇母勉子」是教子效仿先賢,「岳母刺字」教子忠君愛國,而「孟母教子」卻是一種比較系統全面的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母教文化的根源在孟母教子發生之地——鄒城。「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戰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母親仉氏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直到「真可以居吾子矣」。「孟母教子」在傳統母教文化中,影響最深遠,內容最豐富,最能夠體現時代精神。孟母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的模範母親,屬於典型的中國良母。孟母的教育思想重環境教育、重言傳身教、重教育方法、重教育養成,對孟子的教育貫穿於孟子的一生。據《韓詩外傳》記載,孟母懷孕時,就深深體會到胎教的重要,她說:「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孟母教子」重以身垂範。孟母教育孟子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孟母三遷之前,在廟戶營村市集旁居住時,東鄰有人殺豬,孟子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幹什麼?」孟母隨口漫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孟母為了不失信於兒子,忍痛在捉襟見肘的生活費中,撥出一部分錢買了一塊肉。「孟母教子」重環境育人。孟子6歲左右時,孟母發現這是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的階段,環境十分重要,為了給兒子尋找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孟母開始了漫長的遷居活動,留傳下「孟母三遷」的美談。「孟母教子」重教育藝術。孟母三遷後,孟子有一天逃學,孟母「斷機教子」,以此教育他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留下了「子不學,斷機杼」的佳話。「斷織督學」的一幕給孟子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從此他孜孜汲汲,日夜勤學不息。「孟母教子」重思想引導。春秋戰國時代,學術風氣蓬勃發展,諸子百家爭奇鬥勝,使人眼花繚亂,不知如何選擇。孟母無視於老莊的玄虛,不屑於楊朱的功利,惟獨醉心於孔子的忠恕之道,在孔門諸子中為孟子找到啟蒙老師——孔子的孫子子思。從此,孟子在子思門下埋頭讀了五年,學問德業,突飛猛進,終於繼承了孔子的衣缽。「孟母教子」重自省其身。孟子成親之後,孟母仍不忘對兒子的教育,據《烈女傳》記載:孟子因其妻由氏在卧室內裸袒身軀走動,勃然不悅,竟有意休妻。孟母對兒子曉以大義:「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心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所以恐見人過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袒而在內,踞而視之,是汝非禮也,非婦無禮也。」於是孟子自省孟浪,與妻子和樂相處。「孟母教子」重學以致用。孟子學術有成後,理想的去處是宋國,但為了奉養老母而一再遷延。光陰荏苒,轉眼孟子到了知天命之年,整日長吁短嘆,悶悶不樂。孟母問明原因,又對兒子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夫婦人之禮,精五味,擅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三言兩語就把孟子心中的積慮一掃而空,於是孟子再次周遊列國,受到了空前的尊敬與歡迎,而正當孟子的學術思想處於頂峰時候,孟母溘然長辭。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在於能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按階段給予不同程度的教育,像一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兒子的前程。《韓詩外傳》卷九說:「賢母使子賢也。」孟母作為賢良母親成就了孟子的聖賢之實。漢代劉向感嘆說:「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可以設想,如果沒有孟母「善以漸化」,也許就不會有著稱於世的儒家聖賢。如何將母教中的優秀傳統發揚光大,教育好未成年的子女,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我們應吸收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中的精華,充分重視母親的教育作用,在為兒女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的同時,培養孩子積極的上進心,以自己的行動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注重培養他們健康、堅強、善良的品格及道德修養。5、孟母教子五傳說最早記述孟母教子故事的是西漢文、景時期的《韓詩外傳》,其次是晚生於司馬遷七八十年的劉向所作《列女傳》。其記述內容,一是「三遷」,二是「斷織」,三是勸止孟軻出妻,四是贊成孟子去齊,五是對於守信。分別記述如下:1、關於「三遷」:《列女傳》:「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少時,嬉戲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之。』乃去,舍市旁。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旁。其嬉戲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2、關於「斷織」:《韓詩外傳》:「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誼也。呼而問之曰:"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斷其織,以此誡之。自是之後,孟子不復誼矣。」《列女傳》:「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墜於修德,不為盜竊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3、關於勸止孟子出妻:《韓詩外傳》:「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而視之,白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曰:"何也?』曰:"踞。』其母日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云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無禮,非婦無禮也。』於是孟子自責,不敢去婦。」《列女傳》:「孟子既娶,將入私室,其婦袒而在內。孟子不悅,遂去不入。婦辭孟母而求去,曰:"妾聞夫婦之道,私室不與焉。今者妾竊惰在室,而夫子見妾勃然刊悅,是客妾也。婦人之義蓋不客宿,請歸父母。』於是孟母召孟子而謂之曰:"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敬也;將上堂,聲必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恐人過也。今子不察於禮而責禮於人,不亦遠乎?』孟子謝,遂留其婦君子謂:孟母知禮而明姑母之道。」4、關於贊成孟子去齊:《列女傳》:「孟子居齊,而有憂色。孟母見之曰:"子若有憂色,何也?』孟子曰:"不敢。』異日閑居,擁楹而嘆。孟母見之曰:"向見於有憂色,曰:不也。今擁楹而嘆,何也?』孟子對曰:"軻聞之,君子稱身而就位,不為苟得而受賞,不貪榮祿。諸侯不聽則不達其土,聽而不用則不踐其朝。今道不用於齊,願行而母老,是以憂也。』孟母曰:"夫婦人之禮,精五蝦,冪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矣。故有閫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饋無攸遂。詩曰: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君子謂孟母知婦道。詩云:"載色載笑,匪怒伊教。』此之謂也。」 《韓詩外傳》未記此事。5、關於對子守信:《韓詩外傳》:「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悔而言曰:"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詩》曰:"宜爾子孫繩繩兮』,言賢母使子賢也。」孟母對孟子的教育,包含學習、生活、事業的各方面。其影響從幼兒時期,青年以至中年。由於孟母的教育成就了一代聖賢,因此孟母教子的傳說歷朝歷代一直受到人民的稱讚,被尊為母教第一人,這都不是偶然的。她注重家庭教育的精神,和選擇教子的方式方法,在現代仍有借鑒意義,值得我們深入研究。6、劉墉:孟母該不該三遷?在我高中的時候啊,台灣流行一句話,「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意思是啊,先考上台灣最好的台灣大學,再想盡辦法去美國留學,那時候可真是留學潮,尤其進了名校,好像下一步當然就是要到美國留學。我曾經問過,好幾位早年的留學生,他們在台灣很有發展啊,我就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要跑到美國來?答案居然一樣,因為大家都走,同班同學跑了一大半,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也就跟著一起準備托福,一起申請過美國研究所就出來了。人是群體的動物,再孤僻的人都會受群體的影響,當你發現身邊一群人突然往同一個方向跑,你能不拔腿跟著跑嗎?也正因此,古人會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真是太大了,今天就來談一談我們應該給新新人類創造怎樣的環境。因為我應聘到美國大學教書,劉軒啊,就是我兒子在小學二年級,不得不跟著移居美國,剛去的時候他半句英文不會,為了交朋友,只好學一些小魔術變給同學看,漸漸英文上了軌道,也跟著美國孩子打成一片。可是到了星期六下午,當別的孩子都在外頭玩的時候,我的兒子卻常常躲在屋裡哭,為什麼啊?因為我要他讀中文,連我母親就看不慣了跑來罵我,念英文已經不容易了,還逼孩子念中文,你想把孩子逼死啊?我那時候甚至跪在地上給我老娘磕響頭,說中國人不能不會中文啊,請她老人家別管。所幸後來我家附近搬來不少中國人,而且有了中文學校,當我的兒子發現不少中國孩子跟他一樣,每個周末都得做中文功課,星期天都得去中文學校的時候,他對中文的排斥就小多了。人既然是群體的動物,就少不得要比,比誰漂亮、健壯、聰明、成績好,比誰家有錢、享的福多,甚至啊,比誰吃苦、受的罪多。可不是嗎?你注意那些下過鄉、當過兵,經歷過戰亂、災荒的人,他們聚在一塊兒常常吹,自己當年吃了多少苦,表示他能熬過來很不簡單。人的快樂與不快樂,也常常以後比較的對象不一樣,而有很大的差異。舉個例子,今天你只有一隻眼睛,可能為這個事兒不快樂,但是就算你有兩隻眼睛,改天把你放在每個人都有三隻眼睛的星球,你也會沮喪。為什麼啊?因為你看人家都有三隻眼睛,搞不好後頭還有一個,多一隻眼睛多好啊,你就會覺得自己是殘疾了。我說這麼多,是要講孩子覺不覺得讀書苦,或者是對未來有什麼憧憬,主要受環境的影響,如你孩子所有的同學每天都補習到深更半夜,假日都有繁重的功課,他舉目望去,都是跟他一樣「懸樑刺股」的孩子,他就算苦也不會覺得太苦。相對的,如果像我兒子小時候一個人在屋裡頭做中文功課,窗戶外頭卻傳來鄰居小朋友玩耍的笑聲,就算中文功課並不多,他也會覺得「斯人獨憔悴」,只有他最苦命。正因此,重點學校里的老師跟設備,不見得比一般學校高明多少,學生的表現卻可能好得多,因為那裡頭的學生個個拚命啊,K書K到天亮是很平常的事兒,沒人覺得苦。相反的,比較差的學校,因為「山中無大木,小草也為尊」,一個孩子沒用多少功,跟四周比較鬆散的同學比起來,就已經覺得,哦,我好偉大了。我絕不歧視差的學校,也不認為只有進重點學校才有希望,只是我要在這兒呼籲做父母的人,就算你孩子沒能進好學校,四周全是愛玩的孩子也不必氣餒,你真正要做的是給孩子製造與好學生接觸的機會,並且開展他們的視野。舉個例子,你可以認為孩子在假日跟他的同學出去鬼混,也可以安排全家去博物館、藝術館、科學館、海洋生物館,孩子就算因為不能跟他那票朋友混,起先不高興,真去了,嘿嘿,他也會覺得新鮮。結果,你一方面把他帶離原先比較鬆散的環境,一方面讓他看了外面的世界,比如他看到了博物館裡正在細心做筆記,或者是聽導覽解說的其他的學生,知道那些展品都來自勤苦有成的作者;加上如果你全家同行,增加了親子接觸的機會,孩子當然在潛移默化當中會有改變。這比你窮凶極惡的罵孩子不用功,規定他不準上網、不準打電話、不準看電視,只能蹲在家裡K書,他卻心不在焉跟你大吵的結果,不是恰恰相反嗎?所以當父母希望孩子進步的時候,應該先想想自己有沒有進步;當大人要孩子用心的時候,先想想自己有沒有用心,孩子受環境的影響,家庭是他第一接觸的環境啊。我也建議學校跟老師,與其你恐嚇學生未來考試有多難,他們的程度有多差,不如你把學生帶出去,看看好學校的學生在做什麼,也看看不同的行業有哪些辛苦,要他們自己想想將來要走的路。我還要提醒一件事兒,有孩子出去打工的家長,社會是大染缸哦,充滿誘惑,從正面想,你的孩子可以在打工的時候早點接觸社會,由此立定志向;比如在醫院打工的後來學了醫,在律師樓打工的,後來選擇了法律系。但是從負面上,他們也可能因為打工的地方很有有司,交了異性朋友,或者是受到同事的慫恿,結果放棄學業。所以孩子在哪裡打工,大人必須要注意,如果你的孩子沒有什麼明顯的性向,卻很容易受影響,是那種跟雞在一起就容易成為雞,跟老鷹在一起就容易成為老鷹的那種,你做師長、做家長的就更得小心,更得學「孟母三遷」了。今天就講到這兒,下次繼續跟大家聊。7、孟母教子經邵澤水天煌煌 地泱泱 母教子 大文章善教子 順天時 得人和 享地利修其身 齊其家 治其國 平天下母齊家 先修身 兒女立 是大任子不教 母之過 子不立 母之惰教不當 母之錯 教不靈 母無能一年計 在於春 教兒女 要抓緊子年幼 母相伴 品與行 多濡染百姓事 天下事 母與子 共知悉明擔當 親萬民 辨是非 知乾坤千里行 足下始 重小節 重小事蟻穴堤 潰千里 古來訓 莫忘記布衣暖 菜根香 讀詩書 滋味長讀一日 啟心智 讀一生 真本事聞雞舞 早讀書 惜時光 用功苦今日事 今日畢 有良習 天自助苟日新 日日新 求新知 換腦筋讀活書 通經史 歷萬事 得真知三人行 必有師 見賢哲 要思齊讀一寸 行一尺 學萬物 自得師行萬里 讀萬卷 廣見聞 存高遠身體健 是本錢 心胸闊 養浩然先讀書 後習藝 書若舟 藝如楫藝在手 飯一口 書在手 天下走子厭學 勿打罵 效中醫 細觀察望聞問 切病根 方子好 最要緊子頂嘴 多有識 子不言 多善思子平庸 多順從 子好奇 多鼓勵燕擇戶 人擇鄰 環境好 風水順學堂好 四鄰善 鄉風淳 金不換家貧寒 子多立 富貴家 常敗子窮勵志 貧養氣 貴生嬌 富多戾跌一跤 筋骨壯 蹲蹲苗 苗兒旺吃點虧 是福音 逆風行 最練人愛子女 不護短 觀其行 聽其言知其善 很平常 知其惡 大不易明人倫 重禮儀 孝父母 敬老師修仁德 守方圓 講廉恥 能慎獨絲半縷 米一粒 勤四體 分五穀講節用 惜字紙 尚農耕 慶有餘朱者赤 墨者黑 疏小人 親君子少結義 慎交友 遠損友 近諍友愛吃喝 喜賭博 好打架 三大惡山吃空 人斗窮 家賭光 辱祖宗一家仁 一國仁 一家讓 一國讓仁者壽 讓者賢 繼往聖 天地和德不孤 必有鄰 效君子 做大人禮為門 義為路 仁義家 萬世福家積財 子孫累 重家教 出貴人傳一經 家道興 教一生 享太平8、孟子、孟母:書寫「子聖母功」的歷史傳奇圖=侯新建 文=王川 肖卉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百家爭鳴高潮中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經孟子而發揚光大,長期影響著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孟子的母親仉氏,克勤克儉,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在鄒城,保存著豐富完整的「三孟」文化遺產和孟母教子遺迹,每年有幾十萬海內外遊客、宗親及學者前來覽勝、祭拜、考察。「三孟」之一的孟子林,也稱亞聖林,是埋葬孟子以及後裔的墓地,位於距鄒城東北十幾公里的四基山西麓。登上四基山極目遠望,一萬多株側柏蓊蓊鬱郁,孟子墓靜靜地處在神道的頂端,掩映在萬古常青之中。孟母林鳥瞰孟子林西5公里處,就是孟母林,也叫西孟林。孟母林里埋葬著孟子的父親和母親,還有孟氏家族的後代。孟母林也是依山勢而建的大型林墓群,佔據了整個馬鞍山的東麓。登上馬鞍山頂,孟母林便盡收眼底,紅牆、古冢、林海、青山、草地充斥視野。四基山西麓的孟子林「四基山麓仰松楸,泉下聲靈萬木稠……傳有七篇真治譜,不因秦火斷風流。」這是清代鄒縣令婁一均拜謁孟子林後留下的詩句,也是孟子林千古沐聖、生生不息的真實寫照。孟子林位於四基山西麓,四基山「南面鳧嶧,北拱岱嶽,層巒疊嶂,環拱交錯。遠接洙泗之水,近聯崗嶺之脈」,一片蒼松翠柏,遮天蔽日,芳草如茵,肅穆幽深。孟子林佔地面積50萬平方米,現存古樹萬餘株,是國內現存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的家族墓地之一。2006年7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名錄。孟母教子塑像孟子林形成現在的規模與孔子第四十五代嫡孫——孔道輔有著密切關係。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孔道輔任龍圖閣直學士、兗州知府,以恢張儒學,興復斯文為已往。他認為孟子有大功於聖門,而孟子故里鄒縣又在他的治所之內,便派出官吏四處尋訪,終於在四基山下找到了孟子的墳墓和一直在為孟子守墓的孟子後裔。於是,組織能工巧匠,擴建林墓,興建廟堂,做出明顯標識,並推薦孟子第四十五代嫡孫孟寧到朝廷做官,授迪功郎,主鄒縣簿,負責孟子林廟的保護和孟子的祭祀。此後孟子林得以確認和保護至今。雖然孟子廟堂因距城較遠在幾十年後遷於現址,但孟子林墓依然隨著孟子影響的不斷擴大而得到不斷修葺和保護。孟子林依山而建,陵園居林左高地,外有石牆圍護,以主要建築享殿為中心,前為石坊、神道、御橋,後為孟子墳冢。亞聖林石坊屬典型明代風格的陵墓石坊,「亞聖林」三個大字是我國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所題,石坊背面「聖域賢關」由孟子七十三代嫡孫孟慶棠題寫。神道長約1.5公里,直接通往孟子墳墓。兩側參天的白楊、古柏已近千年,它們見證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帝王將相沿著這條大道無比恭敬地走向過聖賢長眠的地方。過御橋後沿石砌甬道步行500米到達享殿。古往今來,無論是王公大臣,還是平民百姓,到了御橋,就要下馬下轎,步行瞻拜孟子。享殿本是帝王陵寢內供祭祀用的殿宇和帝王祭天祀祖的殿堂,孟林之內設置享殿,含有尊敬聖賢和尊敬帝王的意思。享殿現為五楹,灰瓦覆頂,單檐斗拱,朱漆彩繪,造型古樸。據記載,宋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縣令章時鸞創建正殿五楹、左右廂房三楹。現存享殿基本保持了明代面貌,只是左右廂房已坍塌無存。殿內高大寬敞,是孟子後裔祭祀孟子的場所,設有供案和孟子神位。殿內兩側陳列的碑刻,跨越宋、元、明、清,詳細記載著歷代帝王祭祀孟子的祭文和歷代修建孟子林的情況。孟母墓由享殿一側的角門進入,瞻拜孟子墓冢。孟子墓冢封土高約6米,底徑20米,整個墓冢底座由花崗石壘砌而成,上圓下方。墓前這塊雕龍巨碑是清道光年間所立,上刻楷書「亞聖孟子墓」。碑前設置石爐、石瓶、石供案等。人們可通過台階繞孟子墓步行一圈,在這遠離城市喧囂的紅牆環繞、松柏掩映之中,憑弔先賢,凈化心靈。孟林內的側柏群,樹種單一、保存完好,是我國目前第二大古墓側柏山林,極具觀賞性和研究價值。在四基山東北山坡及周邊地帶,還沉睡著眾多的漢代魯王墓,出土文物豐富價值很高。馬鞍山東麓的孟母林孟母林位於馬鞍山東麓,馬鞍山是一座美麗的小山,因為形勢兩頭高,中間凹,形狀像個馬鞍,得名馬鞍山,也叫天馬山。孟母林也是依山勢而建的大型林墓群,佔地面積570畝,佔據了整個馬鞍山的東麓。那裡除孟母和她丈夫孟激的墓外,歷史上的孟氏子孫死後也都葬於林內,是中國少有的保存完整的氏族墓地之一。林內遍植雜木,有檜、柏、槐、楷、楊、槲古樹名木一萬多株,濃蔭蔽日,地上雜草茂密,環境十分幽靜。馬鞍山雖不高峻,但怪石嶙峋,危岩兀立。若登上山頂,整個孟母林便盡收眼底,紅牆、古冢、林海、青山、草地充斥視野,享殿隱於綠樹之中,神道位於林的正南。點點古墓之間,鼎爐、石瓶、碑碣、供案,錯落交叉,井然有序。孟母林因有圍牆保護,加上林里土質肥沃,所以林里樹茂草豐,儼然一派原始森林的景象。在陽光下,抹上金黃色的橡、楷、楊樹和點點紅葉,於蒼翠之中又增添些許異彩。林木間古墳新塋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叢生的雜草沒膝,五顏六色的野花競相怒放,給這片荒蕪、蒼涼的古林平添了幾分生機。孟子林享殿是孟子後裔祭祀孟子的地方沿林道進入林門,往西走不了幾步便是享殿,享殿是祭祀孟子父母的地方。這座享殿是清乾隆九年間建造的,為紅牆方院,八字形磚砌門樓。院內正中建殿堂三楹,殿內有石碑。享殿後院,豎有神位碑一塊,上面寫著「啟聖邾國公、端范宣獻夫人神位」。享殿西邊約五十米的地方便是孟子父母之墓。墓前有石鼎爐、石燭奴、石供案、豎石碑三塊。中間的石碑上刻的是「大明邾國宣獻夫人之墓」,右為元代所立的「孟母墓碑」,左為金代所立的「鄒國公神廟碑」。孟母墓旁邊,有「新泰伯孟仲子墓」。孟仲子是孟氏家族的二世祖。旁邊還有一座重要的墓——孟子45代孫孟寧之墓。孟寧被孟氏後人稱為中興祖。孟寧墓碑是元代立的,碑陰刻有孟氏世系表。孟母林的西邊,就是孟子出生地鳧村。村裡現尚存有孟子故宅、孟子故里坊、孟母故井、孟母池等有關的文物古迹。孟子的童年時,孟母領著他三遷擇鄰,就是從鳧村出發的。蒼翠的古柏見證著悠遠的歷史孟母的享殿不在墓的前面而在墓東面,這在其它地方是不多見的,或者說是孟母林獨有的現象。孟母林的柏樹也與別處也不同,它們插在山上,極似一支支毛筆,古人譽之為文柏。享殿前邊根系相交、樹桿並列的「三兄弟柏」和枝葉相交、樹根相連的「姐妹松」,像孟母哺育的後世子孫攜手並進,親昵和睦。那些合抱不交的松柏,雖不像孟廟的松樹高大參天,卻又競相生長,枝葉茂密,宛如一個巨筆筒上插上了數桿毛筆,令人稱奇。一代聖賢長眠在鄒城,人們以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對孟子的尊崇,或叩拜,或鞠躬,或題詩賦詠,遙看孟子千年的背影,品味著孟子做人之道、謀事之道、為政之道,在蒼松翠柏中,他們的心靈與聖人交融在一起。兩千多年來,孟母教子的故事成為婦孺皆知的模範教育樣板。人們在祭拜孟子的同時,沒有忘記祭拜這位被譽為歷史上最賢良、最偉大的母親之一的孟母。《孟母教子圖》,宋人繪。9、銘記孟母李木生我的深切理解孟母與孟子,是從歷史不經意間遺下的兩個細節———雖然孟子休妻的事早已淹沒在時間的煙靄里,我卻覺得它也許是孟子人格成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我甚至能栩栩如生地「看到」當時的情景。那是一個炎熱夏天的正午,剛剛織好一匹布的孟子的妻子,在婆婆的再三催促下才回到自己的房子里休息。酷熱,疲憊,倦乏,忍不住關了門,解下外衣,舒展了四肢躺在床上小憩。誰知這時孟子推門進來,看到妻子裸臂岔腿的「不雅」姿態,頓時火冒三丈,氣沖沖就要休妻。孟子想不到母親不僅不為兒子幫腔,反倒嚴厲地批評起兒子:將要進門的時候先要問一聲有沒有人,這不是《禮記》的教導嗎?你進屋不敲門不問詢,是你的無禮;媳婦剛剛在潑火的天氣里織完了一匹布,又累又乏,你不去體貼卻還責備,更置媳婦的生命生活於不顧動輒談休,咱將心比心品品,這不就是不通情理的無情無義嗎?現如今你的受委屈的媳婦不知該怎樣心亂如麻呢,還不快去認個錯!誰能說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愛思想,不就是發軔於此呢?孟母不僅在為孟子的人性鍛造,融入著美與善,還會在重大關節處,眼明心亮,成為兒子正直與正氣凜然的後盾。孟子離齊也許是他最難決斷的時候。齊國是當時的大國,最有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力量與天地,可是齊王「霸天下」的心態與孟子「仁者愛人」的仁政思想是格格不入的。道不同不相與謀,岸然的孟子是決計要離開了。但是離開了齊國也就失去了高官厚祿,母親年事已高,還要拖家帶口,真讓大儒孟子躊躕而憂鬱、「擁楹而嘆」起來。細心的孟母探清了原委,毫不遲疑地勸兒子:「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子何憂也。」這等於說,走你的仁義之路吧,母親贊成你、支持你、幫助你!於是,孟子不僅果斷離齊,還高傲地拒絕了齊王饋贈的百鎰黃金(按一鎰二十兩計,也有二千兩)。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氣」,因了孟子而成為世代讀書人的座右銘,並業已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反叛與獨立的傳統的時候,我們是不能忘記這位母親的愛與理解的。正是這種愛與理解,使得這個傳統雖然常常處於榛莽叢中和潛流狀態,卻能夠血脈相傳、綿延不絕。這種來自母親的愛與理解,其實更是一種拯救。它拯救孟軻於頑劣的孩童之時,將他引向知識與思想之路,從而使得頹勢之中的儒家學說獲得了空前的豐富與拓展。它是人類的搖籃,也是引導人性的眾川回歸的海洋。即使人性的墮落如高山滾石,母親也會用她的身軀攔住它,並用愛鼓舞它、陪伴它遠離深淵,重新向上。它還是世道人心的拯救者。有野蠻與血腥的時代,有愚昧與黑暗的時代,有頹廢糜爛的時代,但是只要有母親的愛與理解在,就有新生的希望。因為她那悲憫慈愛的情懷,就是令萬物復甦、萬木蔥蘢的大地啊。當然,這種浩無涯際的母愛,更是女性自己的拯救者。當她為世俗所誘或生計所迫而喪失本性的時候,當她囿於環境沉湎於聲色犬馬而不能自拔的時候,只要她想到兒女,想到要做兒女的榜樣,想到兒女絕不能過自己這樣的生活,她就會立刻升騰起戰勝自我的力量,從善從真從美,從而找回那美麗而燦爛的人性。我們誰不是在母腹中孕育而成的生命?寒冷里,母親的這種愛與理解就是一個火盆,溫暖著兒女們的胸膛。火盆中燃燒的,就是母親的骨架與血肉啊。黑暗中,是母親為我們點亮了燈。當我們沉浸在光明的歡樂之中時,我們可不能忽略,那點燃的,正是母親的心啊。她可以用縷縷白髮織成兒女遠航的征帆,她可以耗盡全副心血化作澆灌兒女成長的雨露。哪一位母親,不都是一部讀不盡的關於愛的大書?在我們忘形地享受人生的歡樂,甚至忘記了母親的存在之時,被忽略的母親為了不打擾兒女的歡樂,會忍住廝守兒女的強烈慾望,躲開,悄悄地、孤獨地生活。躲開著,孤獨著,仍會給我們送來最為深長的祝福。人生畢竟是艱辛的,當我們承受苦難或厄運臨頭、親朋疏遠之時,不遺棄我們的最後一個人肯定是母親。她會用為兒女操持了一輩子生計的手,撫平我們的憂傷與絕望,讓我們重新獲得生與前行的力量。一點一點的,母親把她的生命之水獻給我們,再獻給我們的兒女。流乾的時候,也就是母親生命的盡頭。即使到了生命的盡頭,她也會淌下兩行淚,滴成兒女生旅上思念與掛牽的溪流;或微笑,笑作一朵祝福的小花,開在兒女生命的枝頭。真的,母親的哪怕一個眼神所包含的愛,就夠我們受用一生了。不用去尋找兩千多年前的孟母了,你的,我的,他的母親就是孟母一樣的母親。母親與母愛,也就成為我們人生旅途上最為偉大的教師了。10、丁亥年祭孟母文維公元二00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歲在丁亥,鄒城市各界人士,海內外賓朋,滿懷崇敬之情,謹備鮮花雅樂,肅立於孟廟之前,恭祭亞聖先師孟子。其文曰:洙泗溢彩,嶧鳧飛虹。綠掩廟堂,紅纏閣亭。燕銜柳芽,蝶繞花叢。舞動鄒婁,歌頌亞聖。孔子之後,獨享高名!孔孟經學,齊駕並行。至聖薪火,亞聖明燈。天降大任,舍我誰行?浩然正氣,氣貫長虹!捨生取義,殺身仁成。社稷次之,民貴君輕。富貴不淫,反身而誠;貧賤不移,守志忍性;威武不屈,寵辱無驚。尊德樂道,廉潔自清。孔言性近,習教分行。孟言性善,四德勘呈。仁義禮智,存心養誠;憂樂天下,王道仁政。一國興仁,萬邦風從。洪鐘大呂,環宇震驚!千年激蕩,發聵振聾!斯人己逝,景德景行。斯土斯民,仰聖祭聖。盛世再現,道遠任重。天地人和,百業同興。仁民愛物,敬賢使能。泮池巍峨,章甫誦經。翰墨奮藻,學子書英。蹈仁叟嫗,良知孩童。花遮人面,樹掩樓穹。阡陌紉蘭,疇畦蓬茸。芳草綠堤,嘉卉灌叢。四海告善,五洲有朋。仁愛和諧,天人一統。日月不老,古國新風;嶧山不倒,青春再生!伏維尚饗!鄒城人文讀本(草案)第五編 滄桑千載燦文光
雨中笠翁圖書館編輯製作
推薦閱讀:
※元音老人文集菁華錄
※如何讓文字不矯情?
※京劇里人物能夠被勾紅臉的原則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權監劉謹是紅臉?
※認識這些字,博物院里的巨星?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135
TAG: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