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情感模式在子女身上重演的可能性有多大?

【荷田田的回答(249票)】:

謝謝vieplivee的邀請

  1. 葛蕾絲說的孩子傾向於把父母不和,家庭不幸福歸因到自己身上,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因為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家庭就是她/他的全部,又還沒有長大到可以理解分析家中出現的事情,尤其是有些家長總喜歡對孩子說:你要是不乖,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不要你了。你怎麼樣怎麼樣就是個壞孩子,沒人要的孩子。
  2. 這無疑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成長。嚴重的話,孩子慢慢會覺得自己不可愛,自己不值得愛,以及自卑等心理。理智的家長應該告訴孩子,父母即使分開了,但我們都還是愛你的。即使爸爸媽媽不生活在一起,你還是我們最愛的孩子。(聽起來像不像美國家庭類電影里的套話?其中一個原因是西方國家的婚姻諮詢、家庭諮詢比較普遍,所以對孩子的處理能得到一些專業的指導)
  3. 如果父母關係出現問題時,沒有解決好孩子的事情,或者說非離異家庭中,因為父母的性格原因,或者教育方式問題,家暴等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將很大可能影響到孩子成人以後的婚姻關係模式。這類孩子因為缺乏愛,或者將過度索愛,或者將過度奉獻,或者將延續家暴,都是將自己的家庭模式循環下去。因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她/他沒有學習到如果去愛一個人,什麼叫愛,如何去和愛人相處,以及和親近的人發生矛盾如何理智得解決問題,甚至認為原生父母的關係就是一種正常的關係,再沒有(不相信有)其它的模式。長大以後,她/他對愛的邊界是模糊的,一直都缺乏安全感,亦不清楚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權利和義務。有時,即使有了很好的愛人,甚至還會懷疑自己是否值得對方那樣去愛自己。對自己,對對方的愛都沒有信心。
  4. 上述這類孩子,亦很有可能走到自己原生家庭,父母關係模式的另一個極端。比如出自家暴家庭,或者有特別嚴厲的父母,自己長大後變成了溺愛孩子的父母,反而亦不利於自己孩子的成長,帶來另外一系列的問題。這其實仍然延續了原生家庭的問題,並沒有徹底走出循環的怪圈。他們仍然沒有能脫離父母的影響。

但是,另外很值得注意的還有:

  1. 並不是所有的問題家庭模式都會被循環下去。主動意識到自己成長環境有問題的人,主動去打破這些模式的人大有人在。這是一種積極的,主動將負反饋變成正反饋,亦是需要經過一個學習、反思、甚至反覆的過程。比如,成人獨立後,漸漸理解了父母,甚或原諒了父母對自己的傷害,可以比較心平氣和的對待自己的成長過程,並從中重新學習體會到健康的家庭關係模式。這樣的人將會比較容易處理好自己的親密關係,並處理好與自己子女的關係。
  2. 更多的人,則是通過自己的親密關係/婚姻關係療傷。可以說,小時候從原生家庭中帶來的傷害,一生中只有這麼一次機會,就是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中得到治療和復原。最常見的例子是,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和一個有安全感的人建立親密關係,在交往磨合的過程中,學習到如何去愛一個人,愛的邊界,給愛人相對的空間,如何去原諒一個人等等,慢慢地會建立起對愛的信心,對對方的信任,並且漸漸懂得愛的方式,獲得愛的能力。在逐漸的反思理解中,慢慢解決童少年遺留的傷害。這些人是很勇敢的,敢於刨析自己,正面父母,甚至原諒父母的(因為父母的作為也有形成的原因,多數是他們自己的原生家庭也不幸福)。他們的後代將會幸福許多。
  3. 還有,相比較家庭的形式,家庭關係對孩子的影響更大。那些堅持不離婚,以孩子為借口的,沒有意識到,不健康的不幸福的家庭對孩子的傷害更大。很多單親家庭里成長起來的孩子,反而因為父親或者母親比較能注意到另一半的缺失對孩子的影響,而有意識的去彌補或做些事情改善,並且從小給予孩子足夠的愛,教她/他學會獨立生活,這樣的孩子成人以後,反而更懂得如何愛人理解人,如何處理問題。
  4. 最後有一句俗話,一個女孩愛上什麼樣的人,往往與父親的形象有關。但是戀愛的成功率,則和戀愛的經驗有關。出自完美家庭的,父母自打有了孩子就知道如何教育的,並不在多數。但是我們都有能力去學習和完善自己,讓自己有愛人的能力,也有愛人的智慧,並幫助自己的下一代健康成長。

【xuanchen的回答(74票)】:

做為一個單親家庭出身的孩紙,隨便說兩句自己的感受。

1、會本能的設法避免范一些錯誤,這些錯誤是指自己認為是導致父母離婚的錯誤。比如父母離婚的原因是第三者,那麼我會本能的對於類似事件產生反感,如果涉及到自身,則會想盡一切辦法迴避或拒絕。

2、對於父母雙方任何一人都沒有很深的感情,說白了就是「不親」。我個人就更喜歡我的爺爺。說句不孝順的話,如果我的父母去世,我可能都不會感到特別的傷心。反而現在有時喝點酒之後回想起和爺爺在一起的日子,就有可能掉眼淚。

3、超強的忍耐力,主要是心裡上的,可以接受一些他人完全無法忍受的「心靈摧殘」。

4、喜歡孤獨,習慣孤獨,或者叫做「宅」。

5、很難對他人產生髮自內心的信任。

差不多就這些吧。

【趙劼的回答(80票)】:

先試一試能不能成功匿名……可以的話再答……

-----------------------------------------------------------------------------------------

匿名成功。第一次寫匿名答案。我想主要原因是我還沒有足夠強大的心理把這些事講一遍——感謝知乎的匿名體系。雖然本人未婚,但是我希望以下這些經歷還是能給人一些啟示、說明一些問題吧。

好像上面單親家庭的小朋友很多啊,我就說說家暴好了。

其實可能我的案例也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家暴——意思就是頻率不高——但是程度貌似比較嚴重。在我人生中的二十多年裡,有兩次,我爸當著我的面暴怒之下差點沒殺死我媽。

幸好都被阻止了。

第一次發生在我5、6的時候。我上小學一年級。吵架的起因非常非常渺小——因為我睡前隨手把襪子扔到了暖氣旁邊,被老爸大吼你給我撿起來。我媽則責問幹嘛對小孩那麼凶。於是他們就吵起來了= =b

後來越演越烈,於是我爸當著我的面猛掐我媽脖子把她往床里死命按,這個程度如何呢,反正鼻血是留了吧。我當年才小學一年級,語言組織能力非常有限,只能一邊內牛滿面一邊重複說你是我爸她是我媽這一類的話。

後來他去廚房磨刀霍霍去了。我媽應該是鎖上了卧房的門。我依舊很驚恐,問我媽他要是殺了你怎麼辦。我媽就安慰我說不會的。後來大概是我爸慢慢恢復了理智,終究沒有跑屋裡來進行攜帶武器的物理性攻擊。磨了磨刀也就算了……

——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以為20多年過去了,我已經不記得這些童年的事了(我對小時候的事確實都不太深)。但其實這些事情我都沒忘,我也不會忘。

我相信那時候他是真的想殺了她。

從那以後我對《剪羊毛》這首歌十分厭惡,聽到開頭就心悸,得趕緊換歌洗腦——因為彼時音樂課正好學到這首歌,音樂一響起,我的內心世界就彷彿回到了那個可怕的夜晚。還記得上高中的時候有一次,同班同學在我耳邊唱這首歌,我強壓心頭難受勁讓她停止,她繼續,於是我失控對她大吼你能不能別唱了……現在想想比較對不起我同學,讓她受驚了= =b。

第二次是在我上初中的時候。起因也是小事(真是的,他們每次吵架都是因為屁大的事)。反正後來我媽吵架過程中給我爺爺奶奶打了電話,所以我爸大怒,又去廚房磨刀霍霍去了。我們誰都不知道他在廚房的時候幹了什麼,但他的確起初企圖跑去我媽娘家報復一下。不過事實上他沒離開我們家大門,所以後來他敲門,我媽開門後當頭一把刀就插下來了——這些事情他們沒有避著我,沒有讓爺爺奶奶把我帶走。不過我不知道是不是該慶幸那時候爺爺奶奶還沒帶我離開,因為我奶眼明手快身體棒的把我爸攔下了。後來我媽躲到另一個屋子裡,不過這沒用,他一拳砸碎了門上的玻璃撞開了門,打中了她的臉……後來一片混亂,反正好歹人是被分開攔下來了,各回各家,我被領會我爺爺奶奶家住了很久一段時間。

那時候我不過11、2歲吧。兩次我媽都沒有還手,一是因為嚇呆了,二是因為我們心裡都清楚,還手事情一定會不可收拾了吧。

相對來講這一次我還比較淡定,後來只是哆哆嗦嗦隨著我奶回家上樓的時候問她,你說你要是沒攔住我爸他那一刀會不會砍下來。我奶說恩應該會的。

擦,現在想想怎麼都這麼淡定呢。

------------------------------------------------------------------------------------------------------------------------------------------

原諒我不能講的太細節,我以為這麼些年了,匿名回答傾訴這些往事應該沒問題了,但是其實這些事還沒過去,我不能回憶的太細緻。寫下上面文字的過程中好幾次我都想刪掉算了,但我希望這些故事能給那些當父母的、即將當父母的人一些啟示,很多事情對於大人來說或許根本不在意,但是對小孩傷害和印象可能會很深。儘管他/她可能從來都沒有告訴過你們。

說說對我自己的影響吧。

本人女,也算是大齡女青年了,研究生畢業工作,至今沒談過戀愛。做了十幾年對的不婚主義者,完全不想要小孩。不是因為性格古怪或者長相古怪,事實上認識我的人普遍同意我性格活潑開朗大大咧咧不記仇,沒心沒肺愛好廣泛,雖然略有點宅但不屬於完全生活在二次元的宅女。長相雖然不算好看,但是也不能說對不得起觀眾……

不談戀愛的原因很簡單,我不相信愛情,我也看不出愛情有什麼意義。它可能過程是挺美好,但是最後又能怎麼樣呢?很多人可能會質疑我父母是不是感情不好。不是的,他們的範本拿到今天可能也算是完美的愛情模式了。

青梅竹馬,高中早戀,戀愛7年後後結婚,期間還遭到我爺爺奶奶的強烈反對。然後我爸堅持抗爭,終究抱得美人歸……矮油在那個年代啊。

滿足一切小言的範本吧。能挑出來更符合基於完美愛情的婚姻了嗎?所以這使我對愛情和婚姻的感受更加混亂了。愛不愛又能怎麼樣?青梅竹馬相識多年又怎麼樣?這些年我旁觀愛的死去活來的同學、朋友們,我總是忍不住想10年、20年之後他們會如何呢?會不會想我的父母一樣,外面的人覺得如此完美的愛情、婚姻,實際上卻是一團糟糕?

每一次他們同學會的時候(雙方同學都是同一群人= =b),大家會帶上自己的另一半和小孩交流這些年的生活。每當他們看見我父母,就會對著我感慨當年他們早戀的故事,順便讚歎一下完美的愛情和愛情結晶。每一次,我都特別想對著他們冷哼一聲,說那是你們沒看見他們吵架。不過終究這種話不能放到檯面上說,只能臉上笑笑心裏面默默嘲諷。

愛情、婚姻與我,很早就是紅粉骷髏一樣的認識——小時候我還說不清楚,如今長大了,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形容詞來概括這一切。

其實少年時期我就在想,也許他們離婚比較好。不過我媽老觀念,覺得「破碎的家庭」對小孩子身心發展不好。

我想我們肯定對「破碎的家庭」有不同的定義。

我媽經常阻止我評論他們之間的婚姻是有問題的。或者說她覺得他們之間的問題不是大眾眼中的那些「問題」。我爸不出軌,人本性比較正直善良,就是脾氣不好。年輕的時候對我媽極好,其實我爸也不打我,一共家暴也就這兩次記錄——就是太驚天動地了點。

所以我更迷茫了啊。既然人品沒有問題,婚姻生活都這樣,那萬一不長眼碰上個人品不好的呢?所以我媽說你得找個脾氣好的,但萬一他脾氣好但是出軌呢?變數太尼瑪大了吧~結婚和談戀愛這種事又不是非做不可,幹嘛非要給自己找麻煩呢?

畢竟生活愉悅是最重要的,我不想承擔這種風險。

這些事情對我性格有什麼影響呢?我脾氣其實非常糟糕,而這一點不親近我的人是不會發現的。對此很多年前我就有了結論,主要是因為我對我父親看得很清楚,發怒起來不計後果,而我很擔心自己也會如此,對外人很會壓抑怒火。但是到了面對親人的時候就不會控制了。所以我會是個很好的朋友,但不會是很好的伴侶。我決定我還是不要禍害人類比較好……

後來我大學畢業,有一天我對我爺爺大吼,我爺爺在我平靜下來之後說,你只對家人這樣,不就是因為我不會怎麼樣你,只欺負老實人么。那一刻我特別的羞愧,眼淚差點沒出來。他說的很對,而我在那一刻從沒有那麼清晰的在我身上看到我父親的影子——一個很糟糕的影子。所以目前我在改正這個毛病——就從對外人不要那麼熊開始= =b。

還有一點最大的影響,我沒有辦法與人非常的親近。並不是說我沒有朋友,事實上我與人相處的都還不錯,但是我會有意識的在心理上與人保持距離。有一些秘密,我是不會跟任何人講的,也不會對別人不想說的事情刨根問底——比如上面的這些事情,我最親近的朋友也不知道。

真正的困擾是:我從來沒有學會該怎樣面對朝夕相處的另一半。我很害怕戀人、夫妻之間的那種距離——我害怕傷害別人,我也害怕別人傷害我。我根本沒辦法處理長時間的過於親近的關係。我沒辦法常年的面對一個如此親近的外人——家人的關係倒是很可靠的。我也不想嘗試,無論是我自身的例子,還是朋友戀愛中瑣碎的那些小事,我總覺得人生在世,幹嘛活的這麼累呢?

與我父母的關係。我越長大與他們越不親近,有時候我自己也覺得自己有點冷血吧。其實有些愧疚,但有時候很不願意聊事情,覺得累。高中的時候幾乎每天晚上我都心驚膽戰,只要我房間以外的地方大聲一點,我都得豎起耳朵仔細聽是不是內倆又在吵架。那個時候我會覺得給我造個隔音牆比較好,哪怕他們打到天荒地老呢,反正我聽不見就行。一直到大學都很害怕聽見他們吵架,所以假期也不想回自己家。從來沒有從小時候的陰影中走出來,只是多數時間不去想這些事罷了。

很多人告訴我夫妻吵架是正常的,但是我告訴你們,小孩子不覺得任何父母間的吵架是正常的。而且我直到今天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兩個經常吵架的人還要在一起,為什麼他們要生小孩,還不停的用吵架來嚇唬小孩(你們生小孩就是為了嚇唬他/她嗎)。

小時候不是沒有怨恨過他們生我滴。不過幸虧沒心沒肺,很快也就把這負面情緒忘到腦後了。

不過也因此,在青春期沒有任何早戀的麻煩。我父母那時候應該覺得這孩子在這方面真省心啊~~~現在他們有點著急了,覺著這娃咋還不談戀愛= =b。我母親兩年前曾小心翼翼的問我,是不是因為她和我爸的原因,我才不想談戀愛?那時候我輕描淡寫的說,不是,只不過是沒遇上特別喜歡的人的罷了。其實我只是不想她愧疚。難道我能說,嘿您猜對了,還真就是這原因,呵呵。

--------------------------------------------------------------------------------------------------------------------------------------------

這可能是我在知乎上答的最沒有邏輯的一個答案了(尼瑪還這麼長)。

想對所有的父母說,無論感情還在不在,無論你們是否決定要離婚,請不要當著你孩子的面大聲爭吵,更不要當著你孩子的面企圖殺死你的另一半(無論是不是成功)。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不存在一個「合理的爭吵」,他們永遠都不會接受「沒有那個夫妻是不爭吵」的這種解釋。

而且,也不是沒一個小孩都會像我一樣沒心沒肺,性格還不算扭曲的成長到現在,成為一個他人眼中的陽光(大齡女)青年。不是所有人都能走過去,不是所有人都能忘記,不是他們不跟你們講就代表他們沒事。

(最關鍵的,不是所有人都不會變成一個連環殺手 #kidding#)……

大概就是這樣吧。想起什麼了再說。

【黃小文的回答(48票)】:

我哥今年37歲,我24歲,目前我們一切良好,跟其它同年齡同村的人相比,我們算是感情狀況和財政狀況都非常不錯的。

簡單說下我的原生家庭,爸爸自從年輕時做生意失敗欠了很多債之後就一蹶不振,酗酒,家暴,經常因為媽媽不小心說的一句話就把媽媽踹倒在地拳打腳踢,有時甚至拿木頭板凳照著媽媽的頭部打。媽媽幾次被打到進了醫院。每次打完過不久,爸爸就會跟媽媽道歉,媽媽一次次原諒了他。

2月24日更:

(2月21日寫的關於幼童年時期的描述已經放到答案後半部分。)

2月21日的答案是不是把好多人嚇到了?是不是覺著「天哪,父母的關係居然會把一個好端端的孩子變成介個樣紙」。BUT,實際情況是我現在過得挺好,工作、生活、愛情都很好,偶爾會犯憂桑文藝病但並不嚴重。很抱歉造成大家的誤解,特此補充內容以澄清我原本想表達的觀點,也希望大家能夠放下誤解和偏見,別以一副科學家解剖小動物的態度剖析別人,我想這是對別人最基本的尊重。

1.子女到底會不會延續父母的情感模式?

我覺著,分人。

父母關係好的,不見得子女就好;父母關係不好的,子女幸福美滿的很多,比如我和我哥。我青少年時的心理問題起因很多,比如父母關係差,學校教育失當,受不良風氣影響,性格原因等等。父母關係惡劣可能是根源。我從叛逆期後就開始仇視厭惡父母,說各種狠話傷害父母,找各種茬跟父母吵架或冷戰,直到有位一直鼓勵我的我很尊重的長輩失望地跟我說,你的父母教育方式確實不對,他們傷害了你,但這並不能成為你放任自流的借口,你現在長大了,你要為你的人生負責。

第一反應是「怎麼連他都開始罵我了?他也受不了我了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大概幾天後我痛苦地想明白了,媽蛋我真的已經過了把所有責任推給父母的年紀了,好惆悵!

想清楚之後還是挺難改變的,因為所有人對你的印象都已經形成了,所以我只是從叛逆變為了沉默。再後來因為學校重組我被分到了全新的班級,一切就風和日麗了。我其實也沒做太大改變,只是愛笑了而已。

2.由於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怎麼破?

任何特質都有正反兩面,關鍵在於你怎麼看、如何利用和管理你的這些特質。超強的忍耐力,人情冷淡,追求刺激,競爭欲等等是很多人所不具備的,有了這些特質,起碼在職場上已經比大多數人強很多了。

3.關於愛情

貌似很多人很在意對方的原生家庭,這是紅果果的偏見!

婚姻和愛情最重要的還是三觀契合度還有心理成熟度。

藉此機會提醒各位姑娘別那麼玻璃心和聖母病,別天天折騰別人來換取一星半點的安全感,別天天一副自以為的慈悲心腸想治癒男人所有的創傷、或者給男人當免費老媽子、或者看韓劇看多了織條巨丑的毛巾逼男人戴著出門,有這些時間不如學個新的愛愛姿勢保證你男人驚喜到爆表。

有時你感情、事業、生活不順,是因為笨,因為懶,因為沒有獨立思考,別再讓你爸媽無辜躺槍了。

2.21日

很多年裡整個家都是媽媽賣豆腐支撐著,每天凌晨2點起床做豆腐,一直到早晨6點做完,給家人做完早飯,7點出門賣豆腐,賣得好的時候12點前能回來,賣得不好媽媽要下午兩三點才能回來。

與此同時,媽媽在整個大家庭都不被尊重,是最沒有話語權的人。

哥哥出生之後,爸爸非常不喜歡他,一次都沒抱過他,媽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哥哥身上,哥哥卻調皮搗蛋無惡不作,聽媽媽說,哥哥小時候幾乎天天挨打。

哥哥13歲時,我出生了,我的出生給這個家帶來了一點希望和歡樂,但父母的關係並沒有因此緩和多少。我打記事起到現在從沒看到爸爸媽媽和和氣氣地一起吃過一頓飯,從來沒有。幸運的是,爸爸很疼愛我,喜歡我喜歡得不得了,我從小很聰明,很活潑,唱歌認字讀書都比別的孩子出色很多,爸爸一直當我是他的驕傲,到現在都是。媽媽說她打過我幾次,好像挺狠的,但那時候太小了我現在都記不起來了。

小時候,爺爺奶奶經常囑咐我,「你爸你媽打架的時候就趕緊到爺爺奶奶家來」。我當時很不理解,問,為什麼要去你們家啊?爺爺奶奶問,你不害怕嗎?我說,不害怕啊,為什麼要害怕啊。

是的,小時候爸爸在打媽媽的時候,我就在爸爸的咒罵聲和媽媽的喊叫聲里看電視,我不覺得害怕,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因為我不知道這是不對的。

這就是父母的扭曲關係給我帶來的最惡劣的影響,他們讓我以為父母打架是很正常的,婚姻關係本來就是這樣的。

(其實還有許多更為慘烈的細節,我這裡就不一一說了。說這些還是挺難受的,而且有些事即使匿名我也不太想提。說實話,我也還沒有徹底原諒我的父母,儘管我知道他們為我付出了太多。我仍然在努力去面對這些。)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心理健全的過程自然要比別的孩子更艱難一點。比如我在青春期時的強烈叛逆、對家庭對父母對自己的厭惡、抑鬱、自殺念頭等等,與此同時,我也一直早遭遇著惡劣的人際關係,被全班男生集體欺負,被很多女生背後議論。這似乎是對母親形象的延續。我那時候每天都有很強烈的無力感,似乎做什麼都沒辦法把我解救出來。我覺得我的一輩子就這樣了。

那時唯一能慰藉我的就是讀書,哥哥也很愛讀書,每個月都把絕大部分錢花在買書上,家裡有個老式的紅木的雙開門柜子,裡邊滿滿一柜子都是哥哥的書。其中所有的國外名著我都讀完了。這些書在很大程度上給了我足夠的時間逃避現實,也給我構築了一個美好的夢,讓我知道,原來還有這樣的一個世界,原來人與人是不同的,原來婚姻可以這麼溫暖等等等等。

好累啊。先寫到這裡。有人覺得有幫助的話我再來補齊我的青春期經歷的掙扎、痛苦和改變。

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手裡,不管原生家庭帶給了你多少不好的影響,你都有改變自己、打破惡性輪迴的機會。

【采銅的回答(110票)】:

這是一種偏見和歧視。

中國有不少家長,非離異的家庭,對於自己子女的對象來自離異家庭頗有意見——

天哪!父母離異的孩子,在未成年時已經飽嘗了痛苦的煎熬,而在成年後又要面對這惡毒的詛咒?我受夠了這種煎熬和詛咒!我痛恨這種煎熬和詛咒!

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深切地懂得不幸的婚姻對家庭中每個成員造成的痛苦,因而可能更加珍視自己的婚姻,希望給自己也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庭。當然有些人受到的創傷可能會使他們對婚姻持一種懷疑的態度,但這影響可能並不是決定性的,一個美好的愛人完全可以徹底地打消他的這種顧慮。

人是非常複雜的,採用一種「線性思維」去理解人,比如認為下一代會重複上一代,是一種非常低級的錯誤。

希望這種偏見和歧視永遠消失。

【張未來的回答(14票)】:

會。幾乎只有兩種感嘆句吧。來自於幸福家庭的孩子會說:將來找一個像爸爸/媽媽的人。來自於不幸家庭的孩子會說:將來絕對不要找像爸爸/媽媽那樣的人。無論如何,父母的形象是幾乎每個孩子對異性(對同性也適用)的第一個認知,也必然成為他對其他人的基礎判斷標準。而他人身上與父母相似的特徵也容易令孩子不自覺的感到熟悉親切並放大,區別只是在於,有人會跟這種親近感做鬥爭,有人會順應親切感的吸引。

如果你來自於不幸家庭,不希望重複悲劇,那就不要放棄作鬥爭。

【楊帆?的回答(11票)】:

從社會學的角度,的確存在這樣的現象:來自破裂家庭的孩子,未來出現家庭問題的概率更高。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無疑是重大的,在發育早期會影響到性格,在成年之前也會影響到價值觀等等。

從個體的角度看,無法改變的東西就正視吧,比如家庭的過去,比如自己的性格。

除此之外,心理學上有一個叫做「自我實現的預言」(不知道的話Google一下)。如果你因為出身離異家庭,於是給自己無法處理好感情和家庭問題的心理暗示,那麼情況只能變得更糟糕。

總之正視你的父母及家庭將你塑造成的樣子,但不要把父母的經歷當作自己的宿命。

【清流的回答(13票)】:

同意葛蕾絲的。另外還想提一點,就是子女會從父母身上習得人際交往中的許多社會技能的,比如對方說什麼時候你說什麼,對方做某件事時候你產生怎樣的反應。事實上」重複父母的情感模式「很多時候並非當事人主觀意願,而是他/她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習得其他的社會技能和交往模式,因此無法維持其他模式的人際關係(比如對方打你你知道怎麼對打回去,對方如果每天對你相敬如賓你反而不知道要怎麼用語言溝通自己的意思,導致最後沒有辦法和平和的人相處,只有對著打反而你會覺得比較熟悉好掌控,因而留在了從外表看來事實上是很暴力的關係中)。針對這樣的情況,事實上只要當事人能夠從其他長輩、同輩或社團中習得其他社會交往技能和模式,這個重複就會自然打破了。

【Tse君君的回答(28票)】:

題主提到婚姻模式,在婚姻諮詢實踐中,不健康的婚姻模式或者說情感依附模式主要有四種:

火爆對抗型:主要表現為吵架,過一段時間就要吵一架,不吵就沒法過,吵架已經成為其溝通模式;

追逐--迴避型:主要表現為一方似乎比較強勢,不停的找問題,另一方不停地退避,或者說一方覺得婚姻很有問題,另一方覺得沒有問題;

過度依賴被依賴型:一方像小孩子一樣沒有自理能力,什麼都要靠對方,而另一方雖然抱怨配偶不獨立,但事實行為上卻促成了配偶的依賴,當配偶想要獨立自理的時候,另一方產生很大的恐慌不安全感,強烈要求對方再回到依賴狀態(不會明說,或者說ta自己都沒意思到自己的這種訴求,但是行為上會這樣做);

互相疏離型:各玩各的,互相感情依賴很少,對對方的事情不甚關心。

下面看一張圖,圖中的兩個橢圓代表有親密的關係的兩人,每個人都有表層的行為模式(即應對方式,遇到問題會表現出什麼行為)和深層次的內在需求與感受(即深層次的情感,包括但不限於安全感的渴望、尊重的需要、被拋棄的恐懼、被理解的需要、焦慮等等),這種深層次的情感感受本應是夫妻前相互分享交流的,但是在有問題的婚姻中,夫婦沒有交流這些情感,只表現或「交流」了淺層次的行為表現,呈現出圖中所示的四種模式。

夫婦無法交流深層次情感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從小的教育使之不懂得表達內心情感,另一方面可能是夫婦的互動方式讓他們覺得表達出內心的脆弱只會讓對方進一步傷害自己,讓對方抓住自己的弱點從而把自己傷的更深。

題主問子女是否容易重複父母的婚姻模式,補充說明中列舉的離婚、家暴與此處婚姻理論中的模式是不同的。

離婚的原因有很多,父母離婚,子女婚姻不一定不幸福。關注的點不應該在父母是否離婚,而在於父母互動模式對孩子的影響。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對整日爭吵或冷戰的父母對孩子而言還不如一對和平分手依然關心愛孩子的父母。

從孩子的心理上來講,爭吵或常年冷戰的父母會讓孩子覺得都是自己的錯才導致父母不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而這種「不值得被愛」的感覺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自尊感,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會產生很多影響。很多成年後的自暴自棄、疑心伴侶出軌等等都與內心「不值得被愛」的感覺有關。 孩子從父母身上學習愛與信任,但是父母之間如果都是咒罵與埋怨,甚至在孩子面前不停的詆毀配偶,拉著孩子一起仇視配偶,那麼孩子會很矛盾,會無法建立對他人的信任感,因為爸爸/媽媽告訴自己最親近的媽媽/爸爸是壞人,還有誰值得信任呢?

如果父母能情緒平和的解除婚姻,讓孩子從心底理解到父母分開不會不是孩子的錯,父母會依然愛孩子,或者說有另外強有力的照顧者,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能夠給孩子足夠的愛與照顧、溝通,那麼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會較小,將來孩子還可能吸取父母婚姻的教訓,更懂得珍惜,獲得更加幸福的婚姻。

就家庭暴力,首先我想說,它是犯罪!!

家暴對孩子的影響分為兩方面:男孩子有可能成為施暴者;女孩子可能對家暴的容忍力更大,從而更有可能成為受害者。

每對婚姻都會遇到問題,有些人選擇用暴力解決問題(其實根本沒解決,只是施暴者認為解決了)。如果孩子從小看到家暴,他會學會以暴制暴。開始時是父親打母親和孩子,孩子長大以後為了保護母親和自己,就會打父親。慢慢他會認為,打人不對,但是確實可以快速解決問題。女孩子從小在家忍受家暴,更易形成自卑、軟弱的性格。將來結婚,如果也有家暴問題,更可能選擇默默忍受而非反抗。

我們再回到婚姻互動模型圖,剛剛談到夫婦間的不同應對方式會呈現出四種互動模型:火爆對抗型、追逐--迴避型、過度依賴被依賴型、互相疏離型。現在來談一下是什麼阻礙了雙方進行深層次的情感交流。根據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人主要有四種依戀模式(如下圖),這種模式是在幼年時在與主要照顧者(通常為母親或母親的替代者)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如果處理不當,沒有解決的話,在結婚之後有很大可能這種心理狀態會影響到下一代。

冷漠型、迷戀型、混亂型都會不同程度的對情感互動產生負面影響。

感謝閱讀到此,歡迎討論~

【GraceG的回答(12票)】:

美國的研究結果(研究對象是美國家庭,不知是否適用)表明,在成人前經歷父母離異的孩子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parenting style,也就是說父母管理,教育孩子的方式決定了他以何種態度接受並面對父母離婚。

如果父母沒有幫助孩子調節好心理,在童年時期經歷離婚的孩子會傾向於自責,把父母離異歸咎在自己身上。憂鬱症的比例比正常家庭的孩子要高,在校表現普遍較正常家庭小孩要差,還會有各種behavioral problem。之後容易發展成較為自閉,自卑的性格,自己成年後對待情感也以avoidant type居多,比較不敢於表達自己的情感,產生溝通障礙。

所以父母如何一起幫助孩子走出事件的陰影是十分關鍵的,不然小孩非常容易在認知上對「關係」產生錯誤,這種認知障礙將影響他們的一生。值得注意的是,parenting style必須是一個可持續的事情,說辭不統一的父母不會得到孩子的信任,所以除了在離婚階段要特別在意孩子的感受,這種關注愛護必須是持久的。如果可以做到以上這點,並注重溝通,一般不會有特別大的問題。

還有樓主提的幾個具體問題我認為都是獨立事件。如果自己抱有這樣的想法(我來自離異家庭,我以後婚姻也不會幸福)就會產生負面情緒,而且人傾向於驗證自己的想法,所以你無意識地就會往哪個方向靠攏。保持積極的心態也是很重要的。

【Moli的回答(3票)】:

不一定,但父母的情感模式會在子女身上折射,至於子女會怎麼處理完全靠子女的智慧

【retire2053的回答(2票)】:

不能一概而論。子女從父母那裡觀察了情感模式,他如何對待這樣情感的模式,決定了他/她未來的情感走向。而這樣情感模式的確定,實際上也受到很多家庭之外的因素的影響,所以這個答案肯定是「完全不一定」。

但是子女成年後的態度中一定是體現了他/她對於父母情感模式的理解。

【獨眼的回答(3票)】:

以下,沒有理論支持。

曾經生活在暴力家庭的人,從年紀很小開始就有一種自暴自棄的心理,對自己的看法有偏頗,擇偶期望可能會高,但最終要求會降低。同時,似乎對暴力發生的邊際更敏感,未生活在暴力家庭的人還在梗著脖子說「你敢打我嗎你打我呀打我呀」這種話之前,暴力之子們恐怕早就覺得你要打人了你要打人了。這種恐慌、逃避和預期性焦慮的心情夾雜在一起,預先產生的防衛性舉措,比如,逃跑而不是開打,也會促使對方更早地開始使用暴力。

與此相似,外遇導致父母離異家庭的孩子由於經歷過衝突帶來的痛苦,似乎容易過分解讀對方的行為,並較早地放棄維持關係的努力。我覺得只要共同生活的時間夠長,完全沒有外遇疑慮的家庭大概是不存在的,但是否能消除疑慮、堅持到底才是關鍵。但外遇至離異家庭的孩子,恐怕會有我已經歷前車之鑒的感覺,痛苦和放棄都來得更早。

「索求關愛,卻無法得到」是悲劇型的預期。這種心理預期會讓人過早使用即成結論而放棄解決問題的努力。

至於比例高低,請訴諸於統計數字。

【蘇幕遮的回答(2票)】:

從個人角度答,會。

我家庭很幸福,但是完全不是靠愛情組建的,組建的過程很奇葩,不贅述。總之我媽不覺得嫁給我爸爸有什麼不好,我爸爸不覺得娶我媽有什麼區別,總之結婚就在兩個青年對愛情沒有概念但是覺得是時候的情況下進行的。直接導致我媽一年內上廁所也是回娘家上的,唉呀,說出來被媽媽看見估計要被虐。

於是,我不怎麼期待轟轟烈烈的愛情的一枚姑娘,也完全不抗拒相親之類的,我覺得結婚重要的是合適不是愛情,合適多一些麻煩也少一些。總感覺愛情是會慢慢消失的。我覺得只要人生不出大意外,我完全就會重複我父母的感情模式。

【陳彬的回答(3票)】:

按照家庭系統排列的呈現,父母離異肯定對於孩子將來的婚姻生活有不好的影響,但是影響並不是簡單的原來是家暴,後來就是家暴的對應關係。

父母離異的時間(0-1歲和2-4歲,以及4歲以後影響都會完全不同)

父母離異只是現象,真正之間的感情情況(有些是還有情感,有些真的徹底破裂,有些是有點仇視的)

父母離異後對孩子的關注情況等等。

打個比方,如果孩子0-1歲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母的愛,這種缺失會讓孩子從小缺乏對愛的信心,進而可能發展出思辨能力很強,感受能力比較弱,一旦遇到感受可能受挫的情況就都有邏輯思維來處理。看似很健康,但是很可能就因此會找不到在情感世界中的位置。

【劉偉的回答(1票)】:

90%的兒童看到的都是來自家裡。

【周翔的回答(0票)】:

家庭是很多人一生都解不開的結。

甚至是你看很多名人的一生,雖然事業成功,但是家庭早已支離破碎。

最典型的就是 喬布斯。童年的回憶直接導致了他的性格怪異,甚至有些怪脾氣,不近人情。

個人生活與事業的天平,完全傾向了事業。

===========================

所以,有所謂的家庭問題的朋友,不用害怕,不用苦惱,我們有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

我自己就有抑鬱症,也接觸過別的患者,也接觸過心理醫生。

我覺得我的心理醫生用她自己的故事給我最大的一個概念就是:沒有人擁有完美的人生。

我最要感謝她的就是,她並沒有以陌生人的角度與眼光去指責我什麼。

也沒有用權威來施捨我同情。

更沒有冷冷的說:我是醫生,我是對的,你得抑鬱症了,你不正常。我這個正常人來給你這個不太正常的看看病。

而是用自己的經歷,自己的閱歷,以及專業的知識來給我講這些所有的東西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說到婚姻,與父母的關係,人生的選擇,命運與我們改變不了的遺憾,

大家可以去看《教父》這本書。

把電影看明白了,再去看書。

這本書里寫了太多我們似曾相識的場景。

一個大家庭當中的各種畫面:糾紛,恩怨,愛恨,金錢。。。

很多人說,那是寫黑社會的,跟我們有啥關係。

其實不然。

裡面講的是婚姻,隔輩人與同輩人之間的恩怨,男人跟女人之間的關係,官商關係,

還有做人的道理,命運的偶然與必然。

看完之後,你會覺得,你所看不明白的,書里都告訴你,應該怎樣去面對了。

糾結的問題,一下子化解開來。

你還會傷心,因為不是每一個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

但是不會再糾結了。

以後你再想起一些煩惱,你就會自然而然的想到書中的人物,以及他們的命運。

這會變成你的力量。

在沒有人安慰你時,在你不再風光,走下坡路人人唾罵你時,給你無盡的安慰。

【曹舟力的回答(0票)】:

我推薦個類似情感模式的學習和提高的。

「我們是未來的創造者,而不(只)是過去(痛苦)的囚徒」

Coursera.org

Teaching Character and Creating Positive Classrooms by Dave Levin

4歲的孩子學習和改善很適合。

感謝 @黃宇文 在群里推薦了這個網站。

"《野百合也有春天》裡面唱到,「我愛你恨你怨你戀你真情永不變,」 邊緣人格就是繼續罵你 ,求你 ,誇你 ,—— 邊緣者移情三板斧。"

這些情況是可以改善的。

【秋茹的回答(1票)】:

當社會 當我們的每個人 真心覺得離異的家庭和非離異的家庭以及單親的家庭都是家庭模式中的正常形式時 相信 我們的孩子也會覺得很正常 離異與否 單親與否 只是上一代的感情模式 與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不會有任何影響 通俗得說 不會影響家長對孩子的愛 如果孩子對在兩個家庭遊走不適應 可以多問問TA的需要 如果不想去另一個家庭 可以約在外面交流玩樂 不用強迫孩子去接受另一個TA不想接受融入的環境 多聽聽TA的感受 遊走兩個家庭 別說孩子了 成人也會心裡不舒服 如果另一方家長不願意接受這樣的方式 一定強迫孩子去接受的話 那我覺得 孩子抵觸的話不去也罷 單親家庭一樣精彩 一樣是正常的家庭模式!

原文地址:知乎


推薦閱讀:

家裡老人因為太節省而經常吃剩菜剩飯甚至過期變質食物怎麼勸?
阿蘇:父母老了病了,為何子女還會怨恨?
父母的過分關心已經成了枷鎖,反抗後父母覺得孩子沒良心,討厭父母,怎麼破?
別讓小寶 「催熟」大寶(致家有二寶或計劃二胎的父母)
如何應對父母催婚?

TAG:情感 | 父母 | 子女 | 情感模式 | 模式 | 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