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樁功的深入

----作者:石梵佚 樁功乃萬功之基,沒有堅實的樁功基礎,就沒有傳統武學出神入化的境界。在眾多的武術愛好者中,不乏習樁多年卻無顯效者,其原因是不能真正明理和掌握正確的方法。筆者在此將隨高華新先生習盧氏結構樁法之淺得盡述於眾,望廣大讀者與樁功愛好者能從中得到提高與借鑒。  盧氏結構訓練樁法程序利用的是生物仿生學原理,初期的低式樁位訓練,總不離"一耗二養"四字之真。初期訓練是按"耗養交替"的生物物理學的原理,即是被體育界中稱為"超量恢復"的規律。簡而言之,意為在生物局部受傷之處,其通過"自我休養狀態"之後的調整,使原本應平衡供給全身的營養超量輸送至受傷之地,使其在一定時期內得到超出比以往吸收量多數倍的養份,使之快速強壯與恢復。日常生活里,我們可常見到某棵樹被人砍傷哪個部位,其日後經過"自我調整" 此處便會鼓出一節顯得極為顯眼,便是此理。  盧氏結構的易筋初期,即是對人體膘骨筋、關節與肌肉的綜合循環遞增式的強化訓練。  筋腱:利用特殊的低位仿生樁法,在各大要領的配合下易起人體周身十二根膘骨大筋。在訓練靜態樁法過程中,主動肌與被動肌可漸漸受自我意識調控與放鬆,使力真正作用於"筋腱"上,讓筋體在各要領配合下在一定的時間內產生輕微損傷,在平日睡眠、飲食、養神(內功與打坐訓練)或配合養身樁調節得以自我恢復,從而更加粗壯強韌。  關節:著名技擊專家趙道新先生曾指出"我們不能片面強調力來源於腰、腿或後足,在漫長的動量流轉的幹道上只要有一點相對薄弱,那麼整體的勁力就是這個最薄弱處流過的動量",就象一根水管如果擠、癟變形或內在受阻,內在的水流是無法隨心所欲地順暢自如的。人體相對薄弱之處,只要經過強化便能產生超過原來數倍的殺傷力,從而使人體天生具備之潛力得以真實發揮。而初學者身體的各大關節,如:雙腕、雙踝、雙肘、雙膝、雙肩、雙胯,另加頸部、胸椎、腰椎與骶椎正是最易使人體勁力無法暢順的斷流之所。  肌肉:內家拳習之得法功力上身之後,外可"以形鑒真"內可"勁貫周身"。武者習的是筋骨之勁,非莽漢肌肉之拙力。筋腱在中醫學中也被稱為肌肉(生力之肉:筋為力本,腱附於骨上起支撐作用)。另外人體骨骼肌的自主肌(主動肌)與休息肌(被動肌)都是傳導內在勁力的媒介之一。所以,樁法的訓練初期,實則也是對人身肌體的調整與勻化。  易筋初期對這三個環節調整主要是對人體各大關節之處的筋腱與肌肉勻(強)化與協調。而在盧氏結構的六大層次體系(六大層次指:易筋、縮筋、摶氣、騰膜、易骨、易髓)之中,尚屬易筋的階段。當全身十二根膘骨大筋在訓練過程中逐漸挑起並隨著鍛練的深入變得越來越粗壯發達後(一般為四個月左右),則須進行進一步的連通性訓練,這中間包括打開十二大關節(雙腕、雙踝、雙肘、雙膝、雙肩、雙胯)與拉開24節脊椎(頸部、胸椎與腰椎、骶椎另有專練方法),拳經中的"徹開二六連環鎖,一點靈光吊在眉"指的即是"二六"十二對,二十四節脊椎練開後,能量沿督脈而上,到達"祖竅"時眼前會出現一片光明。  (一)筋體的拉伸量、粗壯程度及強性的強弱,直接關係到習者本身的功力大小;(二)打開各關節的量,則是從人體鋼性結構轉化(或應稱之為原化)為猛獸的生理結構的必經之途。由於後天之拙力,使成人的雙肩雙胯像生了銹的軸承一樣僵滯,而猛獸之關節則靈活無比;(三)肌肉(主要指骨骼肌)的勻化與順暢程度的達標便是通往第二大層次"縮筋大法"的必經過程。  三個過程相輔相成,交替訓練可以不斷提升修習者的功力與技術修為。以下我便針對此三個過程簡要分析並點明,初學者在樁功訓練中易出現的弊端以及提高過程的生理反應及訓練方法。  站樁初期的目的,首先是為了恢復人類與生俱有的先天生理結構(此結構在幼兒期間最為顯著:詳參《盧氏定理》),幼兒時期人體各部位肌肉均勻圓活,關節潤滑(但缺乏成人後的實力)卻因在後天運動與勞作中肌肉變得僵化與均勻不一,關節也因肌肉的僵化使勁力堵塞在其間,難以暢通無阻,所以普通人根本無法真正隨心所欲地發揮出人體原有的真實本力。隨著日漸月增人體脊柱由板狀變形為S狀,令頸椎與脊柱命門兩節處內陷形成整體的散亂(盧氏結構稱為:"陰陽支離破碎"背為陽正為陰,外側為陽內側為陰,腰腹以上為陽以下為陰,人體左為陽右為陰,體外為陽體內為陰),而平日我們觀察爬行動物(如貓或狗)陰陽是整合相連,因無真正肢離散亂的局部運動的動作,一舉一動都可體現連通狀態(習拳者可認真觀察)。通過訓練,人體生來俱備的本力足以能夠在生死格鬥中淋漓體現,在局部與局部的最佳組合中,人體的整體力得以完美的發揮。每一擊都能體會整體重心的穿擊性傳導,因而得以產生巨大的殺傷力。  易筋整體連通形成後的鋼性外在結構,便需向猛獸生理結構轉化訓練(各大關節打開,形健挺撥。髖關節打開,尾椎插入形成"虎髖",便為李小龍所云"腰馬合一",兩肩胛拉開並固定,雙膀變厚、變圓形成"熊膀",使上肢具備天然的整合性運動,不再遊離於軀幹。)無論是站什麼樁法,都有一重要目的--增加實力與殺傷力。而力之本源來自筋腱(醫稱生力之肉),其支撐骨骼使攻擊勁力順應骨架得以超量發揮技擊效果。欲迅速達到樁功的效果,認識筋腱與其連通過程也是習樁者應掌握的生理解剖常識之一。現將各大要領分述如下,供廣大武友參考。  指:拇指連通人體陰面。食指連通背部及背後下肢。中指連通脖頸部位及身體陰面(正面)。小指連通於兩脅與腎(如李小龍挑起脅下大筋即是)。  腕部:習者可雙手握空拳狀(不可握實握死,如含一球),拳心(陰面,勞宮)內吸,拳鋒如有破皮而出之感,這時腕部的勁力自然收到小臂,習之既久自會形成一體。筋腱部位--腕部(陰面),連通人體陰面。  肘部:習者可挑起拇指指尖用力,肘往裡合與大臂形成90度夾角(此動作主要須大臂與肘部同時用力彎曲,等力內夾)體認肘內如夾一球,合力須勻不可懈不可過緊。久習之張力相等形成相對等力易連通。連通部位是人體陰面。  肩部:習者雙肘橫撐,肩井下降放鬆(最好是用呼吸時的呼氣去調節下降,其具體位置在於脖頸兩側,鎖骨之上。)五指指尖稍用力(不可過僵與過松,須有彈性)體認兩腋如含一球,認真體認筋腱的挑起拉伸,同時伴有輕微酸痛與拉伸感(不可過於用力),連通陰面與兩脅。  兩背:背上的兩根大筋是比較粗壯且重要的膘骨大筋。位於脊柱兩側連通於陽面。習者尋兩條同樣高的凳子,放於同在直線令肩頭與腳跟各放一條(位不可過) 橫於其上。初時雙手疊於小腹之上。小腹用力上頂(注意:呼吸須是腹式呼吸,此關係調整內在五臟之協合與兩腎之精。呼氣時保持拱橋式不可變形,吸氣時小腹用力上頂一次,習者盡量延長呼吸時間須緩須勻須細。腳尖往上綳令兩踝筋腱挑起,下頜須內收脊柱儘可能往上頂。用意識調整全身肌肉往一處用力--人體總重心。這是最關鍵之處也是通往五心合一的捷徑。其詳細練法可參閱高華新老師《六面整體渾圓力科學訓練教程》一書)。  兩髖:(這裡主要是針對大腿根內側筋腱的訓練。)正面站立,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體認如大腿夾於一粗木樁意欲提起,即具有內螺旋之意,襠部內側似有撐裹之勁相助。這時大腿根內側筋腱自然挑起明顯,連通於腳大趾。  兩膝:正面站立姿式同上。上身正直稍前傾。膝(臏骨)有上提之意,腳指抓地腳心內收。然後認真體認,先令臏骨複位,爾後意識放在膝關節夾角處,使裡面筋腱有後綳之意,此處不好描述請習者用心體認,仔細揣摩,筋力連通踝跟。  兩踝:正面站立姿式同上,下蹲至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兩手順下蹲之勢握住踝關節(腳掌與小腿相連之節)。腳趾抓地,腳心內收。這時將重心完全放於腳後跟。有欲後倒之勢,兩根腳踝大筋即顯(陰面腳掌筋腱與腳跟筋腱)。站樁時則須體認怎樣配合以上要領將此兩根筋腱同時挑起並與膝部乃到大腿的筋腱勁力相連相合。(注意:體認時務必重心保持前七後三,重心稍前七分。在腳趾抓地時腳跟筋腱稍用力收,自然使得腳跟會微微離地。此動作最易連通下肢,習者認真體認方可。)  命門:此節配合訓練兩背筋腱。正面站立姿式同上,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以上所有要領不失。尾骨(脊椎下最下一塊骨骼)內扣,盡量使命門(背後與肚臍相對之部位)凹陷處凸出。此意識須溶入日常生活中顯效更快。  以上要領皆抽取於正面樁法的初級入門易筋階段。須步步為營地體會,不可操之過急。也可配合習者原習之樁法共同練習。樁功的理都是相通的,初習者以正面樁法為好,因正面樁兩側鍛煉均衡,收效快,功力進展神速。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06b9b0100080d.html) - 論樁功的深入 ----作者:石梵佚_林健_新浪博客高華新關於盧氏結構的優秀文章多篇 Post By:2004-11-4 21:31:09 [只看該作者] 內家拳實戰訓練要義 談談真正的實戰中華武學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自古以來武術名家層出不窮。他們在武術方面傾注了畢生的精力。和熱血,才使武術源源不斷的流傳。完善並發揚光大。當今武術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不少所謂的"武林高手"打著武術的幌子來招搖撞騙,武校隨處可見。讓哪些真正想學到真功夫的人,不知該何去何從。有的在武校中學習了幾年,有的還得過獎,但來到社會性上和地坯流氓一交手,卻被打的手足無措,鼻青臉腫。因此我們學武必須立足於實戰,因為實戰是檢驗武學真伙的叭一途徑。本人從師高華新先生深深體會到傳統武術的博大精深,和高華新先生立志把傳統武學發揚光大的苦心。傳統武術最關鍵的也是最寶貴的就是把自身的功力,怎樣最大限度的作用至敵人身上。-------也就是實戰。實戰不是象有些人想像的那樣,學幾個套路練練對打就可以成實戰高手。而真正 的生死格鬥,怎麼會象套路那樣一套一套的,而是瞬息萬變的,不容你用思維去考慮分析的。而是利用本能去做出最合理,最有效的反擊。這才是真正的實戰高手。只有真正的傳統武學才有一套完整的訓練方法 ,才能達到本能反應的境界。真正 的實戰就是怎能樣將對手一擊必殺。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這就必須有科學的訓練方法和正確的指導思想。實戰的實質也就是在你死我活的格鬥中,將對手置於死地,而保存自己的一種格鬥。真正的格鬥技能是不能參任何一點假的,而最主的格鬥技能就是不通過大腦思維而將敵人瞬間摧毀。肯定有人會置疑,不通過大腦怎麼能夠做出反應呢?這一問題也就是高手與低手的根本區別。在不斷的實戰訓練中我們就會知道,在進入實戰狀態,所打出的勁力,與大腦思維後打出的勁力是無法相比的。因此在實戰訓練 中要將對手視為仇敵人,與他做的是生死之戰,這樣才會使我們很快進入實戰狀態,"抬腿不讓步,舉手不留情",每次訓練 都要全力以赴,有將對手摧毀的心理。當自己的行動在實戰中不受大腦思維的控制而是本能的做出反應,實戰才能謂之"實戰"。當大腦一片空白時,才能將自己本身的功力發揮的淋漓盡致,並能激發自身的潛能。技擊對許多人來說只是把她當成一種如何擊倒對手的手段,然而我卻認為,技擊不光是擊倒對手的一種手段。更重要的是技擊對一般人來說,就是怎樣把對手擊倒,因此他們就著重去鍛煉拳和腳 打出的速度和力量。以及硬度,而不去發掘自己本身所特有的潛力---------間架結構。人體的間架結構,是上天賦於人類最完美最完完善的技擊結構。,但由於人類本身的某種習慣動作和日常的體力勞作而使這種結構失去了他本來原有的面貌使結構發生了扭曲和改變,我們從二三歲的小孩身上不難看出,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整體的運動他們所體現身上的整體結構只有高手才能真正的做到,這不是說小孩個個都 是技擊高手,而是說他們的間架結構是最完美完善而合理的,怎樣才能讓我們已經改變了的間架結構從新回到我們的身上,這就必須通過長時間間架結構的定型來完成。本人師從高華新先生學習盧氏結構有二年多的時間本身已具備了外在的間架結構和內在的勁力結構及猛獸的生理結構,只有那三種結構真正的練上身才能算盧氏結構真正入門。結內家拳樁功成名就要義 ( 師從高華新歡迎交流) 論樁功的深入作者:石梵佚雲南臨滄地區行署賓館(現就學於洛陽大學處語系) 在眾多業餘樁法愛好者中,不乏少數是習樁多年卻無顯效者。筆者在此將隨高華新先生習盧氏結構中的樁法淺得盡述,望讀者與好者能從此中稍 得提高與借鑒。盧氏結構訓練樁法程序利用的是生物仿生學原理,初期的低式樁位訓練,總不離"一耗二養"四字之真。初期訓練是按"耗養交替"的生物物理學的原理,即是被體育界中稱為"超量恢復"的規律。簡而言之,意為在生物局部受傷之處,其通過"自我休養狀態"之後的調整,使原本應平衡供給全身的營養超量輸送至受傷之地,使其在一定時期內得到超出比以往吸收量多數倍的養份,使之快速強狀與恢復。日常生活里,我們可常見到如某棵樹被人砍傷哪個部位,其日後經過"自我調整"此處便會鼓出一節顯得極顯眼,便是此理。 盧氏結構的易筋初期,即是各對人體膘骨筋,關節、與肌肉的綜合循環遞增式的強化訓練。 筋腱:利用特殊的仿生低位樁法,在要領的配合下易起人體周身十二根膘骨大筋。在訓練靜態樁法過程中,主動肌與被動肌可漸漸受自我意識調控與放鬆,使力真正作於用於"筋腱"上,讓筋體在各要領配合下在一定的時間內得以輕微受傷,在平日睡眠、飲食、養神(內功與打坐訓練)或配合養身樁調節得以自我恢復與而更加粗狀強韌。關節:著名技擊專家趙道新先生曾指出,人體最薄弱之處也是最強之處,因為此處只要經過強化便能具有比原勝數倍的殺傷力使人體天生具備之力得以真實發揮。如一根水管如變形擠癟或內在受阻,內在的水流是無法隨心所欲的暢流自如的。而初學者身體的十二大關節(雙腕、雙踝、雙肘、雙膝、雙肩、雙胯,另加頸部為十三大並節)便人體勁力無法暢順的斷流之所。肌肉:內家拳習者,得法上身之後外可"以形鑒真"內可"勁貫周身"。武者習的是筋骨之勁,非莽者肌肉拙力。筋腱在中醫學中也被稱為肌肉(生力之肉:筋為力本,腱為附於骨上起支撐作用)。另外人體骨骼肌的自主肌(主動肌)與休息肌(被動肌)都是傳導內在勁力流動的媒介之一。所以,樁法的靜動訓練初期里,實則也是對人身肌體的調整與勻化。易筋初期對這三個環節調整的概括說來,便主要是對人身上十二大關節之處的筋腱與肌肉勻 (強)化與協調。而在盧氏結構的六大層次體系之中尚屬易筋的階段。當全身十二根膘骨大筋在訓練過程中逐漸挑起後(一般為四個月左右)就須開始進行進一步的連通性訓練,這中間包括打開十二大關節與拉開24節脊椎使 (一)筋體的拉伸強弱長短程度直接關連到習者本身的功力強弱大小。(二)而打開各關節的量則是從人體鋼性結構轉化(或應稱之為原化)為猛獸的生理結構的必經之途。(三)肌肉(主要指骨骼肌)的勻化與順暢程度的達標便是通往第二大層次"舒筋"的過程。三個過程相輔相成,交替訓練可以不斷提升修習者的功力與技術修為。以下我便針對此三個過程大至分析和點明一下初習者在樁功訓練中易出現在弊症與提高的生理反應及方法。站樁的目的(初期的)首先是為了恢復人類與生俱有的先天生理結構(此結構在幼兒期間最為顯著:參詳"貝氏定理"),幼兒時期人體各部位肌肉均勻圓活,關節潤滑(但缺乏成人後的實力 )卻因在後天運動與勞作中肌肉變得僵化與均勻不一關節也因肌肉的僵化使勁力堵塞在其間,所以普通人根本無法真正隨心所欲的發揮出人體原有的真實本力。隨著日漸月增人體脊柱由I 變形為S狀,令頸椎與脊柱命門一節內陷形成整體的散亂(盧氏結構稱為:"陰陽支離破碎"背為陽正為陰,外側為陽內側為陰,腰腹以上為陽以下為陰,正面部析人體左為陽右為陰,體外為陽體內為陰),而平日我們觀察爬行動物(如貓或狗)陰陽是整合相連,因無真正肢離散亂的局部運動的動作,一舉一動都可體現連通狀態(習拳者可認真觀察)。通過訓練,人體生來俱備的本力足以能夠在生死格鬥中淋漓體現,在局部與局部的最佳組合中人體的整體力得以完美的發揮,每一擊都能體同整體重心的穿擊性傳導。易筋連通形成後的鋼性處外在結構,便需向猛獸生理結構轉化訓練(各大關節打開,形健挺撥。髖關節打開,尾椎插入形成" 虎髖",便為李小龍所云"腰馬合一",兩肩胛拉開形成"熊膀"使上肢具備天然的整合性運動。) 無論是站什麼樁法,都有一重要目的---------增加功力與殺傷力。而力的本源來自於筋腱(醫稱生力之肉)其支撐骨骼的作用使得功擊力順應生理內在骨架得以超量發揮技擊效果。所以認識筋腱與期連通過程也是是初期的重要生理解剖依據和習樁者達到目標的常識之一。指:拇指連通人體陰面。食指連通背部及背後下肢。中指連通脖頸部位及身體陰面(正面)。小指連通於兩脅與腎(如李小龍挑起脅下大筋即是)。腕部:習者可雙手握空拳狀(不可握實握死,如含一球),拳心(陰面,勞宮)內吸,陰面拳鋒如有破皮而出之感,這時腕部的勁力自然收到小臂習久之便形成一體。筋腱部位-----腕部(陰面),連通人體陰面。肘部:習者可挑起拇指指尖用力,肘往裡合與大臂形成90度夾角(此動作主要須大臂與肘部同時用力彎曲。)體認肘內如夾一球力,合力須勻不可懈不可過緊。久習之張力相等形成相對等力易連通。連通部位是人體陰面。肩部:習者雙肘橫撐,肩井下降放鬆(最好是用呼吸時的呼氣去調節下降,其具體位置在於脖頸兩側,鎖骨之上。)五指指尖稍用力(不可過僵與過松,須有彈性)體認兩腋如含一球,認真認筋腱的挑起起拉伸,同時伴有輕微酸痛與拉伸感(不可過於用力)。連通陰面與兩脅。兩背:背上的兩根大筋是比較粗壯且重要的膘骨大筋。位於脊柱兩側連通於陽面。習者尋兩條一般高的凳子,放於同在直線令肩頭與腳跟各放一條(位不可過)橫於其上。初時雙手疊於小腹之上。小腹和力上頂(注意:呼吸須是腹式呼吸不可鼻吸鼻呼。此關係調整內在五臟之協合與兩腎之精。呼氣時保持拱橋式不可變形,吸氣時小腹用用上頂一次,習者盡量延長呼吸時間須緩須勻須細。腳尖往上綳令兩踝筋腱挑起,下頜須內收脊柱儘可能往上頂。用意識調整全身肌肉往一處用力--------人體總重心。這是最關健之處也是通往五心合一的側門。) 兩髖:(這裡主指對大腿根內側筋腱。)正面站立成倒V形。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體認如大腿夾於一粗木樁意欲提起,即具有內螺旋之意,襠部內側似有撐裹之勁相助。這時大腿根內側筋腱自然挑起明顯。連通於大腳拇指。兩膝:正面站立成倒V形。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膝(臏骨)有上提之意,腳指抓地腳心內收。然後認真體認,先令臏骨位,爾後意識放在陽面膝關節夾角處,使裡面筋腱有後綳之意,此處不好言會習者須用心體認。連通踝跟。兩踝:正面站立成倒V形。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兩手順下蹲之勢握住踝關節(腳掌與小腿相連之節)。腳趾抓地,腳心內收。這時將重心完全放於腳後跟。有欲後倒之勢,兩根腳踝大筋即顯(陰面腳掌筋腱與腳跟筋腱)。站樁時則須體認怎樣配合以上要領將此兩根筋腱同時挑起並與膝部乃到大腿的筋腱勁力相連相合。(注意:體認時勿必重心保持前七後三,重心稍前七分。在腳趾抓地時腳跟筋腱稍用力收,自然使得腳跟會微微離地。此動作便易連通下肢習者認真體認方可。) 命門:此節配合訓練兩背筋腱。正面站立成倒V形。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以上所以要領不失。尾骨(脊椎下最後一塊骨骼)內扣,盡量使命門(與陰面肚臍相對之陰面的部位)凹陷持方凸出。此意識須配合入日常行為里便顯效快些。以上等要領皆抽取於正面樁法的初級入門易筋階段。須步步為營的體認,不可操之過急。也可配合習者原習之樁法里。如調整肌體達"五心合一"的內在結構可參看"淺釋得意忘形"一章。 淺釋"得意忘形" 所謂"得其真意,斂以無形" ,是為得意忘形。初期主要體現在盧氏結構六大層次體系中(易筋、舒筋、摶氣、騰膜、易骨、易髓)前兩個層次的轉換與過度。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使自己與生俱來如同猛獸的生理結構漸漸隱退。由後天形成的局部用力,而產生的各種肢體運動。,便是一般人無法在格鬥中發出本能整體力的弊節所在。幼兒出生初期,人體肌力圓活均勻,關節潤滑卻不協,缺乏成年人的實力,脊柱無凹曲之形。行步時重心自然在兩腿之間。但在其成長過程中,由於長期站立與行走,使得脊柱頸項一段與命門(後腰)部位發生內凹彎曲(脊柱形成S狀),由於局部勞作,形成了肢體關節的散亂,從而導致人體本能無法在格鬥中正常發揮。中醫言:"筋,乃力之本。為生力之肉。腱為筋之本,附於骨骼之外起支撐作用。" 在"盧氏結構"訓練整體力的初期,利用了樁法中特殊要領盡數挑起人體內十二根膘骨大筋,再通過活樁與變樁等各種訓練增強其人體的內外連通性,從而獲得鋼性圓活的彈性結構。此階段訓練後,外形剛猛,肉眼可視。習者的骨骼與間架也異於常人。而當進一步使其外在勁力結構的內斂,使他人從外表看似習者卻無武者之態,好似平常。即為"得意忘形"階段(即內在結構)體現。訓練內在結構連通名為:"五心合一",既將四梢與頭部之勁內斂於小腹四周(人體總重心骶骨周上),由此產生了關節肌體的微妙整合性變化,使受訓者整體達標後,在任何狀態下(包括日常生活中)都可本能發出靈快的穿透力。這種穿透力仿似天成,久不退失,真正純習後,日常中運動即是長功。筆者從習高華新先生"盧氏"過程中,深感"內在結構"訓練簡單易行,效果顯著。常人即便毫無基礎(包括外在易筋結構基礎),皆可隨時在日常生活之中習練,常習達標之後即可形成 "氣貫周身"之內勁,全身暢活順達。格鬥時隨意發拳都可自然整合傳導重心與各攻擊部位,打擊時自覺毫不用意(力),受擊者卻有如受重力擊穿之感,普通人血肉之軀,根本不堪受此一擊。現將此訓練公之於眾,習者不妨自行演煉,慢慢體會,感受其中之妙。 第一部,習者盤腿坐於地上(臀部可墊一物,為效顯快可放鬆褲帶,雙盤者效果更佳,單盤與散盤也行)。兩手放於膝部,頭部正直,下頜內扣。頸部後椎與腰椎(兩腎之間)略後鼓。眼視前方。調整好後,用鼻子吸氣,注意體會用後背(脊柱)的力量推動胸部慢慢隆起,此時兩肩胛盡量相合,肩部隨吸氣時盡量外展,目的是增大擴胸部伏度。當吸氣使脊柱推動胸部挺到極至時(注意以上要領不可稍失),以胸部主動呼(吐)氣從鼻出,自然地保持以上各要領同時,便緩緩將氣降至小腹(初習者在要令領正確的狀態下會不容易將氣降到肚臍以下,且會產生腹背的肌肉撕拉的疼痛感,習者不必過於擔心稍有痛楚是為調整勻化各部位肌肉的過程,能稍忍為度不可猛烈用力,否則會產生傷害)。 要點有三:一、全身必須在飽合狀態下降氣,須仔細體會勁達腹、背、肋等全身四周肌體,使之有充脹均勻之感(達標後身如桶狀),如有某部位感不順或憋或癟(如肋部四周),便在保持要領的狀態下反覆逐一強化其處。二、從頭到尾整個過程之中都須注意頭部與身段的正直,頭部如頂重物降氣時連同頭與頂部重量一起落入腹部,肩井部(鎖骨以上的肌肉)不可有僵緊,注意尾骨(骶骨)內扣,如輕忍大便狀。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缺此一要,效失其真,因訓練上半身的目的主要在於恢復脊柱的先天形態,所以在氣沉小腹時注意控制脊柱不可絲毫位外凸或位移,所以初習者最好的同伴將掌側貼於肩胛之中測試習者降氣時脊柱的保持,純後可更為脊柱中段與下段測試。力求整個軀幹協調,脊柱正直而有力,慢慢便更正後天形成脊柱形體病態與運動時呼吸系統及內臟不協,外觀習者身形挺拔而健美。 第二部:頭部與整個軀幹習練形成定形(結構定型)一般兩三周便達成。便可進行第二部訓練 (此部可平行站立,側立、行走皆可習練效各不同。):與第一部動作要領相同,增加吸氣時配合雙臂如舉"杠鈴"狀至頭頂上方(雙手握成空拳,兩拳之間距離最好與肩同寬,肘部略屈。 ),降氣同時體會雙手抓舉的重物的重量隨著呼氣"順"到小腹。註:初期可只練習"陰面" 即正面胸腹部。待純熟後將臂側平舉體認兩肋能否勁力順達,平展雙臂時需使雙臂形成一條直線雙拳如同撐住兩面牆壁。順達後習練背部(高舉與平舉可自己調節。)降法,與上所有要領不失,不同之處在於呼降勁力時肩胛同時下降與外展無以上基礎此部便為空談。習者可自細體認。 要領有三:一、習練時勁力傳達到小腹四周過程中頭頂、雙拳、兩肘、骶骨務必要定住位(雙拳腕須平直),感覺似骨骼支撐而非肌肉用力。二、功力的增加與肌力的均勻和內力的的協調順達,關鍵在於習者高舉"重物"的重量,與兩面"牆壁"往裡合的力度。同時為了容易體會各面肌肉的降勁,習者可自行調整拳眼的方向。三、最重要的是在作此部動作時,並非是" 外在"力量施於自身,而是要體會各關節支撐外在壓力的同時,利用呼吸的勁力使外力順著肌肉的幾個面,將外在力量"吸"入人體的總重心(最關鍵在於肩井部位的放鬆與下降,習者須用心體認。)小腹的四周,外在壓力越大,小腹的澎脹感(功力)越強。此部達標雙拳如插腰間,雙臂之間如同撐一硬物,內勁通達。檢測時可側面站立,伸出兩拳,讓同伴使全身重量壓於一只拳面。自己隨意伸縮單拳(配合另一拳伸縮,如拉弓放箭之態)體會內在勁力流動順達,且毫不費力,輕鬆自在,即初有成效。此部真實達標,對付普通人血肉之軀,一擊必潰。 第三部:當上半身的內在結構達標後,便可進行下身勁力傳導訓練。下半身動作看似簡易,實則內在豐富,暗含深理。習練者須多用心體認。 一、習者兩腿平行站立,下蹲為馬步狀。然後,兩腳尖外分成一字狀(開始時不易保持平衡,可雙手十指扶牆而立),與此同時配合"第一部"呼氣一節,下蹲到極限,再緩緩起立,與此反覆。要領有三:一、起落時,腳指抓地,量用大腳拇指點地支撐,腳踝部大筋綳起。同時膝蓋務必要定住位。二、起落時,尾骨要內扣,須認真體會上半身勁力傳致膝蓋再,將下肢勁力提入腰間的感覺。注意:關鍵在於體會大腿各面(正、側、里、背)肌肉,在身體下降與起立時的擰裹(向外),從而使勁力流動自如。三、上身身體須有後仰之勢,須保持脊柱中正。此三部功法完全達標後,習練者便使習練方法隨時貫穿在日常生活當中,練之純至時,須把意感多放在體會全身各大關節之處(主要為十二大關節:腕與踝、肘與膝、肩與髖,包括二十四節脊椎。)使關節之間伸、展、收、縮時勁力自然等合(等張勁力:大臂與小臂間的夾角之力等合,大腿與小腿之間等與此類推。)從外在勁力表現形式的內斂只要得法,行法正確。日久而作,便可忘形忘式,不拘於外在要領形式,而內藏真意。構的初步形成就會有身不受外力的巨大作用。 論樁功的深入(轉) 石梵佚   樁功乃萬功之基,沒有堅實的樁功基礎,就沒有傳統武學出神入化的境界。在眾多的武術愛好者中,不乏習樁多年卻無顯效者,其原因是不能真正明理和掌握正確的方法。筆者在此將隨高華新先生習盧氏結構樁法之淺得盡述於眾,望廣大讀者與樁功愛好者能從中得到提高與借鑒。   盧氏結構訓練樁法程序利用的是生物仿生學原理,初期的低式樁位訓練,總不離"一耗二養"四字之真。初期訓練是按"耗養交替"的生物物理學的原理,即是被體育界中稱為"超量恢復"的規律。簡而言之,意為在生物局部受傷之處,其通過"自我休養狀態"之後的調整,使原本應平衡供給全身的營養超量輸送至受傷之地,使其在一定時期內得到超出比以往吸收量多數倍的養份,使之快速強壯與恢復。日常生活里,我們可常見到某棵樹被人砍傷哪個部位,其日後經過"自我調整"此處便會鼓出一節顯得極為顯眼,便是此理。   盧氏結構的易筋初期,即是對人體膘骨筋、關節與肌肉的綜合循環遞增式的強化訓練 。   筋腱:利用特殊的低位仿生樁法,在各大要領的配合下易起人體周身十二根膘骨大筋。在訓練靜態樁法過程中,主動肌與被動肌可漸漸受自我意識調控與放鬆,使力真正作用於"筋腱"上,讓筋體在各要領配合下在一定的時間內產生輕微損傷,在平日睡眠、飲食、養神(內功與打坐訓練)或配合養身樁調節得以自我恢復,從而更加粗壯強韌。   關節:著名技擊專家趙道新先生曾指出"我們不能片面強調力來源於腰、腿或後足,在漫 長的動量流轉的幹道上只要有一點相對薄弱,那麼整體的勁力就是這個最薄弱處流過的動量",就象一根水管如果擠、癟變形或內在受阻,內在的水流是無法隨心所欲地順暢自如的。人體相對薄弱之處,只要經過強化便能產生超過原來數倍的殺傷力,從而使人體天生具備之潛力得以真實發揮。而初學者身體的各大關節,如:雙腕、雙踝、雙肘、雙膝、雙肩、雙胯,另加頸部、胸椎、腰椎與骶椎正是最易使人體勁力無法暢順的斷流之所。   肌肉:內家拳習之得法功力上身之後,外可"以形鑒真"內可"勁貫周身"。武者習的是筋骨之勁,非莽漢肌肉之拙力。筋腱在中醫學中也被稱為肌肉(生力之肉:筋為力本,腱附於骨上起支撐作用)。另外人體骨骼肌的自主肌(主動肌)與休息肌(被動肌)都是傳導內在勁力的媒介之一。所以,樁法的訓練初期,實則也是對人身肌體的調整與勻化。   易筋初期對這三個環節調整主要是對人體各大關節之處的筋腱與肌肉勻(強)化與協調。而在盧氏結構的六大層次體系(六大層次指:易筋、縮筋、摶氣、騰膜、易骨、易髓)之中,尚屬易筋的階段。當全身十二根膘骨大筋在訓練過程中逐漸挑起並隨著鍛練的深入變得越來越粗壯發達後(一般為四個月左右),則須進行進一步的連通性訓練,這中間包括打開十二大關節(雙腕、雙踝、雙肘、雙膝、雙肩、雙胯)與拉開24節脊椎(頸部、胸椎與腰椎、骶椎另有專練方法),拳經中的"徹開二六連環鎖,一點靈光吊在眉"指的即是"二六"十二對,二十四節脊椎練開後,能量沿督脈而上,到達"祖竅"時眼前會出現一片光明。   (一)筋體的拉伸量、粗壯程度及強性的強弱,直接關係到習者本身的功力大小;(二)打開各關節的量,則是從人體鋼性結構轉化(或應稱之為原化)為猛獸的生理結構的必經之途。由於後天之拙力,使成人的雙肩雙胯像生了銹的軸承一樣僵滯,而猛獸之關節則靈活無比;(三)肌肉(主要指骨骼肌)的勻化與順暢程度的達標便是通往第二大層次"縮筋大法"的必經過程。   三個過程相輔相成,交替訓練可以不斷提升修習者的功力與技術修為。以下我便針對此三個過程簡要分析並點明,初學者在樁功訓練中易出現的弊端以及提高過程 的生理反應及訓練方法。   站樁初期的目的,首先是為了恢復人類與生俱有的先天生理結構(此結構在幼兒期間最為顯著:詳參《盧氏定理》),幼兒時期人體各部位肌肉均勻圓活,關節潤滑(但缺乏成人後的實力)卻因在後天運動與勞作中肌肉變得僵化與均勻不一,關節也因肌肉的僵化使勁力堵塞在其間,難以暢通無阻,所以普通人根本無法真正隨心所欲地發揮出人體原有的真實本力。隨著日漸月增人體脊柱由板狀變形為S狀,令頸椎與脊柱命門兩節處內陷形成整體的散亂(盧氏結構稱為:"陰陽支離破碎"背為陽正為陰,外側為陽內側為陰,腰腹以上為陽以下為陰,人體左為陽右為陰,體外為陽體內為陰),而平日我們觀察爬行動物(如貓或狗)陰陽是整合相連,因無真正肢離散亂的局部運動的動作,一舉一動都可體現連通狀態(習拳者可認真觀察)。通過訓練,人體生來俱備的本力足以能夠在生死格鬥中淋漓體現,在局部與局部的最佳組合中,人體的整體力得以完美的發揮。每一擊都能體會整體重心的穿擊性傳導,因而得以產生巨大的殺傷力。   易筋整體連通形成後的鋼性外在結構,便需向猛獸生理結構轉化訓練(各大關節打開,形健挺撥。髖關節打開,尾椎插入形成"虎髖",便為李小龍所云"腰馬合一",兩肩胛拉開並固定,雙膀變厚、變圓形成"熊膀",使上肢具備天然的整合性運動,不再遊離於軀幹。)無論是站什麼樁法,都有一重要目的--增加實力與殺傷力。而力之本源來自筋腱(醫稱生力之肉),其支撐骨骼使攻擊勁力順應骨架得以超量發揮技擊效果。欲迅速達到樁功的效果,認識筋腱與其連通過程也是習樁者應掌握的生理解剖常識之一。現將 各大要領分述如下,供廣大武友參考。   指:拇指連通人體陰面。食指連通背部及背後下肢。中指連通脖頸部位及身體陰面(正面)。小指連通於兩脅與腎(如李小龍挑起脅下大筋即是)。   腕部:習者可雙手握空拳狀(不可握實握死,如含一球),拳心(陰面,勞宮)內吸,拳鋒如有破皮而出之感,這時腕部的勁力自然收到小臂,習之既久自會形成一體。筋腱部位--腕部(陰面),連通人體陰面。   肘部:習者可挑起拇指指尖用力,肘往裡合與大臂形成90度夾角(此動作主要須大臂與肘部同時用力彎曲,等力內夾)體認肘內如夾一球,合力須勻不可懈不可過緊。久習之張力相等形成相對等力易連通。連通部位是人體陰面。   肩部:習者雙肘橫撐,肩井下降放鬆(最好是用呼吸時的呼氣去調節下降,其具體位置在於脖頸兩側,鎖骨之上。)五指指尖稍用力(不可過僵與過松,須有彈性)體認兩腋如含一球,認真體認筋腱的挑起拉伸,同時伴有輕微酸痛與拉伸感(不可過於用力),連通陰面與兩脅。   兩背:背上的兩根大筋是比較粗壯且重要的膘骨大筋。位於脊柱兩側連通於陽面。習者尋兩條同樣高的凳子,放於同在直線令肩頭與腳跟各放一條(位不可過)橫於其上。初時雙手疊於小腹之上。小腹用力上頂(注意:呼吸須是腹式呼吸,此關係調整內在五臟之協合與兩腎之精。呼氣時保持拱橋式不可變形,吸氣時小腹用力上頂一次,習者盡量延長呼吸時間須緩須勻須細。腳尖往上綳令兩踝筋腱挑起,下頜須內收脊柱儘可能往上頂。用意識調整全身肌肉往一處用力--人體總重心。這是最關鍵之處也是通往五心合一的捷徑。其詳細練法可參閱高華新老師《六面整體渾圓力科學訓練教程》一書)。   兩髖:(這裡主要是針對大腿根內側筋腱的訓練。)正面站立,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體認如大腿夾於一粗木樁意欲提起,即具有內螺旋之意,襠部內側似有撐裹之勁相助。這時大腿根內側筋腱自然挑起明顯,連通於腳大趾。   兩膝:正面站立姿式同上。上身正直稍前傾。膝(臏骨)有上提之意,腳指抓地腳心內收。然後認真體認,先令臏骨複位,爾後意識放在膝關節夾角處,使裡面筋腱有後綳之意,此處不好描述請習者用心體認,仔細揣摩,筋力連通踝跟。   兩踝:正面站立姿式同上,下蹲至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兩手順下蹲之勢握住踝關節(腳掌與小腿相連之節)。腳趾抓地,腳心內收。這時將重心完全放於腳後跟。有欲後倒之勢,兩根腳踝大筋即顯(陰面腳掌筋腱與腳跟筋腱)。站樁時則須體認怎樣配合以上要領將此兩根筋腱同時挑起並與膝部乃到大腿的筋腱勁力相連相合。(注意:體認時務必重心保持前七後三,重心稍前七分。在腳趾抓地時腳跟筋腱稍用力收,自然使得腳跟會微微離地。此動作最易連通下肢,習者認真體認方可。)   命門:此節配合訓練兩背筋腱。正面站立姿式同上,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以上所有要領不失。尾骨(脊椎下最下一塊骨骼)內扣,盡量使命門(背後與肚臍相對之部位)凹陷處凸出。此意識須溶入日常生活中顯效更快。   以上要領皆抽取於正面樁法的初級入門易筋階段。須步步為營地體會,不可操之過急。也可配合習者原習之樁法共同練習。樁功的理都是相通的,初習者以正面樁法為好,因正面樁兩側鍛煉均衡,收效快,功力進展神速。如欲進一步深入訓練,調整肌體達"五心合一"的內在勁力結構,可參閱"淺釋得意忘形"一文。論樁功的深入作者:石梵佚雲南臨滄地區行署賓館(現就學於洛陽大學處語系)在眾多業餘樁法愛好者中,不乏少數是習樁多年卻無顯效者。筆者在此將隨高華新先生習盧氏結構中的樁法淺得盡述,望讀者與好者能從此中稍 得提高與借鑒。盧氏結構訓練樁法程序利用的是生物仿生學原理,初期的低式樁位訓練,總不離"一耗二養"四字之真。初期訓練是按"耗養交替"的生物物理學的原理,即是被體育界中稱為"超量恢復"的規律。簡而言之,意為在生物局部受傷之處,其通過"自我休養狀態"之後的調整,使原本應平衡供給全身的營養超量輸送至受傷之地,使其在一定時期內得到超出比以往吸收量多數倍的養份,使之快速強狀與恢復。日常生活里,我們可常見到如某棵樹被人砍傷哪個部位,其日後經過"自我調整"此處便會鼓出一節顯得極顯眼,便是此理。盧氏結構的易筋初期,即是各對人體膘骨筋,關節、與肌肉的綜合循環遞增式的強化訓練。筋腱:利用特殊的仿生低位樁法,在要領的配合下易起人體周身十二根膘骨大筋。在訓練靜態樁法過程中,主動肌與被動肌可漸漸受自我意識調控與放鬆,使力真正作於用於"筋腱"上,讓筋體在各要領配合下在一定的時間內得以輕微受傷,在平日睡眠、飲食、養神(內功與打坐訓練)或配合養身樁調節得以自我恢復與而更加粗狀強韌。關節:著名技擊專家趙道新先生曾指出,人體最薄弱之處也是最強之處,因為此處只要經過強化便能具有比原勝數倍的殺傷力使人體天生具備之力得以真實發揮。如一根水管如變形擠癟或內在受阻,內在的水流是無法隨心所欲的暢流自如的。而初學者身體的十二大關節(雙腕、雙踝、雙肘、雙膝、雙肩、雙胯,另加頸部為十三大並節)便人體勁力無法暢順的斷流之所。肌肉:內家拳習者,得法上身之後外可"以形鑒真"內可"勁貫周身"。武者習的是筋骨之勁,非莽者肌肉拙力。筋腱在中醫學中也被稱為肌肉(生力之肉:筋為力本,腱為附於骨上起支撐作用)。另外人體骨骼肌的自主肌(主動肌)與休息肌(被動肌)都是傳導內在勁力流動的媒介之一。所以,樁法的靜動訓練初期里,實則也是對人身肌體的調整與勻化。易筋初期對這三個環節調整的概括說來,便主要是對人身上十二大關節之處的筋腱與肌肉勻(強)化與協調。而在盧氏結構的六大層次體系之中尚屬易筋的階段。當全身十二根膘骨大筋在訓練過程中逐漸挑起後(一般為四個月左右)就須開始進行進一步的連通性訓練,這中間包括打開十二大關節與拉開24節脊椎使(一)筋體的拉伸強弱長短程度直接關連到習者本身的功力強弱大小。(二)而打開各關節的量則是從人體鋼性結構轉化(或應稱之為原化)為猛獸的生理結構的必經之途。(三)肌肉(主要指骨骼肌)的勻化與順暢程度的達標便是通往第二大層次"舒筋"的過程。三個過程相輔相成,交替訓練可以不斷提升修習者的功力與技術修為。以下我便針對此三個過程大至分析和點明一下初習者在樁功訓練中易出現在弊症與提高的生理反應及方法。站樁的目的(初期的)首先是為了恢復人類與生俱有的先天生理結構(此結構在幼兒期間最為顯著:參詳"貝氏定理"),幼兒時期人體各部位肌肉均勻圓活,關節潤滑(但缺乏成人後的實力)卻因在後天運動與勞作中肌肉變得僵化與均勻不一關節也因肌肉的僵化使勁力堵塞在其間,所以普通人根本無法真正隨心所欲的發揮出人體原有的真實本力。隨著日漸月增人體脊柱由I變形為S狀,令頸椎與脊柱命門一節內陷形成整體的散亂(盧氏結構稱為:"陰陽支離破碎"背為陽正為陰,外側為陽內側為陰,腰腹以上為陽以下為陰,正面部析人體左為陽右為陰,體外為陽體內為陰),而平日我們觀察爬行動物(如貓或狗)陰陽是整合相連,因無真正肢離散亂的局部運動的動作,一舉一動都可體現連通狀態(習拳者可認真觀察)。通過訓練,人體生來俱備的本力足以能夠在生死格鬥中淋漓體現,在局部與局部的最佳組合中人體的整體力得以完美的發揮,每一擊都能體同整體重心的穿擊性傳導。易筋連通形成後的鋼性處外在結構,便需向猛獸生理結構轉化訓練(各大關節打開,形健挺撥。髖關節打開,尾椎插入形成"虎髖",便為李小龍所云"腰馬合一",兩肩胛拉開形成"熊膀"使上肢具備天然的整合性運動。)無論是站什麼樁法,都有一重要目的---------增加功力與殺傷力。而力的本源來自於筋腱(醫稱生力之肉)其支撐骨骼的作用使得功擊力順應生理內在骨架得以超量發揮技擊效果。所以認識筋腱與期連通過程也是是初期的重要生理解剖依據和習樁者達到目標的常識之一。指:拇指連通人體陰面。食指連通背部及背後下肢。中指連通脖頸部位及身體陰面(正面)。小指連通於兩脅與腎(如李小龍挑起脅下大筋即是)。腕部:習者可雙手握空拳狀(不可握實握死,如含一球),拳心(陰面,勞宮)內吸,陰面拳鋒如有破皮而出之感,這時腕部的勁力自然收到小臂習久之便形成一體。筋腱部位-----腕部(陰面),連通人體陰面。肘部:習者可挑起拇指指尖用力,肘往裡合與大臂形成90度夾角(此動作主要須大臂與肘部同時用力彎曲。)體認肘內如夾一球力,合力須勻不可懈不可過緊。久習之張力相等形成相對等力易連通。連通部位是人體陰面。肩部:習者雙肘橫撐,肩井下降放鬆(最好是用呼吸時的呼氣去調節下降,其具體位置在於脖頸兩側,鎖骨之上。)五指指尖稍用力(不可過僵與過松,須有彈性)體認兩腋如含一球,認真認筋腱的挑起起拉伸,同時伴有輕微酸痛與拉伸感(不可過於用力)。連通陰面與兩脅。兩背:背上的兩根大筋是比較粗壯且重要的膘骨大筋。位於脊柱兩側連通於陽面。習者尋兩條一般高的凳子,放於同在直線令肩頭與腳跟各放一條(位不可過)橫於其上。初時雙手疊於小腹之上。小腹和力上頂(注意:呼吸須是腹式呼吸不可鼻吸鼻呼。此關係調整內在五臟之協合與兩腎之精。呼氣時保持拱橋式不可變形,吸氣時小腹用用上頂一次,習者盡量延長呼吸時間須緩須勻須細。腳尖往上綳令兩踝筋腱挑起,下頜須內收脊柱儘可能往上頂。用意識調整全身肌肉往一處用力--------人體總重心。這是最關健之處也是通往五心合一的側門。)兩髖:(這裡主指對大腿根內側筋腱。)正面站立成倒V形。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體認如大腿夾於一粗木樁意欲提起,即具有內螺旋之意,襠部內側似有撐裹之勁相助。這時大腿根內側筋腱自然挑起明顯。連通於大腳拇指。兩膝:正面站立成倒V形。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膝(臏骨)有上提之意,腳指抓地腳心內收。然後認真體認,先令臏骨位,爾後意識放在陽面膝關節夾角處,使裡面筋腱有後綳之意,此處不好言會習者須用心體認。連通踝跟。兩踝:正面站立成倒V形。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兩手順下蹲之勢握住踝關節(腳掌與小腿相連之節)。腳趾抓地,腳心內收。這時將重心完全放於腳後跟。有欲後倒之勢,兩根腳踝大筋即顯(陰面腳掌筋腱與腳跟筋腱)。站樁時則須體認怎樣配合以上要領將此兩根筋腱同時挑起並與膝部乃到大腿的筋腱勁力相連相合。(注意:體認時勿必重心保持前七後三,重心稍前七分。在腳趾抓地時腳跟筋腱稍用力收,自然使得腳跟會微微離地。此動作便易連通下肢習者認真體認方可。)命門:此節配合訓練兩背筋腱。正面站立成倒V形。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以上所以要領不失。尾骨(脊椎下最後一塊骨骼)內扣,盡量使命門(與陰面肚臍相對之陰面的部位)凹陷持方凸出。此意識須配合入日常行為里便顯效快些。以上等要領皆抽取於正面樁法的初級入門易筋階段。須步步為營的體認,不可操之過急。也可配合習者原習之樁法里。如調整肌體達"五心合一"的內在結構可參看"淺釋得意忘形"一章。 淺釋"得意忘形" 所謂"得其真意,斂以無形" ,是為得意忘形。初期主要體現在盧氏結構六大層次體系中(易筋、舒筋、摶氣、騰膜、易骨、易髓)前兩個層次的轉換與過度。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使自己與生俱來如同猛獸的生理結構漸漸隱退。由後天形成的局部用力,而產生的各種肢體運動。,便是一般人無法在格鬥中發出本能整體力的弊節所在。幼兒出生初期,人體肌力圓活均勻,關節潤滑卻不協,缺乏成年人的實力,脊柱無凹曲之形。行步時重心自然在兩腿之間。但在其成長過程中,由於長期站立與行走,使得脊柱頸項一段與命門(後腰)部位發生內凹彎曲(脊柱形成S狀),由於局部勞作,形成了肢體關節的散亂,從而導致人體本能無法在格鬥中正常發揮。中醫言:"筋,乃力之本。為生力之肉。腱為筋之本,附於骨骼之外起支撐作用。"在"盧氏結構"訓練整體力的初期,利用了樁法中特殊要領盡數挑起人體內十二根膘骨大筋,再通過活樁與變樁等各種訓練增強其人體的內外連通性,從而獲得鋼性圓活的彈性結構。此階段訓練後,外形剛猛,肉眼可視。習者的骨骼與間架也異於常人。而當進一步使其外在勁力結構的內斂,使他人從外表看似習者卻無武者之態,好似平常。即為"得意忘形"階段(即內在結構)體現。訓練內在結構連通名為:"五心合一",既將四梢與頭部之勁內斂於小腹四周(人體總重心骶骨周上),由此產生了關節肌體的微妙整合性變化,使受訓者整體達標後,在任何狀態下(包括日常生活中)都可本能發出靈快的穿透力。這種穿透力仿似天成,久不退失,真正純習後,日常中運動即是長功。筆者從習高華新先生"盧氏"過程中,深感"內在結構"訓練簡單易行,效果顯著。常人即便毫無基礎(包括外在易筋結構基礎),皆可隨時在日常生活之中習練,常習達標之後即可形成"氣貫周身"之內勁,全身暢活順達。格鬥時隨意發拳都可自然整合傳導重心與各攻擊部位,打擊時自覺毫不用意(力),受擊者卻有如受重力擊穿之感,普通人血肉之軀,根本不堪受此一擊。現將此訓練公之於眾,習者不妨自行演煉,慢慢體會,感受其中之妙。第一部,習者盤腿坐於地上(臀部可墊一物,為效顯快可放鬆褲帶,雙盤者效果更佳,單盤與散盤也行)。兩手放於膝部,頭部正直,下頜內扣。頸部後椎與腰椎(兩腎之間)略後鼓。眼視前方。調整好後,用鼻子吸氣,注意體會用後背(脊柱)的力量推動胸部慢慢隆起,此時兩肩胛盡量相合,肩部隨吸氣時盡量外展,目的是增大擴胸部伏度。當吸氣使脊柱推動胸部挺到極至時(注意以上要領不可稍失),以胸部主動呼(吐)氣從鼻出,自然地保持以上各要領同時,便緩緩將氣降至小腹(初習者在要令領正確的狀態下會不容易將氣降到肚臍以下,且會產生腹背的肌肉撕拉的疼痛感,習者不必過於擔心稍有痛楚是為調整勻化各部位肌肉的過程,能稍忍為度不可猛烈用力,否則會產生傷害)。要點有三:一、全身必須在飽合狀態下降氣,須仔細體會勁達腹、背、肋等全身四周肌體,使之有充脹均勻之感(達標後身如桶狀),如有某部位感不順或憋或癟(如肋部四周),便在保持要領的狀態下反覆逐一強化其處。二、從頭到尾整個過程之中都須注意頭部與身段的正直,頭部如頂重物降氣時連同頭與頂部重量一起落入腹部,肩井部(鎖骨以上的肌肉)不可有僵緊,注意尾骨(骶骨)內扣,如輕忍大便狀。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缺此一要,效失其真,因訓練上半身的目的主要在於恢復脊柱的先天形態,所以在氣沉小腹時注意控制脊柱不可絲毫位外凸或位移,所以初習者最好的同伴將掌側貼於肩胛之中測試習者降氣時脊柱的保持,純後可更為脊柱中段與下段測試。力求整個軀幹協調,脊柱正直而有力,慢慢便更正後天形成脊柱形體病態與運動時呼吸系統及內臟不協,外觀習者身形挺拔而健美。第二部:頭部與整個軀幹習練形成定形(結構定型)一般兩三周便達成。便可進行第二部訓練(此部可平行站立,側立、行走皆可習練效各不同。):與第一部動作要領相同,增加吸氣時配合雙臂如舉"杠鈴"狀至頭頂上方(雙手握成空拳,兩拳之間距離最好與肩同寬,肘部略屈。),降氣同時體會雙手抓舉的重物的重量隨著呼氣"順"到小腹。註:初期可只練習"陰面"即正面胸腹部。待純熟後將臂側平舉體認兩肋能否勁力順達,平展雙臂時需使雙臂形成一條直線雙拳如同撐住兩面牆壁。順達後習練背部(高舉與平舉可自己調節。)降法,與上所有要領不失,不同之處在於呼降勁力時肩胛同時下降與外展無以上基礎此部便為空談。習者可自細體認。要領有三:一、習練時勁力傳達到小腹四周過程中頭頂、雙拳、兩肘、骶骨務必要定住位(雙拳腕須平直),感覺似骨骼支撐而非肌肉用力。二、功力的增加與肌力的均勻和內力的的協調順達,關鍵在於習者高舉"重物"的重量,與兩面"牆壁"往裡合的力度。同時為了容易體會各面肌肉的降勁,習者可自行調整拳眼的方向。三、最重要的是在作此部動作時,並非是"外在"力量施於自身,而是要體會各關節支撐外在壓力的同時,利用呼吸的勁力使外力順著肌肉的幾個面,將外在力量"吸"入人體的總重心(最關鍵在於肩井部位的放鬆與下降,習者須用心體認。)小腹的四周,外在壓力越大,小腹的澎脹感(功力)越強。此部達標雙拳如插腰間,雙臂之間如同撐一硬物,內勁通達。檢測時可側面站立,伸出兩拳,讓同伴使全身重量壓於一只拳面。自己隨意伸縮單拳(配合另一拳伸縮,如拉弓放箭之態)體會內在勁力流動順達,且毫不費力,輕鬆自在,即初有成效。此部真實達標,對付普通人血肉之軀,一擊必潰。 第三部:當上半身的內在結構達標後,便可進行下身勁力傳導訓練。下半身動作看似簡易,實則內在豐富,暗含深理。習練者須多用心體認。一、習者兩腿平行站立,下蹲為馬步狀。然後,兩腳尖外分成一字狀(開始時不易保持平衡,可雙手十指扶牆而立),與此同時配合"第一部"呼氣一節,下蹲到極限,再緩緩起立,與此反覆。要領有三:一、起落時,腳指抓地,量用大腳拇指點地支撐,腳踝部大筋綳起。同時膝蓋務必要定住位。二、起落時,尾骨要內扣,須認真體會上半身勁力傳致膝蓋再,將下肢勁力提入腰間的感覺。注意:關鍵在於體會大腿各面(正、側、里、背)肌肉,在身體下降與起立時的擰裹(向外),從而使勁力流動自如。三、上身身體須有後仰之勢,須保持脊柱中正。此三部功法完全達標後,習練者便使習練方法隨時貫穿在日常生活當中,練之純至時,須把意感多放在體會全身各大關節之處(主要為十二大關節:腕與踝、肘與膝、肩與髖,包括二十四節脊椎。)使關節之間伸、展、收、縮時勁力自然等合(等張勁力:大臂與小臂間的夾角之力等合,大腿與小腿之間等與此類推。)從外在勁力表現形式的內斂只要得法,行法正確。日久而作,便可忘形忘式,不拘於外在要領形式,而內藏真意。所謂"得其真意,斂以無形",是為得意忘形。初期主要體現在盧氏結構六大層次體系中(易筋、縮筋、摶氣、騰膜、易骨、易髓)前兩個層次的轉換與過度。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使自己與生俱來如同猛獸的生理結構漸漸隱退。由後天工作及生活習慣形成的局部用力,而產生的各種肢體運動,便是一般人無法在格鬥中發出本能整體力的弊端所在。幼兒出生初期,人體肌力圓活均勻,關節潤滑卻不協調,缺乏成年人的實力,脊柱無凹曲之形,行步時重心自然在兩腿之間。但在其成長過程中,由於長期站立與行走,使得脊柱頸項一段與命門(後腰)部位發生內凹彎曲(脊柱形成S狀),身體病弱者尤其明顯,身體健壯的人往往腰板很直。成人由於局部勞作,形成了肢體關節的散亂,從而導致人體本能無法在格鬥中正常發揮。 中醫言:"筋,乃力之本。為生力之肉。腱為筋之本,附於骨骼之外起支撐作用。"在"盧氏結構"訓練整體力的初期,利用了樁法中特殊的要領盡數挑起人體內十二根膘骨大筋(即十二筋經,詳細位置《黃帝內經·靈樞經》第十三篇中有詳細記載),再通過活樁與變樁等各種訓練增強其人體的整體內外協調性,從而獲得鋼性圓活整體如簧的彈性結構。此階段訓練後,外形剛猛,習者的骨骼出鋒,清逸瀟洒間架也異於常人。此時內行人一見即知其功力高低,武術圈裡稱之為"以形鑒真",此階段尚無法隱藏自己的功力。 當進一步訓練時,應使其外在勁力結構逐步內斂,使他人從外表看不出自己是習武之人,與平常人毫無二致。即武術圈內所說的"隱形"。如初學"虎撲"時,須摹仿虎的外形、動作、神態等以體現猛虎的威力。當自身具備了猛虎的內在勁力結構,只須隨意一撲,即可發出猛虎一般的威力,此時已無須再摹仿虎的外形,所謂"老虎趴著也是老虎"。即為"得意忘形"階段,即內在勁力結構初現。訓練內在勁力結構整體連通名為:"五心合一",即將四梢、兩手心、兩腳心與頭頂心之勁內斂于丹田(人體總重心),由此產生了關節肌體的微妙整合性變化,使受訓者整體達標後,在任何狀態下(包括日常生活中)都可本能發出靈快的整體穿透勁力。這種穿透力仿似天成,一旦形成後,久不退失!真正純習後,日常中運動即是長功。 筆者練習"盧氏結構"過程中,深感"內在結構"訓練簡單易行,效果顯著。常人即便毫無基礎(包括外在易筋結構基礎),皆可隨時在日常生活之中習練,常習達標之後即可形成"氣貫周身"之內勁,全身暢活順達。格鬥時隨意發拳都可自然整合傳導重心至攻擊部位,打擊時自覺毫不用意(力),受擊者卻有如受重力擊穿之感,普通人血肉之軀,根本不堪受此一擊。現將此訓練公之於眾,習者不妨自行演煉,慢慢體會,感受其中之妙。 第一部:習者盤腿坐於地上(臀部可墊一物,為效顯快可放鬆褲帶,雙盤者效果更佳,單盤與散盤也行)。兩手放於膝部,頭部正直,下頜內扣。頸椎與腰椎(兩腎之間)略後鼓。眼視前方。調整好後,用鼻子吸氣,注意體會用後背(脊柱)的力量推動胸部慢慢隆起,此時兩肩胛盡量向後向內合,肩部隨吸氣時盡量外展,目的是增大擴展胸部幅度。當吸氣使脊柱推動胸部挺到極至時(注意以上要領不可稍失),以胸部主動呼(吐)氣從鼻出,自然地保持以上各要領同時,便緩緩將氣從胸部降至小腹(初習者在要領正確的狀態下,往往不容易將氣降到肚臍以下,且會產生腹背的肌肉撕拉的疼痛感,習者不必過於擔心,稍有痛楚是為調整勻化各部位肌肉的過程,能稍忍為度,不可猛烈用力,否則會產生傷害)。 要點有三: 一、全身必須在飽合狀態下降氣,須仔細體會勁達腹、背、肋等全身四周肌體,使之有充脹均勻之感(達標後身如桶狀),如有某部位感不順或憋或癟(如肋部四周),便在保持要領的狀態下反覆逐一強化其處。 二、從頭到尾整個過程之中都須注意頭部與身段的正直,頭部如頂重物,降氣時連同頭與頂部重量一起落入腹部,肩井處(鎖骨以上的肌肉,即肩窩)不可僵緊,注意尾骨(骶骨)內扣,如輕忍大便狀。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缺此一要,效失其真。因訓練上半身的目的主要在於恢復脊柱的先天形態,所以在氣沉小腹時注意控制脊柱不可絲毫外凸或位移,所以初習者最好有同伴將掌側貼於夾脊處,測試習者降氣時脊柱正確狀態的保持,純熟後可改為脊柱中段與下段測試。力求整個軀幹協調,脊柱正直而有力,慢慢便可糾正病態的脊柱過度形變與運動時呼吸及內臟不協調,從此之後習者外觀身形挺拔而健美。 第二部:頭部與整個軀幹習練形成定型(結構定型)一般兩三周便達成。此時便可進行第二部訓練(此部可平行站立,側立、行走皆可習練,效各不同):與第一部動作要領相同,增加吸氣時配合雙臂如舉"杠鈴"狀至頭頂上方(雙手握成空拳,兩拳之間距離最好與肩同寬,肘部略屈),降氣同時體會雙手抓舉的重物的重量隨著呼氣"順"到小腹。注:初期可只練習"陰面"即正面胸腹部。待純熟後將臂側平舉體認兩肋能否勁力順達,平展雙臂時需使雙臂形成一條直線,雙拳如同撐住兩面牆壁。順達後習練背部(高舉與平舉可自己調節。)降法,以上所有要領不失,不同之處在於呼氣降勁力時肩胛同時下降與外展,無以上基礎,此部便為空談,習者可仔細體認。 這裡所說的鍊形外壯並非外家拳的靠死力氣蠻練的功夫,不會像外家拳那樣排打橫練。那些功夫唬女孩子還是管用的,用來打架一點用也沒有。內家武學大體的層次是易筋訓練,縮筋訓練,摶氣訓練,易骨訓練,騰膜訓練及易髓訓練。內家功夫不練什麼騎馬蹲檔,排打硬功,拙力橫練,撥筋壓腿,舉杠鈴,俯卧撐,打沙袋等傷身害命的蠻練功夫,練的是易筋(寧練筋長一寸,不練肉厚三尺),縮筋(筋如彈簧骨如針),騰膜,等等。 比如三體式就可伸筋拔骨。正所謂筋長力大,通過鍛煉把肌腱抻開,才能收放迅速,抻得長,放得遠,打擊力大。入門先站三年樁,把肩上的筋拉開了,摸一下肩部會有一個窩。再者形意拳必須先要站樁求得的整勁,更要用"波浪試力"將身體的脊柱拉開,達到"筋長力大"的目的,整體發力顫一顫,渾身就有彈簧的感覺。入門先站三體式和混圓樁三年,才會有筋骨纏擰鼓盪驚炸爆發的功力。檢驗整勁的方法,一個是讓另外一個人抱著一個枕頭往枕頭上打,看看力量能否穿透,還有一個就是老師傅摸身,摸骨頭摸筋。三體式練得好, 人就等同一座會走的山, 推之不動, 渾元一體。各派內家功夫多有各種秘傳樁法,可以強行挑起周身大筋,增加整體勁力,所謂筋長一寸,力大十分。像詠春拳,大成拳,盧氏結構,形意拳等等都有專門易筋伸筋的樁法,還有揉筋法能迅速挑起下肢大筋。通過各自的秘法使相應的大筋在短期內快速增粗,挑起,靜態貫通感覺真切!此時已與以前不站樁時的肌肉蠻力不同,關節穩定性、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功架因此十分牢固,抗衝擊能力顯著增強。如此訓練一段時間,你一抬手就能感覺到一種好像是內力一樣的力感,又好像是磁性力。脊柱的拉伸(背部兩側大筋挑起)軀幹是整體勁力的根本。將各關節拉開後,動作外形由大動變為定位似的小動而各關節之間以脊柱彈射帶動軀幹,周身大筋鼓盪,為脫身幻影之表象。據說形意門還有不傳之秘通天撼靈法,是易筋,易骨,易髓的捷徑。大成拳練出功夫的人全身大筋騰起,仔細觀之,其筋要比常人粗了許多,一擊其筋則震顫不已。李康說過:站樁練筋,"筋粗(長)力大"乃拳學要言。大成拳勁力的基礎是整,而整的基礎就是筋拉長增粗並連接貫通全身。常志朗先生和李榮玉先生的筋比常人又粗又長,一受力就騰然而起。所以大成拳不是軟綿綿的拳。一面鼓,一面盪,周身無點不彈簧,所謂"筋長(粗)力大","筋如彈簧骨如針",沒有樁功的修鍊,不能發出驚炸力,驚抖力,其實這兩種力在內家功夫里是比較低級的。又冷又脆的發力不一定有著超強的穿透力,沒有穿透力就不能一招解決戰鬥。穿透力是一招制敵的根本。我覺得驚炸力和穿透力的基礎都是整勁。穿透力與電擊力差不多,打人時一招就可使人如遭電擊,窒息眼黑,雙頰蒼白,綿軟無力。交手者,一個照面即可擊垮,喪失戰鬥能力。全身的大筋騰起來後,渾身像皮球那麼富有彈性(筋膜之功),全身的筋騰挑到體表而且鼓起,所謂:遍體筋撐彈簧似,而身體間架結構之穩像鋼球那麼堅固(骨架之功)。通過樁功易筋後,骨架支撐周身的筋絡拉伸騰挑及脊骨伸縮拉拔,同時肌肉也跟著伸展拉長,筋骨肌同步。縮筋:從腦海到足跟、腦海到掌跟、腦海到尾椎等十二條大主筋及附屬的筋膜全方位的拉伸、伸展後再練縮筋法。縮筋法使周身原已挑起的大筋,下陷貼骨,使周身肌肉用力不斷勻化,不斷緩解工作肌用力強度加強休息肌的用力強度,使屈肌伸肌都起主論樁功的深入 ----作者:石梵佚(2006-11-15 06:37:38)轉載 分類:形意拳 意拳 八卦掌 樁功乃萬功之基,沒有堅實的樁功基礎,就沒有傳統武學出神入化的境界。在眾多的武術愛好者中,不乏習樁多年卻無顯效者,其原因是不能真正明理和掌握正確的方法。筆者在此將隨高華新先生習盧氏結構樁法之淺得盡述於眾,望廣大讀者與樁功愛好者能從中得到提高與借鑒。  盧氏結構訓練樁法程序利用的是生物仿生學原理,初期的低式樁位訓練,總不離"一耗二養"四字之真。初期訓練是按"耗養交替"的生物物理學的原理,即是被體育界中稱為"超量恢復"的規律。簡而言之,意為在生物局部受傷之處,其通過"自我休養狀態"之後的調整,使原本應平衡供給全身的營養超量輸送至受傷之地,使其在一定時期內得到超出比以往吸收量多數倍的養份,使之快速強壯與恢復。日常生活里,我們可常見到某棵樹被人砍傷哪個部位,其日後經過"自我調整" 此處便會鼓出一節顯得極為顯眼,便是此理。  盧氏結構的易筋初期,即是對人體膘骨筋、關節與肌肉的綜合循環遞增式的強化訓練。  筋腱:利用特殊的低位仿生樁法,在各大要領的配合下易起人體周身十二根膘骨大筋。在訓練靜態樁法過程中,主動肌與被動肌可漸漸受自我意識調控與放鬆,使力真正作用於"筋腱"上,讓筋體在各要領配合下在一定的時間內產生輕微損傷,在平日睡眠、飲食、養神(內功與打坐訓練)或配合養身樁調節得以自我恢復,從而更加粗壯強韌。  關節:著名技擊專家趙道新先生曾指出"我們不能片面強調力來源於腰、腿或後足,在漫長的動量流轉的幹道上只要有一點相對薄弱,那麼整體的勁力就是這個最薄弱處流過的動量",就象一根水管如果擠、癟變形或內在受阻,內在的水流是無法隨心所欲地順暢自如的。人體相對薄弱之處,只要經過強化便能產生超過原來數倍的殺傷力,從而使人體天生具備之潛力得以真實發揮。而初學者身體的各大關節,如:雙腕、雙踝、雙肘、雙膝、雙肩、雙胯,另加頸部、胸椎、腰椎與骶椎正是最易使人體勁力無法暢順的斷流之所。  肌肉:內家拳習之得法功力上身之後,外可"以形鑒真"內可"勁貫周身"。武者習的是筋骨之勁,非莽漢肌肉之拙力。筋腱在中醫學中也被稱為肌肉(生力之肉:筋為力本,腱附於骨上起支撐作用)。另外人體骨骼肌的自主肌(主動肌)與休息肌(被動肌)都是傳導內在勁力的媒介之一。所以,樁法的訓練初期,實則也是對人身肌體的調整與勻化。  易筋初期對這三個環節調整主要是對人體各大關節之處的筋腱與肌肉勻(強)化與協調。而在盧氏結構的六大層次體系(六大層次指:易筋、縮筋、摶氣、騰膜、易骨、易髓)之中,尚屬易筋的階段。當全身十二根膘骨大筋在訓練過程中逐漸挑起並隨著鍛練的深入變得越來越粗壯發達後(一般為四個月左右),則須進行進一步的連通性訓練,這中間包括打開十二大關節(雙腕、雙踝、雙肘、雙膝、雙肩、雙胯)與拉開24節脊椎(頸部、胸椎與腰椎、骶椎另有專練方法),拳經中的"徹開二六連環鎖,一點靈光吊在眉"指的即是"二六"十二對,二十四節脊椎練開後,能量沿督脈而上,到達"祖竅"時眼前會出現一片光明。  (一)筋體的拉伸量、粗壯程度及強性的強弱,直接關係到習者本身的功力大小;(二)打開各關節的量,則是從人體鋼性結構轉化(或應稱之為原化)為猛獸的生理結構的必經之途。由於後天之拙力,使成人的雙肩雙胯像生了銹的軸承一樣僵滯,而猛獸之關節則靈活無比;(三)肌肉(主要指骨骼肌)的勻化與順暢程度的達標便是通往第二大層次"縮筋大法"的必經過程。  三個過程相輔相成,交替訓練可以不斷提升修習者的功力與技術修為。以下我便針對此三個過程簡要分析並點明,初學者在樁功訓練中易出現的弊端以及提高過程的生理反應及訓練方法。  站樁初期的目的,首先是為了恢復人類與生俱有的先天生理結構(此結構在幼兒期間最為顯著:詳參《盧氏定理》),幼兒時期人體各部位肌肉均勻圓活,關節潤滑(但缺乏成人後的實力)卻因在後天運動與勞作中肌肉變得僵化與均勻不一,關節也因肌肉的僵化使勁力堵塞在其間,難以暢通無阻,所以普通人根本無法真正隨心所欲地發揮出人體原有的真實本力。隨著日漸月增人體脊柱由板狀變形為S狀,令頸椎與脊柱命門兩節處內陷形成整體的散亂(盧氏結構稱為:"陰陽支離破碎"背為陽正為陰,外側為陽內側為陰,腰腹以上為陽以下為陰,人體左為陽右為陰,體外為陽體內為陰),而平日我們觀察爬行動物(如貓或狗)陰陽是整合相連,因無真正肢離散亂的局部運動的動作,一舉一動都可體現連通狀態(習拳者可認真觀察)。通過訓練,人體生來俱備的本力足以能夠在生死格鬥中淋漓體現,在局部與局部的最佳組合中,人體的整體力得以完美的發揮。每一擊都能體會整體重心的穿擊性傳導,因而得以產生巨大的殺傷力。  易筋整體連通形成後的鋼性外在結構,便需向猛獸生理結構轉化訓練(各大關節打開,形健挺撥。髖關節打開,尾椎插入形成"虎髖",便為李小龍所云"腰馬合一",兩肩胛拉開並固定,雙膀變厚、變圓形成"熊膀",使上肢具備天然的整合性運動,不再遊離於軀幹。)無論是站什麼樁法,都有一重要目的--增加實力與殺傷力。而力之本源來自筋腱(醫稱生力之肉),其支撐骨骼使攻擊勁力順應骨架得以超量發揮技擊效果。欲迅速達到樁功的效果,認識筋腱與其連通過程也是習樁者應掌握的生理解剖常識之一。現將各大要領分述如下,供廣大武友參考。  指:拇指連通人體陰面。食指連通背部及背後下肢。中指連通脖頸部位及身體陰面(正面)。小指連通於兩脅與腎(如李小龍挑起脅下大筋即是)。  腕部:習者可雙手握空拳狀(不可握實握死,如含一球),拳心(陰面,勞宮)內吸,拳鋒如有破皮而出之感,這時腕部的勁力自然收到小臂,習之既久自會形成一體。筋腱部位--腕部(陰面),連通人體陰面。  肘部:習者可挑起拇指指尖用力,肘往裡合與大臂形成90度夾角(此動作主要須大臂與肘部同時用力彎曲,等力內夾)體認肘內如夾一球,合力須勻不可懈不可過緊。久習之張力相等形成相對等力易連通。連通部位是人體陰面。  肩部:習者雙肘橫撐,肩井下降放鬆(最好是用呼吸時的呼氣去調節下降,其具體位置在於脖頸兩側,鎖骨之上。)五指指尖稍用力(不可過僵與過松,須有彈性)體認兩腋如含一球,認真體認筋腱的挑起拉伸,同時伴有輕微酸痛與拉伸感(不可過於用力),連通陰面與兩脅。  兩背:背上的兩根大筋是比較粗壯且重要的膘骨大筋。位於脊柱兩側連通於陽面。習者尋兩條同樣高的凳子,放於同在直線令肩頭與腳跟各放一條(位不可過) 橫於其上。初時雙手疊於小腹之上。小腹用力上頂(注意:呼吸須是腹式呼吸,此關係調整內在五臟之協合與兩腎之精。呼氣時保持拱橋式不可變形,吸氣時小腹用力上頂一次,習者盡量延長呼吸時間須緩須勻須細。腳尖往上綳令兩踝筋腱挑起,下頜須內收脊柱儘可能往上頂。用意識調整全身肌肉往一處用力--人體總重心。這是最關鍵之處也是通往五心合一的捷徑。其詳細練法可參閱高華新老師《六面整體渾圓力科學訓練教程》一書)。  兩髖:(這裡主要是針對大腿根內側筋腱的訓練。)正面站立,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體認如大腿夾於一粗木樁意欲提起,即具有內螺旋之意,襠部內側似有撐裹之勁相助。這時大腿根內側筋腱自然挑起明顯,連通於腳大趾。  兩膝:正面站立姿式同上。上身正直稍前傾。膝(臏骨)有上提之意,腳指抓地腳心內收。然後認真體認,先令臏骨複位,爾後意識放在膝關節夾角處,使裡面筋腱有後綳之意,此處不好描述請習者用心體認,仔細揣摩,筋力連通踝跟。  兩踝:正面站立姿式同上,下蹲至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兩手順下蹲之勢握住踝關節(腳掌與小腿相連之節)。腳趾抓地,腳心內收。這時將重心完全放於腳後跟。有欲後倒之勢,兩根腳踝大筋即顯(陰面腳掌筋腱與腳跟筋腱)。站樁時則須體認怎樣配合以上要領將此兩根筋腱同時挑起並與膝部乃到大腿的筋腱勁力相連相合。(注意:體認時務必重心保持前七後三,重心稍前七分。在腳趾抓地時腳跟筋腱稍用力收,自然使得腳跟會微微離地。此動作最易連通下肢,習者認真體認方可。)  命門:此節配合訓練兩背筋腱。正面站立姿式同上,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以上所有要領不失。尾骨(脊椎下最下一塊骨骼)內扣,盡量使命門(背後與肚臍相對之部位)凹陷處凸出。此意識須溶入日常生活中顯效更快。  以上要領皆抽取於正面樁法的初級入門易筋階段。須步步為營地體會,不可操之過急。也可配合習者原習之樁法共同練習。樁功的理都是相通的,初習者以正面樁法為好,因正面樁兩側鍛煉均衡,收效快,功力進展神速。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06b9b0100080d.html) - 論樁功的深入 ----作者:石梵佚_林健_新浪博客高華新關於盧氏結構的優秀文章多篇 Post By:2004-11-4 21:31:09 [只看該作者] 內家拳實戰訓練要義 談談真正的實戰中華武學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自古以來武術名家層出不窮。他們在武術方面傾注了畢生的精力。和熱血,才使武術源源不斷的流傳。完善並發揚光大。當今武術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不少所謂的"武林高手"打著武術的幌子來招搖撞騙,武校隨處可見。讓哪些真正想學到真功夫的人,不知該何去何從。有的在武校中學習了幾年,有的還得過獎,但來到社會性上和地坯流氓一交手,卻被打的手足無措,鼻青臉腫。因此我們學武必須立足於實戰,因為實戰是檢驗武學真伙的叭一途徑。本人從師高華新先生深深體會到傳統武術的博大精深,和高華新先生立志把傳統武學發揚光大的苦心。傳統武術最關鍵的也是最寶貴的就是把自身的功力,怎樣最大限度的作用至敵人身上。-------也就是實戰。實戰不是象有些人想像的那樣,學幾個套路練練對打就可以成實戰高手。而真正 的生死格鬥,怎麼會象套路那樣一套一套的,而是瞬息萬變的,不容你用思維去考慮分析的。而是利用本能去做出最合理,最有效的反擊。這才是真正的實戰高手。只有真正的傳統武學才有一套完整的訓練方法 ,才能達到本能反應的境界。真正 的實戰就是怎能樣將對手一擊必殺。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這就必須有科學的訓練方法和正確的指導思想。實戰的實質也就是在你死我活的格鬥中,將對手置於死地,而保存自己的一種格鬥。真正的格鬥技能是不能參任何一點假的,而最主的格鬥技能就是不通過大腦思維而將敵人瞬間摧毀。肯定有人會置疑,不通過大腦怎麼能夠做出反應呢?這一問題也就是高手與低手的根本區別。在不斷的實戰訓練中我們就會知道,在進入實戰狀態,所打出的勁力,與大腦思維後打出的勁力是無法相比的。因此在實戰訓練 中要將對手視為仇敵人,與他做的是生死之戰,這樣才會使我們很快進入實戰狀態,"抬腿不讓步,舉手不留情",每次訓練 都要全力以赴,有將對手摧毀的心理。當自己的行動在實戰中不受大腦思維的控制而是本能的做出反應,實戰才能謂之"實戰"。當大腦一片空白時,才能將自己本身的功力發揮的淋漓盡致,並能激發自身的潛能。技擊對許多人來說只是把她當成一種如何擊倒對手的手段,然而我卻認為,技擊不光是擊倒對手的一種手段。更重要的是技擊對一般人來說,就是怎樣把對手擊倒,因此他們就著重去鍛煉拳和腳 打出的速度和力量。以及硬度,而不去發掘自己本身所特有的潛力---------間架結構。人體的間架結構,是上天賦於人類最完美最完完善的技擊結構。,但由於人類本身的某種習慣動作和日常的體力勞作而使這種結構失去了他本來原有的面貌使結構發生了扭曲和改變,我們從二三歲的小孩身上不難看出,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整體的運動他們所體現身上的整體結構只有高手才能真正的做到,這不是說小孩個個都 是技擊高手,而是說他們的間架結構是最完美完善而合理的,怎樣才能讓我們已經改變了的間架結構從新回到我們的身上,這就必須通過長時間間架結構的定型來完成。本人師從高華新先生學習盧氏結構有二年多的時間本身已具備了外在的間架結構和內在的勁力結構及猛獸的生理結構,只有那三種結構真正的練上身才能算盧氏結構真正入門。結內家拳樁功成名就要義 ( 師從高華新歡迎交流) 論樁功的深入作者:石梵佚雲南臨滄地區行署賓館(現就學於洛陽大學處語系) 在眾多業餘樁法愛好者中,不乏少數是習樁多年卻無顯效者。筆者在此將隨高華新先生習盧氏結構中的樁法淺得盡述,望讀者與好者能從此中稍 得提高與借鑒。盧氏結構訓練樁法程序利用的是生物仿生學原理,初期的低式樁位訓練,總不離"一耗二養"四字之真。初期訓練是按"耗養交替"的生物物理學的原理,即是被體育界中稱為"超量恢復"的規律。簡而言之,意為在生物局部受傷之處,其通過"自我休養狀態"之後的調整,使原本應平衡供給全身的營養超量輸送至受傷之地,使其在一定時期內得到超出比以往吸收量多數倍的養份,使之快速強狀與恢復。日常生活里,我們可常見到如某棵樹被人砍傷哪個部位,其日後經過"自我調整"此處便會鼓出一節顯得極顯眼,便是此理。 盧氏結構的易筋初期,即是各對人體膘骨筋,關節、與肌肉的綜合循環遞增式的強化訓練。 筋腱:利用特殊的仿生低位樁法,在要領的配合下易起人體周身十二根膘骨大筋。在訓練靜態樁法過程中,主動肌與被動肌可漸漸受自我意識調控與放鬆,使力真正作於用於"筋腱"上,讓筋體在各要領配合下在一定的時間內得以輕微受傷,在平日睡眠、飲食、養神(內功與打坐訓練)或配合養身樁調節得以自我恢復與而更加粗狀強韌。關節:著名技擊專家趙道新先生曾指出,人體最薄弱之處也是最強之處,因為此處只要經過強化便能具有比原勝數倍的殺傷力使人體天生具備之力得以真實發揮。如一根水管如變形擠癟或內在受阻,內在的水流是無法隨心所欲的暢流自如的。而初學者身體的十二大關節(雙腕、雙踝、雙肘、雙膝、雙肩、雙胯,另加頸部為十三大並節)便人體勁力無法暢順的斷流之所。肌肉:內家拳習者,得法上身之後外可"以形鑒真"內可"勁貫周身"。武者習的是筋骨之勁,非莽者肌肉拙力。筋腱在中醫學中也被稱為肌肉(生力之肉:筋為力本,腱為附於骨上起支撐作用)。另外人體骨骼肌的自主肌(主動肌)與休息肌(被動肌)都是傳導內在勁力流動的媒介之一。所以,樁法的靜動訓練初期里,實則也是對人身肌體的調整與勻化。易筋初期對這三個環節調整的概括說來,便主要是對人身上十二大關節之處的筋腱與肌肉勻 (強)化與協調。而在盧氏結構的六大層次體系之中尚屬易筋的階段。當全身十二根膘骨大筋在訓練過程中逐漸挑起後(一般為四個月左右)就須開始進行進一步的連通性訓練,這中間包括打開十二大關節與拉開24節脊椎使 (一)筋體的拉伸強弱長短程度直接關連到習者本身的功力強弱大小。(二)而打開各關節的量則是從人體鋼性結構轉化(或應稱之為原化)為猛獸的生理結構的必經之途。(三)肌肉(主要指骨骼肌)的勻化與順暢程度的達標便是通往第二大層次"舒筋"的過程。三個過程相輔相成,交替訓練可以不斷提升修習者的功力與技術修為。以下我便針對此三個過程大至分析和點明一下初習者在樁功訓練中易出現在弊症與提高的生理反應及方法。站樁的目的(初期的)首先是為了恢復人類與生俱有的先天生理結構(此結構在幼兒期間最為顯著:參詳"貝氏定理"),幼兒時期人體各部位肌肉均勻圓活,關節潤滑(但缺乏成人後的實力 )卻因在後天運動與勞作中肌肉變得僵化與均勻不一關節也因肌肉的僵化使勁力堵塞在其間,所以普通人根本無法真正隨心所欲的發揮出人體原有的真實本力。隨著日漸月增人體脊柱由I 變形為S狀,令頸椎與脊柱命門一節內陷形成整體的散亂(盧氏結構稱為:"陰陽支離破碎"背為陽正為陰,外側為陽內側為陰,腰腹以上為陽以下為陰,正面部析人體左為陽右為陰,體外為陽體內為陰),而平日我們觀察爬行動物(如貓或狗)陰陽是整合相連,因無真正肢離散亂的局部運動的動作,一舉一動都可體現連通狀態(習拳者可認真觀察)。通過訓練,人體生來俱備的本力足以能夠在生死格鬥中淋漓體現,在局部與局部的最佳組合中人體的整體力得以完美的發揮,每一擊都能體同整體重心的穿擊性傳導。易筋連通形成後的鋼性處外在結構,便需向猛獸生理結構轉化訓練(各大關節打開,形健挺撥。髖關節打開,尾椎插入形成" 虎髖",便為李小龍所云"腰馬合一",兩肩胛拉開形成"熊膀"使上肢具備天然的整合性運動。) 無論是站什麼樁法,都有一重要目的---------增加功力與殺傷力。而力的本源來自於筋腱(醫稱生力之肉)其支撐骨骼的作用使得功擊力順應生理內在骨架得以超量發揮技擊效果。所以認識筋腱與期連通過程也是是初期的重要生理解剖依據和習樁者達到目標的常識之一。指:拇指連通人體陰面。食指連通背部及背後下肢。中指連通脖頸部位及身體陰面(正面)。小指連通於兩脅與腎(如李小龍挑起脅下大筋即是)。腕部:習者可雙手握空拳狀(不可握實握死,如含一球),拳心(陰面,勞宮)內吸,陰面拳鋒如有破皮而出之感,這時腕部的勁力自然收到小臂習久之便形成一體。筋腱部位-----腕部(陰面),連通人體陰面。肘部:習者可挑起拇指指尖用力,肘往裡合與大臂形成90度夾角(此動作主要須大臂與肘部同時用力彎曲。)體認肘內如夾一球力,合力須勻不可懈不可過緊。久習之張力相等形成相對等力易連通。連通部位是人體陰面。肩部:習者雙肘橫撐,肩井下降放鬆(最好是用呼吸時的呼氣去調節下降,其具體位置在於脖頸兩側,鎖骨之上。)五指指尖稍用力(不可過僵與過松,須有彈性)體認兩腋如含一球,認真認筋腱的挑起起拉伸,同時伴有輕微酸痛與拉伸感(不可過於用力)。連通陰面與兩脅。兩背:背上的兩根大筋是比較粗壯且重要的膘骨大筋。位於脊柱兩側連通於陽面。習者尋兩條一般高的凳子,放於同在直線令肩頭與腳跟各放一條(位不可過)橫於其上。初時雙手疊於小腹之上。小腹和力上頂(注意:呼吸須是腹式呼吸不可鼻吸鼻呼。此關係調整內在五臟之協合與兩腎之精。呼氣時保持拱橋式不可變形,吸氣時小腹用用上頂一次,習者盡量延長呼吸時間須緩須勻須細。腳尖往上綳令兩踝筋腱挑起,下頜須內收脊柱儘可能往上頂。用意識調整全身肌肉往一處用力--------人體總重心。這是最關健之處也是通往五心合一的側門。) 兩髖:(這裡主指對大腿根內側筋腱。)正面站立成倒V形。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體認如大腿夾於一粗木樁意欲提起,即具有內螺旋之意,襠部內側似有撐裹之勁相助。這時大腿根內側筋腱自然挑起明顯。連通於大腳拇指。兩膝:正面站立成倒V形。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膝(臏骨)有上提之意,腳指抓地腳心內收。然後認真體認,先令臏骨位,爾後意識放在陽面膝關節夾角處,使裡面筋腱有後綳之意,此處不好言會習者須用心體認。連通踝跟。兩踝:正面站立成倒V形。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兩手順下蹲之勢握住踝關節(腳掌與小腿相連之節)。腳趾抓地,腳心內收。這時將重心完全放於腳後跟。有欲後倒之勢,兩根腳踝大筋即顯(陰面腳掌筋腱與腳跟筋腱)。站樁時則須體認怎樣配合以上要領將此兩根筋腱同時挑起並與膝部乃到大腿的筋腱勁力相連相合。(注意:體認時勿必重心保持前七後三,重心稍前七分。在腳趾抓地時腳跟筋腱稍用力收,自然使得腳跟會微微離地。此動作便易連通下肢習者認真體認方可。) 命門:此節配合訓練兩背筋腱。正面站立成倒V形。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以上所以要領不失。尾骨(脊椎下最後一塊骨骼)內扣,盡量使命門(與陰面肚臍相對之陰面的部位)凹陷持方凸出。此意識須配合入日常行為里便顯效快些。以上等要領皆抽取於正面樁法的初級入門易筋階段。須步步為營的體認,不可操之過急。也可配合習者原習之樁法里。如調整肌體達"五心合一"的內在結構可參看"淺釋得意忘形"一章。 淺釋"得意忘形" 所謂"得其真意,斂以無形" ,是為得意忘形。初期主要體現在盧氏結構六大層次體系中(易筋、舒筋、摶氣、騰膜、易骨、易髓)前兩個層次的轉換與過度。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使自己與生俱來如同猛獸的生理結構漸漸隱退。由後天形成的局部用力,而產生的各種肢體運動。,便是一般人無法在格鬥中發出本能整體力的弊節所在。幼兒出生初期,人體肌力圓活均勻,關節潤滑卻不協,缺乏成年人的實力,脊柱無凹曲之形。行步時重心自然在兩腿之間。但在其成長過程中,由於長期站立與行走,使得脊柱頸項一段與命門(後腰)部位發生內凹彎曲(脊柱形成S狀),由於局部勞作,形成了肢體關節的散亂,從而導致人體本能無法在格鬥中正常發揮。中醫言:"筋,乃力之本。為生力之肉。腱為筋之本,附於骨骼之外起支撐作用。" 在"盧氏結構"訓練整體力的初期,利用了樁法中特殊要領盡數挑起人體內十二根膘骨大筋,再通過活樁與變樁等各種訓練增強其人體的內外連通性,從而獲得鋼性圓活的彈性結構。此階段訓練後,外形剛猛,肉眼可視。習者的骨骼與間架也異於常人。而當進一步使其外在勁力結構的內斂,使他人從外表看似習者卻無武者之態,好似平常。即為"得意忘形"階段(即內在結構)體現。訓練內在結構連通名為:"五心合一",既將四梢與頭部之勁內斂於小腹四周(人體總重心骶骨周上),由此產生了關節肌體的微妙整合性變化,使受訓者整體達標後,在任何狀態下(包括日常生活中)都可本能發出靈快的穿透力。這種穿透力仿似天成,久不退失,真正純習後,日常中運動即是長功。筆者從習高華新先生"盧氏"過程中,深感"內在結構"訓練簡單易行,效果顯著。常人即便毫無基礎(包括外在易筋結構基礎),皆可隨時在日常生活之中習練,常習達標之後即可形成 "氣貫周身"之內勁,全身暢活順達。格鬥時隨意發拳都可自然整合傳導重心與各攻擊部位,打擊時自覺毫不用意(力),受擊者卻有如受重力擊穿之感,普通人血肉之軀,根本不堪受此一擊。現將此訓練公之於眾,習者不妨自行演煉,慢慢體會,感受其中之妙。 第一部,習者盤腿坐於地上(臀部可墊一物,為效顯快可放鬆褲帶,雙盤者效果更佳,單盤與散盤也行)。兩手放於膝部,頭部正直,下頜內扣。頸部後椎與腰椎(兩腎之間)略後鼓。眼視前方。調整好後,用鼻子吸氣,注意體會用後背(脊柱)的力量推動胸部慢慢隆起,此時兩肩胛盡量相合,肩部隨吸氣時盡量外展,目的是增大擴胸部伏度。當吸氣使脊柱推動胸部挺到極至時(注意以上要領不可稍失),以胸部主動呼(吐)氣從鼻出,自然地保持以上各要領同時,便緩緩將氣降至小腹(初習者在要令領正確的狀態下會不容易將氣降到肚臍以下,且會產生腹背的肌肉撕拉的疼痛感,習者不必過於擔心稍有痛楚是為調整勻化各部位肌肉的過程,能稍忍為度不可猛烈用力,否則會產生傷害)。 要點有三:一、全身必須在飽合狀態下降氣,須仔細體會勁達腹、背、肋等全身四周肌體,使之有充脹均勻之感(達標後身如桶狀),如有某部位感不順或憋或癟(如肋部四周),便在保持要領的狀態下反覆逐一強化其處。二、從頭到尾整個過程之中都須注意頭部與身段的正直,頭部如頂重物降氣時連同頭與頂部重量一起落入腹部,肩井部(鎖骨以上的肌肉)不可有僵緊,注意尾骨(骶骨)內扣,如輕忍大便狀。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缺此一要,效失其真,因訓練上半身的目的主要在於恢復脊柱的先天形態,所以在氣沉小腹時注意控制脊柱不可絲毫位外凸或位移,所以初習者最好的同伴將掌側貼於肩胛之中測試習者降氣時脊柱的保持,純後可更為脊柱中段與下段測試。力求整個軀幹協調,脊柱正直而有力,慢慢便更正後天形成脊柱形體病態與運動時呼吸系統及內臟不協,外觀習者身形挺拔而健美。 第二部:頭部與整個軀幹習練形成定形(結構定型)一般兩三周便達成。便可進行第二部訓練 (此部可平行站立,側立、行走皆可習練效各不同。):與第一部動作要領相同,增加吸氣時配合雙臂如舉"杠鈴"狀至頭頂上方(雙手握成空拳,兩拳之間距離最好與肩同寬,肘部略屈。 ),降氣同時體會雙手抓舉的重物的重量隨著呼氣"順"到小腹。註:初期可只練習"陰面" 即正面胸腹部。待純熟後將臂側平舉體認兩肋能否勁力順達,平展雙臂時需使雙臂形成一條直線雙拳如同撐住兩面牆壁。順達後習練背部(高舉與平舉可自己調節。)降法,與上所有要領不失,不同之處在於呼降勁力時肩胛同時下降與外展無以上基礎此部便為空談。習者可自細體認。 要領有三:一、習練時勁力傳達到小腹四周過程中頭頂、雙拳、兩肘、骶骨務必要定住位(雙拳腕須平直),感覺似骨骼支撐而非肌肉用力。二、功力的增加與肌力的均勻和內力的的協調順達,關鍵在於習者高舉"重物"的重量,與兩面"牆壁"往裡合的力度。同時為了容易體會各面肌肉的降勁,習者可自行調整拳眼的方向。三、最重要的是在作此部動作時,並非是" 外在"力量施於自身,而是要體會各關節支撐外在壓力的同時,利用呼吸的勁力使外力順著肌肉的幾個面,將外在力量"吸"入人體的總重心(最關鍵在於肩井部位的放鬆與下降,習者須用心體認。)小腹的四周,外在壓力越大,小腹的澎脹感(功力)越強。此部達標雙拳如插腰間,雙臂之間如同撐一硬物,內勁通達。檢測時可側面站立,伸出兩拳,讓同伴使全身重量壓於一只拳面。自己隨意伸縮單拳(配合另一拳伸縮,如拉弓放箭之態)體會內在勁力流動順達,且毫不費力,輕鬆自在,即初有成效。此部真實達標,對付普通人血肉之軀,一擊必潰。 第三部:當上半身的內在結構達標後,便可進行下身勁力傳導訓練。下半身動作看似簡易,實則內在豐富,暗含深理。習練者須多用心體認。 一、習者兩腿平行站立,下蹲為馬步狀。然後,兩腳尖外分成一字狀(開始時不易保持平衡,可雙手十指扶牆而立),與此同時配合"第一部"呼氣一節,下蹲到極限,再緩緩起立,與此反覆。要領有三:一、起落時,腳指抓地,量用大腳拇指點地支撐,腳踝部大筋綳起。同時膝蓋務必要定住位。二、起落時,尾骨要內扣,須認真體會上半身勁力傳致膝蓋再,將下肢勁力提入腰間的感覺。注意:關鍵在於體會大腿各面(正、側、里、背)肌肉,在身體下降與起立時的擰裹(向外),從而使勁力流動自如。三、上身身體須有後仰之勢,須保持脊柱中正。此三部功法完全達標後,習練者便使習練方法隨時貫穿在日常生活當中,練之純至時,須把意感多放在體會全身各大關節之處(主要為十二大關節:腕與踝、肘與膝、肩與髖,包括二十四節脊椎。)使關節之間伸、展、收、縮時勁力自然等合(等張勁力:大臂與小臂間的夾角之力等合,大腿與小腿之間等與此類推。)從外在勁力表現形式的內斂只要得法,行法正確。日久而作,便可忘形忘式,不拘於外在要領形式,而內藏真意。構的初步形成就會有身不受外力的巨大作用。 論樁功的深入(轉) 石梵佚   樁功乃萬功之基,沒有堅實的樁功基礎,就沒有傳統武學出神入化的境界。在眾多的武術愛好者中,不乏習樁多年卻無顯效者,其原因是不能真正明理和掌握正確的方法。筆者在此將隨高華新先生習盧氏結構樁法之淺得盡述於眾,望廣大讀者與樁功愛好者能從中得到提高與借鑒。   盧氏結構訓練樁法程序利用的是生物仿生學原理,初期的低式樁位訓練,總不離"一耗二養"四字之真。初期訓練是按"耗養交替"的生物物理學的原理,即是被體育界中稱為"超量恢復"的規律。簡而言之,意為在生物局部受傷之處,其通過"自我休養狀態"之後的調整,使原本應平衡供給全身的營養超量輸送至受傷之地,使其在一定時期內得到超出比以往吸收量多數倍的養份,使之快速強壯與恢復。日常生活里,我們可常見到某棵樹被人砍傷哪個部位,其日後經過"自我調整"此處便會鼓出一節顯得極為顯眼,便是此理。   盧氏結構的易筋初期,即是對人體膘骨筋、關節與肌肉的綜合循環遞增式的強化訓練 。   筋腱:利用特殊的低位仿生樁法,在各大要領的配合下易起人體周身十二根膘骨大筋。在訓練靜態樁法過程中,主動肌與被動肌可漸漸受自我意識調控與放鬆,使力真正作用於"筋腱"上,讓筋體在各要領配合下在一定的時間內產生輕微損傷,在平日睡眠、飲食、養神(內功與打坐訓練)或配合養身樁調節得以自我恢復,從而更加粗壯強韌。   關節:著名技擊專家趙道新先生曾指出"我們不能片面強調力來源於腰、腿或後足,在漫 長的動量流轉的幹道上只要有一點相對薄弱,那麼整體的勁力就是這個最薄弱處流過的動量",就象一根水管如果擠、癟變形或內在受阻,內在的水流是無法隨心所欲地順暢自如的。人體相對薄弱之處,只要經過強化便能產生超過原來數倍的殺傷力,從而使人體天生具備之潛力得以真實發揮。而初學者身體的各大關節,如:雙腕、雙踝、雙肘、雙膝、雙肩、雙胯,另加頸部、胸椎、腰椎與骶椎正是最易使人體勁力無法暢順的斷流之所。   肌肉:內家拳習之得法功力上身之後,外可"以形鑒真"內可"勁貫周身"。武者習的是筋骨之勁,非莽漢肌肉之拙力。筋腱在中醫學中也被稱為肌肉(生力之肉:筋為力本,腱附於骨上起支撐作用)。另外人體骨骼肌的自主肌(主動肌)與休息肌(被動肌)都是傳導內在勁力的媒介之一。所以,樁法的訓練初期,實則也是對人身肌體的調整與勻化。   易筋初期對這三個環節調整主要是對人體各大關節之處的筋腱與肌肉勻(強)化與協調。而在盧氏結構的六大層次體系(六大層次指:易筋、縮筋、摶氣、騰膜、易骨、易髓)之中,尚屬易筋的階段。當全身十二根膘骨大筋在訓練過程中逐漸挑起並隨著鍛練的深入變得越來越粗壯發達後(一般為四個月左右),則須進行進一步的連通性訓練,這中間包括打開十二大關節(雙腕、雙踝、雙肘、雙膝、雙肩、雙胯)與拉開24節脊椎(頸部、胸椎與腰椎、骶椎另有專練方法),拳經中的"徹開二六連環鎖,一點靈光吊在眉"指的即是"二六"十二對,二十四節脊椎練開後,能量沿督脈而上,到達"祖竅"時眼前會出現一片光明。   (一)筋體的拉伸量、粗壯程度及強性的強弱,直接關係到習者本身的功力大小;(二)打開各關節的量,則是從人體鋼性結構轉化(或應稱之為原化)為猛獸的生理結構的必經之途。由於後天之拙力,使成人的雙肩雙胯像生了銹的軸承一樣僵滯,而猛獸之關節則靈活無比;(三)肌肉(主要指骨骼肌)的勻化與順暢程度的達標便是通往第二大層次"縮筋大法"的必經過程。   三個過程相輔相成,交替訓練可以不斷提升修習者的功力與技術修為。以下我便針對此三個過程簡要分析並點明,初學者在樁功訓練中易出現的弊端以及提高過程 的生理反應及訓練方法。   站樁初期的目的,首先是為了恢復人類與生俱有的先天生理結構(此結構在幼兒期間最為顯著:詳參《盧氏定理》),幼兒時期人體各部位肌肉均勻圓活,關節潤滑(但缺乏成人後的實力)卻因在後天運動與勞作中肌肉變得僵化與均勻不一,關節也因肌肉的僵化使勁力堵塞在其間,難以暢通無阻,所以普通人根本無法真正隨心所欲地發揮出人體原有的真實本力。隨著日漸月增人體脊柱由板狀變形為S狀,令頸椎與脊柱命門兩節處內陷形成整體的散亂(盧氏結構稱為:"陰陽支離破碎"背為陽正為陰,外側為陽內側為陰,腰腹以上為陽以下為陰,人體左為陽右為陰,體外為陽體內為陰),而平日我們觀察爬行動物(如貓或狗)陰陽是整合相連,因無真正肢離散亂的局部運動的動作,一舉一動都可體現連通狀態(習拳者可認真觀察)。通過訓練,人體生來俱備的本力足以能夠在生死格鬥中淋漓體現,在局部與局部的最佳組合中,人體的整體力得以完美的發揮。每一擊都能體會整體重心的穿擊性傳導,因而得以產生巨大的殺傷力。   易筋整體連通形成後的鋼性外在結構,便需向猛獸生理結構轉化訓練(各大關節打開,形健挺撥。髖關節打開,尾椎插入形成"虎髖",便為李小龍所云"腰馬合一",兩肩胛拉開並固定,雙膀變厚、變圓形成"熊膀",使上肢具備天然的整合性運動,不再遊離於軀幹。)無論是站什麼樁法,都有一重要目的--增加實力與殺傷力。而力之本源來自筋腱(醫稱生力之肉),其支撐骨骼使攻擊勁力順應骨架得以超量發揮技擊效果。欲迅速達到樁功的效果,認識筋腱與其連通過程也是習樁者應掌握的生理解剖常識之一。現將 各大要領分述如下,供廣大武友參考。   指:拇指連通人體陰面。食指連通背部及背後下肢。中指連通脖頸部位及身體陰面(正面)。小指連通於兩脅與腎(如李小龍挑起脅下大筋即是)。   腕部:習者可雙手握空拳狀(不可握實握死,如含一球),拳心(陰面,勞宮)內吸,拳鋒如有破皮而出之感,這時腕部的勁力自然收到小臂,習之既久自會形成一體。筋腱部位--腕部(陰面),連通人體陰面。   肘部:習者可挑起拇指指尖用力,肘往裡合與大臂形成90度夾角(此動作主要須大臂與肘部同時用力彎曲,等力內夾)體認肘內如夾一球,合力須勻不可懈不可過緊。久習之張力相等形成相對等力易連通。連通部位是人體陰面。   肩部:習者雙肘橫撐,肩井下降放鬆(最好是用呼吸時的呼氣去調節下降,其具體位置在於脖頸兩側,鎖骨之上。)五指指尖稍用力(不可過僵與過松,須有彈性)體認兩腋如含一球,認真體認筋腱的挑起拉伸,同時伴有輕微酸痛與拉伸感(不可過於用力),連通陰面與兩脅。   兩背:背上的兩根大筋是比較粗壯且重要的膘骨大筋。位於脊柱兩側連通於陽面。習者尋兩條同樣高的凳子,放於同在直線令肩頭與腳跟各放一條(位不可過)橫於其上。初時雙手疊於小腹之上。小腹用力上頂(注意:呼吸須是腹式呼吸,此關係調整內在五臟之協合與兩腎之精。呼氣時保持拱橋式不可變形,吸氣時小腹用力上頂一次,習者盡量延長呼吸時間須緩須勻須細。腳尖往上綳令兩踝筋腱挑起,下頜須內收脊柱儘可能往上頂。用意識調整全身肌肉往一處用力--人體總重心。這是最關鍵之處也是通往五心合一的捷徑。其詳細練法可參閱高華新老師《六面整體渾圓力科學訓練教程》一書)。   兩髖:(這裡主要是針對大腿根內側筋腱的訓練。)正面站立,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體認如大腿夾於一粗木樁意欲提起,即具有內螺旋之意,襠部內側似有撐裹之勁相助。這時大腿根內側筋腱自然挑起明顯,連通於腳大趾。   兩膝:正面站立姿式同上。上身正直稍前傾。膝(臏骨)有上提之意,腳指抓地腳心內收。然後認真體認,先令臏骨複位,爾後意識放在膝關節夾角處,使裡面筋腱有後綳之意,此處不好描述請習者用心體認,仔細揣摩,筋力連通踝跟。   兩踝:正面站立姿式同上,下蹲至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兩手順下蹲之勢握住踝關節(腳掌與小腿相連之節)。腳趾抓地,腳心內收。這時將重心完全放於腳後跟。有欲後倒之勢,兩根腳踝大筋即顯(陰面腳掌筋腱與腳跟筋腱)。站樁時則須體認怎樣配合以上要領將此兩根筋腱同時挑起並與膝部乃到大腿的筋腱勁力相連相合。(注意:體認時務必重心保持前七後三,重心稍前七分。在腳趾抓地時腳跟筋腱稍用力收,自然使得腳跟會微微離地。此動作最易連通下肢,習者認真體認方可。)   命門:此節配合訓練兩背筋腱。正面站立姿式同上,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以上所有要領不失。尾骨(脊椎下最下一塊骨骼)內扣,盡量使命門(背後與肚臍相對之部位)凹陷處凸出。此意識須溶入日常生活中顯效更快。   以上要領皆抽取於正面樁法的初級入門易筋階段。須步步為營地體會,不可操之過急。也可配合習者原習之樁法共同練習。樁功的理都是相通的,初習者以正面樁法為好,因正面樁兩側鍛煉均衡,收效快,功力進展神速。如欲進一步深入訓練,調整肌體達"五心合一"的內在勁力結構,可參閱"淺釋得意忘形"一文。論樁功的深入作者:石梵佚雲南臨滄地區行署賓館(現就學於洛陽大學處語系)在眾多業餘樁法愛好者中,不乏少數是習樁多年卻無顯效者。筆者在此將隨高華新先生習盧氏結構中的樁法淺得盡述,望讀者與好者能從此中稍 得提高與借鑒。盧氏結構訓練樁法程序利用的是生物仿生學原理,初期的低式樁位訓練,總不離"一耗二養"四字之真。初期訓練是按"耗養交替"的生物物理學的原理,即是被體育界中稱為"超量恢復"的規律。簡而言之,意為在生物局部受傷之處,其通過"自我休養狀態"之後的調整,使原本應平衡供給全身的營養超量輸送至受傷之地,使其在一定時期內得到超出比以往吸收量多數倍的養份,使之快速強狀與恢復。日常生活里,我們可常見到如某棵樹被人砍傷哪個部位,其日後經過"自我調整"此處便會鼓出一節顯得極顯眼,便是此理。盧氏結構的易筋初期,即是各對人體膘骨筋,關節、與肌肉的綜合循環遞增式的強化訓練。筋腱:利用特殊的仿生低位樁法,在要領的配合下易起人體周身十二根膘骨大筋。在訓練靜態樁法過程中,主動肌與被動肌可漸漸受自我意識調控與放鬆,使力真正作於用於"筋腱"上,讓筋體在各要領配合下在一定的時間內得以輕微受傷,在平日睡眠、飲食、養神(內功與打坐訓練)或配合養身樁調節得以自我恢復與而更加粗狀強韌。關節:著名技擊專家趙道新先生曾指出,人體最薄弱之處也是最強之處,因為此處只要經過強化便能具有比原勝數倍的殺傷力使人體天生具備之力得以真實發揮。如一根水管如變形擠癟或內在受阻,內在的水流是無法隨心所欲的暢流自如的。而初學者身體的十二大關節(雙腕、雙踝、雙肘、雙膝、雙肩、雙胯,另加頸部為十三大並節)便人體勁力無法暢順的斷流之所。肌肉:內家拳習者,得法上身之後外可"以形鑒真"內可"勁貫周身"。武者習的是筋骨之勁,非莽者肌肉拙力。筋腱在中醫學中也被稱為肌肉(生力之肉:筋為力本,腱為附於骨上起支撐作用)。另外人體骨骼肌的自主肌(主動肌)與休息肌(被動肌)都是傳導內在勁力流動的媒介之一。所以,樁法的靜動訓練初期里,實則也是對人身肌體的調整與勻化。易筋初期對這三個環節調整的概括說來,便主要是對人身上十二大關節之處的筋腱與肌肉勻(強)化與協調。而在盧氏結構的六大層次體系之中尚屬易筋的階段。當全身十二根膘骨大筋在訓練過程中逐漸挑起後(一般為四個月左右)就須開始進行進一步的連通性訓練,這中間包括打開十二大關節與拉開24節脊椎使(一)筋體的拉伸強弱長短程度直接關連到習者本身的功力強弱大小。(二)而打開各關節的量則是從人體鋼性結構轉化(或應稱之為原化)為猛獸的生理結構的必經之途。(三)肌肉(主要指骨骼肌)的勻化與順暢程度的達標便是通往第二大層次"舒筋"的過程。三個過程相輔相成,交替訓練可以不斷提升修習者的功力與技術修為。以下我便針對此三個過程大至分析和點明一下初習者在樁功訓練中易出現在弊症與提高的生理反應及方法。站樁的目的(初期的)首先是為了恢復人類與生俱有的先天生理結構(此結構在幼兒期間最為顯著:參詳"貝氏定理"),幼兒時期人體各部位肌肉均勻圓活,關節潤滑(但缺乏成人後的實力)卻因在後天運動與勞作中肌肉變得僵化與均勻不一關節也因肌肉的僵化使勁力堵塞在其間,所以普通人根本無法真正隨心所欲的發揮出人體原有的真實本力。隨著日漸月增人體脊柱由I變形為S狀,令頸椎與脊柱命門一節內陷形成整體的散亂(盧氏結構稱為:"陰陽支離破碎"背為陽正為陰,外側為陽內側為陰,腰腹以上為陽以下為陰,正面部析人體左為陽右為陰,體外為陽體內為陰),而平日我們觀察爬行動物(如貓或狗)陰陽是整合相連,因無真正肢離散亂的局部運動的動作,一舉一動都可體現連通狀態(習拳者可認真觀察)。通過訓練,人體生來俱備的本力足以能夠在生死格鬥中淋漓體現,在局部與局部的最佳組合中人體的整體力得以完美的發揮,每一擊都能體同整體重心的穿擊性傳導。易筋連通形成後的鋼性處外在結構,便需向猛獸生理結構轉化訓練(各大關節打開,形健挺撥。髖關節打開,尾椎插入形成"虎髖",便為李小龍所云"腰馬合一",兩肩胛拉開形成"熊膀"使上肢具備天然的整合性運動。)無論是站什麼樁法,都有一重要目的---------增加功力與殺傷力。而力的本源來自於筋腱(醫稱生力之肉)其支撐骨骼的作用使得功擊力順應生理內在骨架得以超量發揮技擊效果。所以認識筋腱與期連通過程也是是初期的重要生理解剖依據和習樁者達到目標的常識之一。指:拇指連通人體陰面。食指連通背部及背後下肢。中指連通脖頸部位及身體陰面(正面)。小指連通於兩脅與腎(如李小龍挑起脅下大筋即是)。腕部:習者可雙手握空拳狀(不可握實握死,如含一球),拳心(陰面,勞宮)內吸,陰面拳鋒如有破皮而出之感,這時腕部的勁力自然收到小臂習久之便形成一體。筋腱部位-----腕部(陰面),連通人體陰面。肘部:習者可挑起拇指指尖用力,肘往裡合與大臂形成90度夾角(此動作主要須大臂與肘部同時用力彎曲。)體認肘內如夾一球力,合力須勻不可懈不可過緊。久習之張力相等形成相對等力易連通。連通部位是人體陰面。肩部:習者雙肘橫撐,肩井下降放鬆(最好是用呼吸時的呼氣去調節下降,其具體位置在於脖頸兩側,鎖骨之上。)五指指尖稍用力(不可過僵與過松,須有彈性)體認兩腋如含一球,認真認筋腱的挑起起拉伸,同時伴有輕微酸痛與拉伸感(不可過於用力)。連通陰面與兩脅。兩背:背上的兩根大筋是比較粗壯且重要的膘骨大筋。位於脊柱兩側連通於陽面。習者尋兩條一般高的凳子,放於同在直線令肩頭與腳跟各放一條(位不可過)橫於其上。初時雙手疊於小腹之上。小腹和力上頂(注意:呼吸須是腹式呼吸不可鼻吸鼻呼。此關係調整內在五臟之協合與兩腎之精。呼氣時保持拱橋式不可變形,吸氣時小腹用用上頂一次,習者盡量延長呼吸時間須緩須勻須細。腳尖往上綳令兩踝筋腱挑起,下頜須內收脊柱儘可能往上頂。用意識調整全身肌肉往一處用力--------人體總重心。這是最關健之處也是通往五心合一的側門。)兩髖:(這裡主指對大腿根內側筋腱。)正面站立成倒V形。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體認如大腿夾於一粗木樁意欲提起,即具有內螺旋之意,襠部內側似有撐裹之勁相助。這時大腿根內側筋腱自然挑起明顯。連通於大腳拇指。兩膝:正面站立成倒V形。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膝(臏骨)有上提之意,腳指抓地腳心內收。然後認真體認,先令臏骨位,爾後意識放在陽面膝關節夾角處,使裡面筋腱有後綳之意,此處不好言會習者須用心體認。連通踝跟。兩踝:正面站立成倒V形。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兩手順下蹲之勢握住踝關節(腳掌與小腿相連之節)。腳趾抓地,腳心內收。這時將重心完全放於腳後跟。有欲後倒之勢,兩根腳踝大筋即顯(陰面腳掌筋腱與腳跟筋腱)。站樁時則須體認怎樣配合以上要領將此兩根筋腱同時挑起並與膝部乃到大腿的筋腱勁力相連相合。(注意:體認時勿必重心保持前七後三,重心稍前七分。在腳趾抓地時腳跟筋腱稍用力收,自然使得腳跟會微微離地。此動作便易連通下肢習者認真體認方可。)命門:此節配合訓練兩背筋腱。正面站立成倒V形。下蹲令大小腿夾角為90至120度左右。上身正直稍前傾。以上所以要領不失。尾骨(脊椎下最後一塊骨骼)內扣,盡量使命門(與陰面肚臍相對之陰面的部位)凹陷持方凸出。此意識須配合入日常行為里便顯效快些。以上等要領皆抽取於正面樁法的初級入門易筋階段。須步步為營的體認,不可操之過急。也可配合習者原習之樁法里。如調整肌體達"五心合一"的內在結構可參看"淺釋得意忘形"一章。 淺釋"得意忘形" 所謂"得其真意,斂以無形" ,是為得意忘形。初期主要體現在盧氏結構六大層次體系中(易筋、舒筋、摶氣、騰膜、易骨、易髓)前兩個層次的轉換與過度。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使自己與生俱來如同猛獸的生理結構漸漸隱退。由後天形成的局部用力,而產生的各種肢體運動。,便是一般人無法在格鬥中發出本能整體力的弊節所在。幼兒出生初期,人體肌力圓活均勻,關節潤滑卻不協,缺乏成年人的實力,脊柱無凹曲之形。行步時重心自然在兩腿之間。但在其成長過程中,由於長期站立與行走,使得脊柱頸項一段與命門(後腰)部位發生內凹彎曲(脊柱形成S狀),由於局部勞作,形成了肢體關節的散亂,從而導致人體本能無法在格鬥中正常發揮。中醫言:"筋,乃力之本。為生力之肉。腱為筋之本,附於骨骼之外起支撐作用。"在"盧氏結構"訓練整體力的初期,利用了樁法中特殊要領盡數挑起人體內十二根膘骨大筋,再通過活樁與變樁等各種訓練增強其人體的內外連通性,從而獲得鋼性圓活的彈性結構。此階段訓練後,外形剛猛,肉眼可視。習者的骨骼與間架也異於常人。而當進一步使其外在勁力結構的內斂,使他人從外表看似習者卻無武者之態,好似平常。即為"得意忘形"階段(即內在結構)體現。訓練內在結構連通名為:"五心合一",既將四梢與頭部之勁內斂於小腹四周(人體總重心骶骨周上),由此產生了關節肌體的微妙整合性變化,使受訓者整體達標後,在任何狀態下(包括日常生活中)都可本能發出靈快的穿透力。這種穿透力仿似天成,久不退失,真正純習後,日常中運動即是長功。筆者從習高華新先生"盧氏"過程中,深感"內在結構"訓練簡單易行,效果顯著。常人即便毫無基礎(包括外在易筋結構基礎),皆可隨時在日常生活之中習練,常習達標之後即可形成"氣貫周身"之內勁,全身暢活順達。格鬥時隨意發拳都可自然整合傳導重心與各攻擊部位,打擊時自覺毫不用意(力),受擊者卻有如受重力擊穿之感,普通人血肉之軀,根本不堪受此一擊。現將此訓練公之於眾,習者不妨自行演煉,慢慢體會,感受其中之妙。第一部,習者盤腿坐於地上(臀部可墊一物,為效顯快可放鬆褲帶,雙盤者效果更佳,單盤與散盤也行)。兩手放於膝部,頭部正直,下頜內扣。頸部後椎與腰椎(兩腎之間)略後鼓。眼視前方。調整好後,用鼻子吸氣,注意體會用後背(脊柱)的力量推動胸部慢慢隆起,此時兩肩胛盡量相合,肩部隨吸氣時盡量外展,目的是增大擴胸部伏度。當吸氣使脊柱推動胸部挺到極至時(注意以上要領不可稍失),以胸部主動呼(吐)氣從鼻出,自然地保持以上各要領同時,便緩緩將氣降至小腹(初習者在要令領正確的狀態下會不容易將氣降到肚臍以下,且會產生腹背的肌肉撕拉的疼痛感,習者不必過於擔心稍有痛楚是為調整勻化各部位肌肉的過程,能稍忍為度不可猛烈用力,否則會產生傷害)。要點有三:一、全身必須在飽合狀態下降氣,須仔細體會勁達腹、背、肋等全身四周肌體,使之有充脹均勻之感(達標後身如桶狀),如有某部位感不順或憋或癟(如肋部四周),便在保持要領的狀態下反覆逐一強化其處。二、從頭到尾整個過程之中都須注意頭部與身段的正直,頭部如頂重物降氣時連同頭與頂部重量一起落入腹部,肩井部(鎖骨以上的肌肉)不可有僵緊,注意尾骨(骶骨)內扣,如輕忍大便狀。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缺此一要,效失其真,因訓練上半身的目的主要在於恢復脊柱的先天形態,所以在氣沉小腹時注意控制脊柱不可絲毫位外凸或位移,所以初習者最好的同伴將掌側貼於肩胛之中測試習者降氣時脊柱的保持,純後可更為脊柱中段與下段測試。力求整個軀幹協調,脊柱正直而有力,慢慢便更正後天形成脊柱形體病態與運動時呼吸系統及內臟不協,外觀習者身形挺拔而健美。第二部:頭部與整個軀幹習練形成定形(結構定型)一般兩三周便達成。便可進行第二部訓練(此部可平行站立,側立、行走皆可習練效各不同。):與第一部動作要領相同,增加吸氣時配合雙臂如舉"杠鈴"狀至頭頂上方(雙手握成空拳,兩拳之間距離最好與肩同寬,肘部略屈。),降氣同時體會雙手抓舉的重物的重量隨著呼氣"順"到小腹。註:初期可只練習"陰面"即正面胸腹部。待純熟後將臂側平舉體認兩肋能否勁力順達,平展雙臂時需使雙臂形成一條直線雙拳如同撐住兩面牆壁。順達後習練背部(高舉與平舉可自己調節。)降法,與上所有要領不失,不同之處在於呼降勁力時肩胛同時下降與外展無以上基礎此部便為空談。習者可自細體認。要領有三:一、習練時勁力傳達到小腹四周過程中頭頂、雙拳、兩肘、骶骨務必要定住位(雙拳腕須平直),感覺似骨骼支撐而非肌肉用力。二、功力的增加與肌力的均勻和內力的的協調順達,關鍵在於習者高舉"重物"的重量,與兩面"牆壁"往裡合的力度。同時為了容易體會各面肌肉的降勁,習者可自行調整拳眼的方向。三、最重要的是在作此部動作時,並非是"外在"力量施於自身,而是要體會各關節支撐外在壓力的同時,利用呼吸的勁力使外力順著肌肉的幾個面,將外在力量"吸"入人體的總重心(最關鍵在於肩井部位的放鬆與下降,習者須用心體認。)小腹的四周,外在壓力越大,小腹的澎脹感(功力)越強。此部達標雙拳如插腰間,雙臂之間如同撐一硬物,內勁通達。檢測時可側面站立,伸出兩拳,讓同伴使全身重量壓於一只拳面。自己隨意伸縮單拳(配合另一拳伸縮,如拉弓放箭之態)體會內在勁力流動順達,且毫不費力,輕鬆自在,即初有成效。此部真實達標,對付普通人血肉之軀,一擊必潰。 第三部:當上半身的內在結構達標後,便可進行下身勁力傳導訓練。下半身動作看似簡易,實則內在豐富,暗含深理。習練者須多用心體認。一、習者兩腿平行站立,下蹲為馬步狀。然後,兩腳尖外分成一字狀(開始時不易保持平衡,可雙手十指扶牆而立),與此同時配合"第一部"呼氣一節,下蹲到極限,再緩緩起立,與此反覆。要領有三:一、起落時,腳指抓地,量用大腳拇指點地支撐,腳踝部大筋綳起。同時膝蓋務必要定住位。二、起落時,尾骨要內扣,須認真體會上半身勁力傳致膝蓋再,將下肢勁力提入腰間的感覺。注意:關鍵在於體會大腿各面(正、側、里、背)肌肉,在身體下降與起立時的擰裹(向外),從而使勁力流動自如。三、上身身體須有後仰之勢,須保持脊柱中正。此三部功法完全達標後,習練者便使習練方法隨時貫穿在日常生活當中,練之純至時,須把意感多放在體會全身各大關節之處(主要為十二大關節:腕與踝、肘與膝、肩與髖,包括二十四節脊椎。)使關節之間伸、展、收、縮時勁力自然等合(等張勁力:大臂與小臂間的夾角之力等合,大腿與小腿之間等與此類推。)從外在勁力表現形式的內斂只要得法,行法正確。日久而作,便可忘形忘式,不拘於外在要領形式,而內藏真意。所謂"得其真意,斂以無形",是為得意忘形。初期主要體現在盧氏結構六大層次體系中(易筋、縮筋、摶氣、騰膜、易骨、易髓)前兩個層次的轉換與過度。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使自己與生俱來如同猛獸的生理結構漸漸隱退。由後天工作及生活習慣形成的局部用力,而產生的各種肢體運動,便是一般人無法在格鬥中發出本能整體力的弊端所在。幼兒出生初期,人體肌力圓活均勻,關節潤滑卻不協調,缺乏成年人的實力,脊柱無凹曲之形,行步時重心自然在兩腿之間。但在其成長過程中,由於長期站立與行走,使得脊柱頸項一段與命門(後腰)部位發生內凹彎曲(脊柱形成S狀),身體病弱者尤其明顯,身體健壯的人往往腰板很直。成人由於局部勞作,形成了肢體關節的散亂,從而導致人體本能無法在格鬥中正常發揮。 中醫言:"筋,乃力之本。為生力之肉。腱為筋之本,附於骨骼之外起支撐作用。"在"盧氏結構"訓練整體力的初期,利用了樁法中特殊的要領盡數挑起人體內十二根膘骨大筋(即十二筋經,詳細位置《黃帝內經·靈樞經》第十三篇中有詳細記載),再通過活樁與變樁等各種訓練增強其人體的整體內外協調性,從而獲得鋼性圓活整體如簧的彈性結構。此階段訓練後,外形剛猛,習者的骨骼出鋒,清逸瀟洒間架也異於常人。此時內行人一見即知其功力高低,武術圈裡稱之為"以形鑒真",此階段尚無法隱藏自己的功力。 當進一步訓練時,應使其外在勁力結構逐步內斂,使他人從外表看不出自己是習武之人,與平常人毫無二致。即武術圈內所說的"隱形"。如初學"虎撲"時,須摹仿虎的外形、動作、神態等以體現猛虎的威力。當自身具備了猛虎的內在勁力結構,只須隨意一撲,即可發出猛虎一般的威力,此時已無須再摹仿虎的外形,所謂"老虎趴著也是老虎"。即為"得意忘形"階段,即內在勁力結構初現。訓練內在勁力結構整體連通名為:"五心合一",即將四梢、兩手心、兩腳心與頭頂心之勁內斂于丹田(人體總重心),由此產生了關節肌體的微妙整合性變化,使受訓者整體達標後,在任何狀態下(包括日常生活中)都可本能發出靈快的整體穿透勁力。這種穿透力仿似天成,一旦形成後,久不退失!真正純習後,日常中運動即是長功。 筆者練習"盧氏結構"過程中,深感"內在結構"訓練簡單易行,效果顯著。常人即便毫無基礎(包括外在易筋結構基礎),皆可隨時在日常生活之中習練,常習達標之後即可形成"氣貫周身"之內勁,全身暢活順達。格鬥時隨意發拳都可自然整合傳導重心至攻擊部位,打擊時自覺毫不用意(力),受擊者卻有如受重力擊穿之感,普通人血肉之軀,根本不堪受此一擊。現將此訓練公之於眾,習者不妨自行演煉,慢慢體會,感受其中之妙。 第一部:習者盤腿坐於地上(臀部可墊一物,為效顯快可放鬆褲帶,雙盤者效果更佳,單盤與散盤也行)。兩手放於膝部,頭部正直,下頜內扣。頸椎與腰椎(兩腎之間)略後鼓。眼視前方。調整好後,用鼻子吸氣,注意體會用後背(脊柱)的力量推動胸部慢慢隆起,此時兩肩胛盡量向後向內合,肩部隨吸氣時盡量外展,目的是增大擴展胸部幅度。當吸氣使脊柱推動胸部挺到極至時(注意以上要領不可稍失),以胸部主動呼(吐)氣從鼻出,自然地保持以上各要領同時,便緩緩將氣從胸部降至小腹(初習者在要領正確的狀態下,往往不容易將氣降到肚臍以下,且會產生腹背的肌肉撕拉的疼痛感,習者不必過於擔心,稍有痛楚是為調整勻化各部位肌肉的過程,能稍忍為度,不可猛烈用力,否則會產生傷害)。 要點有三: 一、全身必須在飽合狀態下降氣,須仔細體會勁達腹、背、肋等全身四周肌體,使之有充脹均勻之感(達標後身如桶狀),如有某部位感不順或憋或癟(如肋部四周),便在保持要領的狀態下反覆逐一強化其處。 二、從頭到尾整個過程之中都須注意頭部與身段的正直,頭部如頂重物,降氣時連同頭與頂部重量一起落入腹部,肩井處(鎖骨以上的肌肉,即肩窩)不可僵緊,注意尾骨(骶骨)內扣,如輕忍大便狀。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缺此一要,效失其真。因訓練上半身的目的主要在於恢復脊柱的先天形態,所以在氣沉小腹時注意控制脊柱不可絲毫外凸或位移,所以初習者最好有同伴將掌側貼於夾脊處,測試習者降氣時脊柱正確狀態的保持,純熟後可改為脊柱中段與下段測試。力求整個軀幹協調,脊柱正直而有力,慢慢便可糾正病態的脊柱過度形變與運動時呼吸及內臟不協調,從此之後習者外觀身形挺拔而健美。 第二部:頭部與整個軀幹習練形成定型(結構定型)一般兩三周便達成。此時便可進行第二部訓練(此部可平行站立,側立、行走皆可習練,效各不同):與第一部動作要領相同,增加吸氣時配合雙臂如舉"杠鈴"狀至頭頂上方(雙手握成空拳,兩拳之間距離最好與肩同寬,肘部略屈),降氣同時體會雙手抓舉的重物的重量隨著呼氣"順"到小腹。注:初期可只練習"陰面"即正面胸腹部。待純熟後將臂側平舉體認兩肋能否勁力順達,平展雙臂時需使雙臂形成一條直線,雙拳如同撐住兩面牆壁。順達後習練背部(高舉與平舉可自己調節。)降法,以上所有要領不失,不同之處在於呼氣降勁力時肩胛同時下降與外展,無以上基礎,此部便為空談,習者可仔細體認。 這裡所說的鍊形外壯並非外家拳的靠死力氣蠻練的功夫,不會像外家拳那樣排打橫練。那些功夫唬女孩子還是管用的,用來打架一點用也沒有。內家武學大體的層次是易筋訓練,縮筋訓練,摶氣訓練,易骨訓練,騰膜訓練及易髓訓練。內家功夫不練什麼騎馬蹲檔,排打硬功,拙力橫練,撥筋壓腿,舉杠鈴,俯卧撐,打沙袋等傷身害命的蠻練功夫,練的是易筋(寧練筋長一寸,不練肉厚三尺),縮筋(筋如彈簧骨如針),騰膜,等等。 比如三體式就可伸筋拔骨。正所謂筋長力大,通過鍛煉把肌腱抻開,才能收放迅速,抻得長,放得遠,打擊力大。入門先站三年樁,把肩上的筋拉開了,摸一下肩部會有一個窩。再者形意拳必須先要站樁求得的整勁,更要用"波浪試力"將身體的脊柱拉開,達到"筋長力大"的目的,整體發力顫一顫,渾身就有彈簧的感覺。入門先站三體式和混圓樁三年,才會有筋骨纏擰鼓盪驚炸爆發的功力。檢驗整勁的方法,一個是讓另外一個人抱著一個枕頭往枕頭上打,看看力量能否穿透,還有一個就是老師傅摸身,摸骨頭摸筋。三體式練得好, 人就等同一座會走的山, 推之不動, 渾元一體。各派內家功夫多有各種秘傳樁法,可以強行挑起周身大筋,增加整體勁力,所謂筋長一寸,力大十分。像詠春拳,大成拳,盧氏結構,形意拳等等都有專門易筋伸筋的樁法,還有揉筋法能迅速挑起下肢大筋。通過各自的秘法使相應的大筋在短期內快速增粗,挑起,靜態貫通感覺真切!此時已與以前不站樁時的肌肉蠻力不同,關節穩定性、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功架因此十分牢固,抗衝擊能力顯著增強。如此訓練一段時間,你一抬手就能感覺到一種好像是內力一樣的力感,又好像是磁性力。脊柱的拉伸(背部兩側大筋挑起)軀幹是整體勁力的根本。將各關節拉開後,動作外形由大動變為定位似的小動而各關節之間以脊柱彈射帶動軀幹,周身大筋鼓盪,為脫身幻影之表象。據說形意門還有不傳之秘通天撼靈法,是易筋,易骨,易髓的捷徑。大成拳練出功夫的人全身大筋騰起,仔細觀之,其筋要比常人粗了許多,一擊其筋則震顫不已。李康說過:站樁練筋,"筋粗(長)力大"乃拳學要言。大成拳勁力的基礎是整,而整的基礎就是筋拉長增粗並連接貫通全身。常志朗先生和李榮玉先生的筋比常人又粗又長,一受力就騰然而起。所以大成拳不是軟綿綿的拳。一面鼓,一面盪,周身無點不彈簧,所謂"筋長(粗)力大","筋如彈簧骨如針",沒有樁功的修鍊,不能發出驚炸力,驚抖力,其實這兩種力在內家功夫里是比較低級的。又冷又脆的發力不一定有著超強的穿透力,沒有穿透力就不能一招解決戰鬥。穿透力是一招制敵的根本。我覺得驚炸力和穿透力的基礎都是整勁。穿透力與電擊力差不多,打人時一招就可使人如遭電擊,窒息眼黑,雙頰蒼白,綿軟無力。交手者,一個照面即可擊垮,喪失戰鬥能力。全身的大筋騰起來後,渾身像皮球那麼富有彈性(筋膜之功),全身的筋騰挑到體表而且鼓起,所謂:遍體筋撐彈簧似,而身體間架結構之穩像鋼球那麼堅固(骨架之功)。通過樁功易筋後,骨架支撐周身的筋絡拉伸騰挑及脊骨伸縮拉拔,同時肌肉也跟著伸展拉長,筋骨肌同步。縮筋:從腦海到足跟、腦海到掌跟、腦海到尾椎等十二條大主筋及附屬的筋膜全方位的拉伸、伸展後再練縮筋法。縮筋法使周身原已挑起的大筋,下陷貼骨,使周身肌肉用力不斷勻化,不斷緩解工作肌用力強度加強休息肌的用力強度,使屈肌伸肌都起主動作用,將周身零散的內力聚於總重心(丹田),易筋伸筋後獲得鋼性圓活的彈性結構。此階段訓練後,外形剛猛,肉眼可視。習者的骨骼與間架也異於常人。而當進一步習練縮筋使其外在勁力結構內斂,使他人從外表看似習者卻無武者之態,好似平常。這在盧氏結構大師石梵佚的文章里已經說明白了。實際上不管是怎樣的方法鍊形外壯,伸筋拔骨都不如內在的抻筋拔骨,內在的伸筋拔骨就是練氣,氣足之後自然開關展竅。動作用,將周身零散的內力聚於總重心(丹田),易筋伸筋後獲得鋼性圓活的彈性結構。此階段訓練後,外形剛猛,肉眼可視。習者的骨骼與間架也異於常人。而當進一步習練縮筋使其外在勁力結構內斂,使他人從外表看似習者卻無武者之態,好似平常。這在盧氏結構大師石梵佚的文章里已經說明白了。實際上不管是怎樣的方法鍊形外壯,伸筋拔骨都不如內在的抻筋拔骨,內在的伸筋拔骨就是練氣,氣足之後自然開關展竅。
推薦閱讀:

武術秘中之秘:丹田開合樁功,煉之得法速成整勁
太極拳入門3-2 太極拳基礎樁功
八卦掌樁功----劉樹行
太極樁功二法

TAG:樁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