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 | 石奮——敬慎不敗的人生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
歷史感應 不昧因果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建立了孝敬的根本,人生才會枝繁葉茂。可是,如何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中長養自己的恭敬心?成就家庭充滿正能量、積極向上的家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看一名沒有什麼學問的普通人,是如何成為一代名臣,培養出十多位良才的故事吧。
石奮——敬慎不敗的人生
石奮很早就認識漢高祖了。秦朝末年,劉邦與項藉打仗,石奮給漢軍做小吏。每次劉邦問話,他都會非常恭敬地回答。劉邦對此很是欣賞。
漢朝建立之後,石奮工作很勤勉。在漢文帝朝,成為太中大夫,也就是掌管朝廷議論的官員。值得注意的是,石奮本身並沒有什麼學問,但是他的恭敬心和謹慎,卻是無人可比的。
後來,朝廷為太子選老師,大家都推舉石奮。古時候,皇帝為太子選老師,必然是全國最有學問的人才能擔當。可是,大家都推舉沒有什麼學問的石奮擔此重任,說明了能夠身體力行才是真正的學問。皇帝此舉也讓大家看到,能夠做到恭敬、謹慎,才是學者應該具備的氣度。歷史上漢代的儒家學者在國學上取得很高的造詣,也是因為他們重視力行。
石奮一生恭謹,即使在退休之後,每當走過宮門,就一定要下車步行;路上見到皇帝的車駕,也一定會行禮。皇帝賜予他食物,就算是送到家中,石奮也會畢恭畢敬地接受,彷彿皇帝在面前一樣。
▲石奮一生恭謹,即使在退休之後,每當走過宮門,路上見到皇帝的車駕,也一定會行禮。
石奮不僅對皇帝很恭敬,實際上,他對每一個人都很禮敬,包括自己的子孫。孩子小的時候,他從來不責罵他們的錯誤,而是坐在餐桌前卻不用餐,讓孩子們自己反省、檢點過錯。孩子們長大了,每當他們回家探望,石奮也都一定要穿著朝服接見,不直呼他們的名字,以示尊重。
這樣一來,石家的孩子們也是出了名地恭謹、孝順。他們都懂得孝順父母、恭敬師長。即使是閒居在家,也會保持儀容整齊、嚴肅。連家中童僕的言談舉止也都會很莊重、不敢隨便。這讓人們非常佩服。
《孟子》說過:「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石奮一家力行孝敬,在當時傳為佳話,就連那些齊魯兩地的儒生也自歎不如。公元前139年,竇太后覺得當時的儒家學者雖然讀了很多書,但卻在力行方面做得很不夠,感歎石奮一家身體力行,就禮請石奮的長子石建和小兒子石慶出來做官。
石建是當時出名的孝子,他每次回到家,都會先去洗衣房,把父親換下來的內衣褲親自清洗得乾乾淨淨,還特別小心,不讓父親知道。在朝廷上,他因為說話謹慎而看上去欲言又止,可是,私下裡皇帝有事情尋問,他就會胸有成竹、切中要害地侃侃而談。皇帝因而更加尊重他了。
有一次,石建看到自己的奏疏上有一個「馬」字少了一點,就非常驚恐地說:「哎呀,這是要招致殺身之禍啊!」對一筆一劃都這樣認真,其他就不用說了。
石建的弟弟石慶,為皇帝駕車的時候,聽到皇帝問他:「今天都有幾匹馬拉車啊?」他就立即舉著馬鞭,一匹一匹地數過,才對皇帝舉起手說:「共有六匹馬。」即便是張口就能答出的問題,石慶也必定老實一一數過,才肯回答,從中可以看到石家父子的謹慎、認真。後來,石慶到齊國做官,雖然沒有刻意推行什麼特別的政策,齊國就已經實現大治了,當地人還特別為他建立了「石相祠」,以感念他政績卓越。
▲即便是張口就能答出的問題,石慶也是謹慎認真的回答。
公元前122年,漢武帝立太子,又請石慶做太子的老師,父子兩代被任命為太子老師,在古代並不多見。後來,石慶又做了武帝的丞相,此時,石家共有十三人都成為朝廷的官員。從中可見,孝悌、恭謹的家風,對於家中建立正能量、實現家道興旺至關重要。
遺憾的是,再後來,石奮一家的輝煌卻並未能延續下去。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石家在「讀書」方面有所欠缺。缺少了家學,好的家道、家風就不免難以為繼、無以承傳。司馬遷稱讚石奮做到了孔夫子所說的「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是一位「篤行的君子」。但是,由於家學跟不上,過了兩三代人,石家的孝敬、謹慎的家風就漸漸消失了;沒有了孝敬,後代子孫就出不了人才,真的是「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啊!可見,只有維繫家學,才能真正做到忠孝傳家遠,代代出人才。這是石奮一家給我們的又一個啟示。
▲石奮一家的輝煌未能延續下去,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石家在「讀書」方面有所欠缺。
古人說:「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所以,儒家在《禮記》的開篇就說「毋不敬。」意思是說,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沒有他不恭敬的人、沒有他不禮敬的事。同樣的,佛也教人謙卑恭敬以啟發性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第一條就是「禮敬諸佛」。如果說父子有親是自性第一德,那麼一切禮敬就是教育的「基本法」。《易經》有言:「敬慎不敗」,這既是石奮的寫照,也更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寫照。
學歷史 說感應 知善惡 明因果
親愛的聽眾朋友,今天我們就學到這裡,感謝您的聆聽!下次再見!
出處:
甲、原典
1、《漢書》卷四十六,「萬石衛直周張傳第十六」。
2、《史記》卷一百零三,「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3、【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陝西通志》卷六十二。
乙、章句
1、「敬慎不敗」出自《易經·需卦》。
【原文】象傳:需於泥,災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
2、「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出自《孟子·離婁下》。
【原文】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3、「敬,德之聚也惡,能敬必有德。」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原文】臼季使過冀,見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賓。歸,言諸文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請用之。臣聞之:出門如賓,承事如祭,仁之責也。文公以為大夫。
推薦閱讀:
※行走在故宮的千戶翟大人
※禹音:我讀史學有感
※紫檀佛珠的歷史淵源、鑒別與保養盤玩
※朱由檢身為歷史上比較勤政的帝王, 為何沒能挽救明朝?
※春秋戰國——一段霸氣的歷史 第379節;迅讀網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