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木:變動中的世界格局與中國國家安全

張文木:變動中的世界格局與中國國家安全

2015-01-26 宣講家 張文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

核心提示:張文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國家安全戰略,著有《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中國地緣政治論》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本世紀前十年,中歐獨聯體國家劇烈震蕩;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帶來的不是潤物春雨,卻是料峭寒風;如今的烏克蘭,夾雜在大國博弈中更是雪上加霜。波詭雲譎的國際局勢下,如何借自身政治外交特點,合理利用地緣環境,確保國家的絕對安全?

張文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

今天講這個題的時候,是一點學習體會,體會在哪兒呢?跟人一樣,地緣政治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更多的是跟人,用人比較來說,人的身材,人的身體個子大的是幹個子大的事,個子小的是幹個子小的事,多大的個子干多大的事,所以說一個人的行為他跟自己的身材來設計,除了自己的意識形態不一樣以外,還有自己的一個身材。

想想國家也是這樣,不同的身材來辦不同的事,國家是千差萬別,但是最重要有一點再小的國家,哪怕是同一意識形態,大小不一樣,它在社會上,在歷史上起的作用就不一樣。看到這樣一個現象以後,就從這個角度來切入談世界各國,特別是美洲、亞洲和歐洲三個板塊做一下歷史比較,在歷史比較中,才能凸現中國地緣政治的優勢和不足的地方。只有知道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的地方,我們才能知道中國在未來的國家安全以及中國在未來的世界中,可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就跟一個班的同學一樣,個子大的他總扮演個子大的角色,個子小的扮演個子小的角色,國家也是這樣。

現在看一下世界三大板塊,亞洲板塊、歐洲板塊和北美板塊,這三大板塊一個特點是什麼?特點是歐洲、亞洲這兩個對比比較鮮明,歐洲的特點是中間破碎,它破碎從義大利北部開始,德國和義大利這兩個地方的交界處,然後出現小國,越是向周邊擴散,越是國家大,像歐洲義大利中間這是北部,這是中間小國,像奧地利、瑞士這些小國,然後再往周邊擴散就是法國、西班牙,就是大國。北邊是德國,東北波蘭,再往東邊就是俄羅斯,它越往邊上越大,像這樣的板塊就決定了歐洲的活動方式,它這種活動方式一個特點是什麼呢?就是歐洲的大陸板塊越小,越破碎,合力就小,相應來說它周邊的國家作用就大,尤其海洋國家。從這個角度來解釋,就能看出英國在歷史上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性的大國

很多同志在研究歐洲的過程中,總是喜歡用加法的形式來算,就是說法國、西班牙、德國等等,它加起來,它的綜合國力多少,其實這個加法在歐洲這個板塊中是很難應用的,因為它這個加法裡頭還包含著,裡頭兩個矢量,幾何力學上有一個講法,兩個矢量的夾角越大,它的合力越小,像歐洲板塊這樣的一個板塊是多矢量,並且這個破碎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對稱性破碎,如果對稱性破碎就構成一個矢量對沖,實際上兩個相反的矢量對沖就會消解它們的合力,所以說歐洲的板塊像這樣一個破碎的特點合力最小,如果合力最小這樣加起來的一個結果,看不出他應該是這樣加某個數以後括弧還有一個負號這樣一個加法,這個加法,比如1+(-1)這個顯然就不是2,歐洲顯然也不是這樣一個加法,因為它裡頭的對沖性的矢量太多,所樣這樣一個板塊,這樣一個結構,歐洲由於它的內耗比較大,所以這樣造成它的一個特定的結果就說他的大陸沒有力量。正是由於大陸的沒有力量,它大陸,它越往大陸以外的國家,就容易操縱,這就解釋了英國這幾百年來,不僅操縱了歐洲,並且英國用製造分裂的方法也操縱了世界。

英國到印度去,把印度合成一個大板塊,但是把內部都給它粉碎。內部包括土地之間的安排都是製造矛盾,製造種族和種族的矛盾,所以它在印度就宣揚的是,一個是私有化碎化,一個是宗教碎化,一個是意識形態碎化,全民碎化,它用破碎的方式它好操縱,這是英國的經驗,如果明白這一點以後,就知道一部近代史從某種意義上說歐洲這樣一種破碎給周邊的國家,製造了一個大國形成的機會。

先看看美國是怎麼形成的,美國的形成恰恰就是歐洲這種破碎造成的。美國最早獨立的時候,也是利用了英國跟法國的矛盾,所以說在這個上頭,美國獨立戰爭,它在這上頭獲得了勝利。但是美國在當時獲得勝利的時候,還僅僅是一個不大的一個,在東邊大西洋西岸的一個很小的一片地區,可能比以色列大一點也就十三個州,像這樣一片地方,它的整個再往西走,像路易斯安那再往西走它整個都屬於歐洲殖民地。在這種情況下,它應該來說發展不起來,它何況在當時政治結構中還是一個極端民主,也就是說聯邦政府沒有力量來管理這十三個州,組織軍隊沒有力量,稅收沒有力量,在這種情況下,突然間1803年英國和法國拿坡侖和英國發生矛盾發生戰爭,正是拿坡侖為了制衡英國,拿坡侖把路易斯安那在1803年賣給美國了,並以極便宜的價格賣給它,為什麼要賣給它,這絕不是一個商業行為,恰恰這是一個政治行為。因為拿坡侖知道英國就是利用陸制衡,歐洲大陸相互制衡來獲得它的地位,那拿坡侖也反過來從世界範圍內製造另外一個大國來牽制英國,如果說英國的後面沒有一個大國的話,英國的力量就可以全力以赴對付歐洲,主要對付法國。

它用的方法是什麼?法國起來我扶德國,德國起來我扶法國,如果德法聯合,我聯合俄羅斯,總是這樣使他們聯合不起來。那拿破崙也用這個方法,使英國腹背受敵,前面你跟我法國有矛盾,後邊我要造成一個大的利益來拉你,這個大的利益是什麼呢?也就是說是美國,於是在這一天內部,他把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以後,美國一天以後就變成一個大國,也就說突然天上掉下個林妹妹,這使美國幸運極了,沒有一個國家這麼幸運就是突然一大片國土就到眼前,並且是兵不血刃獲得的。

如果舉一個例子,正如一個新蓋的樓上面新婚夫婦很多,底下恰恰住的是老太太,老太太往往在底下發財,原因在哪兒呢?新婚夫婦在樓上老吵架,一吵架就相互扔東西,這個把耳環扔了,那個把鐲子扔了,底下老太太就撿了,底下老太太撿了以後等兩口子好了後悔了,你也就撿不回來。美國就是這個情況就是這樣,英國法國吵架,法國就把路易斯安那州就扔了,扔了給美國,美國就相當於底下那個老太太就撿了,撿了以後緊接著它馬上一夜之間變成一個大國。這個大國對美國的政治體制來說影響甚大,也就是說中央沒有力量,但是突然變成一個大國以後,它要管理必須集權,於是中央的政府的力量一瞬間就大了,並且為了管理這一大片土地,這十三個州也就聯合起來,它有點像當年的古羅馬,古羅馬在它很小的時候自己也有矛盾,但是後來就向外擴張,擴張了以後自己就團結起來,現在美國不需要擴展,它恰恰來說天上突然就掉下來,需要他管理一大片土地,十三個州的內部矛盾馬上就緩解了,大家一致擁護中央加強權利,不加強權利,所以這對美國的政治結構和它的這個國家影響很大,如果他有了路易斯安那州,後來再往西,西部開發什麼,它就比較容易了。並且當時修東西大鐵路,在美國修,當時咱們華人在那兒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想想沒有中間這條路,那條鐵路修不可能。

順便也說一下咱們今天的西部大開發,西部大開發和中東部的發展和政治穩定有極大的關係,也就中國統一。如果沒有中東部的這樣一種穩定,西部就麻煩,同樣的來說,西部地區的穩定和中東部地區的穩定它是密切相連,美國當年也是這樣,所以美國很快就擴展到西部。美國後來緊接著1853年到1856年,英法和俄羅斯發生矛盾了,他在克里米亞那個地方打仗,克里米亞戰爭打起來了以後,緊接著俄國打敗了。在打敗的情況下,俄國也生氣了,也為了制衡英國,還有包括法國主要是英國,所以它一夜之間,當時就支持林肯,林肯當時很快就到60年代要進入統一,林肯統一南方是跟英國掛鉤,英國不希望美國統一,但美國北方是工業資產階級,南邊是奴隸主、莊園經濟,他賣棉花,棉花是從某種意義上有點殖民經濟,他是跟英國掛鉤,當時南方國家認為英國只要支持,北方就肯定是贏不了,是這樣一個設想,他完全依靠著英國,但是在這個時候,恰恰俄國的立場起了關鍵的作用,俄國認為為了報復英國,他進一步跟拿坡侖想法一樣,就說再培養美國強大,他不能叫美國分裂,如果美國分裂英國照樣強大,英國強大以後俄羅斯還得要面臨這樣一個敵人,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就支持北方林肯。

支持北方林肯這是美國再次從歐洲破碎中獲益,現在叫紅利,他那陣就天下掉來的紅利都是由於內部破碎造成,歐洲內部破碎造成了,然後林肯就獲得了俄羅斯的支持迅速就把美國統一,美國統一這樣一旦統一的話,他在世界格局中他是一個非常大的事,也就說整個以英國為中心的世界格局,這個變化開始發生了,因為另一個利出現了,國際政治,一個國家它板塊一旦形成,它就是一個力學源,它從這個地方一旦發生力,它構成一個幾何型的結構就發生變形,而美國在這兒出現一個力量源泉,從這兒出來以後它改變當時以英國為中心,以歐洲為重點的世界格局,它從兩邊來把歐洲的中心,也就是英國從兩邊開始拉,所以這個世界的幾何型的變局就出現了,就出現變形。這一出現變形,這個變形是對英國是不利的,後來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美國上升為世界性的大國,就跟這個變形,起點就從這兒開始的。一旦一個國家成勢,也就美國它統一,美國如果不統一,它任何想法都沒有用,戰略要在一定的舞台上,就大戰略要在一定的舞台上來扮演,如果你是學大戰略,但是你舞台不夠,你就不行,所以說我當時在印度讀書的時候就碰到這樣的事,我有這個體會。在印度讀書的時候,當時有尼泊爾的、斯里蘭卡、孟加拉的學生,跟我在一塊,我當時讀一些大戰略的事,我問他們為什麼不讀,他們說我們讀了沒有用,我們國家太小,太小在這兒沒有選擇的餘地不大,這個話提醒我,我就說戰略它只和特定的國家,特定的國家和特定的版圖聯繫,一旦版圖發生變化的話,也就說地緣政治的結構發生變化的話,你國家勢能就會大幅度提高,如果你國家發生分裂的話,你勢力就大幅度降低。

印度這個國家,它勢能降低的原因是內部破碎。內部從所有制、意識形態,包括文化都是碎化,這英國有意識造成的。大家不信看看,尼赫魯的那個《印度的發現》在那本書裡頭,談這個問題談的比較多,尼赫魯也看到這個問題,他沒有辦法。所以說在這個上頭美國恰恰走了另一條路,美國北方工業資本主義勝利以後,他走了一條獨立自主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他一旦成了勢別的國家就對他另行相看,最明顯的俄羅斯,當時到了林肯一統一不久大概到60年代末,就很快把阿拉斯加給他了,也是極便宜價格給他,為什麼給他,也就說他這個大版圖一旦出現,俄羅斯的政治家就意識到,美國早晚要把阿拉斯加拿過去,因為離他太近,相反俄羅斯政治家也意識到,如果從莫斯科管理阿拉斯加是不可能的事,何況這樣一個大的強國,它即是英國的對手,未來遲早也是俄羅斯的對手出現了,那與其這樣,不如快點撒手。俄羅斯沒有力量再從莫斯科再去派兵管理阿拉斯加,這樣來說,阿拉斯加放手放給誰,與其我幫助美國去統一了,我不如再幫著美國再給他一個,把阿拉斯加給他,如果給他以後,這樣我較長時間的就能嫩跟美國結盟,如果跟美國結盟的話,較長時間的來說,就可以全力以赴來聯合美國來對付英國,這樣來說俄羅斯的力量在歐洲的力量就會強大,這是當時他們制定的戰略,這個戰略跟美國的這個版圖是有密切關係的。

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理解我們一個國家,它這個版圖是周圍國家對你看法可否的一個重要的參照物,有時候你國家不是很強大,但是你塊大,你塊大,你就是能夠操縱,在世界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這幾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經濟結構整個發揮量來說應該達到了相當的標準,但是世界對中國這個標準的認可不光是今天的GDP是這個塊,大塊頭在這兒,並且有集中的領導,並且還有,不僅有集中領導,還有整個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你走上這個道路以後,西方就對你刮目相看。

正是由於,我們不要忘掉歐洲對於這個世界來說,他曾經統治過這個世界,也就近代史,但是我們看看中國這個歷史恰恰我們在中國這個歷史過程中,中國跟歐洲恰恰相反走了另一條版圖形成道路,大家看看世界五千年,在五千年中中國始終保持著在亞洲主體板塊的這樣一種地位,中國在亞洲的板塊,剛好跟歐洲相反,歐洲是中間小四圍大,亞洲是中間大四周小,歐洲是對稱性破碎。亞洲是不對稱破碎。亞洲的這個不對稱破碎是以中國為中心的,這樣來說,給中國來說造成了有利的地方比較多,它最明顯的表現在,它面對外來的一些干涉的話,它中間有護著,比如說東北亞有朝鮮半島,南邊有中南半島,再往南一點有緬甸、泰國,一直到印度,整個有邊緣國家來護著,如果是這樣的話,使我們這個國家在相當一部分版圖上不直接和世界大國交手,這樣來說省掉了很大的力氣,可以想想1950年的朝鮮戰爭和後來的越南戰爭,從某種意義是我們和美國的間接較量,如果沒有這樣的版圖護著那就是一個直接較量,有時候我們要求我們版圖更多,有時候少一點周邊國家,但你要知道你少一點周邊國家,你的和世界大國的接觸面大,同時你的矛盾面也大了,而中國恰恰迴避了這個,中國也就是東部沿海這個地方直接和海面接觸,這樣來說有間接的部分,有緩衝地方,所以這樣來說省掉了相當的國力,就不必要的一些軍事衝突。

咱也是在長期的五千年的國家治理過程中形成了這份經驗,這份經驗來說,和美國相比咱就看出我們的優勢。美國這個國家,它這個板塊除了北部加拿大以外幾乎沒人護著,也就是說我把這三個分來說,美國是絕對主體性板塊,歐洲是對稱性破碎板塊,中國是不對稱破碎板塊,就亞洲。不對稱就是以中國為中心,美國為什麼形成它這樣一個板塊結構,也就是說它是吸取英國的教訓,當時華盛頓上來之後,他們從歐洲趕過來清教徒,他們看到歐洲破碎給他們帶來的災難。華盛頓後來建國以後說,我們一定要統一,如果英國要是那麼破碎,英國就沒有今天世界強大地位。說美國如果再陷入歐洲那種破碎,美國也不會有強大的未來,於是美國人走了另一條道路,它不僅是不允許國內出現分裂,美國這一點這個政策一直到現在都堅持,並且很強烈,他甚至連周邊出現破碎都不可能,於是這樣來說美國的版圖一直向東伸到太平洋東岸,西邊也是到大西洋西西岸,這兩邊沒有緩衝地帶,它造成這樣一個結果,在當時情況下看不出來它的的弊端,當時情況下,為什麼世界大國沒有征服大洋的情況下,大洋就護著它,於是他得力於,他相當於暖洋中的一個天鵝,四圍沒有危害,他得益於大洋,這樣來說美國給他,這樣一個地緣形勢帶來一個好處在哪兒,兩次世界戰爭它都比霍勒,它不直接參戰,他想參戰就參戰,時間在它手裡它有一個緩衝帶就是大洋,這兩次避禍對美國崛起,成為一個世界性大國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問題在哪兒,問題就說人類一旦征服了大洋,大洋不再成為障礙的時候,美國就跟別的國家矛盾就直接了,你看九一一,如果旁邊有個國家護著,有個類似於像中國這樣的版圖護著,它九一一就不可能那麼直接發生,一個飛機直接撞大樓,開進美國了,只要越過洋就到美國,這樣一種情況下,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它,對它的外交政策發生一個重要的強力的一種干涉作用或者糾正作用在哪兒,使他過去的外交不可能實行保守外交,也就是我只要北美大陸就行,過去它有門羅主義,門羅主義的前提是在哪兒,是由兩洋護著,我可以實行門羅主義,但是大洋一旦被征服以後,門羅主義就實行不了,實行不了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恰恰這個時候歐洲也倒了,外交條件,外交環境跟各方面都導致它希望向世界擴張,而最重要的大洋沒有保護作用,是強迫它實行世界擴張,於是進攻性的外交政策在美國從二戰以後一直到現在,中間保守的外交政策比較少,其原因就在於這種地緣形勢決定了它這種外交,這種外交給美國帶來後來是災難性的影響,也就是美國必須擴張。

表現在它的國家安排上來說海軍優先,海軍優先給我們看到的問題是什麼,給我們看到的就是說是美國有點像八面威風的巨人,但是如果看到美國的短處的話,實際上美國是八面威風的泥足巨人。泥足巨人,它必須八面威風,海軍是最費錢的,而且必須走的很遠,因為在歷史上走的遠是一種感到很威風,但是走的遠是最耗財力的,因為走的遠,這個跟拉皮筋一樣,皮筋拉到一定的限度以後回來就非常難了,往前走的時候,開始來說需要資源,資源撐到一定程度,你再回來的時候就需要更大的資源,所以說到後來就回不來,回不來長久的這種耗著使一個國家財力不堪忍受,如果忍受不了,相反作為你的擴張的對象國來說,它的反抗力就會越來越難,因為時間在它手裡,如果它輕輕的一彈,你如果回來,如果沒有一種節奏的話。你會導致以一個什麼?自己把自己打倒,當年日本就是這樣。

美國從蘇聯以後,也陷入這樣一種悖論之中,也就迅速擴張,版圖迅速擴大,它本來周邊沒有護著這樣一個地緣政治結構他需要擴大,但是後來就成了一種習慣了,後來就走向世界,走向世界到處看到美國的軍艦,但是實際上來說,這一支軍艦在全國布局這一支軍艦,實際上是高漲了美國的人氣,其實消耗著美國的財力,所以美國就很快導致,它如果沒有外來的財富。比如說當時蘇聯倒了,蘇聯的財富相當來說補償了美國當時的虧空,但是很快就用完了,國內的生產不足以你擴張的費用,這樣他還需要,如果再倒上一個類似蘇聯這樣的國家的話,他就沒有辦法補償他這個虧空,如果沒有辦法補償他這個虧空國內就會出現貧困化現象,今天美國就出現了佔領華爾街等等這一系列現象,包括黑人種族問題都是國內的財力出現了虧空而又無法補償的現象,美國這個國家它內部的結構,它又是一種剛性它消費,好的時候上去的話,不好的時候下不來,下不來矛盾就大。

所以今天美國你看黑人遊行,包括歐洲情況也是這樣,歐洲對世界擴張也跟著到了,歐洲更需要大規模的擴張,因為內部消耗太大,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先說美國,美國這種情況下,美國時間來說,大概從小布希開始,也就說2000年之前,美國跟蘇聯分割的世界,他消耗的資源稍微少一點,2000年之後蘇聯倒台以後,世界就得靠他一個國家扛著,所有的矛盾就在他身上扛著,如果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實際上就迅速衰落,從小布希算起,2000年算起到現在也就是到2014年2015年,現在美國就有點扛不住,其原因就在這裡,支出的要比收入的大得多,這也是由它的地緣政治板塊決定的,看到這一點後,我們應該來說,看到就說敵人的優點就是它的缺點。

中國有個詞說得好叫過錯,過錯這個詞,中國人看錯不錯,不是按照空間來看,按質量來看,他說你過了就錯,人的缺點表現在哪兒,表現在它的優點之中,優點的使勁運用就是缺點,所以說美國今天包括歐洲,一會兒說歐洲,它的優點使勁的應用,沒有節制,這導致它衰落的一個原因,從這個角度來說,毛澤東同志說一切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這個話說得是很有辯證法的。為什麼?帝國主義要擴張,要擴張就得透支,擴張到一定程度,它收入的少,支出的多,他必然消耗,消耗完就腎衰竭,腎衰竭完了就併發症,併發症完了就倒台,大概這是美國它跟它這個地緣政治形勢有關,再加上本國又是資本化的一個國家,它必須擴張,所以美國的擴張動力除了地緣政治特點意外它還有一個國家性質,這是另外一個問題,這個就不在這兒說了。

如果明白這一點來說,我們就明白中國五千年形成中國這樣一個地緣政治形勢,是有豐富的經驗。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中國希望的是什麼呢?就這樣一個地緣形勢長期保持下去,因為中國在自己版圖中,自己在國家版圖中保持這樣一個主導性的優勢,對自己有好處,對亞洲也有好處,一般地來說,跟電子結構一樣的,一般來說,中間電子核部分是最穩定,最穩定的部分,對整個電子的穩定它是起了至關重要作用,亞洲也是這樣,亞洲周邊這些國家,可以說電子的邊緣國家,中間電子核或者原子核中間部分是中國部分,比如板塊大它也穩定,於是亞洲的穩定性取決於中國的穩定性,中國也像歐洲那樣破碎,那整個亞洲會經歷歐洲那樣千年的災難,歐洲的中世紀你看看打得不亦樂乎,宗教仇殺、國家戰爭,甚至之後一下摔出幾十個碎片國家,這些碎片國家,你可以叫它民主,也可以叫它戰爭,於是由於摔出這樣的碎片國家,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在歐洲發生,這兩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發生,這不是偶然現象,這跟它這個板塊結構相關,相反地中國這樣一個地緣政治形勢,相比來說要比歐洲要穩定得多。

這樣來說你穩定你就有時間,你就有可能強大,從這個角度來說,世界如果要擊敗對方的第一選擇,並不是改造你的思想,是肢解你的身體結構,你的身體結構決定了你的意識形態的走向。因為你就是這樣一個板材,你只能做這樣的事。比如說日本,日本的板材是個小板材,他想的再多沒有用。正如叫一個哈巴狗要干一個狼狗的事它是干不過,因為哈巴狗身材太小,日本恰恰選擇了近代史中選擇了叫大東亞主義,他整個這樣一個胃口,身材小,他胃口大,最後生生給噎死了,因為他消化不了這麼多東西,日本恰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就是太平洋戰爭前後,他基本上是擴張性,它擴張性看著一路高歌,其實危險就埋藏在其中,因為它消化能力太弱,消化能力弱吃得又多,最後生生消化不了,給噎死了。對日本最有利的來說,或者說對於一個國家最有利來說,它的目標和身材要匹配,也就說目標和你的消化能力要匹配,你消化能力強,你目標可以大一點,消化能力弱目標可不敢大。一般的來說,消化能力和身體的大小是有關係的。

日本的身材使它再大的消化能力,都沒辦法去匹配,所以日本恰恰他目標又更大,整個亞洲,於是吃不下去,吃不下去日本他那個性格又硬又不會退,也不會重新調整自己,於是只有他挨原子彈,從某種意義上,這個原子彈,日本挨原子彈也跟他當時強硬不可妥協的一個不能調整的一個政策有關,我記得有一句話說,日本人沒有政治家,玉碎性質,非此即彼,不懂政治,這是它日本的一個缺點。對日本這樣一個身材的國家,最好的選擇就叫小日本比較好,日本有一個人叫石橋湛山,這個人他就提出一種理論,叫小日本理論,他說這是對日本最好的。上世紀20年代他就提出這個理論,提出這個理論在日本不行,不佔為主流,因為日本是日本資本家操縱的一個外交,所以他必須擴張,石橋湛山這個人根據民族特徵,地緣政治板塊的特徵來設計日本的外交,這個外交是比較合理,但日本到現在來說,石橋這個人也沒有宣傳,他這種思想也沒宣傳,盡宣傳安培這種思想,所以對日本來說災難還在前面。所以我們看到它這個災難就是想取代亞洲,但是取代中國在亞洲的地位,他做不過,因為你沒有那樣的身材,沒有那樣一個地緣政治形勢,也沒有那個消化力,貢獻力消化力都不足,他還要走這個條路,這條路就斷定走不了。

看看歐洲的版圖,日本人會問到這樣一句話,就說英國為什麼做到,我為什麼做不到,都是島國國家,地形都很像。但是歐洲的版圖跟亞洲的版圖不一樣,亞洲版圖是什麼?亞洲版圖中國是一個大板塊,板塊國家跟島國國家的關係是,大陸如果是完整的一塊,統一性比較強的話,島國就邊緣,如果大陸國家破碎的話,島國就為中心,英國恰恰就是在占這樣一個優勢成了世界大國,而日本做不到,日本做不到,天然就做不到,為什麼?板塊決定的,日本近代差一點做到,近代史或者叫現代史差一點,當時把中國已經肢解了五六快,好在中國人自覺奮鬥,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把中國統一了,中國統一這個板塊,這個勢能又形成了,是日本在裡頭再重新改造這樣的板塊,這個難度比天還大,所以在這一點來說,中國1949年那個統一或者說接近統一來說,是在亞洲地緣政治,對亞洲的和平貢獻是千年貢獻,為什麼說千年,歐洲就是由它破碎以後是千年的動亂。

那我們看到如果說通過日本人的看法,還有近代史的看法來說,近代史就是八國聯軍進中國來說,對於西方來說,要想打倒中國,唯有一條,也就是說把中國,亞洲變成歐洲化,歐洲化的核心是使中國分裂,把中國分掉,這是他們孜孜以求的,如果中國板塊在,犯點小錯都不要緊,還能恢復,如果中國這個板塊肢解了,什麼樣政策,正確的政策都無濟於事,所以這個是問題的核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也就說中國這個統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歐洲的這種破碎,是製造了他周邊的所有的世界性都是大板塊,越遠越大板塊,中國也受惠於這個進程,剛才我說美國得益於此,相反的來說,中國也得益於此。中國當時在清朝的時候,基本上當時俄羅斯跟英國基本上以長江劃線就要把中國分了,恰恰就在這個時候,不久歐洲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發生大戰,他們就得調頭回去,這一次給中國一次機會,這次機會在哪兒?也就說他們一回去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上升,當時就是北伐戰爭的發生,北伐戰爭最後接近於統一,但是日本人一看到這種現象,日本人不行,也就說北伐戰爭快接近統一的時候,1926年1927年的時候日本那個時候從東北動手,1927年他先從東北動手,到30年代,1932年1934年就逐漸的就往華北這邊走,到了河北這邊,河北這邊搞華北自治,但是它為什麼當時沒有快速的南下呢?其原因它還在等著中國分裂,當時國共內戰,國共內戰在這個情況下,他就等著中國再走崇禎和李自成那條道路,如果當時是李自成把崇禎消滅,然後緊接著努爾哈赤皇太極南下又把李自成消滅,這樣來說他們得了天下。

當時日本這樣,恰恰中國共產黨,它不是一支像李自成那樣的隊伍,恰恰在這個時候實行的統一戰線,國共兩黨合作,國共兩黨這一合作,日本人一看沒有辦法,所以說在1936年雙十二的時候,國共兩黨合作,1937年盧溝橋實踐的發生,這兩個時間點來說不是偶然的,是中國人團結的結果,是逼著日本人提前來做這件事,也是中國人團結是導致全民抗戰就開始了。日本人到這個時候就一路南下,到了40年代中國基本上就走向了一個四分五裂的狀態,名義上有中華民國,但是實際上西北、東北、華北、華中包括陝北都是各自為政,如果這種情況下,如果說鞏固下來這樣一個形勢,那中國未來也是沒有了,恰恰是什麼呢?恰恰在這個時候,到了1945年的時候,國共兩黨再一次談了一次,儘管沒有談成,但是當時統一是民心所向,於是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過江,過江實現了中國統一,這一次才真正杜絕了中國被入侵的,像日本那種入侵的可能,但這裡頭也要看到剛好我們前門軀虎,後門就進狼,剛把日本打走,然後北邊的俄羅斯斯大林和美國就弄個雅爾塔秘密條約,想以長城劃線把中國再一分為二,名義上還是中國,但是各自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好在中國共產黨毛澤東認識到這一點,迅速過江使中國一統一,他們這個夢想沒有了。

所以看到來說,我們走到今天也是一種,利用了歐洲的這種,或者說西方內部的那種矛盾,西方內部矛盾,利用這種矛盾,他們矛盾越大,相反給周邊提供的機會就越多,中國也是利用這次機會,在古代的時候倒還沒有,古代時候是我們自己治理的方法比較有效,這個是另說。我們形成這樣一個版圖,到了近代那個災難就長一點,如果說近代,如果我們沒有後來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那種努力的話,中國四分五裂的局面是可能出現的,如果是出現的話,今天的中國或者說今天的亞洲就遠不是這樣子了,也就不是以中國為生產力的主動力帶動整個亞洲發展的這個局面,所以說這一點要感謝1949年那一代共產黨人那個堅定的意志就過來,毛澤東當時看得很明確,說我們共產黨人要站的遠一點,要看的清楚一點,要為長遠想,如果當時要滿足於當時和平,看著和平,未來就會損失很大。

所以明白這一點,我們就看到,今天我們這樣一個版圖和三個世界版圖來說,中國還比較佔優勢,優勢在哪兒?他這個版圖的特點來說,有古代的智慧和現代的我們的意志兩個結合起來,古代的智慧是我們和周邊的國家處在這樣一種關係之中,中國在古代的時候對周邊的國家不是像西方那種直接佔領的方式,西方有點殖民那個方式,這個來說不成功,中國相反的和周邊的國家,當時叫做藩屬,藩屬這樣一種性質,但這種性質有點依附性也不太好,有點相互在這種你保護我,你給我提供保護,同時也給你提供忠誠這樣一種合作下,還有人把它叫做供奉制,供奉體系,這個也不好,因為似乎它只給我們供奉,我們給他沒回報,其實當時回報的來說更大,因為中國古代對周邊國家治理是回的多,來的少,這個是當時的特點,所以說跟周邊處理的還都是不錯的,這種體制一直到今天留下來還是我們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這樣一種方式,這種方針來說彈性比較大,並且時間比較久,也是中國這個大版圖,五千年能夠保持大版圖有天時地利人和這幾方面原因,我們這樣一個特點,使我們在從1949年開始,逐漸經過30年代改革發展,我們今天在這個位勢下,如果中國再不會走到近代史那種破碎狀態,中國在亞洲領先21世紀,確定無疑,誰都不可抗爭。

日本在這個時候,他不明白這一點,看看英國就明白,英國,如果歐洲的破碎,哪有英國後來,只要歐洲是個整體性,英國就是邊緣的,歐洲在早期的時候,歐洲整體性比較大的時候,英國邊緣性就比較大,那今天亞洲整體性要遠比歐洲高,他這個邊緣性是相當長的時間處於地緣地位,這個是沒有辦法的事,這是地緣政治決定了,我們看到這一點中日的關係和走向也就看明白了。

在中國這樣一個有了這樣一個版圖,我們還應該看到這個版圖有幾個關鍵環節,關鍵環節這個和我們現在的一路一帶是要聯繫起來看的,為什麼今天說一路一帶,而一路一帶從某種意義上它和幾個關鍵點有關係,首先我們先看看就是說是東北亞問題,東北亞問題儘管它不是一路一帶的過程,但是他對一路一帶有過外力的影響,也就說有個擠壓的影響,我們如果看看中國和東北亞這個地圖,我在這兒製作了這樣一個地圖,你就能看出,中國它整個沿邊走一圈來說,有一個軟腹地帶,軟腹地帶也就是說在中原這個地方是軟腹地帶,軟腹地帶如果中原南部是台灣可以說是一個互為,前面屏障的話,我們在西北部的這個屏障大概就是朝鮮半島。朝鮮半島最高山這邊是在朝鮮這一側,邊界也就是過了朝鮮那邊就是下坡,如果下坡下去,只要把朝鮮這個半島拿下,北朝鮮,朝鮮辦到,北部地區拿下以後,緊接著就下坡,一下去進入東北大平原了,如果進入東北大平原這個是更脆弱的地帶,因為這個來說是一馬平川,過了山海關就到了中原地帶,也就到了北京河北這一帶,如果到這一帶的話中國在歷史上不是出現南遷,國都南遷,就出現南北分裂或者政權更迭,就全國就亂,所以在這個地帶來說,我們是一個關鍵地帶,所以理解這一點。

再看看李自成,李自成在這個問題上,忽視了山海關的問題,當時叫關外問題,忽視了,當時只帶了五萬人,五萬人去到山海關。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很快就叫皇太極就過來,過來了以後很快政權就顛覆了,所以說毛澤東說我們絕不學李自成,所以懂地緣政治的毛澤東在這個時候,當時用三十多萬,初步上去是三十多萬的兵力,就直接把這個戰爭抵擋在鴨綠江外,最後還是把這個安全邊界和我們的安全線來說控制在八三線,我們的安全線某種意義上是和朝鮮有相當的吻合之處,正這一點來說,我們和蘇聯金日成共同來維護朝鮮的統一這是當時做的,正因為我們的安全線是跟它有相合的地方。所以這點來說我們在今天來說,我們也看到關外問題仍然很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一旦突破就不可小視,所以說在這一點我們要理解毛澤東當時,我們絕不學李自成這句話的地緣政治含義,這個口如果把住了,整個全國就好了一半,這個口要把不住,我們大西南就吃住了。當時隋煬帝就看到這一點,他沒解決這一問題,唐太宗也看到這一點他沒解決這個問題,明朝也看到這一點,那更解決不了這問題,明朝的顛覆和民國的顛覆都和關外的問題有關。

毛澤東在1949年的時候注意到這個問題,從1950年就開始阻擋,到1953年就徹底消除這個問題,消除這個問題,有了東北的工業基地,後來才有我們後來一系列發展,那我們為什麼對中國這一帶一定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還有一個關鍵地帶是在哪兒?在中亞那一帶,中亞那一帶,我們在中亞那個地方,在歷史上,能走到中亞也就過了帕米爾的時候,大概就是漢朝和唐朝,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對於漢唐這樣一個形勢是很憧憬的,如果我們現在回想起來,我們看看這樣一幅地圖,這是我製作的,也就說當時漢唐和明朝和當時俄羅斯向東擴張這樣一種形勢,如果比較來看,就會發現中國漢唐,俄羅斯沒有過來的時候,我們大部分力量是在北邊,北邊也就是匈奴和突厥,後來俄羅斯過來我們西北方向的壓力,就匈奴和突厥的壓力就少多了,更多的來說我們對於馬上民族的壓力更多的來自於東北,俄羅斯在西北的力量擴張那個地方比較晚,也就是說整個東西伯利亞這個地方比較晚,於是那個地方還有點壓力,所以長期以來西北地方的壓力就小了,東北的壓力就持續了,明白這一點,我們現在就對漢唐這個形勢來說,就應該來說有一個理解。

如果叫漢武帝和唐太宗今天來做這個講座,他會給年輕人說我是沒辦法,如果當時俄羅斯人早在北邊的話,我今天壓力不至於這麼大。當時到唐朝的是高仙芝還佔了帕米爾高原,我們今天年輕人很憧憬,但是如果看一下中國的地圖比較穩定的地圖,相當長的時間在帕米爾以東,也就說中國的這個身材他和力量的擴張來說,到帕米爾是非常吃力的,那當時為什麼要走到哪兒因為沒有別人幫助,俄羅斯也沒有過來,只有中國獨立擔當,北邊有突厥,南邊有黑衣大食也就是伊斯蘭,兩面它必須在那個地方要佔制高點。那這有多長時間呢,大概就80年代,後來就對到明朝的版圖,很快就退了,如果明白這一點來說我們是沒有力量在北邊走的太遠,也沒有力量在西邊走太遠,那這樣來說我們需要幫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時對於西部來說,中國的西部來說,當時是伊斯蘭,俄羅斯實際上是歡迎我們過去的英國也歡迎我們過去,當時在阿富汗那個地方留了一個什麼,留了一個像葉子長的瓦罕走廊,為什麼留給我們,就希望我們也介入,這就說明一個問題,其實反過來說,我們也需要他,如果沒有他們當時在的話,我們還得走高仙芝那條路,獨立的干,我們沒有那麼大力量。

今天我們再返回來看,我們今天如果來說,看看歷史上在中亞這個地方什麼時候中亞地區力量更多是伊斯蘭力量興起,他一興起對我們壓力就大,在什麼時候,也就俄羅斯沒有過來,沒有起來的時候,俄羅斯衰退的時候和這兩個時候,還有歐洲縮減的時候,羅馬帝國他這個地方沒起來,羅馬帝國衰落了以後歐洲就破碎了,它對中亞的影響力就小了,也就說它的擴張力就收縮了,收縮了空間讓出來,於是在這個地方中亞地方就出現了伊斯蘭帝國緊接著奧斯曼帝國,還有蒙古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因為他空間讓出來,後來歐洲又起來了,就逐漸中亞地方這些帝國逐漸就消失了,或者就變萎縮了,那這樣來說我們就看到中亞這個地方,這個真空我們是填不了,歐洲也填不了,它總是存在,俄羅斯從北方填補了。然後到後來的20世紀末為什麼中亞伊斯蘭問題又起來,是俄羅斯衰落。

那今天俄羅斯又強大了,又起來了,從意義上來說,我們在這個地方,這條線上我們還得需要俄羅斯的幫助,同樣他也需要我們的幫助,這條線我們就理解了,我們在這條線上,一些大國合作是離不開的,有人嫌礙手礙事,嫌某些國家礙手礙事,但如果人家真抽了,你也hold不住,唐朝就是個例子,所以在這些情況下,我們的世界格局,我們周邊的格局,尤其中亞這個格局,絲綢之路這個格局從某種意義上不是獨佔,不是發財的地方,恰恰是什麼呢?是交往的地方,政治優先,大國合作在這個地方優先,路是要在合作中通的,如果我們把這點想明白的話,我們西部地區的穩定就好多了。

東北亞的穩定和我們和朝鮮半島的關係,我們西部地區的穩定從某種意義上是和歐洲的關係更重要是俄羅斯的關係,如果把這個關係處理好了,我們新疆的問題就走到那兒去,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的話,新疆問題和中亞問題是聯動,所以看到這一點來說,我們在西部是一個關鍵口,在西部地區有兩條線一條線就是順著阿拉山口出去,這是一馬平川,這是一條線,歷史上中國的匈奴和蒙古人走這條線,因為好走,還有另一條線就走瓦罕走廊,瓦罕走廊出去以後沿著往南走,就一直沿著伊朗走,就走到哪兒?走到敘利亞,這是走的伊朗高原線,歷史上從東往西走,是走北線走的比較多,因為它是居高臨下,從西往東走,那邊又是居高臨下,我們這邊低,它過了帕米爾就進入中國了,於是歐洲人更多的是走南線,那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的南大門在哪兒,從西邊南大門就在敘利亞,敘利亞既是俄羅斯的南大門,也是我們的西大門最前沿點,敘利亞的這個戰局,在歷史上歷來都是歐洲和亞洲這個關鍵點這個力量變換的一個旋轉門,如果蒙古人是在這兒停下來的,羅馬人在這兒停下來,十字軍東征也是在這兒停下來,如果明白這些道理就知道這個地方實際上是東西方較量的一個關鍵口,我們不能忽視。

看到這些以後我們就知道今天在這個過程中,歐洲的問題在哪兒,歐洲問題是他統一尚未完成,統一尚未完成歐洲在蘇聯解體對歐洲的影響最大是空間讓出來,歐洲就在蘇聯解體這個空間中迅速的接近統一,但是最近烏克蘭的事件是對歐洲的統一是重重的一擊,因為烏克蘭這個地方地形是什麼,就在歐洲東部,東歐地方斬腰地段,如果斬腰地段在這個地方,如果烏克蘭在俄羅斯的勢力範圍,或者說克里米亞在俄羅斯勢力範圍,整個東歐國家,他不能得罪俄羅斯,如果烏克蘭在歐洲的勢力範圍,整個東歐國家,就得向歐洲傾斜,他沒有出路,所以這次烏克蘭從某種意義上,俄羅斯在裡頭影響力越來越大,特別是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以後歐洲的統一受到了重大措施,當年希特勒入侵蘇聯並不完全是為了要佔領蘇聯,恰恰是為了占烏克蘭,因為有了烏克蘭,歐洲統一就有指望,沒有烏克蘭歐洲統一且不能完成,所以這一次來說,歐洲統一行百里而絆九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什麼?歐洲這個統一進程不可小視,因為他是一千多年,近兩千來說他痛苦的經驗,他從破碎以後就沒好過,整個周邊國家都希望他破碎,都是利用他破碎,他只要破碎,周邊國家都有機會,於是他統一非常難,如果看一下歐洲的統一地圖來說,快統一了完了,快統一了又破碎了。所以明白這一點,歐洲他將以頑強的意志來進行統一,這是蘇聯解體後,歐洲一個重大的變化,默克爾之所以能夠在這個選舉中連勝,就是它跟歐洲統一這個貢獻有關係。但是現在來說,歐洲統一,它一方面頑強的在走,一方面受到重大挫折。

美國對烏克蘭態度來說,應該來說是比較矛盾的,矛盾在哪兒呢?矛盾就在於美國奧巴馬政府來說,他說了一句話,說如果普京溺水的話,我會救他,也就說如果沒有俄羅斯,如果歐洲的俄羅斯,歐洲就是強大的歐洲,歐洲統一就完成了,如果歐洲統一完成了,板塊形成的力量就會對美國進行擠壓,美國人尤其羅斯福這樣的人,不相信意識形態的合作就能合作,老鄉見老鄉,背後打一槍,是歐洲西方人常用的方法。羅斯福就在丘吉爾後打了一槍,丘吉爾說他媽是美國人,斯大林說這個我知道,在這一個小時之前羅斯福就跟斯大林把丘吉爾賣掉了,所以這個見了老鄉也不起作用,在西方這個文化中,利就是合作前提,如果利益相同就可以合作,不管你信什麼,你是魔鬼還是天使,他不管這個東西,所以說在這個問題上,美國人對歐洲那種共同的意識形態還有我們今天有些人認為共同的意識形態是合作前提,美國人是不認這個,所以奧巴馬在這次在烏克蘭這件事,還包括最近歐洲的查理事件中就是介入很淺,就是這個道理。

最近查理事件這樣一個大的規模的事件發生,很有可能歐洲在頑強的往東走,因為這個從某種意義上感覺到,歐洲這種聯合姿態更多的是一種政治上的一種宣誓,第二次九一一,上一次布希動員了全世界是忘了中亞,這一次你看法國整個目標,他是往敘利亞走,因為敘利亞還是那句話,是東西方較量的旋轉門,所以如果敘利亞那個地方,烏克蘭儘管失手,如果敘利亞得手的話,仍然是歐洲重大勝利,當年羅馬往東擴的時候也是在這個地方停下來,亞歷山大走過去,那是早,後來到羅馬之後基本上就走不過去,後來英國人走向世界那是另說,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也是歐洲頑強的擴張。

那對於美國來說,今天來說美國的問題出在哪兒?美國是曾經幫過歐洲統一,但是他跟歐洲合作一個前提是什麼,我在想,他可能想恢復的是什麼呢?想恢復曾經的凡爾賽華盛頓體制,凡爾賽華盛頓體制是被雅爾塔體制否定的,雅爾塔體制特點是什麼呢?是美國人和蘇聯人合作,後來由於美國和蘇聯的矛盾不可開交以後,從里根開始拋棄蘇聯,拋棄蘇聯以後覺得不與蘇聯合作,直接與歐洲合作,直接與歐洲合作。在這上里根就把蘇聯干倒,干倒了以後這樣來說,從里根之後,歐洲的合作統一進程就加快,現在歐洲統一接近完成,美國現在力量開始經營遠東,那就說這個世界重新在劃分,也就是我題目中變動中的世界格局。

亞洲還是雅爾塔體系,也就遠東地區雅爾塔體系,美國過來幹嘛,改變這個東西,他想獨享這樣的利益。美國現在的問題在哪兒呢?他還著急,他著急是這幾年他為了歐洲統一,把自己的資源耗的很盡,我記得當時是誰說過,小布希那個時期好像誰說過,奧巴馬說的我們的任務在利比亞戰爭的時候,我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也就說我讀出來,我們幫你的,該幫的都幫忙了,所以利比亞那個時候他就不出兵,留點給自己。所以這樣來說,幫著歐洲把利比亞解決以後,他就基本上就抽手了,抽手了到這邊來。美國他這幾年透支以後,國內生產也恢復不起來,奧巴馬想搞一個再工業化搞不起來,搞什麼都搞不起來,而美元又和石油接近脫鉤,如果在這種下,美國的財力支撐是非常有限的,他又來到遠東地區,要戰略東移,戰略東移目標是誰,對著中國了,那明顯的,資本這個玩意,它餓了,跟動物世界一樣就要撿個吃的,它生產不出來,它就知道在外部撿,所以動物世界是一個大象倒下,就養活了一群狼,那今天它要找個大象倒下,昨天找了蘇聯倒下,養活這一群狼,養活了二十多年,到了小布希時期,就發現普京上台以後,逐漸他就沒有再往外放,就到中亞,到中亞抓石油,現在石油抓不住了,自己又造不出那些財富,國內日益凋敝,或者說人民,他從他自己的這種產品消費來說,跟不上,跟不上怎麼辦?還得找,在哪兒?就找我們,所以在這兒,我們就要頭腦清醒,從某種意義上,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為什麼說這是最後的鬥爭,也就說美國,時間不在美國手裡,我寫過一篇文章《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也就是說,美國支撐力是比較有限的,如果是在這種情況下,支撐力比較有限的話,從某種意義上他也就是更接近與用一種短平快的方式,沒有時間的政治是脆弱的政治,美國現在的政治沒有時間,只有兇狠,於是他不惜要毀掉雅爾塔體系,雅爾塔體系中俄美三國合作,他不惜要傷害這個,把日本放出來,所以說我們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

面臨這樣的挑戰,我們就要看看能不能贏得這樣挑戰,我認為是能夠贏得,原因在哪兒,原因就是他如果來到遠東地區,中國是遠東最大的板塊國家,有人說中國沒有海權或者海權比較弱,不能這麼看,因為海權和陸權的關係,是沒有絕對的制海權,也沒有絕對的制陸權,脫離制陸權的海權是不存在,脫離海權的制陸權也是不存在的,中國近代有大陸板塊,但是沒有制海權,連近海都沒有,於是就被入侵了,抗爭戰爭就這樣一個問題,那同樣的情況下,如果說西方像美國在印度洋,他沒有像英國那樣大板塊,他對印度洋的控制就非常有限,英國之所以能夠對印度洋成為內湖,就是控制了英國的陸地,所以陸地和海洋在近海可以彌補的,那中國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天的中國在近海也就是說在第一鏈條西側的話,台灣以西,包括台灣,我們綽綽有餘,板塊釋放的能量以及抗拒力是極大的,我們走遠了是我們的弱勢,我們在近處是我們強勢,這感謝誰呢?感謝毛澤東給我們留下這個板塊,如果中國當時是四分五裂的話,現在什麼都不要說了。如果和台灣就成了亞洲中心了。

日本在李登輝書裡頭他就這樣寫的,但如果中國這個版圖後來在1949年統一了,那台灣回歸祖國是志在必得的事,是跑不了,從引力,地球引力也把他吸引過來,所以這個是一種物理學的道理,都不是講什麼,給你講祖國統一道路,所以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又在近海處志在必得,所以我們這個優勢是在我們有時間。三一一大地震前後的西方在這兒上面演習就說明這一點,他演習了一年,一年對我們大陸上的政治來說算不上什麼,但對他來說海上風裡吹著雨里淋著,我看把老太太那幾天弄得臉也不好看,為什麼?她在海上那個勁頭,她擋不住,那陣臉已經很好看,因為時間不在她手裡,你在海上,我在陸地,所以在這上頭,他等不起,等不起,然後緊接著他們走了以後,又把安培放出來,安培放出來,時間還在我們手裡,所以從這角度來說,我們從時間上地緣政治上佔了絕對的優勢,誰有時間,再加上地緣政治板塊,誰就必勝,此其一。

其二我們也要知道我們在目前來說,是安全形勢最好的時期,怎麼講?有人說現在是熱點四起,其實不是,我們中國的沿邊周邊大部分是我們定的,尤其西北,和俄羅斯接壤這部分,西北一直到東北俄羅斯接壤,這一點穩定是至關重要的。俄羅斯這次在克里米亞得手,如果沒有東部地區的穩定是不可思議的,那同樣的道理,我們如果要在東海地區取得優勢,沒有西部地區的穩定也是不可思議的,而恰恰相反我們在西部地區目前來說,在十年二十年內來說,這個穩定是不需要多操心的,如果是這樣來說,我們的力量就能夠集中孕育出來。毛澤東說了一句話,就說不要四面出擊,同樣我們現在也是這樣,有的地方小熱點,犯不上四面出擊。但我們現在海上問題,既是海上問題又是經濟問題,因為我們近代的經濟成就是由於日本佔領了近海,有了近海制海權,也就是佔領中國近海制海權是我們整個近代史經濟成就都毀了。

到現在來說我們近海的制海權來說有,但是實際控制還不足,如果要保證我們東部沿海的黃金地帶作為價值生長地帶長期的存在,必須要有近海的絕對制海權,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現在能做到,但是能做到這裡頭哪兒是重點,那威脅里更大,如果中間是台灣,有了台灣這個跳板,東海黃海南海這幾個就連到一塊,恰恰在這個中間受傷了。那從這個角度,而如果台灣問題的解決,我們再看矛盾來自哪兒?更多來自,一個是美國一個是日本,日本在釣魚島的所求不是釣魚島本身恰恰是台灣,他對台灣是,使台灣脫離中國,他還報有幻想,那如果我們明白了這一點,釣魚島問題對我們來說就是台灣問題。如果說我們在釣魚島回歸祖國這樣一個大前提下,台灣問題就好解決一半,如果台灣問題好解決了,南海和東海就連為一體了,三海一體形成合力,那中國東部地區就穩定的多了,這是我們出發點,所以我們的就說口子很小,我們後勁很大,所以這是我們佔有絕對的優勢。

目前來說,我看日本安培這個政府,就是有點慌亂,慌亂的原因在哪兒,慌亂的原因就是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辦,美國靠不住,四面又靠不住,他還要四處跑,所以他越走越極端,凡是走極端的都是出路小的,所以這是它的問題。

還有最近來說,我們對這個政策,對我們的外交政策是什麼?外交政策更多來說,毛澤東說了一句話說得好,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過去我們搞的是,毛澤東搞的支援第三世界。從政治上各方面,最近我們搞一路一帶,我的理解一路一帶更多來說是交朋友的,它是政治上的要求,政治要求走到哪兒就說我們朋友做,哪怕出點錢,幫人家修點東西,毛澤東當時搞坦贊鐵路的時候,也不是要在裡頭賺多少錢,相反的來說搞完了以後留下了這麼長時間的一種中國和非洲國家人民的這樣一種軟實力。

這種軟實力我們今天通過一路一帶應該進一步在擴大,所以重點來說我們是三個世界,就第三世界,這一次下工夫最多的,習主席下工夫最多的第三世界,我們一路一帶也是向第三世界傾斜,這個是廣交朋友。中國今天如果還需要恢復當年我們的朋友遍天下這樣一種形勢,如果到那種形勢,西方的這樣一種包圍,尤其美國這種包圍來到遠東就化解於無形了。老子說了一下上善若水,水利於萬物而無形,中國目前的情況下,實際上也是用這種方法來破解世界的難題,如果是這種情況下,中國在贏得21世紀都不需要太大的衝突,並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夠比較好的平穩的走向21世紀,還能破解出目前的這些難題。所有這一切前提,必須要有一個基本點我說的這些戰略如果沒有政治前提,戰略就說不清,我們政治前提是保證黨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絕對領導權。第二個保證黨對中國社會主義的領導權。第三保證社會主義制度不變,如果沒有這三個前提的話,後幾個前提,前面說的優勢很快就消失了,所以我所說的這些前提都在這樣的前提下,所以這個我覺得中國最後三點立於不敗之地的最穩定的因素,要想贏得21世紀這是關鍵的,有了這幾點才能守住毛澤東給我們留的遺產,然後再贏得一個新的世紀。

所以未來的世紀,用毛澤東那首詩比,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中國未來走向世界,但是不要為了獲得世界,我們是交朋友,而不要稱霸,稱霸的路是不能走的。所以這樣來說,誰也吃不下這個世界,誰吃下世界要噎死的,世上餓死的人不多,噎死的人多,所以我們要防的是什麼?昨天防著被餓著,未來防著被撐著,所以你為了不撐著,就得謙虛一點,多交朋友。有福之人善退財,也就說歐洲還是歐洲人民的,美洲是美洲人民,亞洲是亞洲人民,所以我們是一截還東國,在亞洲裡頭我們能夠做較大的貢獻,這就是我們的,我理解也就是鄧小平說的小康社會大同目標,安全目標和經濟目標還有我們的道德目標,道德目標我說的應該是高尚的道德,也就是交朋友的道德,還有一個政治目標,政治目標是社會主義,要贏得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勝利


推薦閱讀:

請警惕挑撥民族關係者!
國家安全普法教育宣傳片——《國家安全法》

TAG:中國 | 安全 | 國家 | 世界 | 國家安全 | 格局 | 世界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