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永遠的貧窮和富有
沒有永遠的貧窮和富有有的人永遠貧窮。我認識一家人,買什麼東西都不肯落後,就是這不肯落後,害得一直鬧經濟危機。你可以永遠聽他抱怨錢不夠用,因為缺錢,永遠牢騷滿腹。按說如今家庭中該有的東西,冰箱、彩電、電話、摩托車,最新的VCD機,應有盡有,可還是覺得自己窮,覺得窮,便認定是這社會不好。嫌冰箱太小。彩電已經有了兩台,嫌尺寸還沒到位。咬咬牙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甚至還向別人借一些,剛花完,就發現自己已經又落伍,落伍了,就更仇恨。我們談到西方發達國家,常說那裡的老百姓喜歡消費在前,凡事都預支,動不動就貸款,我認識的這家人,新潮的消費觀念,似乎也像發達國家的老百姓,有理無理,也是先享受起來再說,然而最大的區別在於,外國人的提前消費是有譜的,人家有能耐掙錢,人家把自己的負債當做是一種奮鬥的動力,不像我們,負了債就覺得老天不公平,覺得天下人都負了他。 我還認識一個人,他的消費觀念恰恰相反。錢放在銀行里,始終不肯拿出來用。銀行的錢不用,平時的收入,一定要省下一部分再存起來。人們常說有什麼錢過什麼日子,可我認識的這個人,始終過一種低於自己實際生活水平的日子,有一百塊錢,只捨得花八十塊錢。這種人永遠吝嗇,所有的精明和智慧,都體現在如何占別人的小便宜上。十幾年前,他銀行中的存款比我的十倍還多,和我在一起,卻總是我用錢。不在別人身上用錢,也就算了,關鍵的問題,是還捨不得在自己身上用錢。二十年前,萬元戶是個不得了的事,那時候有一萬塊錢,根據當時的生活水平,似乎一輩子的吃喝都不用發愁。一萬塊錢在今天能怎麼樣,這賬已經用不著我來算,於是我認識的這個人,當年有錢的時候很貧窮,現在一樣貧窮,等於從來就沒有富有過。他對這個社會的不滿,也就顯而易見,因為他總想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總是貧窮,而且越來越窮。 值得一提的是,我這裡提到的貧窮,大都是身邊的人和事,和那些偏遠山區窮困縣無關。我所說的,只是一種相對的窮,因為在我們身邊,有錢和沒錢,從來就不是絕對的。貧窮和富有隻有通過比較,才能感覺出來。有比較才有鑒別,有了鑒別,才能把問題想明白說清楚。有三十四英寸大彩電的人,他可能覺得自己比那些擁有二十一英寸彩電,包括比那些已經買了二十九英寸彩電的人更富有。騎摩托車的人,他可以覺得自己比擁有私家小汽車的人窮得多。因此,貧窮還不僅僅是生活方式,說穿了還是一個心態的問題。
再說我的一個朋友,十年前,他的妻子沒有工作,剛生了孩子,房子不理想。那時候我和他還是同事,單位里常常發一些鮮魚鮮肉,他就發愁,說發這麼多鮮肉乾什麼,他又沒有冰箱,根本來不及吃。他很大度地要把這些鮮肉送一部分給別人。我至今還十分欣賞他的生活態度,因為我覺得他始終有一種健康的心態,從來沒有因為一時的貧困潦倒,顯現出任何怨天尤人的樣子。
我的這位朋友,現在也沒有發大財,但是經濟狀況已完全改變。如今他腳上穿的是一千多塊錢一雙的皮鞋,出門常常坐計程車。他花自己的錢很捨得,去澡堂洗澡,請師傅擦背,付小費的派頭彷彿大款。他花自己的錢花得喜氣洋洋,自得其樂。他沒有因為過去曾經窘迫過,就趕快拚命存錢,只是覺得自己現在這麼消費,很正常,就像過去沒錢時不買冰箱一樣合情合理。困難的時候,既沒想到跟別人借錢,更談不上借錢不還;有錢的時候,也從來不在別人面前擺闊,笑誰誰誰小氣。不妒人有,也不笑人無,他的心態永遠富有。 如果貧窮只是一種現狀,這沒有什麼關係,人來到世界上,就是為了改變現狀。一個積極想改變現狀的人,其精神永遠是富有的,精神的富有是我們這個世界越來越好的重要保證。如果貧窮偏偏只是一種心態,這種心態不加以克服,社會不但得不到發展,還會跌入「只要我不好,大家也別想好」的怪圈。精神的貧窮是很多災難的根源之一。
推薦閱讀:
※賈平凹談新作:沒有細節一切等於零
※凈空法師:如果能精進一年就能把過去沒有扎的根補出來
※愛情信箱 | 我今年33歲了,沒有真正的談過戀愛
※報佛恩的心沒有,業障很難消
※沒有愛情或婚姻,你就能屌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