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擇偶行為的傳播學闡釋——一種進化論的視角

  

   摘要:信息傳播在動物和人類的擇偶過程中都十分重要。性選擇帶來的壓力使每個個體都變身傳播專家,進化出豐富的傳播策略:通過聲音、體態、身體器官或文化裝飾來進行包裝、宣傳、修飾或掩蓋,最大化自己的利益。進化中的不同壓力使兩性擇偶中的傳播策略有所差異。由於發明了語言和文化,人類擇偶中的信息傳播遠較動物世界複雜。現代婚姻市場中的信息渾濁與傳播失靈普遍存在。現代性的擴張使當代人擇偶面臨巨大的傳播迷局。從進化論的角度來分析人類的擇偶行為,我們可以獲得關於傳播與人性的新的理解。

   關鍵詞:擇偶行為 性選擇 傳播學 婚姻市場 進化論

  

   自從有了生物以來,為了繁洐後代,擇偶行為便已然存在了。進化中的擇偶問題也因此應運而生:能不能選擇到合適的配偶,如何選擇優秀的配偶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擇偶關乎生命基因的延續,對動物如此,對人類同樣如此。

   所謂擇偶,即動物和人類世界中進行性選擇的過程。[]凡是要通過兩性結合進行繁殖的動物,都會碰到性選擇的問題。美國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指出:"對配偶或性伴侶很挑剔,在自然界並不是人類獨有的特色,其他許多(名義上)實行單偶制的物種,由於配偶關係也是長期的,所以尋找配偶時也頗為講究。"[]就人類而言,這一過程和人類的進化一樣古老。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一首《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求偶行為。鳥兒通過叫聲來傳遞擇偶信息,人類的求偶則更加豐富,既可以用語言,也可以通過非語言方式來傳達愛意,還可以通過藝術作品或行為,如歌唱、吟詩作畫等方式來表達對異性的愛慕。可見,擇偶過程是一個典型的信息傳播與溝通過程,它既有個體的特點,也表現出群體行為的特徵。在進化過程中,動物和人類都發展出了一整套傳播策略來擇偶,以提高其成功率。可以說,如果從擇偶的角度來看動物和人類,我們會發現,每一個個體或群體,都堪稱傳播學大師。它們有的善於宣傳,有的善於偽裝,有的採用視覺傳播,有的採用聽覺或嗅覺傳播方式,豐富多樣。從進化論的角度來審視動物和人類的擇偶行為,我們可以看到傳播的極端重要性。為了適應擇偶過程中的信息傳播困境,動物和人類甚至進化出了一些特殊的生理、心理或行為特徵。這一點正如美國生物學家戴維.巴斯(DavidM.Buss)所指出,人類的很多行為都源於擇偶過程中相互適應的協同演化。"因為祖先時代的女性渴望男性擁有較高的地位,男性便進化出了獲得地位、炫耀地位的動機;因為祖先時代的男性渴望潛在的伴侶的年輕和健康,女性便進化出了顯示年輕、健康的動機。在吸引配偶的競爭中,個體需要在異性最熱切渴求的特徵上擊敗競爭者。這是一種協同進化(co-evolutionary)的循環。"[]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人類的擇偶行為,我們可獲得關於傳播與人性的新的理解。

   一、信息傳播在擇偶行為中重要性與多樣性

   不論動物還是人類,擇偶的目標都是要選擇合適的對象與之發生性關係或結為連理。但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如何找到意中人呢?又如何在眾多的同性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抱得美人歸呢?實力當然重要,讓異性知道自己有實力則更加重要。如果不能正確傳遞自己的實力信息,那麼在擇偶過程中註定要失敗。

   動物不會說話,但他們自有高招。各種動物其發出信號的方式不同,但傳播的意圖則非常明顯。有些通過視覺信號來傳播。如在猿類中,雌性的發情信號主要表現在臀部的性腫脹,臀部的形狀和顏色成為雌性向雄性發送性刺激信號的主要手段,而雄性也發展出對這些信號的敏感性。雄孔雀則通過開屏在雌孔雀面前展示自己的性吸引力。有些動物則通過聽覺信號來傳播擇偶信息。蛙類通過叫聲來表達愛意。雄性牛蛙會在池塘邊發出響亮的蛙鳴,雌性則會仔細傾聽。蛙鳴聲音越大,越洪亮,對於雌性的吸引力越大。[]鳥類的叫聲更是擇偶調情的信息手段。一到擇偶季節,鳥類不憚厭煩的運轉它們的歌喉。

   人類擇偶也依賴自己的傳播武器。和動物一樣,人體本身也是個傳播系統,有豐富多樣的信息發送器和接收器。生物學家莫利斯(DesmondMorris)指出,人類在傳達性信息方面,胯間、肚臍、臀部、腿部、腹部、腰部、乳房、肌膚、肩頭、頜骨、面頰、眼睛、眉毛、面孔和頭髮等都是一種性感信號,可以傳達性吸引方面的信息。在他看來,我們每個成年人其實隨時都在展示和閱讀他人的性感信號,同時也在限制自己和他人的性感信號。並且,人體自帶的傳播系統其組合方式比動物更為多樣。"人體部分不再單獨展示,而是同時展示,以組合的形式、在具體的語境中觀察。其組合氣象萬千,其語境變換多樣,社會交往之所以繁複多彩、令人神往,概源於此……我們總是努力發出一套平衡的信息,有些是吸引人的親密行為,有些又是在排斥親密行為。"[]

   比之動物,人類還創造了語言和文化,用於溝通和傳播信息,這使人類擇偶中的信息傳播行為更加複雜和多樣。但不論這種文化豐富程度如何,其生物學基礎還是不容忽視。實際上,不論語言還是文化,都是在人類進化中獲得的。正如跨文化研究大師霍爾(EdwardT.Hall)所認為的,文化是一種活動,紮根於沒有文化、沒有人類的悠遠的過去。"文化行為是生物進化過程中演化出來的。倘若沒有低等有機體生成的基礎文化系統,人類的一切成就是不可能實現的。人類出現在地球上時,構成文化基礎的大部分進化業已完成,我們認為具有人類基本特徵的基礎系統就已經形成了。"[]

   我們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人類和動物共享許多擇偶行為中的信息傳播模式。儘管語言溝通在人類擇偶過程中十分重要,但非語言溝通的作用有時更大。美國婚戀社會學家大衛.諾克斯(DavidKnox)和卡諾琳.沙赫特(CarolineSchacht)指出:兩性間的溝通是兩人交換信息和感受的過程,有高達80%的人際溝通是非言語的。"無論一個人說話的內容是什麼,抱著雙臂、缺乏眼神交流與說同樣的話時溫柔地接觸並伴有眼神交流所傳達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經常會注意互動中非言語線索並賦予它們更大的重要性。"[]我們確實也能觀察到,人類許多擇偶方式似乎與動物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擇偶中體能的展示,這一點不僅對於雄性的猴子、猩猩、獅子等動物是重要的,對於現代男性而言,同樣重要。實際上,現代男性依舊將展示身體和運動技能作為吸引女性的重要裝備。對健與美及力的展示構成了一種宣傳策略和有效信號。在古代社會,一位男性擇偶的優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力量、武藝和戰鬥能力,他要通過殺死獵物或打敗其他男性來證明自己的實力,這樣的男性也能夠擁有更多的妻兒。進化生物學家戴維.巴斯(DavidM.Buss)指出:"展示身體和運動技能在傳統社會和現代西方文化中仍然保持著強大的吸引力。炫耀身體在吸引短期性伴侶時比吸引長期伴侶時更加有效。因為這似乎顯示這樣的男性能為女性提供更多的後援保護。[]

   通過藝術性手段如歌唱和舞蹈來進行擇偶,動物在用,人類也在用。生物學家指出,幾乎全部的乃至最低等的動物種類或多或少都能歌善舞。猴子就用不同的聲調來表達強烈的感情--憤怒、急躁、高興或恐懼。人類顯然也和動物共享了這種傳播模式。在達爾文看來,音律和節奏是人類的男祖先或女祖先,作為引誘異性的手段而發明的。他認為,歌唱由來已久。"我們人類的祖先,無論男女,在取得具有音節的語言來表達相互愛慕的能力之前,大概會用音樂的聲調和韻律來彼此互相誘引。可惜我們對於四手類動物在戀愛的季節里如何運用它們的嗓音這一方面知道得實在太少,使得我們無從判斷當初我們祖先中開始取得歌唱習慣的究竟是男的一方還是女的一方。"[]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許多文化中觀察到,歌唱是一種重要的擇偶信息傳播手段。非洲的黑人,感情一激動,往往會不由自主地唱起歌來,另一個黑人則會用歌唱來回答,霎時間,在場的同類像觸了音樂的電波似的,異口同聲地哼出一曲曲和歌來,彷彿一個派對。在中國的許多少數民族,至今還通過對歌來情定終身。如湘西土家人就"以歌為媒",自由戀愛。土家族的傳統情歌大致可分為試探、贈心、盟誓、離別、思念、成婚等,基本上反映出原始的自由戀愛的全過程。他們無論是勞動幹活,還是趕集或路上相遇,男女之間總是盤歌以通情感,男女有意就一曲曲唱下來,甚至私定終身。在每年正月的祭祀儀式結束後,老年人出場,"青年男女便盡情狂飲狂歡,在歌舞中自由談戀愛,無拘無束;情意濃厚了,就可以相約至山林幽會。如果兩男爭一女,或者諸男追一女,女子往往要男子比武射箭,擇勝者為意中人。"[]

   動物和人類擇偶的"性選擇"甚至塑造了他們的生理與心理特徵。擇偶過程中最容易被觀察到的體表特徵就是如此。賈雷德.戴蒙德指出:"人類體表特徵的地理差異,主要是"性的選擇"(sexualselection)造成的,也就是我們的擇偶過程造成的。"[]生物學家注意到,很多擇偶信號在進化過程中逐漸變成了恆定的第二性徵,成為一種可遺傳的"宣傳品"或說"信號發射器"。在許多動物身上,有一些形態特徵並沒有明顯的生存價值,卻因有利於吸引異性或威嚇同性競爭者而被保留下來。如雄孔雀的漂亮尾巴,雄獅的鬃毛,雌狒狒發情時紅艷艷的外陰部以及非洲長尾維達鳥等,都是性選擇發展出來的第二性徵。這類"身體廣告"要宣示的意義是:這些標記代表著"優良的基因",相當於一種"榮譽勳章",用以傳達信息,吸引異性。

   達爾文認為,人類祖先中間也存在這樣第二性徵的遺存。例如,男性毫無實際用途的鬍子極有可能只具有擇偶中的廣告功能。在他看來,我們類人猿一般的男祖先是把它作為一種裝飾品、用來取媚於異性、或激發異性的。因為鬍子的裝飾來可以顯示其男人氣概,傳遞一種有競爭力的信息,因而有利於求偶中的競爭。[]久而久之,這一傳播武器就遺傳了下來。男性還有許多與性有關的身體特徵,比如喉結、突出的下巴等等,都是第二性徵,也與擇偶中的性選擇有關。

   人類女性也有許多鮮明的第二性徵,例如乳房,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的乳房,都只在需要哺乳時才隆起,只有人類女性的乳房常年隆起,而且女人乳房的半球形狀,不僅對哺乳沒有幫助,反而有妨礙。因此,女人的乳房這一性徵也只能解釋為是性選擇中的進化產物,同樣起著吸引異性的"人體廣告"的功能,其性吸引功能可以從男人對女性乳房的"性趣焦點"上顯現出來。與此類似,女性的其他第二性徵還有光潔細膩的皮膚,修長的脖子,更細的腰和更低的腰臀比,堆積了更多脂肪的臀部,紅潤豐滿外翻的嘴唇(其豐滿和外翻程度比男性顯著),細而清晰因而更具表現力的眉毛以及體毛的缺乏等等。[]這些都是傳達"性信號"的有力的傳播載體和工具。在人類擇偶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那麼,又是什麼造成了人類兩性的不同呢?這就需要比較兩性的擇偶壓力和性選擇策略。正是進化中的兩性差異使得兩性擇偶中的傳播策略有所不同。

   二、擇偶壓力與兩性有別的傳播策略

   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1871)一書中寫道:"在動物王國的各種生物中,無論是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魚類、昆蟲甚至是甲殼類,性的差異基本遵循同樣精確的法則:雄性幾乎總是追求者……也只有公的或雄的才裝備有向他們的情敵進行戰鬥的特殊武器。他們一般要比母的或雌的長得強壯些、高大些,並且天生備有勇敢善斗的必要的品質。"[]為何人類和動物界一樣,都是雄性扮演追求者,而雌性扮演接受者呢?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人類性別的生物學和心理學的差異是由配子差異造成。兩性細胞在解剖學上差異極大。人的卵子比精子大8500倍,這種差異的後果是女性在每個性細胞中都需要更大的投資。一個女人一生只能生產400個左右的卵子,最大的可能也只有20個卵子成為孩子。懷孕、分娩、撫育後代的代價就更大了。相反,一個男人每次射精就能放出數億個精子。他一旦給女方授了精,純粹的生理義務也就完成了。他的基因將和女方的獲利相等,但投資卻小得多。[]由此造成的兩性衝突不僅是人類的一大特性,而且大多數動物都存在這個問題。

   這種生物學的差異造成了兩性擇偶策略的不同。就雄性而言,如果能給更多的雌性授精,那將會傳播更多自己的基因,從遺傳適應的進化標準看,無疑是有利於自己的。雄性多娶多佔的"花心行為"因此是一種本能。但對於雌性而言,其撫育後代需要非常大的投入,而且往往難以獨立完成,需要雄性的助力。因此他在選擇配偶的時候會仔細挑選,會傾向於選擇那種將所有資源都投入自己後代撫育當中的雄性,因此雌性本能地會反對雄性的額外交配,千方百計地要使其對自己進行"專項投資"。進化心理學家提出了"親代投資理論"(parentalinvestmenttheory)來解釋兩性的差異。這一理論認為:一個物種中,如果一種性別成員對子女的投資越多,那麼這種性別的個體在選擇配偶時通常會更加挑剔。相反,投資較少的那種性別的個體在選擇配偶時則不那麼計較,但是和同性競爭者之間的衝突卻往往更加激烈。[]

   這一發現適合於人類。在性策略上,女性面臨的一個基本約束是,由於卵子的稀缺性以及撫育後代的高投入成本(時間長、投入多),所以她們不會去追求配偶的數量,而是更會追求男性的質量。女性在為自己挑選丈夫時,注重的是他養護妻兒的能力和意願,包括財富、權力、情感專一、是否喜歡孩子等,在為孩子挑選父親時,更注重他的遺傳稟賦,比如健康、智力和性吸引力等因素。就長期擇偶而言,女性往往要綜合判斷對方的條件。而對於男性而言,追求配偶數量最大化是一種生物本能,因為這有利於其基因的擴散。從進化的角度看,男性最看重女性的生殖能力,因此凡與女性生殖能力有關的線索指征如年輕、體態勻稱、健康漂亮等都能夠吸引男性的注意。當然,為了保證父權的唯一性,男性也非常注重女性的貞潔與忠誠。在人類不同文化中,男女兩性的擇偶偏好大體一致。這說明兩性擇偶偏好的形成生物進化因素的影響遠遠大於文化因素。

   這種擇偶中的兩性偏好也可以從徵婚廣告中看出來。人們傾向於在徵婚廣告中刊登那些大多數男性或女性所要求的特質。徵婚廣告對於自己的宣傳無疑會有"自我美化"的傾向,但對於對方的要求,則反應了人類的進化心理。心理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刊登廣告的女性通常重視男性的兩個信號:財富地位以及願意對兩人關係進行投資的強度。相反,刊登廣告的男性則主要看重女性生理方面的吸引力,如要求比自己年輕,漂亮等。[]

   社會學家則發現"擇遇梯度"(matinggradient)(指丈夫通常會在年齡、教育和職業成功方面比妻子更優越)普遍存在於人類的不同文化中。通常,丈夫總是比妻子年齡大,受教育程度高,收入也會更高。這在美國2006年的一項社會調查統計中得到了證實。[]大衛.布斯(DavidBuss)在1989年對全球37種區域文化中對配偶的偏好進行了研究,同樣得到了女性比男性更加看重配偶經濟實力的觀點。[]其他的許多量化研究也都表明,女性在擇偶的過程中偏愛有權力、地位和資源比自己大的男性;而男性偏愛外表有吸引力、有好的家務勞動技巧、比自己小的女性。[]"男人好色,女人貪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古以來男女兩性在擇偶問題上的差異,這實際上也構成了一種均衡。在《人類婚姻史》一書中,韋斯特馬克指出,人類婚姻往往受到經濟因素的很大制約,因而其實質是"實利婚姻",而不是愛情婚姻。從"人類的性選擇"、"作為結婚條件的諸方意願"、以及"結婚率和結婚年齡"這幾個方面來看,"實利婚姻"的性質非常明顯。[]這一點在中國文化中表現也得十分明顯。《禮記.曲禮》中有"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的說法,《周禮.地官.媒氏》也說:"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現代也是如此,北京大學心理系的一項研究統計了中國女性自1985-2000年的擇偶標準的現狀和變遷,其定量研究結果顯示:女性擇偶時仍舊最為關注男方的社會經濟條件,但是體現社會經濟條件的具體內容有所變化,表現為對男方學歷和職業的關注稍有下降,而對財產、事業的要求有所上升,體現了擇偶趨向於實惠化趨勢。[]

   人類擇偶中的信息傳播與兩性的擇偶偏好是緊密關聯的。當了解對方的偏好後,雙方都會傳達能夠滿足對方需求的有價值的信號,如果發現對方傳達的信息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期待,則擇偶無法繼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際傳播研究者E.羅洛夫認為,傳播總是與"獲得有價值的資源"有關。羅洛夫將人際傳播定義為"處於一個關係之中的甲乙雙方藉以相互提供資源或協商交換資源的符號傳遞過程。"[]男女之間的交往也被他看作一種社會交換關係,這種交換在約會和戀愛階段就開始了。"我們的文化所要求的不成文的義務是,男方為女方提供某些有形的回報(如請吃飯,請看電影,或者贈送鮮花),女方則有必要報以好感或在某些場合給予溫情。雙方似乎都明白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儘管他們可以明知而不做),否則關係將難以為繼。"[]可見,擇偶的過程也即資源交換與符號傳遞的過程,兩性各取所需。在婚姻市場上,女性會尋找有她期待品質的男性,而男性也會盡量發出自己這方面的信號使自己中選。反過來,男性也會搜尋有自己中意品質的女性,而女性也會盡量發出自己的信號。如果所有信號的發出者和接受者都是誠實可信的,且發出的信息真實度高,那麼擇偶就會變得相對簡單。然而,現實的情況遠比這更為複雜。人類不是像動物那樣赤裸裸地進行資源交換,也不僅僅依賴一些原始的信號進行交流。人類是依賴於理智、語言和符號進行社會互動的。擇偶過程充斥有意識的包裝、宣傳各色各樣的虛假信息,這使得現代人類婚姻市場的信息混濁度非常之高。

   三、擇偶中的炫耀與虛假宣傳

   在現代人類社會,尋找一個合適的配偶通常是一個漫長漸進的過程,這當中要經歷一系列的階段。亞當斯(Admas,1986)確定了趨向婚姻的四個階段:1.創造交往機會階段。依靠外表的吸引,做出對發展關係有利的行為,可以表述為"創造機會發出訊息的階級";2.積極的自我表露階段。通過相互的自我表露了解對方,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的信息往往被用來評價雙方是否相似。3.角色相容和移情階段。這一階段的自我表露程度進一步加深,雙方的理解更加深入。隨著表露的加深,信任和猜疑的可能也都在提高。4.認定和做出承諾階段。這一階段經過對了解信息的分析,彼此認定對方,相信這是合適的關係,並在內心向對方做出承諾。[]我們可以發現,不論在擇偶的哪個階段,傳遞信息、溝通信息與判斷信息都十分重要。從某種意義上看,擇偶的過程就是一個信息溝通過程。當然,出於兩性擇偶策略的不同,在任何一個階段,都可能存在宣傳、偽裝甚至欺騙。這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婚姻和愛情既充滿了誘惑,也充滿迷惑和陷阱。

   公元1世紀羅馬人奧維德(Ovid)在其《羅馬愛經》(TheEroticPoems:TheArtandLove)中寫道:"面部有多少種表情,心靈就有多少種情緒。要想俘獲一千顆心,你就需要一千種不同的策略。"[]這些策略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自我包裝和宣傳。如果我們將"宣傳"定義為"有意圖地、系統地塑造感知、操縱認知和指導行為以達到進一步強化符合宣傳者目的的某種反應"的話,[]那麼,在自然選擇與性選擇的競爭中,我們每個個體都已經進化成了宣傳大師。

   在擇偶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本能地宣傳自己吸引配偶的那些優勢,而掩蓋自己的弱點。這種本能正如社會學大師庫利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中所指出的:"每個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個偽裝者。在想給他人留下好印象的願望推動下,我們多少都會有一點故作姿態,因為我們作為社會性的、富於想像的存在,必須注重自己的外觀……當我們向同伴表明自己時,無論是筆頭還是用講話表達,我們都會裝飾一下自己。"[]另一社會學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所闡述的也是這一思想: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在進行印象管理,視場景的不同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前台與後台之間進行切換。[]這種自我表現的"選擇性傳播"幾乎是一種生物本能,在其他動物身上我們也能看到。為了提高擇偶的成功率,動物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宣傳手段,包括花言巧語或賣弄炫技。如雄孔雀的開屏就是一種"炫耀性行為"。特別是一些公鳥,有的炫耀叫聲,有的炫耀築巢技術。人類的這種本能顯然來自於長期的演化,在擇偶過程中更是常見。可以說,沒有不搞宣傳戰的擇偶競爭。正如生物學家Buss指出的:"無論吸引長期配偶還是短期配偶,都需要進行炫耀(display),就像織巢鳥炫耀自己的巢、蠍蛉(Scorpionflies)炫耀自己的結婚禮物一樣,男性和女性在擇偶市場上都有必要誇耀自己的貨物。"[]不過由於男性和女性的欲求不同,擇偶策略有差異,因此他們炫耀的內容與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男性的炫耀與宣傳

   生物學家發現,和雄性動物一樣,人類男性也努力炫耀自己的資本以吸引配偶。達爾文早就發現了這其實是一種"宣傳"。他舉例說,南美洲裸體的印第安人不惜工本地來裝潢自己,一個身材高大的男子,不辭兩星期的辛勤勞動,來賺取足夠的交換價值,為的是換得把他全身塗成紅色的必要的"赤卡"(chica)。很多原始民族都用羽毛、頸圈、手鐲、耳環等等裝點自己。北從北極圈各地區,南至紐西蘭,任何大國里都有些文身、文面或雕題的土著居民。[]這顯然是一種裝飾和炫耀性行為。實際上,從遠古社會的酋長到今天的"土豪",都喜歡帶穿戴昂貴的手飾,或康慨地贈送禮物來顯示自己的優勢地位。

   男性擇偶中的炫耀性行為,其展示與宣傳方式多種多樣:從肌肉、頭髮、體型、氣味、聲音、飾品及談吐等都可以成為宣傳的渠道,訴諸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觀渠道。戴維.巴斯(DavidM.Buss)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項有關配偶吸引的研究,發現了男性和女性在吸引配偶時採用的多項宣傳策略。其中男性的宣傳策略包括:吹噓自己的成就、談論自己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對他人遇到的麻煩表示同情,主動進行視線接觸以及穿戴性感的服飾等共有一百多種行為。研究人員將其簡化為28個相對不同的類別。[]

   男性最常用的宣傳技巧之一就是炫耀有形資源。因為資源最為女性所看重,因此這種宣傳顯得十分重要。Buss指出:"就像雄性走鵑(roadrunner)向雌性提供獵物以獲得交配機會一樣,男性向女性提供資源,這是他們吸引異性的主要方式。"[]而且有形資源是可視的,也有利於提高宣傳效果。男性通常樂於炫耀自己的財富、地位或極高的賺錢能力。或一擲千金以打動女性,或駕駛昂貴的汽車,或告訴人們自己在工作中有多重要,以及吹噓自己的成就等等。常用的帶有欺騙性的技巧就是通過誤導女性對他們事業前景的看法而在自己擁有的資源方面欺騙女性,例如誇大他們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威望等等。

   除了資源,"愛和承諾"也是女性十分看重的擇偶標準。前文已提及,在女性的擇偶策略中,一是要考慮男性撫育孩子的能力,即資源的多少;二是要考慮這種投資的排他性和一貫性,即男性對自己的忠誠度。"女人不僅應該考慮品質的可靠信號,還應該考慮男人的動機和承諾,一串閃亮的鑽石項鏈,不能保證他在往後10年或20年仍對你始終如一,長久的承諾與投資能力同樣重要。"[]顯然,承諾的信號能幫助男性吸引女性,男性自然會在這方面有所表現。

   男性如何傳達承諾呢?一種是語言上的信誓旦旦,一種是行為上的愛意表達。兩者都是非常好的承諾信號。"海誓山盟"顯然是有效宣傳。《羅馬愛經》這樣提醒男人:"你須要大膽的發誓,因為引動女人的是誓言。"誓言意味著承諾的可靠性。展示愛意則提供了承諾的另一種指征。男性如果能夠通過為一位女性做一些特別的事情,對她表現得一往情深或是說"我愛你"來吸引她,則往往容易成功。此外,展示善良和體貼也能顯示"承諾",並且在成功的吸引策略中表現顯著,這即是一種"暖男策略"。Buss指出:"對於女性遇到的問題表示理解、敏感地感受女性的需要、對於女性表示同情並給予其幫助的男性,往往能夠成功吸引到長期配偶。因為它可以傳達一個信號:男人關心她,而且願意對她投入資源,它標誌著長期戀愛而不是短期性關係的興趣。"[]

   虛假的展示就成為男性的一種欺騙性的宣傳。例如"裝蒜"、"逞強"或"逞能"都是一種虛假宣傳。進化心理學中關於欺騙的研究發現:男性會試圖使用某些策略在他們的目的上欺騙女性。男性比女性頻繁得多地裝作對發展一段長期關係很感興趣,而實際上並非真的感興趣;裝作關心一位女性,實際上並非真的關心。即便不是為了結婚,而只是為了短期的性關係,男性也很清楚,假裝具有長期意向這一傳播策略對於吸引女性來說更為有效。心理學家williamTooke和LoriCamire(1991)在大學生中研究了欺騙性的吸引策略。他們一共收集到了男女性為吸引對方的欺騙方式多達88種。男性的欺騙方式包括:在自己的事業前景上誤導異性,經過異性成員時收緊自己的肚子,當有異性成員在場時表現得比平時更值得信賴和更加體貼,以及腦中想著性時卻表現得對性關係毫無興趣等。他們的這個有關欺騙的研究發現:男性為了吸引女性,會表現得比真實情況更加有禮貌、更加體貼,看上去更加沒有防備。[]

   由於男性在追求擇偶的長期關係和短期關係中使用了雙重策略,使女性有時難以識別其真實目的,這給女性帶來了的適應性問題。女性如何清楚評價男性的真實特徵和意圖對於自身的利益至關重要,一旦判斷失誤則要付出沉重代價。因此在進化過程中,那些面對男性炫耀、宣傳及欺騙時,具有高度鑒別能力的女性,具有更大的適存度。

   (二)女性的炫耀與宣傳

   正如男性成功吸引女性的策略取決於女性對配偶的慾望和需求一樣,女性的吸引策略也建立在男性擇偶偏好的基礎上。由於優質的男性總是稀缺的,女性也需要面臨同性間的競爭,因此在擇偶過程中同樣需要"選擇性傳播",也難免出現虛假宣傳。

   容貌是男性最為看重的女性特徵,這有進化心理學的基礎。從進化史上看,姣好的容貌與健康及較強的生殖能力緊密相關,這促使男性發展出了"以貌取人"的擇偶偏好。而女性也因此發展了呼應男性偏好的"包裝"手段。

   女性吸引男性的策略集中於改善她們的身體魅力,使自己變得更年輕、更健康。這從化妝品行業的發展與興盛中可以呈現出來。"女為悅己者容",從古至今,不同文化的女性都十分看重化妝。女性對於改善容貌的強烈依賴得到大量研究的證明。一項基於大學在校生和新婚女性的調查表明,她們使用化妝品來突顯外貌的次數是男性的二十倍,學習使用化妝品的時間也是男性的十倍。女性通過節食來改善身材的次數是男性的兩倍。女性會在外貌上花費一小時以上的時間,比男性所用時間的兩倍還多。女性換一個新鮮髮型的次數是男性的兩倍,為獲得健康的皮膚光澤而曬日光浴的次數比男性多50%。此外,女性通過改善外貌來吸引配偶的有效性也是男性的兩倍。[]女性的"面子工程"顯然不是多餘的,它是一種有效的擇偶策略,通過自我展示能夠增加自己的身價和競爭力。這有其生物學基礎。Buss指出:從進化論的角度看,因為紅潤的臉頰是男性評價女性健康的線索之一,於是女性人為地搽紅臉頰以吸引男性;因為光滑、潔凈的皮膚是男性進化出的慾望之一,於是女性遮掩斑點,使用保濕乳液、緊膚水以及面膜;因為有光澤的頭髮也是男性進化出來的慾望之一,於是女性加亮、漂白、淡染或濃染他們的頭髮,而且通過吹風機、蛋黃或者啤酒來保持發質;因為豐滿的紅唇能夠激發男性的慾望,於是女性巧妙地使用唇膏,甚至用膠原注射來使他們的雙唇更加豐滿。此外,因為堅挺、年輕的乳房能刺激男性的慾望,於是女性進行乳房植入和重塑手術。[]現代美容業的發展為女性提供了越來越多的修飾技術和"改裝"機會,但也對男性的識別能力提出了挑戰,"人造美女"常常以假亂真。

   適當地"賣弄風情"也是女性常用的宣傳手段。社會學家西美爾在《賣弄風情的心理學》一文中分析了女性賣弄風情的藝術,在他看來,這是一種表達討人喜歡的意願性信號。根據西美爾的觀察,女人賣弄風情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其一是迷離的眼神。這種"目光中包含著避開,然而同時與短暫的迎合聯繫在一起",傳遞著欲拒還迎的信息。其次還有搖曳的走姿。扭來扭去的走姿"在持續交替的節奏中意味著面向和轉離"。[]這種若即若離的方式既彰顯賣弄又呈現著某種矜持。除了運用自己的裝扮和身段語言,女人還會藉助花花草草、貓貓狗狗、小孩或者是其他身邊的小物件來展示自己的風情。通過這種"賣弄"女人抬高了自己的"價值",更激發了男人的喜愛與熱望。[]

   除了"風情萬種",展示純潔與忠誠也是女性在演化過程中極為重要的擇偶宣傳策略。由於人類女性進化出了"隱秘的排卵期",這種隱秘手段使得群婚時代的男性難以確定自己父權的真實性。"為別人養孩"也成為男性最為擔心的事情。在進化過程中,為確定父權的唯一性,男性不得不在對女性的忠誠有所要求。一些制度性的設置,如一夫一妻制、對女性的特別規則(如儒家的"三綱五常"、非洲國家的"割禮")等得以演化出來。就長期擇偶而言,男性總傾向於挑選忠誠度專一度高的女性為妻。為迎合男性這一偏好,女性也會通過顯示忠誠來獲得男性的青睞。[]研究發現,在女性吸引男性的130種吸引策略中,保持忠貞、不同其他男性發生性關係被證明是吸引永久性伴侶的最為有效的策略。[]當然,這種展示有時候也可以通過偽裝表現出來。

   有意"示弱"有時也是女性擇偶中的傳播策略。一些名校的女生為了吸引男孩子的青睞,有時就通過裝傻來吸引男性。戈夫曼寫道:"美國的一些女大學生曾經---現在無疑也這樣-故意在與其約會的男孩子面前降低自己的智力、技能和自決性,由此來顯現一種頗為深沉的精神自律,儘管美國女孩的浮早已聞名於世。據說,這些表演者會讓她們的男朋友滔滔不絕地向她們解釋那些她們早已知道的事情;她們會對才智不如自己的男朋友隱瞞自己精通數學的才能,她們也會在打乒乓球比賽時,最後放棄已經到手的致勝機會。"[]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女性的柔弱順從暗示了男性無需擔心他的接近會引起敵意的反應。女性表現順從或無助也可能會引發大量男性的接近,擴大了潛在的配偶的範圍,從而製造了更多選擇的機會。[]

   保守矜持或靦腆的女性也能提高自己在長期擇偶中的身價和宣傳效果。表現靦腆(Actingcoy)是顯示難以獲得(unavailable)的是一種重要的宣傳策略。女性裝作對喜歡的人不感興趣或是表現得難以追求,被認為會增加對男性的吸引力。並且在長期擇偶策略中更為有效。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同時向男性傳達了讚許性和忠誠性的信息。男性會認為,如果他們能夠輕易地得到一名女性的垂青,那麼其他男性也可能輕易得到這名女子,該女性的忠誠信號從而打了折扣。[]而如果表現得不那麼容易獲得,且較靦腆則意味著她的忠誠度的可靠。利用這一信息線索,"裝作難以接近"或"假裝拒絕"也就成為女性擇偶中的一個重要的傳播策略。這一技巧在《羅馬愛經》中也有闡述,這本書這樣告誡女人:"太容易垂青是難長久培養愛情的,在溫柔的歡樂中應該夾入些拒絕的,讓他剩在門口,要使他不停的哀求和威嚇。清談的東西他們是不喜歡的,一種苦的飲料倒能打開他們的胃口。當一個新的情郎墜入你的情網時,你要使他起初自慶能獨嘗,不久你便得給他一個你另有所鍾,而你的思眷並非他所得的恐懼。如果沒有這種戰略,愛情就老去了。"[]"裝清高"或"假意拒絕"的有效性源於它向男性傳達了兩種信息:擇偶市場上的讚許性和只有他能夠獲得性接觸的信號。當然,任何包裝和宣傳也都要建立在一定的事實基礎上。如果一名女性有著長期的隨意性的關係史,那麼她要裝出貞潔和忠誠對她而言就比較困難,除非她能保證些歷史信息不被任何人知曉。

   (三)人類特有的傳播策略

   從進化論的角度看,人類擇偶中很多信息傳播方式在動物世界也普遍存在。但與動物相比,人類的宣傳更具特色。

   首先,人類的炫耀行為與宣傳方式遠超動物。威爾遜在《社會生物學:一種新的綜合》一書中指出:研究發現,最高等的社會脊椎動物,在其整個"信息儲存庫"中也不過30或40個獨立的炫耀。MartinH.Moynihan編輯的資料指出:某些魚類有最小的炫耀數10個,而恆河猴有最大炫耀數是37個。[]動物通訊普遍缺乏信號的多樣性,這似乎與人類語言的無限多樣性形成了鮮明對比。不過也許正是因為有了豐富的語言,人類擇偶中的虛假宣傳複雜性也遠遠超過動物。GeoffreyMiller(2001)指出:在進化方面激勵人類發展欺騙本領的因素中,其中語言扮演了重要角色。[]人類的花言巧語比起動物來,確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次,人類還會搞"抹黑"宣傳。動物擇偶通常只是表現自己的優勢,而人類的宣傳不但會抬高自己,而且還會貶低別人。通過語言或非語言行為詆毀競爭對手,是人類擇偶中常見的傳播策略。研究表明:人們常常使用語言來操縱一個人的社會聲譽,比如在擇偶中誹謗自己的競爭對手。在Buss&Dedden(1990)關於詆毀的研究中,作者獲得了大學生提出的83種詆毀方式。男性和女性使用這些方式來貶低同性中的一員,使其對異性成員的吸引力降低。典型的詆毀宣傳包括:散布關於競爭者的謠言、取笑競爭者的容貌、嘲笑競爭者的成就以及告訴別人競爭對手患有性傳播疾病。作者的研究團隊將這些行為也劃分為28個類別。他們發現,男性通過詆毀競爭者的資源潛力來削弱他們的吸引力。通常,男性會告訴女性某位競爭對手很貧窮、沒有錢、缺乏抱負並且駕駛廉價車。而女性則會貶低其他女性的外表。在詆毀研究中,女性說他們的競爭對手身材肥胖、相貌醜陋、姿色平庸,而且一點身段沒有。[]對於女性來說,取笑競爭對手的容貌在短期情境中比在長期情境中更加顯著有效。而另一個有效武器就是貶低對方的忠誠度。女人們很知道這一點。在婚姻市場中競爭優質男性時,詆毀對手不忠或濫交是女性在婚姻市場競爭中最為有效的一種策略。如正面宣傳策略一樣,詆毀抹黑策略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也是因為它充分利用了異性的擇偶心理機制。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在擇偶過程中偽裝與宣傳無處不在。這也使男女兩性不得不競相提高反宣傳的能力。《羅馬愛經》一方面告訴男人"你須要大膽的發誓",另一方面又告訴女人"不要輕易的相信,太輕易的相信是很危險的"。這道出了擇偶中信息難題。就進化而來的兩性傳播策略而言,男性總是試圖獲得性利益而不付出承諾的代價。他們善於隱藏真實感情,偽裝出表面的承諾以獵取芳心。女性由於在性方面較保守,總是要求男性證明自己懷有誠實的意圖並且願意承諾。女性致力於看穿可能的欺騙,發現隱藏的實情。這種鬥爭和博弈長期存在於兩性擇偶過程中,並影響了兩性在信息能力上的差異。在進化心理學家GeoffreyMiller看來,求偶對包括信息傳播與識別在內的認知能力的需求促進了大腦皮層的發展。因為男女不同的繁洐戰略,為欺騙和偵測創立了巨大獎勵。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那些善於欺騙女性的男性(能獲得更多的播種機會)和善於識破男性謊言的女性(更有利於保全自己)被選擇了出來,具有更大的生存適應度。[]不過,這種進化就如貓鼠遊戲,男性越善於說謊,女性則越善於識謊。反過來女性越善於識謊,男性也變得更善於說謊。[]兩性博弈時有勝負,因人而異,因地而異。

   四、案例分析:人類騙婚行為中的傳播迷局

   "戀愛時期女孩們並沒有說出她們想要的全部,男孩們則不能全部落實他們所說的。"[]不論短期擇偶還是長期擇偶,謊言總是普遍存在,也總有人上當。和古代社會一樣,騙性騙婚現象也廣泛存在於現代社會。在中國社會,相關的報道也常見諸報端。通過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進一步審視擇偶過程中的傳播迷局。下面摘錄的兩個個案來自媒體的公開報道:

   案例1:29歲的張女士是青島某輔導學校的老師,研究生畢業的她才貌俱佳,月收入過萬元。張女士個性內向,不善交流,為找到人生伴侶,她註冊了百合網的會員,希望能夠千里姻緣一線牽。不久,張女士通過該網站結識了王某。王某自稱單身,本科畢業,在廣州跟朋友合夥經營一家西餐廳,收入可觀。之後,王某經常通過QQ對張女士噓寒問暖,傳達愛意,二人的感情迅速由線上轉到了線下,之後不久就同居了。此後一年,王某不斷以餐廳周轉資金短缺、父親腦出血需錢治療、為張女士買房為由,先後多次向張女士借錢。張女士堅信王某對自己的痴心,先後將十多萬元借給王某。2014年1月份的一天,張女士與王某手挽手逛街時,意外被來青島旅遊的王某的妻子撞見。一場鬧劇中張女士才知道,王某學歷只是小學畢業,是棲霞的一名果農,而且已婚,還有個三歲的兒子。偽"高富帥"的面紗被當場揭開,張女士失望至極後報了警。2014年6月11日,棲霞市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王某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他人財物,數額巨大,行為構成詐騙罪,判處王某有期徒刑三年零四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十萬元。[]

   案例2:56歲的盧成國是浙江臨海人。25年前,他與小他兩歲的張麗結婚。婚後第三年,張麗生下一名男嬰,取名盧波。盧成國欣喜萬分。為了給兒子和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盧成國此後赴外經商,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但事業成功了感情卻出了問題。最終2008年兩人離婚。在離婚時,盧成國將一套價值上百萬的房子贈予兒子盧波,當作兒子將來的婚房。2012年8月,有人向盧成國透露了一個消息:盧波可能不是他親生的,而是張麗與他人曖昧時懷上的。為揭開真相,盧成國打算做親子鑒定來證實傳言。他背著兒子收集了他嚼過的口香糖殘渣,提取了唾液,通過帶兒子做體檢時拿到了他的血液樣本。之後盧成國幾次委託不同的鑒定機構進行親子鑒定,結果都證實盧波確實不是盧成國的親生子。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盧成國先後將盧波和前妻告上了法庭。2013年9月,臨海市人民法院作出了一審判決,確認盧成國與盧波不存在親子關係。法院判定房屋贈與合同無效;2014年6月,法院一審判決張麗賠償盧成國撫養費及精神撫慰金等共計14萬元。[]

   類似上述的騙婚案例我們還能夠找到很多。但這兩個案例顯然足夠有代表性。我們看到,在兩個騙婚案例中,既有男騙女,也有女騙男。這說明擇偶中的欺騙其實不分性別。為了自己的利益,男女都可能偽裝或撒謊。

   上一節中講到的許多男性的宣傳策略在案例1中都有體現。男方有針對性地釋放了女方所需求和期待的虛假信號。儘管女性在擇偶過程中會綜合男性的資源、外形、學歷、工作、收入、性格等多方面來綜合判斷其品質。但事實上,除了可見的身高長相,其餘肉眼不可見信息都需要去核實才能驗證真假。在案例1中,我們可以看到,該男標識自己"優秀"和"成功"的幾個標示性信息:"本科學歷"、"開餐館"、"高收入"全系虛假信息,女方沒有核實出來。而該男"噓寒問暖,傳達愛意"的做法又深合女性擇偶的心理,給女方傳遞了更具迷惑力的信息,掩蓋了自己的短期擇偶策略(本案除了騙性還有騙財)。如果不是因為街頭偶遇其妻的情況發生,該男"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做法未必敗露,虛假宣傳的陷阱也可能繼續存在下去。

   為何這樣看似荒唐的騙婚行為能夠發生呢?這當然有心理學、社會學的原因,但從傳播學的角度看,顯然與現代人擇偶中的信息傳播迷局難以突破有關。隨著現代社會的轉型,一方面人們越來越獨立,擇偶範圍在不斷擴大,但另一方面,婚姻市場中的信息卻越來越混濁。在傳統社會,人們彼此都生活在一個關係網路中,很多信息可以得到驗證,例如結婚與否這樣的信息很容易得到核實。一個人的品質也可以通過鄰居的口碑呈現出來。傳統婚姻的中介-"媒人"事實上也發揮了信息核實作用。然而在現代一個大規模的陌生人社會,親屬關係也好,媒人也好,再無法發揮其"輿論監督"與信息核實中的作用,擇偶中的欺騙與"信息造假"必然盛行。我們可以觀察到,案例1中的男女雙方不是通過媒人,而是通過網路和QQ認識的。這樣的網路是一個基於陌生人聯合的"弱連接"網,所有的信息依靠自我報告,難以得到監督和核實,因而真假莫辨。研究表明,網路交往本身會改變自我信息的呈現。McKenna(2002)等人的研究發現,人們在網上交流時和面對面交往時會有所不同。在網上人們總是更好地表達自己,表露性也更高。[]可以看到,網路給人們的相親帶來便利,但由於網路呈現的個人信息真實性難以核實(婚介網站也是如此),因而最容易發生欺騙行為。

   比起案例1,案例2中的女性欺騙行為在現實生活中要少一些。但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看,這種行為十分古老。在很多動物那裡也能夠找到其原型。人類女性的"秘密排卵期"之所以進化出來,就是為女性的這種"欺騙"提供便利。進化生物學家如此解釋雌性動物的"騙婚"行為:在需要較高的雄性撫育成本的物種中,雌性需要從雄性那裡得到兩樣東西:高質量的基因、穩定且較高的男性撫育投資。但有時候雌性很難從同一位雄性身上同時得到這兩樣東西。解決方法就是從一位不是非常強壯或者非常聰明的雄性那裡騙取資源,來幫助自己撫育另外一位雄性的後代。女性不確定的排卵期為此提供了便利。[]就男性而言,除非他能夠確定女性的受精日期或掌握了該女性所有的性接觸信息,否則要他準確識別親子確實是勉為其難。

   在案例2中,該女性給該男性戴綠帽子的目的我們不得而知,但該男信息不足,以致誤認親子的事實則是清楚的。他實際上碰到了人類進化史上曾經困擾所有男性的難題:如何確保自己"父權"的唯一性?男性在這個問題上嘗試了各種方法,以致在有些文化中對女性的禁錮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但仍然無法避免女性出軌。現代的婚姻法律和婚姻倫理仍然發揮著約束作用,不過它也只能部分而不能完全保證女性的忠誠。對於男性而言,現代社會的開放平等使女性"紅杏出牆"的風險不但存在,而且有上升勢頭。而一旦發生,我們不能指望會有任何女性在自己的丈夫面前主動坦露這種事情。在案例2中我們看到,最終男方識別齣兒子非親生不是通過妻子的主動交待,而是通過"親子鑒定"這一科學手段。在這裡,親子鑒定實際發揮了一種信息核實的作用。相信有了這樣一種科學手段,女性想通過"生育偽裝"會變得非常困難,而且風險極高。

   案例2中的另外一個信息機制我們也應當加以注意,這就是聲譽機制。這是擇偶過程中一種重要的信息傳播和篩選機制。男方最早懷疑此事是源於"有人向他透露"的信息,足見對於他妻子的所作所為別人是有看法的。這種他人的口碑與評價就構成了一種聲譽機制,或者說輿論機制。在傳統社會,這種聲譽機制有利於信息鑒別且約束力巨大,對傳統女性而言,保有貞潔的名聲非常重要。風流成性名聲不好的女性會極大損害其地位和擇偶競爭力。但是在現代社會,隨著人口遷移和流動性的提高,穩定的聲譽機制難以形成。這也給了包裝和欺騙以可趁之機。在某一城市生活不檢點的女性回到家鄉或換另一個地方仍然可以偽裝成良家少女。當然,男性也一樣,即便已然"三妻四妾",仍然可以在新的戰場上尋覓新歡。只要信息難以核實,虛假宣傳與包裝就在所難免。

   從上述兩個案例中也能看出,現代婚姻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和信息混雜程度相當之高。這是由許多原因引起的,除了人類傳播本身的複雜性外,社會的"現代化"、熟人社會的消失,人與人之間信任度的降低、人們包裝意識的提高等都會導致婚姻市場的信息傳播失靈。而且,這種傳播失靈缺乏糾正機制。傳統社會依靠熟人關係網以及聲譽機制等發揮信息甄別作用,降低個體信息搜索和決策成本的方式在現代社會都難以奏效。現代媒妁--婚姻介紹所、電視紅娘或網路紅娘其信譽不但無法和傳統媒人相比,甚至一度成為虛假宣傳和欺騙的幫凶。這些因素使現代人的擇偶面臨巨大的信息困境。對於那些尋求長期擇偶關係的人而言,在擇偶過程中不得不慎之又慎。反映在社會現象上,就是猶豫不決的"剩男剩女"越來越多,人們擇偶花費的時間越來越長,結婚的年齡也越來越晚。

   經濟學家貝克爾的研究也發現,"在其他決定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動態的、流動的、變幻的社會的婚配遲於靜態的、勻質的社會中的婚配。"[]在筆者看來,這固然與人們的主觀偏好有關,但與不同社會模式下的擇偶信息搜索成本也有關聯。在貝克爾看來,不同特徵個體的擇偶成本存在很大的差異,擇偶信息判斷有難有易:教育、收入、智力、家庭背景,甚至健康狀態確定起來相對比較容易,而志向、精神和發展潛力的確定則更為困難。貝克爾在對婚姻市場的研究中得出結論:"關於尋找支出的最優分配表明,婚姻決策更多地基於容易發現的特徵的信息,而不是不易發現的特徵的信息。所以,大體來說,根據信息完備情況下的組合分析(如對於教育背景等容易發現的特徵的預測)比根據如"精神活力"等不易發現的特徵的分析預測效果更好。"[]這是一個重要的研究發現。但如果在一個缺乏人際信任的現代社會,不但一個人的"精神志向"難以確定,就是教育、收入、家庭背景等貝克爾認為相對容易確定的信息,在精心偽裝下有時也難以弄清楚。上述的案例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現代人選擇延長交往時間,甚至採取同居、試婚等方式來甄別對方的適合度,也就見怪不怪了。

  

   注釋:

   [1]本文所講的擇偶主要指異性間以結婚為目的的長期性擇偶,也包括非結婚目的短期擇偶行為如"露水夫妻"等,但不包括以商業交易為目的的賣淫嫖娼行為。在擇偶行為中只討論男女兩性間的異性擇偶行為,同性擇偶等非主流現象在此不予討論。

   [2]〔美〕賈雷德.戴蒙德:《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王道還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第99頁。

   [3]〔美〕戴維.巴斯:《慾望的演化》,譚黎、王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97頁。

   [4]〔美〕戴維.巴斯:《慾望的演化》,譚黎、王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09頁。

   [5]〔英〕德斯蒙德.莫利斯:《親密行為》,何道寬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56-60頁。

   [6]〔美〕愛德華.霍爾:《無聲的語言》,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47頁。

   [7]〔美〕大衛.諾克斯、卡諾琳.沙赫特:《情愛關係中的選擇--婚姻家庭社會學入門》,金梓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06頁。

   [8]〔美〕戴維.巴斯:《慾望的演化》,譚黎、王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07頁。

   [9]〔英〕達爾文:《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葉篤庄、楊習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81頁。

   [10]朱坤:《土家族哭嫁習俗之探源》,《神州民俗》2008年第5期。

   [11]〔美〕賈雷德.戴蒙德:《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王道還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第66頁。

   [12]〔英〕達爾文:《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葉篤庄、楊習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72頁。

   [13]〔美〕賈雷德.戴蒙德:《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王道還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第101-102頁。

   [14]〔美〕羅伯特.賴特:《道德動物》,周曉林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19頁。

   [15]〔美〕愛德華·O·威爾遜:《社會生物學》,毛盛賢等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60頁。

   [16]Kenrick,D.T.,&Keefe,R.C.,Agepreferencesinmatesreflectsexdifferencesinhumanreproductivestrategies.Behavioral&BrainSciences,Vol.15,No.1,1992,PP75-133.

   [17]〔美〕DavidM.Buss:《進化心理學:心理的新科學》(第二版),熊哲宏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74頁。

   [18]〔美〕大衛.諾克斯、卡諾琳.沙赫特:《情愛關係中的選擇--婚姻家庭社會學入門》,金梓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62頁。

   [19]〔美〕羅伯特.賴特:《道德動物》,周曉林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52頁。

   [20]朱新秤:《男女擇偶標準的進化觀》,《社會》1999年第12期。

   [21]苑國華:《論"實利婚姻"--以韋斯特馬克的<人類婚姻史>為例》,《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22]錢銘怡、王易平、章曉雲、朱松:《十五年來中國女性擇偶標準的變化》,《北京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23]〔美〕邁克爾.E.羅洛夫:《人際傳播:社會交換論》,王江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第25頁。

   [24]〔美〕邁克爾.E.羅洛夫:《人際傳播:社會交換論》,王江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第8頁。

   [25]〔美〕喬斯.B.阿什福德等:《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生物學、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視角》(第二版),王宏亮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527-528頁。

   [26]〔古羅馬〕奧維德:《羅馬愛經》,戴望舒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頁。

   [27]GarthS.JowettandVictoriaO"Donnell.PropagandaandPersuasion.CA:SagePublications,Inc.2005,P6.

   [28]〔美〕查爾斯.霍頓.庫利:《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包凡一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第229頁。

   [29]〔美〕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馮鋼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5-25頁。

   [30]〔美〕戴維.巴斯:《慾望的演化》,譚黎、王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00頁。

   [31]〔英〕達爾文:《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葉篤庄、楊習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82頁。

   [32]〔美〕戴維.巴斯:《慾望的演化》,譚黎、王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00頁。

   [33]〔美〕戴維.巴斯:《慾望的演化》,譚黎、王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00頁。

   [34]〔英〕RobinDunbar、LouiseBarrett、JohnLycett《進化心理學:從猿到人的心靈演化之路》,萬美婷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年,第72頁。

   [35]〔美〕戴維.巴斯:《慾望的演化》,譚黎、王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02頁。

   [36]Tooke,W.,&Camire,L.,Patternsofdeceptioninintersexualandintrasexualmatingstrategies.EthologyandSociobiology,Vol.12,1991,PP.345-364.

   [37]〔美〕戴維.巴斯:《慾望的演化》,譚黎、王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11-112頁。

   [38]〔美〕戴維.巴斯:《慾望的演化》,譚黎、王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11頁。

   [39][德]西美爾著、劉小楓編:《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顧仁明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頁。

   [40]趙蜜:《以身行事--從西美爾風情心理學到身體話語》,《開放時代》2010年第1期。

   [41]需要指出的是,忠誠與專一的重要性只就以結婚為目的的長期擇偶關係而言。如果是短期擇偶行為,則男女雙方的擇偶策略會有所不同。如在酒吧找性伴侶,女性的宣傳策略就是有意表現得大膽、火辣,充滿挑逗性。再有就是讓自己的外表顯得性感。如穿著的性感、暴露等,以此釋放信息,引出男性的性提議。人類學家ElizabethCashdan的一個研究表明:在短期擇偶中,男人普遍喜歡追求不負責的性愛的女人,這些女人相比那些想要男人為了下一代而投資的女人,更可能穿刺激挑逗的衣服,並且有更頻繁的性行為。參見〔美〕羅伯特.賴特:《道德動物》,周曉林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77頁。

   [42]〔美〕戴維.巴斯:《慾望的演化》,譚黎、王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15頁。

   [43]〔美〕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馮鋼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32頁。

   [44]Buss,D.M.,&Schmitt,D.P.Sexualstrategiestheory:acontextualevolutionaryanalysisofhumanmating.PsychologicalReview,Vol.100,1993,PP.204-232.

   [45]Hatfield,E.,&Rapson,R.L.,Love,sex,andintimacy:Theirpsychology,biology,andhistory.NewYork:HarperCollins,1993.

   [46]〔古羅馬〕奧維德:《羅馬愛經》,戴望舒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98頁。

   [47]〔美〕愛德華·O·威爾遜:《社會生物學》,毛盛賢等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73-174頁。

   [48]GeoffreyMiller.TheMatingMind:HowSexualChoiceshapedtheevolutionofhumannature.NewYork:KnopfDoubledayPublishingGroup,2001.

   [49]Buss,D.M.,&Dedden,L.A.,Derogationofcompetitors.JournalofPersonalandSocialRelationships,Vol.7,1990,PP.395-422.

   [50]GeoffreyMiller.TheMatingMind:HowSexualChoiceshapedtheevolutionofhumannature.NewYork:KnopfDoubledayPublishingGroup,2001.

   [51]〔美〕羅伯特.賴特:《道德動物》,周曉林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54頁。

   [52]〔美〕大衛.諾克斯、卡諾琳.沙赫特:《情愛關係中的選擇--婚姻家庭社會學入門》,金梓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10頁。

   [53]苑菲菲、馬明明、姜麗麗:《女碩士網遇假高富帥戀愛同居結伴旅遊被其妻撞見》,《齊魯晚報》2014年6月18日,http://www.chinanews.com/sh/2014/06-18/6294232.shtml,2014年8月21日.

   [54]林琺軒、陳棟:《養了20多年的兒子,不是親生的當年送的百萬房產,全都給我還回來》,《錢江晚報》2014年7月17日。

   [55]〔美〕大衛.諾克斯、卡諾琳.沙赫特:《情愛關係中的選擇--婚姻家庭社會學入門》,金梓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10頁。

   [56]〔美〕羅伯特.賴特:《道德動物》,周曉林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62頁。

   [57]〔美〕加里.S.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王業宇、陳琪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2頁。

   [58]〔美〕加里.S.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王業宇、陳琪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2-293頁。

  

   作者簡介:潘祥輝,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生物傳播學和媒介社會學研究。

   本文發表於《現代傳播》2015年第3期。

  

.


推薦閱讀:

為什麼雄獅一定要殺死獅群中非親生的幼崽?
科學證實,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錯的! 人類不是從古猿進化而來
商業進化論(一)
大爆炸理論,進化論之我見

TAG:進化論 | 人類 | 傳播學 | 進化 | 傳播 | 擇偶 | 行為 | 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