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針灸探秘9

據《靈樞?衛氣行》載,衛氣日行於陽,夜行於陰。衛氣在平旦寅時「出於目」乃「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之謂也。營衛同出寅時是固定的,營氣寅時出手太陰肺經雲門穴,衛氣寅時出目內眥之晴明,此所謂「五十(周身)而復大會」也,匯於寅時。人從目張開始衛氣開始上行於頭,每個人每天「目張」具體時間有早晚,這是「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與十分臟之二,人之所以卧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故也」。

衛氣晝行從寅至戌,夜行從亥至丑。「一日一夜,水下百刻」,寅至戌乃陽長,日出至日落大於50刻,亥至丑乃陰短,日入至日出小於50刻,日夜並不是均分的。日晝分三陽時,夜半分三陰時,《扁鵲陰陽脈法》雲「平旦曰太陽,日中曰陽明,晡時曰少陽黃昏曰少陰,夜半曰太陰,雞鳴曰厥陰,是三陰三陽時也」。(參見博文《傷寒論六經欲解時象數原理揭示》和 《傷寒鈐法正名?-傷寒欲解時之精確定時兩頭鉗》)有些學者讀不懂經文不懂曆法真意,竟然誤認為衛氣運行陽是「時間從寅至申,歷時50刻,陰是時間從酉至卯,歷時亦為50刻」,竟然把28舍十二宮位的陰陽均分理解為晝夜的時間均分。如果不明古人氣形分論,不明白陰形有不同但陽氣無別緻,你就無法理解中醫的28星宿是外列之形,有寬窄之分,但28舍是內運之氣紀一律均分的理論模型。

「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素問?痹論》),護衛臟腑。白晝衛氣行於陽經脈外,注於陽腑,依次經足太陽膀胱壬水、手太陽小腸丙火、足少陽膽甲木、手少陽三焦壬火、足陽明胃戊土、手陽明大腸庚金等經,入於足部,進入「陰分」(即足少陰腎經),復出於目,完成陽分的一周。「一周」也稱「一度」,衛氣白天「行於陽二十五度」(《靈樞?營衛生會》)。二十五度之後,夜半衛氣行於陰經脈外,注入陰臟「常從足少陰注於腎癸水,腎注於心丁火,心注於肺辛金,肺注於肝乙木,肝注於脾己土,脾復注於腎為周」,按五行相剋的次序,行於陰分二十五度。人儘管有老壯肥瘦大小之分,但是其氣行的規律是固定的。

由此運行規律可見,衛氣其實出於腎臟,是水谷精微潤下入腎臟後產生的,最終以津液的形式匯入膀胱。經雲「衛氣出下焦」「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表明衛氣出現於下焦水道,也說明衛氣是含在水液之中的無形之氣,其實衛氣外在形式就是隨靜脈血管(三焦腑就是靜脈血管,參見博文《三焦到底是什麼》)而行的組織液和淋巴液,這是波粒二象性。

《靈樞?禁服》日:「凡刺之理,經脈為始……審察衛氣,為百病母。」就是告訴後人,營氣行十二經(同行的還有原氣),血行動靜脈,結合衛氣之行才能知道百病原因,營衛乃一縱一橫,如此才能行針刺之道。然而,此事知之則甚易行之卻至難,因為《內經》只論針法理論並沒有告訴後人具體怎麼運用,因此千百年來有不少醫家躊躇於此均不得門徑而入。直到金人何若愚論述子午流注針法,古聖營衛運用之道才為人知。但是由於何氏未公布子午流注元辰圖(參見博文針灸探秘1-子午流注納甲定時開穴原理),致使後人在分析針經論述時不明營衛之行的干支推算是如何建立的,於是認為其法與其所倡之道大相徑庭,後世不少自以為是的研究文章曲解內經營衛的論述,妄自批駁子午流注法不合經義。他們認為如果針刺候氣,無疑應當根據衛氣晝行於陽經與夜行於五髒的時間,然而,何氏針法並非如此簡單得出的而是別有所謂「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腎酉心包戌,亥三子膽丑肝通」之說,為什麼?

流注針經中云:「凡刺之道,須衛氣所在,然後迎隨,以明補瀉」,雲知此法就能夠推算時日,蹤跡衛氣,難道針經是在胡說?內經沒有這樣的論述嗎?這就需要明白衛氣在中醫干支理論體系裡面是如何表達的。衛氣又稱「人氣」,《靈樞衛氣行》有雲「是故日行一舍,人氣一周與十分身之八」。在《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里「黃帝曰:願聞四時之氣。岐伯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因此內經論針刺之法所謂「順氣」就是順這個「衛氣」之四時也。

衛氣運行的術數表達就是一日分為四時,就是「四時之氣」,如何理解順氣分四時?《臟氣法時論》曰「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以下圖為例來理解:

具體可參見博文《針灸探秘7-如何知四時逆從而刺之》。就是說「衛氣」之行的術數表達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即平旦,日中,下哺和夜半四時也。平旦,日中,下哺三者為陽晝,行三陽經入六腑:足太陽膀胱水、手太陽小腸火、足少陽膽木、手少陽三焦火、足陽明胃土、手陽明大腸金,夜半行三陰經入五臟:足少陰注於腎癸水,腎注於心丁火,心注於肺辛金,肺注於肝乙木,肝注於脾己土,脾復注於腎。而且要知道五臟各有衛氣之行的上述模型存在,要明此紀才可以行刺,並不能機械理解內經衛氣的運行時間。

《靈樞》雲「黃帝曰:衛氣之在於身也,上下往來不以期,候氣而刺之奈何?[平按:「不以期」《甲乙》作「無已,其」。]伯高曰:(陰陽之)分有多少,日有長短(晝長夜短),春秋冬夏(借指五臟),各有分理(五臟各有其旦中暮夜之理),然後常以平旦為紀(例如肝平旦在甲乙,心平旦在丙丁),以夜盡為始,日入而止。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隨日之長短,(五臟)各以為紀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百病不治。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實虛而刺之。」此之謂也。

有的研究者想當然的認為經文「日有長短,春秋冬夏」就是說衛氣運行如同真太陽時一樣四季有長短快慢,因此批駁子午流注的時間刺法是僵化機械的,何其謬也。要知古聖之「春夏秋冬」乃代指五臟以言針刺之道也,《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臟各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隨日之長短,一日分四時,五臟各以為紀而刺之),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況且衛氣是氣,凡氣之行都是均分勻速的,只能用干支推算的,很多學者總是混淆氣與形,中醫學得一團糟。

衛氣和營氣,一縱一橫周於人身,營氣行十二經脈中,衛氣散行於十二經脈外,其晝行陽經入陽腑,夜行陰經注陰臟。衛氣一周回至足太陽膀胱經目內眥,營氣一周身回至手太陰肺經雲門穴,因此是一陰一陽,兩者分晝夜各行周身二十五周,五十周身後於寅時而陰陽大匯,所以《靈樞》經雲「(手)太陰主內(營氣脈內),(足)太陽主外(衛氣脈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營衛乃血之帥,營衛運行在周身的交叉點就是穴位,調營衛法之一就是針刺之道,針刺穴位必須知道時間節律,否則衛氣不能感應而來,刺得只是皮肉筋骨,毫無用處。

既然營氣行於十二經配十二地支(應地之氣靜而守位 六期而環會),衛氣行以天干分四時來表示(應天之氣動而不息五歲而右遷),那麼要掌握營衛之行,必然是天干與地支的兩者結合才能夠把握,因此如果你不懂中醫干支陰陽之道,那麼你就無法理解內難的論述,也就無法理解子午流注法的由來。「大要曰:常以日之加於宿上也」,28宿是十二地支的代名詞,其實就是「日上加十二時」之法也。如何能「日上加時」?就是中醫所謂「得四時之勝」也,《管子四時》雲「唯聖人知四時」也,這才是古聖秘而不宣的干支結合之法。在博文《如何正確認識《六節藏象論》①-失傳的辯五臟盛衰脈法上》中,我們知道「四時之勝」就是五甲子時:甲子,丙子,庚子,壬子,戊子也,就是五鼠遁時法,就是「子甲相合名曰歲立」也。五臟各有其四時之勝,各以為紀而刺之能行針刺之道了,因此《流注針經》有雲「甲膽乙肝者,謂五臟五腑,拘之十干,陽干主腑,陰乾主臟。故《天元冊》又曰∶膽甲肝乙,小腸丙心丁,胃戊脾己,大腸庚肺辛,膀胱壬腎癸,五臟五腑,收血化精合處,便是三焦包絡二經元氣也,合為十二經遍行也。賈氏各分頭首,十日一終,營運十干,皆以五子建元日時為頭也」。《素問臟氣法時》雲「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四時之)勝相加(日上起十二時),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於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臟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因此,你只有藉助於子午流注針經才能真正讀懂內難的論述,所有對流注法批駁懷疑的人,不管你有多大頭銜光環籠罩,都是未入中醫之門。

推薦閱讀:

針灸必讀之----------通玄指要賦
針灸內篇
臨床上點穴結合麥肯基療法(Mckenzie)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中醫針灸不知終始,針道咸絕

TAG:針灸 | 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