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講「四種法界」
【南懷瑾老師書法】
-------------------------
正文:
「法界」二字很難解釋。歸納人類的文化,中國人過去講「天下」的觀念是指整個世界;現在已經曉得這個觀念也不算大。宇宙的觀念比世界大,宇宙有時間、空間,雖然無邊無際,總還有個範圍。佛教《華嚴經》的境界,超越一切有形相的物質世界,及無形相的理念世界。這個境界無量無邊,《華嚴經》給它一個名稱叫「法界」。法界--包括了宇宙、天地、世界等觀念在內。
最近有些年輕人把「法界」觀念當作「本體」,以西方哲學本體論來解釋法界,並不完全對,也可以說不大徹底,因為法界一詞非常非常抽象,但這個抽象也包括了具體。
《華嚴經》法界的概念,簡單說來包括了四種涵義:事法界、理法界、事理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一般文字排列習慣先排理法界;照先後秩序,應該先有事法界,因為事代表物理世界、有形相、無形相,乃至人等一切事實。理法界包括觀念、概念、思想範圍。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理必有其事。其事無疑就是把理事融會貫通,沒有障礙。
以「事無礙、理無礙、事理無礙、事事無礙」這四句解釋《華嚴經》法界的觀念,是擴大範圍來解釋。
但是這麼一解釋,反而畫蛇添足,因為既有所界,就變得有範圍。實際上,法界無量無邊,非常空洞;空洞不是假的,包括極為廣大。然而在思想表達上,又不得不以這四句來解釋法界。
但是,如果連打坐、靜坐、入定都做不到,那也免談學佛了。靜是最起碼的條件,如果你靜不下來。認為佛法不一定在打坐和靜上,而在動上,那又何必學佛!不如學猴子,再不然學電動機械猴,電鈕一按就不停地跳動。其實,大家都動的很厲害。學佛要把這兩方面搞清楚。
《宗境錄略講》
--------------------------
法界是《華嚴經》常用的名詞,有四種法界:
(一)理法界,道理、學問也是一種法界。
(二)事法界,事實、科技、功夫屬於事法界。
(四)事事無礙法界,所謂事事無礙法界,必須六通具足,超越了物理世界,超越了感覺、知覺的現狀。
另外還有「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包含了以上四種法界。為什麼叫一真法界呢?我們分析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包括東方的道教、佛教、回教、印度教,以及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等等,對於人生的看法都帶有悲哀的、痛苦的、遺憾的、罪惡的色彩。但是,一到了《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所有的痛苦、悲哀、罪惡都沒有了,《華嚴經》看此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圓覺經略說》
------------------------
事理一定圓融
你以為教理不是修法啊?!其實,真正的教理正是切身的修持法門,一定要有形有相的方式才叫修法嗎?那是次等法。上等之法,理事圓融,法界無礙。理即事,事即理,理是教理學理,事是行持功夫。真通了教理,見地透徹,這見地就是功夫。
告訴你們,這樣便是參禪啊!今天一問大家,依然沒得辦法。以前都講過的,現在仍茫然不知重點所在,這很嚴重,很糟糕。
《般若正觀略講》
------------------------
終教和一乘頓教,所修的是理事無礙觀。華嚴提出「法界」的說法,包括了世間宇宙中萬事萬物和許多抽象的事物。這個「法界」是由四大原則構成。即「理」、「事」、「事理」和「事事」。
一、理法界——理代表了形而上,代表了本體,有抽象的,精神的,理性的含義。宋明理學的理字,即從此處所借用而直接《易經》的易理。
二、事法界——是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物理世界。
三、事理法界——天地之間充滿了「理」和「事」,也就是充滿了本體和現象。有事不能通理,是智慧的不足;通理不能處事,則是經驗不足。
凡有心想及非想,最終皆能達成事實,這是事理無礙,是真俗無礙,必要修行成功,才能到達。
四、事事法界——即理即事,即事即理。事理融通,無二無別。
《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
推薦閱讀: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談呼吸法修練
※般若正觀略講--南懷瑾
※南懷瑾老師的精彩楞嚴經講解《楞嚴大義今釋》 下篇
※僧伽吒法門的開示 第四講 南懷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