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 六祖壇經講記(第14集)台灣中廣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這首偈的大意,是說明我們對於環境的覺悟。環境包括物質環境、自然環境以及人事環境。這裡所著重的是人事環境。『色類』是說各色各類的有情眾生,佛法一般講「胎、卵、濕、化」。『自有道』,「自」就是他自己;本來自有真性,真性是一切眾生所同具的。真性是清淨平等,這是道的意思。道,不妨礙道,所以說『各不相妨惱』。只要我們不起分別執著,即能見到一切萬物同此真常本性。

悟道之人,如古大德所說,「彼以毒來,我以慈受」,這兩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簡單,必須要真正通達諸法實相,才能做得到。在行持方面,看起來並不難懂,我們舉最簡單的例子:凡是冤家對頭存一種毒害之心來對我,而我能以慈悲愛護之心來對他,這是古人所說的「以德報怨」,這是很高的修養。「怨」沒有自性,「毒」也不是真實,而「德」、「真誠」才是真實。佛法講「慈」,稱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在此境界中必定是怨親平等,這是佛法所提倡,這是道。離怨親平等、真常自性的道,再去找道,六祖說「終身不見道」。諸佛所證得的理體是究竟圓滿,本無增減,亦無生滅,處處皆圓,所以,萬類之中哪個不是佛?本源之性,也就是此處講的「道」,何曾有過分別?可惜的是,眾生背覺合塵,迷頭認影,離開心內之道,妄求心外之道,當然是無有是處。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波波』是奔波不停。此地並不是指我們一個人在一生中勞碌奔波,文字中含有深義,是說我們的心,心到處攀緣永遠得不到休息,如此度過一生,一直到老死,必定會懊悔,這一生空過了。換句話說,若要一生不空過,就要修定,心能在境界中做主宰。大經云:「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如此才能見到真道。『真道』是真常之道,佛法稱為諸法實相,亦稱為真如本性。要想見到真道,大師告訴我們『行正即是道』。「行正」二字是關鍵所在;邪正不二,邪正俱不用。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屏息諸緣,不生一念,根塵不偶,一切皆捨,捨相亦無,如此才是正行;正行與道相應,正行才能真正見道。

「離道別覓道」,是邪見之人。三祖教導我們:「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意思是說,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止住;止住之後,心才能定得下來,心才能靜下來,直到根境相偶時候,不起分別,不起妄念,一切任運自然。行者能真正通達這個道理,不違背這個道理,表現在日常生活行為之中,這就是「行正」。正就是道,除了「正」之外,更無別道。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道心」就是覺心。沒有覺心,人必定是迷惑顛倒。心迷倒,行必然不正。「闇行」就是迷惑顛倒之行,這是修道之人、求道之人,所以不能見道的根本原因。這是修學佛法希望在這一生中有所證悟者,不可不知的關鍵所在。「道心」,簡單的說,無一切妄心,這就是道心。道心就是真心,行正之心亦是道心。行正之人,心無所住,心無所住即是心心在道;心心在道,則舉足下足,無非是道。闇行之人,心住於法,於是眼被法障礙,盲修瞎鍊,無由見道。《金剛經》云:「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與此地意思相同。「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這是說明菩薩如何住於道心、如何行正行。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六祖這兩句,實在是真正提醒我們。《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修道之人,若還常見世間種種過失,可見其妄心並未消除;換言之,「能所」沒有捨離。果然「能所」亡了,所見世間眾生見同不見;能所雙忘,當處是道。古人所謂「十字街頭不見有一人在」,功夫到此程度,即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這個時候,世間與出世間是一不是二。所以,我們若想知道自己所修之道,是真或是假?只須問自己,對待別人過失是見或不見,即能考驗。果然確實不見一切眾生過失,自己則有相當好的境界。若自己還見一切眾生常犯過失,則不是眾生有過失,而是自己的煩惱心所與境界相應,所以,是自己的過失,而不是眾生的過失。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這首偈是說明「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的義趣。如果我還在批評別人過失,便是起心分別,我相未忘。他人之過失,與我本來沒有關係,起心分別即生瞋恚,煩惱種子滲入識田,轉變為自家之過失,這是不智的行持,所以叫做「左」。『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左」就是錯了,自己錯了。佛門教導我們要修怨親平等觀。『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只著重在個人的自修。

真正修道之人,一定先要求解。求解的目的,是將宇宙人生一切真相確實的了解,不能含煳籠統。了解得愈真切,我們的分別、執著、妄心才真正能放下,所謂是「歇即菩提」,才能歇下。否則,在環境中總免不了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之所以不能頓歇,皆由無始劫中的煩惱習氣。老同修都曉得,煩惱易斷,習氣難除。習氣不除,障礙明心見性。這十五首的偈頌,諸位要將它念熟,最好能背誦,常常提起覺照的功夫。一遇到境界,心裡才動心,自己就能覺察到。覺察什麽?「他非我不非」,把自己的分別、執著、妄想、是非頓息。要求自己的心像明鏡一樣,古人所謂「胡來現胡,漢來現漢」,胡是外國人,外國人照鏡子,鏡子現外國人的相,中國人照鏡子,鏡子現中國人的相;隨緣現相,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這就叫真心用事。莊子說:「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我們若是動了是非瞋惡之心,或者出言批評他人而與人結怨,這個錯誤就太大了。不但眼前我們與人結怨,而且識心中還種下惡報的種子,這才是真正的過失。所以說「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卧。】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這兩句就是教導我們如何斷除是非之心、妄想之心,破除煩惱習氣。「卻」是排除的意思。「卻非心」是排除非議他人的念頭。修行人須如如不動,不理他人是非好惡。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我們的心,永遠像止水一樣,自能打破煩惱。寶志公說:「煩惱因心故有,無心煩惱何居,不勞分別取相,自然須臾得道。」又說:「如我身空諸法空,千品萬類悉皆同。」外境皆空,哪有是非人我?這樣才是破除煩惱極妙方法。雲門祖師說:「你立不見立,行不見行,四大五蘊不可得,何處見有山河大地來?是你每日把缽盂盛飯,喚什麽作飯?何處更有一粒米來?」到這田地,愛憎好惡都與自己真性毫無交涉,這時才真正是天下太平,更無一事。『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卧。』這兩句是說得大自在,顯示參學之事已經圓滿,所謂「飢來吃飯睏來眠」的大休大歇境界。

六祖壇經講記  (第十四集)  1981  台灣中廣  檔名:09-004-0014

推薦閱讀:

【台灣旅遊景點全攻略】一起手牽手「趣」台北/法鼓山農禪寺
你知道國民黨的四大軍閥嗎?
異地辦理台灣通行證 南昌就讀 異地戶口
台灣綜藝節目已經沒落了嗎?
資本市場及創新性產品的台灣經驗(中)

TAG:台灣 | 文化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多元文化 | 儒釋道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