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團結精神

一、如何加強家庭的凝聚力近幾十年來,我們把生長在破碎家庭里的孩子與獨居的老人喚為「問題兒童」的孩子,有的是來自破裂的家庭,因他們的父母時常爭吵,甚至打架,鬧得雞犬不寧,從來沒有好好地管教孩子,以致家裡的孩子都成為叛逆、頑皮搗蛋、不聽話的問題孩子。也有些來自富裕的家庭,他們離家出走的原因,是因為兄弟姐妹之間不能和睦相處,從小就開始彼此爭名奪利,家裡毫無溫暖親情可言。會產生這類問題,追根究底是家庭缺乏凝聚力。從關係親密而後有了摩擦,以致有了距離,最後終於形同陌路。最初的現象是家庭里的成員不在一起吃飯。有很多孩子的家庭,到了用餐時間,如果父母和孩子都不在一起吃飯,就能知道這個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之間,已經發生了口角。舉個例子,假設今天母親做的菜很好吃,很合每個人的胃口,大家都會吃得比往常多,那麼,有可能發生飯不夠吃的問題。但是,倘若這個家庭經常在一起吃飯,這時飯少了半碗,如果每個人分擔一些的話,每個人只是少吃了兩、三個湯匙而已,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可是,如果這個家庭,父母和孩子沒有一起用餐,一定會出現問題,最後一個來吃飯的孩子一定吃不飽,他可能會為了吃半碗飯而感到委屈。如果他是家裡最勤快的孩子,那麼,心裡就越容易感到更不平衡了。如果家庭里剛好有兩、三個好吃懶做,很會討人歡心的孩子。這些懶惰蟲只會等著吃飯的時間,母親還沒有開飯,他們就已經先把做好的菜肴吃掉,而且吃得特別多,結果個個長得胖嘟嘟的,母親特別疼愛他們,因為他們會說討好母親的話。至於勤快的孩子,當他把事情做好時,卻已經過了吃飯時間。最後一個吃飯的人是最累的,每次只吃剩下的那一點點菜,有時還要清洗所有的碗筷,就會感到委屈。如果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委屈感就會加倍,因此一旦有一點點事情發生,兄弟之間就會馬上引起激烈的爭吵。譬如:如果兄姐或弟妹把他個人的杯子打破了,他就會馬上發脾氣,甚至打起架來。不知道真正原因的父母,也許會來相勸、要他們互相忍讓了事,卻沒有對症下藥了解事情的癥結所在。因此導致孩子們心生怨恨,互相記仇.如果這樣的事情時常發生,父母也誤會他喜歡惹事生非,因為他不會討好父母親。日子久了,他就會對家裡的產生反感,一有機會就會馬上離家出走。剛開始時,父母也許認為大家不在一起吃飯是小問題,不放在心上。但是,當孩子心裡一直存在著不公平的感覺時,那麼,事情可能會演變至家庭起紛爭,最後產生破裂,而父母卻一點也不知情。這樣的情形通常大都發生在正在創業的家庭里,父母親各忙各的,根本沒有時間關心孩子,沒有留意到他們怪異的行為。因此,如果家庭的成員不在一起吃飯,就是發出了信號,表示家庭出現裂痕。每天一起吃飯的好處是,如果家裡的成員有誰出了問題,就可以趁這個時候提出來,跟大家商量,接受大家的意見,千萬別藏在心裡。因為人都是這樣,一吃飽心情就會舒暢,比較能接受各種突發的事情,這時孩子應該把握時機,把心事告訴父母親,從中聽取意見,同時也可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古時候,我們的祖先很注意與家人一起用餐,最少每天都要聚餐一次。至於早餐,一般上比較難辦到,因為大家都要去工作或上學,各忙各的,很難聚在一起用早餐。至於中午,也是各吃各的。到了晚餐,應該要聚在一起吃晚餐。因為一旦錯過這段時間之後,大家又有各自的私事要辦,有的要做功課,有的要看電視,再也抽不出時間在一起互訴心事。甚至有可能發生這樣的情況,即是大家無法在一起用晚餐,沒有時間聊天、教導、互相了解對方,可是卻為了觀看不同頻道的電視節目而大動肝火。有些家庭為了解決問題,各買一台電視機來觀看節目,於是,到了傍晚,各吃各的,然後各自回房,關上門來,在自己的房間看電視。哪裡有時間聊天,各管各的,一點溫馨的感覺也沒有。除了不在一起吃飯之外,另有一些常見例子,總會在不知不覺中導致夫妻雙方發生激烈的爭吵。現代的夫妻,總會有事情吵架,尤其是準備食物方面。雙方都不願準備晚餐,只買便當回來,然後邊吃邊看電視。結果發現連續劇中的男女主角似乎都比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好,如果存有這樣的心態,這個家庭遲早會破裂。另一個例子,就是夫妻雙方要特別注意,即是要拜訪親人的時候,應該要仔細思量是否讓對方獨自去,還是一起同行。如果決定讓她獨自去拜訪父母,那麼,就可能種下導致家庭破裂的因。家庭里的成員一定要懂得互助,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共同進退,這樣,才能培養團結的精神,才會給家庭帶來溫暖和幸福。別小看這樣的做法,很多家庭就是忽略了這些小事導致家庭破裂總結培養家庭團結的精神,是很容易做到。即是在一天之內,至少要有一樣活動,與家裡的成員在一起,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一起吃飯。在這個時候,家裡誰出了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大家知道,然後一起商討對策。不管所遇到的問題是對是錯,都必須從各個角度去分析,而且必須以仁義道德為基本原則。如果家庭成員能做到這一點,那麼,這個家庭一定充滿了溫馨和凝聚力。二、如何處理孩子間的問題一件真實的個案,也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故事,與尚未培養孩子團結精神的父母分享。事情是這樣的,在一個家庭里,有著父母親和三個孩子。大女兒總是愁容滿面,煩惱得很。原來她兩個妹妹,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以致斷絕了姐妹關係,兩年來都沒有互相交談。她每天都要面對這種局面,心裡感到非常痛苦。這兩個她最疼愛的妹妹,完全不理睬對方,形同陌路人。有時她們兩個會冷嘲熱諷,互相對罵,誰也不給誰面子,兩姐妹好像有不共戴天之仇恨。大姐一直暗自思忖,想找辦法讓兩妹妹和好。心裡卻很擔心是否會太遲了,因為連父母親也拿她們沒辦法。最後,她就決定到寺院去請教一位法師,希望找出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她告訴法師:「我兩個妹妹還在求學,關係就如此惡劣,若將來畢業有了工作自己可以賺錢,相信更加難以和睦相處。我感到很心煩、也很痛心,每天都要眼睜睜地看著家庭慢慢地下走向分裂。」法師慈悲地聽完她的話說,然後說:「其實,你的父母親不應該讓她們關係發展到今天這種惡劣的地步。若現在不解決,將來畢業了,各自有了工作,有經濟能力了,那時要她們和好,更是難上加難。」現在,師父把自己的故事講給你聽,作為你們的參考。師父在家裡排行最小,有兩個姐姐。小時候,有時也會跟姐姐爭吵,可是,我父親一知道了,就會馬上採取行動,化解姐弟間的不快。因此,我們都不會互相記恨。師父的父親採取的方法如下:第一個方法,就是要讓孩子明白長幼有序。當知道姐弟之間發生爭執,有時甚至互相扭打時,他二話不講,馬上召三姐弟來教訓。然後命令最小的弟弟去找藤條來,所找來的藤條必須是又粗又大的。接著,他就會問弟弟:「跟姐姐吵架了,是不是?」「是的。」「那站好,把手抬起來。」跟著就吩咐姐姐用藤條打弟弟的手心一下。在還不知道誰對錯之下,父親連問都不問,就先打弟弟,那是因為他認弟弟目無尊長。之後,他才查問到底是什麼事,知道是姐姐錯了.弟弟以為父親會讓他打姐姐,但結果不是。他命令姐姐去把藤條取來,然後自己親手打姐姐,因為她欺負弟弟。結果不管是誰錯,因為師父排行最小,一定先被處罰。這樣一來,弟弟就不敢再去跟姐姐找麻煩了,而姐姐也不敢欺負弟弟。這就是師父的父親用來培養孩子相親相愛的方法。第二個方法,訓練大家一起負責家務事。以前,師父一家是以種地為生的。每逢周末,父親就會交代我們姐弟三人到園圃去幫忙工作,父親吩咐我們一定要把周圍的草除乾淨,同時還要把地挖好。父親的話中的意思就是:如果不能完成工作,不用回家來吃晚飯。因此,我們三姐弟一拿到鋤頭,就要趕快動手工作。有時師父倚仗著自己是最小的弟弟,就耍賴不做,一早就跟朋友去打鳥或釣魚。到了下午回來時,哎!慘了,發現兩個姐姐還沒做完,那肯定沒晚飯吃。於是,師父就手忙腳亂地趕快幫忙,然後一邊幫忙,一邊撒嬌討好她們,怕她們去向父親告狀。如果不這樣做,也許會發生以下的情況:(1)說不定到了傍晚,還沒完成工作,三姐弟不但沒飯吃,還必須點燈繼續挖地。(2)姐姐向父親告狀,說弟弟偷懶,到別處去玩,所以工作才沒做完。如果是那樣的話,那師父一定會被處罰,因此才需要討好她們。簡單的說,就是培養大家的合作精神與責任感。如果一旦吵架或不合作,那麼工作一定無法完成,這樣就會帶來麻煩,因此就自然而然地和好了。你家裡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就是表示感謝你們的家境太好,孩子的生活太舒服了,所以,最好就是要讓孩子多吃苦,因為吃過苦後,他們就會互相幫忙。有時就是因為生活太過舒服,孩子們才會變成這樣。因此,既然現在問題已經發生了,你就應該給父母親提意見,而你是大姐,要先負起教導她們的責任,然後再與父母商討,共同解決問題,那就是:(1)減少其零用錢,不要讓她們有機會作太多無無謂的花費。如果這對姐妹一直爭吵不休,那就別給她們太多的錢使用,這樣她們才能互相依靠。(2)時常安排她們一起作家務。這樣,擺臭臉不談話的僵局,就會慢慢化解。因為要一起做事,如果不交談就不能工作,這個方法有效。(3)雖然孩子還小,有時候必須要用藤條管教。如果我們管教有方,就不用怕孩子離家出走,因為孩子還小,根本沒有這個膽量與本事。藤條對教育孩子還是挺重要的,不過,做法要正確,必須邊打邊教,不是只打而不教,就失去它的作用了。不管怎麼樣,應該採用第一個方法,就是減少她們的零用錢,然後讓她們一起做家事。如果哪一個計較、愛佔便宜,孩子們之間自然會定下條件。一般孩子不會記恨太久,錢一用完,就會一起幫忙做事。如果家裡有傭人,就讓傭人負責做一般的家務,孩子的私事應該讓孩子自己負責。同時,要讓她們一起負責某些工作,這樣,兄弟姐妹之間就會互相商量,進而增加彼此間的感情。父母應該在孩子小時就採用這個方法,若心軟溺愛孩子,任由孩子自己發展,最後得到的將是如妖魔鬼怪的孩子。」當那位姐姐聽完法師的故事後,臉上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她決定用法師的方法去解決她兩個妹妹的問題。身為父母者讀了這個故事後,要明白長幼有序的道理,進而培養孩子的團結精神,訓練孩子們要懂得合作、友愛、負責任。那麼,當孩子長大後,就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雖然遇到困難,也不會輕言放棄,這樣父母才會放心。三、如何與鄰居相處好的環境將會對孩子的性格起著很大的影響。試想,如果我們的鄰居每天都大聲吵鬧,時常用污言穢語互相對罵,身為父母者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倘若我們的孩子時常聽到這種吵鬧聲,長期在這種環境里生活,一定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學會講粗話、行為粗魯、脾氣暴躁,將來長大後,進入社會一定不受歡迎。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兩種,即是:(1)搬家。若父母能力所及的話,就應該搬遷到他處去。但如果經濟能力辦不到,就要忍耐,然後想辦法好好開導孩子。父母平時要用溫和的語氣與孩子講話,舉止也要斯文,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千萬避免與鄰居發生摩擦而爭吵相罵,甚至動粗而導致受傷。這樣一來,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實在很不值得。(2)以良好的行為面對。如果父母年紀比鄰居小就應該抱著小輩對長輩恭敬的態度與他們交談,讓他們覺得這些小輩很可愛,而對自己的行為表現感到不好意思,再也不敢大聲吵鬧。若是父母年紀比鄰居大,而且事業穩定,受到村民的尊敬。那麼,當發現這家鄰居出了問題時就要找他們談。不過,千萬要記得跟他們商討之前,自己本身一定要成為受人尊重、受人歡迎的人。不然的話,很難與他們溝通。怎樣才是受人尊重、歡迎的人(1)受歡迎的人一定是能施捨之人,至於要布施什麼,就要視當時的情況而定。例如:如果有足夠的財力可以布施物品,就應該布施,那麼,他一定會對我們客氣。我們也是一樣,有誰給我們東西,我們也會對他客氣。如果沒財力而有體力,能幫忙人家做什麼事,就應該幫忙。甚至如果我們不知道要給對方什麼,那就給他鼓勵,即是講好話,或給他微笑,即是雖然沒有講任何話,給一個微笑也好。若父母了解自己的處境,能好好地與鄰居相處,到了某一個階段,將會受到鄰居的歡迎尊重,到時候就可以提醒勸誡他們。釋迦牟尼佛曾提出四項援助的方法,簡單地說,即是救人濟世的原則,或是培養大眾團結一致的方法。這一項佛法包括:1、布施,即是分享與給予。2、愛語,即是誠實地講悅耳的言語。3、利行,即是所作的事對別人有益。4、盡責任,做好本分內的工作。如果為人父母者能做到這四項,將是受人尊敬的賢者。一旦有人發生口角,就應該加以相勸,幫忙解決糾紛。至於要怎樣解決,就要看當時的情況而定,有時也許要跟其他人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2)能勸誡別人改變行為的人,自己必須要好好持守戒律,起碼要把五戒守好。當守好了五戒,即是我們有了良好的行為,這樣才有能力去幫忙解決糾紛。如果父母本身還沒有辦法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千萬先不要去勸別人,否則將會自取其辱。奉獻大眾其實,要贏取他人歡心,或使他人對我們客氣有禮的方法太多了,可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布施,當你誠心誠意地布施出去時,將會獲得他人的尊重與愛戴。舉一個曾經用過的有效方法,也是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清早起來,拿起掃帚,到巷子去掃地,從巷頭掃到巷尾,只要在家都要去掃,至少每七天要掃一次。用這個方法,能讓你認識整個巷子里的人,而這個做法,可能無法令一些人喜歡你,但也不至於討厭你,這樣的做法,叫做布施體力。古代也有很多方法其中有一個方法,幾乎每一戶人家都在應用,可是現在卻不太見到了,即是古時候的人家門口,都會放置一缸水,並有水瓢或有碗放在水缸的旁邊,誰路過口渴了,都可以舀來喝。結果那本來很普通的水缸,就變成很有價值的水缸,因為可以用來盛水讓人解渴,而更具有價值的是,它讓社會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因此,父母要先「布施」的是持戒與禮貌,這樣,我們的孩子就有了好的環境,再也不必搬到哪裡去了。四、訓練孩子照顧病重的親人我們雖然投生為人,但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可是在離開人世之前,大部分都會得了重病,必須躺在醫院裡的病床上。因為身體里的器官,有一部分已開始退化,以致受到各種細菌的侵襲,令患病者痛苦萬分.體內的各種細胞會漸漸地老死,讓人失去知覺.所以,為了別人,也為了自己,我們必須研究一些照顧患重病的親人或愛侶的方法。其好處是能讓我們用正確的方法,照顧及醫治親人的心,當他們正在與病魔作垂死搏鬥時,最需要家人的關心與支持。總有一天,我們將會跟他們一樣,面對死神的呼喚,必須離開人世,因此,我們一定要面對各種病狀,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同時,還必須教導子孫用正確的方法來照顧自己。當親人或伴侶患重病時,應該怎樣照顧?這可分為兩項:(1)照顧病人的身體,身體病最好盡量找醫術高明的醫生來進行治療,不過,這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環境的許可而定。(2)照顧病人的心,病重者生死只在一線之間。在這時候,病人的意志力很重要。家人應該隨侍在旁,給予安慰鼓勵。特別是在他臨終前的那一刻,究竟是步上安樂之路或是愁苦之路,全在於他的意識是清凈或渾濁。釋迦牟尼佛說過:「在臨終之前,心靈煩憂混濁,定會步往愁苦惡趣。若心靈清凈明亮,則能邁向安樂善道。」安樂善道是什麼?就是往生後轉世為人,或上升天界、或往生梵天界。愁苦惡趣是什麼?就是往生後墮入地獄、餓鬼道、魔鬼道、畜生道。安樂與愁苦之路,是往生後中陰身的歸向,藉以享受(或償還)自己在人世間所種下的因果報應,而往生那一剎那的心境可以決定「憂愁混濁」或「清凈明亮」,讓你上升天界或墮入惡道。師父稱這為「抉擇之戰」。所以,不管醫治病人最終的結果是怎樣,每個幫忙照顧的人,都有責任好好地照顧病人,其原則如下:「家人必須幫助維持照顧病人的心,令其保持清凈,堅強地面對病魔的折磨,不灰心、不沮喪、不對生活產生絕望。」家人必須鼓勵病人,給予他們信心:(1)無論是財產的糾紛,或是子孫的煩惱或任何讓人不開心的事,必須盡量避免讓病人聽見,以免他操心,引起不安。(2)引導病人的心隨時都處於正念,並提醒病人憶念曾行過的善,例如:讓他想起曾經剃度、曾供養功德衣、修各種公共利益的功德,以及一直以來隨喜別人的功德等。(3)勸導病人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盡量修新的功德,如布施:每天早上供齋,雖然病人身起不了床,也可以邀請法師到家裡或卧室來受供。如果不方便,可以把飯菜拿給病人許願,然後讓他人代他供養僧眾。之後再告訴病人,使他產生法喜。(4)引導病人要嚴格地持五戒,連打蚊子、捏死螞蟻等最輕微的殺生也別犯。(5)引導病人靜心禪定,這可是最重要的,也許可以播放念經,或病人所尊重的師父所開示的錄音帶給他聽,或誦念經文給他聽。如果時常這樣做,要是病人有福氣,也許會好起來,這是新舊功德威力的回報。如果病人的壽緣盡了,也會往生善道。因此往生前,心一定要保持清凈。善於誘導與照顧病人的家人,也必須要有正念,同時,懂得利用許願,把自己曾經修過的功德迴向給病人,這樣,對治療病人將更加有效。總結當我們離世的最後一刻來臨時,每個人都必須有人在旁協助,打一場「抉擇之戰」,「抉擇之戰」能夠勝利,就是往生之前,心必須清凈,維持正念。因此,不管是遠親或近鄰,當我們的孩子長大,稍微懂事後,就應該教導他們懂得照顧自己的健康,並具有慈悲心,願意照顧生病的親人,讓病人保持心靈的清凈,藉此讓他們真正地了解生命讓他們知道死亡是必然的現象,是無法避免的,那麼,到了我們離開人間的那一天,我們的孩子才會幫我們打「抉擇之戰」。五、如何教養孩子在當今這個高度經濟化的時代里,要如何教養孩子是一件相當令人關注的問題。因為,現在一般的父母都忙於工作,不太有時間教養孩子。結果有些孩子因缺乏家庭的溫暖而步入歧途,有些則養成許多壞習慣。有些父母為此而放棄工作,有些則以電視節目來教育孩子,有的則採取其它的教育方式。為了維持生計,父母忙於工作,而對孩子疏於管教,而導致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長大後成為蠻不講理、不明是非的愚人。到了最後,甚至覺得父母親所有的一切都不順他的心,更無法體會父母親千辛萬苦照顧孩子的苦心,更別說是報答父母親的養育之恩。他們認為父母親既然把他們生下來了,就有責任養育他,讓他過舒適的生活,有如富貴人家的孩子一樣。很多家庭都有類似的問題,有些孩子心胸狹窄,思想幼稚,只一味的埋怨自己的父母為什麼不像其他的父母那麼富有。因此,與父母親交談時,往往語中帶刺,咄咄逼人,刺傷父母親的心。他們會用刻薄的話語諷刺父母親懶惰,不努力工作,以致他們的家這麼窮困,讓他在朋友面前抬不起頭。有的甚至不斷地要求父母親買這買那,以滿足他的虛榮心。父母一旦無法滿足他的慾望,他就會亂髮脾氣,令父母親傷心難堪,自己卻全然不知已造下重業。這個問題不只發生在經濟拮据的家庭里,即使是家境富有的家庭也有解決不完的問題。有一位法師曾開示說,大約在七、八年前,有一位從南部來的富商,垂頭喪氣地走進來請求師父幫忙:「師父請幫幫我,我的孩子實在不懂事,時常要求父母買這買那。買給他之後就把它弄丟,有時候我們沒有馬上買給他,他就會大發脾氣,責罵父母。對這個孩子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師父開導他說:「你的孩子還不曾到寺院來修行過,要多指點他還不行。其實,即使你要叫他來聽法,或叫他嘗試打坐,使心保持清凈,然後自己想想,父母有怎樣的恩惠,相信出錢請他都不會來聽,甚至有可能連自己的父母都會罵.父母的話他聽都不聽,怎麼肯來聽別人的話呢!」「這樣好了,這一次在你們回南部之前,先帶這位不懂事的兒子到孤兒院走一趟,要找怎樣的藉口都可以,無論如何都要讓他到孤兒院去布施一餐,讓他自己親身體驗一下,如他還有福報,就會覺悟,自然就會慢慢地改變態度.」「為什麼師父要他到那裡去?理由就是想讓他的孩子去看看那些沒有父母照顧的人,是怎麼樣生活的?他們心裡多麼痛苦?希望他能看到這些孤兒的可憐處境後,能徹底地醒悟,及時回頭,深深地了解到父母是如何地深愛著他.」「記得在念大學最後一年時,有一天,師父跟大學裡的一群死黨,相約到孤兒院去布施,孤兒院里大約有兩三百個孤兒,由院里的二十個員工照顧著,平均每人必須照顧大概十到二十個孤兒.」「當我們到達後,孩子們就跑過來抱住我們,爭著要我們抱他..他們稱男同學為爸爸,女同學為媽媽,而那些女同學被這突如其來的稱呼,羞得滿臉都通紅了。原來是院方教導他們這麼稱呼我們,而他們其實都不知道誰是他們真正的爸爸或媽媽。」「三四個孩子,跑過來,像小猴子般地攢進我們懷裡,並說他們這一輩子從來沒有享受過家庭的溫暖,什麼東西都沒有。因此,每當有人送東西來時,不管是點心或玩具,他們都會爭先恐後地去爭來吃或搶來玩。」「由於我們事先並不知道有多少個孩子,所以只買了四五十個洋娃娃,怎麼知道孩子的數目竟然多到兩三百個。當分玩具時,情形一片混亂,孩子們都爭先恐後地湧上前來爭奪,結果,有的抓到頭,有的抓到腳,有的抓到手,那些新買來的洋娃娃,就被他們扯得支離破碎,完全不成形了。每一個人只抓到了娃娃的某個部位,於是就互相捶打哭鬧。」「至於我們所捐贈的新衣服,院方負責人會衡量哪一個孩子的衣服比較破舊,然後吩咐照料他的員工給他換上新衣服,如果他的衣服還半新不舊,就沒得換。但是,他們卻因妒嫉心的緣故,而去拉扯那些新衣服,最後所有的新衣服都被撕破了,結果誰也沒得穿。」「當看到這樣的情形後,我們都感到很心寒。天啊!這些孩子的想法竟然跟我們不一樣。記得我們小時候,都很喜歡同齡的朋友在一起遊戲,而且玩得很開心,從沒有想過朋友要跟我們爭吃、爭玩具。因為我們都吃得飽,玩具也很多。」「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父母那兒得到溫暖。我們知道父母和周邊的人都很疼愛我們,所以我們才很樂觀,喜愛朋友,想有很多玩伴。有時有二三個人一起玩樂、嘻嘻哈哈的,一天被打了好幾次,也不覺得氣惱,反而覺得很好玩。」「這些孤兒都沒有我們這種感覺,他們沒有當周邊的人是他們的朋友,而把他們當成了與自己作對的敵人。他們的眼神充滿了嫉妒、落寞、無奈,真是令人心寒。」「所以,師父勸告正在強迫父母為自己做這做那的孩子,應該到孤兒院去親身體驗,看看這些孩子如何生活。他們從小就失去父母的愛,孤伶伶地獨自過生活,而你們都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豐衣足食,無憂無慮,怎麼還可以向父母提出苛求呢?」從師父所講的故事中,我們得到了啟示:孩子要求父母要順自己的心意甚至還用言語刺傷了父母親的心,即是藉言語來殺人,殘害他人的性命,這是很殘酷的。但是「天下父母心」,即使孩子用尖酸無情的言語刺傷了父母的心,父母親還是會加以忍受的,當有人說他們的孩子不好時還是會馬上挺身而出,維護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永遠是孩子的父母。儘管孩子的態度非常惡劣,他們還是會忍氣吞聲,逆來順受。即使他們的孩子從未善待過他們,但他們對孩子的愛是永遠不變的。「孩子再怎麼的無情,父母還是永遠疼愛他們的!」
推薦閱讀:

以堅強的黨性、良好的作風、規範的制度和人格魅力維護好黨委班子團結
抱歉,是怨恨讓我們更團結。
胡錦濤吁梁振英團結香港各界
專題七 維護民族團結 實現國家統一

TAG:家庭 | 精神 | 團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