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筆落驚風雨 詩成泣鬼神

筆落驚風雨 詩成泣鬼神2008/06/15 02:22 [論文]

[中心論點]:

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中國詩歌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是盛唐詩歌的傑出代表。他的作品意境深遠,雄奇豪邁,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語言清新自然,旋律活潑奔放,句式參差錯落。

[分論點]:

一、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二、李白詩歌的思想內容。

三、李白山水詩的藝術成就。

(一)繼承和發展了屈原開創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將古典詩歌中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推到了絢麗無比的高峰。

1、採用比擬、象徵手法,興寄深遠,意蘊豐富。

2、詩歌中的高度誇張藝術。

(二)詩歌韻律、詩歌意境揮灑自如,跌宕起伏。

(三)詩歌語言清新自然、活潑奔放。

(四)參差錯落的句式使詩歌達到了絕妙的境界。

[內容摘要]:

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中國詩歌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是盛唐詩壇上的一顆璀璨絢麗的明珠,是盛唐社會孕育的一位天之驕子,李白的詩是盛唐時代精神的天才寫照。他的作品意境深遠,雄奇豪邁,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語言清新自然,旋律活潑奔放,句式參差錯落,具有鮮明的獨創性。詩思敏銳,意蘊豐富,俊逸清新,膾炙人口,震動古今。他是一個熱愛祖國、關心民間疾苦、個性倔強、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李白是盛唐詩壇最傑出的代表。他兼備眾體,包融萬象。他以鮮明的個性塑造大自然的形象,以靈銳的詩心感受山川之美,白雲明月、高山大河、畫橋流水、嬌花細草、鯤鵬小鳥……都在他的筆下呈現出形神兼備的形象,並與詩人不同環境的不同心緒默契,物我為一,水乳交融。既不脫離自然,又不複製自然;用自己的眼光去感受自然的美,用自己的藝術理想去創造性地表現自然的美;駕馭自然,塑造自然,又與自然交融為一;自然山水陶冶了李白的情愫,李白也賦予自然山水以性格、力量。這都顯示出李白對自然山水獨特的審美情趣,從另一側面也反映出盛唐時代個性解放的潮流。他追求無限的超越,追求最不平凡的存在,追求生命的永恆。

[關鍵詞]:

山水詩浪漫主義象徵誇張參差錯落雄奇豪邁

意蘊深遠清新自然活潑奔放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山水詩研究

李白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的詩中,浪漫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達到了高度的統一。他生活的時代主要是開元、天寶的四十多年,即所謂的「盛唐」時期。這是唐帝國空前繁榮強盛卻又潛伏滋長著各種社會矛盾和危機的時代。這一時代特點,結合著他的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詩篇表現了與杜甫詩迥然不同的浪漫主義風格,具有鮮明的獨創性。他一生詩思敏銳,創作繁富。其中有很多名篇巨制,或雄奇奔放,或俊逸清新,膾炙人口,傳播中外,震動古今。

一、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亞。他誕生於中亞的碎葉(今蘇聯托克馬克),五歲時隨父遷居至四川彰明縣的青蓮鄉,因自號青蓮居士。他的家庭可能是個富商之家,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經籍外,還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樣的,他不僅是一個「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的作家,同時還是一個「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劍術」的少年遊俠和羽客。二十歲以後,他開始在蜀中漫遊,曾登峨眉、青城諸山。這些生活經歷,對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詩風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複雜性。

開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歲,為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始了一個新的漫遊而兼求仕的時期。他浮洞庭,歷襄漢,上廬山,東至金陵、揚州,復折回湖北,以安陸為中心,又先後北游洛陽、龍門、嵩山、太原,東遊齊魯,登泰山,南遊安徽江蘇、浙江等地,遊蹤遍及,幾半中國。李白的漫遊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沒有也不屑於參加科舉考試,因為這和他的「不屈己,不幹人」的性格以及「一鳴驚人,一飛衝天」的宏願都不相符合。因此,在漫遊中,他有時採取縱橫家遊說的方式,希望憑自己的文章才華得到知名人物的推轂,如向韓朝宗諸人上書,有時則又沿著當時以成風氣的那條「終南捷徑」,希望通過隱居學道來樹立聲譽,直上青雲,如他先後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吳筠等隱居嵩山、徂徠山和剡中。他嘗自言「隱不絕俗」,說穿了就是隱居以求仕。

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終因吳筠的推薦,唐玄宗下詔征赴長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人的喜悅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李白初到長安,太子賓客賀之章一見就嘆為「謫仙人」,聲名益振。玄宗召見時,也「降輦步迎,如見園綺」。但實際上玄宗所賞識的只是李白的才華,把他看作點綴昇平和宮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滅。同時,他那蔑視帝王權貴的傲岸作風,如他自己說的「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又招致了權臣們的讒毀,也使他感到長安不可久留。在度過一段狂放縱酒的生活之後,他上書請還。「五噫出西京」,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詩人李白初步認識到統治集團的腐朽和現實政治的黑暗,開始寫出一些抒發憤懣,抨擊現實的詩篇。

「一朝去京國,十年客梁園」。天寶三載春,李白離開長安後,再度開始了他的漫遊生活。在洛陽他遇見了杜甫,在汴州他又遇見了高適,這三位詩人便一起暢遊梁園(開封)、濟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醉眠秋共被,攜手日月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范十隱居》)天寶四載秋,李白與杜甫分手後,又南遊江浙,北徙燕趙,往來齊魯間,但以游梁宋為最久。這時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歸來無產業,生事如飄蓬」,心情也很憤懣:「摧殘檻中虎,羈紲韝上鷹」,但始終沒有放棄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猶可倚,不慚世上英」。隨著天寶年間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現實的作品也越來越多,反抗精神也愈來愈強烈,成為他這一時期創作的顯著特色。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隱居於廬山屏風疊,密切地注視著事件的發展。次年冬,永王李麟以抗敵平亂為由,由江陵揮師東下,過廬山時,堅請李白參加幕府,李白出於一片愛國熱忱,便接受了他的邀請。不料,李林暗懷和他的哥哥唐肅宗(李亨)爭奪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滅,李白也因而獲罪,下潯陽獄。出獄後,又被判處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李白此時已經五十八歲,在「世人皆欲殺」的殘酷迫害下,經常爽朗大笑的詩人有時也不得不發出無聲的垂泣:「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江夏別宋之悌》)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南行至巫山,因遇大赦,得放還。他經江夏、岳陽,潯陽至金陵,往來於金陵、宣城間。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歲,聞李光弼率大軍征討史朝義,他由當塗北上,請纓殺敵,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所以他說「天奪壯士心,長嘆別吳京」。次年,寶應元年,李白病死在他的叔叔當塗縣令李陽冰家。初葬采石磯,後人遵詩人遺志,改葬青山。和杜甫一樣,在安史之亂期間,李白詩歌的特徵,也是愛國主義精神。

李白的一生是複雜的,作為一個天才詩人,他還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酒徒等類人的氣質或行徑。這和他的思想的複雜性是分不開的。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濟蒼生」、「安社稷」,「安黎元」,並且認為「苟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別是莊子那種遺世獨立的思想,追求絕對自由,蔑視世間一切,有時他甚至把莊子抬高到屈原之上:「投汩笑古人,臨濠得天和。」與此同時,他還深受遊俠思想的影響。所謂「以武犯禁」、「不受其驅」、「羞伐其德」這種遊俠精神,在李白身上也是存在的。所以他又敢於蔑視封建秩序,敢於打破傳統偶像,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儒家思想和道家、遊俠本不相容,陳子昂就曾經慨嘆於「儒道兩何妨」,但李白卻把這三者結合起來了。這就是他在詩文中再三重複著的「功成身退」。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所以他非常欽慕范蠡、魯仲連、張良等歷史人物。主觀上的結合併不等於現實,在黑暗的現實面前,李白這種人生理想始終未能實現,但他始終又在追求。矛盾、衝突、以及遭受打擊後的憤懣、狂放等便都產生了。龔自珍說:「庄、屈實二,不可以並,並之以為心,自白始;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最錄李白集》)這對於我們理解李白思想的矛盾複雜性是很有啟發的。當然,李白的詩也有庸俗、消極的一面,如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等,這在他的生活和創作中都有反映。

二、李白詩歌的思想內容

李白的詩表現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經歷,也表現了盛唐時代的社會和精神生活面貌。

開元天寶年間,唐帝國國力極其強盛,經濟文化呈現出空前繁榮景象,人民創造精神也有所發揮。同時,在政治經濟各方面又潛伏著各種危機。一方面是空前強大帝國的繁榮氣象,一方面是統治階級在強大的繁榮外衣的掩蓋下已開始走向奢侈與腐化。國家的強大,鼓舞他嚮往功名事業的雄心;政治的危機,更激發他拯物濟世的熱望。這種心情,在盛唐詩人中是相當普遍的,李白則表現得更為突出。他在許多詩歌里借歷史人物表達了他的政治抱負。長安三年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生活和創作有很深刻的影響。他抱著種種的理想和幻想來到長安,表面上受到了玄宗禮賢下士的優待,但是,當權的宦官外戚等人物卻暗中對他讒毀打擊,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現實形成了尖銳的矛盾。他寫了不少詩歌抒發了自己的痛苦和憤懣。如《行路難》,這首詩揭示了詩人在坎坷仕途上茫然失路的強烈痛苦,但是他並不因為失敗而放棄理想的追求。昏庸腐朽的權貴幸臣,始終是他的對立面,他想起屈原所痛恨的那些「黨人」:「殷後亂天紀,楚懷亦已昏。夷羊滿中野,錄施盈高門。」(《古風》第五十一)他在《雪讒詩》里,痛斥了恃寵弄權的楊貴妃,在《古風》第二十四里,揭露了因鬥雞而得權勢的佞臣小人。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里,這種憤激憎惡的心情表現得最為突出。在這首詩里,他對以鬥雞媚上的幸臣,對屠殺邀功的武將,投以憎惡輕蔑的嘲笑。對自己光明磊落而遭受讒言誹謗,被逐出朝,懷著滿腹的悲憤。末尾對杖殺的李北海,更稱讚其「英風豪氣」,為之呼冤叫屈。他的是非愛憎,和朝廷完全處於對立地位。這不僅表現了李白的桀驁不馴的叛逆精神,同時對封建統治者「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顛倒黑白、殘酷暴孽的種種黑暗面目,也作了盡情的揭發。但是,李白他歸根到底還是一個熱愛祖國、關懷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他對國家的強大統一非常關懷,對保衛祖國邊疆的將士曾作過熱情的歌頌。在《塞下曲》六首之一里,他寫道:「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曉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但是,到天寶年間,唐統治者窮兵黷武,不斷向吐蕃和南詔用兵,發動戰爭,斷送士卒的生命,破壞了人民的生產,引起了李白極大的憤慨,他前後寫了好幾篇詩反對這種不義的戰爭。對哥舒翰屠殺邀功的行為,作了尖銳指責。對楊國忠派兵遠征南詔喪師二十萬的事,他寫了《書懷贈南陵常贊府》、《古風》等三十四首等詩。他的《戰城南》更是概括了當時窮兵黷武的現象而寫成的名作。安史之亂髮生後,戰爭的性質變了,他雖遠在江南,卻寫成了一系列充滿愛國激情的詩。以至他因為從永王李麟的事被捕入獄,流放夜郎,他的愛國之心絲毫沒有減弱。而《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這首詩,更說明他愛國之心至老不衰。從這些戰爭的詩篇里,還可以看到李白對人民疾苦的密切關懷。此外他也寫過一些直接寫人民生活的詩篇,例《丁都護歌》。他直接寫勞動人民生活的作品雖然為數不多,但是他的詩歌中反映人民生活的並不限於這些篇。李白曾經寫過很多樂府詩並取得很大的成就,像《長車行》、《子夜吳歌》等詩已經成為人們喜聞樂見、普遍傳誦的名作。從這些詩里,可以看到他對人民的生活、感情、語言是多麼地熟悉,對樂府民歌是多麼地熱愛。

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政治上的遠大抱負他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權貴勢力,對封建社會一切壓迫和羈束毫不調和的叛逆態度,正是他詩歌浪漫主義精神的主要表現。這些思想內容,錯綜交織地貫穿著他的優秀作品。當然,由於內容性質、感情色彩以及表現手法的不同,他有一些作品可以說是現實主義的,例如那些描繪揭露黑暗現實面貌、幻想成分較少的作品就屬於這一類。

李白的一生過著浪遊生活,他寫出了不少遊歷名山大川的詩篇。他那種酷愛自由、追求解放的獨特性格,常常是藉助這類詩篇表現出來。當他政治失意之後,這種山水詩歌也寫得特別多,也特別好。他喜愛的山水往往不是寧靜的丘壑,幽靜的林泉,而是奇峰絕壑的大山,天外飛來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這些雄偉奇險的山川,特別契合他那叛逆不羈的性格。他好像要登涉這些山川,和天地星辰同呼吸,和天仙神靈相往來。英雄失路的苦悶,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使他感到不平和失望。在他豪放的山水詩歌唱中,一種不肯對現實妥協的傲岸不屈的精神,一種企圖超越現實的激越情緒,一種難以抑制的憤怒火焰,以其行雲流水般的韻律自由地舒展,自由地宣洩,炙熱地燃燒,噴吐出灼人的烈焰。

三、李白山水詩的藝術成就

李白追求自由、光明和個性解放的精神,對黑暗、庸俗、醜惡、虛假不肯妥協的傲岸性格,往往藉助於對自然形象的描寫、謳歌,得到生動的表現。象中外不少浪漫主義詩人都喜歡通過對反叛的自然形象的歌頌,表現自己對現實的態度,揭示自己的人格和內心世界一樣,李白詩歌遺產中的傑作,是那些最能顯示自己的思想、藝術特徵的詠唱自我的山水詩篇。

李白漫遊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大河上下。他以飽滿的激情熱烈地禮讚祖國多姿多彩的山川勝景,同時也以自己的氣魄和縱橫的詩情去熔鑄、塑造大自然的奇特、壯偉的不朽形象。他筆下的大自然形象,總是激蕩著詩人胸中澎湃恣肆的浪漫主義激情。杜甫稱讚他的詩說:「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也說自己的詩是:「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嘯傲凌滄州。」這種無比神奇的藝術魅力,確是他詩歌最鮮明的特色。他的詩歌,不僅具有最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還創造性地運用了一切浪漫主義的手法,使內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統一。

(一)、繼承並發展了屈原所開創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將古典詩歌中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推到了一個絢麗無比的高峰。

1、他繼承了屈原開創的香草美人傳統,多用比擬、象徵手法,表現自我,感諷時政,興寄深遠,意蘊豐富。

李白一生自由地遊覽祖國的名山大川,有機會廣泛交遊,接觸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種人物,比起屈原來,他的浪漫主義精神概括了更加廣闊的社會生活內容,並於香草、美人、神話、傳說之外,吸取了高山、大河、冰雪、風霜等自然景物,豐富了比興意象。如「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以「渡黃河」、「登太行」象徵實現宏偉的理想、抱負,以「冰塞川」、「雪滿山」象徵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障礙;「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乘長風破萬里浪,在遼闊的大海上揚帆遠航的意象,象徵實現理想的快意。在詩人所開拓的藝術天地中,既有美人、松柏、海日、天雞、鸞鳳、明月、寶珠、高山、大海的意象;又有蒼蠅、老虎、豺狼、魚目、桃花、冰雪等意象,無論是瑰麗、美好的,還是骯髒、卑污者,都成為特定意念的象徵。或放射真、善、美的光輝,或寄託對假、惡、丑的憎惡;或給人以崇高的美感享受,或給人以智慧的啟迪、沉思。這些意象都和現實世界中或美好或醜惡的現象互相映襯對比、獲得垂輝千古的藝術生命。

由於比興手法在李白筆下運用時常與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相聯繫,因而,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的構思又常常表現為對超現實的幻想境界的追求和描摹。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本身的邏輯,如實地、具體地描寫生活,而是將現實生活的感受和醞釀於胸中的詩情,幻代出奇麗非凡、驚心動魄的詩意境界。《夢遊天姥吟留別》、《月下獨酌》、《把酒問月》、《古朗月行》、《西上蓮花山》等作品,最能顯示出詩人奇特非凡的詩意想像,以及不受任何拘束的藝術個性。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意境的描寫,令人目眩神迷,從謐靜幽美的湖月到奇麗壯觀的海日,從曲折迷離的千岩萬轉的道路到令人驚恐戰慄的深林層巔,境界愈轉愈奇,愈幻愈多。最後由夢境幻入仙境,更完全是彩色繽紛的神話世界。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寫出了詩人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好像詩人苦悶的靈魂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無怪乎他夢醒後發出了這樣的呼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詩人從夢幻回到現實。夢境的自由美好,更加增加了他對現實中權貴人物的憎惡與反抗,寄託詩人在政治上的苦悶以及超越苦悶的深衷,表達了對自由、光明的追求。

2、高度的誇張,是李白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又一鮮明特徵。《蜀道難》是描寫由秦(今陝西省)入蜀道路的崎嶇和蜀地形勢的險要。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誇張手法,通過奔放雄奇的語言,將遠古神話和蜀道山川熔鑄在一起,把人帶進神奇驚險的天地,領略祖國秦隴、隴蜀一帶奇險、壯偉的風光。全詩圍繞「高」、「危」二字,淋漓盡致地描寫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驚景,氣勢磅礴,音調激越而富於變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巨型的蜀道山川畫卷。詩人對蜀道之難的描寫,是全詩最動人、最集中的形象。許多鮮明的形象如山岩、啼鵑、枯松、絕壁、猿猱、黃鶴、飛湍、瀑布、明月、辰星、古樹、劍閣,都圍繞著它,構成完美的藝術整體,一一展現出蜀道之奇險:交通久塞,開道艱難;鶴飛不過,猿猱攀援;高峰絕壁,枯松倒掛;岩巒曲折,手能捫星;子規悲啼,朱顏凋損;悲鳥驚飛,古木森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關塞路院,劍門崢嶸。這一切,多角度、多層次地描寫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題旨。它是用高度誇張的手法詠唱大自然的傑作。蜀山之險,蜀道之難。在誇張的描寫、渲染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藝術表現,產生了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二)、李白的山水詩在盡情地馳騁,豪放不羈、奇情偉志的實踐中,往往表現為一種揮灑自如的、幅度極大的詩意的跌宕。其大起大落,流動跳躍的內在韻律,成為饒有個性的抒情歌唱。有"縱橫變幻的風格","跳躍式的結構"。在表達上不是掩抑收斂,而是噴薄而出,一瀉千里。《蜀道難》中,以神奇莫測之筆,憑空起勢。從叢魚鳧說到五丁開山,全用渺茫無憑的神話傳說,烘托奇險的氣氛。高標插天可以使"六龍回日",也是憑藉神話來馳騁幻想。以下又用黃鶴、猿猱、悲鳥、子規作誇張的點綴,然後插入肋息、撫膺、凋朱顏的敘述,作為全詩的骨幹。"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全篇中三次出現,更給這首五音繁全的樂章奠定了迴旋往複的基調。《廬山謠》寫他在廬山頂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完全擺脫了真實空間感覺的拘束,以大膽的想像誇張,突出了山川的壯麗,展示了詩人壯闊的胸懷。

李白的詩,揮毫落紙,如有橫掃千軍之勢。詩歌形象的跳躍,詩意的大幅度跌宕,呈現出不同均衡的、倏忽變換的特點。詩人飽滿、激動,喜怒不定的感情,起落迅速,如天馬行空。詩的形象如洶湧的波濤,在腦海中迴旋激蕩。一有靈感奇境妙語,便如萬斛源泉不擇而出。詩人用筆迅速地表達了這種迅猛湧出的詩意,不著力於仔細地調整和平衡意象之間的和諧組合和適當的距離。而總是著眼於對客觀現實的總體印象的把握,總是以高屋建瓴之逝抒寫總體感受,以抒寫自我的形式反映現實生活的本質,而不醉心於對客觀世界的細微部分的精細描繪。這樣,詩歌的形象與形象之間便留下了較大的空隙,詩情得以盡情蕩漾,詩的境界也顯得十分開闊。如《宣城見杜鵑花》:"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詩人漫步在宣城的郊野,置身於殷紅如血的山杜鵑花叢之中,由花聯想到同名的鳥,遂又聯想起杜鵑花那動人心弦的悲啼,詩人的思緒立即超越時空,飛到他的故鄉蜀中。詩中"一"與"三"的重複對舉,純然脫口而出,堪稱神來之筆。雖是短小的絕句,由於跳蕩的形象充滿力量,也有咫尺萬里的氣勢。再如《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大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峽問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詩人從峨眉山的明月寫到平羌江水中的明月,空間距離的跨度很大。但因明月常在詩人心頭,又因江水長流,伴詩人遠遊,所以能夠統一起來,譜成一曲與月無限情親的月光曲,寄託了遊子初次離鄉時的深深眷戀之情。

(三)、李白詩歌語言清新、自然、活潑、奔放。作為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具有敏銳的感覺、熾熱的感情、活躍與豐滿的靈魂。這些素質陶冶了他靈銳地感受詩意的能力,而豐富有個性色彩的連珠妙語,如清水芙蓉,如天風海濤,和諧,完美地表達出詩人心中豐富的感情。春水船如天上坐!語言的春水載著詩人自由地浮泛、蕩漾,創造出許多堪稱"神品"的不朽歌唱。

(四)、參差錯落、長短不一的句式,不但大量運用,而且達到了隨心所欲、出口成詩的絕妙境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將進酒》)「意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難》)「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地難為情!」(《三五七言》)等等。各種句式自由活潑地交錯運用,初看似絕無規律,細品之則有規律可尋。它們非常真實地表達了詩人自由奔放的情志,然而並不是隨心所欲到破壞詩的可唱性。那琅琅上口、抑揚頓挫的節奏美,遵循著詩歌藝術的本質特徵。它們或將詩的意蘊與氣質、韻味,與散文化的句式熔鑄為一;或將散文口語提煉為饒有是詩味,並帶有騷體特徵的妙句。這些申縮變化交錯自如的詩句,渾然一體,毫無生澀、雜湊的痕迹。音節或長或短,或嘹亮悠長或頓挫短截,無不隨著感情的變化而變化。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是李白對詩歌語言的審美追求。在自由、洒脫、精警、奇瑰之外,李白對詩歌語言的追求,是清新、自然,不假雕飾;是陳言務去,多出新意。這種追求及成果,在他的創作中得到酣暢的表現。在優美、悠揚的韻律中,對人生對自然的敏銳感受,得到真率的抒發,美妙而自然的語言破喉而出,似顆顆珠玉,連貫而下,靈光閃爍,給人以不盡的回味和溫馨的享受。

在中國詩歌史上,以山水自然為題材,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已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領域。在東晉末年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宋初年以謝靈運為代表的"山水詩",標誌人對自然審美的自覺。盛唐以來,和李白同時代的詩人王維、孟浩然等人繼承了前代田園山水詩的傳統,大力發展這方面的創作,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李白是盛唐詩壇最傑出的代表。他兼備眾體,包融萬象。他以鮮明的個性塑造大自然的形象,以靈銳的詩心感受山川之美,白雲明月、高山大河、畫橋流水、嬌花細草、鯤鵬小鳥……都在他的筆下呈現出形神兼備的形象,並與詩人不同環境的不同心緒默契,物我為一,水乳交融。既不脫離自然,又不複製自然;用自己的眼光去感受自然的美,用自己的藝術理想去創造性地表現自然的美;駕馭自然,塑造自然,又與自然交融為一;自然山水陶冶了李白的情愫,李白也賦予自然山水以性格、力量。這都顯示出李白對自然山水獨特的審美情趣,從另一側面也反映出盛唐時代個性解放的潮流。他追求無限的超越,追求最不平凡的存在,追求生命的永恆。概言之,李白是盛唐社會孕育的天之驕子,李白是盛唐時代精神的天才寫照。

參考文獻:

1、《李白研究》(甘肅自考辦1996年)

2、《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徐中玉、金啟華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3、《中國文學專題研究〈唐詩宋詞〉》(程郁綴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1出版)

4、胥樹人《李白和他的詩歌》

5、安旗《李白傳》

6、郁賢皓《李白叢考》

7、復旦大學古典文學教研組《李白研究》

8、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文學史》(游國忠、王起、蕭絛非等主編


推薦閱讀:

略談大元帥明王(阿吒薄俱鬼神大將)
鬼神與醫道
你記得什麼民間傳說的法術?
如何向普通人介紹靈體世界?
家與野:中國人的怪力亂神

TAG:鬼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