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問答750題(下)

佛教問答750題(下)

401.問:《無量壽經》以何注為最佳?

答:《無量壽經》注,某所見者唯隋慧遠義疏一種。清彭紹升居士有著《無量壽經起信論》,亦可參考。

402.問:《觀無量壽佛經》以何注為最佳?

答:此經現見兩註:一為智者大師疏《四明知禮鈔》、一為善導大師《四帖疏》,並皆佳妙。然以凈土專家而言,則取善導疏也。

403.問:《圓覺經》以何注為最佳?

答:圭峰宗密之《圓覺大疏》。

404.問:《維摩詰經》以何注為最佳?

答:智者大師《疏》。

405.問:一切經首,必有六種成就之文。其處成就文,必標明某國或某城某地。而《圓覺經》首處成就文,獨不標明處所,究竟作何講解,方有指歸?

答:《圓覺》為頓教大乘之經。說經之處,名為他受用之實報土。說者聽者俱在定中,故云薄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此證教主在定中也。一切如來至不二隨順數句。指佛自受用土,於不二境現諸凈土。即他受用土也。其文殊等十二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此證教伴在定中也。以不入定,不能同住如來平等法會故。爾時如來,仍住舍衛祗園,文殊仍在震旦五台,主伴即在當處入定,平等法會亦即在當處也。故曰:「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即此意也。其十二上首,各有請說之儀,一一俱在定中,作諸法事。故曰不起寂滅定而現諸威儀者,亦此意也。

406.問:《圓覺經》多賢宗註解,而無台宗疏釋。若據五重玄義判之,當若何?請指示之。

答:《圓覺經》若論五重玄義,當以單法為名,無人無喻故。以凈圓覺心為體,必先悟此凈心故。以圓修正觀為宗,非修此不成真因故。以除疑破妄為用,非除妄不能趨果故。以圓頓生酥為教相,說在第三時方等故。將此五重玄義之名,顧名思義,一經大旨,思過半矣。

407.問:心意意識等相貌未晰,而遽講《圓覺》,恐於圓覺未能了悟。擬先研究八識,當否?

答:《圓覺》本性宗經也。必先悟凈圓覺。即依凈圓覺心,立行造修,於心意意識等相貌,似不必先明,又不必於諸識名相而配諸分別也。若謂先研究八識,亦未嘗不可。

408.問:《金剛經》真空無相之義若何?

答: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則真必無相,無相故曰空,乃至空無空相,故曰真空。然無相者。相本是無,非相有而無之也。本無相而世人以為有者,必有所住耳。故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方便奈何。則曰: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露電可矣。

409.問:《涅盤經》偈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不知如何解釋?

答:此四句義亦深遠,今且以淺近言之:上二句是世間因果,下二句是出世因果。行謂心行、(屬心)行事。 (屬境)皆是變幻無常。故感生世間生滅之苦果。生固是動相,生滅之滅,滅必還生,猶是動相。惟生滅俱滅,寂然不動,故曰寂滅。以能滅此生滅為因,則感不生不滅之樂果也。

410.問:《華嚴經》偈云:「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不知如何解釋?

答:此偈示心佛無差別之旨。人皆有心,故人皆可以為佛,其差別只在迷悟耳。不了知者迷也,欲了知者在迷而求悟也。觀法界性者,悟之之方也。應觀者,要其悟也。三世一切佛,廣矣大矣,高矣邃矣,不可思議矣。然人若了知,不外心造。欲了知者,其法奈何,是在觀法界性而已。法界者三世一切法千差萬別,自凡言之,則為眾生法,自聖言之,則為佛法。性者不妄不變之體,所謂真如也。從千差萬別法界之中,而觀察其真如之性,自能恍然於心具法界心造法界,而即此廣大高邃不可思議之佛法,皆我性分中事耳。苟明此理而不發菩提心者,未之有也。苟既發心而不能成佛者,未之有也。地獄眾生,聞此偈而得度,不亦宜哉!

411.問:《華嚴經》有「三世一切佛」一語。敢問何故必言三世?

答: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欲盡一切時間,故必言三世。

412.問:《四十二章經》中:「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四句。不知如何解釋?

答:此佛示如幻法門也。世間造業,一切如幻。出世修行,亦復如幻。念其念,行其行,言其言。為世間造業之相。然其念、其行、其言,本無自體,緣內外妄想、妄境而有。如鏡中花,如水中月,見有花月,何嘗有花月哉?此念、行、言亦然,故曰無念、無行、無言。故世人曰造念、行、言等三業,其實所念者,乃是無念之念。所行者,乃是無行之行。所言者,乃是無言之言。世人不知,妄執為實,橫起愛嗔,招諸苦報。吾佛憫之,說法對治,勸人依法修行,度諸苦厄。在佛視之,如折花於鏡、撈月於水相似。雖折得花、撈得月,而實與未折、未撈等,故曰善巧方便,此即修無修修之意也。

413.問:《華嚴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重。」何謂法供?

答:經云: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是也。

414.問:《四十二章經解》中:「見思情慾,耽染生死,如觸此岸。無明情慾,耽染涅盤。如觸彼岸。」下三句不知如何解釋。

答:煩惱有根本枝末二別。見思為枝末煩惱,無明為根本煩惱。二乘聖人以根本煩惱尚未斷除,故於涅盤而生耽染。凡夫邊是生死。譬如此岸;聖人邊是涅盤。(不生不滅即生死之對面)譬如彼岸。凡夫二乘,彼此耽著,俱是有病。惟菩薩大士,不住生死,不住涅盤,方為中道。此即佛之大般涅盤,亦名無餘涅盤。若二乘所住涅盤,則為有餘涅盤。《法華經》所斥為化城者也。

415.問:《四十二章經》中「言語道斷,非物所拘」一句,不知如何解釋?

答:不可思議,故言語道斷;清凈自在,故非物所拘。

416.問:《四十二章經》中有「心如功曹」一句,功曹二字不知如何解釋?

答:功曹謂辦事之長官。

417.問:《四十二章經》中有「無修無證難」一句,何謂無修無證?

答:此句不易道。彼無修無證者,乃證到徹底之人,即所謂無心道人也。

418.問:《佛遺教經》謂不得合和湯藥,是否指醫生而言?

答:是指醫生。

419.問:初學宜先習何經?

答:習有二種:一者誦習,二者修習。誦習、則今人常誦之《心經》、《金剛》、《彌陀經》,皆可先習。若言修習,則以眾生根鈍,深廣難期,便捷之法,莫若念佛。故以先習《阿彌陀經》為宜。他若《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文句利達,陳義平易,亦初學所宜修誦者也。

420.問:同一佛經,何故分誦習修習?

答:將經文逐字逐句,朝夕諷誦,不求其義,如持咒然,但一心而已,此為誦習。博考經義,深思明辨,按照經中所示之法,而身體力行之,此為修習。一往而論,誦習得福,修習得慧,此其所以別也。

421.問:《八大人覺經》言簡意賅,如能持誦,其效驗較他經為捷,其功德亦較他經為優。尊意如何?

答:尚有言簡意賅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

422.問:大乘中最勝而最短,便於每日諷誦者為何經?

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惟二百六十字,為最短。而般若為一切佛母,為最勝。

423.問:《大悲咒》見於何經?

答:密部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即《大悲咒》之出處。

424.問:仁者嘗謂念經時三業與經佛相應,何謂三業?

答:此三業,即身口意等。禮佛對經,是身業也。念誦,是口業也。思惟觀想,是意業也。

425.問:持咒功德,較誦經如何?

答:咒為密經,經為顯咒。經咒本無二致,唯持與誦不同,誦則出音,持則默念。總之唯在一心,心若歸一,其功德俱不可思議。

426.問:古德於經譯義,於咒譯音,何也?

答:經是顯教,詞意呈露,漢文可達,故譯義。咒是密教,義理奧博,漢文不可達,故譯音。

427.問:自念經佛,與僱人代念,其功德相去若何?

答:僱人念經佛,令其迴向自己,其功德與自念無殊。但自念時,三業與經佛相應。僱人念時,自己三業,或不與經佛相應,故所結之果不能一致矣。

428.問:閱經功德,較之誦經,同歟?否歟?

答:閱經惟屬意地,是慧功德。誦經必兼身口,是福功德。解經惟悟理,誦經兼事修,本不相同,但同出一心,相去不遠。要在試看誦者誠不誠,閱者會不會為如何耳!

429.問:俗云:常誦《金剛經》,令人壽長,信歟?

答:《金剛般若經》功德不可思議。經中反覆叮嚀,可謂至矣。果能如法受持讀誦,何止長壽!

430.問:文殊菩薩謂讀經要句句分明,天道眾生方可聽得了了。豈吾人念經時,天上神祗亦來竊聽耶?

答:佛為天人師。吾人念經,是誦其師言,安得不來敬聽耶?況天道眾生有天耳,不必來亦能聽聞。俗所謂人間私語,天聞若雷,安有念經而不聞之乎?

431.問:平日讀誦之經,念於紙而焚化於佛前乎?抑不必用紙,亦不必焚化乎?

答:誦經功德,與記數焚告無關。但初學者,恐生怠倦,藉以勉勵,亦可為之。然佛門本有迴向一法,凡一切所作功德,皆當迴轉向於菩提、實際、眾生三處,宜遵行之。迴向菩提者,欲仗此功德,求成佛果也。迴向實際者,以此功德,為性分所當為,不以為功也。迴向眾生者,以此功德施諸眾生,願彼離苦得樂也。若修凈土,則宜以迴向往生極樂世界為總迴向。(蓋一生極樂,則三迴向皆具。)

432.問:念經念佛必用香燭何也?

答:香花燈燭,所以供佛。念經念佛,如對佛前,禮宜供養。故用之,但不具時,亦可省略,心虔誠可矣。

433.問:誦經敲木魚,究是何意?

答:所以調節緩急,易令心不散亂也。

434.問:體弱多病,宜誦何經?

答:病是死因。誦《金剛經》、《彌陀經》等,迴向西方,莊嚴凈土,可也。

435.問:《小止觀》謂鬼病以咒治之即愈,請問四大病以咒治之能愈否?

答:如果軀殼之病,皆從口入者多,宜節減口食,其病自輕,若加以咒治,豈不更善。

436.問:《金剛神咒》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每日誌心虔誦一遍,如念金剛經三十萬卷,此語可信否?並問此咒是否釋迦佛所說?此咒中有有人念得金剛咒,免了身邊罪與災,功德實無量,永世不踏地獄門等語,詞頗俗,疑非佛所說?

答:此咒未考,察其意,似非佛說,恐似外道妄傳。

437.問:或謂《大悲咒》是八十四尊佛名,其說然否?

答:此言出自灌頂法師,傳來久矣,想必師有見處,然謂是神名,不是佛名。

438.問:《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又云:「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何以梁主捨身奉佛,無救台城之禍?

答:菩薩救度眾生,善巧方便,不可思議。其不獲救者,或是信心未至,或是業定難逭。否則實已得救,而人自不察耳。如《金剛經》云:「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是也。梁主身為君主,壽八十餘,其福報不可謂不厚,台城之禍,或亦因信佛而末減之矣,夫何疑哉?至念觀音而得救者。觀音持驗記載之綦詳。

439.問:經雲受持佛名者,現世當獲十種勝利。然以世尊之苦行六年而不免魔王之難;以悟和法師之精修凈業,而迭遭懸樑下獄之災,何歟?

答:受持佛名,獲勝利益,此現生之效也。世尊不免魔難,此示定業不可不懺。然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無魔則無佛,魔正所以助佛也。法師一生精修,而臨終示懸樑之報,此宿因所迫。以償先債,不可作下獄看。

440.問:明教嵩日持十萬觀音名號,世出世間經書不讀而知,何也?

答:世出世間經書,都在一念心中。嵩師日持大士名十萬,即世之希有人也。以如是人,作如是事,所以能發此希有妙慧,可謂剖一微塵,出大千經卷,信乎!

441.問:佛經謂受持佛名者,一切蛇龍毒藥,悉不能中,請言其理由?

答:凡蛇龍毒藥害人,必自心有感觸,我心無毒,彼毒焉能害我?

442.問:同一佛也,何以念阿彌陀佛為勝?

答:此有多故。此土眾生與彌陀最有緣,一也。彌陀願力,接引念者盡得往生,二也。執持名號,即得往生,修易成就,三也。既生極樂,永不退轉,直至菩提,四也。餘如凈土諸經論說。

443.問:嘗聞念佛以念阿彌陀佛為勝,有持名、觀心二法,敢問持名觀心之法如何?

答:持名念佛。但是心口念佛名號,聲聲不絕者是。觀心念佛,念佛名號時,兼觀察能念之念,空不可得,是為空觀。所念之名,歷歷可數,是為假觀。而此能念所念,即是一心。非空非假,亦空亦假,是為中道觀。即此念佛,具一心三觀,故曰觀心念佛。

444.問:唐道綽禪師之論凈土宗曰:修餘行業,多劫方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敢問凈土宗,何以能神速如此?

答:仗彌陀願力,一也。往生有九品,二也。往生即不退,一生成佛,三也。餘如凈土諸經論說。

445.問:實相念佛如何?

答:當念佛時,觀所念之佛與能念之心,俱了不可得,是為實相念佛。

446.問:佛經云: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然參禪悟道者多,念佛開心者少,何也?

答:以彌陀不肯但念,不名深妙禪也。既不但念,何以開心?即參禪人多如牛毛,悟道者亦如麟角耳!

447.問:《無量壽經》謂:阿難尊者願見彼佛國土,即時無量壽佛放大光明,謂尊者自見耶。尊者未得天眼,安能自見,謂彌陀佛令尊者見耶,何以佛只令尊者見,而不令今人見?

答:見與不見,在緣深淺耳!阿難與佛緣深故見。今人緣淺故不能見。今人緣深亦得見。阿難緣淺,即得天眼亦不能見。

448.問:但念彌陀之人。亦能得六通乎?

答:佛教人念彌陀發願,求往生以了生死,未嘗教念彌陀求六通。

449.問:證念佛三昧後,能見他方諸佛乎?

答:俟居士證得念佛三昧已,即與爾道。

450.問:證念佛三昧後,現前能常見極樂世界乎?

答:果能證得念佛三昧,自不問此端的。見與不見,皆囈語耳!

451.問:遠公精修凈業,三睹聖相,因彌陀適來此土而見之耶?抑遠公神遊西方而見之耶?

答:彌陀未來此土,遠公不往西方。因念佛到得一心不亂,東西本來不隔,極樂即在目前。所謂感應道交,凡心即證佛心,肉眼便見聖相,夫何遠之有?

452.問:四土皆有九品蓮台乎?抑唯凡聖同居凈土有之乎?

答:凈土經中所說九品:大都只在同居一土。以上三土、非凡夫人修觀之境也。

453.問:佛經謂彌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時時遍照乎?抑有時照有時不照乎?

答: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用此證知決定時時遍照。然念佛眾生有見不見者,乃眾生自見自不見,非佛有時照有時不照也。譬之一月。水清則月現,水濁則月不現。眾生之心亦然,心凈則見,不凈便不見也。

454.問:《念佛直指》云:宿障欲滅,微見好相。如不蘊德,聞人之耳,其行必覆。請問其行必覆之理?

答:見人之惡宜隱,見人之善宜揚。知己之惡宜露,知己之善宜藏。今以微見相好,即向人顯揚,好名之心既起,則妙行必覆矣,何疑之有哉?

455.問:修凈業必如何始可謂之成就?

答:凈土一門,以信為始,信得真則願自切,願若切則行自猛,三資具足,凈業成矣。

456.問:經云:娑婆勇猛一日,勝於凈土百年。而《蓮修起信錄》,則謂在娑婆精進一日,抵西方修習千年,二說何不同若此?

答:我娑婆世界,業系眾生,若果能勇猛精進,較之凈土真有日劫相倍,奚止百年千年已哉,

457.問:《徑中徑又徑》中,「乘戒俱急、生亦最高、次戒急,生亦最穩」四句。不知如何解釋?

答:乘者教乘,即通達經典也。戒者能受持佛戒不犯也。急者能急進不退也。乘戒俱急,福慧俱勝。故生品最高。戒急福勝,故生最穩。有乘無戒,是為狂慧。有高慢之慧,無穩定之戒,安得不為業力所牽乎?流入八部鬼神眾去,宜哉!

458.問:今有眾生,每日至心念佛十聲,雖冗忙之日,疾痛之時,亦弗間斷,如是可保往生否?

答:誠能如是。恆念不舍,臨命終時,定能心不顛倒。一念求生,自然往生可保。

459.問:一心念佛至七日即得往生,是何理由?

答:一心念佛至七日,則終身不亂可知矣。豈有臨命終時,心生顛倒乎,故得往生。

460.問:無量壽佛經言: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其理由若何?

答:一聲佛號,種無量善根,即滅無量罪業。言八十億劫、五十億劫,數猶可計,亦略言之耳。所以能滅者,罪性本空故。如人於夢,見種種相,一聲喚醒,夢相皆消。阿彌陀佛,是我法身,至心一念,即得一聲喚醒,無量生死,幻夢頓空,安得不消滅哉?

461.問:凈土書中,有謂臨終念佛十聲即得往生者。有謂一心不亂須七日之久者;有謂早晚須念彌陀經一卷、佛名號二三千聲、或一萬聲者;有謂夜間將心經默念一百遍,日間佛號二萬彌陀經二十卷者。同修凈土,何以難易不同如此?

答:眾生根器,利鈍不同,業障深淺亦異,故致修行難易懸殊,原無足怪。但求往生修凈土者,寧為其難,勿恃其易,則庶有把握耳!

462.問:《彌陀要解》謂: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悉具多善根福德。敢問執持名號,何以有福德?

答:阿彌陀佛名號,乃是宏願積行之所成就,福德之總稱也。既佛圓具福德,建此名號,行者執持名號,是亦執持佛之福德矣。

463.問:《大彌陀經》云: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如有光明,何以人不能見?

答:慧眼未開,故不能見。譬如盲人,日光照身,不見日光。魔畏佛光,故不能犯。如鴟畏日光,晝伏夜出。

464.問:放生念《往生咒》,是何理由?

答:放生加諷大乘經咒者,願三寶加持,令所放生物及放生施主,獲多功德也。《往生咒》有往生凈土功能,凡此土眾生無不宜念。

465.問:往生咒見於何經?

答:《往生咒》有廣略二本。廣本亦名《阿彌陀佛根本咒》,又名《無量壽如來根本真言》,出密部《無量壽如來供養儀軌》。(略見《密咒圓因往生集》金陵刻本)略本即常誦本,為宋元嘉末年求那跋陀譯。經本未來。今附在小彌陀經之後。

466.問:蕅益大師謂:誦凈土真言,能超度一切眾生往生西方。然則人當臨終時,或口噤不能念佛,命家人代念往生真言,諒亦有效?

答:是,有效。但念佛為正軌耳。

467.問:有不念佛而亦生西方者,如明之周廷璋,晨起只誦《金剛》、《彌陀》、《觀音》等經各一卷是也。此何故歟?

答:念佛法門,固不僅以執持名號為限也。誦讀大乘經者,何嘗非念佛事耶?宜得生矣,不但此也,即將平日所行善事,迴向願求往生極樂,亦得生西。

468.問:《凈要》序云:在昔之時,不必改弦,但加善巧迴向。在今之世,只可助行,必須凈業專修,其理若何?

答:昔人業輕心細,故念佛與誦經,一而二,二而一;善巧迴向,俱為凈土莊嚴。今人業重心粗,立行必分正助,以專為正,以散為助,方為穩當,其理如是。

469.問:《凈土聖賢錄》:荊王夫人之婢,生西後致夢於夫人曰:世間修西方者,才發一念,七寶池中,便生一花,此言可信否?

答:真語實語,安得不信!?

470.問:念佛時兼修觀,修觀時兼念佛,可乎?

答:正念時,驀直念,不必兼;正觀時,息心觀,亦不必兼,久之自能即念即觀,觀念合一。所謂由觀起念,由念入觀也。若相兼,則二心矣。

471.問:《安樂集》云:生凈土者有二種:一有相心,謂著相欣樂。二無相心,謂理觀相應。「著相欣樂、理觀相應」二句。不知如何解釋?

答:見聞凈土事相,心生欣樂,故曰有相心。凈土理即唯心,觀心有何相貌,故曰無相。

472.問:佛經謂誦往生咒,能使六道眾生往生西方。何以人畜二道,聞之殊無影響耶?

答:裴休云: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而能之。經云:持咒能使六道往生,以顯咒力不可思議。傳中人持此咒往生者不少,而畜道罕聞,以業重自不持故也。

473.問:《凈土聖賢錄》謂念觀音、勢至二大士尊號,其功德與念彌陀尊號同,其說然否?

答:佛,果人也;菩薩,因人也。以因較果,自不相侔。但所持之名號雖殊,而能持之心力一也。以心力之功德論,可說是同。此一往之談也。若進而言之,持觀音千,不如持地藏一;持地藏千,不若持彌陀一。文出《較量功德經》。

474.問:《觀經》第十觀中:有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之語。夫聞名豈真能獲福乎?

答:佛無妄浯。《觀經》是佛金口誠言。佛言不信,誰言可信!

475.問:念佛之法,無聲似不及有聲。蓋有聲則三根普被,如聞暮鼓晨鐘,發人深省。而無聲則趣味既鮮,效驗自微。畢竟如何?請開示。

答:此種道理,說得甚明,毋勞饒舌。

476.問:臨終必趺坐合掌,是何理由?

答:念佛人臨終,作坐蓮花想故趺坐,因禮佛故合掌。

477.問:凈土書謂:此方行人起一往生念,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花一朵,設此行人再入輪迴,此花畢竟如何?

答:行人凈念生,珍池蓮蕊現,是為感應同時。行人勤惰才生,蓮花榮枯頓現。足證一感一應,一因一果,皆唯心物也。

478.問:西方三聖接引時,有隻往生人見之者,亦有萬目共睹者,此何故歟?

答:有凈因,必感凈果。有凈緣,必睹凈境。凡有見者皆緣也。

479.問:念珠必用一百八粒何意?

答:為破百八煩惱,成百八三昧故。

480.問:某欲自念《彌陀經》為母迴向西方,不做疏焚告,但於誦畢之後自念云:以此功德,為母迴向西方,未知妥否?

答:自己念經報恩,不必作疏焚告,但至誠迴向,自然感應道交;彼疏告者,乞證明耳。 ?

481.問:《楞嚴經》云: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世界不能容受。今欲以念佛之力,令業盡情空,烏可得乎?

答:此語出《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非《首楞嚴》也。眾生自無始來所作之業,幸而無相,若有體相,真盡虛空界不能容受。然心能造業,心能轉業,今以造業之心念佛,果能念到情空,便一空一切空,則盡虛空界之業,轉而為凈土之妙莊嚴也。但患念不到情空,奚患業之不盡乎?

482.問:永明晝夜彌陀十萬。然吾人一晝夜只有一萬三千五百息。安能念至十萬之伙?

答:此老彌陀化身。三昧中念佛,十萬不足為多。每日尚做百八件事,以不思議事,須不思議人能之。

483.問:念佛喉易啞,奈何?

答:居士不善巧念,舌動於心,致令心火上炎。

484.問:古德謂「心凈則土凈」。然吾人十二時中豈無清凈之時,何以只見娑婆而不見凈土?

答:吾人前世以穢心作諸惡善複雜之業,故感娑婆苦樂相間之穢土。因在過去,報在今生。若今生二六時中,以清凈心修清凈業,而將來便可常居清凈之佛土,不但可見而已也。

485.問:《往生凈土懺願儀》中:有「一一塵出一切塵,一一塵出一切法,」二句。不知如何解釋?

答:此《華嚴經》普賢法界觀也。不可思議,非言筆可形。

486.問:「一行三昧」是否獨指念佛?

答:修此三昧,必須身向西方界,口誦西方佛,意觀西方境,一舉一動,皆須迴向西方,莊嚴凈土,故名一行。

487,問:「三昧」二字,如何解釋?

答:「三昧」梵語,若翻華言,當雲「正受」,亦云「正定」。心注一境不移不動之謂。今人以功夫純熟為「三昧」。亦假其義耳。

488.問:《徑中徑又徑》云:凡一毫之善,皆須迴向。敢問迴向之法?

答:迴向者,回所修善之功德,向於己所願處也。此願即往生凈土之願,以所修善功德,用作往生凈土資糧,而發願期求,謂之迴向。長跪佛前,或向西方,合掌、口言、心念,願藉所修善業功德,令我早得往生極樂,或誦「發願文」,或誦「發願偈」均可。

489.問:念佛兼懺悔乎?抑不必懺悔,專心念佛乎?

答:念佛為正,懺悔為助,正助兼修,收功彌速。果能專一其心,何須更求懺悔,苟心不專,反不若兼以懺悔為得。

490.問:《勸修凈土切要》云:以念佛功德求生凈土,是為願。然須時常懇切祈求,於一切善,隨喜迴向,於一切惡,懺悔迴向,敢問「隨喜迴向」、「懺悔迴向」之法?

答:一切善,有力宜自作,無力勸人作。隨即隨順,喜即喜慶。無論自作教他,俱當隨順慶喜。回此之善,向於西方,莊嚴凈土。見一切惡,無論自他,當生慚愧,自作當慚,他作宜愧,懺其前愆,悔不再作,慚愧懺悔,即有功德。功德雖微,即一塵之善,一毫之福,未嘗不可為凈土之莊嚴也。均可以迴向之。

491.問:設有修凈業人,將所有功德迴向西方。及臨終時,失厥正念,再入輪迴,投生人道,敢問前生所迴向之功德,仍在西方乎?抑入人道乎?

答:斷斷不可將西方之極樂國,丟出心外去也。須知吾人固有真心,寬廓無際,豎窮三世,橫遍十方。吾前所謂唯心者,即指固有之真心也。心既如許廣大,功德迴向西方,即迴向自心。縱臨終失念,復生人道,前所迴向之功德,自然隨人受用,亦所謂自作自受也。

492.問:《凈土聖賢錄》中:載費氏精修凈業,忽空中有香,繞樓數日,粉牆上湧現三世佛像,此何故歟?

答:此人凈業將成,凈因已就,凈土緣熟之相。故感凈境現前,往生之先徵也。別無他故。

493.問:極樂四土:一日常寂光土、二曰實報莊嚴土、三曰方便有餘土、四曰凡聖同居土。四土各據一方乎?抑常寂光居中,再外為實報莊嚴土,再外為方便有餘土,再外為凡聖同居土乎?

答:真性無為,不落諸數,一尚不有,焉有四乎?國土亦唯心也,十方世界,各有凈穢,復各有四土之論者,以人有凡聖之異故也。我娑婆之四土,有凈有穢,唯極樂之四土,皆凈而無穢也。四土原在一處,斷斷不可作上、下、中、邊之見。人若向自心中,去得一分垢,世界就露出一分凈。譬之有姿色淫女當前,破戒人見之則好,持戒人見之則惡,女身一也,美惡二也。經云:境緣無好醜,好醜由於心。足證唯心之旨。

494.問:《觀經》謂:「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請示攝取不舍之義?

答:《楞嚴勢至》云:佛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念佛眾生,即子憶母。佛放光明,遍照念佛眾生,即現攝受眾生之相,慈悲不舍也。

495.問:《地藏經》謂:每月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宜齋戒念佛,懺悔修省,究是何意?

答:以世人業重,如不能終身奉持齋戒念佛誦經,肯於月四日之齋期作之頗佳,此亦佛法權宜,攝取不舍之意。

496.問:相傳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既是彌陀化身,必能生死自由,乃必登柳樹投身而逝,何也?

答:既雲佛化,足見不思議人,看他口念一佛,即放一光,此其證也。若雲生死猶未自由,何能登柳投身?即此便是不思議事,幸勿以凡情而度之。

497.問:《彌陀疏鈔》云:方便有餘土,是三乘聖人所居。敢問三乘聖人,是否專指聲聞?

答:否。聲聞、緣覺、菩薩為三乘。此菩薩但指地前未證法身者而言。若地上菩薩,應居實報莊嚴土矣。

498.問:彌陀四十八願中謂臨終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而《大法鼓經》則謂臨終不能觀及念,但作生意知有神。靈峰大師又謂臨終一念,亦決得生。上二說,似與彌陀宏願不合,究竟能生西否?

答:一雲十聲,一雲作意,一雲一念,一而三,三而一也。謂一念十聲,一念作意,同居一念之中,何謂不合?又何慮不生?但恐臨終,無此一念耳。

499.問:凈土宗謂臨終念佛十聲即得往生。果如是,則自刎之烈士,臨刑之罪犯,均可利用此法,豈非容易乎?

答:十聲念佛之人,若厭苦心切,願生樂土,專誠之極,定得往生。自刎之烈士,及臨刑之罪犯,有此厭願專誠功夫乎?若果有之,定得往生。佛無妄語,但未可以僥倖得之者。

500.問:所謂臨終念佛十聲,指未死前數日內言乎?抑指氣將絕時言乎?若必待氣將絕時,恐此時之能念佛者,百無一二。

答:念佛十聲,時促可知。故必指氣將絕時而言。若未死前數日內,既已發心念佛,豈有隻念十聲之理?為此言者,猶言戰勝在最後之五分時也。非謂平日不必念佛,只要臨終十聲。須知平日若不念佛,臨終十聲,勢難辦到,豈可僥倖哉?

501.問:臨終十聲念佛,即得往生。如氣脫不及念,或雖念而未滿十聲,即於死後補念,亦有效乎?

答:往生凈土,效驗即在臨捨命頃。若於臨終之際,果能正念現前,不必定要十聲,雖不至十稱,必隨念而往生也。

502.問:臨終念佛十聲,為凈業未成者言,若平日勇猛精進,凈業已成,即不念亦無妨也。鄙見如是,先生之意如何?

答:如果凈業已成,臨終決能念佛,經所謂「心不顛倒」是也。不念無妨,得毋戲論乎?

503.問:設有修凈業者二人,其一臨終,只能念佛十聲,而不能正念分明。其一臨終,只能正念分明,而不能念佛十聲。前者口雖念而心不能誠,後者心雖誠而口不能念,敢問此二人能生西否乎?

答:此時能十念,即有正念。能正念,即能十念。幸勿戲問。

504.問:蓮池大師答凈土四十八問云:若使臨終克念,生或可期。待乎中陰,勢已無及云云。知阿彌陀佛變地獄為蓮池,易如反手,何故不能接引中陰?

答:一落中陰,為業所系。佛力雖不可思議,亦無如之何耳。

505.問:生西人之屍頂多暖,何也?

答:佛言:足心獄,餓鬼腹,人胸,天眼,聖人頂。足見生西乃超凡而入聖也。

506.問:念佛須念念相續,然遇酬應世務,若何用功?如勿念者,是有間斷;如仍念,則一心應事,一心念佛,是心有二用。竊意平常用功真切,臨事自有不念而念之妙。然否?

答:心無二用誠是。然酬應世務時,暫止不念。酬應畢,即繼續念去,是仍以念為主。而酬應為客,但能客不奪主,主不隨客,即是功夫。

507.問:凈土書謂誦彌陀經十藏,何謂十藏?

答:唐開元時錄所譯佛教大藏。共成五千零四十八卷。故時人以成數為一藏,十藏即其十倍也。

508.問:經雲諸小行菩薩及修小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果如是,永明、憨山諸師何必教人專修凈土?

答:上二種人,若有凈願,方得往生,無願則不能也。二大老注重持名念佛,故云專修。

509.問:念佛之外,誦小本《彌陀經》與誦《觀經》孰優?

答:所誦境也,能誦心也。境本平等,優劣在心。且看誦經之心誠不誠,誠者優,不誠者劣。

510.問:凈土書雖謂既生極樂,永不退轉,然眾生根器不同,其凡心偶動,再入輪迴者,諒亦有之,未知是否?敢質高明。

答:極樂凈土也,凡心穢情也。既生極樂,定不致偶動凡心,果得往生而再入輪迴者,定是乘願度生,則與穢心人入輪迴,不可同日語也。

511.問:憨山為有明四大師之一,念佛習定,並臻純熟,而臨終瑞應甚少,何也?

答:憨山老人,素抱唯心凈土為宗旨,其念佛功夫亦純,但欠往生之堅願,所以後身為截流大師,始得往生極樂,臨終瑞應昭然。

512.問:截流大師傳,諒《凈土聖賢錄》中亦有之,因不知名,頗難檢查,請示之。

答:錄中「行策」,即「截流」也。

513.問:有明四大師:一為憨山大師、一為蓮池大師、此外是何人?

答:此外是紫柏大師、蕅益大師。

514.問:凈土書謂卧必右脅,究是何意?

答:右脅著席,名為吉祥睡也,否則不吉。故天台智者大師,一生睡必右脅,坐不背西。

515.問:天台智者大師,平生坐不背西,其願可謂堅矣,然臨終瑞應亦少,何也?

答:智者即震旦之能仁也。證法華三昧,獲旋陀羅尼,乃圓教之聖人。本凈穢一如,何必要臨終瑞應?乃為後學作則,是以臨行時,合掌向西,唱三寶名,幸勿以瑞之大小為疑。

516.問:智者大師既得法華三昧,何故求生西方?

答:此為未得三昧者作榜樣故。

517.問:相傳智者大師是釋迦化身,究竟確否?

答:究竟確否,非我所知。台宗列祖相傳,皆作如是說。

518.問:諦閑老法師謂試看「一彈指」較「一念頃」相差幾何一語。某尚未明白。按佛書以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以演算法計之,一彈指當有四百念,然凈土書謂往生之時,或稱一念,或稱一彈指,所云不同,乞言其理由?

答:彈指一念,均言時速,非有深理。以四百念為彈指,則一念頃,實非凡人所能現證,喻往生之速不可思議也。

519.問:蓮池大師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何謂五宗?

答:謂一隨相法執宗,小乘諸師,依阿含等經,造小乘諸論。二真空無相宗,龍樹提婆等,依般若等經,造中觀等論。三唯識法相宗,無著天親等,依深密等經,造唯識等論。四藏心緣起宗,馬鳴堅慧等,依楞伽等經,造起信等論。五圓融具德宗,天親龍樹等,依華嚴等經,造十地等論。

520.問:《西方公據》卷下第二十一頁中,柏萬安曰:但得一心,聖境自現。聖境現時,亦勿生著。末句不知如何解釋?

答:聖境唯心,恐執為心外物,故云勿著。

521.問:釋迦佛自言:我於天人之中,最尊最勝,而大慈菩薩發願偈,則謂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何也?

答:釋迦自謂最尊者,乃於天人之中,非謂諸佛之中。以釋尊為大千一界之教主,所以為九法界之至尊也。大慈菩薩引物欣向,此土眾生與彌陀之緣最深,故稱彌陀為第一。普令一心皈命,非彌陀與諸佛較優劣也。

522.問:近閱《觀經》,知修觀亦能生西,不必念佛也。然由修觀而往生者,未之前聞,何歟?

答:修觀一行,惟上智能之。觀成方得生西。念佛一門,乃三根普利之行,有願皆得生西也。

523.問:《觀經》云:修三福發菩提心,何謂三福?

答:《觀經》全文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

524.問:經雲。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敢問僅修「地觀」。何以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答:《觀經》十六觀法,一一觀門,可以入道,一觀成就,與多觀同。經云:捨身他世,必生凈國。心得無疑,豈有生死之罪未除、而能往生凈土者耶?由是思之,八十億劫,猶方便言之耳。

525.問:《觀經》云: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請言其理?

答:此經十六妙觀,由粗入妙,至第九名真身觀。此為行人在觀之時,但見彌陀真身,不見彌陀之相好。欲觀相好,先觀白毫,毫相既現,則一切相好自然當現,以毫相為諸相好之總統也。

526,問:初觀何以必想日?又何以必想落日?

答:初觀想日。善導大師說有三義:一者、欲令眾生識境住心,指方有在,不取冬夏兩時,唯取春秋二際,其日正東出,直西沒。彌陀佛國,當日沒處直西超過十萬億剎即是。二者、欲令眾生識知自業障有輕重,眾生業障蔽心,觀日面必有黑黃白色諸障,現此障時,須勤心懺悔,待障消滅,方得朗然明凈。三者、欲令眾生識知彌陀依正二報種種莊嚴,光明等相,內外照耀,超過此日百千萬倍,行者等若不識彼境光相者,即看此日輪光明之相,常作此解,不久即得定心。為此義故,先教作日想觀也。想落日者,即其第一義是。

527.問:修日觀時,作紅日想乎?抑作白日想乎?

答;非紅非白,宜作如懸鼓想耳。

528.問:作日想時,(即初觀)必欲正坐西向乎?抑不必正坐西向乎?

答:不能不正坐西向。

529.問:何謂邪觀?

答:不依佛語而修觀行,皆邪觀也。

530.問:《觀經》謂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又謂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敢問僅聞經名佛名,何以能除罪業?

答:凡一部經義,經名攝無不盡;佛菩薩無量功德,名號中攝無不盡。如此經名佛菩薩名所攝功德,固足以除一切罪障而有餘,但恐眾生無緣不得聞耳。苟遇善緣,既得聞之,則聲入心通,善根頓發,夙昔惡業,安得不除。譬如千年暗室,一燈甫入,全室通明,暗即頓除。如此眾生,若就一期言之,乃是利根頓機;若就夙昔言之,則無頓之非漸耳。

531.問:《觀經》所謂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金沙地,以及樓閣宮殿之屬,由往生人造成乎?抑由彌陀化成乎?

答:經雲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即知極樂莊嚴,彌陀行願功德之所成就,及眾生念佛功德之所成就矣。

532.問:《觀經》云:作是觀者,不遇諸禍,凈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敢問但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何以有如是之靈驗?

答:諸佛菩薩功德,不可思議,眾生但念其名,得無量福,何況澄神默觀,具足真實色身相耶?真有如是之靈驗,此毋庸疑。

533.問:《龍舒凈土文》中,謂修觀須想阿彌陀佛兩眉中間有白毫一條,八棱中空右旋轉五遭,是何理由?

答:佛相好無邊,眉間白毫,是其相好之一。修觀須想者,系《觀無量壽佛經》意。經云: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是其理也。

534.問:西方三聖,本是金身,而所繪之像,竟加以五彩。敢問修觀者,作金色想乎?抑作五色想乎?

答:西方三聖,以金色為正。觀想人須知。

535.問:凈土三經,只言蓮華之色,而不言蓮蓬之色,然蓮蓬實占蓮華之半部,修觀者宜作何色想?

答:極樂蓮華,即所謂七寶蓮也。華中之實即蓮蓬也。九品色相不同。行人修觀時,想蓮華是何色,台亦如之。

536.問:修觀時魔化佛來,奈何?

答:修觀中佛來現身,有二分別:一平時,二臨終。其人臨命終時只有佛現,並無魔現。若平時修觀不見有凈境現前,到得臨終見者,必是凈土緣熟,佛身始現也。其平時佛現,復有二意:一佛、二魔。佛身有光,魔身亦有光,佛光觸眼,眼根清涼,魔光熾眼,其眼熱惱,即此一光。魔佛可判然矣。

537.問:佛經謂凈業成就,即見極樂,然娑婆東而極樂西,相隔有十萬億佛土,乃不見十萬億佛土,而直見極樂,何也?

答:凈業成,感也。見極樂,應也。所謂時至理彰,感應道交。如月印水,極樂與娑婆,雖有東西之別,明月與清水,豈無上下之分,心內極樂,何遠之有哉,不見十萬億土者,以此不感而彼不應也!

538.問:《西齋詩》「十念心真念念真」一句何解?

答:凈穢國土,皆唯自心變現,念佛行人,果能十念心真,則一真一切真。是故云念念真也。真即凈也,心凈土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539.問:經言彌陀成佛以來凡有十劫,未知指大劫乎?指小劫乎?

答:佛意顯彼佛壽命長遠,乃有無量無邊阿僧祗劫,即今成佛在近,不過十劫耳。爾等信願持名往生彼國,正好現在聞法親近,何須論劫之大小哉!

540.問:在西方之彌陀佛,法身乎?抑報身乎?

答:佛佛皆具三身。中下二品人往生者,見應身也。上品人往生者,見報身也。彼土法身大士所見者,法身也。

541.問:在兜率之彌勒菩薩,法身乎?抑報身乎?

答:彌勒本法身大士,只可說法身耳。

542.問:何謂化佛?

答:眾生有成佛之機,故諸佛菩薩感現化佛身而為說法,即所謂化身也。佛化現者,如阿彌陀佛光中化佛是。

543.問:應身與化佛有異否?

答:佛之應身,有胎生,有變化,故應身為通名,化佛為別號耳。

544.問:何謂報身?

答:一切眾生,隨善惡業,受六道身,則身為酬業之具,故曰報身。六凡如此,四聖亦然。

545.問:何謂報身佛?

答:菩薩修德成滿,於色究竟處。(色界天盡處)示現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者,為報身佛,亦即菩薩所見佛身相好無邊者。

546.問:何謂他受用報身?

答:《八識規矩頌》云:「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即此身耳。

547.問:《彌陀疏鈔》云:五人者,一佛、二菩薩、三天、四仙、五化人。何謂化人?

答:即佛所遣化也,唯隨類不同耳。

548.問:西方邊界之情形若何?

答:閱《居士袁中郎傳》云:中郎弟小修,一夕課畢入定,神遊西土,見地平如掌,光耀滑潤,旁為渠,廣十餘丈,中有五色蓮,芳香異常,金橋界渠,欄楯交羅,樓閣極整麗,抵一池上,有白玉扉,過樓閣二十餘重,至一樓,一人下迎,其顏如玉,衣如雲霞,長丈餘,見小修喜曰:弟至矣。諦視之,則中郎也。上樓交拜,有四五人來共坐。中郎曰:此西方邊地,信解未成,戒寶未全者,多生此,亦名懈慢國。上方有化佛樓台,前有大池,可百由旬,中有妙蓮,眾生生處,既生則散處樓台,與有緣凈友相聚,以無淫聲美色,勝解易成,不久進為凈土中人。小修問現生何處,中郎曰:我凈願雖深,情染未除,初生此少時,今居凈土矣。據此,則西方邊界之情形,可見一斑。

549.問:投入蓮胎後,再過幾晝夜開花?

答:凈土往生,有九品不同,故開花亦有遲速不等。可閱《觀無量壽佛經》九品章文。

550.問:極樂一晝夜抵娑婆若干日?

答:我娑婆須一劫。

551.問:經所謂西方極樂世界,在二十八天之內乎?抑在二十八天之外乎?

答:《佛說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凡一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二十八天在一佛土內。但凡一佛土,均有二十八天。經雲從是者。指此大千世界而言。此大千世界,名曰娑婆。(義言堪忍。故亦稱忍土。)過此娑婆世界以西,須經過十萬億個大千世界。如此娑婆世界者,乃次第及於極樂世界,則不在此世界之二十八天內,明矣。若謂在二十八天之外。亦當在十萬億個二十八天之外也。人以西方為在地上固非,即謂在天上亦非。苟讀是經文,則不為儒道兩家之說所惑矣。

552.問:二十八天中最高者何天?最低者何天?

答:最高者為非想非非想處天,離地約六十四萬億由旬。最低者為四天王天,居須彌山半,離地高四萬二千由旬。

553.問:二十八天之下共有幾天?二十八天之上共有幾天?

答:三界豎論,自「四王」至於「非想」,共有二十八天。「非想」以上,即出界外,無天可言。即有,乃上方世界之天也。「四王」以下,尚有恆憍天、持鬘天、堅首天,此三乃四王所統之鬼神,實非天也。

554.問:商務印書館出版之《辭源》中有云:佛說吾人所住之世界,合一千則為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則為中千世界;更合一千中千世界,則為大千世界,總稱三千世界。其上尚有華嚴世界等,此說未知可信否?

答:吾人所住之世界,不可但指中華一國。當指一須彌山,四大部洲,為一世界。合千須彌,為一小千;合千小千為一中千;合千中千為一大千。言數則雲三千,言量則雲大千,皆謂娑婆國之一世界。是為華嚴經中浮幢王剎之第十三層,名娑婆世界也。其上更有七重,其下亦有十二重,周圍眷屬,只此一世界。尚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圍繞。閱《華嚴經》華藏世界品,可知。

555.問:娑婆為大千世界之總號,何以佛不降生於他小世界,而獨降生於吾人所居之小世界。且他小世界之眾生,永不得見佛聞法,豈不大可憐耶?

答:吾人所居之小世界,乃一四天下中之南洲世界也。統論娑婆,是大千世界之都名,共有萬億四天下。此萬億天下中之眾生,咸雲有佛降生,亦咸謂佛降生我世界中。其實有萬億釋迦同時降生,故曰千百億化身佛。言千百億者即萬億數也。

556.問:天道眾生,壽命長短若何?

答:四天王天,壽五百歲,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忉利天,壽一千歲,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再上四大,遞各倍增。初禪三天,壽一劫。二禪二天,壽二劫。三禪三天,壽三劫。四禪前三天,壽四劫。無想天,五百劫。無煩天,千劫,再上四天,遞加一千劫。四空天中,第一天一萬劫,第二天二萬劫,第三天四萬二千劫,第四天八萬四千劫。

557.問:《八識頌》云:「眼耳身三二地居。」謂初二禪天人無鼻舌二識,但有眼耳身三識,既無其識,必無其根,然則天人究竟系何相貌?

答:上界天人相貌,原同下界。以彼福德增上,表相較之下界最極勝妙。初禪雖有覺觀,終日在定時多,非無鼻舌二根。實無香味二塵。以境不現前,根無所偶,識無用處。寂然隱於凈色根中,非全無也。若過初禪,並覺觀又離,定力復勝於前。故二禪支林功德,稱為內凈喜樂一心,雖有鼻舌根識無所施用,故說無也。二禪以光明為教體,眼見光相,即知伊所說法義,或有時耳聞法音,定中常發八觸,其光相法音八觸,乃眼耳身三根所對之塵,以根與塵交。識乃有用。所謂二地居者,即此意也。

558.問:世人之身體為肉體,天上人之身體為何體?

答:世人作業有善惡雜呇,故感粗色垢身,天人因地作業純善,故感細色妙身。

559.問:六欲天中,慾念甚重,宜其墮落。若色界以上天人,絕無慾念,何以亦有墮落之時?

答:六欲天人之欲,亦未嘗甚重,但情慾未空,有墮落之因,勢盡必墮。色界初二三禪,雖無慾念,尚有喜樂二心,喜與憂對,樂與苦待,待對未忘,終成敗壞,故感大三災之報。樂盡必苦,喜極憂來耳。過此以上,第四禪至四空,也有墮落,以其有漏禪定因,不能感無漏果故也。故古德云:六欲諸天受五衰,三禪尚自有風災,假饒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歸去來。此三界內,實可寒心,當厭離也。

560.問:六欲天之眾生,塵欲未離,何以能有天眼、天耳?

答:欲天因地,均能減省塵欲,故得天眼等報。

561.問:佛經中言天堂、地獄最詳者為何經?

答:小乘經中:《正法念處經》:有地獄品、觀天品,最詳。此外言地獄者,有《佛說泥犁經》、《佛說鐵城泥犁經》、《佛說四泥犁經》。大乘經中:如《楞嚴經》第八九卷,及《華嚴經》等。他若小乘論之《阿毗達磨俱舍論》、《立世阿毗曇論》,皆廣說法相。

562.問:或謂天堂地獄,決無其事,諸佛菩薩不過假以此勉人為善,與聖人神道設教之意相同。仁者之意何如?

答:此不然。天堂地獄,佛菩薩及有天眼者皆能見之。佛經中歷舉其狀,詳細已極,實有其境,並非假設。況善惡因果,理既不無,事亦隨著。天下固無無理之事,又豈有無事之理乎?即聖人設教,亦是有此理事,方可設施。如果虛妄假借,豈足為法,尚能化人乎哉?

563.問:「涅盤」是否即天堂之別名?

答:不是。「涅盤」義謂德無不圓,惑無不斷,乃真常極樂之境。唯佛所證,非可思議。若夫天堂,但是三界眾生天道之境,有漏果報,與人世間同一虛幻。雖享壽年久,亦有盡期,雖樂事較多,總是壞苦,尚非小乘寂滅境界可比。何況大乘佛果耶?

564.問:何謂三界?

答:佛分一切眾生為三大類,謂之三界。凡有飲食、男女、睡眠之欲者為一類,謂之欲界,其中六道具足。凡無欲而尚有色身者為一類,謂之色界。凡無色身而但有心念者為一類,謂之無色界。此兩界中,均唯天道。

565.問:人死後即投生。自由投生歟?抑有冥官指使歟?佛經中諒亦有之?

答:人死投生,實是業力牽引所致,不自覺知。若自由而實不自由也。冥官等,亦是業力所感。然彼不過據業判定,非能指使,佛經中亦有言及者。

566.問:既有地獄,必有冥王冥官。既有冥王冥官,似不能自由投生。先生之意何如?

答:後有果熟,受生緣具,決定投生。固非自由。然冥王冥宮之於地獄鬼道,不過投生之增上緣耳。

567.問:昔阿祈達王臨終,為驅蠅以拂面,一念嗔心,遂墮為毒蛇。一婦人渡河失手,其子墮水,因撈子故,與之俱沒,以慈心故,得生天上。此二人者。自由投生乎?抑有冥王派送乎?

答:投生之理,識神為業力所牽,愛欲所縛,而受後有,固非自由。亦豈有派送者乎?

568.問:天堂地獄,是否鬼神造成?

答:《華嚴經》云:「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夫地獄天堂,豈心外物乎?經云:自作自受,非虛語也。

569.問:經謂皈依佛不墮地獄。而劉宋沙門竺慧,因食肉而墮於餓狗地獄。何也?

答:所言皈依者,謂心常皈佛,身常依佛,果能如是,所以謂不墮地獄。並非皈依佛後,便教你去吃酒吃肉,依佛之人當持佛戒。彼竺慧沙門,受佛戒後,本不食肉,常有食肉之想心。想久而力不堅持,其想心之極,宛若餓狗之狀而食肉也。以如是因,招如是果,是彼自咎,怪得阿誰?

570.問:佛經所謂定業,天定乎?抑冥王定乎?

答:非天定、非冥王定,是自己「心王」定。所謂有如是因,定招如是果。

571.問:佛經謂無間地獄,一人亦滿,多人亦滿。請問一人亦滿之義?

答:無間獄之因,必為造逆罪,而兼謗佛法僧。其罪既大。報亦隨之。此是一人亦滿之義。

572.問:或謂人死後至冥界,見畜生道華麗可愛,有誤入畜生之胎而作畜生者,其說然否?

答:此非誤入其胎,實是畜業感見。

573.問:三災到時,天地亦壞,唯四禪天不壞。此時四禪天以下,至阿鼻地獄之靈魂,如何?

答:火災壞初禪,水災壞二禪,風災壞三禪,此火水風三災,仍自心三毒所感,不從外來。到此之時,少有微善,即生上界。其獄中靈魂不能出獄者,遣置他方不壞世界,故經云:「此界壞時,轉寄他方;他方壞時,展轉相寄。」

574.問:法界有十,各各異見。人與畜生,業不同而見相同,何也?

答:畜生類多,業之重輕,乃有萬別。居士所問業輕之畜,豢養之生,所以相見亦不差多少。

575.問:仁者謂活無常是「後陰身」,夢中靈魂是「現陰身」。敢問如何?

答:活無常,其人軀殼猶在,神已受陰差之職,即「後陰身」也。彼夢中之人,所有境界,全是夢心所現,毫無實體,非「後陰」也。

576.問:火車相現之火車,究是何物?

答:唯心所現,唯業所變也。

577.問:四洲均有地獄乎?抑唯南瞻部洲有乎?

答:地下大地獄,唯南洲有。餘三洲但有邊獨地獄,有說北洲無獄。

578.問:前人詩云:「三途一報五千劫。」此語不知如何解釋?

答:此言苦報難脫,人身難得也。

579.問:何謂八部鬼神?

答:即常說「天龍八部」也,但此天,非六欲四禪等天,乃四天王以下之天,所謂恆憍天、堅首天、持鬘天等。皆鬼神所收。

580.問:說八部鬼神者是何經?

答:散見經論,難舉專經。無已,可檢翻譯名義集第四卷八部篇。

581.問:人有無故見神者何也?

答:此國土名為凡聖同居,人神雜處。大凡感見,見必有因。乃有四句料簡:一顯感冥見,二冥感顯見,三顯感顯見,四冥感冥見。此問在第二句中。

582.問:佛經有六十四金剛、八金剛、四金剛之別。化身乎?抑確有三種金剛神乎?

答:華嚴經載金剛神至眾,何止三種乎?

583.問:玉皇大帝,即天上何神?

答:乃欲界第二忉利天主。

584.問:先生朋友中有無研究鬼學者?如有祈示姓名,以便互相商榷。

答:仆朋友中,無研究鬼學者。然仆嘗學諸佛經矣。其言鬼,為六道眾生之一。總名餓鬼。其類有三:一無財鬼。常不得食故。二少財鬼,少得食故。三多財鬼,多得食故。(雖多得而貪心熾盛。尚苦不足。故猶曰餓鬼。)此三種中,復各有三。初無財三者:一炬口鬼,謂火炬炎熾,常從口出。二針咽鬼,腹大如山,咽如針孔。三臭口鬼,口中腐臭,自惡受苦。少財三者:一針毛鬼,毛利如針,行便自刺。二臭毛鬼,毛利而臭。三大癭鬼,咽垂大癭,自決啖膿。多財三者:一得棄鬼,常得祭禮所棄食故。二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遺食故。三勢力鬼,為夜叉羅剎等。所受富樂,類於人天。(此種今人謂之神)諸鬼本處琰魔王界。(即閻羅王。此國在此瞻部洲下。過五百逾繕那一十六里。)從此展轉,散趣餘方。以上皆正理論說。又長阿含云:一切人民所居舍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兒市肆,及邱冢間,皆有鬼神,無有空者。凡諸鬼神,皆隨所依,即以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河名河,一切樹木,極小如車軸者,皆有鬼神依止。又云: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成月歲,後壽五百年。由諂誑心,作下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據上經論所言:鬼實別有世界,人死為鬼,乃人死而投生鬼道,然不盡投生鬼道也。若夫人甫死而尚未投生,則成中有身,形如小孩,體色微細透明,人目不能見,若投生機會未至,每隔七日再死,至七七日,則必投生。或云:投生之期無定,但以會至為斷。此中有身,介乎前身與後身之間,不屬鬼趣。而世俗概以死即為鬼,苟非聖教。安與正其謬。

585.問:鬼之形狀,佛經謂如嬰孩,其見之者,則謂與人無異,惟尋常人不能見耳。而左氏傳又謂新鬼大、故鬼小,究以何說為是?

答:佛經謂如嬰孩,非鬼之形狀,是指中陰身之形狀也。能見鬼者,有二種人:一大福德人,偶然見者有之。一倒運人,或為宿冤所追,偶一見之,定獲不祥。的確與人無異。復有一種狗眼人,尋常能見。餘則不能見耳,左傳之言未詳。

586.問:何為中陰身?

答:未死以前,是前陰;既生以後,是後陰;死後生前,為中陰。

587.問:具狗眼之人,能見中陰身,而不能見餓鬼道,何也?

答:中陰身唯天眼能見,狗眼不能。世傳狗眼能見神鬼,而餓鬼業重報沉,非狗眼所能見也。

588.問:和尚成佛,道士成仙,偉人成神。然歟否歟?

答:和尚成佛,道士成仙,偉人成神,一往言之,似可云然。分別言之。則成佛、成仙、成神,要各視其所修,各從其業,不必區以和尚、道士、偉人也。使和尚而作成仙、成神之業,亦成仙神。道士而作成佛、成神之業,亦成佛神。偉人而作成仙、成佛之業,亦成仙佛。但若仙、若神,是凡夫果報,流轉無常。佛為聖果之極,永離生死。仙趣,《楞嚴經》說有十類,各依所修之業而成,位在天人之際,若神則鬼趣所攝,實劣於人道。凡修施戒福而我慢諂曲者,多受斯報。故仙神二者,為佛家所不取。佛家有四眾弟子。出家二:曰比丘、比丘尼。在家二:曰優婆塞、優婆夷。此四眾,在家出家雖殊,而可以稱僧(即眾之義)則一也。年俗專以出家人為僧,而又通稱之曰和尚,殊不知和尚義同教師,惟一寺之方丈可稱,以其為一寺之師也。故和尚成佛,當改雲僧成佛。但若就僧之本義言則全。若從今俗言則不備,不知足下意云何也。

589.問:請示人道業輕心靈,鬼神則業重之理?

答:人道善類也,鬼道惡果也。人為萬物之靈,指心靈也。一墮鬼類,唯覺受苦之不暇。即有五通,不得自由。雖有靈心,為業所系。業不重不墮鬼趣。

590.問:城隍神是否屬鬼趣?

答:有福德曰神,無福德曰鬼。城隍是有福德之鬼,以六道論,亦鬼趣所攝。

591.問:均是靈魂也,在人道則業輕,在鬼道則業重;在男身則業輕,在女身則業重;在老年則業輕,在少年則業重。(少年人安分者少故云)心清時則業輕,心濁時則業重。此何故歟?

答:人道有善業而升,鬼道由惡業而墜,其輕重不言自喻,身之男女、年之老少,不可同日語也。現果心之清濁,即宿因業之輕重,乃因果相符。勢必然也。豈可概判男輕、女重、老輕、少重乎?

592.問:言因果最詳者為何經?

答:唐世道撰有《法苑珠林》百卷,搜集經典談因果事,分類詳載。

593.問:輪迴投生等理,未能明白,宜看何書?

答:請看楞嚴經第七、八、九卷,及《瑜伽師地論》第一、二卷。若以淺顯言,則《華嚴原人論合解》下卷,及《周安士全書》中慾海回狂卷三。可檢閱之。

594,問:眾生輪迴,是否因果報而致?

答:是也。果報二字,但言其應。若言其感,則在惑業。惑者,煩惱也。其強者:為貪、嗔、痴、慢、疑、邪見。此皆能發於身口,汩沒良心,令受苦報,故有生起。若業力消失,則一期報盡而死亡。然業力新陳代謝,陳者失而新者起。故又令其受報而更生,如是生死,循環不息,故曰輪迴。是故欲斷輪迴,莫若不造惑業,此正我佛度人之道也。

595.問:俗謂鬼死為聻,此說果可信否?

答:佛說六道。有餓鬼道,是眾生生而為鬼也。鬼既有生,亦必有死,但死後輪轉六道,不定為鬼,今聻之字從鬼,則仍為鬼道眾生矣。

596.問:有友怕鬼,向某問,欲鬼遠避,當誦何經?某瞠目不能答。敢問?

答:欲鬼遠避,當以威折。是宜誦咒。如《大悲咒》、《楞嚴咒》均可。若畏難誦。則六字《大明咒》:即唵嘛呢叭咪吽。或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均有神效。但誦時須先香花供佛,對佛跪坐,閉目想佛,有大威力。能令鬼魅降伏。或想虛空有無量護法神擁衛,鬼不敢近。

597.問:經懺等、陰間果有用歟?抑無用歟?

答:我佛說法,遍度眾生。眾生有六道。陰間即指地獄餓鬼二道而言。若聞佛法,正堪度苦,安得無用。但念誦禮拜者,須專精其心,肅恭其貌,庶能上感佛力之加被,下格幽冥之開覺,自然功德不可思議。誦經禮懺。原是佛法常規。為修行人長善去惡著手處,並非專為陰間而設(是點俗多不明,致以經懺為不祥,可嘆。)茲乃推己及人,體佛大悲,為陰間禮誦,正是代佛說法,代鬼悔過,令其長善去惡,亦如眾生乏善,故墮陰間,今仗禮誦之功,長善去惡,必獲超升之果矣。

598.問:念經何以能超度餓鬼?

答:仗念經力,感發餓鬼善根,宿昔罪障,令悉捎滅,故得超度。

599.問:仗念經力,感發餓鬼善根。敢問餓鬼何能解悟經義?

答:六道眾生,咸有佛性。經義是稱性之言,但得外障稍除,自能了解。餓鬼但貪業重報,並非過於愚痴,安得不悟,況餓鬼夙世曾種善根,仗此念經因緣,熏培功至,自然發芽。人道眾生,有驟聞佛法而即篤信者,亦有多聞而不能領悟者。勿以餓鬼而輕之。

600.問:世間之人,往往延僧誦經拜懺,為祖先修冥福,倘祖先已投生陽世,未知亦有益否?

答:世間之人,生時喜惡雜修,死後未必即能投生。所以子孫孝順,延僧誦經禮懺以薦悼之。即祖先已生陽世,其功亦不唐捐。

601.問:定業何故不可懺除?

答:定業非不可懺,實不易懺。經云:定業不可轉。三昧加持力,無始諸障礙,一切皆消滅。非不可懺也,乃不易懺耳。

602.問:有心為善,固有功也。無心為善,亦有功乎。有心為惡,固有罪也。無心為惡,亦有罪乎?

答:功罪均系乎心。若無心而為之,未必無功罪,而功罪亦微矣。然此無心,在善為偶爾,在惡為誤作,非謂能所渾忘之無心也。

603.問:或雲悔過能消滅從前罪過,信乎?

答:罪由心造,悔亦心作,心無二心,造時成過,悔時過滅,當然如是。若雲業報,則消滅與否,殊未可必。若悔過之心,能常相續,則惡因不生,惡緣不起,而報亦無隙可乘。久久德增,則感報之緣益微,而至於消滅,則報終可免。

604.問:或謂清凈一日功德無量,其說然否?

答:但清凈二字,不免淆訛,若雲外無塵務煩擾,其人安閑無事,名為清凈,則無量功德由何發生,其說不然。若雲終日辦諸善舉,其心自如,名為清凈,則一日之時雖少,其功德固多。若用心研究真理,懺悔往愆,凈一分障,增一分光,使性具本有之功德,自然發生,其功德不可思議。所以雲一日清凈,功德無量也。

605.問:有人於此,平日無惡不作,臨終卻能悔過,發菩提心,就造業受報之說觀之,必生惡道無疑。就臨終一念觀之,此人或生善道。未知佛經有說及否?

答:作惡報惡,勢所必然。臨終發心,百無一二。到得此時,果能改悔發心,亦是宿善成熟時也。如人負債,強者先牽,乃我佛之常談,經中焉得不說。

606.問:善人起善念,惡人起惡念,或善人忽起惡念,或惡人忽起善念,或善於此而不善於彼,或善於彼而不善於此,此何故歟?

答:以前世時所作之業,純雜不一,故受報後流動之念,亦不定也。

607.問:疾病時業障似較平時為重,臨終時業障似又較疾病時為重,何也?

答:業是因障,病是報障。異熟果報,較因必重。至於臨命終時,一生善惡俱時頓現,較平時更重何疑。

608.問:臨命終時,一生善惡,俱時頓現,固也。然世人有平時為惡,而臨終忽起善念者,何也?

答:惡人雖一生作惡,其噁心決不曾打成片段,有時亦有善念於其間也。所以到臨終時,亦有善念。或宿善發生,遇善知識,教令念佛,猶可有往生之希望。

609.問:今有一人,前作惡而後懺悔。論作惡則夙債須償,論懺悔則罪障應滅。來世相逢,果報如何?

答:現生作惡,現世肯懺,即現身可以消滅。若 輕心懺悔,不能消重惡之罪。其惡報猶所不免,試看罪懺之如何耳。不得一言而盡判。

610.問:佛經謂業盡則形壞,然吾人自無始以來,所作之業,無量無邊,安有盡時?

答:業有惡業、善業、凈業、染業。惡感三途果,善感人天果,染招六凡報,凈招四聖報。故業本無盡,報亦何窮?須知有對治之道,以善治惡,惡盡則三途滅,善全則人天生;以凈治染,染窮即六趣盡,凈圓則四聖就,此理極顯,請玩味之。

611.問:來示謂其身心為正報句,是否作今世為善人,來世必為善良之人解?其國土為依報句,是否作今世為善人,來世必生善良之域解?

答:近是。經云:造業受報,其感受正報之業,經雲引業;其感受依報之業,經雲滿業。如作中品善業,能引人道之果,令生為人,是在引業。然人之境遇有勝劣。 (即指依報。)品性有智愚,乃其所作善業時,間有雜染,或此外尚有微少他善不善業等所致,此為滿業也。若人之善良與否,則有二義:一根於宿世習氣,二緣於今世遭感。然皆以發諸現行者為斷,屬於未來世因,非現世所得之果。蓋所得正報之果,乃是非善非惡之無記性,而依報之所謂善良與否,則是苦樂中庸而已。準是,則來問應云:今世造善業,來世必為善道眾生;今世造善業,來世必享樂果福報。

612.問:人有知前世事者,其理由若何?

答:吾人心念相續作用,本有憶念過去之功能。故往昔之事,一經追想,如在目前,知前世事,理猶是耳。但心受劇烈感觸之後,憶念功能,易致減損。前世事,以曾經一番生死痛苦,故往往不復記憶。若能靜其念慮,復其功能,謂之「宿命通」。然或幼時能知,長則遺忘,或在定能知,出定則否。或但能略知,而不能盡知。若悉知悉見者,唯佛一人而已。

613.問:仁者曾見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五種人否?並請言其理由。

答:六神通,即吾人六受用根之大用。有報得者,有修得者。然修而得則一得一切得。彼報得者但有五通,上焉者如天仙,下焉者如神鬼,通本人人具足,各各不無,若肯修持,不愁不得。吾不曾見,雖見亦不謂奇。一得生西,則六通自在。是吾本具之作用故也。

614.問:人具業通者少,鬼具業通者多,妖具業通者尤多。此何故歟?

答:通有修得者,有報得者。鬼無血肉之軀,故有報通,人有血肉之軀,故無報通。但修而得定能發神通,名修通也。彼妖怪者亦假多年修德而來,亦修通也。有漏之通,不足為奇,請勿慕。

615.問:何謂漏盡通?

答:漏猶言破綻,謂一切煩惱,因也。又雲墮落,謂生死輪轉,果也。因斷果亡,謂之漏盡。佛於漏盡事理通達無礙,故曰「漏盡通」。

616.問:「無漏」二字之義?

答:漏就因言,猶雲破綻,即一切煩惱染法是。漏就果言,猶雲漏落,即輪轉六道受生死報者是。反之無漏者,謂不染煩惱,不受生死也。

617.問:何謂四生?

答:胎、卵、濕、化四種受生之相,謂之四生。

618,問:何謂八苦?

答: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離別苦,六怨憎會苦,七所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五陰即五蘊色受想行識也。眾生為此五者所陰覆牢籠,身不自在,心不光明,起惑造業,相續受苦,如火蔓焚,故曰熾盛。)

619.問:何謂三途?

答:六道眾生,地獄餓鬼畜生最苦,故別曰「三途」。

620.問:何謂三業?

答:造作曰業。凡人造作,不外身口意三處,謂之三業。故一切行為,身業也;一切言語,口業也;一切思想,意業也。

621.問:何謂無生忍?

答:無生,即惑已斷盡無餘,不致再受生身於三界。於此無生功夫,而能安住,謂之忍。此在小乘,須成阿羅漢;在大乘別教,須登初地也。

622.問:昔人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請示理由?

答:執屠刀以宰殺畜生,惡業也。惡業為罪報之因,無明之緣。屠刀放下,善心生矣。善心為福報之因,智慧之緣。福慧因緣,終當成佛。立地者,非言其速,言佛與地獄界限分明也。若易其語,當云:「手執屠刀,即成地獄;放下屠刀,即成佛道。」

623.問:何謂三障?

答:所受苦樂為報障,所造三業為業障,造業之心念為煩惱障。此三者能為修道之逆緣,故曰障。

624.問:何謂三有?

答:三有,即三界之異稱。欲有、色有、無色有也,蓋有以正報有情立言,界以依報器界立言耳。

625.問:何謂四緣?

答:一曰親因緣,二曰所緣緣,三曰增上緣,四曰等無間緣。

626.問:何謂三輪?; 答:佛身語意三業,皆極有自在功德,並有摧破邪惡作用,故喻如輪。

627.問:何謂分段生死?

答:分即分限,段是段落。身有長短,命有壽夭。故凡夫之生死,稱分段也。

628.問:何謂變易生死?

答:變即變遷,易是移易。出凡入聖后,因遷則果移,故聖人之生死,名變易也。

629.問:何謂五果?

答:一異熟果,與因異性者也。二等流果,與因相似者也。三離系果,無漏業之所感得者也。四士用果,作具所對之成事也。五增上果,除前四類之餘果也。

630.問:何謂五性?

答:《圓覺經》明五種隨順覺性,謂凡夫、未入地、已入地、如來、及忘心是。若依相宗所明,五性眾生,則為不定性、聲聞性、緣覺性、闡提性、菩薩性。後一定成佛,次三定不成佛,前一不定也。二者不同,未知尊意何指?

631.問:何謂禪悅?

答:禪定中身心悅豫光景,謂之禪悅。

632.問:何謂四安樂行?

答:《法華經》有安樂品,四行謂身口意三業不離法華,及誓願流通法華也。南嶽思大禪師有《安樂行義》一書,發揮之。

633.問:何謂緣影?

答:緣分別也。心無形相,故不在內外中間,以眾生的指胸襟之間,是心所居之處。殊不知非心也。乃是分別六塵影以為心,故稱緣影。

634.問:何謂旃陀羅?

答:印度賤族之一種,以屠宰為業者也。

635.問:何謂海會?

答:佛說法時,聽眾雲集來會,廣大如海,故曰海會。

636.問:何謂七趣?

答:於天、人、畜、鬼、地獄五趣中,開地獄為二,外加仙趣,共成七趣。見《楞嚴經》。

637.問:何謂受四不壞信?

答:凡受戒之始,須先皈依佛、法、僧、戒四者,以立其信。謂之受四不壞信。

638.問:何謂發戒體?

答:受戒之心,謂之戒體。發此心者謂之發戒體。受五戒前秉受四不壞信者,即所以發戒體也。

639.問:何謂九有?

答:亦名九地:欲界一地,名五趣雜居。色界四地,名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舍念清凈。無色界四地,名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因果不亡,故曰有。

640.問:佛雲惡口熾然燒七聖財,何謂聖財?

答:七聖財亦名七德財:謂信、進、戒、慚愧、聞、舍、定慧也。見《未曾有經》。若《凈名經》,則謂信、戒,慚、愧、聞、舍、慧之七,但詳略稍異耳。

641.問:何為陰魔、天魔、死魔?

答:陰魔亦名眾魔,陰者色受想行識之五陰也,此五陰惱害真性,令造諸惡,故曰魔。天魔者,欲界天頂有魔王天,深著世界樂,憎嫉聖賢道,常欲惱害諸修行人。死魔者,識暖氣二法相離,令人壽盡,生大苦惱也。

642.問:何謂轉輪聖王?

答:《俱舍論》云:此洲人壽無量歲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此王有輪寶,旋轉應導,威伏一切,故名轉輪王。輪有四種:金、銀、銅、鐵。金輪王王四大洲,銀輪王王三洲,銅輪王王二洲,鐵輪王王一洲,其威伏勝劣,亦次第殊,然不事傷害,勸修十善則一也。

643.問:何謂十地?

答:菩薩修行,有四十一位。所謂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也。十地之名:曰歡喜、離垢、發光、焰慧、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意、法雲。

644.問:何謂七佛?

答:由釋迦前追溯過去之佛至前第六佛止。即迦葉佛、拘那舍牟尼佛、拘留孫佛、毗舍浮佛、尸棄佛、毗婆尸佛、連釋迦佛共七佛。亦有他方七佛,如立刻名號於柱上者:曰多寶如來、寶勝如來、妙色身如來、廣博身如來、離怖畏如來、甘露王如來、阿彌陀如來。

645.問:始覺、本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為五覺,本覺、相似覺二語,不知如何解釋?

答:本覺者本來之覺,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也。如月之明。相似覺者,雖非不覺,而猶未真覺,如薄雲覆月。

646.問:受戒、授記,有無分別?

答:有別。法師說戒,信受奉行,謂之受戒。依法修行,終當得果,師為證明,謂之授記。

647.問:何為頭陀?

答:梵語頭陀,華言抖擻,謂抖擻精神,不作無利益事。

648.問:何謂學教觀?

答;教談妙理,觀修妙行,二者相資。俱宜學。

649.問:何謂毗尼?

答:戒律也。

650.問:何謂十乘?

答:一觀不思議境,二真正發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觀等,共有十種修法,乘此十種,任運能出生死,此豎出三界,反不若凈土法門橫超之妙。

651.問:佛經謂菩薩修行,動經塵劫,何以先德一生參禪,即生兜率?

答:菩薩經劫修行,方成佛果。古德一生精進,臨終即生兜率。生後正好發廣大心,歷經塵劫,修行六波羅密普度眾生,一是因中果人,一是因中因人,不可同年而語也。

652.問:《西方合論》謂一毛一塵皆具無量凈佛國土,請言其理?

答:毛塵之體即是法界,法界之中何法不具!

653.問:何謂悉檀?

答:悉遍也,檀施也。佛以說法度生,名施。令生遍得四種之益,名遍。能所合說,故名悉檀。

654.問:《安士全書》謂惟有慈心之人毒不能害,請言其理由?

答:一切苦樂諸境,皆從心生,我慈心中無毒,外毒安能害我?

655.問:何謂四事供養?

答:飲食、衣服、卧具、湯藥。

656.問:何謂龍藏?

答:以梵本藏經刻印。民間無力,歷朝以來,出自國帑。是以請者,必奏明方印,故頒賜時,旗傘皆龍,經簇亦畫龍,故稱之。

657.問:何謂博地凡夫?

答:博,大也。凡夫無神足,不能一舉萬里,故稱之。

658.問:《彌陀要解》中有「文成印壞」一句,不知如何解釋?

答:譬喻念佛求生西方,到得因成緣熟,一念即得往生。如蠟印印泥,則文成於泥,而蠟壞矣。

659.問:《憨祖年譜》載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凈。染有生死,凈無諸佛數語。不知如何解釋?

答:識與智,實一心之別名。就有分別作用言,曰識;就無分別作用言,曰智。何謂有分別作用,即吾人之情感對於事物而有愛憎等分別是也。何謂無分別作用,即不以感情用事,唯以理為歸也,凡以感情用事者,煩惱滋生,故曰依識染;以理為歸者,不生煩惱,故曰依智凈。煩惱染法,為生死根本,故曰染有生死;眾生淪於生死,故有諸佛出世,施其教化,若無煩惱,則無生死,無生死,則諸佛亦無緣出世,故曰凈無諸佛。

660.問:大乘以非榮、非枯為中道,小乘以離斷、離常為中道。二句不知如何解釋?

答:大悲利物謂榮,獨善其身謂枯,不滯二邊為中。斷常二見,皆是外道,離是二見,方謂之中,前為大乘所修,後為小乘所修,故曰道。

661.問:《凈要》云: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即法界海,十方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下二句不知如何解釋?

答:下二句,即指現前一念離念之心也,謂心生則種種法生,故曰流出。心滅則種種法滅,故曰還歸。離此心外,無片事可得。

662.問:何謂八正船?

答:船譬喻也。八正是道:謂正見、正語、正思惟、正業、正定、正精進、正念、正命。

663.問:《往生凈土懺願儀》云:勸請有二義,一請說法,二請久住世。然諸佛住世說法,均有定數,勸請何益?

答:諸佛隨眾生機而住世,為度眾生而說法,俱非一定之數。縱有定數,請之亦必有益。謂我等宿世為波旬眷屬時,有勸不說法、勸入涅盤之罪,今勸請即懺此罪也。

664.問: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念佛觀、不知何解?

答:不凈觀者,觀一切物悉皆不凈也。先從自身觀起。若眼有淚、鼻有涕、耳有末、口有唾、身有污汗、乃至膿血遍體、尿屎滿腹,縱日日澡浴,而穢不加損,其不凈也如此。己身如是,他身亦然。推而廣之,遍觀一切。此為不凈觀。慈悲觀者,以善待人,猶母視子者曰慈。矜人之苦,猶母憐子者曰悲。作此觀者,先須設想,有人於此,我愛之,我憐之。久久純熟。乃推而及於一切人物,此為慈悲觀。因緣觀者,凡事必推究其所由來,曰觀因,必旁察其所由致,曰觀緣,如緣覺聖人,推察生死之由,而觀十二因緣之類,此為因緣觀。數息觀者,緣鼻息之出入而數之,由一至十,由十之一,久久觀數,必至入定。念佛觀者,即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至一心不亂是也。凡此五觀,皆是習定,因以停心,故曰「五停心觀」。然此五觀,各有對治之病,謂多貪者宜觀不凈,多嗔者宜觀慈悲,多痴者宜觀因緣,多散者宜觀數息,多障者宜觀念佛,修行者因病用藥可也。

665.問:印光法師書中,舉大則大為法界,一切法趣大,是趣不過;舉小則小為法界,一切法趣小,是趣不過。此數句不知如何解釋?

答:印師所舉,指圓教妙義。須知法界乃心性之都名。法界無大小故。大亦法界,小亦法界。以法界無外故。拈一微塵,即拈法界之全體,非少分也,故曰不過。

666.問:有雲供佛之寶,滿四天下,福固多也。不發菩提心,終成魔業。多寶供養,宜是世間福報,何以目為魔業?斯說出何經典?

答:七寶供佛,乃六度之一度,前五是福,後一是慧。若但有福而無慧,乃有漏因也。故福盡還墮。豈非魔業,此語《華嚴》、《維摩》、《法華玄義》、《摩訶止觀》諸部皆有之。

667.問:《西方公據》云:當知真心無心,真知無知,覺知乃魔,佛無知覺。上數句不知如何解釋?

答:真心無心,則無法不是心。真知無知,則無處而不知。覺知立知,即無明本,故魔所攝持。佛無知覺,則無處不知,無時不覺。宜如是解釋。

668.問:功德在法身中之理?

答:功是功能,德是德用。法身是性德,功能是修德。性屬理,修屬事。全性起修,即全理成事,順理而成事,則事與理融。逆理而成事,則事與理礙。然所作功德,全事契理,即所謂在法身中之理也。

669.問:正覺與等覺,同歟否歟?

答:等覺照寂,妙覺寂照。一是攝用歸體,一是從體起用;一是從因趣果,一是果後施化。請詳味之。若雲正覺,乃混說耳。

670.問:何謂三車?

答:羊車、鹿車、牛車。喻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法也。

671.問:何謂修多羅?

答:此佛典三藏之一,即經藏也。

672.問:《平等閣筆記》謂佛氏所謂不生滅,不增減者,乃指心理言,非指物質言也,其說然否?

答:此有二說:一切凡聖真如法身,本無生滅,亦無增減,若據聖智而說,理事本來不二。聖人稱理而證,非特理無生滅增減,即物質亦無生滅增減也。若據凡情而言,足下所說者是也。《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曰世間相,非物質而何!

673.問:苦行佛所不取,何以又取頭陀行?

答:梵語頭陀,此雲抖擻。謂精勤克苦,抖擻塵勞,故迦葉尊者,以頭陀而登禪宗始祖,幸勿作苦行會。

674.問:向上、向下、全提、半提有何義?

答:此是禪宗無義味語。不可用心識卜度,若以義路發揮者,錯!錯!

675.問:何謂生藏、熟藏?

答:此二藏,即人身中藏府之藏也。進飲食未化時,停積在藏,名生。既化已,停止之處名熟。孩子住胎時,正在此二藏之間耳!

676.問:由《楞嚴經》情想之說言之,則人似不可有情。由孝父母救眾生言之,則人又不可無情,此理未能明白,請開示。

答:楞嚴以情想各有重輕而判六道升沉之報。須研究其情想之真面目,萬不可將孝順父母救度眾生之心而援例之。以孝是敬心,救是悲心。此二種心,是出世之凈善心數。《楞嚴》之情是愛,乃世間之染噁心數,安得同日而語哉?

677.問:何為「了生死」?

答:「了」,完了也。不復更受生死,為「了生死」。

678.問:金翅鳥如何?

答:梵語迦樓羅。翅翮金色,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頭有如意珠,以龍為食,其王為八部鬼神之一。

679,問:何為八定?

答:色界四禪、無色界四定,合稱八定。

680.問:「入流忘所」四字,不知如何解釋?

答:語出《楞嚴經觀音圓通章》。謂耳根外緣聲塵為出流,返緣自性為入流。耳根為能緣,聲塵為所緣。返緣自性,則忘卻外塵。故曰忘所耳,緣聲如此,餘五根緣餘五塵亦然。

681.問:何為種智?

答:佛智也。謂能通達一相無量相也。

682.問:凡研究一種科學,必有一種名詞。故初學之人,每為名詞所苦,而佛學為尤甚,敢問佛書中有無解釋名詞之專書?

答:解釋佛學名詞,原有大明三藏法數、教乘法數、及佛爾雅等書。若專釋梵語名詞者,有翻譯名義集。

683.問:增上慢三字何義?

答: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計少為多、計凡為聖,曰增上慢。

684.問:方便力三字何義?

答:方便梵語漚和,乃菩薩隨緣應俗之法。方便善巧,堪能度世,故曰力。

685.問:何謂三明?

答: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也。

686.問:何謂華藏世界?

答:佛初成道,為一切法身大士說《華嚴經》,其時所住世界,重重無盡,各在蓮華上分布安立。見《華嚴經》華藏世界品。

687.問:何謂四邪命?

答:不以正道養己生命,謂之邪命。一曰方口食,謂曲媚豪勢通使四方。二曰維口食。謂種種咒術、卜算吉凶。三曰仰口食,謂仰觀星宿。四曰下口食,謂種植田園和合湯藥。(按種植田園、宜非邪命、然所種植或系害人身心之品,即是邪命矣。)

688.問:何謂安般?

答:安那般那,謂出入息也。依於出入息而修禪定,謂之安般。

689.問:有以血書《蓮華經》者。果何意歟?

答:《蓮華經》具雲《妙法蓮華經》。即《法華經》也。此經云: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又雲。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贊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頂,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此書寫之意也。至以血書者,為表求法不惜身命之意。《普賢行願品》云: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求法故,不惜身命,則亦行佛之行也。

690.問:書寫法華功德無量,則書寫餘經亦應有功德,書寫餘經有功德,則書寫屬於佛學諸書亦應有功德。鄙見如是,未知然否?

答:然。

691.問:頂禮釋迦、彌陀二佛之時,要否設像?

答:不必定要設像,無像時,心想有像當前可也。

692.問:聞齋法每年以正、五、九三月,及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之六日。不食肉、飲酒。夫茹素而必規定日月,是何理由?

答:佛經有此規定。其故以此等月日,乃外道殺生祀天之日,佛欲化度此等外道眾生,故立此制。

693.問:或雲六齋修行。(即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六日)其功德大於平時。其說然否?

答:月六齋日,是帝釋四王檢察人間善惡之期,假人於此六日肯持齋,又能誦經,功德自勝平時,持長齋者不在此例。

694.問:《阿含經》云:若當六齋日,奉時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計,此何故歟?

答:《阿含》小乘部,但論世間俗人,若能於六齋日茹素,福既難量,又加之以奉持八戒,則其福尤勝,可知。

695.問:俗以修齋日念經,何意,並問一年共有若干修齋日?

答:齋日念經,與齋日持戒同。蓋此日為天王巡察人間之期,所以邀福也。齋日每月六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每年三月(正、五、九)也。

696.問:過午不食,究是何意?

答:是表示不離中道之義。又天恆朝食,鬼畜晚食,佛制午食,令離三界之緣習也。

697.問:不作高廣大床何意?

答:此沙彌十戒中第六條戒也。律云:比丘之床,高不過如來八指,過此則犯。況沙彌小眾乎,唯恐驕恣心生,於道不利。

698.問:三歸章句云: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請言其理由?

答:古人意取以三皈之上善,對治三途之極惡。此外亦無理由。

699.問:俗謂六月茹素,所以報母恩,信乎?

答:此說仆未嘗聞。然若以茹素功德迴向願母往生極樂,此固足以報母恩,而不必定限六月時也。

700.問:仁者謂以茹素功德迴向願母往生極樂,竊恐區區茹素,未必能償所願。且已死之母,投生與否,均不可知,如已投生,更屬無益,鄙見如是,未知仁者以為如何?

答:《觀經》云: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為凈業正因。茹素功德,正與之相應。不得以微善為嫌。至母之已否投生,雖不可知,然功德迴向,均可作彼往生因緣,何謂無益?但肯誠心做去,功德決不唐捐,是聖言量,切勿懷疑也。

701.問:佛經謂以修持功德,為親迴向,令出五濁,或以修持功德,回施有情,亦可。夫功德一物,無形無跡,果誰為之經理耶?

答:以功德回施迴向,全仗自己願力,安用人為之經理耶?

702.問:五葷除蔥韭蒜外,餘為何物?

答:按《戒本經》云: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蔥、韭蔥、蘭蔥、興渠。則餘二為革蔥興渠。法《藏疏》云:革蔥是山蔥,北地有,江南無。興渠,有說葉似野蒜,根莖似韭,亦名著咾子,江南有,北地無。又釋:阿魏葯,梵語名興渠。

703.問:釋家食胡椒、辣茄否?

答:食之。味雖屬辛,然無臭穢氣,不同五辛之辛,故得食也。

704.問:茹素人有不吃春菜、油菜及菜油者,是何理由?

答:此話乃外道盲傳,全無理由,佛法中人,無此言句。

705.問:優婆塞五戒,以不殺生為首,誠以冤冤相報,終無了期也。然有事時,親朋畢集。無事時,妻孥自由。縱具慈悲之心,難免暴虐之行,奈何奈何?

答:既受五戒人,自要隨處留心,即有宿習濃厚,到得當面關頭,不能制伏者,仍須過後大生慚愧,痛革前非。

706.問:每年放生月日?

答:放生原無定期,但遇見有遭害者,即可買放。若必欲定期,則可於佛菩薩紀念日、或父母生忌日、或自己生日,均可。如杭州西湖各寺,均以四月八日佛誕為放生日,是也。

707.問:我佛大慈大悲,普度一切,是固然矣。設有害人之人,如盜賊之類。害人之物,如虎豹之類。信奉佛教者,當用何法以處置之?

答:有道之士,降龍伏虎,大慈悲力,格及凶頑,亦尋常事。奚待處置。但力量不足者,不能感格降伏,唯有以慈悲心而處置之。

708.問:或謂黃鱔螺螄黃蜆等物,放諸溪澗之中則死,以水太清故也。其說然否?

答:此種水族眾生。有從清水來者,或自濁水來者,溪澗之水,似不宜放,既性質不問,則死無疑。

709.問:五凈肉有「鳥殘」二字,是否鳥之有殘疾者?

答:否。謂鳥所食殘者也。

710.問:水族中有烏力子魚,性喜食魚,可放否?

答:一切生靈,皆可買放。其功在能放之心,不在所放之境。

711.問:或謂買放生命,現世得長壽報,其說然否?

答:然!

712.問:欲免疫病,當用何法?

答:疫病之因多端,或以天時之不正,或以水土之不調,或以蟲獸之傳染,或以鬼魅之擾弄,或以咀咒之感召,然此皆是緣,而非是因。解救不患無術,慎寒暖,節飲食,興居有度,清潔有方,祈禳必虔,醫藥必精,皆足以免之。若言其因,則此苦報,根於惡業。《優婆塞戒經》云:因殺生故,現在獲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若人樂偷,亦得短命。若樂邪淫,壽命短促。然則疾病死亡生大苦惱,總是三惡業之所感報。故欲免疫病,須自檢過,痛切懺悔,罪由心造,亦由心滅,惡因若消,苦果自無,而此疫病可以解除。然與其有病而懺,孰若懺於未病。今之人病且不知懺,必及既死而後請人為之懺,尚可及哉,是故一人之病,一人懺罪,多人之病,多人懺罪。疫病者多人之病也,謂宜建大道場,普為眾生歸命三寶,懺無量罪,七日梁皇。水陸道場。皆可施設。(但能如法虔誠。定可消滅災障。)

713.問:弭盜當用何法?

答:宜教人堅持盜戒。所謂我不盜人物,人必不盜我物也。無如是緣,必無如是報。

714.問:求佛加護,當用何法?

答:勤修供養、禮拜、讚歎、懺悔、發願等法,以及誦經、持咒、念佛等法,自然得佛常加護念。

715.問: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同時依次並習乎,抑先習初禪,得初禪後,再習二禪乎?

答:初禪境界,為離生喜樂地。(離欲界也)二禪境界,為定生喜樂地。三禪境界,為離喜妙樂地。四禪境界,為舍念清凈地。皆是舍前趣後工夫。自當得前修後,次第而進。若頓修、若漸修,則視根器而異,未可執一論矣。

716.問:或謂得彼四禪。即能輕舉騰飛履水而行,信乎?

答:輕舉騰飛履水而行,是神境通事。修禪定者,得神通,故能之。四禪禪境已深,宜有此事。

717.問:某於睡夢中遇惡夢,即念觀音尊號不絕口,竟能脫險。此何理歟?

答:此即菩薩感應所致。

718.問:今庚十一月初八日戍刻,某於廚房忽觸檀香氣,何也?

答:聞檀香氣,吉徵也。宜增信心念佛,此即鼻根見佛之意。

719.問:靜坐時,覺真心靜,則肉心亦隨之而靜,真心動則肉心亦隨之而動,是否如此?乞開示。

答:真心本靜,肉心亦本靜。覺其有動靜者,非上二種心,名為緣影心也。此心無體,故隨塵影之緣而似有動靜。其實非心,以塵影生,覺似有動,塵影滅,覺似有靜。所謂即非動靜,是名動靜。

720.問:某當用功懇切時,恍如業盡情空,若間斷數時,便依然故我。此何故歟?

答:《普賢行願品》云:眾生無量劫來所作之業,無量無邊,若使罪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居士雖用功懇切,不過妄想暫息,豈真業盡情空耶?莫錯會好!

721.問:睡卧後心靜片時,即見異境現前,須臾即滅。又靜又見,其狀不一。某平日未嘗參禪,而此事頗似入定之象,此何故歟?

答:若真入定,亦並無此像。以心與境一,故心外無境,境與心一,則境外無心。此等異境,皆由業識發現,未足為奇,凡所有相,皆虛妄也。

722.問:夜間當半醒半睡之時,恆有金光碟旋眼前,何也?

答:境從心生,心外無境,金光不從外來,猶是發於妄想,不過非作意而成耳。

723.問:某近年於睡眠不安時,靈魂即脫體跳舞,此何故歟?

答:此無他故,以日間不肯調伏妄想,但聚緣內搖趣外奔逸,《般若》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日間不想,夜即無夢耳,請試驗。

724.問:夢中脫體之靈魂,是否前陰身?

答:夢從想成,原非離體,仍在現陰身中。

725.問:某近日就枕以後,尚未睡去,恆見光明,床內之物悉見,久久乃滅,何也?

答:居士宿種發明,般若內熏,所謂誠於中現於外,切勿為奇,休生喜著!

726.問:某夕夢中放光,色如燈光,光可數丈,何也?

答:光有邪正不同,既在夢中見,乃幻影耳,更不為奇。

727.問:吾人之業障,時輕時重,其輕時自覺萬念都空,其重時自覺妄念如波而起。此何故歟?

答:過去作業不純,現在受報各異。過去是種子,即今是現行;其種子冥伏,則現行不生;種子發生,則現行騰起。

728.問:某謂做夢即是靈魂脫體之鐵證。然仆嘗留意夢境,覺而思之,往往無其地、無其人、無其事,乃知做夢確系神經作用。與日間游思亂想無異。惟日間神志稍清,迥不如夜間恍惚無定耳。未識先生以為然否?

答:念慮之心,佛謂意識。意識有三種狀態。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同時緣色、聲、香、味、觸五塵境者,曰明了意識;緣病中錯亂境者,曰亂位意識;緣影像境者,曰獨頭意識。此獨頭意識,又分三類:曰定中獨頭意識,緣定中境;曰散位獨頭意識,緣受所引色,(過去五塵)曰夢中獨頭意識,緣夢中境;此皆不與眼耳等諸識俱起,故曰獨頭。按此,則做夢正是獨頭意識作用。某先生指為靈魂脫體,彼靈魂脫體之靈魂界說,不知與意識之界說等否?脫體之體,但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不知亦兼五識而言歟?日間游思亂想,是散位獨頭意識作用,其緣境正與夢中類。足下謂確是神經作用,又不知神經之與意識何別?總之,言靈魂、言神經,乃彷徨於唯心唯物兩邊,不若言意識之為唯識了義也。(唯識謂識有二種功能:一為能覺,二為所覺。蓋於哲學家唯心唯物之上。再尋一根源處。)至謂夢境無地、無人、無事,實不盡然,夢中之境,大約為日間所習者居多,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也。亦有所夢者,為隔世事,為未來事,見於記載者,不盡誣也。若夫日間所為之事,以緣境簡單。(但現前境)且習以為常,故若清爽而有序,返思夢境,以獨頭意識所緣複雜。(多過去境)且未習慣,故若恍惚無定耳。雖然,正在夢時,何嘗以為恍惚無定,而若恍惚無定者,在醒時所覺則然,豈得據以論斷哉?

729.問:夜中做夢,有奇驗者、有全無道理者、亦有似是而非者,雖百思莫得其故。請詳細開示,以釋我疑?

答:夢時心識昏迷,以迷心所現之境皆幻也。我輩凡夫,在夢時固夢也,在覺時亦夢也。無明大夢,雖十地等覺諸大菩薩尚在夢中,猶未醒也。唯佛一人,堪稱大覺。所以夢中之境,全屬非量,以獨頭意識自緣之境乃非比二量。有何道理可論,唯奇驗之夢,亦宿因所致,乃休徵發於神識之中耳,

730.問:某近日於睡醒後恆見光明有如白晝。約逾十餘分鐘而後滅,然所見往往非床內之物,不知何故?

答:凡真實懇切用功人,往往見有異境,切不可生奇特想。足下所見之光,想是般若緣深,功用逼出,此在醒後未起分別已前顯露,至粗想起時即息滅也。未足為奇。《楞嚴經》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不可不慎!

731.問:前人有誦經時得舍利者,亦有刻經時得舍利者,不知何故?

答:經本諸佛法身舍利,其所得者,乃精誠之極,即所謂感應道交也。

732.問:智光、心光,同歟?異歟?

答:不二也。在凡為心光,在聖為智光。

733.問:身光、音光,同歟?異歟?

答:不一也。身是內色,音是外色。色是心之影相,凡有光相,皆由心發現也。

734.問:一子成道,九祖超升,其理云何?

答:成道則自利利他,功德具足,眾生且將度盡,又何論乎九祖?

735.問:成道後,何以能永離生死?

答: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自性清凈心,為無明所染,起諸妄想,現妄境界,執著不舍,造業受報,故長在生死。但無明無體,依心而住,成道以後,無明已盡,心體不滅,本來常住,超諸生死,故能永離。《圓覺經》有「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之語。可深思之。

736.問:俗雲得道之僧,無病而死,然歟?否歟?

答:是固有之,而不盡然。蓋得道僧,洞明自性不生不滅之理,視生死猶來去耳,又何痛苦之感,故雖病而亦不為病困也。

737.問:成道之優婆塞,如傅大士、龐居士等,諒必有傳記,祈即示知,以便購置一部,奉為模範。

答:此意甚盛,揚州刻本,有居士傳四冊,可向金陵刻經處或其他法物流通處購請。

738.問:仁者函中姓名下,常寫和南合十等字樣,不知何意?

答:和南梵語,此雲禮拜,或雲稽首。合十即合十指之意,謂合掌也。合掌是天竺一種敬禮。

739.問:南無二字,是否佛在西方之意?

答:不然。「南無」是聲,非義。梵語亦作曩謨,義謂歸敬,或歸命,或歸依也。誦時當作官話音。至佛在西方之說,亦非。若以世界論。則十方世界莫不有佛,豈得謂獨在西方乎?若以一四天下論,則佛生天竺,為南瞻部洲,正是南方有耳。又佛身自在,有懇切請念者,即化現其前,則又何方無之乎?夫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此土之西,蓋以阿彌陀佛適在西方,不可謂佛定在西、及西方唯有阿彌陀佛也。

740.問:唐玄奘往天竺取經,隨行者有孫行者、豬八戒諸人,取心經一卷而還,未知果有其事否?

答:此演義小說,全不足憑。欲知奘師西遊事迹,觀《慈恩三藏法師傳》可也。(每部二本)

741.問:何謂浴僧?

答:佛制僧浴日期每月之初八、十四、二十三、三十是也。

742.問:古德講經,天為雨花,有之乎?

答:南京聚寶山,古稱雨華台,是雲法師講經處。

743.問:修行功德,依境遇之勝劣而異,亂世修行,其功德必多於治世,鄙意如是,未知然否?

答:見得不錯。

744.問:先德有言,神通妙用,不如闍黎。闍黎二字,不知如何解釋?

答:梵語阿闍黎,此雲軌範師,即正知正見之出家人。昔仰山與羅漢路上同行。一到水邊,無船可渡,仰山於岸上待之,羅漢雲立此何為?曰待船,曰要船作么?說畢即於水上坦然而去。仰山呵云:這自了漢。神通雖有,說法須讓老僧。彼乃於隔岸五體投地。故先德雲不如者以此。

745.問:經稱一人出家,波旬怖懼,敢問波旬何故怖懼?

答:梵語比丘,華言怖魔。謂若人出家,能了生死,即出魔界。波旬懼眷屬減少,所以驚怖。

746.問:何謂「龍天推出」?

答:此謂抱道衲僧,不肯潦倒住持,必待機緣熟時,眾人三請不已,自感護法善神天龍八部擁而出之,故曰推出。

747.問:經言世尊成正覺時,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不知如何解釋?

答:世尊以眼觀之,無非佛境,故見眾生本來是佛。

748.問:《竹窗三筆》謂居士不宜著三衣,其說然否?

答:三衣皆福田衣也。出家受具足戒名僧寶,可著。居士須受優婆塞戒,可著缽吒衣。(即無條相之縵衣)未受五戒之居士,縵衣尚不能著,況三衣乎?

749.問:世尊一日升座,大眾集定,迦葉白佛曰,世尊說法竟,究是何意?

答:教他向未開口已前薦取。

750.問:何謂解第一義?

答:了萬法惟是一心,心外無法,是謂解第一義。


推薦閱讀:

明心見性——發現我自己
理解佛教的義理之後,應當如何實際修行?
佛教理論裡面為什麼壞人會下地獄受到懲罰?
記錄一下學佛這些年遇到的感應事件。
為何釋迦牟尼和穆罕默德被認為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耶穌被認為是「傳說中的人」?

TAG:佛教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