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打鬼子,太平洋戰爭中的麥克阿瑟和尼米茲,誰更偉大?
聲明:除《踢館》外,講武堂所刊登文章均為授權轉載,目的是提供多樣化看問題的視角,不代表堂主完全認同文章觀點
(1945年9月2日「密蘇里號」戰列艦,尼米茲將軍在日本投降文書上簽字)
(1945年9月2日「密蘇里號」戰列艦,麥克阿瑟將軍在日本投降文書上簽字)
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兩位五星將軍分別統帥了太平洋戰爭中的美國陸海軍,而且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在美國陸海軍中的位置也是一樣的,把美國五星將軍的任命日期排列一下就能看得更加清楚了:
威廉·萊西(海軍) -1944年12月15日
喬治·馬歇爾(陸軍) -1944年12月16日
恩奈斯特·金恩(海軍) -1944年12月17日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陸軍) -1944年12月18日
切斯特·尼米茲(海軍) -1944年12月19日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陸軍) -1944年12月20日
亨利·阿諾德(陸軍轉空軍) -1944年12月21日
威廉·哈爾西(海軍) -1945年12月1日
奧馬爾·布萊德雷(陸軍) -1950年12月22日
從上面的順序可以看出,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在各自的陸海軍中都是除了總部長官(萊西、馬歇爾和金恩)之外排在最前面的戰區司令官。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在同一個太平洋戰區,所以比較誰的貢獻更大其實也就是比較在太平洋戰爭中陸軍和海軍的作用誰更大的問題了。
實際上海軍的任命排在陸軍之前就已經隱含了:「渡海赴海外作戰時海軍的作用更大」的意思。
所謂「太平洋戰爭」其實也就是一次「美軍前往東京之旅」。只不過麥克阿瑟帶著陸軍(後來也有了海軍,第七艦隊)從澳大利亞出發,尼米茲帶著海軍(還有陸戰隊)從夏威夷出發,目的地一樣,都是東京。
在出發去東京之前,麥克阿瑟的表現並不好,作為遠東美國陸軍總司令官,他在1941年11月27日(珍珠港襲擊10天前)就已經接到了分別來自海軍和陸軍的警告,而且在得知珍珠港襲擊已經發生之後,仍然沒有接受部下的建議,沒有採取轟炸台灣或者轉移飛機到其他機場的建議,使得克拉克基地在珍珠港受襲9小時之後被從台灣起飛的日本海軍航空兵轟炸,損失慘重,這件事在美國陸軍戰史中也沒說清楚。
(1941年8月15日,菲律賓,以麥克阿瑟為首的遠東美國陸軍總部,這個總部的表現很差)
這個問題上尼米茲佔了便宜,開戰時他不在第一線,珍珠港襲擊10天之後才被任命為太平洋艦隊司令官。
在比較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在太平洋戰爭中的貢獻時,並不是單純比較誰殲滅的日軍數量更多或者解放的地區更大,而要看誰的勝利才是整個戰爭勝利的基礎。
尼米茲是海軍統帥,尼米茲的勝利就是海軍的勝利,他的勝利是整個戰爭勝利的基礎。有了尼米茲的勝利,美軍才有了在西太平洋的制海權和制空權,才能夠進行之後的島嶼和陸地攻擊。
本身太平洋戰爭的由來就是日本人要從荷屬印度(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的巨港油田搶油而且要保證搶來的油能夠運回日本才爆發的,說到底就是一個制海權的問題,所以太平洋戰爭中美日雙方爭奪的首先就是制海權,有了制海權之後才有有航空母艦和陸基航空兵所保證的制空權。
1942年3月30日,新成立的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將太平洋戰區分為西南太平洋戰區(SWPA)和太平洋戰區(POA),前者包括東經159度以西和赤道以南,由麥克阿瑟擔任最高司令官(Supreme Commander),而其餘部分則劃歸後者,由尼米茨擔任總司令官(Commander in Chief)。
麥克阿瑟得到的命令是:「準備對日反攻,為了將來的反攻確保澳大利亞基地」,而尼米茨得到的命令則是:「準備從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開始對日本佔領地區的水陸兩棲攻擊」,就是說在一開始麥克阿瑟的戰區也屬於尼米茨,一開始太平洋戰爭是尼米茲一個人的舞台,麥克阿瑟只能幽怨地旁觀。
(1941年12月31日,尼米茲的就職儀式,簡樸不?)
尼米茲的出發很艱難,當時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已經被日本聯合艦隊消滅了,因為所有的戰列艦都非沉即翻,只剩下了當時還不知道有什麼用的航母,而且也不夠,增援的航母還在美國西海岸,尼米茲的太平洋艦隊司令官的就職儀式居然是在鱒魚號潛艇上舉行的。
但是尼米茲就是帶著那支殘缺不全的太平洋艦隊,在中途島海戰中一舉擊沉了日本海軍的四艘主力航空母艦,扭轉了美軍在西太平洋上的海上劣勢,然後在瓜達卡納爾島的爭奪戰中消滅了大量日本海軍航空兵的精英飛行員,使得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海空優勢蕩然無存,美軍才可以進行類似於大屠殺似的進攻。
當然在這些重要的戰鬥中美國陸軍也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貢獻,比如在中途島海戰時,沒有陸軍航空兵的獻身糾纏,海軍航空兵也不可能會有全殲日本四艘航母的機會,但整個來說在1943年8月之前,太平洋戰場的主角是海軍,太平洋戰區的所有重要戰事都是尼米茲在指揮。從日本的海空力量被基本消滅殆盡之後的1943年8月開始,麥克阿瑟才開始大規模行動,但是一開始還是在已經在對德作戰中得到了豐富經驗的澳大利亞軍的帶領下作戰,美國陸軍真正能獨立作戰還是在新幾內亞戰役之後。
(美國陸軍的師傅,彪悍的澳大利亞陸軍在米爾恩戰役中)
反過來和海軍一起行動的陸戰隊在太平洋戰爭中一直在尼米茲的指揮之下,從開始時的兩個旅發展到後來的六個師,五個航空聯隊,包括傘兵在內的48萬人的武裝力量,參加了除菲律賓戰役之外的所有大型戰役,每次都是絕對主力。其中以瓜達卡納爾戰役戰成名的陸戰一師更是美軍精銳部隊中的精銳。
(陸戰一師的臂章上就是他們光榮的開始:「瓜達卡納爾」)
相對來說,麥克阿瑟的作戰都是在環境已經打掃乾淨了的前提下進行的。太平洋戰爭中麥克阿瑟的蛙跳戰術大大提高了進攻的效率,減少了損失,但這種跳躍是建立在尼米茲完全控制了海面和天空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就連麥克阿瑟堅決拒絕陸戰隊參加的菲律賓戰役也需要哈爾西的第三艦隊給予海上和空中掩護。
(1944年10月20日,麥克阿瑟將軍在萊特島涉水登陸,據說這張照片拍了好幾次)
應該說尼米茲和麥克阿瑟對於太平洋戰爭的貢獻都非常大,但如果沒有尼米茲的貢獻,麥克阿瑟就做不出什麼貢獻,尼米茲的貢獻更為基礎。總體說來,麥克阿瑟是美國最偉大的陸軍統帥之一,而尼米茲是美國最偉大的海軍統帥,沒有之一。
推薦閱讀:
※對越以為反擊戰為什麼沒有進攻河內?
※戰爭事典|一言不合就炮火洗地!戚繼光的鐵血車營
※《名姝》兩群妓女的戰爭,看得我欲罷不能
※應該採取什麼防護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