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其實是學者型詩人
李白其實是學者型詩人
丁啟陣
關於中國文學史上兩位最偉大的詩人——李白和杜甫——的作詩情形,宋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一書中有這樣的說法:「李太白一斗百篇,援筆立成;杜子美改罷長吟,一字不苟。」(《鶴林玉露》甲編卷六「作文遲速」)這種說法,貌似頗有根據。羅大經說,李白贈杜甫的詩中,「借問別來太瘦生,只為從前作詩苦」(《戲贈杜甫》),是諷刺杜甫寫詩苦於雕琢,不夠放鬆;而杜甫寄李白的詩中,「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春日憶李白》),則是諷刺李白寫詩粗枝大葉,推敲不夠。事實上,不但「李白一斗詩百篇」,是杜甫的詩句(《八仙歌》),「新詩改罷自長吟」,也是杜甫對自己作詩情形的描述(《解悶》)。
古往今來,大約有不少持這樣的觀點:杜甫寫詩像做學問,精益求精,無一字無來歷;而李白寫詩,則是憑藉其天縱之才,不假思索,出口成章。
這樣的認識,雖然不能說毫無根據,但可以肯定,它是不準確的。至少,李白寫詩,並不總是信手拈來的純口語作品。事實上,李白有相當多的作品,是以大量閱讀為基礎的;李白對於詩歌藝術,也是下過不少功夫的;李白在詩歌上的傑出成就,是在他付出大量的汗水之後才取得的。
如果說,從《戲為六絕句》可以看出,杜甫對於詩歌藝術作過認真的研究。那麼,從《古風》其一也可以看出,李白對他之前的詩歌史是下過相當功夫的。請看: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
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
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
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
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
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
其中,「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兩句,尤其可以看出,李白不但研究過詩歌史,而且有他獨特而深刻的見解。此外,《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的「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也可以看出李白對詩歌史的思考。
李白很喜歡用樂府舊題和前代詩人作品題目進行創作,例如《蜀道難》、《烏夜啼》、《烏棲曲》、《行路難》、《北風行》、《關山月》、《登高丘而望遠海》、《古朗月行》、《子夜吳歌》、《久別離》,等等。由此可見,李白對於前代詩歌尤其是民歌,是非常熟悉的。
李白作詩,雖然不像杜甫、李賀、李商隱、張籍等人那樣,翻閱那麼多的古書,使用那麼多的歷史典故,但也決非全不用典。實際上,李白詩歌中的歷史典故,也不在少數。我曾經舉過李白代表作《蜀道難》中引用前代典籍的一些情況。李白寫過不少詠懷古迹一類的詩歌,這些作品就更能反映出李白對於古代歷史的熟悉。
有一些看起來很簡單樸實、琅琅上口的短詩,往往並非李白隨意吟詠、信口道出,而是他在前人詩歌基礎上進一步提煉而成的。例如《靜夜思》和《早發白帝城》。以前的文章里,我已經說過,《靜夜思》是在幾首漢魏古詩的基礎上精鍊而成的,《早發白帝城》則是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一節文字的詩歌改寫版。
以上種種跡象,都說明,李白寫詩,也是讀過不少書,下過苦功夫的。因此我說,李白也是學者型的詩人。李白的偉大,固然跟其天賦卓越有關,但是,更重要的,還在於他經過了不懈的努力,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前進,有所超越。
之所以寫這一篇短文,是因為,最近有一些愛好古代詩詞的年輕朋友讓我看他們的習作,希望提提意見。閱讀這些年輕朋友的習作,我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極少閱讀古代詩歌和歷史文獻。不少人有一個誤解,以為寫作古體詩詞,是不需要閱讀古代書籍的,只要有靈感有才情就可以了。
2010-1-13
推薦閱讀:
※大學AI人才紛紛出走科技公司,下一代學者在哪裡?
※著名學者張維為談
※學者:未來10年 中國人口下降到或只佔世界3%到4%
※零基礎學瑜伽,初學者必掌握的幾大基礎簡易體式!
※明代墓碑刻「扯淡」兩字 學者稱墓主或為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