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終獎看:金融民工下一個搬磚的好去處在哪裡?
作者:趙卿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原題:從金融業年終獎變化看政策紅利變遷
來源:蘇寧財富資訊(ID:SuningWealthInsights) 經授權發布
圍城之外,多少人羨慕金融業的高薪資,圍城之內,金融民工又常常感慨年終獎都是別人家的,與自己無關。
金融業的年終獎到底有多少?「某銀行員工親述年終獎僅有5.62元」、「某私募公司60人分1.7億年終獎」、「某第三方支付公司CEO獲百萬豪車年終獎」,高高低低,真真假假,一時間難以分辨清楚。事實上,縱觀近十年金融行業年終獎爆出的各類新聞,會發現 「冰火兩重天」這一標題的出鏡率特別高,說明金融業內部分化很厲害。同是金融從業人員,在哪裡搬磚顯得尤為重要,至於搬的是金磚還是土磚,關鍵看政策的春風刮到了哪裡。1、銀行業年終獎縮水背後是制度紅利的消失本輪年終獎的最大看點,無疑是某銀行員工爆出的5.62元的年終獎,有小夥伴表示——此人一定是去了假銀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質疑或調侃?因為,銀行業的「壕」是有傳統的。還記得2011年,某行行長無奈表示「銀行利潤太高了,不好意思公布」,這句話的高明之處在於欲拒還迎,半遮半掩,我告訴你我們很有錢,但就是不告訴你我們到底有多少錢。結果,當年公布的銀行業年終獎還是出賣了這位行長——據媒體報道,銀行普通員工的年終獎達到數萬甚至十幾萬,連往往「被平均」的基層員工都有這麼多年終獎,中高層們也就不言而喻了。再來看看銀行業人均薪資水平的變化趨勢。因為薪酬數據較為隱私,一般難以獲得準確數據,只能以上市銀行的人均應付職工薪酬的中位數來代表銀行業人均薪資水平,雖然有所差異,但至少可以反映出趨勢(參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自2008年至今,銀行業的人均薪資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08-2012年,5年的時間,從人均8萬快速增長至人均16萬,翻了一倍。第二階段為2012年至今,是回落調整階段,薪資水平的高速增長時期已經一去不復返。
這也與銀行業年終獎爆出的新聞相吻合。2011年的銀行業年終獎確實在快速增長,直至2012年到達頂峰,而年終獎削減的新聞則早在2014年、2015年就已爆出。
還記得2015年一句「銀行是弱勢群體」引發了諸多爭議,吃瓜群眾紛紛圍觀各路大神論證銀行到底多有錢?但事實上,銀行業的業績增速確實出現了下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許只有銀行人才懂銀行的苦。
也許你會疑惑,為什麼2012年成了銀行業薪資的轉折點?
根源在利率管制紅利的消失。
我國銀行業在發展初期,受到利率管制下的高利差保護,銀行利潤保持快速增長,但自2013年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後,先是逐步放開貸款利率,後放開存款利率,隨著市場利率下行,企業融資成本降低,貸款利率下降,與此同時,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放開後,多數銀行為保證吸儲會上浮存款利率,進一步擠壓了商業銀行的利潤空間。
數據顯示,商業銀行凈利差的中位數從2008年的3.3%降至2015年的2.5%(參見圖2),凈息差也從2010年的峰值2.77%降至目前的谷底2.22%(參見圖3)。
眾所周知,息差是銀行利潤的最主要來源,利率管制紅利的消失自然使得銀行利潤增速放緩,年終獎由此大打折扣。
2、信託業是銀行信貸擠出效應的既得利益者就在銀行業年終獎持續縮水的同時,昔日「小兄弟」信託業的年終獎卻逐年攀升,不禁讓人感慨,風水輪流轉,在漫漫年終獎的道路上也不過是各領風騷三五年罷了。信託業年終獎的傳說,大概要從2012年「年終獎普遍超過50萬元,100萬元也不算多」的消息不脛而走說起,此後數年,信託業年終獎過百萬可謂家常便飯。下圖4是兩家上市信託公司的人均應付職工薪酬,其數據讓吃瓜群眾很是艷羨——從2008年至2016年9月末,安信信託人均薪資從30萬元增至270萬元,增長了9倍;陝國投從人均薪資4萬元不到增至113萬元,增長高達27倍。
那麼,這幾年信託業的薪資水平是如何飛升上神的呢?高薪資當然離不開高利潤。信託業整體利潤總額從2010年的158.76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750.59億元,增長了近5倍。與此同時,信託業的人均利潤極高,2015年人均利潤高達319.91億元,其中,重慶信託以人均創利3370億元的傲人成績,成為當年人均創利最高的金融機構(參見圖5)。
相比之下,上市銀行中,北京銀行人均創利最高,也僅有139萬元;上市券商和保險行業中,海通證券和中國人壽人均創利最高,分別為229.74萬元和34.36萬元,遠不及重慶信託。可以說,信託業是一個人少錢多的地方,直白點說,就是不差錢。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信託業可以賺這麼多錢?因為背靠銀行這顆大樹,自然是財源滾滾來。銀行因為資產出表的需求以及投向限制,使得銀信合作類產品大行其道。2010年9月末,銀信合作類信託產品占當期信託餘額的64.02%,銀行「曲線」將自身信貸資產轉移出去,通過受讓信貸資產和發放信託貸款的形式間接向企業融資,而其中近80%都是通道類,信託並不承擔實質性風險。是誰給的特權?讓信託業可以躺著賺錢,實際上還是制度紅利。銀行對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貸款有諸多限制,但是這兩個行業又是資金需求大戶,銀行錢放不出去怎麼辦?給信託!後來,隨著銀信合作監管的加強,銀信合作類產品占信託餘額的比重逐年降低,截至2016年9月末僅有24.37%。信託業也逐步回歸資產管理的本質,加大主動管理類信託產品的發行,開始賺起了辛苦錢。近年來,在「大資管」背景下,信託公司也難享獨食,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紛紛加入混戰,制度約束的門檻不再。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9月末,資管行業資產規模約110萬億元,其中,信託資產規模18.17萬億元,佔比16.4%;基金公司專戶與子公司規模17.39萬億元,佔比15.7%;券商資管規模為15.77萬億元,佔比14.3%。信託與券商資管和基金子公司的市場份額基本持平,行業內競爭加劇也將削弱信託業的盈利能力,信託業的年終獎神話還將持續多久,不妨拭目以待。3、券商行業受政策影響業績起伏不定再來說說券商的年終獎。近年有句行話叫「做IPO的比不過做併購的,做併購的比不過做債券承銷的,做債券承銷的比不過做債券交易的。」雖然只是一句玩笑話,但也基本反映了證券行業的收入格局。投行業務曾經一度風光無限,高盛、大摩的投行部是多少金融人的夢想之地。後來,投行業競爭加劇,僧多粥少,再加上IPO一度暫停,投行業務進入寒冬。最近,IPO重啟加速,投行業務逐步回暖,2016年年初更有券商投行爆出「年終獎簽發,超600萬元的不在少數」的勁爆消息。所以,投行業務好不好,還是要看市場好壞以及監管對IPO的態度。
券商的大贏家還是在債券部門,不論是一級承銷發行,還是二級投資交易,年終獎七位數的比比皆是,更有傳言2015年證券行業年終獎最高就出現在債券自營部門,雖然沒有直接數據,但我們可以從券商的年報中找到一些證據。以中信證券為例,2015年人均創收約為353.71萬元,其中,經紀業務人均創收202萬元,投行業務人均創收555.6萬元,資管業務人均創收910.8萬元,而證券投資業務人均創收高達7536.3萬元,簡直逆天。一般債券自營投資就屬於證券投資業務,既然證券投資業務的人均收入是券商所有業務線中最高的,自然年終獎也是最豐厚的。債券市場的繁榮離不開寬鬆的政策環境,整體流動性寬裕促成了債券大牛市,同時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使得資金通過同業理財流向債市,又進一步推高了債券價格。這不,2016年年底,在流動性收緊,以及銀行理財市場監管加強的背景之下,債券市場遭遇了年末殺,剎那間全年收益歸零,雖然年終獎還沒公布,但多多少少受到一定影響。4、金融業的下一個藍海在哪裡?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制度的紅利對金融業而言至關重要,監管加強在一段時間內可能會限制某一行業的發展,同時也會催生新的行業,或者給其他行業帶來機會。那麼,從目前來看,金融行業的下一個藍海會在哪裡?首先是資產證券化行業。2016年,為盤活存量資產、降低企業槓桿,國務院、人民銀行、發改委、銀監會、保監會、交易商協會、上交所、深交所先後多次發文推動資產證券化的創新與落地。伴隨著相關政策的出台,資產證券化行業迎來了快速發展,從一級市場看,2016年全市場共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491單,總規模8894.66億元,同比增長44.97%,再創歷史新高。就二級市場而言,整體流動性也大幅提高,2016年中央結算公司託管的信貸ABS的換手率為24.93%,是2015年的三倍多(當期換手率7.44%);與此同時,中證登上海託管的企業ABS2016年的換手率也達到26.77%。相比債券市場2016年全年36.1萬億的發行規模、187.87%的整體換手率,資產證券化市場的發行規模仍然很小,流動性依然偏低,但其成長空間巨大,加上政策支持,說不定就是下一個掘金之地呢?再就是民營銀行行業。自2012年《中國銀監會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銀監發〔2012〕27號)出台,支持「民營企業可通過發起設立、認購新股、受讓股權、併購重組等多種方式投資銀行業金融機構。」民營銀行在全國各地掀起一股浪潮。民營銀行類似於創業公司,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相對於傳統銀行業,沒有不良率的負擔,注入民營資本的活力,同時具有吸引力的薪酬結構,為金融民工提供了一個搬磚的好去處。
綜上可見,金融業好不好賺錢,不在於技術有多高精尖、專業有多高大上,關鍵是有沒有享受到政策紅利,有了好的政策,行業大發展是意料中事。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意見,並不代表本平台立場。文中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注意判斷。
推薦閱讀:
※劉炳森隸書《百家姓》,看看你的姓在哪?
※婚姻風水上的桃花位在哪裡?
※玫瑰和月季的區別在哪,男朋友再也別想拿月季來騙你了!
※凈土法門法語:為什麼佛說六道眾生裡面人身最可貴?可貴在哪裡?--學佛網
※這是偽作嗎?偽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