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手冊(2)(轉載)

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手冊(2)(轉載)(2011-04-02 13:56:28)

轉載標籤:曲阜中醫藥學校社區基層適宜技術中醫藥雜談8.中風後遺症中風後遺症是指中風患者經搶救治療六個月仍有半身不遂、言語不利、健忘等臨床癥狀的一類疾病。常見於西醫學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後遺症期。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五臟之精血,六腑之清氣,皆上注於腦。若年老體衰,積勞內傷,情志過極,飲食不節,勞欲過度,致使機體陰陽失調,氣血逆亂,腦脈為之瘀阻不暢,腦失濡養而成本病;或陰虧於下,肝陽暴張,陽化風動,血隨氣逆,挾火挾痰,橫竄經絡,蒙蔽清竅,血不循腦脈,反溢於脈外,形成本病之危重證候。其病機歸納起來不外風(肝風)、火(肝火、心火)、痰(風痰、濕痰、痰熱)、氣(氣逆)、虛(陰虛、氣虛、血慮)、瘀(血瘀)六種。此六種常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合而為病。一、常見中醫證型及主要癥狀表現常見證型主要癥狀氣虛血瘀半身不遂,言語不利,伴神疲乏力陰虛瘀阻半身不遂,言語不利,伴有頭暈、口乾、腰膝酸軟、舌紅無苔二、單方驗方1、皂角膏皂角60克,陳醋少許。將皂角去皮研細末,用陳醋少許,調成膏狀,治療中風後遺症口眼歪斜,口眼向右斜者貼左面.向左斜者貼右面,一日2次,連貼5日,勿入眼內。2、黑豆膏黑豆適量,將其洗凈加水煮汁,煎至稠為飴膏狀,用時先含於口中不咽,片刻後再飲下,每日3-4次。除熱活血,治療中風後不語。三、簡易治療技術1、推拿法治療中風後半身不遂常用手法有推、按、捻、搓、拿、擦等。以患側顏面部、背部、肢體為重點,常用穴有上肢的風池、肩井、天宗、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下肢的環跳、陽陵泉、委中、承山等。2、拔罐法治療中風後遺症常用穴位肩髃、曲池、合谷、環跳、伏兔、陽陵泉、足三里。口眼歪斜加地倉、頰車。病程日久上肢加肩髎、肩外俞;下肢配腰陽關、白環俞;肘部拘攣配曲澤;腕部拘攣配大陵;膝部拘攣加曲泉;踝部拘攣加太溪;語言謇澀加廉泉。患者取適當體位,選用口徑合適的玻璃火罐,將罐吸附於相應穴位上,留罐15分鐘,每日一次。四、中成藥的使用證型用藥氣虛血瘀華佗再造丸陰虛瘀阻杞菊地黃丸合血府逐瘀膠囊/脈絡寧注射液五、飲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項1、防止併發症。長期卧床患者要做到勤翻身,保持衣物、床單幹燥平整,積極按摩受壓的皮膚,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防止褥瘡發生;鼓勵患者咳痰,或助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等;進食應以流質為主,進食宜慢,以防窒息;注意會陰部衛生以防感染。2、康復護理。早期多以被動運動為主,並進行肢體按摩,之後以自主運動為主,對中風言語謇澀或失語患者,應導引語言訓練,可配合針灸、推拿、按摩、拔火罐等綜合治療。3、慎起居,調情志飲食。應重視適量的體育鍛煉,如太極、氣功、散步等。保持心情舒暢和情緒穩定,避免精神刺激;飲食要清淡,多食瓜果蔬菜,保持大便通暢,避免過食肥甘厚味及嗜煙酗酒。4、避免中風複發。中風有明顯的複發傾向,且複發時往往較重,故對已有中風病史的患者,仍應加強預防調攝,以防為主。9.泄瀉本病相當於西醫學中的腹瀉,可見於多種消化系疾病。臨床以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溏、甚至瀉出如水樣等為主要表現。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於各種因素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濕邪內盛或肝鬱乘脾,腎陽虛衰,導致清濁不分,並走大腸所致。本病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為多見。一、常見中醫證型及主要癥狀表現常見證型主要癥狀寒濕困脾泄瀉陣發,大便清稀甚或如水樣,遇寒加重,腸鳴漉漉濕熱內蘊瀉下急迫,糞質粘稠,氣味臭穢,或伴腹痛,肛門灼熱肝鬱乘脾每因情緒激動或精神緊張時腹痛、泄瀉,便後腹痛減或緩解,再痛再瀉腎陽虛衰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二、單方驗方1、炮姜散炮姜6克,研末,米湯調服。可溫中止瀉,治療寒證泄瀉。2、蓮子扁豆散蓮子、扁豆各60克,研為細末,每次6克,米湯送服,每日兩次,可補脾止瀉。3、蘋果方蘋果1—2個,將其烤熟,去皮,蘸紅糖少許食之,每次可服1—2個,每日2次,可澀腸止瀉。三、簡易治療技術1、刮痧法可選取腹部(中脘至天樞)、上肢(曲池、外關)、下肢(上巨虛、足三里)、背部(胃俞、大腸俞)每穴1—2分鐘。2、拔拔罐法取穴天樞、足三里、脾俞、關元、大腸俞。選用口徑合適的玻璃火罐,以閃火法在上述穴位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一次,3日為一療程。四、中成藥治療證型用藥寒濕困脾藿香正氣水、參苓白朮散濕熱內蘊香連丸肝鬱乘脾逍遙丸腎陽虛衰四神丸五、飲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項1、飲食宜清淡、少渣、富含營養,避免油膩和刺激性食物。2、若泄瀉較重,可與淡鹽水、飯湯、米粥,以養胃氣。3、平時可進食薏苡仁粥。4、保持心情愉快,加強體質鍛煉,提高免疫力。10.中暑西醫學認為,中暑是由於暴露於高溫環境過久而引起身體體溫調節機制的障礙所致,根據臨床表現的輕重,可分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分熱痙孿、熱衰竭、日射病和熱射病。中醫認為中暑乃夏季暑氣當令,氣候炎熱,人若長時間在烈火下或高溫中勞作,傷及氣陰,暑熱之邪乘機侵入而發病。暑熱病邪雖為陽邪但易夾濕,臨床常見暑濕之邪相合為病。暑氣通於心,病變過程中暑熱病邪易深入心營,而致危重證候。一、常見中醫證型及主要癥狀表現常見證型主要癥狀暑濕阻遏頭昏頭痛,身熱汗出,疲倦乏力,胸悶心悸,噁心欲嘔暑熱蒙心高熱無汗,面紅目赤,煩躁不安,甚則甚至昏迷二、單方驗方使用1、取綠豆60克,或加鮮絲瓜花8朵。用清水一大碗,先煮綠豆至熟,然後撈出豆,再加入絲瓜花煮沸,溫服湯汁。功能清熱解暑。可預防復季氣溫轉熱引起的中暑,或用於中暑輕症。2、取鮮冬瓜一個。將冬瓜洗凈,切成碎塊,打成汁,盡量飲服。可消暑清熱除煩,適用於中暑後煩躁不安、口渴、尿黃。3、取鮮姜、大蒜、韭菜各適量。洗凈,姜蒜去皮,共搗爛取汁,灌服。可解表溫中,適用於中暑神昏。4.取綠豆、西瓜皮、冬瓜皮,不拘用量。可清熱祛暑,用於中暑身熱汗出。三、簡易治療技術1、穴位按摩療法輕症中暑,可用雙大魚際推前額、五指拿頭、點揉太陽、指敲百會、掐合谷各2分鐘。重症中暑,掐人中、少沖各2分鐘,掐十宜穴5分鐘。經上述治療後,若條件許可,給予清涼含鹽飲料,有增強療效的作用。2、擦藥療法取食鹽一把,揉擦兩手腕、雙足心、兩脅、前胸後背等8處擦出許多紅點,患者即覺輕鬆而愈,適用於先兆中暑或輕度中暑。四、中成藥治療證型用藥暑濕阻遏藿香正氣水、保濟丸、十滴水暑熱蒙心清開靈口服液、至寶丹、安宮牛黃丸五、飲食及起居注意事項1、一旦出現中暑癥狀,應立即找陰涼處坐下休息;同時補充水分,小口慢飲,解開領口扣子、領帶、皮帶等,保持身體周圍通風,並塗抹或服用解暑藥物;在經過一段時間休息後,若癥狀不減反增,應及時就醫。2、中暑後在恢復過程中,飲食應清淡、易消化,補充必要的水分、鹽、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及油膩食物,以防損傷胃腸的消化能力。3、中暑患者忌大量飲水,應採用少量多次的飲水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切忌狂飲。4、中暑之後,暑氣未消。雖有虛證,卻不能過早進補,以防余邪留滯。5、中暑患者可能在連續幾天內逐漸地虛脫,如有體重在數天內直線下降的情況,應加以留意,及時就醫。11.瘡瘍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體表感染性化膿性炎症如毛囊炎、癤、丹毒、急性蜂窩組織炎、化膿性汗腺炎、淋巴結炎等,體表潰瘍性疾病如慢性小腿潰瘍、糖尿病足等疾病。臨床上以體表化膿感染為主要表現。中醫學認為瘡瘍是由於恣食膏粱厚味、煙灑辛辣,致濕毒內生;或外感毒邪,或皮膚破損染毒,邪毒濕濁留郁肌膚,鬱結不散,氣血凝滯,化火成毒而致。包括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是中醫外科疾病中最常見的一大類病證。瘡瘍一般分為三期:瘡瘍的初期,若人體抗病能力較強,正能勝邪,可拒邪於外,漸而瘡瘍消散;反之,如果人體抗病能力較差,正不勝邪,熱毒深壅,滯而不散,久則肉腐成膿,導致膿腫形成,即為瘡瘍中期(成膿期)階段,此時若治療得當,及時切開引流,或者抗病能力尚強,可使膿腫自潰,膿毒外泄,潰瘍腐脫新生,瘡口結痂癒合,這一過程即為瘡瘍的後期(潰瘍期)。由於中期需切開引流、後期需換藥,本章節以處理初期為主。一、常見中醫證型及主要癥狀表現常見證型主要癥狀毒熱雍盛瘡瘍初起,紅腫熱痛氣虛血瘀瘡瘍中後期,膿腫不易潰,或病程纏綿日久,或潰膿後,氣血大虧二、單方驗方1、赤小豆適量。將上藥研成細末,用醋調和,貼於瘡面。可化瘀消腫,適用於瘡瘍初期。2、芙蓉花葉1000克,白及150克,赤小豆500克,樟腦15克。煎湯熏洗患處,每日3-4次。適用於瘡瘍腫毒初期。3、鮮蒲公英洗凈搗爛外敷患處,或干蒲公英加水煎煮,去渣,溫洗患處。可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適用於癰瘡腫毒初期。三、簡單治療技術引血療法適用於瘡面經久不愈,周圍有暗紫色瘀血斑時。消毒傷口周圍皮膚,用鑷子去除瘡口邊緣的鎖口皮。取三梭針沿瘡面周圍快速垂直啄刺,針距1-3分,以拔針見血如珠為度。每周2-3次,待瘡周轉至紅色為止,瘡面局部用紅紗條等換藥。禁忌:無鎖口皮不用,瘡面塌陷者不用,瘡周無紫色瘀斑者不用。四、中成藥的使用證型用藥毒熱雍盛連翹敗毒丸、梔子金花丸、如意金黃散(外用)氣虛血瘀補中益氣丸、六味地黃丸五、飲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項1、飲食禁忌,少食牛肉、羊肉、海鮮、蔥、辣椒等油膩辛辣之品。2、瘡瘍患者所住房間要洒掃潔凈,溫度適宜。3、愈後不宜勞累。12.月經不調月經不調也稱月經失調,屬於西醫功能性子宮出血範圍,臨床表現為月經周期或出血量的異常,凡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不定期、經期延長、月經量多、月經量少都屬於「月經不調」的範圍。引起月經不調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與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以及飲食、起居、環境的改變等因素有關。其機理與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調有關。西醫認為其病因可能是器質性病變或是功能失調。許多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高血壓病、肝病、內分泌病、流產、宮外孕、葡萄胎、生殖道感染、腫瘤(如卵巢腫瘤、子宮肌瘤)等均可引起月經失調,臨床需注意鑒別。西醫的功能性子宮出血可參照本病治療。病種常見證型主要癥狀月經先期(比正常周期提前七天以上,連續出現2個月經周期以上者)脾虛不攝經量多,色淡質稀,神疲體倦,食少便溏腎氣不固經量少,色淡質稀,腰膝酸軟,小便頻數肝經鬱熱經量或多或少,色或紅或紫,或有血塊,胸脅、乳房、少腹脹痛,心煩易怒月經後期(月經周期提前推遲7天以上,連續出現2個月經周期以上者)陽虛寒凝量少色暗,或有血塊,小腹冷痛,喜溫氣血虧虛量少色淡,面色萎黃,皮膚不澤氣滯血瘀量少色暗,夾有血塊,小腹脹痛,拒按月經先後不定期(月經周期或先或後均在7天以上,連續出現3個月經周期以上者)肝氣瘀滯量多或少,色暗紅有塊,經行不暢,經前胸脅、乳房、小腹脹痛腎氣虛弱經量少,色暗淡,質清稀,腰膝酸軟,或頭暈,或帶下清稀月經過少(周期正常、經量明顯少於以往,或不足兩天,或點滴即凈者)血虛色淡紅,質稀,面色萎黃,伴頭暈眼花,心悸失眠腎精虧虛色淡紅,質稀,伴腰膝酸軟,足跟痛,五心煩熱,頭暈耳鳴血瘀色紫暗有塊,小腹疼痛,血塊排出後痛減,舌質紫黯或有瘀點月經過多(周期正常,經量明顯多於以往者)氣虛色淡紅,質清稀,伴面色白,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血熱常先期而下,色深紅,質稠有塊,心煩口渴血瘀色紫黑,有血塊或小腹疼痛拒按,血塊排出後痛減,舌質紫黯或有瘀點一、單方驗方1、黑木耳紅棗茶黑木耳30克,紅棗20克,黑木耳紅棗共煮湯服之。每日1次,連服。功能補中益氣,養血止血。主治氣虛所致月經過多。2、山楂紅糖飲生山楂肉50克,紅糖40克。山楂水煎去渣,沖入紅糖,熱飲。功能活血調經,主治血瘀所致月經量少、月經後期。二、簡易治療技術1、拔罐法以留罐法治療月經不調取穴分為兩組,一組為八髎、膈俞、旗門、關元;一組為三陰交、肝俞、脾俞、腎俞,交替使用。留罐10—15分鐘,八髎穴採用走罐法,最後罐留於次髎穴。每於月經前一周施治,月經來潮後停止治療,隔日治療一次,眉周期為1療程。1、刮痧法可選取背部(肝俞、脾俞、腎俞)、腹部(關元、氣海)、下肢(足三里、三陰交、血海、地機)、脅部(旗門)每穴刮1—2分鐘。三、中成藥治療病種證型用藥月經先期脾虛不攝補中益氣丸、人蔘歸脾丸腎氣不固右歸丸、金匱腎氣丸肝經鬱熱加味逍遙丸月經後期陽虛寒凝少腹逐瘀丸、艾附暖宮丸氣血虧虛八珍益母丸、十全大補丸氣滯血瘀血府逐瘀丸(膠囊)月經先後不定期肝氣瘀滯逍遙丸、七制香附丸腎氣虛弱金匱腎氣丸、右歸丸月經過少血虛人蔘養容丸、烏雞白鳳丸腎精虧虛左歸丸、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血瘀益母草膏月經過多氣虛補中益氣丸、歸脾丸血熱加味逍遙丸血瘀血府逐瘀膠囊四、飲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項1、經期適當休息,盡量避免過度勞累。2、經期注意保暖,盡量避免飲食生冷。3、注意調暢情志,保持心情舒暢。13.痛經凡是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昏厥,稱為「痛經」,亦稱「經行腹痛」。西醫痛經診斷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痛經可參照本病治療,繼發性痛經可做為對症治療。本病發生與女性周期性生理變化密切相關,有虛、實之分,虛證多見氣血虧虛、肝腎不足所致,實證主要是寒凝、氣滯血瘀所致。本病以實證居多,虛證較少,也有虛實夾雜者,治療以調理氣血為主。一、常見證型及主要臨床癥狀常見證型主要癥狀氣滯血瘀每於經前一兩天或月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色紫黯有塊,血塊排出後痛減,經凈疼痛消失寒凝血瘀經前數日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按之痛甚,經色黯黑有塊氣血虛弱經後一兩天或經期小腹隱痛,伴月經量少,色淡質稀二、單方驗方1、姜棗紅糖水乾薑、大棗、紅糖各30克。將前兩味洗凈,乾薑切片,大棗去核,加紅糖煎。喝湯,吃大棗。適用於寒性痛經。2、玫瑰花茶玫瑰花15克,沸水沖泡代茶。功能活血化瘀,理氣解郁,適用於氣滯血瘀所致痛經的平常調理。3、姜棗茶生薑3片,大棗5枚(搗碎),以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散寒止痛,適用寒性痛經輕症者,表現為下腹冷痛,得熱痛減者。4、三七粉三七粉3克,每次1.5克沖服,每天兩次,可用於經期痛經較甚者。三、簡易治療技術1、按摩法先掐揉合谷、內關、三陰交、足三里每穴1分鐘,點揉脾俞、肝俞、氣海、關元各2分鐘,肘尖點揉腎俞3分鐘。2、刮痧法選取腹部(中極、關元)、背部(膈俞、肝俞)、下肢(血海、足三里、三陰交)、脅部(期門)每穴1~2分鐘。3、拔罐法痛經常用取穴:腎俞、胸腰部(後背)、腰骶兩側、下脘。用閃火法拔罐於上述穴位,留罐10~15分鐘,可每日治療一次,7次為一療程。4、外敷法蔥白5~10根,搗爛,鍋內加熱後敷臍部,早晚各一次,治行經腹痛屬寒者。四、中成藥的使用證型用藥氣滯血瘀益母草膏/調經活血片/元胡止痛片寒凝血瘀少腹逐瘀丸/艾附暖宮丸氣血虛弱寧坤養血丸/八珍益母丸/烏雞白鳳丸五、飲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項1、經期適當休息,盡量避免過度勞累。2、經期注意保暖,盡量避免飲食生冷。14.積滯相當於西醫學中的消化功能紊亂。臨床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脹滿,大便不調等為主要表現。中醫學認為:小兒乳食不知自節,或因餵養不當,乳食無度,或因食肥膩生冷不消化食物,皆可損傷脾胃,使得乳食停滯,積而不消,乃成積滯。病後體虛,脾胃虛弱,也可導致乳食不化,夾滯成積。一、常見中醫證型及主要癥狀表現常見證型主要癥狀乳食內積有不節飲食史。食欲不振,嘔吐物酸餿,腹脹或痛,大便酸臭或溏薄,煩躁多啼,手足心熱脾虛夾積平素體弱,面黃肌瘦,睏倦無力。不思乳食,食則飽脹。腹滿喜按,嘔吐物酸餿,大便溏薄酸臭,夜睡不安,唇舌色淡二、單方驗方1、取焦山楂、谷麥芽、焦六曲、雞內金各6克,水煎服。可消積導滯,適用於乳食積滯。2、取白朮10克,山藥10克,青皮6克,神曲10克,水煎服。可健脾消積,適用於脾虛夾滯。3、取生薑15克,洗凈搗爛取汁,加溫開水適量,少量頻服。可降逆止嘔,適用於食積所致嘔吐。4、消食散:谷芽、麥芽、山楂、白朮、枳殼、檳榔各等份,共研為細末,以紅糖開水或紅糖米湯沖服,每次服1.5克,每日2次。三、簡易治療技術按摩療法推脾經(向手掌方向推小兒拇指面為補;向指尖方向推拇指面為清)、揉板門(揉小兒手掌大魚際)、運八卦(用拇指螺紋面著力,在小兒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以掌心到中指掌指關節橫紋處距離的約2/3為半徑,所畫的圓周,作環形推運)、摩腹、揉臍、揉中脘、揉足三里各150次;掐揉四橫紋(手掌面,食、中、無名、小指第一指尖關節橫紋處)各10次;捏脊(兩手沿著脊柱的兩旁,用捏法把皮捏起來,邊提捏,邊向前推進,由尾骶部捏到枕項部。捏3次用力向上提捏一次)6遍。隔日一次,3—4周為一個療程。四、中成藥治療證型用藥乳食內積保和丸、小兒化食丸脾虛夾積小兒香橘丸五、飲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項1、乳食宜定時定量,不易過飢或過飽。選者易於消化且富含營養的食物。2、食物烹調以煮、燉、蒸等方法為主,少用煎、炸、烤法。3、嬰幼兒添加輔食要遵循由細到粗、由少量到多量、由一種到多種的原則。15.痄腮相當於西醫學中的流行性腮腺炎。臨床上以發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主要表現。中醫學認為本病是因感受風溫邪毒,壅阻少陽經脈引起的時行疾病。少數兒童由於病情嚴重,可出現昏迷、驚厥變證,年長兒如發生本病,可見少腹疼痛、睾丸腫痛等證。一、常見中醫證型及主要癥狀表現常見證型主要癥狀溫毒在表發病初期,輕微發熱惡寒,一側或兩側腮部腫痛,咀嚼不便溫毒壅盛高熱不退,腮部腫脹,疼痛拒按,張口、咀嚼困難,煩躁不安,口渴引飲,或伴頭痛、嘔吐,咽部紅腫,食欲不振,尿少黃赤二、單方驗方1、青黛散以醋調敷腮部,每日3—4次。可清熱解毒,適用於痄腮引起的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癥狀。2、萬年青根、鮮蒲公英、鮮馬齒莧、鮮鞭蓉葉、鮮魚腥草、鮮大青葉、鮮地龍糊(可任選一種),搗爛外敷患處,每日數次。可清熱解毒。適用於痄腮引起的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癥狀。3、仙人掌(鮮)適量,出去針刺後剖開,以切面(或搗泥),外敷患處,一日更換2—3次。可清熱解毒,適用於痄腮引起的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癥狀。三、簡易治療技術灸法選取患側頰車穴5分鐘,大椎灸10分鐘。每日1次。四、中成藥治療五、飲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項1、及時隔離,直至腮部腫脹消退。2、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減少合病症的發生。3、室內環境要保持空氣清新,陽光充足,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4、飲食宜清淡,多飲水,勿食酸、辣、腥、膻之品。
推薦閱讀:

印度仿製葯和原廠的區別?
腫瘤綜合治療,中醫藥不是配角!
畢井泉三年葯改:風暴過後何時現彩虹?
印度 吉三代 丙肝新藥科普知識
帕金森病日 | 2018年最新帕金森病研發藥物有哪些?

TAG:醫藥 | 技術 | 中醫 | 轉載 | 基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