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機密」】楊式太極拳的「群練」和「做窩」,不來看看嗎?

按:原來傳統楊式太極拳里確有「太極操」,又叫「群練」,有基本的「內功點」和最基本的練法;比這 「做操」層次高的,就是關係著傳統太極拳技擊功夫傳承的「做窩」了。本文作者得其恩師楊振基傳授,指出「群練」與「做窩」的練法和區別,尤其文末最後一問:「楊式太極拳該怎麼傳怎麼練,拳友應該自己去感悟!」,值得深思。

早上,廣場上常有人,放著音樂移動手腳,這稱之為廣場太極拳,也叫太極操。這種群體練法最常見的當屬楊式太極拳。把一種內涵高深的內家拳,變成老少皆宜的健身運動,不得不歸功於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楊澄甫。

楊澄甫的時代,是中華民族被列強欺辱的年代。把一種高深武學,變成一種強國、強種的體育運動,是楊式祖師的追求。楊家三代用畢生心血至宗師楊澄甫時方見成效。這就是現代人常見的廣場練,在太極拳圈內稱為「群練」。

群練發展到如今,又融入了舞蹈、音樂。把內家拳配上音樂,手腳一致。有人提出異議說這是太極操,丟掉了內功,毀掉了太極拳。對此議論,恩師楊振基所說「現在練太極拳的人,大都是有病的、年老的,身強力壯的青年人,學太極拳的不多。把太極拳當作提高技擊水平來練的人更少。把拳改來改去是為了適應廣大群眾鍛煉身體的需要,使太極拳更普及,造福於社會,這有它的積極意義。」這是大師對廣場拳「群練」的正確評價和認可。

當然普及型也講功法,如「大小太極解」所述「太極練法:以心行氣,不用濁力,純任自然。筋骨鮮拆曲之苦,皮膚無磋磨之勞」,這能算太極拳最簡單的練法。如果 「群體練」連這點最基本的也失去了,成了徹底的廣場操,那就不再是真正的太極拳了。

楊振基對「群練」也有顧慮:「如果把一些技擊性動作改了,拳式的攻防意識不明顯了,練來練去除了起到健身作用外,技擊方面的意識和效果減弱了。」他還說「怎麼練拳就怎麼推手,架子上出不了功夫,推手就無從說起。」這是大師對於要把太極拳用於技擊的真知灼見。

那麼,太極拳的普及與發展和太極拳技擊傳承似乎是矛和盾。難道兩者真的不能共存嗎?

事實上楊式太極自楊澄甫師祖普及太極拳開始,就考慮到了功夫的傳承,有兩種練法,一是「群體練」,這為普及型;在提倡「群體練」的同時,楊式太極拳也留下了另一個傳拳方式,叫「做窩」。

所謂「做窩」是師傅擇徒而授。功夫程序要求嚴格,從樁功開始,到必要的拳譜,熟讀後融會貫通,練到拳架里。這樣的徒弟,常常是半月隨師父練一次拳,三五年後由師父推手「喂勁」。平時在一固定場地獨自盤架子,一招一式認真領悟,這叫「做窩」。「做窩架」和「群練架」既一樣,又不一樣。相同點是外形好似一樣,但兩者在一齊練卻合不上拍。以「大小太極解」為例,「群體練」能做到前面講過的太極練法,「以心行氣,不用濁力,純任自然。筋骨鮮拆曲之苦,皮膚無磋磨之勞」就算是達標了;而 「做窩」練的是「太極練功,沉肩墜肘,氣沉丹田,氣能入丹田,丹田為氣總機關,由此分運四體百骸,以氣周流全身,意到氣至。練到此地位,其力不可限量矣!」。

「做窩」練法枯燥無味,卻是楊式太極技擊的傳承。只是現代社會,是個慾望太多、人心浮躁的社會?!「明師」越來越少,擇徒越來越難。樹林里、空曠地已少見披星戴月「做窩」練功者。可太極拳功夫是華夏代代傳承的文化瑰寶,它受到了全世界有識之士的鐘愛。當陳式太極大師陳小旺,以洋弟子30萬的殊榮,登上中國十大文化名人的領獎台時,筆者忍不住問:楊式呢?難道三代無敵的楊式太極,真的成了昨日黃花了嗎?一邊是傳遍世界的「群體練」,另一邊卻是對楊氏太極究竟有沒有功夫的質疑聲。網上有博文寫得更直白,全文肯定了陳家溝陳式功夫的同時,對楊式太極發祥地「廣府城」和楊式功夫,用了「日落西山」的辭彙。太極畢竟是拳,在普及健身的同時,必須有功夫傳承。這提醒楊式太極的導師們,在普及「群練」的同時,也應該傳授些「做窩」的弟子了,楊式太極離不開功夫,離開了功夫的太極拳,就不會有當年三代無敵的武林縱橫。只是楊式太極拳該怎麼傳怎麼練,拳友應該自己去感悟!


推薦閱讀:

[轉載]內三合機密
大玄空天機密
薛鄧林奇門三十六字真訣注釋——揭露奇門最高機密
奇門三十六字真訣注釋——揭露奇門最高機密

TAG:太極拳 | 機密 | 太極 | 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