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context-based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英語學習動機

運用context-based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英語學習動機

摘要:通過分析學習動機的類型以及闡述學習動機對外語學習的重要作用,結合「六步三階段」教學的理念,提出運用context-based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提高英語教學效果激發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的外語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學習動機,外語學習動機,「六步三階段」課堂教學模式,context-based教學模式

一、學習動機與外語學習

1. 學習動機的定義及其類型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的知識學習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認知因素、人格與動力

因素,社會因素等。認知因素是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大量的研究還表明非智力因素也對學習有重要影響,而動機在各種非智力因素中是最重要的,能否有效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教學能否取得成功的最關鍵因素。學習動機是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並使學習行為朝向一定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學生有了足夠的學習動機,才有積極性和主動性去學習。

對於學習動機的類型,心理學家有不同的分類。根據動機的起源,可分為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根據動機內容的社會意義,可分為正確的和不正確的動機,根據動機的動力來源,可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等等。其中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劃分對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由於人的動機多種多樣,對人的動機作用的解釋也多種多樣。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學生課堂學習動機由三個方面的內驅力構成:認知的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的內驅力。認知的內驅力是以求知作為目標本身,滿足這種動機的獎勵(知識的實際獲得)是由學習本身提供的。要提高認知內驅力應該讓學生對獲得的知識本身發生興趣。自我提高內驅力指個體因自己的勝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它把成就看作贏得地位與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種外部動機。附屬的內驅力指的是人們為了獲得教師、家長的讚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學生的課堂學習動機中既有內部動機的成分,也有外部動機的成分。作為教師既要促使學生對學習活動本身發生興趣,也要激發學生的外部動機,使兩者共同發生作用。

默里(H. A. Murray)等人提出的動機成就認為成就需要是一種「普遍的需要」麥克勒倫的研究發現,在解決問題時,成就動機高的人毅力強,而且總是傾向與將自己的失敗歸因與努力不夠而不是歸因與任務太難或運氣不佳。當他們失敗後,會加倍努力,直至成功。

2. 外語學習動機與外語教學

最早研究語言學習動機的是蘭伯特和加德納(Lamber,W and Gardner)。他們把學習外語的

動機分為融入型和工具型兩大類。加德納和蘭伯特用下面的例子,說明了融入性動機和工具性動機前兩個是融入性動機,後兩個是工具性動機:

— 學法語使我在講法語的群體中更容易獲得好朋友

— 學語言讓我開始像法國人一樣思考和做事

— 每個人需要掌握至少一門外語以獲得社會的承認

— 我需要學外語為了完成學業

(Gardner and Lambert 1972:148)

他們通過調查發現,在目的語只與某一個語言社團聯繫在一起的國家,結合型學習者學習的更好,而在目的語已經成為國際語言的國家,則以工具型動機為優勢。

加德納還把學習動機分為目的、努力、願望和態度。他認為這四個方面是互相聯繫的。只是下工夫並不等於動機強烈。有強烈動機的人會朝著學習的目標而努力,但努力的不一定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強制性的學習,如為取悅老師或父母而學習,強烈需要取得成就,來自外部的壓力等,都可能促使一個人作出努力。但是這些壓力並不能算是語言學習的強烈動機。一個人也許很想學習外語,有興趣學,但是如果不把這些願望、興趣和動機付諸行動,力爭達到學習的目的,他們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動機。只有當達到目的的願望加上正確的態度與努力的行動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才算是有了真正的動機。外語教學中,學習成就既指語言結構知識,如辭彙、語法、語音知識或聽、說、讀、寫的能力,又指交際能力和交際行為。應用語言學家認為光有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還不夠,還需要懂得如何使用語言在顯示生活中進行交際。加德納把學生需要增進外語知識的願望以及利用各種機會提高英語水平的興趣也包括在學習成就的範圍內。

研究外語學習動機的還有赫奇(Tricia Hedge)和Ellis(1993)等。

赫奇(Tricia Hedge)認為, 教師應該考慮的是,哪方面的動機可以被改變並著重於產生提高動機的經驗(Perhaps the most useful perspective for the teacher to take is to consider what aspects of motivation can be changed and to focus on creating successful experiences which will enhance motivation)(Hedge, 2000)

Ellis(1993) 指出我們需要了解更多促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動機,教師要在課堂上採用更多方法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值得老師花時間的是,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課堂上的學習動機。

到了九十年代,匈牙利學者D?rnyei, 吸收了主流動機心理學研究的有關理論,又提出了外語學習動機的三維構建模式,從語言層面、學習層面和學習情景層面三個維度來界定和測量外語學習動機。其中他對與學習情景相關的動機因素的界定,對於外語教學具有很好的啟迪作用。他認為課程特定動機組件指的是與大綱、教材、教學方法及學習任務相關的動機因素。 包含了學習者對該課程的內在興趣、學生對學好該課程成功程度的期望值,以及學生對活動效果的滿意程度。教師特定動機組件則與教師的行為、個性及教師風格相關,包括了學生取悅老師親和動力(affiliative drive)、權威類型(獨裁的還是民主的),及學生動機的社會化等;還有學習集體動機組件與學習者所在的學習小組的集體動力有關,也包括了目標定向、規範和獎勵體系及課堂目標結構(競爭型的、合作型的和個性型的)(武和平,2001)。

二、初中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水平及其成因

在一個普通初級中學的慢班,進行的問卷調查了解到,只有4.6%的學生對英語學習有興趣。52%的學生希望學好英語的動機是希望通過初三升學考試,進入較高層次的學校讀書。48% 的學生回答學英語的目的是現在英語吃香。在問到不喜歡學習英語的原因時,有高達65.1%的學生是因為學不會,學習上有困難。調查表明,本班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認知內驅力,造成初中學生英語水平低有以下原因:

1.在中國,英語是外語教學,學生除了在課堂上使用英語,生活中基本上不需要用英語與別人交流。學生學英語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考試。這種來自外部的壓力,可能促使一個人作出努力,但是這些壓力並不能算是語言學習的強烈動機。

2.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單一,以應試教育為主。為了保證學生通過考試,主要以筆試為主的考

試,很多常規教學還是以舊的教學模式為主。在我國長期流行的外語教學模式是:1. 組織上課。目的在於促使學生對上課作好心理上的準備,集中注意,積極地進入學習情境;2. 檢查複習。目的在於複習已學過的內容,為接受新知識作好準備;方式有聽寫單詞或課前小測。3. 講授新課。目的在於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掌握新知識;一般細分為:warming-up, presentation,reading或listening等環節。4. 鞏固新教材。目的在於檢查學生對新教材的掌握情況,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一般是歸納語言現象,practice等5.布置課外作業。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學能力。這種模式注重教師的對知識的教,把英語教學作為知識教給學生,對學生的學不夠重視。

3. 另外,課堂教學中,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上老師只顧趕進度,沒有照顧到後進生。另一方面老師上課講授的方法單一,未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在學生身上,無論如何努力,都達不到家長和老師的要求。學生一旦跟不上,就會喪失學習興趣。在外語學習中,動機是重要的情感因素。動機強烈是外語學習成功的關鍵所在。外語學習一旦對所學語言或教這門語言的老師產生抵觸情緒,就會對語言學習失去動力,導致學不好,而學不會又進一步削弱了學習動機,導致學習失敗。這些失敗的學生身陷「失敗導致消極的態度,消極的態度又進一步導致失敗」的惡性循環之中。而作為教師,擺脫不了升學考試的壓力,把工作中心放在有希望取得好成績的學生身上,上課中忽略了後進生的實際水平,是使學生在惡性循環中不能脫身的「罪魁禍首」。

三、運用context-based教學模式,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現代外語學習理論指出,語言學習更重要的是一種技能的習得。外語教學中,學習成就既指語言結構知識,如辭彙、語法、語音知識或聽、說、讀、寫的能力,又指交際能力和交際行為。應用語言學家認為光有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還不夠,還需要懂得如何使用語言在實際生活中進行交際。加德納把學生需要增進外語知識的願望以及利用各種機會提高英語水平的興趣也包括在學習成就的範圍內。

心理學家根據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型、廣義知識學習階段和分類模型,提出了「六步三階段教學」模式,六步指:1. 引起注意與告知目標 2. 提示學生回憶原有知識 3. 呈現有組織的信息 4. 闡明新舊知識關係,促進理解 5. 引出學生的反應,提供反饋與糾正 6. 提供技能應用的情境,促進遷移。其中1---4步為第一階段,為解決新知識的理解階段;5 步是知識的鞏固或轉化階段,6步是應用階段。該模式指出,語言教學屬於程序性教學,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反應,提供應用情境,促進語言知識的遷移。

在英語教學中,運用「六步三階段教學」模式的原理,教師通過情境教學,可以解決以下問題:

1.在第一、二步中,教師通過設置真實的語言情境,將學生置身於問題當中,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習動機。例如,在教學「Why not….」, 「What about doing…」, 等表徵詢對方意見的用語時, 可以先設計下列情景:小明有一個外國朋友,他請小明給他介紹到廣州旅遊的景點,小明向他提出建議,應該用什麼語言呢?學生以學過「Would you like to…」, 可以進行複習。同時,在把學生置身與真實語境、引出新的內容的同時,在講授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間製造一種「不協調」,將學生引入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

2. 教師要分析學生的學習任務,確定教學任務目標,根據學生原有知識基礎進行教學。教學應

該以學生原有的情況為基礎。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原有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相關知識和技能對新的學習的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語言的輸入必須符合「i+1」 條件,即學生學習的新語言知識,要略高於已有語言水平,但必須以原有水平為基礎,學生才能接受新的語言知識。如果教師提供的語言材料太難,學生學不懂,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相反,如果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取得成功,即使在剛開始學習時動機並不明顯,經過一段時間的成功學習後,學習動機會增強,更加自覺地進行學習。

3. 在語言知識的呈現、新舊知識的聯繫的揭示等教學階段,始終要貫穿真實情境的設置,來進

行語言的輸入。例如,很多學生在表達「開電視機」這樣的意思時,會受母語影響,說成「open the TV」, 而不會用 「turn on」. 如果教師在教 「turn on」 時,設置這樣的情境:當你回家時,你可以把什麼東西「open」, 學生可以複習 「I can open the door」, 「I can open the window」, 「I can open the box」, 學生也許會說「open the TV」, 這是可以引入 「turn on」, 接著讓學生思考,什麼東西可以turn on, 例如 the lights, radio等,然後進行歸納,得出, 「用開關、按紐打開的」是turn on.

4. 在知識鞏固和運用階段,一樣可以用真實語境強化所學的語言知識。還以 「turn on」 為例, 教師在揭示了open 和turn on 的用法區別後,用這樣的問題進行複習鞏固: 「If you want to watch TV, 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 want to listen to some music/ cook some food, ….」 等,讓學生用上所學會的英語句型和單詞表達日常的需要。 當然,在學生水平較高的班級,還可以引申到turn off, turn down /up 等相關片語。

運用語境進行教學,可以盡量避免出現這樣的情形:學生只會孤立地記憶單詞和語法規則, 而不會開口講英語,不會寫文句通順的文章。

5. 設置語境(context)要遵循的原則

在context-based模式教學當中,對於提高學生動機,教師的作用無疑是最重要的,Julia M. Dobson(1974)說,教師的個性和期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假如教師能時刻記住在真實的語境中進行英語教學,並關心學生是否真正學會了,引起學生的精神上的愉快和滿足,使學生增強學習的信心,保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書目:

1. 皮連生主編:〈學與教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2. 莫雷主編:〈教育心理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 王初明編著:〈應用心理語言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 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 Alice Omaggio Hadley(美) 著: 〈在語境中教語言〉,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推薦閱讀:

某東的價格政策絕對是和老美學的
手把手教你如何成為學霸(二)體系化學習
緊急!!!4月中旬PTE最新高頻機經已經靠近,請保護好你的腦子
卓別林《當我開始愛自己》
英語副詞2

TAG:學習 | 英語 | 英語學習 | 學生 | 教學 | 動機 |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