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擴大開放正當時 多領域醞釀進一步開放舉措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對金融業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業對外開放也正在進入更高水平。在業內人士看來,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有利於進一步增強中國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其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來源:經濟日報 顧 陽 周 琳 陳果靜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序開放銀行卡清算等市場,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範圍限制,放寬或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外資股比限制,統一中外資銀行市場准入標準。在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加快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如何在擴大金融開放時,既不讓「黑天鵝」飛起來也不讓「灰犀牛」衝出來,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金融業擴大開放正當時

我國金融領域的對外開放始於上世紀90年代,經歷了逐步推進、摸索前行的過程。期間,還遭遇了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使得金融業開放步伐總體上慢於製造業等領域。

「總體看,我國金融對外開放取得了一定成就。目前,在國內開展業務的外資金融機構不少,但整體規模不大。」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上海外資銀行數量全國第一,但其業務總量只佔到了上海本地的一成左右,從全國來看這個比例更低。

與此同時,我國金融體系經過多年發展已初步成型,金融機構規模也走在全球前列。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金融機構已在63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約1400家海外分支機構。

數字的背後,是金融業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內在需求。楊成長委員表示,一方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更加開放有力的金融體系作支撐,另一方面,國內金融業自身發展也面臨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再加上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為我國金融業加快開放提供了有利條件。

據介紹,3年後,外資直接或間接投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的投資比例將不再受限制;5年後,外資投資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比例也不再受限制,而銀行業則將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這意味著我國金融行業將對境外投資人全面「敞開」。

「當前,我國已具備實施更大力度開放的基礎條件。」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進入新的階段後

金融開放要「走得穩」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進一步拓展開放範圍和層次,完善開放結構布局和體制機制,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聯董事長葛華勇表示,除了允許境外機構在中國開辦金融業務外,擴大開放還意味著從「單向輸入」向「雙向交流」轉變,將有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其中就包括金融機構。

「我國金融支付產業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多元化、多層次、開放式市場格局。中國銀聯將繼續走國際化和創新發展的道路,通過參與支付基礎設施建設、銀聯技術標準合作等方式,聯合產業各方構建支付產業開放新格局。」葛華勇委員說。

以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為代表的金融服務業擴大開放勢在必行,而廣受關注的金融市場和資本項目可兌換,今年也有望邁出實質步伐。據悉,除「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對外開放金融平台外,市場期盼的「滬倫通」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之中,與其他國家和地區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也列入了議事日程。

去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要求,積極穩妥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合理安排開放順序,加快建立完善有利於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有利於增強金融有序競爭、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的機制。

楊成長委員表示,當前我國在貨幣可兌換方面已經邁出了堅實步伐,預計未來開放趨勢還將繼續加大。不過,與金融服務業的開放相比,推進資本項目開放應保持相對審慎。建議通過在自貿試驗區的先行先試,以複製成熟經驗的方式推進資本項目開放,同時在自由貿易港繼續探索金融開放創新。

「開門」不忘防風險

金融開放將加劇金融行業競爭,倒逼金融機構主動變革,加快跨境業務布局。與以往不同的是,金融領域的進一步開放不再建立於對外資的簡單需求之上,大力度開放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更值得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鬍曉煉表示,在開放型經濟建設過程中,金融機構能在人民幣跨境使用、人民幣國際化、創新金融服務等方面,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格局發揮積極作用,「但在此過程中,要把握好金融監管的尺度,監管部門既要出台監管規定、扎牢防風險的制度籬笆,又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來化解風險,不讓『黑天鵝』飛起來,也不讓『灰犀牛』衝出來」。

「開放並不等於放鬆監管。」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表示,放寬或取消外資股比限制,實際上是減少了對外資機構的歧視性待遇,體現了內外資一視同仁,並不意味著放鬆監管。通過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配套監管機制,我國監管部門仍然可以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金融市場開放和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相輔相成,要防範和化解金融開放中可能產生的風險,根本還是要靠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全國政協委員、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李一表示。

中國金融業開放向更高水平邁進

多領域醞釀進一步開放舉措

來源:經濟參考報作者:吳黎華 孫韶華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對金融業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業對外開放也正在進入更高水平。在業內人士看來,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有利於進一步增強中國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其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金融業開放進入新階段

種種跡象顯示,中國金融業的有序開放正在進入深水區。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報告還提出,有序開放銀行卡清算等市場,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範圍限制,放寬或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外資股比限制,統一中外資銀行市場准入標準。

政府工作報告的這一論述,是和去年以來黨中央在若干重大會議上所做出的決定一脈相承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穩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積極穩妥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合理安排開放順序,加快建立完善有利於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有利於增強金融有序競爭、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的機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金融創新,搞好相關制度設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在開放的範圍和層次上進一步拓展,更要在開放的思想觀念、結構布局、體制機制上進一步拓展。

商務部部長鐘山表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下一步將重點抓好五項工作,其中包括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提升投資便利化水平,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同時,加快外資基礎性法律立法進程;擴大市場准入,落實好中央已經確定的開放舉措,履行金融對外開放承諾,全面放開一般製造業,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養老、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開放。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則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金融業對外開放相關工作。人民銀行和金融業要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於金融開放的部署。他表示,資本項目可兌換正在穩步推進。在資本項目下,直接投資以及金融市場的開放都會進一步穩步推進,同時也會有一些「放管服」的改革。他表示,不管是股市還是債市還是其他市場,將來也都要雙向開放,使得中國的居民和全世界的投資者在中國市場上更加的便利,配置資源的效率更高。

多領域醞釀進一步開放舉措

近年來,在金融領域,從金融機構引進來與走出去,到人民幣國際化程度與日俱增,從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等渠道的建立,到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的推出,中國對外開放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歇,當前,一些新的開放舉措也在醞釀之中。

公開資料顯示,2018開年以來,金融監管部門針對金融對外開放已經作了相應部署。人民銀行在2018年工作會議上指出,今年要擴大債券市場雙向開放,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深度參與國際金融合作和全球經濟金融治理,進一步推動外匯管理體制改革。證監會提出,要以深化改革和擴大雙向開放促進各類市場主體核心競爭力的全面提升。銀監會提出,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研究落實對外開放新舉措,以開放促改革,激發市場活力,推動形成銀行業全面開放新格局。

「現在,我們進入新的階段後,確實在市場准入方面對外開放可以膽子大一些,開放的程度更高一些。」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在過去五年里,中國有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預計這種開放的趨勢還會繼續加大。「多數該研究的政策都已經研究過了,逐步尋找時機穩步向前推進。」他表示,從央行角度來看,一是在資本市場和全球主要資本市場的連通方面,可能還有進一步可以做的事情。整個金融市場其他方面的連通也會有所增強。另外,中國正在穩步地、漸進地推進資本項目的可兌換,可兌換以後,存在的一些個別方面的限制也會逐步有序放開,人民幣國際化將進一步向前邁進。

在滬倫通方面,今年中英總理年度會晤上,中方同意加快滬倫通準備工作,願適時審視啟動時間安排。全國人大代表、證監會原副主席劉新華表示,滬倫通是中國資本市場在經過滬港通、深港通之後的重要舉措,目前正在積極推進之中。隨著滬倫通的開放,我國資本市場將取得更大的開放程度。在放寬外資准入方面,今年3月9日,證監會宣布就修訂《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公開徵求意見。此次修訂內容主要包括允許外資控股合資證券公司、放寬單個境外投資者持有單個上市券商的比例限制、逐步放開合資證券公司業務範圍等等。

改善金融供給推動高質量增長

中國的高質量發展需要金融業開放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這已經成為了業內共識。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對記者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立的2018年金融領域重點工作緊緊圍繞著「高質量發展」這一主線。金融領域目前存在著金融供給不足的問題,因此擴大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增加金融服務的供給主體,就是為了滿足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同時,金融業的開放是對等的,一直以來都是大國之間的相互開放,因此大幅放寬國內市場准入的同時,也希望獲得更多的國外對中國的開放。

他表示,一直以來,我國對金融業開放採取了審慎的態度。在這一輪開放舉措中,也體現了審慎原則。與金融服務業開放相比,推進資本項目開放會更加審慎。「金融擴大對外開放有必要與金融監管水平提升和金融市場制度完善相適應,與相關金融領域開放相協調。開放金融體系必然會增加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因此需要完善與開放金融體系相匹配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才能有效預防並化解在金融開放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種風險,特別是跨境資本流動風險。」趙慶明說。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桑百川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服務業占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服務業在吸收外商投資中占的比重超過了製造業,一直佔主體地位。但是我們服務業的全球競爭力還不強,開放度相對較低,特別是對外資准入實行了種種限制。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全面放開一般製造業,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養老、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開放。這是符合中國社會需要的,同時也對提升中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使得服務業在全球範圍內整合資源並獲得更快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

推薦閱讀:

絕境中求生存,互聯網金融行業該如何突破?
槓桿交易入門知識:看看你是不是來市場送錢的。
1億3億5億全國代打小票快速
FRM證書對轉金融行業有幫助嗎?
解密「瑞達金源」喧囂下的騙局與黑幕:好一個空手套白狼!

TAG:金融 | 金融業 | 領域 | 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