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國家博物館看看 古代人是如何往自己臉上「貼金」的
提到金子,大家肯定能想到金光閃閃的黃金、首飾等。金子不僅在古代身份地位的象徵,在今天也仍然代表著財富。其實「金」不僅僅是一種顏色,一種金屬,它的背後還代表著很多工藝。如大家熟知的貼金、鍍金等。
貼金是中華數千年的古老技藝,以金箔作原料,金箔可以貼成光滑的表面,也可以加工成精美的圖案。許多皇宮寺廟的雕梁、塑像面部常常採用貼金,使得建築無比輝煌。大量的貼金用於佛像、招牌、建築物等。
而真正的電鍍鍍金工藝發展的時間不是很長,僅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其技術已非常成熟,目前大多數藝術品、珠寶首飾、高貴裝飾和精密工件等採用鍍金。鍍金層具有防腐蝕、耐磨損、而高溫的作用,金黃色的光澤無比美麗。
但在古代,還有一種把「金」用於裝飾的經典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那就是鎏金。
鎏金是一項傳統的中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工藝。中國的鎏金技術文化,自戰國以來即大放光彩,尤以兩漢最為普遍,其製作方法是將金與銀混合熔化後,塗上銅器表面,經溫烤後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華貴璀璨經久不褪。然而鎏金器流傳至今極為稀罕,主要原因是歷代以來戰亂損毀,再加上器物中有金成份,很多盜墓賊不知鎏金的藝術價值,就按重量賣給打金匠,熔練為金塊或金元寶,所以被破壞的鎏金器物不可勝數。
然而這麼鎏金器這麼稀罕,現在大家有機會觀賞到真品!最近非常火熱的國博秦漢文明展,就展出了不少鎏金的器物哦。小新先給你們劇透一下。
長信宮燈,河北博物院
長信宮燈通體鎏金,顯得燦爛而華麗。銅器上的鎏金工藝在戰國時期已出現。銅器經過鎏金處理後,表面金碧輝煌,而且鎏金對於銅器的保護也起著很重要作用。這件出土的長信宮燈就是最好的見證。
漢代貴族用金也極為普遍,從日常器物,如燈、爐、鏡,到裝飾工藝品,都體現了極高的工藝手法,富有藝術性和裝飾性。
鎏金銀竹節銅熏爐,陝西歷史博物館
銅爐系博山爐形式。由爐體、長柄、底座分鑄鉚合而成,通體鎏金鋈銀,精雕細鏤,是一件至為罕見的藝術精品。爐口外側和圈足外側刻有銘文,記其原為未央宮物,後歸陽信家,應是漢武帝賜給陽信長公主及其丈夫大將軍衛青的賞物。
鎏金銀青銅蟠龍紋壺,西漢,河北博物院藏
蟠龍紋壺的口部和圈足飾鎏銀捲雲紋帶,頸部飾金銀相間的三角紋帶,腹部飾四條獨首雙身的金龍相互翻卷蟠繞,並綴以金色捲雲紋。鋪首鎏金。蓋面飾三隻鎏金夔鳳,蓋緣飾鎏銀捲雲紋,蓋豎三鎏銀雲形鈕,捲雲紐鎏銀。紋飾金銀相映,富麗堂皇。壺底銘刻:「楚大官,槽,容一石口,並重二鈞八斤十兩,第一」等字,鐫刻潦草不規整。
「中國大寧」鎏金青銅鏡 西漢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面鎏金青銅鏡也是國博秦漢文明展的最後一件壓軸展品。這件銅鏡是典型的漢代六博博局紋鏡式樣。這面鏡子最珍貴的地方,一是其精湛的鎏金工藝,二是在於鏡緣間鑄的一首詩。該詩共計五十二個字:「聖人之作鏡兮,取氣於五行。生於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質清剛。以視玉容兮,辟去不祥。中國大寧,子孫益昌。黃常元吉,有紀剛。
除了上面小編給大家劇透的這幾件展品,展館內還有好多精美的鎏金展品,能夠讓大家大飽眼福。比如下面這幾件展品:
鎏金青銅鳳鳥鍾 西漢西安博物院
鎏金青銅象及馴象俑 西漢南京博物
鎏金青銅犀牛及馴犀俑 西漢南京博物院
有沒有被這金光閃閃的文物亮瞎雙眼?這麼多明星重量級的展品同時展示可是很少見的哦,所以這次的國博秦漢文化文明展也是異常的火爆。還等什麼,趕緊約起身邊的小夥伴們,親自去欣賞鎏金展品,體會博大精深的秦漢文化。
推薦閱讀:
※放自己一馬,也放別人一馬
※【TY】花夫人:活在自己的年紀里,看身邊的風景
※自己和自己玩
※你沒注意到的肩頸痛,正在為自己埋下定時炸彈!
※為自己開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