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內廷傳奇--馬超
雍正帝從床上翻下來,連鞋都來不及穿就向寢宮外面跑去。他一面跑一面呼救,但奇怪的是,這皇宮裡連半個侍衛的身影都看不到。雍正在前面慌亂地跑,在九龍奪嫡戰中死去的兄弟沒命地追。雍正跑過一座座宮室,那人也緊跟著他跑過宮室。心慌氣短的雍正接連被幾所宮殿的門檻所絆倒,身上早已摔得青一塊紫一塊了。
偌大的紫禁城裡竟然沒有人能救他,這讓雍正十分絕望,他的身上已經沒有力氣了,可見那來人舉著一把明晃晃的寶劍越來越近,雍正不禁大喊一聲:「一切都是朕的不是,看在我們的手足情分上,你就不要再逼我了!」
話音剛落,那舉著寶劍的人影就不見了。雍正睜眼再看,卻見幾名侍衛和宮人圍攏在自己身邊,一個聲音說:「皇上這是做噩夢了!」另一個聲音響起:「別胡說!皇上是真龍天子,誰能嚇得住他?一定是白天忙於政事太辛苦,晚上才睡不好的。」
雍正迷迷糊糊地,真不知剛才那是夢還是現實,但次日一早,雍正便下令把紫禁城裡的門檻給鋸掉。這道指令一下,在宮裡引起了軒然大波。那紫禁城裡的宮室那麼多,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做到啊。更何況,沒有門檻這也不像話,於是就有位大臣說:「皇上,您所夢見的那些絆倒您的門檻,就象徵著現實生活中對您不利的人,倒不如皇上只把那些絆倒您的門檻鋸掉算了,就當是剪除那些對您有威脅的人。而那些沒有絆倒您的門檻,還是留下吧,也許以後在緊要關頭還能救您的性命呢。」
雍正聽完這個主意,想了一下,覺得很有道理,便同意了。這下大家才算鬆了口氣,任務量也少了好些,不然真不知道要為了皇帝的一個荒唐噩夢忙到哪年哪月。
好在這也只是個傳說而已。不過在故宮裡確實有很多宮殿是沒有門檻的,這也讓很多後世遊人覺得進出很是方便。那麼這些門檻到底是何人在何時給鋸掉的呢?
其實真正下令鋸門檻的並不是雍正,而是末代皇帝溥儀。在辛亥革命之後,溥儀被迫退位,但仍居住在紫禁城的幾間宮室里,依然有人伺候著他,他也照樣過著皇帝般的日子。
有一年,前清的一位舊臣送給溥儀一件稀罕玩意兒,自行車。溥儀一見就喜歡上了,沒多久就騎著車在宮裡來迴繞,覺得很是過癮。婉容見溥儀騎車玩得很開心,自然也要學騎車,可是就一輛自行車,到底誰來騎,有時兩人還要爭半天。後來溥儀索性下旨,要大臣們再送來幾輛自行車,以供宮內使用。可是,自行車是有了,煩惱也多了。因為宮內那高高的門檻經常會成為騎自行車的障礙,沒騎多遠,就要下車,然後搬著自行車跨過門檻,這才能再次騎上。
於是,為了騎車方便,溥儀下旨要鋸掉那些礙事的門檻。可是這一舉動卻遭到了以隆裕皇太后為代表的那些遺老遺少們的一致反對,大家認為假如鋸掉了門檻就是破壞了風水,壞了祖宗的規矩。可溥儀哪裡要管這些,他也只是裝作表面上聽話,背地裡還是琢磨著如何能去掉這些礙事的門檻。
後來趁著隆裕皇太后生病,溥儀還是找來兩名親信太監,吩咐他們從御花園入口處順貞門東側的門檻開始鋸起,這樣一直往南,經集福門、瓊苑西門、長康右門,再往西長街的近光右門和內右門的門檻全部鋸掉。
隆裕皇太后見事已至此,便也不再過問,索性由著溥儀的性子去。這便是故宮內的一些宮室沒有門檻的原因,其實不過是個任性皇帝處在好玩的年紀而辦下的趣事罷了。
從珍妃井說清廷內爭
珍妃是清光緒帝的寵妃,她為人善良、聰明伶俐,深得光緒帝的喜愛,同時珍妃也十分支持光緒的變法行動,這就在獲得皇帝無限寵愛的同時得罪了清廷里的另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慈禧太后。
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把珍妃囚禁在景祺閣後面的院落里,不許光緒再和她見面。囚禁珍妃的地方几乎完全與世隔絕,只是每日有人給她送來些剩飯剩菜,卻完全沒人理會她內心的痛苦,珍妃就在這各種煎熬中日漸消瘦下去。
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來,慈禧太后慌忙逃命之際仍不忘先除掉珍妃這個眼中釘,她派崔玉貴將珍妃推到一口八寶琉璃井裡,然後攜光緒倉皇逃到了西安。待從西安回京之後,慈禧太后自知理虧,便將一切罪過都推給了崔玉貴,珍妃的姐姐瑾妃在懷遠堂立牌以盡哀思,此後便稱這口井為「珍妃井」。
自從珍妃喪命之後,這紫禁城裡便又憑空多了一個冤魂,於是各種離奇的事情便也多了起來。
慈禧帶著光緒等一干人倉皇逃到西安之後,紫禁城裡留下的便是一群不被重視的宮女、太監。這些人每天成群結隊地在紫禁城各處巡視,自然也要路過珍妃井的。
據說,那些路過珍妃井的人,不論白天黑夜,總能聽到女人哀傷的低泣聲。有人說這可能是口枯井,裡面囚禁著珍妃。有幾個膽大的侍衛搬走井口上的石板,於是,更奇怪的事情便發生了。
大家分明看見那井裡是一汪清水,可是女人幽幽的哭泣聲卻真真兒是從這井裡傳上來的。這些號稱膽大的人嚇得魂飛魄散,一溜煙便跑得沒了蹤影。此後便經常有人聽到井裡除了女人的哭泣聲,還有一些竊竊私語聲,什麼「今生緣分盡了,來世還要做恩愛夫妻」、「雖然死得冤枉,但仍惦記著素日里的情分」。珍妃平日待人寬厚,因此很多宮女、太監便不再害怕了,還紛紛同情起她來。也有人偷偷地在井口附近燒紙錢,沒想到晚上做夢竟能夢到珍妃來向他道謝。還有些宮女在井口表達自己對珍妃的哀悼之情,卻能聽到珍妃說「謝謝,你也保重」。待慈禧回到了紫禁城,這些事自然也就傳到了她的耳朵里。
為了能平息珍妃的怨恨,慈禧只能將怒火發在崔玉貴等人身上,並接連殺了幾個人,說要懲處那些在珍妃被囚時欺凌過她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告慰珍妃的冤魂。其實這也是慈禧心虛,殺幾個無關痛癢的人,做個樣子罷了。
可是真正懷念珍妃的人也有很多,除了一些宮女和珍妃的親生姐姐瑾妃,最傷心的就是光緒了。光緒聽說珍妃井裡夜夜傳來低語聲,便趁夜色悄悄來到這裡,希望能再次看到自己日思夜想的人。
光緒是否真的看到了珍妃的芳魂,這個倒沒人知道了。不過通過珍妃的故事,我們也能看到清廷內部的矛盾鬥爭是何等的尖銳。最近有各種說法,說珍妃與慈禧本來並沒有太大的矛盾,全是一干下人挑撥的。也有人說珍妃最初也很得慈禧的喜歡,她與慈禧鬧不和並非因為變法而是日常矛盾的積累。但不論怎麼說,珍妃始終都作為舊時代被迫害的無辜女性而被世人所記住,而故宮裡的珍妃井無疑便是當年一場生離死別的見證。
故宮裡行走的宮女
很多老北京都知道,故宮裡的一些宮苑是長年封鎖著的。有人說這是因為裡面的建築物需要維修施工,怕旅客誤闖進來,造成事故。也有人說這是因為很多宮苑都不太乾淨,經常鬧出些鬼魂傷人的事件,為了避免再有類似事情的發生,故宮的管理人員才把這些「鬧鬼」的宮苑封鎖住。
可是這紫禁城裡真的有鬼怪出沒嗎?這個可真難說,因為老北京關於故宮的各種傳聞實在太多了,即便您不信,但這各種版本的故事傳聞到底也還是聽聽吧,至少也能讓您對這座幾百年歷史的紫禁城多些了解。
據說在20世紀90年代的某一日,正是個雷雨天兒,故宮裡的一些遊客突然發現不遠處有幾名清代打扮的宮女正在行走,在驚詫之餘,有人手快,拍下了當時的圖像。這張照片被當做是故宮有鬼魂出沒的證明。可是,這張照片什麼都證明不了,因為這紅色的宮牆含有四氧化三鐵,而閃電則將電能傳導下來,當時碰巧有宮女在此地經過的話,那麼這時的宮牆就具備了錄像帶的功能,如果以後再碰巧有閃電出現,那麼就同錄像放映一樣,出現那時被錄下來的宮女的身影。
不過也有人說,在歷次的維修中,宮牆都被粉刷過多次了,即使有四氧化三鐵也早被覆蓋了,因此不太可能會出現上述這種情況。
儘管各種揣測層出不窮、尚無定論,可「故宮中行走的宮女」這個故事卻被人們傳得神乎其神。有個女士甚至說她在下午路過一處宮苑時,還聽到一個女人的嘆息聲,可她回頭看時,卻並未發現有人。
還有位遊客,說他走在比較偏僻的一處地方,正在喝水時看到一個清宮裝扮的人從不遠處的一個角門探出頭臉和半個身子來,儘管他沒看清對方的相貌,但敢肯定那人穿的是清朝宮廷服裝。出於好奇,他便向角門那裡走去,開始他以為是哪個劇組在拍戲,可他走到角門卻大吃一驚,原來這角門處的宮苑是鎖著門的,不要說宮女,就連幾歲大的小女孩都不可能從這柵欄門穿過來。可是,他剛才看的是真真切切的啊。這又該怎麼解釋呢?
還有個遊客,自稱在某處拱門前發現一個清代宮女正在那裡繡花,開始他以為是遊客為了拍照在取景,不想這宮女抬眼望見他時,便一下子消失了。這可把他嚇壞了。而另一個遊客還說她親眼看到幾名宮女在一個走廊上結伴而行,有說有笑的。開始她還以為是拍戲的演員,可這些宮女走了幾步便在眼前憑空消失了。
諸如此類的傳聞還有很多,一些老北京說這沒什麼,很正常,而且也不會過分害怕。還有些人持懷疑態度,再有一些人就是「靈異事件愛好者」,他們之中的為數不少人都表示是靈異事件的親歷者。而最近有不少人還認為故宮裡行走的宮女是從清代「穿越」過來的,我們能看到她們,她們卻看不到我們。這種說法雖然看似荒誕不經,但不失為一個頗為新鮮的看法。
有著六百年歷史的故宮,見證了兩個王朝榮華沒落的變遷,不管是行走的宮女,還是午夜時分的哭聲,都不過是人們對這座年代久遠的大宅子的好奇罷了。
為避「恩寵」而死的美男子
他出身名門、風度翩翩,不僅詩書滿腹而且相貌英武。不過這些並不是這位貴公子出名的原因。真正使他流傳後世的原因是,他曾因自己的出眾相貌而博得慈禧的愛慕,更為了躲避這「恩寵」而選擇了自我了斷。這人便是那日蘇貝勒--僧格林沁親王的孫子、伯顏那莫古的長子。
那日蘇是如何成為晚清宮廷的風流人物的呢?這話還要從光清十四年(1888)正月十四日,慈禧出宮看花燈的那天說起。
那天清早,慈禧坐在馬車裡,準備先去頤和園過萬壽節,然後再去看花燈。這浩浩蕩蕩的隊伍走到西直門的時候,附近傳來了一陣爆竹聲,那日蘇貝勒的棗紅兒馬受了驚嚇,立時狂奔起來,前沖後撞。大家驚呼「保護好太后」,那日蘇費了好大力氣終於制服了這烈馬,但也闖下了大禍。衝撞到慈禧的鑾駕,這罪過可不小。
當時,那日蘇是一等侍衛,頗受朝廷器重。在闖下禍之後,他心想,即便是太后跟皇上不降罪,自己的仕途也必定是黯淡一片了。他跪在地上,連連叩首說:「奴才該死,請太后開恩!」
慈禧讓太監掀開轎簾,怒容滿面地說:「前方下跪何人?抬起頭來說話。」
那日蘇只得戰戰兢兢地將臉抬起來。慈禧太后平生最喜歡相貌出眾的人,她見那日蘇儀錶不凡,不由得喜歡上了,在聽說是一等侍衛那日蘇貝勒後,便說:「若你今天是無意衝撞,我就免了你的罪過,不過你要走在我的轎輦前面,免得再有烈馬衝撞。」
大家一聽太后開恩,便紛紛說:「你還不快謝恩。」那日蘇心底的石頭終於放下了。幸而這一天再無風波發生,慈禧在宴飲之後便要早早休息。那日蘇回到侍衛營正要謝天謝地謝菩薩,這時卻聽一位太監傳旨,說慈禧太后宣那日蘇貝勒即刻進宮。
那日蘇聽完頓時嚇得面無血色,心想一定是太后要治罪於我。儘管心裡一萬個不願意,但他不得不入宮覲見。那日蘇貝勒只得跟隨著傳旨太監來到排雲殿門口,之後便由一位宮女引領著進入內殿。惶恐不安的那日蘇一見端坐在內殿的慈禧太后,忙叩頭謝罪。慈禧則笑著將那日蘇扶起來。一陣濃情暖語溫存之後,兩人便成了雲雨之好。
在這之後,慈禧便隔三差五地召那日蘇進宮,時間一長,那日蘇的父親便看出了些許端倪,再說這世上哪有不透風的牆,慈禧與那日蘇之間的曖昧關係很快成為宮中私下議論的話題。
那日蘇的父親在確定那日蘇犯下這等滔天大錯後,便痛心疾首地說:「假如這等醜事泄露出去,太后必定會為了保全顏面而誅殺九族,到時不要說這富貴榮華,就連一家老小的性命都不能保全。」
這個道理那日蘇也不是不懂,但他也沒有辦法,為了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那日蘇在同父親商議之後,決定犧牲自己,希望以此能保護家人。
某天那日蘇隨同父親來到光緒處,說清明將近,希望回老家修葺祖墳,光緒心說,這是奉行孝道的好事啊,自然就應允了。待離開京城,那日蘇便依照計划行事,採取了吞金自殺的方法。
那日蘇死後,其父連夜上書皇帝,說那日蘇染上風寒,暴病身亡。慈禧得知之後心下十分狐疑,便派心腹去那日蘇家弔唁,表面上是弔唁,其實是去驗屍。可是這些心腹回來說,那日蘇確實死了,想來那日蘇是難得的青年才俊,慈禧也著實覺得可惜,但更多的還是氣惱。可是再怎麼捨不得,這個人也已經不在了,慈禧便只得作罷。
那日蘇的葬禮辦得十分風光,可這對於死人還有什麼用呢?據說每到清明前後,他的陵寢上都會落下一兩隻黃鸝鳥,似乎在控訴陵墓主人滿腹的痛苦和對家人的思念。
皇帝女兒的婚姻也難有幸福
有句老話叫「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可是在清朝,皇帝的女兒們雖然不愁嫁,但卻鮮有婚姻幸福者。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清朝,那些格格們可不像阿哥那麼受重視,一般情況下格格們出生之後便有乳母照看,很少有機會和自己的親娘見面。因此,乳母便成為格格們的實際監護人。待格格成年之後,多是由她們的皇阿瑪指婚,並賜給她們府第,駙馬雖說是皇上的女婿,但假如格格不傳召,他也不敢擅自與格格過夜。
但是,格格每次思念夫婿,傳召駙馬,都要花很大週摺。因為她要給那些乳母大筆的「好處費」,不然這些乳母就會多方阻攔。據說某位皇帝的一位格格在新婚當天,因為沒有賄賂乳母,而沒能見到駙馬。等她終於在次日白天與駙馬見面,才知此人舉止十分粗陋不堪,可因為是政治婚姻,格格無法做主,她找不到心愛的人,又無法享受正常夫妻的魚水之歡,年紀輕輕的就抑鬱而死了。
不過,在眾多不幸的格格中,必定也有一兩位比較幸福的,其中最牛氣的一位便是道光帝的大格格。
這位大格格在新婚之夜召駙馬共享洞房之夜,因沒有賄賂乳母而被其阻攔,此後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大格格都沒有與駙馬見過面,而她也只好隱忍下來。直到大格格進宮拜見道光時,她跪在地上,聲淚俱下地說:「請問皇阿瑪將我指婚給誰了?」
「當日我將你指婚給符珍,怎麼?你哪裡不滿意嗎?」道光詫異地問。
「我與駙馬新婚那日就沒能見面,眼下一年快過完了,我連駙馬的相貌如何都沒見過。」大格格便將乳母這一年來的所作所為盡數告訴道光。道光聽後十分氣憤,便差人找來大格格的乳母,將她訓斥了一番,並對大格格說:「你們夫妻間的事本該自己做主,以後斷不可被這奴婢挾持住。」
有了道光做保護傘,大格格便放心追求自己的幸福去了,據說她與駙馬符珍感情甚好,並生育兒女多人。
這位還算是很幸運的,敢於衝破各種藩籬,勇於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不過有位不知名姓的格格,她的婚姻才是真正的憋屈。
這位格格的婚姻也是政治聯姻,政治聯姻本就沒有幸福可言,但那位駙馬的人品、才學和長相都還不錯,這本該是件高興事。可這位格格的生母位分不高,也不得寵愛,即便她尊為格格,也不被婆家所看重。這格格本也是花兒一樣的面龐,她在宮中不得父母的寵愛,出嫁後也沒有得到丈夫的關懷,內心孤苦無依,抑鬱愁苦,因此結婚還不到一年便香魂西去了。
這格格死後,昔日的府第里忽然長出一株向陽盛開的紅色花朵,一些侍女見這花的顏色格外鮮艷便折下插進花瓶,可是插花用的水竟然變成紅色的了。一些年長的嬤嬤說,這是剛去世的那位格格生前活得太苦太心酸了,所以她死後化作向陽花朵,希望自己也能沐浴在陽光里,掃清內心的愁苦。
還有一位侍女將這花折下來送給了待嫁的姐妹,結果這位姐妹的婚姻便十分幸福。因此很多妙齡女孩兒在出嫁前便紛紛想方設法地摘來這種花,以期自己的婚姻生活能美滿幸福。
舊時代的女子真正敢於追求幸福生活的太少了,於是對未來生活的期望便都寄托在一株並不起眼的花朵上。那些昔日在皇宮裡錦衣玉食的格格們,真正能得到幸福的又有幾個呢?
連慈禧都害怕的人,會是誰?
說起那西太后老佛爺,人們的通常印象是霸道、專橫、守舊、冷酷,讓人覺得不寒而慄。不過,這西太后也有自己害怕的人,這個還不算稀奇,最稀奇的是,這個人既不是皇族子弟,也不是朝廷大臣,而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村夫。
據說某一日,慈禧閑來無事,便要聽一個天底下最不好笑、最讓人生氣、最叫人憋悶的故事。假如有誰能讓她感到不高興,乃至發怒生氣,那麼誰就可以領取百金賞賜,可是假如有誰講的故事讓她開口笑了,那麼這個人的腦袋就要搬家。
有位大臣,素日里很是自命不凡,他心說,慈禧太后不是要聽個最不好玩、最讓人生氣的故事嗎?那我就講講你這個狠毒女人是如何脅迫幼帝,又是如何牝雞司晨,殘害朝中大臣的。於是,這個冒傻氣的大臣就自告奮勇地來到慈禧跟前,指桑罵槐地陳述慈禧是如何做盡了不仁不義之事的。他原本以為這個故事講得這麼繪聲繪色,一定能氣氣那位不可一世的老佛爺。沒想到,慈禧聽後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哈哈大笑起來說:「這個故事可真有意思啊!」這下可好,百金賞賜沒有得著,這傻大臣的腦袋倒是被生生地砍掉了。
慈禧太后要聽最不好玩、最讓人生氣的故事,這個消息在民間可是傳開了。前來給慈禧講故事的人很多,其中有王公大臣,也有學人士子,可是無論他們的話說得多惡毒,慈禧都不生氣,反而是聽完就拍手大笑,還說道:「有意思,有意思!」結果這些人的腦袋全搬了家,以至於好長時間過去,都沒人再敢提講故事這個事兒。
有這麼一個壯漢,本是一個讀書人的家丁,他本人沒什麼學問,大字也不認識幾個,但卻有一副俠義心腸和一顆靈光透頂的腦子,他家主人曾因得罪慈禧而被下了大牢,這個壯漢在得知慈禧太后要聽最不好笑、最讓人生氣的故事之後,眼珠一轉,立馬計上心來。
某日,一名宮女向慈禧回稟道:「來了個衣衫邋遢的男子,說是來給老佛爺講故事的。還請老太后定奪,是否要見這個人。」
慈禧也是閑來無事,便說:「宣他進來吧。先把我這裡的規矩說給他聽,別白白地叫他送了性命。」
這個壯漢隨著宮女進來後,裝作慌裡慌張的樣子,說要請安,卻完全不懂宮裡的禮節,結果惹得慈禧哈哈大笑,慈禧便說:「小李子,給他個凳子坐,我倒要聽聽他是如何講那最不好笑、最讓人生氣的故事的。」
「太后,小的我就開始講啦!」這壯漢連說帶比畫著,「話說,我們村東頭,住著一個老財主,這一家子吃齋念佛,真是虔誠!希望來年家中能添丁進口。您別說,菩薩真是照顧他,來年就添了個粉團兒似的大胖閨女……」
李蓮英在旁見慈禧聽得十分入神,心說:「又一個傻帽要掉腦袋了。咱就等著看他如何跪地求饒吧。」
「可這小姑娘長到幾歲時,別的孩子都會說話了,她也不會,每天就是念叨著一句"要慈悲,要慈悲』。別人和她說話,她也是說這三個字。每天自己往家門口一坐,就是"要慈悲,要慈悲』"要慈悲,要慈悲』……」
剛開始慈禧還饒有興味地等著聽下文,可是半個時辰過去了,這壯漢說的都是那三個字,慈禧不耐煩地說:「這孩子是怎麼了,難道就會說這三個字不成?」
「這孩子確實不會說別的了,每天一睜開眼就是這三個字"要慈悲,要慈悲』,……」
慈禧在一旁聽得心煩,但也要勉強表現出感興趣的樣子,一下午時間過去了,整個慈寧宮裡盤旋的都是「要慈悲」這三個字,只聽「啪」的一聲,慈禧將一隻茶碗丟在地上,怒斥道:「好你個大膽的奴才,竟然敢戲弄哀家!」
這壯漢看著慈禧怒不可遏的表情,忙跪地說:「謝太后恩典。」這時慈禧才想到自己有言在先,因此雖然滿肚子氣惱,也要裝做大度,說道:「讓李公公帶你下去領賞吧。」
當天夜裡,慈禧就開始頭痛不已,人們說是因為「要慈悲」那三個字而後悔殺了那麼多無辜之人,也有人說是心疼那百兩黃金。但不論如何,慈禧算是遇到厲害人物了,如果她再想出什麼歪主意,都要先掂量掂量,別再碰到這種讓人頭痛卻又無法可治的厲害人物。
第3章:老北京的盛景名跡
天壇的石頭會說話?
北京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的地方。在圜丘正北的皇穹宇有著奇特的迴音現象,還有傳聞說,假如人站在皇穹宇殿前的第十八塊石頭上說話,便能聽到各種奇怪的對話聲,這些聲音有時如泣如訴,有時鏗鏘有力,有時委婉如訴衷腸,有時堅決似發號令。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據說天壇當初在修建時,經常發生一些離奇古怪的事,比如剛剛打好的地基,第二天就被人破壞了;上午才雕刻好的石欄杆,下午就有很多劃痕出現。大家對此事議論紛紛,有人認為這是上天在警告世人,這個地方不適合建造天壇。為了穩住人心,朱棣就命令心腹大臣們趕快想出好主意來。
這些大臣聚在一起,商議半天也沒個好主意。就在大家煩愁的時候,忽然聽得屋外傳來一陣木魚聲,推窗一看,原來是個雲水僧路過。其中的一個大臣見那僧人相貌不凡,便請他要給出出主意。這個僧人哈哈一笑,就說:「這些古怪事本來是此處的鬼魅在作祟,你們若能依照我的吩咐去做,從此之後,自可高枕無憂。」
根據這位神僧的指點,天壇的丘壇建造成三層圓形,所用石料的數目都與「九」有關。比如,上層的直徑是九丈,中層便是十五丈,下層就成了二十一丈,三層直徑之和為四十五丈,正好是「九」的倍數,九乃陽數之極,而且還含有「九五之尊」的意味,這也是皇族權威的體現。上壇圓心為一塊圓形大理石,神僧說那叫天心石,也叫「億兆景從石」。人站在那上面說話,可感到強烈的共鳴,億兆景從便是「一呼百應」的意思,象徵著皇權一統天下,天下萬民追隨天子。
天壇建造接近尾聲時,人們便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站在圜丘壇最上層的中央圓石上,能夠起到擴音的作用。這怎麼說呢?比如人們壓低聲音說話,但產生的效果卻十分洪亮高亢,猶如雷鳴。這與那神僧當時所說的情況完全一樣。假如皇帝站在這個位置舉行祭天典禮,那聲音之洪亮、音韻之高亢,簡直如同神諭一般。永樂帝對天壇的設計十分滿意,不過,即便明朝的皇帝們在這裡祭天時的聲音再怎麼鏗鏘有力,也沒能保住大明江山的安穩。
在清乾隆十七年(1752),朝廷對天壇進行了重修,在重修之後,殿頂便改作黃銅貼真金葉九層,而門樓、殿瓦、牆頂以及圍牆的牆身和宮門左右的垛牆則全部換成了藍色琉璃磚。這種設計是為了表示天象,而這種圓形圍牆也被人們叫做「扇面牆」,遠遠望去,彷彿是一個閃爍著藍光的琉璃筒。
眾所周知,這座圍牆還可以用來玩傳聲遊戲,因此又被人們稱作「傳聲牆」(也叫迴音壁)。當兩個人分別在東西配殿後面貼牆而立時,兩人面向北面,一人貼著牆說話,另一人把耳朵貼在牆上仔細去聽,無論那邊說話人的聲音多麼小,對方都可以聽得很真切,甚至還可以自行調節音量。無疑地,這又是天壇的一大奇景。不過,在做試驗時,一定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即聽話者假如把耳朵朝向南面,那就只能聽到比較細微的聲音了,假如說話人把嘴朝向南面,那麼聽話者就完全聽不到聲音了。
其實這種奇怪的現象是因為合理而巧妙地運用了傳聲學原理,而不是什麼真龍天子顯示的「聖跡」,或者皇天給人們的警示。古人把這些傳聲學現象歸結為「皇天的警示」,無非是為了凸顯皇帝的神聖感,從而讓臣民更好地服從於他。
玉帶橋因何而得名?
在頤和園昆明湖的長堤上,橫跨著一座造型精美的石橋,這石橋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玉帶橋」。玉帶橋在周圍優美景色的襯托下,越發顯得富麗優雅,宛如仙子的衣帶,飄落在人間。
若說起這玉帶橋名字的來歷,還真和仙女有關呢!
話說乾隆在某年仲春時候,叫上和砷、紀曉嵐等人一同夜遊昆明湖,說要欣賞湖光月色,順便放鬆一下,因為這段時間繁忙的朝政壓得他幾乎無法透氣。
這三人在一座華麗的遊船上擺開了宴飲,乾隆被陣陣夜風吹得十分愜意,和砷便說:「今天月色這麼好,萬歲爺何不開懷暢飲呢?我們陪著萬歲爺吟詩作對,真是暢快!」
此時的乾隆已經有些醉了,便樂呵呵地說:「只是今晚太過寂寥了,早知道就該帶上幾名宮娥,她們奏樂,我們飲酒,這才叫暢快呢!」
「萬歲爺,這天上的仙女比宮娥要美得多,您何不等仙女下凡,和您一起宴飲呢?」紀曉嵐一手拿著酒壺,一手指著天上的明月說。
「紀愛卿真會開玩笑!哪裡有仙女下凡的好事啊?若今晚真有仙女下凡,朕回去就賞你。」乾隆話音未落,便聽紀曉嵐說:「皇上您是真龍天子,仙女也愛人間英雄,我看今晚月色如此柔美,怕是萬歲爺會遇到一位姿容不凡的仙子呢!」
「哈哈哈,紀愛卿說得好!」乾隆剛說完,就歪在一邊不言語了,原來竟是進入了夢鄉,尋他的仙女去了。
乾隆覺得自己飄飄忽忽地來到了一個地方,這地方的景物和頤和園頗為相像,可他身邊卻沒了和砷與紀曉嵐。他心底正納悶時,突然發現一個穿著月白衣衫的女子款款走來。
「哎呀,莫非我真的遇到仙女了?」乾隆看這女子步態輕盈,尚未走近便有一股清香飄來,不覺心中一震,便說:「敢問仙姑這裡是什麼地方?」
那女子大大方方地說:「此乃天宮的一處瓊樓。」
乾隆聽這聲音真如脆鈴兒一般,又見眼前的仙女美麗非凡,不由得湊近些,想繼續搭訕。可這仙女把臉一紅,慌忙躲開了。乾隆一見,越發來了興頭,便緊緊地跟隨著她。
仙女一時著急,竟沒有注意身上的玉帶掉落下來,那玉帶不知落在了人間何處,乾隆正好奇,就往下界一看,再抬眼時,那仙女早已沒了蹤影。把乾隆急得大喊:「仙姑?仙姑,你去了哪裡?」
待他再睜開眼時,船正好行到西堤。乾隆這才恍然大悟,方才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可那夢中的情景實在太美好了,於是乾隆下令,就在昆明湖的練橋和豳風橋之間造一座橋,一定要有玉帶當風的感覺。
工部大臣領旨後,即刻差人設計,沒過多久,一座造型優美的漢白玉石橋便造好了,凡是見過它的人都說這橋的造型十分漂亮,彷彿是一條玉帶飄落在湖面上。乾隆看後也十分滿意,便給此橋賜名為「玉帶橋」。
如意門也不「如意」
在頤和園裡,各種各樣的門不下上百個。其中的一個門叫「如意門」,它在頤和園的西北角上,如意門這個名字很是好聽,關於這名字的來歷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據說,當年頤和園要翻修,慈禧太后對此事十分重視,經常到園子來視察工程進展,並且要負責工程的大臣向她彙報每一處亭台樓閣的名稱,假如她認為哪裡的名字起得不好,就要馬上修改。慈禧希望每一處都要有吉祥的寓意,因此,她要求所有的名稱都有一定的典故在裡面。
有一天,慈禧在幾位大臣的陪同下來到園子里,既是散心,也是看看工程進度。正好頤和園西北角上的一個園門剛剛改建好,慈禧看後覺得很是滿意,便問:「這個門起好名字了嗎?」
「回太后,這個門是剛翻修好的,現在還沒起好名字呢。」一名大臣畢恭畢敬地說。
「哼,我看你們這些人也想不出什麼好名字來了。既然這樣,那就讓在場的人每個人想一個名字吧。想的好,我重重有賞;想的不好,我必不輕饒。」既然慈禧發話了,在場的工匠也只得放下手裡的活,大家面面相覷,不知慈禧下一步要作何打算。
既然在場的人個個都要想出一個名字來,那就揀好聽的名字說唄,什麼「萬歲門」「太后門」「長壽門」「富貴門」,慈禧太后都聽得不耐煩了,便怒容滿面地說:「這些名字都不好,拉下去先給他們二十板子。」
有幾個人見要挨打便連聲告饒,這時卻聽一個洪亮的聲音響起,「小的幼年也曾略讀過些書,不如就讓小的來想個名字吧。」
慈禧抬眼一看,原來是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有什麼好名字你儘管說吧,可是,假如不能讓我滿意,你的下場可比他們更慘。」
只見這年輕人不慌不忙地說:「小的認為,太后獨獨看重這個園門,必定說明這個地方是太后所喜歡的。既然是太后喜歡的,那必定是希望這裡的一切都如您心意。依小人拙見,就叫"如意門』,太后覺得怎樣?」
慈禧細細一想,這名字中的「如」象徵著女人說話一言九鼎,而「意」則有一切如她心意的意思,既好聽又吉利,而且還象徵自己大權獨攬,因此便發話道:「這個名字很不錯,明日我會派人給你送去賞銀五百兩。」
可令眾人始料不及的是,負責工程的一位大臣嫉恨這個年輕人,便命幾個手下在當晚將他推進湖裡淹死了。不過這位壞心眼的大臣最後的結局也不怎麼樣,不知什麼地方得罪了慈禧,被丟進大獄裡了,沒過幾天便病死在牢獄中。
這如意門的名字雖然好聽,可起名字的這個人結局卻是很慘。「如意」二字雖然稱了慈禧太后的心,但仍沒有避免晚清王朝的覆滅。可見,這如意門也不能讓萬事真的如意,只不過是圖個心靈上的安慰罷了。
佛香閣的風水傳奇
佛香閣是頤和園的主體建築物,也是園內最大的一座建築。既然叫「佛香閣」,那麼這座建築就與宗教有關了,據說此閣樓是仿照杭州六和塔所建,據說此處本打算建一座佛塔,可是建到第八層時,便奉乾隆的命令停工改建成佛香閣。
大家也許要奇怪了,這佛塔建得好好的,怎麼突然又改變計劃,要建造佛香閣了呢?這其中是有一定原因的。
據說當年,乾隆說要在萬壽山這裡建一座延壽塔,以表自己的孝心,因此他對這個工程十分重視。而工部大臣為了討好乾隆便整天催促工匠幹活兒,不僅讓所有的工匠加班加點地勞動,甚至連飯都不好好給他們吃。這樣一來便引出眾人極大的怨氣,因此那工部大臣越是催促,工程進度便越是緩慢。
工程進度緩慢,也不能全怪工匠不好好乾活兒,因為每當這塔剛蓋好幾層時便遭遇一場暴雨,暴雨之後塔身便出現了好幾條大裂縫。為了提前交工,工匠們又要冒著大雨搶修。而那位慣會討好主子的工部大臣自己則是悠閑得很,只等完工之後領受皇帝的賞賜。
劉墉得知這個情況之後,十分同情工匠們的遭遇,便對乾隆說:「萬歲爺,臣昨天去萬壽山下看那佛塔的施工進度,雖然匠人們賣命幹活,但進度依然緩慢。因為每當佛塔蓋到七八層時,必有一場大暴雨,這暴雨沖毀了佛塔,匠人們又要重新蓋起。可下一次又是場暴雨,佛塔依然被沖毀了,因此工程進度就很慢。」
「哦?居然有這樣的事?」乾隆吩咐劉墉等一乾重臣速速查明其中的原委。不過這原委也著實讓乾隆大吃一驚。原來這萬壽山下是一座明朝古墓,墓主人是明朝某位皇帝的妃子,據說她生前不喜熱鬧,偏愛清靜,因此死後葬在萬壽山這裡。前段時間破土動工,想來是打擾了她的安靜,因此便降下暴雨來。
「萬歲,還有一件事您有所不知。」劉墉奏道,「那位妃子本是極受恩寵,但因難產而死,故而怨氣深重,常使紫禁城裡不得安寧。後依照高僧的指示,便被安葬在萬壽山,因為萬壽山這裡的風水具有化煞的作用,而且能使死者超度升天。如今我們要建延壽塔,可這美人偏是年紀輕輕就去世了,您想她如何能安靜呢?前幾日的暴雨還不過是個預兆,只怕繼續動工,還會有其他的事情發生。」
乾隆本是個極信鬼神之說的人,聽劉墉說得頭頭是道,心說:「要造延壽塔本是為了孝敬皇太后的,當初選在這裡是因為風景好,如今一看,還是不要建了。可這地基都打好了,若不繼續建造,又覺可惜了。」因此便向劉墉詢問道:「依愛卿看來,這裡建什麼好呢?」
「倒不如在這裡建一座佛香閣吧。一來皇太后篤信佛教,這也能顯示出皇上您的孝心。二來也是為了鎮住這冤魂,永保我大清江山延續下去。萬壽山這裡的風水本來是極好的,皇上大可不必因為擔心破壞前人陵墓而被人指責。我們建造佛香閣,這也是向天下人表明您對前人的恭敬心。不知萬歲爺意下如何呢?」
劉墉的幾句話當真說到乾隆心坎兒里去了。於是他便即刻傳旨,改延壽塔為佛香閣,並命劉墉主持監工。劉墉和之前的那位工部大臣可不一樣,他體恤民情,愛惜民力,深得工匠們的尊敬。很快這佛香閣建造完工了,乾隆在察看之後覺得十分滿意,最主要的是,在修建佛香閣的過程中果然再沒有大暴雨出現過,而這也使乾隆對風水鬼神之事更加深信不疑了。
頤和園鳳凰墩的離奇身世
頤和園作為古代皇家園林建築中的傑出典範,其中富有特色的景觀一向不少,而且很多景點都有一段傳說故事,這些秀美的風景不僅讓人們享受著視覺盛宴,而且關於它們的故事也讓人回味良久。
在昆明湖上,有三座小島,是乾隆根據神話傳說中的「蓬萊三島」而建造的,其中的一座小渚名叫「瀛洲」,也叫做鳳凰墩。關於鳳凰墩的來歷,有好幾種傳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弄玉仙子與韓湘子的故事。
據說在瀛洲島上有眾多美麗的仙女,而其中的弄玉仙子則更是萬里挑一,她不僅姿容秀麗,而且善於吹簫,其簫聲婉轉處竟能使白雲停留,讓百獸安靜。這一天,她獨自迎風吹簫,這悠揚的洞簫聲隨風散播,被在瀛洲島附近修行的韓湘子聽到了。韓湘子通音律,善吹笛,便被這洞簫聲所吸引,待親眼看到吹簫女子的靚麗姿容之後,就萌生了愛慕之心。而弄玉也對通身靈秀的韓湘子暗生情愫。於是兩人便經常在一處簫笛合奏,而他們最喜歡的一首曲子便是《鳳求凰》。
時間就這樣匆匆流過,弄玉和韓湘子之間的感情也越來越深。可是,不知何時,他們兩人之間的感情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她認為既然是求道之人,怎麼能因為兒女私情而耽誤了修行呢?於是她將韓湘子貶到一處蠻荒之地,而把弄玉仙子留在了瀛洲島。弄玉對此事頗為感傷,把玉簫掩埋此地之後便銷聲匿跡了。誰知這玉簫每到日落之後便自己奏起《鳳求凰》來,似乎在表達對王母娘娘的不滿。人們同情弄玉和韓湘子的遭遇,為了紀念他倆,便把瀛洲島改稱「鳳凰墩」。
乾隆大概也聽過這個傳說,一定也是深為感動,生性風流倜儻的他似乎也想重演一下弄玉和韓湘子的故事吧,他命匠人在頤和園的瀛洲上搭建了一座鳳凰亭,上面還有弄玉仙子吹簫的圖畫。
可是也有個故事,說頤和園建好之後,乾隆帶領後宮等一干朝廷重臣來此大擺酒席,在酒席之後,他領著寵妃,乘坐畫船暢遊在湖面上。畫船臨近瀛洲時,竟見一對羽毛斑斕、鳴聲悅耳的神鳥落在了瀛洲,在場之人無不嘖嘖稱奇。
乾隆見了覺得稀罕,便問身邊人,這一對神鳥叫什麼。有幾個大臣紛紛說:「萬歲爺,這神鳥便是鳳凰了。據說只有聖主臨世才能有這種祥瑞出現。」而一貫善於溜須拍馬的和砷乘機說:「神鳥下凡,本來就是稀奇事了。而這是因為萬歲爺德感天地,功勛卓著,天帝才降下如此祥瑞。我主江山必定萬年穩固,我主必然壽與天齊。」 這一番話說得乾隆眉開眼笑,便說從此這瀛洲改名「鳳凰墩」,以此吉兆來為大清江山保駕護航。
以上這兩個傳說是關於鳳凰墩名字的來歷的。還有個傳說是講鳳凰墩身世之謎的。
據說當年乾隆爺仿照無錫黃埠墩而在昆明湖南端建一小島,但在建設的過程中十分不順。接連有幾名工匠因為莫名其妙的原因而跌傷了手臂。負責監工的大臣知道乾隆最信鬼神風水,便自己做主,請來高僧在此舉行一場法事,希望能停息各種災難。
但在舉行過法事之後,依然有很多不順的事情發生,這個大臣本來是好心,怕因為這些不順的事而讓乾隆添堵,沒想到因為自作主張反而耽誤了工程進度。這下乾隆有些不高興了,非要給這個大臣治罪。這個大臣被投入大牢後心裡異常委屈,於是就趁夜半無人時一邊流淚一邊對著獄牆訴說心事。他正說著,卻見一個穿白衣的婦女出現在他面前。
這個大臣可嚇壞了。不過他壯著膽子仔細一看,心中卻坦然許多,沒想到眼前這婦人一副慈悲模樣,就跟寺院里的白衣大士一個樣子。
這位婦人好心寬慰他,並且告訴他為何在昆明湖這裡建造小島會屢屢不順。「你按照我教你的去做,我保管你性命無憂。」這婦人說完便不見了蹤影。就連這個大臣自己都深感奇怪。
第二天清晨,這個大臣被帶到乾隆面前問話,他說他已經知道了建造小島屢遭不順的奧秘。乾隆怒斥道:「如果你能說得明白,朕便饒了你的性命。假如你用些裝神弄鬼的謊話來欺騙朕,必是死罪一條。」
「陛下,金元交戰之際天下大亂,有位得道高僧把許多珍寶埋藏在昆明湖這裡,希望日後能有英雄豪傑找到它,用來做救苦濟眾的大事。可是,世人只知覬覦這些珍寶,卻不想著如何用它們來濟世,因此那些來昆明湖尋寶的人往往難有善終。我們如今在昆明湖動工,湖中神靈一定以為我們要動那些寶藏。假如萬歲親祭湖神,說明情況,微臣心想此後的施工建設也許會順利些呢。」
乾隆聽後覺得有道理,便親率王公貴族和朝中大臣來祭祀湖神,祭祀完畢後湖水忽然翻滾起來,彷彿煮沸一般,待湖水恢復平靜之後,便在湖中央出現了一個小島,當時空中還有鳳凰飛來、其鳴叫聲十分悅耳,乾隆見後龍顏大悅,便給此島賜名為「鳳凰墩」。
白塔被鋦記
北京內城的阜成門也被老北京人喊做「平則門」,它經歷了五百多年的風雨滄桑,而在這不短的歲月中,關於它的民間傳說也數不勝數,其中最有意思的便是平則門鋦白塔的故事。
在平則門這裡有一座白塔寺,其實寺廟的名字是「妙應寺」,但由於這座遼代壽隆三年(1097)修建的喇嘛塔遠近聞名,而且來此白塔前許願者多能實現心愿,因此後人便將此寺院喚作白塔寺。
這白塔寺由四層殿堂和一座塔院組成,布局嚴謹,規模也不小,頗有異域風情,歷經元明二朝都曾重修過它。到了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這白塔的塔身突然出現了一道裂口,開始人們並不太注意,可是這裂口竟然在短短的幾天之內就又變大了許多,這時守塔人才慌忙上報。
這個消息傳到乾隆耳朵里,他馬上就變了臉色,因為這白塔本是根據風水而建,而且又起著鎮壓邪魔的作用,一旦白塔傾塌,必將破壞國都的風水,一旦國都風水被破壞,那這大清朝的氣數不也就玩完了?
因此乾隆即刻命工部大臣趕忙修好這白塔,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能重修,那就等著領罪吧。
這下可急壞了那些大臣,他們所處的歷史時期正是清朝經濟繁榮、社會一片和樂的時候,平日里他們吃酒聽戲,已經習慣了舒服生活,皇帝突然降下旨意來,他們一時間卻沒了主意,正手忙腳亂之際,有人出主意說貼張榜文,召集天下的能工巧匠來維修白塔,若是修好了,這功勞也是工部大臣的,若是沒修好,那罪過全是領榜文的匠人來承擔。
可是這招賢榜文張貼出去很多天了,都是看榜文的多,真正敢揭榜的就幾乎沒有。一位負責此事的工部大臣都提前準備好了遺書,以免萬一皇帝動真格的,自己的後事沒人料理。還有一位工部大臣企圖通過賄賂和砷等得寵重臣而求得庇護。總之是各種著急,各種擔憂。
在這白塔寺前面,有家小麵館,人們經常看到一位花白鬍子的老者來這裡吃拉麵。老北京人都比較能說能聊,特別是在茶館、麵館這些地方,大家三五一群,圍坐在一起喝茶吃飯,總要嘮些什麼。可這位老者總是一個人來、一個人去。時間長了,自然有那好奇之人,便問他:「老大爺,我見您經常來這裡吃面,您就在這附近住嗎?您是做什麼的呀?」
這老者笑呵呵地說:「我是鋦大傢伙的。」
「哦,那您能幫我們鋦酒盅兒嗎?」
「我不管鋦小件兒的,我只管鋦大傢伙。」老人慢悠悠地吃著面說道。
另一桌上有人扯著嗓子說:「這白塔裂了個大口子,這傢伙夠大,您老給鋦一下嗎?」
一句話給麵館里的人逗得哈哈大笑。沒想到老人興沖沖地說:「我鋦的就是這樣的大傢伙啊。」
這下麵館里的人笑得更歡快了,有人說這老頭兒是在跟大夥開玩笑,千萬別當真。有人說這老頭兒若有如此本事,為何不早早就揭榜,把那白塔鋦了多好,還能領一筆賞錢。
就在眾人的議論聲中,這老人不慌不忙地說道:「既然各位老少爺們兒不信,那我今晚就將那大傢伙給鋦了。」說罷放下幾文錢就出去了。
大家只當老人是開玩笑,誰都沒在意。可第二天路過白塔寺的人都驚呆了,只見那白塔身上還真有七道鐵箍,在陽光下閃耀著七彩光芒。白塔是被鋦好了,可這老人家卻不見了蹤影,也不來麵館吃飯了。於是人們紛紛說那老人是魯班爺下凡,也有的人說他是白塔裡面住的神仙。但不論是哪種猜測都沒什麼,關鍵是這白搭總算「轉危為安」了,工部大臣不用擔心自己的腦袋了,乾隆也不必擔心大清江山的氣數問題了,老百姓仍舊過自己的太平日子,只是偶爾還會提起那位鋦大傢伙的老頭兒來。
回龍觀名稱的來由
回龍觀對於老北京來說並不陌生,它原本是昌平的一個普通鄉鎮,如今已經發展成為繁華的住宅區了。
可是,回龍觀這個名字的由來,您知道嗎?根據老北京人的口耳相傳,歷史上回龍觀名稱的由來是這樣的:
在明代曾經有過一場「土木堡之變」,在這場戰亂中,明英宗朱祁鎮被進犯北京也先可汗俘獲,迫於當時的形勢,兵部侍郎于謙等一干朝廷重臣只得將朱祁鎮之弟朱祁鈺扶上了皇位。在英宗回朝之後,便發動了「奪門之變」,于謙等人被處死,而朱祁鈺則被貶,他生不能祭祖,死不得入葬明帝陵。
被貶之後的朱祁鈺就住在現如今的回龍觀,那時這裡不過是個小土廟,他在此地孤苦餘生,最後鬱鬱而終。人們就將朱祁鈺度過餘生的這個小廟稱作「回龍觀」。
而民間流傳的另一個故事,則和九個惡習成性的龍太子有關。
據說老龍王的九個龍太子整日無所事事,惹是生非,不是去人間鬧事,就是經常戲弄一些神仙,而現在他們因犯下天條又惹怒了玉皇大帝,玉帝看在老龍王的面子上沒有重懲他們,便派南極仙翁看管他們。可是這九個龍太子根本不服,於是雙方就在一個水潭中打鬥起來,九個龍太子依仗著人多勢眾,將南極仙翁好一番戲弄。
眼看就要敗下陣來,南極仙翁心生一計,他用一隻寶葫蘆吸幹了潭水,九個龍太子離開了水,即便有再大的本事也施展不開,於是一起慌了神。南極仙翁乘機收服了他們。
為了教訓一下這幾個「不良少年」,便施展法術,搬來一座大山,將九條小龍壓在這沒了水的水潭下,為了防止他們逃跑,南極仙翁又在這座山上搭建了道觀。若是這些龍太子果真能痛改前非,這道觀便自然消失。為了讓這些頑劣之徒回心轉意,早成善道,這個道觀就被命名為「回龍觀」。
不過這幾個小龍卻並不知悔改,反而在山底下越鬧越凶。在朱棣遷都北京之後,這些小龍還曾託夢給他,求他將他們放出來。可是朱棣心裡也著實犯了難,這本是神靈之間的事,他覺得自己做不了主,但假如不答應這些龍太子,又擔心他們會給自己找麻煩。
就在他為難之際,聽到空中有個聲音告訴他,那些龍太子雖然被壓在回龍觀下,但由於缺乏心靈感化,因此性情依然很是頑劣,不如就請一些道士在回龍觀修行,每日行善誦經,以此來感化他們,令他們改邪歸正。
於是朱棣便請來幾位有德行的道士入住回龍觀,一來希望能用這種方式給大明王朝帶來福澤,二是希望能制服那幾位龍太子,讓他們老老實實的,不要給世人找麻煩。
至於這九位龍太子,最後是否真的一心向善了呢?這個就沒人知道了,不過如今的回龍觀一帶越來越繁榮,這倒是有目共睹的。
夜半故宮真的是鬼樂園嗎?
故宮以其久遠的歷史和恢弘的氣勢而著稱於世,是無與倫比的建築傑作。在這偌大的紫禁城裡,相關的傳說故事也不少,比如近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故宮靈異事件。比如有人看到成群結隊的宮女太監經過,還有夜半傳來的哭泣聲,還有奏樂聲,以及一些宮苑經常有女人低著嗓子說話的聲音,這些故事都給這座古老的皇宮平添了許多神秘感。
那麼,夜半的故宮真是鬼魂的樂園嗎?它們果真是那些枉死在宮牆裡的人,因為心底的各種不甘而要在夜間訴說委屈和冤情嗎?
故宮裡有很多石頭雕刻的珍禽異獸,據說當初是為了鎮住一些不幹凈的東西,給皇帝看守護院。可現在呢,這些石獸似乎都成了精,每到晚上就變成有生命的活物。它們在故宮裡四處巡視,一如既往地履行著自己的任務。即便它們的主人已經不在這裡了,它們也還是忠心耿耿地守護著這個地方。因此在夜半時分,耳力好的人會聽到動物的低吼聲,特別是在一些節慶時候,夜半的故宮更是熱鬧了,既有動物的叫聲,也有各種奏樂聲。
有位在宮裡當過差的太監,在民國時期他便經常對人們說起自己十五六歲時進宮當差的事情,有一次辦完差事,路過一座宮苑,他見這宮門略顯破舊,便覺得好奇,進去後看到一口漢白玉的井,像是好久沒有用過了。當時他滿心希望這井裡能藏著什麼寶貝,於是便鬼使神差地湊近了井口。當他往裡面看時,便嚇得幾乎昏死過去,那井裡漂浮著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而最主要的是,這個在水中漂浮的女子竟然還抬頭笑了一下。
當晚這名太監就病了,說起胡話來,很多有經驗的老太監說,一定是看到了不幹凈的東西。等他病好之後,便再不敢隨意靠近廢井殘垣了。可誰知,就連這樣,他的生活都不平靜。
在若干年後,他回想起一件事,便對人們說道:「那是個異常悶熱的晚上,我和其他幾位太監忙完手裡的差事,便要回去休息。當時我走在最後面,忽然覺得有人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可我回頭時卻看不到人。我心下害怕,但只能繼續走,可是又被人拍了一下。我以為是哪個熟人,可我回頭細看,卻發現是個沒有腳、飄浮著的宮女!」
「當時,我嚇得魂飛魄散,叫出聲音來。一位老太監把我訓斥了好一頓。他說他們都已經見怪不怪了,因為這些鬼魂不過是趁著夜色出來散心罷了,並不會隨便害人的。」
還有一些宮裡的老人,說這紫禁城到了子夜時分就是一座鬼樂園。那些死在井裡,或是在一些僻靜角落被人打死的宮女太監,就只有這個時候才能出來透口氣。做過虧心事的人,不要說看見它們了,就是聽到都會覺得脊背生涼。可那些問心無愧的人,才不會把這些鬧鬼的事放在心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