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孔子政治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一 引子

我還記得,2009年十大流行語為 「躲貓貓」、 「被就業」、 「糾結」、「釣魚」、「秒殺」、「蝸居」、 「杯具」等,可能是現在我們使用它的頻率還是很高吧,其實還有一句更遠一點流行語我也記憶猶新,難以忘懷,甚至是難以釋懷:「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

也許咋一聽,你以為是這話對於我們「廉政建設」還有積極意義,實則不然:我倒是覺得我們說著這話的時候反而從骨子裡流露出一種國民的奴性。

理由很簡單啊,我們國家的憲法里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作為國家和社會主人翁的我們為什麼還要「人民的公僕」替我們做主呢?反客為主,你不覺得這是荒天下之大唐,滑宇內之大稽嗎?到底誰做主呢,官員們是該「為民做主」還應該「以民為主」呢?是「人民公僕」的錯嗎?當然他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一員分子。但是這話出自人民之口啊,而且曾經為無數國民作為爭取權利的有力口號啊,難道這不是曝露出整個民族骨子裡某些與當今民族復興、現代化建設,尤其是民主政治建設格格不入的東東嗎?

當然著說明了我們現代化建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但是「每一朵花開都有它的理由」,這種現象的出現背後到底又怎樣的理由呢?我們的現代化將會走向哪裡呢?有人說,我們對過去看得越深,對未來就看得越遠。其實,只要我們稍微回顧一下我們的政治歷史傳統就一切都明了了。

二 傳統政治文化的形成及原因

有人說,中華文明源於《周易》,它講究天地人三才,而又有人恰恰認為 「文化」「文明」的「文」含有天文、地文、人文。現在僅就此三個維度分析一下吧!

眾所周知,從天文上講華夏地區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從地文上講華夏地區黃土深厚,長河滾滾,東臨大海,西靠高原,這就造就了中華大地歷史上先進的農耕文明---這一輝煌的人文。

我們知道農耕文明是指人類長期從事農業生產而形成的一種文化集合,這個文化集合包括了為適應農業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國家制度、禮俗道德、文化教育等。農耕文明是一種定居文明,這個文明雖然沒有蝗蟲式的游牧文明那樣很容易適應新環境的優點,但其兼容性很強,它能夠兼容其它文明而逐漸消化成自己的東西。農耕文明的定居思想強調防禦而不是進攻,因此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開始修建萬里長城,以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衝擊。而此後的歷朝歷代都不斷修繕。明代是我國長城建築發展史上最後修築長城的一個封建王朝,先後設計九鎮。

人類早期的歷史就是南方的農民和北方的牧民之間的鬥爭。農耕民族的糧食來源一般比較穩定,人口的數量一般基數比較大,文明的發展程度也高,對外的攻擊性很低。游牧民族,靠放養牲畜為生,放牧的過程中經常要與野獸戰鬥,民風彪悍。長期的戰鬥使得游牧民族的人口和文明的發展緩慢,對於南方富足的生活自然無比嚮往。游牧民族以肉食為主,富於攻擊性,就像狼。

在東方,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一條貫穿東西的長城,偏重防守的農耕民族抵擋住了北方人的侵襲。但是即使如此,蒙古人和滿洲人還是一度奪取了統治權。但是由於南方民族的文明發展已經到了一定的程度,大大超出了北方民族,最後游牧民族的落後文明被南方的先進文明同化了。

但是,在西方,希臘文明和他的繼承者羅馬帝國,卻沒有這些先天條件,最後在游牧文明的攻擊下,國家毀滅了。由於國家崩潰的時期較早,兩種文明之間的差距不夠大,還不具備同化的能力,所以具有攻擊性的游牧文明主導了西方世界。

至此以後,南北方的鬥爭就變成了東西方的鬥爭。

在東西方鬥爭的前期,東方農耕文明的優越性明顯高於西方的游牧文明,所以東方在鬥爭中佔有明顯的優勢。保守的農耕文明在農業技術上取得成就以後,就裹足不前,與工業革命失之交臂。而隨著富於冒險精神的游牧民族完成了以蒸汽為動力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和以電力為能源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東西方的文明發展程度發生了轉變。由此,長期處於世界巔峰的東方文明衰弱了。可見,先進的農業技術使得農耕文明處於領先地位。而以工業為社會主要生產力的游牧文明靠著從工業革命中得到的力量,後來居上並且反超。直到現在還控制這世界的主導權。

研究了上面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決定東西方較量結果的砝碼,是科學的力量。前期,農耕文明在農業科技上領先,鬥爭中,東方就領先。後期,游牧民族在工業技術領先,西方就主導世界。

也就是說,在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即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衝突中,當世界氣體文明區的社會組織有血緣關係轉變為地緣關係、等級關係時,在中因為農耕文明的發達使得以血緣為紐帶維繫著的宗法制度缺的一長期的保留,並與君主專制制度機密結合在一起。農耕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得在小農業——家庭手工業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形成了宗法——專制的傳統社會結構。

在中國人心裡,國施加的擴大和集合,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即所謂「家國同構」。家族是個體安身立命的基礎,家族的中心地位在社會生活秩序的建構和調解中至關重要。在家庭、家族中,父權至上。家無二主,尊無二上。君父同倫、家國同構。宗法關係滲透到社會的整體之中。當家庭倫理演繹到國家倫理,帝王的權利就自然而然的至高無上。倫理道德上的對父親的「孝」也就被理所當然的推廣到對君王的 「忠」,即所謂「忠孝一體」。所以就不難理解「求忠臣與孝子之門」「以孝事君」「以孝治天下」的原因了。宗法家族就成為「國」與「民」的中介,君權與父權互為表裡,在這個倫理型的社會裡的政治始終籠罩在宗法的血親之下,社會等級、地緣政治下壓迫與剝削也顯得溫情脈脈,披著「人倫」與「血緣」的袈裟。

家是國的原型,忠與孝的合一,家庭成為保存國家的原動力,行了以忠孝道德為核心的倫理政治觀念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發揮了協調政治關係的特殊功能。中國傳統社會由此獲得了極具修復功能的超穩定結構。

三 孔子即後學的民本思想為中國民主政治奠定了哲學基礎

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不就是源於血緣之愛而又最終突破了血緣關係的愛嗎?孔子說「孝悌人之本也」,「仁者愛人」 ,由近及遠。「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學而》《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為政》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泰伯》 進一步的解釋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顏淵》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雍也》

孔門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仁學基礎之上的民本主義思想。《尚書》曰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陽貨》)他反對愚忠,主張不與昏君、暴君合作,甚至可以棄之而去。如:「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先進》)「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也。」(《衛靈公》)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這種政治民主的思想。他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孟子·盡心下》「桀紂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離婁上》荀子更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雖然,民本思想本質上只是一鍾「為民做主」的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是維護君主統治的重要手段,因為國家所有權支配下的小農經濟中,兵員和財政直接來源於農民。而近代意義上的民主思想是「以民為主」 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核心邏輯是:因為自然法賦與人類以人性亦即道德理性,天賦人性本善,天賦人性人人平等,因此人人應當享有根據其天賦人性而具有的正當的作人權利即天賦人權;因為天賦人權人人平等,因此政治權利人人平等,主權屬於政治權利人人平等的全體人民。儘管「為民做主」和「以民為主」還有不少的距離,但是民本思想與民主思想並非水火不容、相互對立,從民本思想發展到民主應該是順水推舟、順理成章的事情。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 「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見《禮記?禮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東漢鄭玄《注》:「公,猶共也。禪聖授位,不家之睦親也。」又云:「同,猶和也,平也。」唐代孔穎達《疏》:「 天下為公,謂天子位也。謂揖讓而授聖德,不私傳子孫。」又云:「天位……灼然與天下〔 人〕共之。故選賢與能也。」

《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唐虞之道,禪而不傳。」《郭店楚墓竹簡》又云:「禪也者,上德授賢之謂也。」「不禪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

孔子及其後學的這兩組話語,分別表示:第一,中國政治的理想,是實行天下為公,建立人道社會。天下為公,乃是最高政治權力屬於普天下人所共有(「天位灼然與天下〔人〕共之 」)。

第二,天下為公不僅是一種政治理想,而且是必需實行的政治制度。(「不禪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按:《唐虞之道》的意義,是把天下為公從一種看似高遠的政治理想,確定為一種其制度可以實行,而且必需實行的政治思想。)

最高政治權力屬於普天下人所共有,是天下為公的本質;選賢、上德,崇尚道德,是天下為公的特徵;選賢禪位,是天下為公的古代形式;為普天下人服務,建立人道社會,則是天下為公的目的。

天下為公的根本意義,與民主思想的根本意義,是一致的。即:最高政治權力屬於全體人民所共有。

孔子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與近代民主思想在本質上具有某些一致性。

《論語?述而》:「子曰:『天生德於予。』」子思《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論語?雍也》:「子曰:『人之生也直』。」《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孟子 ?告子上》:「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論語?陽貨》:「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四海之內,其性一也。其用心各異,教使然也。」

由上所述可見,孔子思想亦即儒家思想具有與民主思想一致的天賦人性本善、天賦人性平等思想,具有與民主思想一致的天下為公亦即最高政治權力屬於全體人民的思想,因此,儒家思想與民主思想可以而且應當結合。

這一結合,是以儒家的天賦人性本善、天賦人性平等為邏輯前提,正當地接上民主思想的天賦人權人人平等;然後以此為邏輯前提,正當地接上儒家思想的天下為公亦即民主思想的主權在民;然後把天下為公落實為民主思想的最高權力立法權屬於全體人民、立法受人性和人權的限制、民主社會是法治社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這一結合的結果,是建立起中國民主思想的核心邏輯。即:因為天賦人性是道德理性,天賦人性本善,天賦人性人人平等,因此人人應當享有依據其天賦人性而具有的正當作人的權利亦即天賦人權;因為天賦人權人人平等,政治權利人人平等,因此天下為公,即主權在民。

這一結合的意義,是為中國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提供中國哲學的基礎

四 孔子政治思想對於民主政治的積極因素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種「治人」和「治於人」的具有倫理色彩的學說,同民主政治思想既有可以融合之處也有相互衝突之處,我們要堅持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辯證法思想,弘揚其精華,摒棄其糟粕,取我所需,去其其餘。

在「治人」上,這種倫理政治觀作為統治手段,主張為政以德,在德、禮、政、刑四大統治手法中把德、禮視為首要手段。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政》)主張「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左傳·僖公二十五年》)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

甚至把整治實施過程看作是道德感化過程。孔子主張:從君主到各級官員,都要剋制私慾,恪守禮法,為民眾作出榜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官員要走在前面,為民表率。「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顏淵》)子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禮,則民莫敢不用情。」(《子路》)

孔子主張把人當人看待。對待人民,應重在教化而非重在刑罰。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顏淵》)孔子還反對不進行軍事訓練就驅使人民打仗的做法,他認為:「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子路》)

這些思想毫無疑問在今天現代化民主政治建設中有著明顯的積極意義,要求我們的官員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克己奉公,率先垂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在「治於人」上,儒家主張修齊治平,認為「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人的行為的最高準則就是實現倫理道德,即按照「禮」規範修身養性,達到「仁」的境界,正己方可以及人,個人的道德修養不僅是塑造個體人格以為 「內聖」,而且在參與政治生活中以為「外王」的條件和基礎。把個人修養、家庭倫理關係、國家政治統治置於同一坐標系中,以「修齊治平」的工公式使得政治社會化,為個人通過自生努力成為政治角色和統治集團鑒別吸收的新的政治成員提供了方向和標準。

《論語?子路》:「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憲問》:「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

政治的本質是必須公正(「政者,正也」),公正高於政治。政治公正的保證之一,是當政者的行為必須正直(「帥以正」)。當政者應當以修身和由此而來的公私行為,成為公眾的表率(「修己以安百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形成人人以修身為本的文明社會(「明明德於天下」 ,人人「以修身為本」)。因此,修身先於從政(「正其身」然後「從政」)。

道德高於政治、修身先於從政,是孔子這些思想對民主思想、民主政治和民主社會建設依然有著積極作用。

五 總結

中國的現代化必須在總結百餘年來古今中西的衝突與融合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立足於本民族歷史文化傳統之上,不斷的點對點短短創新求變,確立全球眼光,強化民族意識,謀求多元文化之間對話的對等地位,重新梳理世界文化新秩序,正確處理一與多的關係,既要放眼全球,與普世價值保持一致,又不能在全球化進程中迷失自性,與傳統完全脫節。


推薦閱讀:

11.30良庫活動|惠濟區第四協作組觀摩良庫工舍建設工作圓滿結束
如何看待印度這次進行的一箭104星的發射?
假設有一天從太平洋某處有一枚攜帶核彈頭的三叉戟導彈向北京飛來,那麼中國核報複目標是誰?
白左的左到底左在哪裡,他們的左到底是不是馬恩的左呢,至於列斯毛的左就不比了。?
數字時代西方政治「變形記」之三:美國政治遭遇「網路變數」

TAG:政治 | 現實 | 意義 | 思想 | 孔子 | 政治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