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駱家輝因子女教育辭任大使?

即將卸任的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在接受《男士健康》客座主編林丹採訪時,談到卸任的真正原因是主要考慮到大女兒的學業。他說,「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從西雅圖搬到華盛頓,再從華盛頓搬到北京。這可能會對孩子們的教育產生干擾。所以這個決定主要是考慮到我們的大女兒,我們相信她在美國完成她餘下的2年高中學業很重要,然後準備步入美國的大學或學院。經過全家的多次討論,我們決定我妻子和孩子在2013年夏天回到西雅圖去,以便讓女兒在美國念完高中的最後兩年,兒子也在美國上高中。」(東方網2月9日)

駱家輝說出的這個原因,讓一些網友感覺不真實,因為在他們看來,「僅僅」因為孩子的學業,就辭職不幹大使,是太不把事業當一回事了。

可如果了解駱家輝者,則會理解他的這種選擇,因為他為了家庭而「放棄事業」,已不是第一次。2003年,為了家庭,他就選擇放棄繼續競選連任州長。他告訴媒體:「這些年,我的女兒已經因為我這個州長身份,失去了太多本屬於她童年的快樂,我再也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利,因自己的人生抱負而剝奪本屬於她的快樂。擔任州長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對我來說,做一個好丈夫和好父親同樣重要,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而在卸任州長之後,他就在家裡買牛奶、做飯、照顧孩子,晚上搖晃著女兒入睡,孩子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超級爸爸」。

其實,在美國,官員們重視家庭和事業的平衡,不因事業繁忙而忽視家庭,十分重視孩子的健康成長,這是極為普遍的,甚至說「當不了好家長,就當不了好州長、好總統」也一點不為過。像奧巴馬,雖然極為繁忙,可卻從來沒有缺席過女兒的家長會,他女兒所在學校的校長說,總統兩個女兒的班主任有時會接到總統的電話,總統很迫切地想知道女兒的近況,當聽說她們又進步了一點,總統會很高興。但是校長本人卻從來沒接到過總統的電話,因為總統覺得繞開老師,直接找校長,那是對老師的一種不尊重。而為了能與兩個孩子一起吃晚飯,奧巴馬會暫時離開總統辦公室,以前,他還和大女兒瑪麗亞一同讀完《哈利·波特》系列的七本書,並一直引以為榮。就是在為連任而焦頭爛額時,不能到現場觀看女兒正式演出的奧巴馬,還提到到學校去看女兒的綵排。

在駱家輝眼中,一個好父親不僅是家庭的經濟和精神支柱,更是孩子成長的人生楷模。「當孩子們長大成人,他們也將會是社會和家庭的好榜樣。」這把父親在子女成長中的作用講得十分清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先生更稱,好好做父親,是男人最有價值的投資,他在《好好做父親》一書中,引用了一組數據來自美國父道組織的調查:美國70%的少年犯出自單親家庭;60%的強姦犯、72%的少年兇殺犯、70%的長期服役犯人來自無父家庭;90%的無家可歸和離家出走的孩子來自無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來自無父家庭;80%的強姦犯的動機源自生長於無父家庭滋生的憤怒。這足可見父親教育的重要。

這是值得我國的官員、明星、富豪們深思的,近年來,我國「官二代」、「星二代」、「富二代」問題頻出,與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密切關係,「一代們」以自己工作繁忙為由,疏於和孩子的交流,往往用物質的給予替代對孩子的愛心呵護,並認為只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物質生活環境,就盡到到責任。還有的官員、明星,對孩子過分溺愛、百般縱容,有意無意給孩子灌輸特權思想,哪怕孩子在學校犯了事,也是動用特權擺平,沒有給孩子積極的規則教育,到頭來既毀了孩子,也毀了自己一輩子的「英明」。

除此之外,就是在普通家庭,也存在家庭教育異化的問題,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生活化的教育,但在我國,家庭教育卻變為學校教育的附庸,父母成為校外作業輔導員,親子關係演變為功利的分數關係。由於父母更多關注孩子的分數、成績,忽視和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交流,包辦代替孩子除學習之外的一切,包括為孩子做選擇、不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必須及的事,導致孩子的人格、身心發展失衡。

駱家輝先生在接受採訪時,多次提到平衡:身體健康要注意營養平衡、工作與鍛煉的平衡;家庭健康要注意事業和家庭、子女教育的平衡。這對整個教育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近年來,很多人在對比東方教育、西方教育的優缺點,但在筆者看來,教育的本質是一致的,就是為了讓每個人的生活更美好,凡是符合這一本質的教育,都是有價值的,這樣的教育,必須注重知識、能力、經驗的平衡,不能只注重知識,而忽視了能力的培養、習慣的養成,反之,也不能因單一的知識教育存在問題,卻否定知識教育。另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需要平衡、形成合力,不能學校抱怨家庭不配合、教育把問題推給社會,家庭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學校,社會又埋怨學校沒有培養合格人才。只有每個人意識到自身的教育責任、社會責任,並身體力行改變,才會有一個良好的教育、良好的社會。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我國中醫診所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
如何看待朴寶劍辱華?
如何看待QQ閱讀?
如何看待蘇州金店老闆收購廢手機「煉金」被刑拘?
如何看待《明日之子》趙天宇獲得季軍?

TAG:教育 | 子女 | 看待 | 子女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