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唐詩宋詞里尋找文化情境之秋韻 (二)

(一)文化情境里的秋韻

(二)我言秋日勝春朝

(三)秋思

(四)秋聲:秋葉、秋雨、秋風、秋蟬、秋雁

(五)秋山

(六)秋水

(七)秋月

(八)秋菊

(九)秋色

(4)秋蟬

蟬聲響亮而高遠,古往今來,那知了知了的鳴唱,雖然在秋聲中只剩下尾音,但亦曾使情感豐富而細膩的詩人們寫下了諸多優美動人的詩篇。秋蟬又叫寒蟬,還有叫暮蟬、蟬鳴、蟬泣等名字,也就是深秋生命終期的哀蟬,讓人產生愁緒、傷感的景物(意象)。唐朝姚合《聞蟬寄賈島》就說:「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同時代的雍裕之亦有同感「一聲清溽暑,幾處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聞獨泫然」。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有云:「蟬本無知,然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只因為詩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唐朝盧仝《新蟬》有云:」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宋朝朱熹亦云:」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音」。但王籍《入若耶溪》卻認為:「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宋代詩人楊萬里在《聽蟬》有自知之明:「蟬聲無一添煩惱,自是愁人在斷腸」。

唐朝的白居易常常喜歡在立秋日蟬聲里,惦念遠方的朋友

「故人千萬里,新蟬兩三聲」這是在懷念元稹;」一與故人別,再見新蟬鳴」這是想起了劉禹錫。「蟬迎節又換,雁送書未回。君位日寵重,我年日催頹。無因風月下,一共平生杯。」是詠懷寄汴州節度使李二十尚書,而自己亦有《立秋日登樂游原》:」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游。蕭颯涼風與衰,誰教同會一時秋」,想起自己的年華一日日老去,卻只能眼睜睜看著李二十陞官得志「忙」得連朋友的信都不回了,相形之下,更增添了白居易失意的惆悵。

(5)秋雁

每到秋天,北方的嚴寒氣候不再適合大雁生存,便會飛往溫暖的南方,常令到遊子思鄉。在長途飛行中,雁群的隊伍組織得十分嚴密,它們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它們一邊飛著,還不斷發出嘎嘎的叫聲,大雁的這種叫聲起到互相照顧、呼喚、起飛和停歇等的信號作用。這南北遷徙的候鳥,因時節變換而遷動,從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言『雁之信」,這景象亦把秋天稱為」雁天「。

著名的有唐朝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題目是「月夜」但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用今天白話傳述詩是說: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裡,有一隻孤雁正在鳴叫。從今夜就開始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但兄弟卻卻分散各處,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還沒有停止。

而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更是絕唱;」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原詩是這麼說的:拋棄我而離去的是那無可拘留的昨日時光;擾亂我不得安寧的是眼前諸多的煩惱和惆悵。萬里長風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對此景,正好暢飲於高樓上。由衷地讚美漢家文章建安風骨,更喜愛小謝這種清新秀髮的詩風。都懷有無限的雅興心高欲飛,要到那九天之上將明月把弄。但抽刀斷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總是不能稱意呀,倒不如披著散發去江湖中放舟。

開首二句不寫敘別不寫樓,卻直抒鬱結道出心中煩憂。三四句突作轉折,從苦悶中轉到爽郎壯闊的境界,展開了一幅秋空送雁圖。一「送」,一「酣」,點出了「餞別」的主題。「蓬萊」四句,讚美對方文章如蓬萊宮幽藏,剛健遒勁,有建安風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小謝自比,表達了對高潔理想的追求,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文藝觀。明朝散發弄扁舟,寓喻退隱恬淡生活的追求。

同樣精彩的還有宋朝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作者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抵禦西夏發動的叛亂性戰爭。他在西北邊塞生活達四年之久,對邊地生活與士兵的疾苦有較深的理解,治軍也頗有成效。當地民謠說道:"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這首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一方面,表現出作者平息叛亂、反對侵略和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願,另一方面,也描寫了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以及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這種複雜苦悶心情的產生,是與當時宋王朝對內對外政策密切相關的,由於作者的政治主張並未朝廷被採納,終於遭致了戰爭的失利。他自己還遭受過誣陷和打擊。詞中所反映的那種功業未建的苦悶心情,正是這一歷史現實的真實寫照。

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首句指出"塞下"這一地域性的特點,並以"異"字領起全篇,為下片懷鄉思歸之情埋下了伏線。"衡陽雁去"是"塞下秋來"的客觀現實,"無留意"雖然是北雁南飛的具體表現,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來自戍邊將士的內心,它襯托出雁去而人卻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過"邊聲"、"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徵性的事物,把邊地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徵人見之聞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宇得到了具體的發揮。下片寫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前兩句含有三層意思:"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產生"也無計"的慨嘆。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再次用聲色加以點染並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人不寐"三字綰上結下,其中既有白髮"將軍",又有淚落"征夫"。"不寐"又緊密地把上景下情聯繫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時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內情外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在北宋柔靡詞風籠罩詞壇的形勢下,能夠出現這樣氣魄闊大的作品,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它標誌著北宋詞風轉變的開端,並說明範仲淹實際上是蘇軾、辛棄疾豪放詞的先驅者。

朱敦儒的【卜運算元·旅雁】:「旅雁向南飛,風雨群相失。饑渴辛勤兩翅垂,獨下寒汀立。鷗鷺苦難親,矰繳憂相逼。雲海茫茫無處歸,誰聽哀鳴急!

靖康之難對於北宋末年的詞人來說,是一次創深痛巨的災難。不少愛國詞人通過多種多樣的創作手法將國家民族的這次大災難在他們的詞作中反映出來,朱敦儒就是其中之一。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強渡黃河,進逼朱敦儒的家鄉洛陽,中原大地沉浸在血與火的深淵。朱敦儒不得不背井離鄉,加入了混亂的流亡隊伍,開始了他艱辛的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這首詠旅雁的《卜運算元》詞就是借失群旅雁來反映他的流亡生活的。朱敦儒南逃正是靖康元年的冬天,故而詞的起拍便指出冬天。旅雁在南飛途中遭到了風雨的侵襲,行列凌亂,孤雁失群。這風雨既是自然界的風雨,也是借指如風雨驟來的戰爭。遭受風雨襲擊的旅雁,沿途饑渴勞累,疲憊不堪,翅垂翼重,無法高飛,只好獨宿寒汀,處境孤苦。以此比喻他在流亡途中忍飢受渴,孤苦無依,困頓不堪的遭遇。借旅雁來為自己寫照,並非從朱敦儒開始的。白居易就寫過一首旅雁詩。朱敦儒的這首《卜運算元》在藝術手法上與白居易的《旅雁》頗相類似,不同的是白居易只是借旅雁的遭遇自傷個人的貶謫南遷,而後者卻是借南飛的失群旅雁為喻,不但傾訴了自己個人的痛苦,同時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流離轉徙的苦難生活,表現了國亡家破的深哀巨痛,其意義遠遠超出了個人的榮辱升沉範疇。而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義。

以雁抒情著名的還有溫庭筠,他的《菩薩蠻》」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描寫江上如煙的楊柳,高掛天上的一鉤殘月、一行征雁,畫面顯得高曠清遠,還帶了些惆悵。他的《瑤瑟怨》亦有:」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雲輕。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等名句。

(五)秋山

秋山是怡人,它呼喚詩人的到來,李白的《贈廬司戶》就說了」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我個人還是喜歡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句描寫一場新雨過後,青山特別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氣格外的涼爽。明月透過松林撒落斑駁的靜影,清泉輕輕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竹林傳出歸家洗衣女的談笑聲,蓮蓬移動了,漁舟正下水撒網。任憑春天的芳菲隨時令消逝吧,遊子在秋色中,自在留連徜徉。

王維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詩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隱居者的戀歌。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

詩的開頭兩句用大手筆勾畫的雨後山村的自然畫卷.其清新寧靜淡遠之境。一個「空」字渲染出天高雲淡,萬物空靈之美,詩人隱居於此是何等的閑適,如此描繪山水田園之典型環境流露出詩人的喜愛之情.。被雨水洗滌後的松林,一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一樣,極其明亮皎潔;山雨匯成的股股清泉頓時流淌於拾級而上的石板上,又順著山澗蜿蜒而下,發出淙淙的清脆悅耳的歡唱,好似宛轉的「小夜曲」奏鳴.「照」與「流」,一上一下,一靜一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彷彿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脈搏在跳動.此時此刻詩人也彷彿覺得自己也被洗凈了一般,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此種禪意非隱居者莫屬.蘇軾把此聯譽為「詩中有畫」的典範之秀句.接下來詩人由寫景轉為寫人.在這幅山水畫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們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此二句均為寫人——「浣女」、「漁夫」的活動的畫面.詩人採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間,又被竹林遮擋,怎麼能見到浣洗完衣服歸來的女人們呢!然而,竹海之中傳來的女人們緩步挪移時撥動夜露浸潤的翠竹,發出「沙沙」的聲響,又伴著她們銀鈴般的笑聲,好一派歡聲笑語的喧鬧竟打破了如此寧靜的夜空;再聽水面蓮葉波動,漁舟順流而下,這便是漁夫要乘著今晚的月光去捕魚.詩人觸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們戴月而作,隨性而起,這般勤勞、樸素、開朗的性格,遠比宦途官場清明、純凈得許多.這些細節無不傳達出詩人不僅喜愛這兒的景美,更喜愛這裡的人美.這就很自然地給結句作了有力的鋪墊.尾聯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是詩人有感而發.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願意留下來.王孫指詩人自己,這是詩人對《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詩意的反其義而用之,是說春天的芳華雖歇,秋景也佳,隱著自可久留。正如詩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其喜歸自然,厭惡宦海之情溢於言表.總之,這首山水田園詩畫山綉水,清新寧靜,於詩情畫意中寄託了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王維還有一首《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也是很著名:」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這首所要極力表現的是輞川的秋景。一聯和三聯寫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詩人選擇富有季節和時間特徵的景物:蒼翠的寒山、緩緩的秋水、渡口的夕陽,墟里的炊煙,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勾勒出一幅和諧幽靜而又富有生機的田園山水畫。詩的二聯和四聯寫詩人與裴迪的閑居之樂。倚杖柴門,臨風聽蟬,把詩人安逸的神態,超然物外的情致,寫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則把裴迪的狂士風度表現得淋漓盡致。全詩物我一體,情景交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一首詩、畫、音樂完美結合的五律。首聯和頸聯寫景,描繪輞川附近山水田園的深秋暮色;頷聯和尾聯寫人,刻畫詩人和裴迪兩個隱士的形象。風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抒寫詩人的閑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

首頸兩聯,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煙等富有季節和時間特徵的景物,構成一幅和諧靜謐的山水田園風景畫。但這風景並非單純的孤立的客觀存在,而是畫在人眼裡,人在畫圖中,一景一物都經過詩人主觀的過濾而帶上了感情色彩。那麼,詩人的形象是怎樣的呢?請看頷聯:「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這就是詩人的形象。柴門,表現隱居生活和田園風味;倚杖,表現年事已高和意態安閑。柴門之外,倚杖臨風,聽晚樹鳴蟬、寒山泉水,看渡頭落日、墟里孤煙,那安逸的神態,瀟洒的閑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歸去來辭》)的陶淵明不是有幾分相似嗎?事實上,王維對那位「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這首詩中,不僅仿效了陶的詩句,而且在尾聯引用了陶的典故:「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傳》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懷得失、詩酒自娛的隱者,「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實則,這位先生正是陶潛的自我寫照;而王維自稱五柳,就是以陶潛自況的。接輿,是春秋時代「鳳歌笑孔丘」的楚國狂士,詩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與楚狂接輿相比,乃是對這位年輕朋友的讚許。陶潛與接輿──王維與裴迪,個性雖大不一樣,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跡卻是相近相親的。所以,「復值接輿醉」的復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見裴迪,而是表示詩人情感的加倍和進層:既賞佳景,更遇良朋,輞川閑居之樂,至於此極啊!末聯生動地刻畫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詩人對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歡迎,詩題中的贈字,也便有了著落。頷聯和尾聯,對兩個人物形象的刻畫,也不是孤立進行,而是和景物描寫密切結合的。柴門、暮蟬、晚風、五柳,有形無形,有聲無聲,都是寫景。五柳,雖是典故,但對王維說來,模仿陶淵明筆下的人物,植五柳於柴門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嗎?

(六)秋水

南唐李璟《浣溪沙》有詞云:」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這不正是《莊子·秋水篇》開篇寫的「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嗎?

寫秋水最精彩的要數王勃的《滕王閣序》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素稱千古絕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這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這「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天空和水面本來並不相交的平面經過持續的變形相交了,並能使人感到整個畫面具有三維立體空間的真實感。不僅如此更把人們的視線引到水天相接之處的「落霞與孤鶩齊飛」視野的最高處。這一景象又映在秋水中,使具有最大高度的景物又有了最大的深度。落霞是絢麗的,多重的,孤鶩是清淡的,單一的,落霞是自上而下的,孤鶩是自下而上的,秋水長天,天水相接,渾然一體,遠近、上下、立體式的展現出一幅深秋江天圖,有遠有高有深,境界開闊,給人一種強烈的立體美。

(七)秋月

春花秋月各有所愛,南唐李煜感嘆人生「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我們都期待秋月,東晉陶淵明說了「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唐朝杜甫也說「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我們知道處暑以後,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地區雨季減少,晴天增多,秋高氣爽。即使有雲,雲彩也顯得疏散舒捲,而不像夏天的濃雲成塊成團。這種雲被稱作「巧雲」,民間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宋代詩人張耒就有「秋高孤月靜,天末巧雲長」之句。這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還與傳統節日「七夕」靠近,北宋詞人秦觀寫牛郎織女忠貞愛情的名篇《鵲橋仙》中有「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之句。

這秋夜是迷人的,劉禹錫望洞庭賦詩云:」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詩中描寫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緻,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描寫秋月秋夜著名的詩還有孟浩然的: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首秋江暮色的《宿建德江》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人五絕中的寫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江邊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為自己的抒發感情的歸宿,寫出了作者羈旅之思。第一句點題,也為下面寫景抒情作了準備;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後兩句,因為「野曠」所以天低於樹,因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樹、人和月的關係,寫得恰切逼真。此詩前兩句為觸景生情,後兩句為借景抒情,描寫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現了細微的景物特點。全詩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風韻天成,頗有特色。在這場沒有主角的表演中,誰會成為今夜唯一的觀眾?

在唐詩宋詩中曾出現多首以【中秋月】為名的篇章,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蘇軾的《陽關曲-中秋月》:」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這首小詞,題為「中秋月」,自然是寫「人月圓」的喜悅;調寄《陽關曲》,則又涉及別情。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詩是這麼寫的:夜幕降臨,雲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雲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

詩作中最詩情畫意的【秋夕】自然要數杜牧流傳至今的」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我們看到秋夜白色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畫面上的主角手執綾羅小扇輕盈地扑打流螢。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涼;卧榻仰望星空牽牛星正對織女星。這看似是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評曰:「層層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只『卧看』兩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王維的《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更是一首借題發揮的典型宮怨詩,作者委婉訴說在秋露初生的深秋之夜,宮女身著薄薄的絲綢卻不肯更衣,深夜了還在彈琴,為什麼?打發空守閨房的孤寂呀!王維看似明寫宮女實則在寫自己,他借宮女的心怯空房狀自己的懷才不遇仕途不暢,讀來令人戚戚然矣!

李白的《子夜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情結是與古代社會的大氣候及其個人處境閱歷與心境分不開的。但李白這首《子夜秋歌》通過秋月卻將長安城映成一片銀色,不盡的秋風颯颯吹來,猶聞此伏彼起的搗衣聲,那是思婦們在想念出征的男人啊!秋風、明月、麗人、搗衣聲……真乃「聲聲搗秋月,腸斷盧龍戍」,這情景能不令憂國憂民的詩人心碎么?

(八)秋菊

唐朝元稹《菊花》有詩云:」秋絲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菊花不象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讚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地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東晉陶淵明最愛菊,家中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是他的名句。這裡將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滿院盛開的景象便不難想像。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詩人「遍繞籬邊日漸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專心致志地繞籬觀賞,以至於太陽西斜都不知道。「遍繞」、「日斜」,把詩人賞菊入迷,留連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現出來,渲染了愛菊的氣氛。詩人為什麼如此著迷地偏愛菊花呢?三、四兩句說明喜愛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後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因此,作為後凋者,它得天獨厚地受人珍愛。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這其中當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的讚美。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的題材,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在寫作上,筆法也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渲染愛菊的氣氛作為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一頓,迭宕有致,最後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感染力。

王勃亦有」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的詩句,充滿季節好友相聚的喜悅。李商隱寫了12首《菊花》其中憶菊不離思念心中無以言表的戀人之苦:」一季西風未盡思,秋心最記傲霜時。黃花燦燦籬枝綻,瘦影纖纖山月知。蝶葉翩躚搖夢遠,冰魂繾綣念君痴。詩中宿怨經年嘆,憔悴瀟湘待約期「。

(九)秋色

秋天最精彩的就是秋色,網路上有蠻多中國十大秋色美景的評比推薦,鏡頭下的美麗有時覺得美的有點不真實,或許是構圖剪裁採光技巧的效果,直到你親臨現場才嘆為觀止。筆者孤陋寡聞,只去過蘇州紅楓節的天平山,聞名遐邇的九寨溝,北京的香山公園以及日本的京都等景點。

在秋季,滿山的樺樹葉變成了黃色,而楓樹葉則成了紅色,倒映在蔚藍的湖水之中,如同一幅畫卷。至於苦楝樹的火紅、銀杏的金黃,在炊煙盤繞在粉牆黛瓦之上,被晨曦染成亮金色,登高一望,美不勝收。在茂密的胡楊林,行走其中,金秋的壯美之感始終伴隨左右,儘管到處都是金色,但卻沒有讓人感覺到單調乏味。當太陽普照胡楊林時,繁茂的胡楊葉便開始施展她們的魔力,將整個胡楊林景區域妝點成了一片金色海洋。小小的村落里,粉牆黛瓦、飛檐翹角的數十幢古民居依山而建,間雜著錯落有致的黃色林木,一顆顆火紅的柿子掛在枝頭,點綴其中,而路邊烏桕樹的紅葉就已那麼動人心魄,這裡的美已足夠讓人迷醉!

如果你想要一睹美麗的秋景,到東北去站在高崗上,無論向哪個方向眺望,映入眼帘的都是一望無際的白樺流金,十分壯觀。北京的香山公園,最著名的就是秋天那漫山遍野的紅葉,有「十萬黃櫨盡染紅」的美譽,還有漫山遍野的黃櫨樹葉,紅得像火焰一般,霜後呈深紫紅色。

在秋季正是九寨溝山水最明艷動人的時候,樹林與水面達成了最美妙的配合,高原上海子五彩紛呈,這裡的水本身清冽無色,沉積的礦物和纏綿的水藻,透過如鏡的湖水,在陽光下折現出無比豐富的色澤,還有路旁遍野一片片紅橙綠黃顏色各異的叢林,漫步其中,猶如誤入閬苑仙境。

但筆者覺得最迷人秋楓還是日本的京都,在遮天蔽日的楓林里,紅黃橘綠,千年古剎掩藏其中,這一池山影,一份閑適所營造出來的禪意,無畏歲月更迭時代變幻,更賦有唐詩宋詞的【文化情境】。

讀中國的文學史,總覺得戰亂時代的秋色最顯寒慘,如三國魏國曹丕的』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東晉陶淵明的」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秋天到了唐宋就多姿多彩,唐朝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王維的《闕題二首·山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宋朝蘇軾的《贈劉景文》「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還有宋朝程顥的:「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

其實秋天也是果實成熟的季節,也是一年之中最為絢爛的季節。澄凈蔚藍的天空,清澈碧綠的湖水,再加上色彩紛呈的樹林,秋日美得令人沉醉。李嶠有詩云:「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李紳亦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唐詩宋詞里文化情境秋韻是壯闊深邃,感動的是人的內心,而現代的秋韻,則更具有視覺上的震撼,尤其是旅遊和交通的便利。

(十)結句

寫著寫著,望著窗外贛江的落日斜照在對岸的滕王閣群樓上,沒想以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來形容這裡的景色,因為這裡早已發展成高樓林立現代化的『紅谷灘新區』,我反而聯想起五四新文學運動時劉大白的《秋晚的江上》:歸巢的鳥兒,儘管是倦了,還馱著斜陽回去。雙翅一翻,把斜陽掉在江上;頭白的蘆葦,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

耳邊響起林枚作曲,吳村作詞,費玉清演唱的《秋的懷念》:」秋靜靜的徘徊,靜靜的徘徊,紅葉為她塗胭脂,白云為她抹粉黛。秋靜靜的徘徊,秋靜靜的徘徊,靜靜的徘徊。紅葉為她遮煩惱,白云為她掩悲哀。秋靜靜的徘徊,她永遠懷念,永遠懷念懷念著代代慈祥的草原。她永遠懷念,永遠懷念,懷念著年年可戀的村間,秋靜靜的徘徊,靜靜的徘徊」..........

生活在現代繁華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的社會裡,我們也只有到唐詩宋詞里,才能尋找文化情境之秋韻,至於燦爛的秋色,就留在旅途上和攝影鏡頭裡面了,這美麗迷人的秋,一直都在我心裡徘徊,不曾離去。


推薦閱讀:

YOYO說 | 熟悉的唐詩用日語原來是這樣讀的
讀詩札記|細說唐詩三百首之六
【唐詩三百首】王維《雜詩》欣賞
唐詩賞析 秦州雜詩
王羲之行書唐詩集錦

TAG:文化 | 唐詩 | 宋詞 | 唐詩宋詞 | 尋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