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 唐·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

注釋相似句子同韻作品 作品中運用到的《漢語大詞典》詞彙已以連接方式標示出來。由於是電腦自動分析,詞組劃分難免有誤,僅供參考。登金陵鳳凰臺(唐·李白)  七言律詩 押尤韻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珊瑚鉤詩話》:金陵鳳凰台,在城之東南,四顧江山,下窺井邑,古題詠惟滴仙為絕唱。《瀛奎律髓》:太白此詩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此詩以鳳凰台為名,而詠鳳凰台不過起二語已盡之矣。下六句乃登台而觀望之景也。三、四懷古人之不見也。五、六、七、八詠今日之景,而慨帝都之不可見也。登台而望,所感深矣。金陵建都自吳始,三山、二水,白鷺洲,皆金陵山水名。金陵巧以北望中原唐都長安,故太白以浮雲遮蔽,不見長安為愁焉。《唐詩品彙》:范德機云:登臨詩首尾好,結更悲壯,七言律之可法者也。劉須溪云:其開口雄偉、脫落雕飾俱不論,若無後兩句,亦不必作。出下崔顥而待勝之,以此雲(「總為浮雲」二句下)。《歸田詩話》:崔顥題黃鶴樓,太白過之不更作。時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譏。及登鳳凰台作詩,可謂十倍曹丕矣。蓋顥結句云:「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而太白結句云:「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愛君憂國之意,遠過鄉關之念。善佔地步矣!《唐詩廣選》:王元美曰:《鳳凰台》效顰崔顥,可厭。次聯亦非作手。律無全盛者,惟得此篇及「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兩結耳。《唐詩直解》:一氣噓成,但二聯仍不及崔。《藝圃擷餘》:崔郎中作《黃鶴樓》詩,青蓮短氣。後題鳳凰台,古今目為勍敵。識者謂前六句不能當,結語深悲慷慨,差足勝耳。然余意更有不然。無論中二聯不能及,即結語亦大有辨。言詩須道興、比、賦,如「日暮鄉關」,興而賦也。「浮雲蔽日」,比而賦也。以此思之,「使人愁」三字雖同,孰為當乎?「日暮鄉關」、「煙波江上」,本無指著,登臨者自生愁耳,故曰:「使人愁」,煙波使之愁也。「浮雲蔽日」、「長安不見」,逐客自應愁,寧須使之?青蓮才情標映萬載,寧以予言重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竊以為此詩不逮,非一端也。如有罪我者,則不敢辭。《詩藪》:崔顥《黃鶴樓》、李白《鳳凰台》,但略點題面,未嘗題黃鶴、鳳凰也。……故古人之作,往往神韻超然,絕去斧鑿。《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讀此詩,知太白眼空法界,以感生愁,勍敵《黃鶴樓》。一結實勝之。周珽曰:胸中籠蓋,口裡吐吞。眼前光景,又豈慮說不盡耶?《唐詩評選》:「浮雲蔽日」、「長安不見」,借晉明帝語影出。「浮雲」以悲江左無人,中原淪陷;「使人愁」三字總結「幽徑」、「古丘」之感,與崔顥《黃鶴樓》落句語同意別。宋人不解此,乃以疵其不及顥作,覿面不識,而強加長短,何有哉!太白詩是通首混收,顥詩是扣尾掉收;太白詩自《十九首》來,顥詩則純為唐音矣。《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此二句,只是承上「鳳去台空」,極寫人世滄桑。然而先生妙眼妙手,於寫吳後偏又寫晉,此是其胸中實實看破得失成敗,是非贊罵,一總只如電拂。我惡乎知甲子興必賢於甲子亡,我惡乎知收瓜豆人之必便宜於種瓜豆人哉!此便是《仁王經》中最尊勝偈(「吳宮花草」二句下)。看先生前後二解文,直各自頓挫,並不牽合顧盼,此為大家風軌。《唐詩成法》:三、四熟滑庸俗,全不似青蓮筆氣。五、六住句,然音節不合。結亦淺簿。《唐宋詩醇》:崔顥題詩黃鶴樓,李白見之,去不復作,至金陵登鳳凰台乃題此詩,傳者以為擬崔而作,理或有之。崔詩直舉胸情,氣體高渾,白詩寓目山河,別有懷抱,其言皆從心而發,即景而成,意象偶同,勝境各擅,論者不舉其高情遠意,而沾沾吹索於字句之間,固已蔽矣。至謂白實擬之以較勝負,並謬為「槌碎黃鶴樓」等詩,鄙陋之談,不值一噱也。《李太白全集》:王琦註:劉後村曰:古人服善。李白登黃鶴樓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語,至金陵,乃作《鳳凰台》詩以擬之,今觀二詩,真敵手棋也。《黃鶴》、《鳳凰》相敵在何處?《黃鶴》第四句方成調,《鳳凰》第二句即成調;不有後句,二詩首唱皆淺稚語耳。調當讓崔,格則遜李。顥雖高出,不免四句已盡,後半首別是一律,前半則古絕也。《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若論作法,則崔之妙在凌駕,李之妙在安頓,豈相礙乎?《詩法度針》:按此詩二王氏並相詆訾,緣先啊《黃鶴樓》詩在其胸中,拘拘字句,比較崔作謂為弗逮,太白固已虛心自服,何用呶呶?惟沈(德譖)評云:從心所造,偶然相類,必謂摹仿崔作,恐屬未然。誠為知言。《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高迥遒亮,自是名篇。評:起聯有意摹崔、斂四為二,繁簡併佳。三、四登臨感興。五、六就台上所見,襯起末聯「不見」、眼前指點,一往情深。江上煙波,長安雲日,境地各別,寄託自殊。《瀛奎律髓刊誤》:馮班:登鳳凰台便知此句之妙,今人但登清涼台,故多不然此聯也(「三山半落」二句下)。又云:窮敵矣,不如崔自然。極擬矣,然氣力相敵,非床上安床也。次聯定過崔語,紀昀:原是登鳳凰台,不是詠鳳凰台,首二句只算引起。虛谷此評,以鳳凰台為正文,謬矣。氣魄遠遜崔詩,雲「未易甲乙」,誤也。陸貽典:起二句即崔顥《黃鶴樓》四句意也,太白縮為二句,更覺雄偉。《唐宋詩舉要》:太白此詩全摹崔顥《黃鶴樓》,而終不及崔詩之超妙,惟結句用意似勝。《詩境淺說》:(「吳宮」一聯)慨吳宮之秀壓江山、而消沉花草、晉代之史傳人物,而寂寞衣冠。在十四字中,舉千年之江左興亡。付憑闌一嘆,與「漢家蕭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句調極相似,但懷古之地不同耳。《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鶴樓》祖《龍池》而脫卸,《鳳台》復倚《黃鶴》而翩毿。《龍池》渾然不鑿,《鶴樓》寬然有餘。《鳳台》構造,亦新豐凌雲妙手,但胸中尚有古人,欲學之,欲似之,終落圈圓。蓋翻異者易美,宗同者難超。太白尚爾,況餘才乎!《唐詩鑒賞辭典》: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台》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台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三四句就「鳳去台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遊《入蜀記》云:「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遊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台》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洒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袁行霈)《漢語大詞典》:金陵  拼音:jīn líng(1).古邑名。今 南京市 的別稱。 戰國 楚威王 七年(公元前333年)滅 越 後在今 南京市 清涼山 ( 石城山 )設 金陵邑 。 南朝 齊 謝朓 《鼓吹曲·入朝曲》:「 江 南佳麗地, 金陵 帝王州。」 唐 李白 《金陵歌送別范宣》:「 金陵 昔時何壯哉!,席捲英豪天下來。」(2).中晚 唐 人常以指 潤州 (今 江蘇省 鎮江市 )。 唐 李紳 《宿瓜州》詩:「煙昏水郭津亭晚,迴望 金陵 若動搖。」 唐 杜牧 《杜秋娘》詩序:「 杜秋 , 金陵 女也。」 馮集梧 註:「…… 唐 人謂 京口 亦曰 金陵 。」 宋 王楙 《野客叢書·北固甘羅》:「 趙璘 《因話録》言 李勉 至 金陵 ,屢讚 招隱寺 標緻。蓋時人稱 京口 亦曰 金陵 。」(3). 北魏 拓跋珪 陵墓。在今 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 ,故 盛樂城 西北。《魏書·太祖紀》:「 永興 二年九月甲寅,上諡 宣武皇帝 ,葬於 盛樂 金陵 。」(4).指 四川 銅陵山 。 唐 王勃 《為人與蜀城父老書》:「山分玉字,水向 金陵 。」 蔣清翊 注引《後漢書·公孫述傳》註:「 蜀 有 銅陵山 。」分類:金陵四川南京銅陵陵山江蘇鎮江市《漢語大詞典》:鳳凰台(鳳凰臺)  拼音:fèng huáng tái(1).古台名。在今 江蘇省 南京市 南面。 唐 李白 《登金陵鳳凰台》詩:「 鳳凰臺 上鳳凰游,鳳去臺空 江 自流。」 王琦 註:「《江南通志》: 鳳凰臺 ,在 江寧 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 宋 元嘉 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羣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于山,謂之 鳳凰臺 。山曰 鳳臺山 ,里曰 鳳凰里 。」 宋 劉過 《題潤州多景樓》詩:「一朝放浪 金陵 去, 鳳凰臺 上望 長安 。」(2).古台名。在 甘肅省 成縣 東南的 鳳凰山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漾水》:「﹝ 鳳溪水 ﹞上承 濁水 於 廣業郡 ,南逕 鳳溪 中,有二石雙高,其形若闕, 漢 世有鳳凰至,故謂之 鳳凰臺 。」 唐 杜甫 《鳳凰台》詩:「亭亭 鳳凰臺 ,北對 西康州 。」(3).指宮苑中的樓台。 唐 駱賓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復道斜通鳷鵲觀,交衢直指鳳凰臺。」 唐 沈佺期 《壽陽王花燭》詩:「可憐桃李樹,更遶鳳凰臺。」參見「 鳳臺 」。分類:宮苑樓台甘肅江蘇成縣南京南面《漢語大詞典》:李白  拼音:lǐ bái(701—762) 中國唐朝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人(今四川江油)。才華橫溢。詩歌今存900首。《漢語大詞典》:七言律詩(七言律詩)  拼音:qī yán lǜ shī詩體名。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平仄、對仗及用韻,都有一定格律。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評》:「唐人七言律詩,當以 崔顥 《黃鶴樓》為第一。」《紅樓夢》第三七回:「將這題目謄好,都要七言律詩,明日貼在牆上,他們看了,誰能那一個,就做那一個。」亦省作「 七言律 」。 元 楊載 《詩法家數·律詩要法》:「五言律難於七言律,七言下字較粗實,五言下字較細嫩。」《紅樓夢》第四八回:「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百二十首 老杜 的七言律。」分類:七言律詩詩體七字平仄對仗用韻《漢語大詞典》:鳳凰(鳳凰)  拼音:fèng huáng亦作「 鳳皇 」。 (1).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通稱為鳳或鳳凰。羽毛五色,聲如簫樂。常用來象徵瑞應。《詩·大雅·卷阿》:「鳳皇鳴矣,於彼高岡。」 唐 韓愈 《與崔群書》:「鳳皇、芝草,賢愚皆以為美瑞;青天、白日,奴隸亦知其清明。」(2).車名。以鳳凰為車飾,故名。《漢書·揚雄傳上》:「於是乘輿乃登夫鳳皇兮翳華芝。」 顏師古 註:「鳳皇者,車以鳳皇為飾也。」(3).琴名。《西京雜記》卷五:「 趙後 有寶琴曰鳳凰,皆以金玉隱起,為龍鳳螭鸞古賢列女之象。」(4).泛指美琴。 唐 杜甫 《陪柏中丞觀宴將士》:「醉客霑鸚鵡,佳人指鳳凰。」 仇兆鰲 註:「指鳳凰,彈琴也。」(5).帝王宮中的池台樓閣及宮殿名。《三輔黃圖·未央宮》:「 武帝 時,後宮八區,有 昭陽 、 飛翔 、 增城 、 合歡 、 蘭林 、 披香 、 鳳皇 、 鴛鴦 等殿。」 南朝 陳 徐陵 《雜曲》:「宮中本造 鴛鴦殿 ,為誰新起 鳳凰樓 。」 唐 楊炯 《同詹事府官寮祭郝少保文》:「昭昭北斗,宮號文昌;隱隱西掖,池名 鳳凰 。」(6).比喻地位高貴或德才高尚的人。 漢 劉楨 《贈從弟》之三:「鳳凰集南嶽,徘徊孤竹根。」《南史·范雲傳》:「昔與將軍俱為黃鵠,今將軍化為鳳皇。」 清 孫枝蔚 《將之屯留省五兄舟次》詩:「 吳 生性孤直,知交惟數子。鳳凰無苟棲,鴛鴦肯獨止。」(7).古代雜戲所用的器物。形制如鳳,供表演用。《魏書·樂志》:「六年冬,詔太樂、總章、鼓吹增修雜伎,造五兵、角觝、麒麟、鳳皇……以備百戲。」(8).鳳形飾物。 唐 溫庭筠 《南歌子》詞:「手裡金鸚鵡,胸前綉鳳凰。」 五代 和凝 《臨江仙》詞:「碧羅冠子穩犀簪,鳳凰雙颭步搖金。」分類:王宮雜戲高貴車飾樓閣宮殿形制《漢語大詞典》:自流  拼音:zì liú(1).自然地流動。 唐 王勃 《滕王閣》詩:「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 長江 空自流。」 前蜀 韋莊 《過當塗縣》詩:「 採石 花空發, 烏江 水自流。」 宋 楊萬里 《海鰌賦》:「其始也,自行自流,乍縱乍收。」 陳毅 《莫干山紀游詞》之六:「天外雲自流。」(2).比喻自行發展。《淮南子·修務訓》:「夫地勢水東流,人必事焉,然後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穀得遂長:聽其自流,得其自生,則 鯀 禹 之功不立,而 后稷 之智不用。」 毛澤東 《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六:「個體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是可能和必須謹慎地、逐步地而又積極地引導它們向著現代化和集體化的方向發展的,任其自流的觀點是錯誤的。」(3).自求流放。 漢 劉向 《說苑·正諫》:「 保申 趨出欲自流,乃請罪於王。」分類:流放自行《漢語大詞典》:吳宮  拼音:wú gōng(1).指 春秋 吳王 的宮殿。 南朝 梁 江淹 《別賦》:「乃有劍客慚恩,少年報士, 韓 國 趙 厠, 吳 宮 燕 市。」 唐 劉禹錫 《武陵觀火》詩:「 晉 庫走龍劍, 吳 宮傷燕雛。」(2).指 三國 吳 主的宮殿。 唐 李白 《登金陵鳳凰台》詩:「 吳 宮花草埋幽徑, 晉 代衣冠成古丘。」 王琦 註:「 吳 宮,謂 孫權 建都時所造宮室。」 明 李夢陽 《浮江》詩:「開窗問 赤壁 ,捩柁失 吳 宮。」分類:吳王宮殿《漢語大詞典》:花草  拼音:huā cǎo泛指可供觀賞的花和草。《南史·蕭惠開傳》:「寺內所住齋前,嚮種花草甚美。」 唐 李白 《登金陵鳳凰台》詩:「 吳 宮花草埋幽徑, 晉 代衣冠成古丘。」 宋 王安石 《鐘山即事》詩:「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巴金 《滅亡》第三章:「花園裡很靜,四周只有花草底清香。」分類:花草《漢語大詞典》:幽徑(幽徑)  拼音:yōu jìng亦作「 幽逕 」。 僻靜的小路。 唐 王績 《贈李徵君大壽》詩:「 灞陵 幽徑近, 磻谿 隱路長。」 宋 楊萬里 《春晴懷故園海棠》詩:「一番過雨來幽逕,無數新禽有喜聲。」 陳毅 《游柏林失不雷河》詩:「林深樹廣,幽徑縱橫。」分類:僻靜《漢語大詞典》:衣冠  拼音:yī guān(1).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裝。《管子·形勢》:「言辭信,動作莊,衣冠正,則臣下肅。」《史記·孔子世家》:「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 孔子 衣冠琴車書,至於 漢 二百餘年不絶。」(2).泛指衣著,穿戴。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元無有》:「未幾至堂中,有四人,衣冠皆異,相與談諧,吟詠甚暢。」 明 錢澄之 《客祁門寓十王寺雜詠》:「頗羨村翁古,衣冠似 漢 年。」 徐遲 《入峽記》:「船上的人是和船隻一樣愛清潔,而且總是衣冠端正的。」(3).專指禮服。 包天笑 《釧影樓回憶錄·記青州府中學堂(二)》:「我穿了素服,沒有衣冠,有所不便。」(4).代稱縉紳、士大夫。《漢書·杜欽傳》:「 茂陵 杜鄴 與 欽 同姓字,俱以材能稱京師,故衣冠謂 欽 為『盲 杜子夏 』以相別。」 顏師古 註:「衣冠謂士大夫也。」 唐 李白 《登金陵鳳凰台》詩:「 吳 宮花草埋幽徑, 晉 代衣冠成古丘。」《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 高公 見他説罷,曉得是衣冠中人,遭盜流落,深相憐憫。」 高旭 《元旦》詩:「劇憐肝膽存屠狗,失笑衣冠盡沐猴。」(5).借指文明禮教。《宋史·胡銓傳》:「 秦檜 ,大國之相也,反驅衣冠之俗,而為左衽之鄉。」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誦佛經說下》:「知大地之廣,則能敬佛;知聖王之道,行於衣冠文物之邦,則不為怪謬之謬,謂三教同源。」穿衣戴冠。 漢 劉向 《說苑·修文》:「 孔子 見 子桑伯子 , 子桑伯子 不衣冠而處。弟子曰:『夫子何為見此人乎?』曰:『其質美而無文,吾欲説而文之。』」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華原郡王 , 燕王 子也,性好晝睡,每自旦酣寢,至暮始興,盥濯櫛漱,衣冠而出。」《花月痕》第五十回:「 荷生 衣冠升帳,中軍傳呼 倭 目一人進見。」分類:衣冠衣著縉紳文明禮教穿戴士大夫《漢語大詞典》:三山  拼音:sān shān(1).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 晉 王嘉 《拾遺記·高辛》:「 三壺 ,則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壺 ,則 方丈 也;二曰 蓬壺 ,則 蓬萊 也;三曰 瀛壺 ,則 瀛洲 也。」 唐 駱賓王 《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玄都五府風塵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宋 蘇軾 《奉和陳賢良》詩:「三山舊是神仙地,引手東來一釣鼇。」 清 黃遵憲 《和沈子培同年》詩:「縹緲三山信 徐巿 ,橫縱六里聽 張儀 。」(2). 福州 的別稱。 福州 城中西有 閩山 ,東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稱 三山 。見 宋 曾鞏 《道山亭記》。 元 薩都剌 《入閩過平望驛》詩:「 廣陵 城裡別匆匆,一去 三山 隔萬重。」(3).冠名。 唐 李群玉 《寄友人鹿胎冠子》詩:「數點疏星紫錦斑,仙家新樣剪三山。」 元 郭珏 《送友人從軍》詩:「七星戰袍襯金甲,三山尖帽飄猩紅。」 明 費信 《星槎勝覽·占城國》:「其酋長頭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4).指三山骨。 唐 元稹 《望雲騅馬歌》:「蹄懸四跼腦顆方,胯聳三山尾株直。」 宋 黃庭堅 《次韻宋楙宗僦居甘泉坊書懷》:「家徒四壁書侵坐,馬聳三山葉擁門。」詳「 三山骨 」。(5).喻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三重壓迫。 郭沫若 《頌黨慶》詩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紅旗鮮。」 蕭華 《井岡山頌》詩:「推翻三山驚寰宇,社會主義日日新。」分類:福州主義海上三神山中西帝國主義三重重壓壓迫《漢語大詞典》:青天  拼音:qīng tiān(1).指天。其色藍,故稱。《莊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闚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唐 孟浩然 《越中逢天台太一子》詩:「上逼青天高,俯臨滄海大。」《兒女英雄傳》第一回:「﹝ 女媧氏 ﹞煉成三百六十五塊半『五色石』,補好了青天。」 老舍 《四世同堂》四:「他仰頭看看天,天是那麼晴朗美麗,他知道自己還是在 北平 的青天底下。」(2).晴天。喻光明美好的世界。《太平天囯歌謠·天囯起義在金田》:「帶領窮人除 清 妖,從此窮人見青天。」 賀敬之 丁毅 等《白毛女》第六幕:「今天咱們翻了身,今天咱們見青天!」(3).喻指清官。《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只見幾家隣舍,一齊跑上去告道:『相公的言語,委是青天。』」《金瓶梅詞話》第十回:「正是:名標書史播千年,聲振黃堂傳萬古。賢良方正號青天,正直清廉民父母。」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劉清》:「 劉松齋 清 ,以縣吏起家,著『青天』名。」 巴金 《隨想錄〈小人·大人·長官〉》:「我常常想:倘使我自己不爭氣,是個扶不起的 阿斗 ,事事都靠 包青天 、 海青天 ,一個青天,兩個青天,能解決多少問題呢?」分類:青天晴天賀敬《漢語大詞典》:二水  拼音:èr shuǐ(1).指 漳河 上游的 濁漳河 、 清漳河 。 北周 庾信 《聘齊秋晚館中飲酒》詩:「 漳 流鳴二水,日色下三臺。」 倪璠 註:「《漢書·地理志》曰:『 濁漳水 出 長子 谷鹿山 東,至 鄴 ,入 清漳 。』此言二水,蓋謂 濁漳 清漳 也。」(2).方言。比喻重複的或不新鮮的事物。《揚州評話選·火燒博望坡》:「『這件事呀!愚兄已知道了久矣。』原來 張飛 還是弄的個二水。」分類:二水重複上游新鮮《漢語大詞典》:中分  拼音:zhōng fēn(1).均分。《莊子·德充符》:「 王駘 ,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 魯 。」《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 乃與 漢 約,中分天下。」 唐 白居易 《同夢得酬牛相公初到洛中小飲見贈》詩:「宮城煙月饒全占,關塞風光請中分。」(2).從中間分開。 唐 李白 《登金陵鳳凰台》詩:「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 白鷺洲 。」(3).分裂。 元 趙孟俯 《岳鄂王墓》詩:「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清 顧炎武 《羌胡引》:「是以禍成於 道君 ,而天下遂以中分。」指房屋從梁到地面的部分。 宋 沈括 《夢溪筆談·技藝》:「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為上分;地以上為中分;階為下分。」分類:中分房屋均分從中分裂到地分開《漢語大詞典》:白鷺  拼音:bái lù又叫鷺鷥,鸛的一種,羽毛白色,腿長,能涉水捕食魚嚇分類:白鷺《漢語大詞典》:浮雲(浮雲)  拼音:fú yún(1).飄動的雲。《楚辭·九辯》:「塊獨守此無澤兮,仰浮雲而永嘆。」《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周書·蕭大圜傳》:「嗟乎!人生若浮雲朝露。」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九:「她早一會的顧慮,像是一片浮雲,給一陣風吹得了無蹤影。」(2).駿馬名。《西京雜記》卷二:「 文帝 自 代 還,有良馬九匹,皆天下之駿馬也,一名浮雲。」 唐 高適 《塞下曲》:「結束浮雲駿,翩翩出從戎。」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新進士宴杏園》:「[末白]鞍馬備辦了未曾?[丑白]告郎中:馬多在。先有一萬好馬……[末白]有甚麼好名兒?[丑白]……絶塵、浮雲。」(3). 漢 代繼 黃巾 起義之後的一支農民起義部隊。《後漢書·朱儁傳》:「 浮雲 、 白雀 …… 苦唒 之徒,並起山谷閒,不可勝數。」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採薇翁》:「自古名將,止聞以智,不聞以術, 浮雲 、 白雀 之徒,終致滅亡。」分類:浮雲飄動黃巾起義支農農民起義《漢語大詞典》:蔽日  拼音:bì rì遮蔽日光。《楚辭·九章·涉江》:「山峻高以蔽日,下幽晦以多雨。」《舊唐書·劉迺傳》:「干霄蔽日,誠巨樹也,當求尺寸之材,必後於椓杙。」《花月痕》第八回:「﹝寺院﹞門前古槐兩樹,蔽日參天。」分類:蔽日《漢語大詞典》:長安(長安)  拼音:cháng ān(1).古都城名。 漢高祖 七年(公元前200年)定都於此。此後 東漢 獻帝 初、 西晉 愍帝 、 前趙 、 前秦 、 後秦 、 西魏 、 北周 、 隋 、 唐 皆於此定都。 西漢 末綠林、赤眉, 唐 末 黃巢 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也曾建都於此。故城有二: 漢 城築於 惠帝 時,在今 西安市 西北。 隋 城築於 文帝 時,號 大興城 ,故址包有今 西安城 和城東、南、西一帶。 唐 末就舊城北部改築新城,即今 西安城 。(2). 唐 以後詩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稱。 唐 李白 《金陵》詩之一:「 晉 家南渡日,此地舊 長安 。」 宋 周密 《武林舊事·淳熙八年》:「雪卻甚好,但恐 長安 有貧者。」 清 龔自珍 《同年馮文江索詩贈行》:「 馮君 才大行孔修,少年挾策 長安 游。」分類:古都定都於此《漢語大詞典》:不見(不見)  拼音:bú jiàn(1).看不到。《易·艮》:「行其庭,不見其人。」 唐 韓愈 《琴操·拘幽操》詩:「朝不日出兮,夜不見月和星。」 茅盾 《色盲》:「 李蕙芳 趕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擲過去,那蝦蟆一跳,便不見了。」(2).謂不易看到。《左傳·成公十六年》:「怨豈在明,不見是圖。」 張舜徽 註:「謂防止怨恨不僅在明顯之仇恨,尚須圖謀不易見之細微怨恨。」(3).不看,不讀。《梁書·任昉傳》:「 昉 墳籍無所不見,家雖貧,聚書至萬餘卷。」(4).用在「聞」「看」「找」等動詞之後,表示行動沒有結果。 清 李漁 《奈何天·驚丑》:「腳上那一種,做一頭睡,自然聞不見,不消慮他。」 柯岩 《快活的小詩·眼鏡惹出了什麼事情》:「我的眼鏡怎麼找不見?」分類:不見動詞《漢語大詞典》:使人  拼音:shǐ rén傭人,奴僕。《初刻拍案驚奇》卷四:「明日, 魏博 搜捕金盒,一軍憂疑。這裡卻教了使人送還他去, 田承嗣 一見驚慌,知是劍俠,恐怕取他首級,把邪謀都息了。」 蕭紅 《生死場》三:「家中地主的使人早等在門前,地主們就連一塊銅板也從不捨棄在貧農們的身上。」奉命出使的人。《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趙孟 曰:『牀笫之言不踰閥,況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聞也。』」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六:「沙糖中國本無之。 唐太宗 時,外國貢至,問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明史·太祖紀》:「六月戊寅, 察罕 以書來報,留我使人不遣。」
推薦閱讀:

鳳凰台上憶吹簫- 積詞 文詩酒年華
鳳凰涅槃——踏尋闖王李自成的足跡之(十)涅槃後的思考
尤里蒙提的文件夾【人間百態、有圖像抓拍到鳳凰】
寧晉鳳凰城的傳說
福布斯中國富豪腕錶盤點 王健林戴500萬表-鳳凰新聞

TAG:詩詞 | 李白 | 鳳凰 | 金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