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唐太宗的救贖之勵精圖治的王者典範

作者:張宗磊

三、勵精圖治的王者典範

李世民贏了,贏得是乾脆利索,贏得是卑鄙齷齪,很難說,玄武門之變是迫於無奈的正當防衛,還是蓄謀已久的謀朝篡位。畢竟以臣謀君是不忠,以子逼父是不孝,弒殺兄弟是不義,屠戮子侄是不仁。無論如何,李世民都要背負難以釋懷的道德枷鎖。如何才能救贖昔日罪過以期靈魂解脫?如何才能以脫胎換骨的面目向世人展示全新自我?答案只有一個:用嶄新的豐功偉績來證明:歷史選擇李世民絕對不是錯!

搶來的皇位並不好坐,李世民接管的是一個歷經浩劫的新生帝國:政權更迭,人心不齊;久經戰亂,民生凋敝;北有強敵,屢屢擾襲……李世民是否李世民有魄力、有能力解決好這些事關帝國命運的內憂外患問題?

首先考驗李世民政治智慧和個人胸襟的便是如何妥善處理政變遺留問題。雖然李建成、李元吉已經伏誅,他們的十個兒子也被根除,但太子黨在朝中和地方的羽翼還不算少數。政變不久,便有一些嗅覺靈敏的政治投機客揣摩聖意,通過捕殺太子黨羽來取悅新君。是趕盡殺絕肅清餘孽?還是化敵為友政治和解?理智豁達的李世民毅然選擇了後者,非但赦免了太子黨全部,還不計前嫌,將昔日李建成心腹魏徵、王珪拜為諫議大夫,甚至還重用了玄武門之變中領兵與秦王府軍隊血拚的馮立、薛萬徹、謝叔方等太子黨舊部,連李世民最仇恨的人都能心悅誠服,政變誘發的餘波很快便平息止住。在此,筆者不得不拜服李世民的胸襟和氣度。

隨著新一屆班子的成功組建,國內局勢漸漸稍安,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剛剛正式接班,就又面臨一場新的嚴峻考驗,嗅覺靈敏的東突厥頡利可汗聽聞大唐政局有變,便伺機親率二十萬大軍悍然寇邊,涇州、武功、高陵等地相繼淪陷,突厥鐵騎很快便打到了距離長安僅四十里的渭水邊,酋帥執失思力更是耀武揚威入朝為覘。

這次李世民可攤上了大麻煩:一方是兵臨城下的二十萬敵軍士氣衝天,一方是長安城內區區數萬守軍心驚膽戰。是寧為玉碎?還是甘為瓦全?所有人的目光都盯著李世民看。畢竟是馬上天子一身虎膽,畢竟是大戰略家極富遠見。審時度勢後的李世民認為,此時此刻百姓未富,國家未安,絕不宜與突厥冒然開戰,上上之策還是和談,但兵臨城下的和談又不能有失國格尊嚴。

為了不讓敵人小看,李世民巧布疑兵,令軍容整齊的唐軍列陣於渭水南岸,自己則僅馳六騎於渭水南岸,隔津責備負約背盟的頡利可汗。李世民的膽略和氣魄讓頡利可汗刮目相看,而且突厥人一路南下也搶了不少金銀細軟,誰都明白繫上金子的翅膀飛不遠,而且不能長草放牧的城池也不值得突厥人眷戀,更讓頡利可汗擔憂的是孤軍深入隨時有被唐軍截斷後路的危險,與其跟唐軍殊死鏖戰,還不如勒索一些金帛物資划算。有了共同利益鏈接點,雙方便開始接觸洽談,最終,「渭水之盟」的成功簽署避免了幾十萬大軍兵戎相見。賺得盆豐缽滿的突厥人欣然北還,李世民則再次憑藉超人的膽略和智慧將一場滅頂之災化解於無形之間。

雖說「渭水之盟」以最小的代價為唐帝國的發展贏得了寶貴時間,但城下盟約之屈辱讓李世民心中不止一次發出「不滅突厥,誓不為人」的吶喊。為了心中熊熊燃燒的復仇火焰,李世民可謂勵精圖治,卧薪嘗膽。一方面輕徭薄賦,戒奢從簡,讓百姓可以安心生產。另一方面厲兵秣馬,加強武備,隨時準備揮起複仇之劍。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可大唐帝國復仇用不了十年,僅僅修養生息三年多時間,綜合國力便得到長足發展。貞觀元年,依附突厥的割據勢力苑君璋集團歸順長安,起兵反唐的羅藝也被部下所斬。貞觀二年,柴紹和薛萬徹率軍消滅了在朔方依附突厥的梁師都這一最後割據政權,大唐帝國取得了反攻突厥的新的戰略支撐點。此外,分化瓦解突厥聯盟的外交策略也成效初見,回紇、薛延陀等部族紛紛站在了頡利可汗的對立面。更讓李世民欣喜若狂的是,百年一遇的天災降臨到了突厥人繁衍生息的大草原。報仇雪恨的戰機就在眼前,代州都督張公瑾上疏請求與突厥開戰,李世民深以為然,毅然決定抓住這些稍縱即逝的有利條件,向這個曾讓隋、唐兩大帝國威嚴掃地的東亞霸主發起終極挑戰。

軍旅出身的李世民英勇善戰但又不失深沉老練,他清醒地意識到,戰爭是敵我雙方戰略戰術、人心向背、將帥才華、士兵素質、地理環境、物資保障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展現,農耕民族的軍隊主動深入戈壁草原與游牧民族決戰,軍隊數量絕不是取勝關鍵,而且人數過多反而會造成統一指揮和物資供應困難,隋煬帝百萬大軍三次征高句麗無功而返的慘痛教訓便是前車之鑒。為了能夠贏得這場遲早要來的生死決戰,經過精挑細選,李世民最終任命身經百戰的老將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統帥節制李績、柴紹、張公謹、張寶相、蘇定方、衛孝節、李道宗、薛萬徹等精兵猛將十餘萬,迎著風雪,冒著嚴寒,一路狂飆挺進茫茫草原。

昔日驕橫跋扈的頡利可汗做夢也不敢想,三年多前還向自己稱臣納貢的大唐居然這麼快就凝聚了向自己叫板的勇氣和力量,而且來得如此迅速,來得如此瘋狂。貞觀四年正月,李靖親率三千驍騎作為開路先鋒,以閃電般的速度猛撲惡陽嶺,襲擊了定襄城。面對從天而降的唐軍,頡利可汗猝不及防,驚呼:「唐兵若不傾國而來,靖豈敢孤軍而至」?於是慌亂間將牙帳撤往磧口,得知心腹康蘇密被李靖策反降唐,又急忙撤往陰山方向,途中相繼被柴紹、李績率領的唐隊重創。

唐軍是一路追殺,突厥是一路逃亡,退至鐵山時,突厥將士已然鬥志全喪,為了暫避唐軍鋒芒,頡利可汗派使者向唐朝認慫詐降,李世民看穿了頡利可汗的伎倆,一方面派鴻臚卿唐儉撫慰麻痹對方,一方面又秘令李靖突襲頡利可汗牙帳,潰不成軍頡利可汗不得不繼續逃亡,未料半路上又遇到了唐將張寶相,眾叛親離的頡利可汗再也無力抵抗,貞觀四年四月,束手就擒被俘後作為最好戰利品獻給了大唐皇上。在此,筆者情不自禁要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大唐將士遙致以最崇敬的目光。

在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十餘萬唐軍從出兵到凱旋,消滅草原霸主並俘獲頡利可汗僅僅用了三四個月時間,昔日的東亞霸主可謂灰飛煙滅於彈指間,此舉絕對不亞於八級以上地震給鄰邦帶來的震撼。相比漢武帝用了三四十年時間,拼了血本也未能徹底剷除匈奴邊患,唐軍的爆發力、耐受力、戰鬥力的確令世界刮目相看。自此,大唐是國威遠傳,西北諸蕃咸請李世民上尊號為「天可汗」。隨後的一段時間,成為天下盟主的李世民又通過一些列軍事和外交手段,將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蕃、薜延陀、吐谷渾等悉數納為大唐的屬藩,李世民的威望和人氣也爆棚到了極點。

不得不讓人驚嘆,這個十幾歲便活躍在隋末唐初政治部舞台的年輕人,用了短短十幾年的時間便在隋末亂政的廢墟上,以自信從容的底氣,敢拼敢打的勇氣,誰與爭鋒的豪氣,開拓進取的銳氣,海納百川的大氣,締造了一個富庶、強盛、開放、包容、自信的貞觀之治。上馬打江山的本領得心應手,下馬治天下的水平爐火純青。非但有煌煌文治,而且有赫赫武功。在此,筆者情不自禁想帶大家領略一下千古一帝李世民的王者典範。

輕徭薄賦,國泰民安。《孟子·離婁上》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荀子·王制篇》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隋煬帝驅天下以從欲,罄萬物而自奉,導致民心盡失,結果身死國覆。親歷隋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李世民自然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之理,剛登皇位便以隋為鑒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為了減輕百姓負擔,李世民下多次令輕徭薄賦,勿擾農時,興建義倉,賑濟災民。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很快便解決了最基本的民生問題,整個社會也顯現出了勃勃生機。

克己復禮,戒奢從儉。人之性,飢而求食,勞而求逸,苦則索樂,辱則求榮,本性使然。然則,欲生於無度,邪生於無禁,尤其是對於擁有無上權力的帝王而言,一旦放縱敞開慾望的柵欄,隨心所欲,縱情尋歡,奢靡無度,肆無忌憚,絕對是國家敗亡的開端。對此,李世民深以為鑒,繼位之初,便非常注重戒奢從儉,為了節約宮廷預算,還一次性放走了掖庭宮女三千。貞觀初年,當公卿們奏請要為皇帝營造一座新的宮殿,李世民想起了秦始皇恣意驕奢而招致民怨,又想起了漢文帝因憐惜十家之產而將露台停建,毅然拒絕了大臣們修建宮殿的意見。如此自律克制的君王在百姓和百官心目中的形象自然是高大偉岸。

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眾所周知,知錯難,認錯難,改錯更難,讓九五之尊的皇帝知錯、認錯、改錯更是難於上青天。然而,人非聖賢,皆有過焉。作為一國之君最大悲哀莫過於聽不到真言,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覺只能讓君王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如何才能做到兼聽則明?如何才能避免偏信則暗?李世民的辦法是「廣開言路,虛懷納諫」,而且是樂此不疲,不厭其煩,以致於貞觀一朝湧現出了魏徵、王珪、戴胄、馬周、岑文本、張玄素等一大批敢於犯言直諫的諍臣言官。貞觀十七年,一生給李世民提了兩百多條意見,甚至還多次讓李世民難堪的魏徵去世後,李世民含淚留下了:「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至理名言。

不拘一格,任能用賢。還記得葛優在電影《天下無賊》中有一句經典台詞:「二十一世紀什麼最珍貴?人才」!其實,何止二十一世紀人才最珍貴,任何時候人才都是無價之寶。公元七世紀的李世民早已經將人才視為了第一生產力,而且是量才為用,唯才是舉。哪怕是敵方陣營經曾與自己殊死對立(如魏徵、尉遲恭),哪怕是出身卑微沒有任何背景根基(如馬周、張玄素),哪怕是當時被視為尚未開化的蠻夷戎狄(如執失思力、契苾何力),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肯效力,李世民皆信任之,重用之,禮遇之。唐憲宗時期名臣李絳曾對貞觀朝人才濟濟且文武兼備的盛況感慨無比:「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齡、杜如晦拂相聖德;魏徵、王珪規諫闕失,溫彥博、戴胄彌縫政事,有李靖、李績訓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任法而治,大信為先。《管子·明法解》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錶也」。《韓非子·有度》亦曰:「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在專制王朝,最容易對法律權威夠成傷害的往往是君王意志。貞觀初年,法律規定官員偽造資歷當處流放,但心血來潮的李世民專門下詔:「若不自首,一旦查出,判處死罪」。後來有個心存僥倖的官吏被查出偽造資歷,李世民交由大理寺少卿戴胄審理,戴胄沒有遵守皇帝敕令判處死刑,僅僅依法判了流放,李世民勃然大怒,戴胄據理力爭:「敕者不過陛下出於一時之喜怒,法者乃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臣依法辦事也是為了讓陛下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李世民稱讚戴胄:「卿能執法,朕復何憂」!最終大唐皇帝欣然選擇了向法律低頭。

精兵簡政,吏治肅然。為了打造一個高效的政府,在中央,李世民除了延續既能分工合作又能監督制約的三省六部制,還特設政事堂,以利於合議問政,提高辦事效率。在地方,李世民下令合併州縣,裁撤冗員,既減輕了百姓負擔,又使十羊九牧人浮於事的現象得以銳減。為了打造一個廉潔的政府,李世民將全國劃為十道,並派黜陟大使巡察考察風評,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皆懼。貞觀一朝吏治相對清明,很少出現貪腐大案。為了打造一個愛民為民政府,李世民親自選派德才兼備的都督、刺史等充任地方,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之上,並以此為據予以獎懲升降。

明德慎刑,用法寬簡。古之君王馭萬民者,二柄也,一曰:教化,二曰:刑殺。向來以「仁政」標榜的儒家倡導先教而後誅,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李世民繼續秉承儒家傳統,復興文教,明德慎刑,廣施好生之德,初繼皇位便與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陳叔達等大臣商討廢除死罪五十條事宜,從死刑改從斷右趾,復念其痛,又改為加役流三千里,而且執行死刑也有原來「三複奏」改為「五復奏」。貞觀四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整個社會風清氣正,河清海晏,夜不閉戶,道不拾遺。

開明開放,包容海涵。在一個有著重農抑商傳統的國度,李世民顯得格外開明,非但不排斥傳統工商業,而且敞開國門,鼓勵國際交往和貿易,首都長安隨處可見來自日本、印度、波斯,甚至歐洲、非洲等國家的商人、僧侶、留學生、外交使團,出現了「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況。在處理民族關係方面,被譽為「天可汗」的李世民豪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貞觀四年,唐朝滅東突厥汗國,善待被俘的頡利可汗,而且順其土俗,全其部落,如此廣宏大量之舉得到了全天下的普遍認可。李世民還以和親方式加強與吐蕃等少數民族紐帶聯絡。開明友善的民族關係政策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排斥隔閡,極大地增強了各民族之間的血肉融合。

不得不佩服李世民反擊突厥的氣魄膽量,不得不佩服李世民縱橫捭闔的戰略眼光,不得不佩服李世民化敵為友的胸襟氣量,不得不佩服李世民從諫如流的寬宏雅量,不得不佩服李世民海納百川的包容開放,不得不佩服李世民宏圖偉業的燦爛輝煌……如果功成名就之後仍能一如既往,那麼締造盛世大唐的李世民無疑將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完美帝王。


推薦閱讀:

原創傳統山水畫 劉武宏
【轉載】【原創】詩續詞
[原創]梅雪有夢,一夢千年-短篇精粹-
原創 | 此生有你,不虛此行。
迪拜寬幅【原創攝影】

TAG:原創 | 救贖 | 唐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