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般涅槃经》略释【24--33卷】

《大般涅槃经》略释--净慧法师讲【24--33卷】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四】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二十二之六】  

  

複次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具足成就第九功德。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初發五事悉得成就。何等為五。一者信。二者直心。三者戒。四者親近善友。五者多聞。】  

佛说,菩萨受持此经能圆满成就第九种功德。菩萨受持此经,修般涅槃,要成就五事;一是信;二是直心;三是戒;四是亲近善知识;五是多闻。  

  

雲何為信。菩薩摩訶薩信于三寶施有果報。信於二諦一乘之道更無異趣。為諸眾生速得解脫。諸佛菩薩分別為三。信第一義諦。信善方便。是名為信。如是信者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一切眾生所不能壞。因是信故得聖人性。修行佈施若多若少。悉得近於大般涅槃不墮生死。戒聞智慧亦複如是。是名為信。雖有是信而亦不見。是為菩薩修大涅槃成就初事。】  

;坚信有出世间之法,坚信善行方便,信是道源功德母。有信之人才能修戒定慧,才能修布施等六度万行,才能证得圣性而解脱生死烦恼。  

  

雲何直心。菩薩摩訶薩于諸眾生作質直心。一切眾生若遇因緣則生諂曲。菩薩不爾。何以故。善解諸法悉因緣故。菩薩摩訶薩雖見眾生諸惡過咎終不說之。何以故。恐生煩惱。若生煩惱則墮惡趣。如是菩薩若見眾生有少善事則讚歎之。雲何為善。所謂佛性。贊佛性故令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直心;直心是道,是直心说证悟,直心不生邪曲。但直心与善巧方便要结合起来运用,该直心时直心,该善巧时善巧,遇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善巧不碍直心,直心运用善巧,才能达到弘法利生的最佳效果。  

;是根据众生五欲三毒习气而说戒,离戒修而无道,戒修才能圆成道果。  

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是超凡入圣的引路人;离开善知识引领是盲修瞎练,难成道果。  

多闻;多听闻佛法,多听闻善知识教导;多闻可以千劫疑问一刻解,一语破凡见圣天。自以为是真愚蠢,轻法慢教最迷顽。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摩訶薩讚歎佛性。令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義不然。何以故。如來初開涅槃經時。說有三種。一者若有病人得良醫藥及瞻病者病則易差。如其不得則不可愈。二者若得不得悉不可差。三者若得不得悉皆可差。一切眾生亦複如是。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妙法。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其不遇則不能發。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二者雖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妙法亦不能發。若其不遇亦不能發。謂一闡提。三者若遇不遇一切悉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菩薩。若言遇與不遇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如來今者雲何說言。因贊佛性令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世尊。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妙法及以不遇。悉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知是義亦複不然。何以故。如是之人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一闡提輩以佛性故。若聞不聞悉亦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世尊。如佛所說。何等名為一闡提耶。謂斷善根。如是之義亦複不然。何以故。不斷佛性故。如是佛性理不可斷。雲何佛說斷諸善根。如佛往昔說十二部經。善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常者不斷。無常者斷。無常可斷故墮地獄。常不可斷何故不遮。佛性不斷非一闡提。如來何故作如是說言一闡提。世尊若因佛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故如來廣為眾生說十二部經。世尊。譬如四河出阿耨達池。若有天人諸佛世尊。說言是河不入大海當還本源無有是處。菩提之心亦複如是。有佛性者。若聞不聞。若戒非戒。若施非施。若修不修。若智非智。悉皆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如優陀延山日從中出至於正南。日若念言我不至西還東方者。無有是處。佛性亦爾。若不聞不戒不施不修不智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無有是處。世尊。諸佛如來說因果性非有非無。如是之義是亦不然。何以故。如其乳中無酪性者則無有酪。尼拘陀子無五丈者。則不能生五丈之質。若佛性中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樹者。雲何能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樹。以是義故。所說因果非有非無。如是之義雲何相應。】  

这时,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也是佛性不断,佛性中自然有无上正等正觉,也应该自然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呀?佛怎么还说要众生听闻佛法,受善知识教,三皈五戒十善业等持戒修行呢?  

  

爾時世尊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世有二人。甚為稀有如優曇花。一者不行惡法。二者有罪能悔。如是之人甚為稀有。複有二人。一者作恩。二者念恩。複有二人。一者咨受新法。二者溫故不忘。複有二人。一者造新。二者修故。複有二人。一樂聞法。二樂說法。複有二人。一善問難。二善能答。善問難者汝身是也。善能答者謂如來也。善男子。因是善問即得轉於無上法輪。能枯十二因緣大樹。能度無邊生死大河。能與魔王波旬共戰。能摧波旬所立勝幢。】  

佛说,世上有两种人很稀有;一是不行恶法;二是有罪能悔。又有两种人很可贵;一是作恩;二是念恩。又有两种人很难得;一是咨受新法;二是温故不忘;如世间的学习新知识,不忘旧学问。又有两种人更稀有;一是造新;二是修故;即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创新。又有两种人更可贵;一是乐闻法;二是乐说法。又有两种人更难得;一是善于提出问题;二是又善于解答问题。  

在世间修行,以人身为本,人身以心为本,身心依法依戒为本,依法依戒修行又以证悟为本。  

  

善男子。如我先說。三種病人值遇良醫瞻病好藥。及以不遇病悉得差。是義雲何。若得不得謂定壽命。所以者何。是人已於無量世中修三種善。謂上中下。以修如是三種善故得定壽命。如郁單越人壽命千年。有遇病者若得良醫好藥瞻病。及以不得悉皆得差。何以故。得定命故。善男子。如我所說。若有病人得遇良醫好藥瞻病病得除差。若不遇者則不得差。是義雲何。善男子。如是之人壽命不定。命雖不盡有九因緣能夭其壽。何等為九。一者知食不安而反食之。二者多食。三者宿食未消而複更食。四者大小便利不隨時節。五者病時不隨醫教。六者不隨瞻病教敕。七者強耐不吐。八者夜行。以夜行故惡鬼打之。九者房室過差。以是緣故。我說病者若遇醫藥病則可差。若不遇者則不可愈。善男子。如我先說。若遇不遇俱不差者。是義雲何。有人命盡若遇不遇悉不可差。何以故。以命盡故。以是義故我說病人若遇醫藥及以不遇悉不得差。】  

佛接着说,如病人遇良医有良药,其病可医;是比喻有缘众生能值遇佛和佛法住世,生死烦恼之病可以断除。如不遇良医和有良药者,是比喻与佛和佛法无缘,生死烦恼之病不能断除。如病人不得医;比喻一阐提,不信佛和佛法。不遇者和不得医这两种人,往昔也修过善,才得寿命。但寿命不定,受九种情况影响;一是吃不该吃的食物;二是嘴不离零食;三是消化不良还多吃;四是大小便不正常;五是有病不听医嘱;六是不接受护理;七是有病不治硬挺;八是传染病;九是纵欲。这九种因缘是由业习而来。  

  

眾生亦爾。發菩提心者若遇善友諸佛菩薩咨受深法。若不遇之皆悉當成。何以故。以其能發菩提心故。如郁單越人得定壽命。如我所說。從須陀洹至辟支佛。若聞善友諸佛菩薩所說深法。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不值遇諸佛菩薩聞說深法。則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不定命以九因緣命則中夭。如彼病人值遇醫藥病則得差。若不遇者病則不差。是故我說遇佛菩薩聞說深法則能發心。若不值遇則不能發。如我先說。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深法。若不值遇俱不能發。是義雲何。善男子。一闡提輩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深法及以不遇。俱不得離一闡提心。何以故。斷善法故。一闡提輩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若能發於菩提之心。則不復名一闡提也。善男子。以何緣故。說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闡提輩實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命盡者雖遇良醫好藥瞻病不能得差。何以故。以命盡故。】  

佛接着说,从一果罗汉至辟支佛,若有缘值遇听受佛、菩萨所说深法,则能发菩提心。也如病人遇良医也有良药。若无缘值遇佛菩萨,又没有听闻到佛、菩萨所说深法,则不能发菩提心,也如不遇者和不得医。众生自然具有佛性,但不能自然成就;佛性既被无明覆蔽,又被业习牵引,不具足成就的功德。一阐提人值佛或听闻佛、菩萨所说深法,与不值佛或不听闻佛、菩萨所说深法都一样;虽有佛性而无信根,都不能发菩提心。一阐提可以理解为信不具,修善方便不具,佛念不具,智慧不具,善不具等。  

  

善男子。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不具信故名一闡提。佛性非信。眾生非具。以不具故雲何可斷。一闡名善方便。提名不具。修善方便不具足故名一闡提。佛性非是修善方便。眾生非具。以不具故雲何可斷。一闡名進。提名不具。進不具故名一闡提。佛性非進眾生非具。以不具故雲何可斷。一闡名念。提名不具。念不具故名一闡提。佛性非念眾生非具。以不具故雲何可斷。一闡名定。提名不具。定不具故名一闡提。佛性非定眾生非具。以不具故雲何可斷。一闡名慧。提名不具。慧不具故名一闡提。佛性非慧眾生非具。以不具故雲何可斷。一闡名無常善。提名不具。以無常善不具足故名一闡提。佛性非無常非善非不善。何以故。善法要從方便而得。而是佛性非方便得。是故非善。何故複名非不善耶。能得善果故。善果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善法者生已得故。而是佛性非生已得。是故非善。以斷生得諸善法故名一闡提。善男子。如汝所言。若一闡提有佛性者。雲何不遮地獄之罪。善男子。一闡提中無有佛性。善男子。譬如有王聞箜篌音。其聲清妙心即耽著。喜樂愛念情無舍離。即告大臣如是妙音從何處出。大臣答言。如是妙音從箜篌出。王複語言。持是聲來。爾時大臣即持箜篌置於王前。而作是言。大王當知。此即是聲。王語箜篌。出聲出聲。而是箜篌聲亦不出。爾時大王即斷其弦聲亦不出。取其皮木悉皆折裂。推求其聲了不能得。爾時大王即嗔大臣。雲何乃作如是妄語。大臣白王。夫取聲者法不如是。應以眾緣善巧方便聲乃出耳。眾生佛性亦複如是無有住處。以善方便故得可見。以可見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闡提輩不見佛性。雲何能遮三惡道罪。善男子。若一闡提信有佛性。當知是人不至三趣。是亦不名一闡提也。以不自信有佛性故即墮三趣。墮三趣故名一闡提。善男子。如汝所說。若乳無酪性不應出酪。尼拘陀子無五丈性。則不應有五丈之質。愚癡之人作如是說。智者終不發如是言。何以故。以無性故。善男子。如其乳中有酪性者。不應複假眾緣力也。善男子。如水乳雜臥至一月終不成酪。若以一渧頗求樹汁。投之于中即便成酪。若本有酪何故待緣。眾生佛性亦複如是。假眾緣故則便可見。假眾緣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待眾緣然後成者即是無性。以無性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常贊人善不訟彼缺。名質直心。複次善男子。雲何菩薩質直心耶。菩薩摩訶薩常不犯惡。設有過失即時懺悔。于師同學終不覆藏。慚愧自責不敢複作。於輕罪中生極重想。若人詰問答言實犯。複問是罪為好不好。答言。不好。複問。是罪為善不善。答言。不善。複問。是罪是善果耶不善果耶。答言。是罪實非善果。又問。是罪誰之所造。將非諸佛法僧所作。答言。非佛法僧我所作也。乃是煩惱之所構集。以直心故信有佛性。信佛性故則不得名一闡提也。以直心故名佛弟子。若受眾生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種各千萬不足為多。是名菩薩質直心也雲何菩薩修治于戒。菩薩摩訶薩受持禁戒。不為生天不為恐怖。乃至不受狗戒雞戒牛戒雉戒。不作破戒。不作缺戒。不作瑕戒不作雜戒。不作聲聞戒。受持菩薩摩訶薩戒屍羅波羅蜜戒。得具足戒不生憍慢。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具第三戒雲何菩薩親近善友。菩薩摩訶薩常為眾生說於善道不說惡道。說於惡道非善果報。善男子。我身即是一切眾生真善知識。是故能斷富伽羅婆羅門所有邪見。善男子。若有眾生親近我者。雖有應生地獄因緣即得生天。如須那刹多等應墮地獄。以見我故即得斷除地獄因緣生於色天。雖有舍利弗目犍連等。不名眾生真善知識。何以故生一闡提心因緣故。善男子。我昔住于波羅[*]國時。舍利弗教二弟子。一觀白骨。一令數息。經歷多年皆不得定。以是因緣即生邪見。言無涅槃無漏之法。若其有者我應得之。何以故。我能善持所受戒故。我于爾時見是比丘生此邪心。喚舍利弗而呵嘖之。汝不善教。雲何乃為是二弟子顛倒說法。汝二弟子其性各異。一主浣衣。一是金師。金師之子應教數息浣衣之人應教骨觀。以汝錯教令是二人生於惡邪。我于爾時為是二人如應說法。二人聞已得阿羅漢果。是故我為一切眾生真善知識。非舍利弗目犍連等。若使眾生有極重結得遇我者。我以方便即為斷之。如我弟難陀有極重欲。我以種種善巧方便而為除斷。鴦掘魔羅有重嗔恚。以見我故嗔恚即斷。阿闍世王有重愚癡。以見我故癡心即滅。如婆熙伽長者。于無量劫積集成就極重煩惱。以見我故即便斷滅。設有弊惡廝下之人。親近于我作弟子者。以是因緣。一切人天恭敬愛念。屍利毱多邪見熾盛。因見我故邪見即滅。因見我故斷地獄因作生天緣。如氣噓旃陀羅。命垂終時。因見我故還得壽命。如憍屍迦。狂心錯亂。因見我故還得本心。如瘦瞿曇彌。屠家之子。常作惡業。以見我故即便舍離。如闡提比丘。因見我故寧捨身命不毀禁戒。如草系比丘。以是義故。阿難比丘說半梵行名善知識。我言不爾。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識。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具足第四親善知識雲何菩薩具足多聞。菩薩摩訶薩為大涅槃十二部經書寫讀誦分別解說。是名菩薩具足多聞。除十一部唯毗佛略。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亦名菩薩具足多聞。除十二部經。若能受持是大涅槃微妙經典。書寫讀誦分別解說。是名菩薩具足多聞。除是經典具足全體。若能受持一四句偈。複除是偈若能受持如來常住性無變易。是名菩薩具足多聞。複除是事。若知如來常不說法。亦名菩薩具足多聞。何以故。法無性故。如來雖說一切諸法常無所說。是名菩薩修大涅槃成就第五具足多聞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大涅槃具足成就如是五事。難作能作。難忍能忍。難施能施。雲何菩薩難作能作。若聞有人食一胡麻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信是語故乃至無量阿僧祇劫常食一麻若聞入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于無量劫在阿鼻獄入熾火聚。是名菩薩難作能作。雲何菩薩難忍能忍。若聞受苦手杖刀石斫打因緣得大涅槃。即于無量阿僧祇劫。身具受之不以為苦。是名菩薩難忍能忍。雲何菩薩難施能施。若聞能以國城妻子頭目髓腦惠施于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于無量阿僧祇劫。以其所有國城妻子頭目髓腦惠施於人。是名菩薩難施能施。菩薩雖複難作能作。終不念言是我所作。難施能施亦複如是。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愛之甚重。以好衣裳上妙甘膳。隨時將養令無所乏。設令其子于父母所起輕慢心惡口罵辱。父母愛故不生嗔恨。亦不念言我與是兒衣服飲食。菩薩摩訶薩亦複如是。視諸眾生猶如一子。若子遇病父母亦病。為求醫藥勤加救療。病既差已終不生念。我為是兒療治病苦。菩薩亦爾。見諸眾生遇煩惱病。生愛念心而為說法。以聞法故諸煩惱斷。煩惱斷已終不念言。我為眾生斷諸煩惱。若生此念終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作是念。無一眾生我為說法令斷煩惱。菩薩摩訶薩于諸眾生不嗔不喜。何以故。善能修習空三昧故。菩薩若修空三昧者。當於誰所生嗔生喜。善男子。譬如山林猛火所焚若人斫伐或為水漂。而是林木當於誰所生嗔生喜。菩薩摩訶薩亦複如是。于諸眾生無嗔無喜。何以故。修空三昧故。】  

佛接着说,由此,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不能挡住作诸恶落入地狱,不能挡住作诸恶入三恶道。菩萨经常赞叹人的善处,不说人的短处;经常作善事,不作恶事;若有过失,及时忏悔,不隐瞒自己的过失;对小轻罪生大重罪想而不去做;如有质问,保持默然不语,争辩为有过失等,是菩萨所修直心。菩萨以直心,信有佛性,是佛弟子。以直心因缘,得菩萨彼岸,具足三戒。菩萨亲近善友是,为众生经常赞叹善道,不说恶道;若说恶道,必须说明不是善报。菩萨知佛是一切众生的真善知识,如有众生能听闻佛为其说法,能断所有邪见;如有众生能见到佛并听闻佛为其说法,能断应堕地狱因缘,得生人天;如有人能得佛亲传法门修行,一定证果;如贪欲心重的人能见到佛,能得以方便而为除之;如嗔恚心重的人能见到佛,能得以智慧而为断之;如愚痴心重的人能见到佛,能得以智慧语而为灭之;如极恶之人能见到佛,能以善法因缘受人天敬念;如病重之人能见到佛,能以福寿因而得健康;如作恶事业之人能见到佛,能以慈悲因缘得以舍离或改为作善事业等。菩萨具足多闻是,能读诵、受持、解说佛说十二部经微妙章句,知佛常住,知法无定法。菩萨难作能作,难忍能忍,难施能施,而为众生说法,断除众生无量烦恼。在菩萨心里,又不生一念我为众生说法,我为众生断除烦恼。因为菩萨修空、无相、无作三昧,于诸众生不嗔不喜。所以,无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一切諸法性自空耶。空空故空。若性自空者。不應修空然後見空。雲何如來言以修空而見空耶。若性自不空。雖複修空不能令空。】  

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一切诸法,来自性空,那就不应该再去修空啊?若性不空,虽然修空也不能得空啊?  

这里是把自性本空与自性不空相对应提出问题。  

  

善男子。一切諸法性本自空。何以故。一切法性不可得故。善男子。色性不可得。雲何色性。色性者非地水火風。不離地水火風。非青黃赤白不離青黃赤白。非有非無。雲何當言色有自性。以性不可得故說為空。一切諸法亦複如是。以相似相續故。凡夫見已說言諸法性不空寂。菩薩摩訶薩具足五事。是故見法性本空寂。善男子。若有沙門及婆羅門。見一切法性不空者。當知是人非是沙門非婆羅門。不得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入於大般涅槃。不得現見諸佛菩薩。是魔眷屬。善男子。一切諸法性本自空。亦因菩薩修習空故見諸法空。善男子。如一切法性無常故滅能滅之。若非無常滅不能滅。有為之法有生相故生能生之。有滅相故滅能滅之。一切諸法有苦相故苦能令苦。善男子。如鹽性醎能醎異物。石蜜性甘能甘異物。苦酒性酢能酢異物。姜本性辛能辛異物。呵梨勒苦能苦異物。庵羅果淡能淡異物。毒性能害令異物害。甘露之性令人不死。若合異物亦能不死。菩薩修空亦複如是。以修空故見一切法性皆空寂。】  

佛说,一切诸法,来自性空;若不见空性,必落入诸有,又色相相续,不得入般涅槃,不得见诸佛、菩萨。  

众生自性虽空,但被无明覆蔽,性空而不显,随心识诸缘转为诸有。修空是恢复自性本空,并不是新生自性本空。一切诸法,来自佛性真空中的妙有;是真空而不空,佛也不须再修空。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複作是言。世尊。若鹽能令非醎作醎。修空三昧若如是者。當知是定非善非妙其性顛倒。若空三昧唯見空者。空是無法為何所見  

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空是无法,那修空三昧,又能见到什么呢?  

  

善男子。是空三昧見不空法能令空寂然非顛倒。如鹽非醎作醎。是空三昧亦複如是不空作空。善男子。貪是有性非是空性。貪若是空眾生不應以是因緣墮於地獄。若墮地獄雲何貪性當是空耶。善男子。色性是有。何等色性所謂顛倒。以顛倒故眾生生貪。若是色性非顛倒者。雲何能令眾生生貪。以生貪故當知色性非不是有。以是義故。修空三昧非顛倒也。善男子。一切凡夫若見女人即生女相。菩薩不爾。雖見女人不生女相。以不生相貪則不生。貪不生故非顛倒也。以世間人見有女故。菩薩隨說言有女人。若見男時說言是女。則是顛倒。是故我為闍提說言。汝婆羅門。若以晝為夜是即顛倒。以夜為晝是亦顛倒。晝為晝相夜為夜相。雲何顛倒。善男子。一切菩薩住九地者見法有性。以是見故不見佛性。若見佛性則不復見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見法性。以不見故則見佛性。諸佛菩薩有二種說。一者有性。二者無性。為眾生故說有法性。為諸賢聖說無法性。為不空者見法空故。修空三昧令得見空。無法性者亦修空故空。以是義故修空見空。善男子。汝言見空空是無法為何見者。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薩摩訶薩實無所見。無所見者即無所有。無所有者即一切法。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於一切法悉無所見。若有見者不見佛性。不能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入於大般涅槃。是故菩薩見一切法性無所有。善男子。菩薩不但因見三昧而見空也。般若波羅蜜亦空。禪波羅蜜亦空。毗梨耶波羅蜜亦空。羼提波羅蜜亦空。屍波羅蜜亦空。檀波羅蜜亦空。色亦空眼亦空識亦空。如來亦空。大般涅槃亦空。是故菩薩見一切法皆悉是空。是故我在迦毗羅城告阿難言。汝莫愁惱悲泣啼哭。阿難即言。如來世尊我今親屬悉皆殄滅。雲何當得不悲泣耶。如來與我俱生此城。俱同釋種親戚眷屬。雲何如來獨不愁惱光顏更顯。善男子。我複告言。阿難。汝見迦毗真實是有。我見空寂悉無所有。汝見釋種悉是親戚。我修空故悉無所見。以是因緣汝生愁苦。我身容顏益更光顯。諸佛菩薩修習如是空三昧故不生愁惱。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成就具足第九功德。】  

佛说,修空三昧,见不空法。贪是有性,不是空性。色性颠倒,众生生贪。  

这里佛说见不空法是,菩萨空中存妙有;一是有性;二是有乐;三是有常。在世间法,众生有色身,身心有业习为贪性;众生没有修空,不能将色身业习空掉;才颠倒生心为贪。众生在世间有法性,诸菩萨出世间无法性,修空见空中妙有。在世间菩萨必修六度万行,证得出世间智慧后,出世间无六度万行;如阿难见亲属离世愁恼啼哭,而佛不但无愁苦,容颜更好,是佛证空寂,不见亲属,已得法忍。  

  

善男子。雲何菩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具足最後第十功德。善男子。菩薩修習三十七品。入大涅槃常樂我淨。為諸眾生分別解說大涅槃經顯示佛性。若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信是語者。悉得入於大般涅槃。若不信者輪回生死。】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能圆满成就第十种功德。菩萨为众生解说此经,显示佛性,从一果罗汉以上证圣位之人,都能信受,发菩提心而得入般涅槃。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世尊。何等眾生於是經中不生恭敬。】  

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样的众生于此经不生恭敬心呢?  

  

善男子。我涅槃後有聲聞弟子。愚癡破戒憙生鬥諍。舍十二部經讀誦種種外道典籍文頌手筆。受畜一切不淨之物。言是佛聽。如是之人以好栴檀貿易凡木。以金易鍮石。銀易白鑞。絹易氀褐。以甘露味易於惡毒。雲何栴檀貿易凡木。如我弟子為供養故。向諸白衣演說經法。白衣情逸不喜聽聞。白衣處高比丘在下。兼以種種肴膳飲食而供給之猶不肯聽。是名栴檀貿易凡木。雲何以金貿易鍮石。鍮石譬色聲香味觸。金以譬戒我諸弟子以色因緣破所受戒。是名以金貿易鍮石。雲何以銀易於白鑞。銀譬十善。鑞譬十惡。我諸弟子放舍十善行十惡法。是名以銀貿易白鑞。雲何以絹貿易氀褐。氀褐以譬無慚無愧。絹譬慚愧。我諸弟子放舍慚愧習無慚愧。是名以絹貿易氀褐。雲何甘露貿易毒藥。毒藥以譬種種利養。甘露以譬諸無漏法。我諸弟子為利養故。向諸白衣若自舉贊言得無漏。是名甘露貿易毒藥。以如是等惡比丘故。是大涅槃微妙經典。廣行流布于閻浮提。當是之時有諸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是經廣說流布。當為如是諸惡比丘之所殺害。是惡比丘相與聚會共立嚴制。若有受持大涅槃經書寫讀誦分別說者。一切不得共住共坐談論語言。何以故。涅槃經者非佛所說邪見所造。邪見之人即是六師。六師所說非佛經典。所以者何。一切諸佛悉說諸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若言諸法常樂我淨。雲何當是佛所說經。諸佛菩薩聽諸比丘畜種種物。六師所說不聽弟子畜一切物。如是之義。雲何當是佛之所說。諸佛菩薩不制弟子斷牛五味及以食肉。六師不聽食五種鹽五種牛味及以脂血。若斷是者雲何當是佛之正典。諸佛菩薩演說三乘。而是經中純說一乘。謂大涅槃。如此之言雲何當是佛之正典。諸佛畢竟入於涅槃。是經言佛常樂我淨不入涅槃。是經不在十二部數。即是魔說非是佛說。善男子。如是之人雖我弟子。不能信順是涅槃經。善男子。當爾之時若有眾生。信此經典乃至半句。當知是人真我弟子。因如是信即見佛性入於涅槃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來今日善能開示大涅槃經。世尊。我因是事即得悟解大涅槃經一句半句以解一句至半句故見少佛性。如佛所說。我亦當得入大涅槃。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具足成就第十功德。】  

佛说,佛入般涅槃后,有一些声闻弟子不修无证,不诵佛经,不闻佛法,而导致愚痴破戒,喜欢斗争和外道典籍,受畜一切不净之财,贪求供养,攀缘权贵等;放舍十善,行十恶法,无惭无愧。若见有人受持、读诵、讲解、流通此经,当被这些恶比丘杀害;还有,这些恶比丘还开会立下制度,攻击、排斥受持此经之人;还攻击此经是伪经,是外道邪见经,是魔说经等。这样的人不能信受此经,对此经不生恭敬心。那时如有众生信敬此经乃至半句,要知这样的人为佛弟子。如信修行,能得见佛性。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五】  

【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一】  

  

爾時佛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若疑有佛無佛有法無法有僧無僧有苦無苦有集無集有滅無滅有道無道有實無實有我無我有樂無樂有淨無淨有常無常有乘無乘有性無性有眾生無眾生有有無有有真無真有因無因有果無果有作無作有業無業有報無報者。今恣汝問。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我實不見若天若人若魔若梵若沙門若婆羅門有來問我不能答者。】  

佛说,谁还怀疑有佛无佛,有法无法,有僧无僧,有无因果等,现在都可问。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師子吼。即從座起斂容整服前禮佛足。長跪叉手白佛言。世尊。我適欲問。如來大慈複垂聽許。】  

这时,师子吼菩萨说,请佛慈悲,我有些疑问。  

  

爾時佛告諸大眾言。諸善男子。汝等今當於是菩薩深生恭敬尊重讚歎。應以種種香花伎樂瓔珞幡蓋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房舍殿堂而供養之迎來送去。所以者何。是人已于過去諸佛深種善根福德成就。是故今於我前欲師子吼。善男子。如師子王自知身力牙爪鋒鋩四足據地安住岩穴振尾出聲。若有能具如是諸相當知是則能師子吼。真師子王晨朝出穴頻申欠呿。四向顧望發聲震吼。為十一事。何等十一。一為欲壞實非師子詐作師子故。二為欲試自身力故。三為欲令住處淨故。四為諸子知處所故。五為群輩無怖心故。六為眠者得覺悟故。七為一切放逸諸獸不放逸故。八為諸獸來依附故。九為欲調諸香象故。十為教告諸子息故。十一為欲莊嚴自眷屬故。一切禽獸聞師子吼。水性之屬潛沒深淵。陸行之類藏伏窟穴。飛者墮落。諸大香象怖走失糞。諸善男子。如彼野幹雖逐師子至於百年。終不能作師子吼也。若師子子始滿三年則能哮吼如師子王。善男子。如來正覺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羅蜜滿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為尾。安住四禪清淨窟宅。為諸眾生而師子吼。摧破魔軍示眾十力。開佛行處為諸邪見作歸依所。安撫生死怖畏之眾。覺悟無明睡眠眾生。行惡法者為作悔心。開示邪見一切眾生。令知六師非師子吼故。破富蘭那等憍慢心故。為令二乘生悔心故。為教五住諸菩薩等生大力心故。為令正見四部之眾於彼邪見四部徒眾不生怖畏故從聖行梵行天行窟宅頻申而出。為欲令彼諸眾生等破憍慢故。欠呿為令諸眾生等生善法故。四向顧望為令眾生得四無礙故。四足據地為令眾生具足安住屍波羅蜜故。故師子吼。師子吼者名決定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善男子。聲聞緣覺雖複隨逐如來世尊無量百千阿僧祇劫。而亦不能作師子吼。十住菩薩若能修行是三行處。當知是則能師子吼。諸善男子。是師子吼菩薩摩訶薩。今欲如是大師子吼。是故汝等應當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爾時世尊告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汝若欲問今可隨意。】  

佛说,你先等一等,待我向法会介绍一下这位师子吼菩萨。大众应对这位师子吼菩萨深生恭敬,尊重供养。因为,这位菩萨已于过去诸佛所深种善根,福德成就。所以,今日欲师子吼。师子吼发声如雷震,有十一种作用;一欲坏其它动物;二欲试身力;三欲让住处清净;四欲让诸子知住处;五为群兽畏惧;六为熟睡方觉醒;七为诸兽不敢放逸;八为诸兽前来依附;九欲调伏大象;十为教诸子女休息;十一欲庄严同类。佛正觉智慧如师子吼,能摧破魔障,为邪见之人作皈依处,安抚畏惧生死众生,觉悟沉迷众生,让行恶之人醒悟,破外道六师的骄慢心,让声闻、缘觉之人发菩提心,让菩萨生大力心等。  

师子吼,可以理解为决定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常住,无有变易。声闻、缘觉不能作师子吼,菩萨能师子吼。  

  

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雲何為佛性。以何義故名為佛性。何故複名常樂我淨。若一切眾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見一切眾生所有佛性。十住菩薩住何等法不了了見。佛住何等法而了了見。十住菩薩以何等眼不了了見。佛以何眼而了了見。】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佛性呢?怎么又称为常乐我净呢?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怎么不见呢?菩萨为什么不能了见佛性,唯佛能了了见呢?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若有人能為法咨啟。則為具足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性。亦複解知名為佛性。乃至能知十住菩薩以何眼見諸佛世尊以何眼見。師子吼菩薩言。世尊。雲何名為智慧莊嚴。雲何名為福德莊嚴。善男子。慧莊嚴者。謂從一地乃至十地。是名慧莊嚴。福德莊嚴者。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羅蜜。複次善男子。慧莊嚴者。所謂諸佛菩薩福德莊嚴者。謂聲聞緣覺九住菩薩。複次善男子。福德莊嚴者。有為有漏有有有果報有礙非常。是凡夫法。慧莊嚴者。無為無漏無有無果報無礙常住。善男子。汝今具足是二莊嚴。是故能問甚深妙義。我亦具足是二莊嚴能答是義。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世尊。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不應問一種二種。雲何世尊。說言能答一種二種。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一二種。一種二種者是凡夫相。佛言。善男子。若有菩薩。無二種莊嚴。則不能知一種二種。若有菩薩具二莊嚴。則能解知一種二種。若言諸法無一二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無一二雲何得說一切諸法無一無二。善男子。若言一二是凡夫相。是乃名為十住菩薩非凡夫也。何以故。一者名為涅槃。二者名為生死。何故一者名為涅槃。以其常故。何故二者名為生死。愛無明故。常涅槃者非凡夫相。生死二者亦非凡夫相。以是義故。具二莊嚴者能問能答。】  

佛说,能这样请法,一是有慧德之人;二是有福德之人。若菩萨能慧德、福德庄严,就觉知佛性。功德庄严是一地至十地菩萨所证;福德庄严是在世间修六度万行所得。功德庄严是诸佛、菩萨;福德庄严是声闻缘觉和新发意菩萨。福德庄严在世间有为、有漏、有报、有碍,不常住;功德庄严无为、无漏、无报、无碍,常住。  

菩萨若无功德庄严,就不能知慧德与福德是一又是二;菩萨若功德庄严,就能知慧德与福德既是二,又是一。  

  

善男子。汝問雲何為佛性者。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於我。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善男子不見中道者凡有三種。一定樂行。二定苦行。三者苦樂行。定樂行者。所謂菩薩摩訶薩憐湣一切諸眾生故。雖複處在阿鼻地獄如三禪樂。定苦行者。謂諸凡夫。苦樂行者。謂聲聞緣覺。聲聞緣覺行于苦樂作中道想。以是義故。雖有佛性而不能見。如汝所問。以何義故名佛性者。善男子。佛性者。即是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道種子。複次善男子。道有三種。謂下上中。下者梵天無常謬見是常。上者生死無常謬見是常。三寶是常橫計無常。何故名上。能得最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中者名第一義空。無常見無常。常見於常。第一義空不名為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為上。何以故。即是上故。諸佛菩薩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義故名為中道。複次善男子。生死本際凡有二種。一者無明。二者有愛。是二中間則有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為中。以是義故。中道之法名為佛性。是故佛性常樂我淨以諸眾生不能見故。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佛性實非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善男子。譬如貧人家有寶藏是人不見以不見故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有善知識而語之言。汝舍宅中有金寶藏。何故如是貧窮困苦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即以方便令彼得見。以得見故是人即得常樂我淨。佛性亦爾。眾生不見。以不見故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有善知識諸佛菩薩。以方便力種種教告令彼得見。以得見故眾生即得常樂我淨。複次善男子。眾生起見凡有二種。一者常見。二者斷見。如是二見不名中道。無常無斷乃名中道。無常無斷即是觀照十二緣智。如是觀智是名佛性。二乘之人雖觀因緣。猶亦不得名為佛性。佛性雖常以諸眾生無明覆故不能得見。又未能渡十二緣河。猶如兔馬。何以故。不見佛性故。善男子。是觀十二因緣智慧。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善男子。譬如胡苽名為熱病。何以故。能為熱病作因緣故。十二因緣亦複如是。善男子。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緣。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無上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無明為因諸行為果行因識果。以是義故。彼無明體亦因亦因因。識亦果亦果果。佛性亦爾。善男子。以是義故。十二因緣不出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善男子。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緣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為佛性。非因果故常恒無變。以是義故。我經中說十二因緣其義甚深。無知無見不可思惟。乃是諸佛菩薩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及。以何義故甚深甚深。眾生業行不常不斷而得果報。雖念念滅而無所失。雖無作者而有作業。雖無受者而有果報。受者雖滅果不敗亡。無有慮知和合而有。一切眾生雖與十二因緣共行而不見知。不見知故無有終始。十住菩薩唯見其終不見其始。諸佛世尊見始見終。以是義故。諸佛了了得見佛性。善男子。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善男子。如蠶作繭自生自死。一切眾生亦複如是。不見佛性故自造結業流轉生死。猶如拍毱。善男子。是故我于諸經中說。若有人見十二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善男子。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  

佛接着说,佛性为出世间智慧,也为无我中道。中道有三种行;一是定乐行;二是定苦行;三是苦乐行。定乐行是菩萨怜悯众生,虽处阿鼻地狱而身如三禅乐;定苦行是凡夫行于生死,苦乐行是声闻缘觉有苦有乐。佛性为诸佛中道种子。道分下上中三种道;下道是梵天无常,误为有常;上道是佛法僧三宝是常,误为无常;中道是出世间智慧,见无常是无常,见常是常。生死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无明召感;二是爱习牵引。两个方面中间,有生老病死苦。中道是既不著两边,又无两边,既是中间又无中间;能破两边的无明与爱习,又能破中间的生老病死苦。众生不觉中道,不知佛性,无常乐我净。能观十二因缘的智慧,是菩提种子,为佛性。能观十二因缘的因中因、果中果的智慧,实际是把业力召感到这个世界的程序秘密告知众生,也是把因果循环的规律程序化。这种智慧只有出世间才能证得,只有证得出世间智慧的佛,才能示现给众生;包含佛所说诸法,都是众生逃离三界火宅的方法,而众生愚迷不知,声闻、缘觉少智不觉。唯诸菩萨明了此义,在世间实修实戒,实证实悟,给众生作示范。  

可是在世间,众生还笑这样的人傻,这样的人愚,太可笑了。真所谓,愚见智人傻掉牙,智人面傻心不傻,愚人心傻面不傻,圣人装疯又卖傻。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佛與佛性無差別者。一切眾生何用修道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是義不然。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善男子。譬如有人噁心害母害已生悔。二業雖善是人故名地獄人也。何以故。是人定當墮地獄故。是人雖無地獄陰界諸入。猶故得名為地獄人。善男子。是故我于諸經中說若見有人修行善者名見天人。修行惡者名見地獄。何以故。定受報故。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是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種。一未來有。二現在有。三過去有。一切眾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問言汝有酥耶。答言我有酪實非酥。以巧方便定當得故。故言有酥。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善男子。畢竟有二種。一者莊嚴畢竟。二者究竟畢竟。一者世間畢竟。二者出世畢竟。莊嚴畢竟者六波羅蜜。究竟畢竟者一切眾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悉有一乘。以無明覆故不能得見。善男子。如郁單曰三十三天果報覆故此間眾生不能得見。佛性亦爾。諸結覆故眾生不見複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嚴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諸佛之母。以首楞嚴三昧力故。而令諸佛常樂我淨。一切眾生悉有首楞嚴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見。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首楞嚴三昧者有五種名。一者首楞嚴三昧。二者般若波羅蜜。三者金剛三昧。四者師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隨其所作處處得名。善男子。如一三昧得種種名。如禪名四禪。根名定根。力名定力。覺名定覺。正名正定。八大人覺名為定覺。首楞嚴定亦複如是。善男子。一切眾生具足三定。謂上中下。上者謂佛性也。以是故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中者一切眾生具足初禪。有因緣時則能修習。若無因緣則不能修。因緣二種。一謂火災。二謂破欲界結。以是故言一切眾生悉具中定。下定者十大地中心數定也。以是故言一切眾生悉具下定。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能得見。十住菩薩雖見一乘。不知如來是常住法。以是故言十住菩薩雖見佛性而不明了。善男子。首楞者名一切畢竟。嚴者名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以是故言首楞嚴定名為佛性善男子。我于一時住尼連禪河。告阿難言。我今欲洗。汝可取衣及以澡豆。我既入水。一切飛鳥水陸之屬悉來觀我。爾時複有五百梵志來在河邊。因到我所各相謂言。雲何而得金剛之身。若使瞿曇不說斷見。我當從其啟受齋法。善男子。我于爾時以他心智。知是梵志心之所念。告梵志言。雲何謂我說於斷見。彼梵志言。瞿曇。先于處處經中說諸眾。生悉有無我。既言無我。雲何而言非斷見耶。若無我者。持戒者誰破戒者誰。佛言。我亦不說一切眾生悉有無我。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性者豈非我耶。以是義故我不說斷。一切眾生不見佛性故。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如是則名說斷見也。時諸梵志聞說佛性即是我故。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尋時出家修菩提道。一切飛鳥水陸之屬。亦發無上菩提之心。既發心已尋得捨身。善男子。是佛性者實非我也。為眾生故說名為我。善男子。如來有因緣故說無我為我。真實無我。雖作是說無有虛妄。善男子。有因緣故說我為無我。而實有我。為世界故。雖說無我而無虛妄。佛性無我如來說我。以是常故。如來是我而說無我。得自在故。】  

佛接着说,修善生天,行恶堕地狱。众生皆有佛性,修行一定能成佛,只是修与不修而已。佛于此经而说偈语,“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这里的有分三种;一是未来有;二是现在有;三是过去有。未来有是一切众生未来世能见佛性证菩提;现在有是一切众生现在都有无法解决的烦恼,今无清净心;过去有是过去世有烦恼已断,现在得见佛性。佛说一阐提有佛性而无善法;凡夫有佛性而不行善法;声闻、缘觉自行善法而不觉他人也行善法,得入涅槃而不见佛性;菩萨行人有出世间的智慧行世间法,用出世间的智慧说世间法,示范给众生只有行世间法,从禅定入手至菩萨种种三昧,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地证得出世间智慧,把自己的佛性解脱出来,又带领众生从三界中把佛性解脱出来。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金剛力士者。以何義故。一切眾生不能得見。】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一切众生不能见呢?  

  

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雖有青黃赤白之異長短質像盲者不見。雖複不見。亦不得言無青黃赤白長短質像。何以故盲雖不見。有目見故。佛性亦爾。一切眾生雖不能見。十住菩薩見少分故。如來全見。十住菩薩所見佛性如夜見色。如來所見如晝見色。善男子。譬如瞎者見色不了。有善良醫而為治目以藥力故得了了見。十住菩薩亦複如是。雖見佛性不能明瞭。以首楞嚴三昧力故能得明瞭。善男子。若有人見一切諸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見非一切法亦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如是之人不見佛性。一切者名為生死。非一切者名為三寶。聲聞緣覺見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非一切法亦見無常無我無樂無淨。以是義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見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非一切法分見常樂我淨。以是義故。十分之中得見一分。諸佛世尊見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非一切法見常樂我淨。以是義故。見於佛性如觀掌中阿摩勒菓。以是義故。首楞嚴定名為畢竟。善男子。譬如初月雖不可見不得言無。佛性。亦爾。一切凡夫雖不得見亦不得言無佛性也。善男子。佛性者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一切眾生悉有三種破煩惱故然後得見。一闡提等破一闡提。然後能得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十二因緣一切眾生等共有之。亦內亦外。何等十二。過去煩惱名為無明。過去業者則名為行。現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為識。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觸時是名六入。未別苦樂是名為觸。染習一愛是名為受。習近五欲是名為愛。內外貪求是名為取。為內外事起身口意業是名為有。現在世識名未來生。現在名色六入觸受。名未來世老病死也。是名十二因緣。善男子。一切眾生雖有如是十二因緣或有未具。如歌羅邏時死則無十二。從生乃至老死得具十二。色界眾生無三種受三種觸三種愛無有老病。亦得名為具足十二。無色眾生無色乃至無有老死。亦得名為具足十二。以定得故。故名眾生平等具有十二因緣。善男子。佛性亦爾。一切眾生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善男子。雪山有草名為忍辱。牛若食者則出醍醐。更有異草。牛若食者則無醍醐。雖無醍醐不可說言雪山之中無忍辱草。佛性亦爾。雪山者名為如來。忍辱草者名大涅槃。異草者十二部經。眾生若能聽受咨啟大般涅槃則見佛性。十二部中雖不聞有。不可說言無佛性也。善男子。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斷非非常非非斷。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亦盡非盡非盡非非盡。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義非義非義非非義。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雲何為色。金剛身故。雲何非色。十八不共非色法故。雲何非色非非色。色非色無定相故。雲何為相。三十二相故。雲何非相。一切眾生相不現故。雲何非相非非相。相非相不決定故。雲何為一。一切眾生悉一乘故。雲何非一。說三乘故。雲何非一非非一。無數法故。雲何非常。從緣見故。雲何非斷。離斷見故。雲何非非常非非斷。無終始故。雲何為有。一切眾生悉皆有故。雲何為無。從善方便而得見故。雲何非有非無。虛空性故。雲何名盡。得首楞嚴三昧故。雲何非盡。以其常故。雲何非盡非非盡。一切盡相斷故。雲何為因。以了因故。雲何為果以決定故。雲何非因非果。以其常故。雲何為義。悉能攝取義無礙故。雲何非義。不可說故。雲何非義非非義。畢竟空故。雲何為字。有名稱故。雲何非字。名無名故。雲何非字非非字。斷一切字故。雲何非苦非樂。斷一切受故。雲何非我。未能具得八自在故。雲何非非我。以其常故。雲何非我非非我。不作不受故。雲何為空。第一義空故。雲何非空。以其常故。雲何非空非非空。能為善法作種子故。善男子。若有人能思惟解了大涅槃經如是之義。當知是人則見佛性。佛性者不可思議。乃是諸佛如來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善男子。佛性者非陰界入。非本無今有。非已有還無。從善因緣眾生得見。譬如黑鐵入火則赤出冷還黑。而是黑色非內非外。因緣故有。佛性亦爾。一切眾生煩惱火滅則得聞見。善男子。如種滅已芽則得生。而是芽性非內非外。乃至花菓亦複如是。從緣故有。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經典。成就具足無量功德佛性亦爾。悉是無量無邊功德之所成就。】  

佛说,一切凡夫虽有佛性而不得见,但不能说无佛性。众生不修善法,连自心都不能觉知,又怎么能见性呢!从入胎开始迷,到生老病死迷,死后被业习迷,又转入轮回迷。众生心不明,无智慧,上哪里去见佛性呢!在世间吾心是佛,是心作佛祖等;而出世间才醒悟,是性作佛祖,吾性即佛性,佛性即佛。世间为方便说,出世间为究竟说。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世尊。菩薩具足成就幾法得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世尊成就幾法得了了見。】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菩萨要圆满成就哪些法才能得见佛性呢?  

  

善男子。菩薩具足成就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雲何為十。一者少欲。二者知足。三者寂靜。四者精進。五者正念。六者正定。七者正慧。八者解脫。九者讚歎解脫。十者以大涅槃教化眾生。】  

佛说,菩萨要圆满成就十法,才能见佛性,但不明了。十法为;一是少欲;二是知足;三是寂静;四是精进;五是正念;六是正定;七是正慧;八是解脱;九是赞叹解脱;十是以般涅槃教化众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少欲知足有何差別。】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少欲、知足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善男子。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時心不悔恨。少欲者少有所欲。知足者但為法事心不愁惱。善男子。欲者有三。一者惡欲。二者大欲。三者欲欲。惡欲者。若有比丘心生貪欲。欲為一切大眾上首。令一切僧隨逐我後。令諸四部悉皆供養恭敬讚歎尊重於我。令我先為四眾說法。皆令一切信受我語。亦令國王大臣長者皆恭敬我。令我大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上妙屋宅。為生死欲是名惡欲。雲何大欲。若有比丘生於欲心。雲何當令四部之眾。悉皆知我得初住地乃至十住。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羅漢果乃至須陀洹果。我得四禪乃至四無閡智。為於利養是名大欲。欲欲者。若有比丘欲生梵天魔天自在天轉輪聖王若刹利若婆羅門皆得自在。為利養故是名欲欲。若不為是三種惡欲之所害者。是名少欲。欲者名為二十五愛無有如是二十五愛。是名少欲。不求未來所欲之事。是名少欲。得而不著是名知足。不求恭敬是名少欲。得不積聚是名知足。善男子。亦有少欲不名知足。有知足不名少欲。有亦少欲亦知足。有不知足不少欲。少欲者謂須陀洹。知足者謂辟支佛。少欲知足者謂阿羅漢。不少欲不知足者所謂菩薩。善男子。少欲知足複有二種。一者善。二者不善。不善者所謂凡夫。善者聖人菩薩。一切聖人雖得道果不自稱說。不稱說故心不惱恨。是名知足。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習大乘大涅槃經欲見佛性。是故修習少欲知。足。雲何寂靜。寂靜有二。一者心靜。二者身靜。身寂靜者終不造作身三種惡。心寂靜者亦不造作意三種惡。是則名為身心寂靜身寂靜者不親近四眾。不預四眾所有事業。心寂靜者終不修習貪欲恚癡。是則名為身心寂靜。或有比丘身雖寂靜心不寂靜。有心寂靜身不寂靜。有身心寂靜。又有身心俱不寂靜。身寂靜心不寂靜者。或有比丘坐禪靜處遠離四眾。心常積集貪欲嗔癡。是名身寂靜心不寂靜。心寂靜身不寂靜者。或有比丘親近四眾國王大臣。斷貪恚癡。是名心寂靜身不寂靜。身心寂靜者。謂佛菩薩。身心不寂靜者。謂諸凡夫。何以故。凡夫之人身心雖靜。不能深觀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以是義故。凡夫之人不能寂靜身口意業。一闡提輩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如是之人亦不得名身心寂靜。雲何精進。若有比丘欲令身口意業清淨。遠離一切諸不善業。修習一切諸善業者。是名精進。是勤進者繫念六處。所謂佛法僧戒施天。是名正念。具正念者所得三昧。是名正定。具正定者觀見諸法猶如虛空。是名正慧。具正慧者遠離一切煩惱諸結。是名解脫。得解脫者為諸眾生稱美解脫。言是解脫常恒不變。是名讚歎解脫。解脫即是無上大般涅槃。涅槃者即是煩惱諸結火滅。又涅槃者名為屋宅。何以故。能遮煩惱惡風雨故。又涅槃者名為歸依。何以故。能過一切諸怖畏故。又涅槃者名為洲渚。何以故。四大暴河不能漂故。何等為四。一者欲暴。二者有暴。三者見暴。四無明暴。是故涅槃名為洲渚。又涅槃者名畢竟歸。何以故。能得一切畢竟樂故。若有菩薩摩訶薩。成就具足如是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佛说,少欲是不求不取,少有所欲。知足是得少心不悔恨,为法事心不愁恼。欲有三种;一是恶欲;二是大欲;三是欲欲。  

恶欲是;有的比丘心生贪欲,想统领一切大众,众生谁都不能超过我,四众弟子都必须供养恭敬赞叹我,一切人等都必须信受我说的话,国王、大臣、长者等也要恭敬我,我的衣食住行药品都必须是上等最好的,也为生死欲。  

大欲是;有的比丘生于贪心,让大众都知我是佛,我是菩萨,我是罗汉等,实未证谓证,名为说法,实为利养。  

欲欲是;有的比丘贪欲自在利养,不求解脱,只求生梵天、自在天魔天等。  

若不被三种欲所害为少欲,若不贪三界之爱为少欲,若不求未来所欲为少欲,不求恭敬为少欲;得而不著是知足,得而不积是知足。这是凡夫的少欲知足。而圣人的少欲是一果罗汉,知足是辟支佛,少欲知足是阿罗汉,不少欲不知足是菩萨。菩萨修持此经和大乘经典不少欲,菩萨欲见佛性不知足。若修行少欲知足的人,要先修寂静,一是心静;二是身静。身寂静的人,身不造作杀盗淫三种恶业;心寂静的人,身心都不造作杀盗淫三种恶业。身寂静的人,身日夜禅行于法喜之中,没有时间与四众弟子闲谈或参与四众弟子所作的事业;心寂静的人,心行佛法而不起一念贪欲、恚痴等烦恼念。但有的比丘,或身虽寂静心不寂静,或心虽寂静身不寂静,或身心都不寂静。  

身寂静心不寂静的人表现为;身坐禅于静处,远离四众人等,心里却想贪欲、恚痴等事。  

心寂静身不寂静的人表现为;心无贪嗔痴之念,身却整日和四众弟子国王大臣等在一起。  

身心都寂静的人表现为,身于坐禅清修,心清净于无染,顺逆二境不知喜怒之念。  

身心都不寂静的人表现为,身不坐禅,口不说正法,意念邪见;身口意在是是非非之中忙碌。  

另外,凡夫身口意于财色名食睡的贪欲业中;一阐提身口意于破戒、谤法、作五逆业中。身口意业清净的人,远离一切诸不善业,修于一切诸善业,是勤行精进。心念佛、法、僧、戒、施、天六处的人,是行正念。有正念之人,必得三昧,是为正定。有正定的人,观诸法如虚空,是为正慧。有正慧的人,远离一切烦恼,是为解脱。得解脱的人,为众生说解脱法,是解脱永恒不变,解脱就是无上大般涅槃乐。得解脱的人,是诸烦恼火灭;又是房宅能挡烦恼风雨;又是于一切烦恼无所畏;又是洲渚(岛屿),四大暴流,不能漂起;一是欲暴,即欲望暴流;二是有暴,即色有暴流;三是见暴,即能见的烦恼暴流;四是无明暴,即不见的烦恼暴流;又是得一切毕竟乐。  

  

複次善男子。出家之人有四種病。是故不得四沙門果。何等四病。謂四惡欲。一為衣欲二為食欲。三為臥具欲。四為有欲。是名四惡欲。是出家病。有四良藥能療是病。謂糞掃衣能治比丘為衣惡欲。乞食能破為食惡欲。樹下能破臥具惡欲。身心寂靜能破比丘為有惡欲。以是四藥除是四病。是名聖行如是聖行則得名為少欲知足。寂靜者有四種樂。何等為四。一者出家樂。二寂靜樂。三永滅樂。四畢竟樂。得是四樂名為寂靜。具四精進故名精進。具四念處故名正念。具四禪故。故名正定。見四聖實故。故名正慧永斷一切煩惱結故。故名解脫。呵說一切煩惱過故。故名讚歎解脫。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具足如是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聞是經已親近修習。遠離一切世間之事。是名少欲。既出家已不生悔心。是名知足。既知足已。近空閒處遠離憒鬧。是名寂靜。不知足者不樂空閒。夫知足者常樂空寂。于空寂處常作是念。一切世間悉謂我得沙門道果。然我今者實未能得。我今雲何誑惑於人。作是念已。精勤修習沙門道果。是名精進。親近修習大涅槃者。是名正念。隨順天行。是名正定。安住是定正見正知。是名正慧。正見知者能得遠離煩惱結縛。是名解脫。十住菩薩為眾生故稱美涅槃。是則名為讚歎解脫。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具足如是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佛接着说,出家之人若有四种病,不能证得果位;一为衣欲;二为食欲;三为卧具欲;四为有欲。此是出家人的四大恶欲,  

需要四种办法对治。头陀行中的粪扫衣能治为衣恶欲;乞食能治为食恶欲;山林树下能治为卧具恶欲;身心寂静能治为有恶欲。能用此四种对治方法去掉四恶欲的人,是圣行之人,为少欲知足。少欲知足的人为寂静,有四种乐;一是出家乐;二是寂静乐;三是永灭乐;四是毕竟乐。证寂静四乐的人,得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慧、正解脱。少欲为喜欢清净修行,远离世间俗事;知足为既已出家,不生悔心;在空闲处修行,远离闹市为寂静。在空寂处精勤修行必证道果为精进;亲近修行此经为正念;随顺天行为正定;定住正定必有正知正见为正慧。具正知见的人,能远离烦恼束缚是解脱。  

  

複次善男子。夫少欲者。若有比丘住空寂處端坐不臥。或住樹下。或在塚間。或在露處。隨有草地而坐其上。乞食而食隨得為足。或一坐食不過一食唯畜三衣糞衣毳衣。是名少欲。既行是事心不生悔。是名知足。修空三昧。是名寂靜。得四果已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休息。是名精進。系心思惟如來常恒無有變易。是名正念。修八解脫是名正定。得四無礙是名正慧。遠離七漏是名解脫。稱美涅槃無有十相名歎解脫。十相者。謂生老病死色聲香味觸無常。遠離十相者名大涅槃。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安住具足如是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複次善男子。為多欲故親近國王大臣長者刹利婆羅門毗舍首陀。自稱我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為利養故。行住坐臥乃至大小便利。若見檀越猶行恭敬接引語言。破惡欲者名為少欲雖未能壞諸結煩惱。而能同於如來行處。是名知足。善男子。如是二法乃是念定近因緣也。常為師宗同學所贊。我亦常於處處經中。稱美讚歎如是二法。若能具足是二法者。則得近於大涅槃門及五種樂。是名寂靜。堅持戒者名為精進。有慚愧者名為正念。不見心相名為正定。不求諸法性相因緣。是名正慧。無有相故煩惱則斷。是名解脫。稱美如是大涅槃經。名贊解脫。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安住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善男子。如汝所問。十住菩薩以何眼故。雖見佛性而不了了。諸佛世尊以何眼故。見於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見故不得明瞭。佛眼見故故得明瞭。為菩提行故則不了了。若無行故。則得了了。住十住故雖見不了。不住不去故得了了。菩薩摩訶薩智慧因故見不了了。諸佛世尊斷因果故見則了了。一切覺者名為佛性。十住菩薩不得名為一切覺故。是故雖見而不明了。】  

佛接着说,若有比丘住空寂处,端坐不卧,或在树下、坟地、草地而坐,乞食或坐食,只有三衣为少欲;做过的事已经过去,心不生悔,为知足;修空三昧为寂静。证道果发菩提心为精进,心想佛常住无有变易为正念,修解脱为正定,得智无碍为正慧,远离有为和六根诸漏为解脱,远离生老病死色声香味触无常十相为般涅槃。破恶欲的人为少欲;虽烦恼没有破尽,但佛怎么修行我就怎么修行为知足。这样做的人,是得正念正定的直接因缘;自己喜欢这样做,又得到师与同修的赞叹,圆满少欲知足,得近于般涅槃门。得乐为寂静,持戒为精进,有惭愧为正念,不见心相为正定,不求诸法性相因缘为正慧,断烦恼为解脱。  

  

善男子。見有二種。一者眼見。二者聞見。諸佛世尊眼見佛性。如于掌中觀阿摩勒。十住菩薩聞見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薩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佛接着说,见佛性有两种见;一为眼见;二为闻见。眼见是诸佛功德圆满,慧眼具足,为一切觉,见佛性如观掌中果,为明了见。而菩萨有一念无明未破,慧眼功德不具足,虽见佛性而不明了。闻见是听佛说或见经说,听了不能相信不为闻见。一切众生至九地菩萨都闻见佛性,不得眼见佛性。十地菩萨具有慧眼功德眼见佛性,虽不明了,也知十分之八九。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  

【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二】  

善男子。複有眼見。諸佛如來十住菩薩眼見佛性。複有聞見。一切眾生乃至九地聞見佛性。菩薩若聞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聞見。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見如來。應當修習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解說。】  

佛说,如有人想见佛,应修行佛说十二部经,并受持解说等。  

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世尊。一切眾生不能得知如來心相。當雲何觀而得知耶。】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一切众生无法得知佛的心相,怎么能见得到呢?  

善男子。一切眾生實不能知如來心相。若欲觀察而得知者。有二因緣。一者眼見。二者聞見。若見如來所有身業。當知是則為如來也。是名眼見。若觀如來所有口業。當知是則為如來也。是名聞見。若見色貌一切眾生無與等者。當知是則為如來也。是名眼見。若聞音聲微妙最勝。不同眾生所有音聲。當知是則為如來也。是名聞見。若見如來所作神通。為眾生為利養。若為眾生不為利養。當知是則為如來也。是名眼見。若觀如來以他心智觀眾生時。為利養說為眾生說。若為眾生不為利養。當知是則為如來也。是名聞見。雲何如來而受是身。何故受身為誰受身。是名眼見。若觀如來雲何說法。何故說法為誰說法。是名聞見。以身惡業加之不嗔。當知是則為如來也。是名眼見。以口惡業加之不嗔。當知是則為如來也。是名聞見。若見菩薩初生之時。于十方面各行七步。摩尼跋陀富那跋陀鬼神大將執持幡蓋。震動無量無邊世界。金光晃曜彌滿虛空。難陀龍王及跋難陀。以神通力浴菩薩身。諸天形像承迎禮拜。阿私陀仙合掌恭敬。盛年舍欲如棄涕唾。不為世樂之所迷惑。出家修道樂於閑寂。為破邪見六年苦行。于諸眾生平等無二。心常在定初無散亂。相好嚴麗莊飾其身所遊之處丘墟皆平。衣服離身四寸不墮。行時直視不顧左右。所食之物物無完過。坐起之處草不動亂。為調眾生故往說法心無憍慢。是名眼見。若聞菩薩行七步已唱如是言。我今此身最是後邊。阿私陀仙合掌而言。大王當知。悉達太子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在家作轉輪王。何以故。相明瞭故。轉輪聖王相不明了。悉達太子身相炳著。是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老病死複作是言。一切眾生甚可憐湣。常與如是生老病死共相隨逐而不能觀。常行於苦我當斷之。從阿羅邏五通仙人受無想定。既成就已後說其非。從鬱陀仙受非有想非無想定。既成就已。說非涅槃是生死法。六年苦行無所克獲。即作是言。修是苦行空無所得。若是實者我應得之。以虛妄故我無所得。是名邪術非正道也。既成道已。梵天勸請。惟願如來當為眾生廣開甘露說無上法。佛言。梵王。一切眾生常為煩惱之所障覆。不能受我正法之言。梵王複言。世尊。一切眾生凡有三種。所謂利根中根鈍根。利根能受惟願為說。佛言。梵王。諦聽諦聽。我今當為一切眾生開甘露門。即于波羅[*]國轉正法輪宣說中道。一切眾生不破諸結非不能破。非破非不破故名中道。不度眾生非不能度。是名中道。非一切成亦非不成。是名中道。凡有所說不自言師不言弟子。是名中道。說不為利非不得果。是名中道。正語實語時語真語。言不虛發微妙第一。如是等法是名聞見。善男子。如來心相實不可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見如來。應當依是二種因緣。】  

佛说,一切众生想见佛有两种因缘;一是眼见;二是闻见。在世间若有人能见知佛所行善业,等于眼见佛;若有人能见知佛所有口德善业,等于眼见佛;若有人能见一切众生容貌无法与佛像相比,等于眼见佛;若有人能听闻佛音声微妙殊胜于一切众生,等于眼见佛;若有人能见知佛作自在神通,等于眼见佛;若有人能见知佛以他心通观众生,等于眼见佛。因为佛是为众生示现身,为众生而说法;所以,见知为心见,等于眼见佛身。若值佛住世,有缘可见佛;佛入般涅槃后,读诵、受持、解说佛说十二部经,等于闻到佛。同时,众生虽身口意有恶业,见到佛像、佛经后不生嗔恨心,才等于闻见佛。这是眼见、闻见佛的第一种因缘。第二种因缘,值佛住世;见菩萨降生、舍太子位出家、参访外道仙人受无想定和有想非无想定后说不是正法、苦行六年、证菩提成道、说法等。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先所說。庵羅菓喻四種人等。有人行細心不正實。有人心細行不正實。有人心細行亦正實。有人心不細行不正實。是初二種雲何可知。如佛所說。唯依是二不可得知。】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在世间有四种人怎么才能知他们的心行呢?一是有人行得很好而心不正不实;二是有人心很好而行不正不实;三是有人心很好行也正也实;四是有人心也不好,行也不正不实。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庵羅果喻二種人等實難可知。以難知故。我經中說當與共住。住若不知當與久處。久處不知當以智慧。智慧不知當深觀察。以觀察故則知持戒及以破戒。善男子。具是四事。共住久處智慧觀察。然後得知持戒破戒。善男子。戒有二種。持者亦二。一究竟。二不究竟。有人以因緣故受持禁戒。智者當觀。是人持戒為為利養為究竟持。善男子。如來戒者無有因緣。是故得名為究竟戒。以是義故。菩薩雖為諸惡眾生之所傷害不生恚礙。是故如來得名成就畢竟持戒究竟持戒。善男子。我昔一時與舍利弗及五百弟子俱。共止住摩伽陀國瞻婆大城。時有獵師追逐一鴿。是鴿惶怖至舍利弗影。猶故戰慄如芭蕉樹。至我影中身心安隱恐怖得除。是故當知。如來世尊畢竟持戒。乃至身影猶有是力。善男子。不究竟戒尚不能得聲聞緣覺。何況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有二種。一為利養。二為正法。為利養故受持禁戒。當知是戒不見佛性及以如來。雖聞佛性及如來名。猶不得名為聞見也。若為正法受持禁戒。當知是戒能見佛性及以如來。是名眼見。亦名聞見。複有二種。一者根深難拔。二者根淺易動。若能修習空無相願。是名根深難拔。若不修習是三三昧。雖複修習為二十五有。是名根淺易動。複有二種。一為自身。二為眾生。為眾生者能見佛性及以如來。持戒之人複有二種。一者性自能持。二者須他教敕。若受戒已經無量世初不漏失。或值惡國遇惡知識惡時惡世。聞邪惡法邪見同止。爾時雖無受戒之法。修持如本無所毀犯。是名性自能持。若遇師僧白四羯磨然後得戒。雖得戒已。要憑和上諸師同學善友誨喻乃知進止。聽法說法備諸威儀。是名須他教敕。善男子。性能持者眼見佛性及以如來。亦名聞見。戒複有二。一聲聞戒。二菩薩戒。從初發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戒。若觀白骨乃至證得阿羅漢果。是名聲聞戒。若有受持聲聞戒者。當知是人不見佛性及以如來。若有受持菩薩戒者。當知是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見佛性如來涅槃。】  

佛说,一是当与共住知;二是当与久处知;三是当与智慧知;四是当以观察知。观的目的是知其持戒还是破戒,亲近持戒,远离破戒。持戒有两种;一是能究竟持;二是不能究竟持。受持禁戒有两种因缘;一是修行持戒;二是不为利养持戒。佛持戒无有因缘,为究竟戒。菩萨若被恶人伤害,能保持心平气和,为成就菩提的毕竟持戒;即究竟持戒。于往昔时,有一只鸽子被猎师追逐,惊慌畏惧,落在舍利弗的身影里还是惊惶万分;而来到佛的身影里,身心安稳,惶恐即除。要知佛毕竟持戒,身影都有这么大的威力。受持禁戒,又有两种因缘;一为利养;二为正法。为正法持戒,要知不仅能见佛性还能证菩提;既是眼见又是闻见。受持禁戒,又有两种因缘;一是根深难拔;二是根浅易动。能禅行修定入空、无相、无愿三昧的为根深难拔。不能禅行修定,只求善业福报的为根浅易动。受持禁戒,又有两种因缘;一为自身;二为众生。为自身持戒落入善业福报;为众生持戒能见佛性,还能证菩提。  

不究竟持戒的人,连声闻、缘觉的果位都不能证得,更不用说成就佛道啦!我们虽不能得究竟戒,但必须持究竟戒;学佛首先要学佛持戒,然后才能修定得智慧。如为利养持戒,不得见佛性,不能证菩提;虽听闻到经上说有佛性和念佛名号得功德,但于了义上等于白听白念,只种善根。  

佛接着说,持戒的人有两种;一是性自能持;二是须他教勒。若受戒后,虽经无量世,始终没有忘记;但生值恶国、遇恶知识、遇恶时恶世、遇邪恶之法等,一切邪念邪见都被不忘失之戒同时止住;此时,虽无受戒之法,但能保持当初受戒时那样的持戒修行,为性自能持。若因师僧得戒,虽得戒还需要师僧教导才能持戒,为须他教勒。持戒的人又有两种,一是声闻戒;二是菩萨戒。  

声闻戒包含沙弥戒与比丘戒。从发菩提心至证菩提阶段,修行所持是菩萨戒。从修白骨观至证得阿罗汉阶段,修行所持是比丘戒。修白骨观是静坐观想,是禅行的初始阶段,静坐禅行是诸法门的修行基础。而现在有的四众弟子,静坐禅行不要了,见谁静坐禅行就攻击是外道。一本经书,一句四字洪名,受了声闻戒就是罗汉了,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了,就等着往生极乐世界了。我劝这样的人,别做梦了,醒醒吧!先替自己负一点责任吧!同时,才能替众生负责任。我知这么说会有很多人不高兴,但是当这些人证道后,回顾因缘时,会知今日所讲没有误人。要知持声闻戒修行的人,不能见佛性、证菩提;受持菩萨戒而修行的人才能见佛性、证菩提。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何因緣故受持禁戒。】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是怎样的因缘才能受持禁戒呢?  

  

佛言。善男子。為心不悔故。何故不悔。為受樂故。何故受樂。為遠離故。何故遠離。為安隱故。何故安隱。為禪定故。何故禪定。為實知見故。何故為實知見。為見生死諸過患故。何故為見生死過患。為心不貪著故。何故為心不貪著。為得解脫故。何故為得解脫。為得無上大涅槃故。何故為得大般涅槃。為得常樂我淨法故。何故為得常樂我淨。為得不生不滅故。何故為得不生不滅。為見佛性故。是故菩薩性自能持究竟淨戒。善男子。持戒比丘雖不發願求不悔心。不悔之心自然而得。何以故法性爾故雖不求樂遠離安隱真實知見。見生死過心不貪著。解脫涅槃常樂我淨不生不滅。見於佛性而自然得。何以故法性爾故。】  

佛说,因缘持戒为心不悔,心不悔为受乐,受乐为远离,远离为安稳,安稳为禅定,禅定为实知实见,实知实见为生死过患,知生死过患为心不贪,心不贪为得解脱,得解脱为得无上般涅槃,得般涅槃为得常乐我净,常乐我净为不生不灭,不生不灭为见佛性,菩萨性自能持究竟戒。持戒比丘虽不发愿求不悔心,但能受持此经,不悔之心自然而得;乃至见佛性,不生不灭,自然而得;皆是此经功德,法性自然。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若因持戒得不悔果。因於解脫得涅槃果者。戒則無因涅槃無果。戒若無因則名為常。涅槃有因則是無常。若爾者涅槃則為本無今有。若本無今有是為無常。猶如然燈。涅槃若爾。雲何得名我樂淨耶。】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持戒修行可得涅槃,可示现肉身涅槃如灯灭,怎么得常乐我净的呢?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汝以曾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能問如來如是深義。善男子。不失本念乃如是問也。我憶往昔過無量劫。波羅[*]城有佛出世號曰善得。爾時彼佛三億歲中。演說如是大涅槃經。我時與汝俱在彼會。我以是事咨問彼佛。爾時如來為眾生故。三昧正受未答此義。善哉大士。乃能憶念如是本事。諦聽諦聽當為汝說。戒亦有因。謂聽正法。聽正法者是亦有因。謂近善友。近善友者是亦有因。所謂信心。有信心者是亦有因。因有二種。一者聽法。二思惟義。善男子。信心者因於聽法。聽法者因于信心。如是二法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譬如尼幹立拒舉瓶互為因果不得相離。善男子。如無明緣行行緣無明。是無明行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乃至生緣老死老死緣生。是生老死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生能生法不能自生。不自生故由生生生。生生不自生賴生故生。是故二生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信心聽法亦複如是。善男子。是果非因謂大涅槃何故名果。是上果故。沙門果故。婆羅門果故。斷生死故。破煩惱故。是故名果。為諸煩惱之所呵責。是故涅槃名果。煩惱者名為過過。善男子。涅槃無因而體是果。何以故。無生滅故。無所作故。非有為故。是無為故。常不變故。無處所故。無始終故。善男子。若涅槃有因則不得稱為涅槃也。槃者言因。般涅言無。無有因故故稱涅槃。】  

佛说,受持禁戒因缘是信受正法,能信受正法是亲近善友,能亲近善友是有信佛之心,能有信心是听法后理解;听法与信心两者互为因果。涅槃无因,涅槃之体是果。  

  

師子吼菩薩言。如佛所說。涅槃無因是義不然若言無者則合六義。一者畢竟無故名之為無。如一切法無我無我所。二者有時無故名之為無。如世人言河池無水無有日月。三者少故名之為無。如世人言食中少醎名為無醎。甘漿少甜名為無甜。四者無受故名之為無。如旃陀羅不能受持婆羅門法。是故名為無婆羅門。五者受惡法故名之為無。如世人言受惡法者不名沙門及婆羅門。是故名為無有沙門及婆羅門。六者不對故名之為無。譬如無白名之為黑無有明故名之無明。世尊。涅槃亦爾。有時無因故名涅槃。】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涅槃无因,果是怎么来的呢?  

  

佛言善男子。汝今所說如是六義。何故不引畢竟無者以喻涅槃。乃取有時無耶。善男子。涅槃之體畢竟無因。猶如無我及無我所。善男子。世法涅槃終不相對。是故六事不得為喻。善男子。一切諸法悉無有我。而此涅槃真實有我。以是義故。涅槃無因而體是果。是因非果名為佛性。非因生故是因非果。非沙門果故名非果。何故名因。以了因故。善男子。因有二種。一者生因。二者了因。能生法者是名生因。燈能了物故名了因。煩惱諸結是名生因。眾生父母是名了因。如穀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糞等是名了因。複有生因。謂六波羅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有了因。謂佛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有了因。謂六波羅蜜佛性。複有生因。謂首楞嚴三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有了因。謂八正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有生因。所謂信心六波羅蜜。】  

佛说,涅槃之体毕竟无因,因一切诸法无我,而涅槃真实有我,涅槃之体是佛性;如珍珠上有一层灰尘,用水与布抹去灰尘,只是恢复珍珠原貌。而珍珠不是因为水与布抹去灰尘才有的,不是珍珠生成之因。珍珠比喻佛性;水与布比喻身心与佛法;灰尘比喻无明;抹去比喻修持证得的智慧;恢复珍珠原貌比喻得涅槃之体,故涅槃无因。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見於如來及以佛性。是義雲何。世尊。如來之身無有相貌。非長非短非白非黑。無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為相非眼識識。雲何可見。佛性亦爾。】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见佛以及见佛性是什么法义呢?  

  

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無常者為欲度脫一切眾生方便示現。是名眼見。常者如來世尊解脫之身。亦名眼見亦名聞見。佛性亦二。一者可見。二不可見。可見者十住菩薩諸佛世尊。不可見者一切眾生。眼見者謂十住菩薩諸佛如來眼見眾生所有佛性。聞見者一切眾生九住菩薩聞有佛性。如來之身複有二種。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如來解脫。非色者如來永斷諸色相故。佛性二種。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色者凡夫乃至十住菩薩。十住菩薩見不了了。故名非色。善男子。佛性者複有二種。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謂佛菩薩。非色者一切眾生。色者名為眼見。非色者名為聞見。佛性者非內非外。雖非內外然非失壞。故名眾生悉有佛性。】  

佛说,佛身有两种;一是常;二是无常。无常之身,为度一切众生方便示现之身,是看得见摸得着之身。佛常身为解脱之身,有的人能见到,有的人见不到。诸佛、菩萨能见到,一切众生不能眼见,只能听闻见。众生眼见的是佛的色相,不能见无色相而为解脱相的真佛。佛性也分有色与无色两种;一是有色佛性为佛示现证得菩提;二是无色佛性为凡夫不得见,十地菩萨得见而不明了。佛性如金矿石,金矿石必定有金,但须开采、运输、冶炼等,才能得见黄金。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乳中有酪。金剛力士諸佛佛性如清醍醐。雲何如來說言佛性非內非外。】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求佛性只能向内求而不能向外求呢?  

  

佛言。善男子。我亦不說乳中有酪。酪從乳生故言有酪。世尊。一切生法各有時節。善男子。乳時無酪亦無生酥熟酥醍醐。一切眾生亦謂是乳。是故我言乳中無酪。如其有者何故不得二種名字。如人二能言金鐵師。酪時無乳生酥熟酥及以醍醐。眾生亦謂是酪非乳非生熟酥及以醍醐。乃至醍醐亦複如是。善男子。因有二種。一者正因。二者緣因。正因者如乳生酪。緣因者如酵暖等。從乳生故。故言乳中而有酪性。】  

佛说,众生佛性自不见有,外不见无;栓不住,抓不着。但又如矿石之金,确实又有。矿石内为有金,矿石外为无金。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若乳無酪性角中亦無。何故不從角中生耶。善男子。角亦生酪。何以故。我亦說言緣因有二。一酵二暖。角性暖故亦能生酪。師子吼言。世尊。若角能生酪求酪之人何故求乳而不取角。佛言。善男子。是故我說正因緣因。師子吼菩薩言。若使乳中本無酪性今方有者。乳中本無庵摩羅樹。何故不生。二俱無故。善男子。乳亦能生庵摩羅樹。若以乳灌一夜之中增長五尺。以是義故我說二因。善男子。若一切法一因生者可得難言乳中何故不能出生庵摩羅樹。善男子。猶如四大為一切色而作因緣。然色各異差別不同。以是義故。乳中不生庵摩羅樹。世尊。如佛所說有二種因正因緣因。眾生佛性為是何因。】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还需要正因和缘因呢?  

  

善男子。眾生佛性亦二種因。一者正因。二者緣因。正因者謂諸眾生。緣因者謂六波羅蜜。師子吼言。世尊。我今定知乳有酪性。何以故。我見世間求酪之人。唯取於乳終不取水。是故當知乳有酪性。善男子。如汝所問是義不然。何以故。譬如有人欲見面像即便取刀師子吼言。世尊。以是義故乳有酪性。刀無面像何故取刀。佛言。善男子。若此刀中定有面像何故顛倒。豎則見長橫則見闊。若是自面何故見長。若是他面何得稱言是己面像。若因己面見他面者。何故不見驢馬面像。師子吼言。世尊眼光到彼故見面長。佛言。善男子。而此眼光實不到彼。何以故。近遠一時俱得見故。不見中間所有物故。善男子。光若到彼而得見者。一切眾生悉見於火何故不燒。如人遠見白物不應生疑。鵠耶幡耶人耶樹耶。若光到者。雲何得見水精中物淵中魚石。若不到見。何故得見水精中物。而不得見壁外之色。是故若言眼光到彼而見長者。是義不然。善男子。如汝所言乳有酪者。何故賣乳之人。但取乳價不責酪直。賣草馬者但取馬價不責駒直。善男子。世間之人無子息故故求娉婦。婦若懷妊不得言女。若言是女有兒性故故應娉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有兒性亦應有孫。若有孫者則是兄弟。何以故。一腹生故。是故我言女無兒性。若其乳中有酪性者。何故一時不見五味。若樹子中有尼拘陀五丈質者。何故一時不見芽莖枝葉花菓形色之異。善男子。乳色時異味異菓異。乃至醍醐亦複如是。雲何可說乳有酪性。善男子。譬如有人明當服酥今已患臭。若言乳中定有酪性亦複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有筆紙墨和合成字而是紙中本無有字。以本無故假緣而成。若本有者何須眾緣。譬如青黃合成綠色。當知是二本無綠性。若本有者何須合成。善男子。譬如眾生因食得命而此食中。實無有命。若本有命未食之時食應是命。善男子。一切諸法本無有性。以是義故我說是偈  

  本無今有  本有今無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善男子。一切諸法因緣故生因緣故滅。善男子。若眾生內有佛性者。一切眾生應有佛身如我今也。眾生佛性不破不壞不牽不捉不系。不縛。如眾生中所有虛空。一切眾生悉有虛空。無掛礙故。各不自見有此虛空。若使眾生無虛空者。則無去來行住坐臥不生不長。以是義故。我經中說一切眾生有虛空界。虛空界者是名虛空。眾生佛性亦複如是。十住菩薩少能見之如金剛珠。善男子。眾生佛性諸佛境界。非是聲聞緣覺所知。一切眾生不見佛性。是故常為煩惱系縛流轉生死。見佛性故諸結煩惱所不能系。解脫生死得大涅槃。師子吼菩薩言。世尊。一切眾生有佛性性如乳中酪性。若乳無酪性雲何佛說有二種因。一者正因。二者緣因。緣因者一酵二暖。虛空無性故無緣因。佛言。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何須緣因。師子吼菩薩言。世尊。以有性故故須緣因。何以故欲明見故。緣因者即是了因。世尊譬如闇中先有諸物。為欲見故以燈照了。若本無者燈何所照。如泥中有瓶故須人水輪繩杖等而為了因。如尼拘陀子須地水糞而作了因。乳中酵暖亦複如是須作了因。是故雖先有性要假了因然後得見以是義故。定知乳中先有酪性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即是了因。若是了因複何須了。善男子。若是了因性是了者。常應自了。若自不了何能了他。若言了因有二種性。一者自了。二者了他。是義不然。何以故。了因一法。雲何有二。若有二者乳亦應二。若使乳中無二相者。雲何了因而獨有二。】  

佛说,正因是身有佛性,缘因是相信有佛性。依法持戒修行,才能得见佛性。只有正因,没有缘因,众生还是众生,不能见佛性。有缘因无正因,久修无果,等于虚无,还有什么佛法僧可谈呢!因为一切诸法因缘而生,又因缘而灭。所以,见佛性必须是二者合而为一,才得成佛。  

  

師子吼言。世尊。如世人言我共八人。了因亦爾。自了了他。】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世间人说,我是由八部分组成;即眼、耳、鼻、舌、身、意、第七识、第八识;那怎么去掉这八识见到佛性呢?  

  

佛言。善男子。了因若爾則非了因。何以故。數者能數自色他色故得言八。而此色性自無了相。無了相故要須智性乃數自他。是故了因不能自了亦不了他。善男子。一切眾生有佛性者。何故修習無量功德。若言修習是了因者已同酪壞。若言因中定有果者。戒定智慧則無增長。我見世人本無禁戒禪定智慧。從師受已漸漸增益。若言師教是了因者。當師教時受者未有戒定智慧。若是了者應了未有。雲何乃了戒定智慧。令得增長。】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但不是有佛性之身都是佛身。色相不能见佛性,见佛性需要智慧之性。智慧来源于修戒定增长的无量功德,不是自心想有就有,也不是他人让有就有。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若了因無者。雲何得名有乳有酪。】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若没有诸佛所说法,怎么得知众生皆有佛性呢?  

  

善男子。世間答難凡有三種。一者轉答。如先所說。何故名戒。以不悔故乃至為得大涅槃故。二者默然答。如有梵志來問我言。我是常耶。我時默然。三者疑答。如此經中。若了因有二乳中何故不得有二。善男子。我今轉答。如世人言有乳酪者。以定得故是故得名有乳有酪。佛性亦爾。有眾生有佛性以當見故。】  

佛说,世间回答所问有三种情况;一是转答;如怎么持戒,在不明白戒相的情况下,只要照着做就行。二是默然答;如有人问自己,佛性在哪里,不回答就是回答。三是疑答;如一小孩问妈妈,我是哪里来的?妈妈说,等你长大就知道了。现在告诸众生皆有佛性,怎么修学属于转答,只要你照着做就行;不能把佛性拿给众生见,等修行成道后,自然就能见知。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說是義不然。過去已滅未來未到。雲何名有。若言當有名為有者。是義不然。如世間人見無兒息便言無兒。一切眾生無佛性者。雲何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过去已灭,未来未到,怎么说等人长大后才能知呢?另外,世间人如没有儿女,就说没有儿女;而当下众生见不到佛性,怎么说众生皆有佛性呢?  

  

佛言。善男子。過去名有。譬如種橘芽生子滅芽亦甘甜。乃至生菓味亦如是熟已乃醋。善男子。而是醋味子芽乃至生菓悉無隨本。熟時形色相貌則生醋味。而是醋味本無今有。雖本無今有非不因本。如是本子雖複過去故得名有。以是義故過去名有。雲何複名未來為有。譬如有人種植胡麻。有人問言何故種此。答言有油。實未有油。胡麻熟已取子熬烝搗壓乃得。當知是人非虛妄也。以是義故名未來有。雲何複名過去有耶。善男子。譬如有人私屏罵王。經歷年歲王乃聞之。聞已即問。何故見罵。答言。大王。我不罵也。何以故。罵者已滅。王言。罵者我身二俱存在雲何言滅以是因緣喪失身命。善男子。是二實無而果不滅。是名過去有。雲何複名未來有耶。譬如有人往陶師所問有瓶不。答言有瓶。而是陶師實未有瓶。以有泥故。故言有瓶。當知是人非妄語也。乳中有酪。眾生佛性亦複如是。欲見佛性應當觀察時節形色。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實不虛妄。】  

佛说,如世间人种油菜籽,有人问在做什么呢?回答是将来要吃油。等油菜丰收取籽榨油,是此言不虚。按此法理,说未来有,是真实的。又如一人骂国王,数年后国王才知有人骂,下令将其抓来拷问;骂人者说,那是过去的事儿了,我现在没有骂啊!国王说,你过去骂过我,我今日还在世呀!下令将骂国王者杀掉。按此法理,能说没有过去吗!还如到陶瓷厂买瓷瓶,可厂里只有泥而无有瓷瓶,人能说该厂自称陶瓷厂是妄语吗!按此法理,佛说众生皆有佛性是虚妄吗!  

  

師子吼言。一切眾生無佛性者。雲何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正因故。故令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正因。所謂佛性。世尊。若尼拘陀子無尼拘陀樹者。何故名為尼拘陀子。而不名為佉陀羅子。世尊。如瞿曇姓不得稱為阿坻耶姓。阿坻耶姓亦複不得稱瞿曇姓。尼拘陀子亦複如是。不得稱為佉陀羅尼子。佉陀羅尼子不得稱為尼拘陀子。猶如世尊不得舍離瞿曇種姓。眾生佛性亦複如是。以是義故。當知眾生悉有佛性。】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一切众生不知自有佛性,怎么得证菩提呢?就因为众生皆有佛性这个正因就能证得菩提吗?  

  

佛言。善男子。若言子中有尼拘陀者。是義不然。如其有者何故不見。善男子。如世間物有因緣故不可得見。雲何因緣。謂遠不可見如空中鳥跡。近不可見如人眼睫。壞故不見如根敗者。亂想故不見如心不專一。細故不見如小微塵。障故不見如雲表星。多故不見如稻聚中麻。相似故不見如豆在豆聚。尼拘陀樹不同如是八種因緣。如其有者何故不見。若言細故不見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樹相粗故。若言性細雲何增長。若言障故不可見者常應不見。本無粗相今則見粗。當知是粗本無見性。本無見性今則可見。當知是見亦本無性。子亦如是。本無有樹今則有之當有何咎。】  

佛说,众生色身、色目障其思维心,有些看不见的物质,可借助于外力见到;如今日的显微镜观细菌。而佛性无色无相,借助外力无法见到,只能通过修持,除掉各类烦恼障碍,使佛性自我显现出来。只有这个正因,才说得证菩提。  

  

師子吼言。如佛所說有二種因。一者正因。二者了因。尼拘陀子以地水糞作了因故令細得粗。】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要有正因,还要有了因才能见佛性吗?如树长在地上,自然由细变粗一样。  

  

佛言。善男子。若本有者。何須了因。若本無性。了何所了。若尼拘陀中本無粗相。以了因故乃生粗者。何故不生佉陀羅樹。二俱無故。善男子。若細不見者粗應可見譬如一塵則不可見多塵和合則應可見。如是子中粗應可見。何以故。是中已有芽莖花菓。一一菓中有無量子。一一子中有無量樹。是故名粗。有是粗故故應可見。善男子。若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性而生樹者。眼見是子為火所燒。如是燒性亦應本有。若本有者樹不應生。若一切法本有生滅。何故先生後滅不一時耶。以是義故當知無性。】  

佛说,佛性本有,不须了因;若本无佛性,了因何了。如火烧木,木先生长而后烧,因木有火性。按此法理,一切法本有生灭,而佛性没有生灭。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若尼拘陀子本無樹性而生樹者。是子何故不出於油。二俱無故。】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不让他一出生就知有佛性呢?  

  

善男子。如是子中亦能出油。雖本無性因緣故有。  

師子吼言。何故不名胡麻油耶。善男子。非胡麻故。善男子。如火緣生火水緣生水。雖俱從緣不能相有。尼拘陀子及胡麻油亦複如是。雖俱從緣各不相生。尼拘陀子性能治冷。胡麻油者性能治風。善男子。譬如甘蔗因緣故生石蜜黑蜜。雖俱一緣色相各異。石蜜治熱黑蜜治冷。】  

佛说,众生由无明业牵,无此因缘。  

众生业感万千像,一体同悲人不详;即众生业缘不同,佛性相同。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如其乳中無有酪性麻無油性。尼拘陀子無有樹性。泥無瓶性。一切眾生無佛性者。如佛先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故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人天無性。以無性故。人可作天天可作人。以業緣故不以性故。菩薩摩訶薩以業因緣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諸眾生有佛性者。何因緣故。一闡提等斷諸善根墮於地獄。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闡提等不應能斷。若可斷者雲何得言佛性是常。若非常者不名佛性。若諸眾生有佛性者。何故名為初發心耶。雲何而言是毗跋致阿毗跋致。毗跋致者。當知是人無有佛性。世尊。菩薩摩訶薩一心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慈大悲。見生老死煩惱過患。觀大涅槃無生老死煩惱諸過。信於三寶及業果報受持禁戒。如是等法名為佛性。若離是法有佛性者。何須是法而作因緣。世尊。如乳不假緣必當成酪。生酥不爾要待因緣。所謂人功水瓶攢繩。眾生亦爾。有佛性者。應離因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定有者。行人何故。見三惡苦生老病死而生退心。亦不須修六波羅蜜。即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乳非緣而得成酪。然非不因六波羅蜜而得成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當知眾生悉無佛性。如佛先說僧寶是常。如其常者則非無常。非無常者雲何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僧若常者雲何複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世尊。若使眾生從本已來無菩提心。亦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後方有者。眾生佛性亦應如是本無後有。以是義故。一切眾生應無佛性。】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以业缘而生,不以佛性;怎么菩萨以业缘能成佛,而众生皆有佛性却还有一阐提呢?还有落入三恶道呢?一阐提无有因果的断灭想是怎么产生的呢?菩提以什么法因缘趣向佛道呢?众生的佛性是不是本来没有,因发菩提心而后才有的呢?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久知佛性之義。為眾生故作如是問。一切眾生實有佛性。汝言眾生若有佛性不應言有初發心者。善男子。心非佛性。何以故。心是無常佛性常故。汝言何故有退心者。實無退心。心若有退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遲得故名之為退。此菩提心實非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斷於善根墮地獄故。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闡提輩則不得名一闡提也。菩提之心亦不得名為無常也。是故定知菩提之心實非佛性。善男子。汝言眾生若有佛性不應假緣。如乳成酪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言五緣成於生酥。當知佛性亦複如是。譬如眾石有金有銀有銅有鐵俱稟四大一名一實。而其所出各各不同。要假眾緣眾生福德爐冶人功。然後出生。是故當知本無金性。眾生佛性不名為佛。以諸功德因緣和合。得見佛性然後得佛。汝言眾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見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以諸因緣未和合故。善男子。以是義故。我說二因正因緣因。正因者名為佛性。緣因者發菩提心。以二因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佛说,因为众生之心不是佛性,佛性有常而心无常。一阐提心无常而断善根堕入三恶道。所以,菩提心不是佛性。众生于无始劫来,自造无量无边恶因缘,虽有佛性,如珍珠落入污泥之中。菩萨也有佛性,如珍珠已出污泥,光泽闪闪,成为宝用。菩萨大慈大悲,广行善业而无恶业因缘,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成于佛道。众生不见佛性,是众生不愿见佛性,如水顺流而下,难以返回源头一样;不听闻佛法,不持戒修行,不发菩提心,难破坏其诸因缘和合,佛性随和合流转。  

  

善男子。汝言僧常一切眾生無佛性者。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有二。一者世和合。二者第一義和合。世和合者名聲聞僧。義和合者名菩薩僧。世僧無常。佛性是常。如佛性常義僧亦爾。複次有僧謂法和合。法和合者謂十二部經。十二部經常。是故我說法僧是常。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者名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中亦有佛性。十二因緣常。佛性亦爾。是故我說僧有佛性。又複僧者諸佛和合。是故我說僧有佛性。】  

佛接着说,僧为和合相,和合有两种;一是世间和合;二为出世间和合。世间和合为声闻僧,出世间和合为菩萨僧。世间僧无常而佛性有常,出世间僧僧常佛性也常。世间和合为十二因缘,出世间和合为诸佛。  

  

善男子。汝言眾生若有佛性雲何有退有不退者。諦聽諦聽。我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三法則便退轉。何等十三。一者心不信。二者不作心。三者疑心。四者吝惜身財。五者於涅槃中生大怖畏。雲何乃令眾生永滅。六者心不堪忍。七者心不調柔。八者愁惱。九者不樂。十者放逸。十一者自輕己身。十二者自見煩惱無能壞者。十三者不樂進趣菩提之法。善男子。是名十三法。令諸菩薩退轉菩提。複有六法壞菩提心。何等為六。一者吝法。二者于諸眾生起不善心。三者親近惡友。四者不勤精進。五者自大憍慢。六者營務世業。如是六法則能破壞菩提之心。】  

佛接着说,众生皆有佛性,修持佛法有退、有不退二种。退转的人有十三种情况;一是心不信;二是不作心;三是疑心;四是吝惜身财;五是于涅槃中生大怖畏(为什么让众生永灭呢);六是心不堪忍,受不了清规戒律;七是心不调柔,不能忍辱;八是愁恼;九是不乐;十是放逸;十一是自轻己身;十二是不能控制自己心中烦恼;十三是不喜欢佛法。还有六种情况可坏所发菩提之心;一是吝法,知而不说;二是于众生起不善心;三是亲近恶友;四是不勤精进;五是自大骄慢;六是营务世业。还有的声闻一听菩萨要三大阿僧祇劫苦行才能成就,畏惧苦行便生退心。  

  

善男子。有人得聞諸佛世尊是人天師于眾生中最上無比勝於聲聞辟支佛等法眼明瞭見法無礙。能度眾生於大苦海。聞已即復發大誓願。如其世間有如是人我亦當得。以是因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複為他之所教誨發菩提心。或聞菩薩阿僧祇劫修行苦行然後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聞已思惟。我今不堪如是苦行。雲何能得。是故有退。善男子。複有五法退菩提心。何等為五。一者樂在外道出家。二者不修大慈之心。三者好求法師過惡。四者常樂處在生死。五者不憙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是名五法退菩提心。複有二法退菩提心。何等為二。一者貪樂五欲。二者不能恭敬尊重三寶。以如是等眾因緣故退菩提心。】  

佛接着说,还有五种情况退菩提心;一是喜欢外道出家,戒律轻少;二是不修大慈大悲,众生与己无关;三是好求法师过罪,自己一步笑百步;四是常乐处于生死,知有烦恼,不舍烦恼;五是不喜欢受持解说佛说十二部经。还有二种情况退菩提心;一是贪著五欲乐;二是不能恭敬三宝。  

  

雲何複名不退之心。有人聞佛能度眾生生老病死不從師咨自然修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提道是可得者。我當修習必令得之。以是因緣發菩提心。所作功德若多若少。悉以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誓願。願我常得親近諸佛及佛弟子。常聞深法五情完具。若遇苦難不失是心。複願諸佛及諸弟子。常於我所生歡喜心具五善根。若諸眾生斫伐我身斬截手足頭目支節。當於是人生大慈心深自喜慶。如是諸人為我增長菩提因緣。若無是者我當何緣而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發是願。莫令我得無根二根女人之身。不系屬人不遭惡主。不屬惡王不生惡國。若得好身種姓真正。多饒財寶不生憍慢。令我常聞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解說。若為眾生有所演說。願令受者敬信無疑。常於我所不生噁心。甯當少聞多解義味。不願多聞於義不了。願作心師不師於心。身口意業不與惡交。能施一切眾生安樂。身戒心慧不動如山。為欲受持無上正法。於身命財不生慳吝。不淨之物不為福業。正命自活心無邪諂。受恩常念小恩大報。善知世中所有事藝。善解眾生方俗之言。讀誦書寫十二部經。不生懈怠懶墮之心。若諸眾生不樂聽聞。方便引接令彼樂聞。言常柔軟口不宣惡。不和合眾能令和合。有憂怖者令離憂怖。饑饉之世令得豐足。疾病之世作大醫王。病藥所須財寶自在。令疾病者悉得除愈。刀兵之劫有大力勢。斷其殘害令無遺餘。能斷眾生種種怖畏。所謂死畏閉系打擲水火王賊貧窮破戒惡名惡道。如是等畏悉當斷之。父母師長深生恭敬。怨憎之中生大慈心。常修六念空三昧門十二因緣生滅等觀出息入息天行梵行及以聖行金剛三昧首楞嚴定。無三寶處令我自得寂靜之心。若其身心受大苦時。莫失無上菩提之心。莫以聲聞辟支佛心而生知足。無三寶處常在外道法中出家。為破邪見不習其道。得法自在得心自在。于有為法了了見過。令我怖畏二乘道果。如惜命者怖畏捨身。為眾生故樂處三惡。如諸眾生樂忉利天。為一一人於無量劫。受地獄苦心不生悔。見他得利不生妒心。常生歡喜如自得樂。若值三寶當以衣服飲食臥具房舍醫藥燈明花香伎樂幡蓋七寶供養。若受佛戒堅固護持。終不生於毀犯之想。若聞菩薩難行苦行。其心歡喜不生悔恨。自識往世宿命之事。終不造作貪嗔癡業。不為果報而集因緣。于現在樂。不生貪著。善男子。若有能發如是願者。是名菩薩終不退失菩提之心。亦名施主。能見如來明瞭佛性。能調眾生度脫生死。善能護持無上正法。能得具足六波羅蜜。善男子。以是義故。不退之心不名佛性善男子。汝不可以有退心故。言諸眾生無有佛性。譬如二人俱聞他方有七寶山。山有清泉其味甘美。有能到者永斷貧窮。服其水者增壽萬歲。唯路懸遠嶮阻多難。時彼二人俱欲共往。一人莊嚴種種行具。一則空往無所齎持。相與前進路值一人。多齎寶貨七珍具足。二人便前問言。仁者。彼土實有七寶山耶。其人答言。實有不虛。我已獲寶飲服其水。唯患路險多有盜賊。沙礫棘刺乏於水草。往者千萬達者甚少。聞是事已一人即悔尋作是言。路既懸遠艱難非一。往者無量達者無幾。而我雲何當能到彼。我今產業粗自供足。若涉斯路或失身命。身命不全長壽安在。一人複言。有人能過我亦能過。若得果達則得如願採取珍寶飲服甘水。如其不達以死為期。是時二人一則悔退一則前進。到彼山所多獲財寶。如願服水多齎所有還其所止。奉養父母供給宗親。時悔還者見是事已心中生熱。彼去已還我何為住。即便莊嚴涉道而去。七寶山者喻大涅槃。甘美之水喻於佛性。其二人者喻二菩薩初發心者。險惡道者喻於生死。所逢人者喻佛世尊。有盜賊者喻于四魔。沙礫棘刺喻諸煩惱。無水草者喻不修習菩提之道。一人還者喻退轉菩薩。其直往者喻不退菩薩。善男子。眾生佛性常住不變。猶彼嶮道不可說言人悔還故令道無常。佛性亦爾。善男子。菩提道中終無退者。善男子。如向悔者。見其先伴獲寶而還勢力自在供養父母給足宗親多受安樂。見是事已心中生熱。即複莊嚴複道還去。不惜身命堪忍眾難。遂便到彼七寶山中。退轉菩薩亦複如是。善男子。一切眾生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經中說。一切眾生乃至五逆犯四重禁及一闡提悉有佛性。】  

佛接着说,不退转菩提心的人,有四十八种愿行;一是自觉修行;二是常发菩提心;三是回向功德;四是亲近善友;五是常闻深法;六是不贪五欲之乐;七是遇苦难磨练心志;八是见同修生欢喜心;九是护持善根;十是对众生的打杀等生大慈心;十一是深自喜庆,今生听闻法音,又增善因缘;十二是发愿不遭恶主,不属恶王,不生恶国等;十三是多有财富;十四是不生骄慢;十五是常受持十二部经典;十六是让众生于我不生恶心;十七是愿作心师,不师于心;十八是身口意业不与恶交;十九是能施一切众生安乐;二十是身戒心慧不动如山;二十一是受持正法,不惜身命财;二十二是不为福业正命自活;二十三是心无邪曲;二十四是受恩常念,小恩大报;二十五是善知世中所有事艺;二十六是善解众生方俗之言;二十七是心不懈怠;二十八是话常柔软,口不宣恶;二十九是能让人和合;三十是愿世间衣食丰足,无疫病之事;三十一是众生财富自在;三十二是愿世间无刀兵之劫;三十三是恭敬父母师长;三十四是对怨憎生大慈心;三十五是常乐修行;三十六是不于声闻、缘觉心知足;三十七是不修外道,破除邪见;三十八是得法自在,心自在;三十九是见有为法之过;四十是为度众生苦行心不生悔;四十一是常生欢喜,不生妒心;四十二乐供三宝;四十三是受戒持佛戒;四十四是忏悔业障;四十五是不作诸恶;四十六是能明了佛性;四十七是善能护持无上正法;四十八是圆满六度万行。菩萨于菩提道中无有退悔,无始劫来不见菩萨有退悔。  

  

師子吼言。世尊。雲何菩薩有退不退。】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菩萨为什么不退转道心呢?  

  

善男子。若有菩薩修習如來三十二相業因緣者。得名不退。得名菩薩摩訶薩也。名不動轉。名為憐湣一切眾生。名勝一切聲聞緣覺。名阿毗跋致。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持戒不動施心不移。安住實語如須彌山。以是業緣得足下平如奩底相。若菩薩摩訶薩于父母所和上師長乃至畜生。以如法財供養供給。以是業緣得成足下千輻輪相。若菩薩摩訶薩不殺不盜。于父母師長常生歡喜。以是業緣得成三相。一者手指纖長。二者足跟長。三者其身方直。如是三相同一業緣。若菩薩摩訶薩修四攝法攝取眾生。以是業緣得網縵指如白鵝王。若菩薩摩訶薩父母師長若病苦時。自手洗拭捉持按摩。以是業緣得手足軟。若菩薩摩訶薩持戒聞法惠施無厭。以是業緣得節踝[*]滿身毛上靡。若菩薩摩訶薩專心聽法演說正教。以是業緣得鹿王膞。若菩薩摩訶薩于諸眾生不生害心。飲食知足常樂惠施瞻病給藥。以是業緣其身圓滿如尼拘陀樹。立手過膝。頂有肉髻無見頂相。若菩薩摩訶薩見怖畏者為作救護。見裸跣者施與衣服。以是業緣得陰藏相。若菩薩摩訶薩親近智者遠離愚人。善憙問答。掃治行路。以是業緣皮膚細軟身毛右旋。若菩薩摩訶薩常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香花燈明施人。以是業緣得身金色常光明曜。若菩薩摩訶薩行施之時。所珍之物能舍不吝。不觀福田及非福田。以是業緣得七處滿相。若菩薩摩訶薩佈施之時心不生疑。以是業緣得柔軟聲。若菩薩摩訶薩如法求財以用佈施。以是業緣得缺骨充滿師子上身臂肘[*]纖。若菩薩摩訶薩遠離兩舌惡口恚心。以是業緣得四十齒白淨齊密。若菩薩摩訶薩于諸眾生修大慈悲。以是業緣得二牙相。若菩薩摩訶薩常作是願。有來求者隨意給與。以是業緣得師子頰。若菩薩摩訶薩隨諸眾生所須飲食悉皆與之。以是業緣得味中上味。若菩薩摩訶薩自修十善兼以化人。以是業緣得廣長舌。若菩薩摩訶薩不訟彼短不謗正法。以是業緣得梵音聲。若菩薩摩訶薩見諸怨憎生於喜心。以是業緣得目睫紺色。若菩薩摩訶薩不隱他德稱揚其善。以是業緣得白毫相。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修習如是三十二相業因緣時。則得不退菩提之心善男子。一切眾生不可思議。諸佛境界業果佛性亦不可思議。何以故。如是四法皆悉是常。以是常故不可思議。一切眾生煩惱覆障故名為常。斷常煩惱故名無常。若言一切眾生常者。何故修習八聖道分為斷眾苦。眾苦若斷則名無常。所受之樂則名為常。是故我言一切眾生煩惱覆障不見佛性。以不見故不得涅槃。】  

佛说,菩萨怜悯一切众生,修行佛的三十二相因缘,得不退菩提之心。三十二相是功德所成就。  

修行人一旦证得果位后,道心坚固;若发菩提心,往生极乐世界的期限就确定了。往生到极乐世界边地品的新发意菩萨所享天福,三界天福所不能及,何况品位菩萨。所谓菩萨的苦行,在世间是化身菩萨所行,心里无苦的境界,身体有极乐世界的待遇。另外,苦行是相对极乐世界而言是苦,与众生相比是乐,与三界天人相比还是乐。一些人不明真相,心里喜欢得到菩萨的救度;又怕苦行不愿发菩提心去成就菩萨,是无智慧的表现。  

菩萨行人与凡夫在境界上是不同的;一是菩萨行人在布施上;对待财物看的非常淡,不义之财不取,认为是有业报;同时,接受供养都是担业;在供养三宝时,同时种悲田。二是在持戒上;认为戒不是约束人身口意的,而是人就应该是这样,主动自觉喜欢去这么做。三是在忍辱上;受人欺辱、诋毁、谩骂等,心里感激是大善知识,帮助去掉了业力、助长了道力、增加了慧力;世界上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会付出堕地狱的代价来助我成就道业。四是在精进上;世界珍贵的是时间,多一分一秒的修行时间最幸福快乐;同时,什么脏活、累活主动去做好;有人认为劳作是惩罚或受苦;在菩萨行人这里恰好相反,他认为是众生恩赐给我积功累德的良机。五是在禅定上;定中充满法喜,定中充满智慧,心里认为没有禅定就等于没有修行,不能静坐行于禅味中,就失去修行人的意义。六是在般若上;笑天下可笑之人,如驴牵磨;容天下难容之事,如溪水秋风。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  

【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三】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說。一切諸法有二種因。一者正因。二者緣因。以是二因應無縛解。是五陰者念念生滅。如其生滅誰縛誰解。世尊。因此五陰生後五陰。此陰自滅不至彼陰。雖不至彼能生彼陰。如因數生芽子不至芽雖不至芽而能生芽。眾生亦爾。雲何縛解。】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一切诸法有两种因;一是正因;二是缘因。而众生五蕴生灭,与二因是什么关系呢?怎样解开五蕴对二因的束缚呢?  

  

善男子。諦聽諦聽。我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如人捨命受大苦時。宗親圍繞號哭懊惱。其人惶怖莫知依救。雖有五情無所覺知。肢節戰動不能自持。身體虛冷暖氣欲盡。見先所修善惡報相。善男子。如日垂沒山陵堆阜影現東移理無西逝。眾生業果亦複如是。此陰滅時彼陰續生。如燈生闇滅燈滅闇生。善男子。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而是蠟印不變在泥。文非泥出不餘處來。以印因緣而生是文。現在陰滅中陰陰生。是現在陰終不變為中陰五陰。中陰五陰亦非自生不從餘來。因現陰故生中陰陰。如印印泥印壞文成。名雖無差而時節各異。是故我說。中陰五陰非肉眼見天眼所見。是中陰中有三種食一者思食。二者觸食。三者意食。中陰二種。一善業果。二惡業果。因善業故得善覺觀。因惡業故得惡覺觀。父母交會牉合之時。隨業因緣一向受生處。于母生愛于父生嗔。父精出時謂是已有。見已心悅而生歡喜。以是三種煩惱因緣。中陰陰壞生後五陰。如印印泥印壞文成。生時諸根有具不具。具者見色則生於貪。生於貪故則名為愛。狂故生貪是名無明。貪愛無明二因緣故所見境界皆悉顛倒。無常見常無我見我無樂見樂無淨見淨。以四倒故作善惡行。煩惱作業業作煩惱。是名系縛。以是義故名五陰生。是人若得親近於佛及佛弟子諸善知識。便得聞受十二部經。以聞法故觀善境界。觀善境界故得大智慧。大智慧者名正知見。得知見故於生死中而生悔心。生悔心故不生歡樂。不生歡樂故能破貪心。破貪心故修八聖道。修八聖道故得無生死。無生死故名得解脫。如火不遇薪名之為滅。滅生死故名為滅度。以是義故名五陰滅。】  

佛说,众生所修善恶业,只是早与迟的事。众生的五蕴也是这样,此灭彼生,灯明暗灭,灯灭暗生。现在身中五蕴灭,中阴身五蕴生;二者不会同时出现在身中。中阴身五蕴,人的肉眼看不见,天眼或有天眼通的人能见到,定中也能观到。中阴身有三种食;一是思食;二是触食;三是意食。中阴身有两种情况;一是善业果;二是恶业果。善业果随善业因缘到行善之家受生而心生欢喜;恶业果随恶业因缘到行恶之家受生而心嗔恨;即中阴身善恶觉观不同,有三种烦恼;一是于母生爱;二是于父生爱;三是于父生嗔。受生后中阴身五蕴坏掉,入人身五蕴。人身五蕴有两大因缘能束缚正因和缘因;一是贪爱;二是无明。贪爱和无明使人心见境界产生四种颠倒;一为无常见常;二为无我见我;三为无乐见乐;四为无净见净。有此四颠倒,才作恶行,烦恼作业,业作烦恼。善觉观中阴身生人后,其中与佛有善缘的人,有机缘见到佛、僧人和善知识,闻受佛法,得大智慧,有正知见,厌于生死,于五欲不生欢乐,破除贪心,修八圣道,得无生死,为得解脱;如火遇不到薪则自灭一样,生死灭则五蕴灭,就解除了五蕴对正因与缘因的束缚。  

  

師子吼言。空中無刺雲何言拔。陰無系者雲何系縛。】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人的五蕴存在是看不见摸不着,是怎么束缚正因与缘因的呢?  

  

佛言。善男子。以煩惱鎖系縛五陰。離五陰已無別煩惱。離煩惱已無別五陰。善男子。如柱持屋。離屋無柱離柱無屋。眾生五陰亦複如是。有煩惱故名為系縛。無煩惱故名為解脫。善男子。如拳。合掌。系縛等三合散生滅更無別法。眾生五陰亦複如是。有煩惱故名為系縛。無煩惱故名為解脫。善男子。如說名色系縛眾生。名色若滅則無眾生。離名色已無別眾生。離眾生已無別名色。亦名名色系縛眾生。亦名眾生系縛名色。】  

佛说,五蕴集中反映在烦恼上,烦恼是标,五蕴是本,离五蕴无烦恼;烦恼又是本,五蕴又是标,离烦恼无五蕴。众生有烦恼为束缚,无烦恼为解脱。  

  

師子吼言。世尊。如眼不自見指不自觸刀不自割受不自受。雲何如來說言名色系縛名色。何以故。言名色者即是眾生。言眾生者即是名色。若言名色系縛眾生。即是名色系縛名色。】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眼不自见,刀不自伤;怎么理解众生是名色,又被名色所束缚呢?  

  

佛言。善男子。如二手合時更無異法而來合也。名之與色亦複如是。以是義故。我言名色系縛眾生。若離名色則得解脫。是故我言眾生解脫。】  

佛说,名色束缚众生有二种;一是内名色身口意,有生存需求为束缚;二是外名色诸有,可满足需求为束缚。众生与名色,如同左手摸右手,是一身二臂自用;若离名色为解脱。  

  

師子吼言。世尊。若有名色是系縛者。諸阿羅漢未離名色亦應系縛。】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若有名色为束缚,阿罗汉未离名色,是不是有束缚呢?  

  

善男子。解脫二種。一者子斷。二者果斷。言子斷者名斷煩惱。阿羅漢等已斷煩惱眾結爛壞。是故子結不能系縛。未斷果故名果系縛。諸阿羅漢不見佛性。以不見故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可言果系。不得說言名色系縛。善男子。譬如然燈油未盡時明則不滅油若盡者滅則無疑。善男子。所言油者喻諸煩惱。燈喻眾生。一切眾生煩惱油故不入涅槃。若得斷者則入涅槃。】  

佛说,解脱有二种;一是子断;二是果断。子断为断烦恼,阿罗汉为子断,烦恼已尽,名色不能再束缚。但没有果断,阿罗汉不见佛性,圣果没有离开三界,名色烦恼之根没有除掉。  

  

師子吼言。世尊。燈之與油二性各異。眾生煩惱則不如是。眾生即是煩惱。煩惱即是眾生。眾生名五陰五陰名眾生。五陰名煩惱煩惱名五陰。雲何如來喻之於燈。】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烦恼是众生,众生即烦恼;众生为五蕴,五蕴即众生;五蕴是烦恼,烦恼即五蕴;为什么将此比喻为灯与油呢?  

  

佛言。善男子。喻有八種。一者順喻。二者逆喻。三者現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後喻。七先後喻。八者遍喻。雲何順喻。如經中說。天降大雨溝瀆皆滿。溝瀆滿故小坑滿。小坑滿故大坑滿。大坑滿故小泉滿。小泉滿故大泉滿。大泉滿故小池滿。小池滿故大池滿大池滿故小河滿。小河滿故大河滿。大河滿故大海滿。如來法雨亦複如是。眾生戒滿。戒滿足故不悔心滿。不悔心滿故歡喜滿。歡喜滿故遠離滿。遠離滿故安隱滿。安隱滿故三昧滿。三昧滿故正知見滿。正知見滿故厭離滿。厭離滿故呵嘖滿。呵責滿故解脫滿。解脫滿故涅槃滿。是名順喻。雲何逆喻。大海有本所謂大河。大河有本所謂小河。小河有本所謂大池。大池有本所謂小池。小池有本所謂大泉。大泉有本所謂小泉。小泉有本所謂大坑。大坑有本所謂小坑。小坑有本所謂溝瀆。溝瀆有本所謂大雨。涅槃有本所謂解脫。解脫有本所謂呵責。呵責有本所謂厭離。厭離有本所謂正知見正知見有本所謂三昧。三昧有本所謂安隱。安隱有本所謂遠離。遠離有本所謂喜心。喜心有本所謂不悔。不悔有本所謂持戒。持戒有本所謂法雨。是名逆喻。雲何現喻。如經中說。眾生心性猶若獼猴。獼猴之性舍一取一。眾生心性亦複如是。取著色聲香味觸法無暫住時。是名現喻。雲何非喻。如我昔告波斯匿王。大王。有親信人從四方來。各作是言。大王。有四大山從四方來欲害人民。王若聞者當設何計。王言。世尊。設有此來無逃避處。唯當專心持戒佈施。我即贊言。善哉大王。我說四山即是眾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來切人。雲何大王。不修戒施。王言。世尊。持戒佈施得何等果。我言。大王于人天中多受快樂。王言。世尊。尼拘陀樹持戒佈施。亦于人天受安樂耶。我言。大王。尼拘陀樹不能持戒修行佈施。如其能者則受無異。是名非喻。雲何先喻。我經中說。譬如有人貪著妙花採取之時為水所漂。眾生亦爾。貪著五欲為生老死之所漂沒。是名先喻。雲何後喻。如法句經說  

  莫輕小惡  以為無殃  水渧雖微  漸盈大器  

是名後喻。雲何先後喻。譬如芭蕉生菓則死。愚人得養亦複如是。如騾懷妊命不久全。雲何遍喻。如經中說。三十三天有波利質多樹其根入地深五由延高百由延。枝葉四布五十由延。葉熟則黃。諸天見已心生歡喜。是葉不久必當墮落。其葉既落複生歡喜。是枝不久必當變色。枝既變色複生歡喜。是色不久必當生皰。見已複喜。是皰不久必當生嘴。見已複喜。是嘴不久必當開敷。開敷之時香氣周遍五十由延。光明遠照八十由延。爾時諸天夏三月時在下受樂。善男子。我諸弟子亦複如是。葉色黃者喻我弟子念欲出家。其葉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鬚髮。其色變者喻我弟子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初生皰者喻我弟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嘴者喻于十住菩薩得見佛性。開敷者喻于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香者喻于十方無量眾生受持禁戒。光者喻於如來名號無礙周遍十方。夏三月者喻三三昧。三十三天受快樂者。喻于諸佛在大涅槃得常樂我淨。是名遍喻。善男子。凡所引喻不必盡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或複全取。如言如來面如滿月。是名少分。善男子。譬如有人初不見乳。轉問他言乳為何類。彼人答言如水蜜貝。水則濕相蜜則甜相貝則色相。雖引三喻未即乳實。善男子。我言燈喻喻于眾生亦複如是。善男子。離水無河。眾生亦爾。離五陰已無別眾生。善男子。如離葙輿輪輻軸輞更無別車。眾生亦爾。善男子。若欲得合彼燈喻者。諦聽諦聽我今當說。炷者喻於二十五有。油者喻愛。明喻智慧。除破黑闇喻破無明。暖喻聖道。如燈油盡明焰則滅。眾生愛盡則見佛性。雖有名色不能系縛。雖複處在二十五有。不為諸有之所污染。】  

佛说,比喻有八种情况;一是顺意比喻;二是逆意比喻;三是现时比喻;四是表面与此无关,暗里却说明法理的比喻;五是先比喻后说法;六是后比喻先说法;七是说法前后都比喻;八是能用什么比喻就用什么比喻,只要能说明法理就可以遍喻。比喻还有少分喻,多分喻,全部喻三种情况;如佛面如满月为少分喻;如乳似水蜜为多分喻;如糖似蜜甜是全喻。按此法理,用柱、灯、芯比喻二十五有,灯油比喻爱,灯光比喻智,灯的热量比喻圣道;由此灯光智慧破无明黑暗,油尽则爱尽,灯灭为生死灭。虽有灯名与色,而油尽灯灭不受束缚。  

  

師子吼言。世尊。眾生五陰空無所有。誰有受教修習道者。】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五蕴空无所有,是谁在受教修道呢?  

  

佛言。善男子。一切眾生皆有念心慧心發心勤精進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雖念念生滅。猶故相似相續不斷。故名修道。】  

佛说,一切众生有念有心,念能念生念灭,却又能相续不断。由此,受教的是身心,修道的也是身心。  

  

師子吼言。世尊。如是等法皆念念滅。是念念滅亦相似相續。雲何修習。】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法念念灭又念念相续,身心是怎么修行的呢?  

  

佛言。善男子。如燈雖念念滅而有光明除破闇冥。念等諸法亦複如是。善男子。如眾生食雖念念滅亦令饑者而得飽滿。譬如上藥雖念念滅亦能愈病。日月光明雖念念滅亦能增長樹林草木。善男子。汝言念念滅雲何增長者。心不斷故名為增長。善男子。如人誦書所誦字句不得一時。前不至中中不至後。人之與字及以心想俱念念滅。以久修故而得通利。善男子。譬如金師從初習作至於皓首。雖念念滅前不至後。以積習故所作遂妙。是故得稱善好金師。讀誦經書亦複如是善男子。譬如種子地亦不教汝當生芽。以法性故芽則自生。乃至花亦不教汝當作菓。以法性故而菓自生。眾生修道亦複如是。善男子。譬如數法一不至二二不至三。雖念念滅而至千萬。眾生修道亦複如是。善男子。譬如燈念念滅。初滅之焰不教後焰我滅汝生當破諸闇。善男子。譬如犢子生便求乳。求乳之智實無人教。雖念念滅而初饑後飽。是故當知不應相似。若相似者不應異生。眾生修道亦複如是。初雖未增以久修故。則能破壞一切煩惱。】  

佛说,法虽念念灭而由于心不断绝,能使善心增长。初修不见效果,久修道果自成。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說。須陀洹人得果證已。雖生惡國猶故持戒。不殺盜淫兩舌飲酒。須陀洹陰即此處滅不至惡國。修道亦爾。不至惡國。若相似者何故不生淨妙國土。若惡國陰非須陀洹陰。雲何而得不作惡業。】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一果罗汉证果后,再来时虽生恶国,独能持戒。那么一果罗汉此处五蕴灭,为什么不生到净妙的国土,怎么还说生恶国而不作恶业呢?  

  

佛言。善男子。須陀洹者雖生惡國終不失於須陀洹名。陰不相似。是故我引犢子為喻。須陀洹人雖生惡國。以道力故不作惡業。善男子。譬如香山有師子王。是故一切飛鳥走獸。絕跡此山無敢近者。有時是王至雪山中。一切鳥獸猶故不住。須陀洹人亦複如是。雖不修道以道力故不作諸惡。善男子。譬如有人服食甘露。甘露雖滅以其力勢能令是人不生不死。善男子。如須彌山有上妙藥名楞伽利。有人服之雖念念滅。以藥力故不遇患苦。善男子。如轉輪王所坐之處。王雖不在無人敢近。何以故。王威力故。須陀洹人亦複如是雖生惡國不修習道。以道力故不作惡業。善男子。須陀洹陰於此而滅雖生異陰。猶故不失須陀洹陰。善男子。譬如眾生為果實故於種子中多役作業糞治溉灌。未得果實而子複滅。亦得名為因數得果。須陀洹陰亦複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資產巨富唯有一子先已終歿。其子有子複在他土。其人忽然奄便終亡。孫聞是已還收產業。雖知財貨非其所作。然其收取無遮護者。何以故以姓一故。須陀洹陰亦複如是。】  

佛说,一果罗汉虽生恶国,道果不失,以道力而不作恶业。一果罗汉虽此处五蕴灭,生天后再来人间换了另一个五蕴之身,仍是一果罗汉的道力;如孙子承受祖父的家业一样,财产仍归自家人。  

诸位应注意,在心里一定不要轻视一果罗汉的果位,这个果位已入圣人流,永不会再有人以下四道。没有这个果位为基础,什么发菩提心和往生极乐世界等,都无从谈起。同时,这就是说,佛法不在语言文字上,在功德上,在道力上,在证悟上,在心行上。  

師子吼言。如佛說偈  

  比丘若修習  戒定及智慧  當知是不退  親近大涅槃  

  世尊。雲何修戒雲何修定雲何修慧。】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如佛所说偈,“比丘若修行,戒定及智慧,当知是不退,亲近大涅槃;”那怎么修行戒定慧呢?  

  

佛言。善男子。若有人受持禁戒。但為自利人天受樂。不為度脫一切眾生。不為護持無上正法。但為利養畏三惡道。為命色力安無礙辯。畏懼王法惡名穢稱為世事業。如是護戒則不得名修習戒也。善男子。雲何名為真修習戒。受持戒時。若為度脫一切眾生。為護正法度未度故。解未解故。歸無歸故。未入涅槃令得入故。如是修時不見戒不見戒相不見持者。不見果報不觀毀犯。善男子。若能如是是則名為修習戒也。雲何複名修習三昧。修三昧時。為自度脫為於利養。不為眾生不為護法。為見貪欲穢食等過男女等根九孔不淨鬥訟打刺互相殺害。若為此事修三昧者。是則不名修習三昧。善男子。雲何複名真修三昧。若為眾生修習三昧。于眾生中得平等心。為令眾生得不退法。為令眾生得聖心故。為令眾生得大乘故為欲護持無上法故。為令眾生不退菩提故。為令眾生得首楞嚴故。為令眾生得金剛三昧故。為令眾生得陀羅尼故。為令眾生得四無礙故。為令眾生見佛性故。作是行時不見三昧不見三昧相。不見修者。不見果報。善男子。若能如是是則名為修習三昧。雲何複名修于智慧。若有修者作是思惟。我若修習如是智慧。則得解脫度三惡道。誰能利益一切眾生。誰能度人於生死道。佛出世難如優曇花。我今能斷諸煩惱結必得解脫。是故我當勤修智慧速斷煩惱早得度脫。如是修者不得名為修習智慧。雲何名為修習智慧者。若觀生老死苦。一切眾生無明所覆。不知修習無上正道。願我此身悉代眾生受大苦惱。眾生所有貧窮下賤破戒之心貪嗔癡業。願皆悉來集於我身。願諸眾生不生貪取。不為名色之所系縛。願諸眾生早度生死。令我一身處之不厭。願令一切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修時不見智慧不見智慧相。不見修者。不見果報。是則名為修習智慧。】  

佛说,若有人为自利人天受乐,不为度脱一切众生受持禁戒,不能护持无上正法,只为利养和畏惧三恶道,这不是修持戒律。真正修持戒律的人,受持禁戒时,为度脱一切众生,为护正法;在修行时自觉持戒,身口意自然不破戒,不用刻意去持戒,也不去想持戒有什么果报,也不用想毁犯戒有什么恶报,修行人就应是善行之人。若有人修行禅定,为自度和利养,不为众生,不为护法等,不是真正的修行禅定三昧。真正修行禅定三昧的人,于众生中得平等心,让众生得不退法、得圣心、得大乘、为护无上正法,引导众生也修持佛法,禅行三昧,见佛性等。这样修行时,不去执著三昧,也不觉得自己比众生高一等,也不去想自己有什么果报,修行人禅行三昧是自然而然的事。若有人修行智慧,为自得解脱,为自断烦恼,不是真正的修智慧。真修智慧的人,众生一切苦果我皆代受,让众生都得解脱,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修行时,不去执著智慧,不用想我有智慧,不用想将来有什么果报,修行人自应证得智慧。同样修行戒定慧,两种发心,结果不同;一是得声闻果;二是得菩萨果。佛赞叹菩萨修行戒定慧的发心,护念菩萨善行。  

两种发心不同,所行所作自然不同,所证道果也自然不同。所证道果不同,是功德不同。  

  

善男子。修習如是戒定智慧。是名菩薩。不能如是修戒定慧。是名聲聞。複次善男子。雲何複名修習於戒。若能破壞一切眾生十六惡律儀。何等十六。一者為利養食羔羊肥已轉賣。二者為利買已屠殺。三者為利養食豬豚肥已轉賣。四者為利買已屠殺。五者為利養食牛犢肥已轉賣。六者為利買已屠殺。七者為利養雞令肥肥已轉賣。八者為利買已屠殺。九者釣魚。十者獵師。十一劫奪。十二魁膾。十三網捕飛鳥。十四兩舌。十五獄卒。十六咒龍。能為眾生永斷如是十六惡業。是名修戒。】  

佛接着说,修行于戒能破坏众生十六种恶律;一是为利,养食羔羊或养肥转卖;二是为利,买来羔羊屠杀;三是为利,养食猪崽或养肥转卖;四是为利,买来猪崽屠杀;五是为利,养食牛犊或养肥转卖;六是为利,买来牛犊屠杀;七是为利,养肉鸡卖;八是为利,买来肉鸡屠杀;九是钓鱼;十是打猎;十一是抢劫;十二是把领头的动物杀死食肉;十三是网捕飞鸟;十四是两舌;十五是狱卒;十六是用咒术驱用动物。众生若能永远不作这十六种事,为菩萨修戒。  

戒为止恶而善生,戒又为恶行与善行的标准,戒又为大慈大爱的道德底线。持戒修行的人,一定是信仰佛教的人,也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更是有清净功德的人。  

  

雲何修定。能斷一切世間三昧。所謂無身三昧。能令眾生生顛倒心謂是涅槃。又無邊心三昧。淨聚三昧。世邊三昧。世斷三昧。世性三昧。世丈夫三昧。非想非非想三昧。如是等定能令眾生生顛倒心謂是涅槃。若能永斷如是三昧。是則名為修習三昧。雲何複名修習智慧。能破世間所有惡見。一切眾生悉有惡見。所謂色即是我亦是我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乃至識亦如是。常即是我色滅我存。色即是我色滅我滅。複有人言。作者名我受者名色。複有人言。作者名色受者名我。複有人言。無作無受自生自滅悉非因緣。複有人言。無作無受悉是自在之所造作。複有人言。無有作者無有受者。一切悉是時節所作。複有人言。作者受者悉無所有。地等五大名為眾生。善男子。若能破壞一切眾生如是惡見。是則名為修習智慧。善男子。修習戒者為身寂靜。修習三昧為心寂靜。修習智慧為壞疑心。壞疑心者為修習道。修習道者為見佛性。見佛性者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為得無上大涅槃故。得大涅槃者為斷眾生一切生死一切煩惱一切諸有一切諸界一切諸諦故。斷於生死乃至斷諦。為得常樂我淨法故。】  

佛接着说,修行禅定,入空无身三昧等;让众生去掉颠倒心,去修行禅定,得断世三昧等。若能自修禅定,又引导众生修禅定,为菩萨修行禅定。又有,修行智慧,破世间所有恶见。一切众生都有恶,五蕴为我,苦乐是我,生灭是我等。若自修智慧,又引导众生修智慧,为菩萨修行智慧。修行戒的人,为身寂静;修行禅定三昧的人,为心寂净;修行智慧的人,为坏疑心;坏疑心的人,为修行道;修行道的人,为见佛性;见佛性的人,为证菩提;证菩提的人,为得般涅槃;得般涅槃的人,为断众生一切生死、一切烦恼、一切诸有、一切诸界(十八界)、一切诸谛、得常乐我净。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說。若不生滅名大涅槃。生亦如是不生不滅。何故不得名為涅槃。】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不生不灭是般涅槃,怎么不是涅槃呢?  

  

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是生雖複不生不滅而有始終。】  

佛说,众生不生不灭为有始有终;即开始修道,至入般涅槃为终点站。涅槃是始与终的中间站。  

  

世尊。是生死法亦無始終。若無始終則名為常。常即涅槃。何故不名生死為涅槃耶。】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生灭法无始无终;无始无终怎么不是涅槃呢?  

  

善男子。是生死法悉有因果。有因果故不得名之為涅槃也。何以故。涅槃之體無因果故。】  

佛说,生灭法都有因果;何况生灭法是常式,不是常乐;涅槃之体无有因果。  

  

師子吼言。世尊。夫涅槃者亦有因果。如佛所說  

  從因故生天  從因墮惡道  從因故涅槃  是故皆有因  

如佛往昔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沙門道果。言沙門者。謂能具修戒定智慧。道者謂八聖道。沙門果者所謂涅槃。世尊。涅槃如是豈非果耶。雲何說言涅槃之體無因無果。】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涅槃应该有因有果呀!因为佛说偈语可以为证啊!“从因故生天,从因堕地狱,从因故涅槃,是故皆有因;”另外,佛告诸弟子修戒定慧,这不是因吗?罗汉、菩萨等不是果吗?  

  

佛言。善男子。我所宣說涅槃因者所謂佛性。佛性之性不生涅槃。是故我言涅槃無因。能破煩惱故名大果。不從道生故名無果。是故涅槃無因無果。】  

佛说,因为涅槃无因,是根据佛性不从因生而说。破烦恼是果,但此果不是从修道而生,而是通过修道见佛性,佛性自断烦恼。所以,涅槃无因无果。  

  

師子吼言。世尊。眾生佛性為悉共有為各各有。若共有者一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眾生亦應同得。世尊。如二十人同有一怨。若一人能除餘十九人皆亦同除。佛性若爾。一人得時餘亦應得。若各各有則是無常。何以故。可算數故。然佛所說眾生佛性不一不二。若各各有不應說言諸佛平等。亦不應說佛性如空。】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性是众生共有,还是一人一个呢?若是众生佛性不一不二,佛性如空,有佛性有众生,怎么能平等呢?  

  

佛言。善男子。眾生佛性不一不二。諸佛平等猶如虛空。一切眾生同共有之。若有能修八聖道者。當知是人則得明見。善男子。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之則成醍醐。眾生佛性亦複如是。】  

佛说,众生佛性不一不二,诸佛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同样共有。若众生依法修行,则自见佛性。若不依法修行,则众生是众生,佛是佛。一切众生以因缘亲近;即血缘关系、共同利益、共同爱好、共同语言等。而诸佛慈悲众生,怜悯众生,是众生皆有佛性。在宇宙中,佛与众生同样拥有佛性,在佛性上说是一体同悲,佛与众生平等。在世间说,众生佛性是各个有,在出世间的菩萨境界上还是名个有;成就佛道时,也由愿力不同,佛国土各异。而在佛的境界上,佛与众生佛性相同而生慈悲。  

  

師子吼言。如佛所說。忍辱草者一耶多耶。如其一者牛食則盡。如其多者雲何而言眾生佛性亦如是耶。如佛所說。若有修習八聖道者則見佛性。是義不然。何以故。道若一者如忍辱草則應有盡。如其有盡一人修已餘則無分。道若多者雲何得言具足修習。亦不得名薩婆若智。】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怎样依法修行才能自见佛性呢?  

  

佛言。善男子。如平坦路。一切眾生悉於中行無障礙者。中路有樹其陰清涼。行人在下憩駕止息。然其樹陰常住不移。亦不消壞。無持去者。路喻聖道。陰喻佛性。善男子。譬如大城唯有一門。雖有多人經由入出。都無有能作障礙者。亦複無人破壞毀落而齎持去。善男子。譬如橋樑行人所由。亦無有人遮止障礙毀壞持去。善男子。譬如良醫遍療眾病。亦無有能遮止是醫治此舍彼。聖道佛性亦複如是。】  

佛说,依法修行如人走中路圣道,佛性如路中间有一棵树的树影。行人在此可乘凉,却不能将树影带走;又如人进城,人人走桥与城门,谁也不能把桥与城门背着走。进城如依法修道,城门、桥比喻佛性。众生虽皆有佛性,依佛性可以走路、桥、门,却不能见佛性。  

  

師子吼言。世尊。所引諸喻義不如是。何以故。先者在路於後則妨。雲何而言無有障礙。餘亦皆爾。聖道佛性若如是者。一人修時應妨餘者。】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一人修行圣道见佛性,能不能影响他人呢?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說義不相應。我所喻道是少分喻非一切也。善男子。世間道者則有障礙。此彼之異無有平等。無漏道者則不如是。能令眾生無有障礙。平等無二無有方處此彼之異。如是正道能為一切眾生佛性。而作了因不作生因。猶如明燈照了於物。善男子。一切眾生皆同無明因緣於行不可說言一人無明因緣行已其餘應無。一切眾生悉有無明因緣於行。是故說言十二因緣一切平等。眾生所修無漏正道亦複如是。等斷眾生煩惱四生諸界有道。以是義故名為平等。其有證者彼此知見無有障礙。是故得名薩婆若智。】  

佛说,众生在世间修行圣道是有障碍的,身障、烦恼障和业障等,对他人会有影响。众生在世间修行不是一个起跑绒,也不是一个终点,是以因缘业力不同而不平等。若在圣人无漏的正道上,无有障碍,一切平等。  

有人问,禅密法师,人人平等,为什么佛法不传承于我而传承他人;还有的人东奔西跑又寻求密法呢?不要白费草鞋钱,要修好当下,佛菩萨不会误人。按此法理,应该明白,传承要择根基,法师要观察人的业力因缘,起跑线是不平等的。  

  

師子吼言。一切眾生身不一種。或有天身。或有人身畜生餓鬼地獄之身。如是多身差別非一。雲何而言佛性為一。】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身千差万别,佛性是怎么为一的呢?  

  

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置毒乳中乃至醍醐皆悉有毒。乳不名酪。酪不名乳。乃至醍醐亦複如是。名字雖變毒性不失。遍五味中皆悉如是。若服醍醐亦能殺人。實不置毒於醍醐中。眾生佛性亦複如是。雖處五道受別異身。而是佛性常一無變。】  

佛说,如牛奶中有毒,把牛奶加工成奶粉,人吃了照样会中毒。众生也是这样,业力召感形体不一样,而佛性没有变化。  

  

師子吼言。世尊。十六大國有六大城。所謂舍婆提城。婆枳多城。瞻婆城。毗舍離城。波羅[*]城。王舍城。如是六城世中最大。何故如來舍之在此邊地弊惡極陋隘小拘屍那城。入般涅槃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佛入般涅槃怎么选择此城呢?是由于此城被诸佛微妙功德庄严吗?  

  

善男子。汝不應言拘屍那城邊地弊惡最陋隘小。應言是城微妙功德之所莊嚴。何以故。諸佛菩薩所行處故。善男子。如賤人舍。王若過者則應讚歎。是舍嚴麗福德成就。乃令大王回駕臨顧。善男子。如人重病服穢弊藥服已病癒。即應歡喜讚歎是藥最上最妙能愈我病。善男子。如人乘船在大海中。其船卒壞無所依倚。因倚死屍得到彼岸。到彼岸已應大歡喜讚歎是屍我賴相遇而得安隱。拘屍那城亦複如是。乃是諸佛菩薩行處。雲何而言邊地弊惡隘陋小城。善男子。我念往昔過恒河沙劫。劫名善覺。時有聖王姓憍屍迦。七寶成就千子具足。其王始初造立此城。周匝縱廣十二由延。七寶莊嚴土多有河。其水清淨柔軟甘美。所謂尼連禪河。伊羅跋提河。熙連禪河。伊搜末堆河。毗婆舍那河。如是等河其數五百。此河彼岸樹木繁茂花菓鮮潔。爾時人民壽命無量。時轉輪聖王過百年已。作是唱言。如佛所說。一切諸法皆悉無常。若能修習十善法者。能斷如是無常大苦。人民聞已咸共奉修十善之法。我于爾時聞佛名號。受持十善思惟修習。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是心已複以是法。轉教無量無邊眾生言一切法無常變壞。是故我今續於此處。亦說諸法無常變壞。唯說佛身是常住法。我憶往昔所行因緣。是故今來在此涅槃。亦欲酬報此地往恩。以是義故我經中說。我眷屬者受恩能報。】  

佛说,首先,选择此城入般涅槃是报恩。往昔无量劫,有一善觉劫。那时,有一憍尸迦圣王在此地建城。这位圣王百岁时对人民说,我听佛说,一切诸法都是无常。若有人修十善法,能断无常大苦。从那时起,初闻佛名号,受持十善法,持戒修行,发菩提心,教化无量众生,说佛常住法。因往昔因缘,选择此地涅槃,是报此地往昔养育之恩;也是告诸众生,佛与弟子受恩能报。  

  

複次善男子。往昔眾生壽無量時。爾時此城名拘舍跋提。周匝縱廣五十由延。時閻浮提居民鄰接雞飛相及。有轉輪王名曰善見。七寶成就千子具足。王四天下。第一太子思惟正法得辟支佛。時轉輪王見其太子成辟支佛威儀庠序神通稀有。見是事已即舍王位如棄涕唾。出家在此娑羅樹間。八萬歲中修習慈心。悲喜舍心各八萬歲。善男子。欲知爾時善見聖王則我身是。是故我今常樂遊止如是四法。是四法者名為三昧。以是義故。如來之身常樂我淨。善男子。以是因緣今來止此拘屍那城娑羅樹間。三昧正受。】  

其次,选择此地双树林间涅槃是有因。往昔有一四天王名善见,见长子出家修道得辟支佛果,也舍王位来此双树间修道,得菩萨慈悲喜舍等。当初的善见天王就是我释迦牟尼。佛不舍有因之地,也是不舍有缘众生。  

  

善男子。我念往昔過無量劫。此城爾時名迦毗羅衛。其城有王名曰白淨。其王夫人名曰摩耶。王有一子名悉達多。爾時王子不由師教自然思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大目犍連。給侍弟子名曰阿難。爾時世尊在雙樹間。演說如是大涅槃經。我時在會得預斯事。聞諸眾生悉有佛性。聞是事已即於菩提得不退轉。尋自發願。願未來世成佛之時。父母國土名字弟子。侍使之人說法教化。如今世尊等無有異。以是因緣。今來在此敷揚演說大涅槃經。】  

然后,选择在此说涅槃经是愿力。往昔无量劫,此城国王有太子出家证菩提,入般涅槃时在此说涅槃经。在法会上听完此经就发愿,愿我释迦牟尼成佛时,佛名、弟子名要与这尊佛一样,说涅槃经地点也一样。佛践行愿力,也是告诉众生,佛不会忘失愿力。  

  

 善男子。我初出家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頻婆娑羅王遣使而言。悉達太子。若為聖王我當臣屬。若不樂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願先來至此王舍城。說法度人受我供養。我時默然已受彼請善男子。我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向竭闍國。時伊連禪河有婆羅門。姓迦葉氏。與五百弟子在彼河側求無上道。我為是人故往說法。迦葉言。瞿曇。我今年邁已百二十。摩伽陀國所有人民。及其大王頻婆娑羅。鹹謂我已證羅漢果。我今若當在於汝前聽受法者。一切人民或生倒心。大德迦葉非羅漢耶。幸願瞿曇速往餘處。若此人民定知瞿曇功德勝我。我等無由複得供養。我時答言。迦葉。汝若于我不生殷重大嗔恨者。見容一宿明當早去。迦葉言。瞿曇。我心無他深相愛重。但我住處有一毒龍。其性暴急恐相危害。我言。迦葉。毒中之毒不過三毒。我今已斷。世間之毒我所不畏。迦葉複言。苟能不畏善哉聽住。善男子。我于爾時故為迦葉現十八變如經中說。爾時迦葉及其眷屬五百等輩。見聞是已證羅漢果。是時迦葉複有二弟。一名伽耶迦葉。二名那提迦葉。師徒眷屬複有五百。亦皆證得阿羅漢果。時王舍城六師之徒聞是事已。即於我所生大噁心。我時赴信受彼王請詣王舍城。未至中路王與無量百千之眾悉來奉迎。我為說法。時聞法已。欲界諸天八萬六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頻婆娑羅王所將營從十二萬人得須陀洹果。無量眾生成就忍心。既入城已度舍利弗大目犍連及其眷屬二百五十。令舍本心出家學道。我即住彼受王供養。外道六師相與聚集詣舍衛城。時彼城中有一長者名須達多。為兒娉婦詣王舍城。既達彼城寄止長者珊檀那舍。時此長者中夜而起。告諸眷屬。仁等可起速共莊嚴掃治宅舍辦具肴膳。須達聞已尋自思惟。將非欲請摩伽王耶。為有婚姻歡樂會乎。思惟是已尋前問言。大士。欲請摩伽陀王頻婆娑羅耶。為有婚姻歡樂會乎。匆務不安乃如是耶。長者答言。不也居士。我明請佛無上法王。須達長者初聞佛名身毛皆豎。尋複問言。何等名佛。長者答言。汝不聞耶。迦毗羅城有釋種子。字悉達多。姓瞿曇氏。父名白淨。其生未久相師占之。定當得作轉輪聖王。如庵羅菓已在手中。心不願樂舍之出家。無師自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貪恚癡盡常住無變。不生不滅無有憂畏。于諸眾生其心平等。猶如父母等視一子。所有身心眾中最勝。雖勝一切而無憍慢。塗割二事其心無二。智慧通達於法無礙。具足十力四無所畏五智三昧大慈大悲及三念處。故號為佛明受我請。是故匆匆未暇相瞻。須達多言。善哉大士。所言佛者功德無上。今在何處。長者答言。今在此間王舍大城。住迦蘭陀竹林精舍。時須達多一心念佛所有功德十力無畏五智三昧大慈大悲及三念處。作是念時忽然大明。其明猛盛猶如白日。即尋光出至城門下。佛神力故門自然開。既出門已路有天祠。須達經過禮拜致敬。尋還黑闇。心生惶怖。複欲還返所止之處。時彼城門有一天神。告須達言。仁者若往如來所者多獲善利。須達多言。雲何善利。天言。長者。假使有人真寶交結。駿馬百匹香象百頭寶車百乘。鑄金為人其數複百。端正女人身佩瓔珞眾寶廁填。上妙宮宅殿堂屋字雕文刻鏤。金盤銀粟銀盤金粟。數各一百以施一人。如是輾轉盡閻浮提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發意一步詣如來所。須達多言。善男子。汝是誰耶。天言。長者。我是勝相婆羅門子。是汝往昔善知識也。我因往日見舍利弗大目犍連心生歡喜。捨身得作北方天王毗沙門子。專知守護此王舍城。我因禮拜舍利弗等生歡喜心。尚得如是妙好之身。況當得見如來大師禮拜供養。須達長者聞是事已。即還複道來詣我所。到已頭面敬禮我足。我時即為如應說法。長者聞已得須陀洹果。既獲果證複請我言。如來大慈。惟願臨顧。至舍衛城受我微供。我即問言。卿舍衛城頗有精舍相容受不。須達多言。若佛哀湣必見垂顧便當自竭營辦成立。善男子。我于爾時默然受請。須達長者已蒙聽許。即白我言。我從昔來未為斯事。惟願如來遣舍利弗指授儀則。我即顧命敕令營佐。時舍利弗與須達多。共載一車往舍衛城。我神力故經一日夜便到所止。時須達多白舍利弗。大德。此大城外何處有地不近不遠多饒泉池。有好林樹花果郁茂清淨閑曠。我當於中為佛世尊及比丘僧造立精舍。舍利弗言。只陀園林不近不遠清淨寂寞多有泉流。樹木花果隨時而有。此處最勝可立精舍。時須達多聞是語已。即往只陀大長者所。告只陀言。我今欲為無上法王造立僧坊。唯仁園地可以造立。吾今欲買能見與不。只陀答言。設以真金遍佈其地猶不相與。須達多言。善哉只陀。林地屬我汝便取金。只陀答言。我園不賣雲何取金。須達多言。若意不了當共往詣斷事人所。時二長者即共俱往。斷事者言。園屬須達只陀取金。須達長者即時使人車馬載負隨集布地。一日之中唯五百步。金未周遍。只陀言曰。長者若悔隨意聽止。須達多言。吾不悔也。自念當出何藏金足。只陀念言。如來法王真實無上。所說妙法清淨無染。故使斯人輕寶乃爾。即語須達。余未遍者不復須金。請以見與。我自為佛造立門樓。常使如來經由出入。只陀長者自造門坊。須達長者七日之中成立大房足三百間。禪坊靜處六十三所。冬屋夏堂各各別異。廚坊浴室洗腳之處。大小圊廁無不備足。所設已訖。即執香爐。向王舍城遙作是言。所設已辦。惟願如來慈哀憐湣。為諸眾生受是住處。我時玄知是長者心。即與大眾發王舍城。譬如壯士屈伸臂頃。至舍衛城只陀園林須達精舍。我既到已。須達長者以其所設奉施於我。我時受已即住其中。】  

最后,选择此地入般涅槃是与此国人民有缘。一是初出家时,此国国王遣使臣供养,并请证道后先来此国说法度人。当时,佛默然接受。二是在此国降伏毒龙,度脱摩诃迦叶等弟子。三是在此国为国王说法,度人民无量;同时,度脱欲界天以下天众无量。四是在此国度舍利弗、大目犍连弟子。五是降伏外道徒众,在此国各地遍造寺庙;又建祇陀园精舍说法道场。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八】  

【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四】  

  

是時六師心生嫉妒。悉來集詣波斯匿王。作如是言。大王當知。王之土境清夷閒靜。真是出家住止之處。是故我等為斯事故而來至此。大王。以正法治為民除患。沙門瞿曇年既幼稚學日又淺道術無施。此國先有耆舊宿德。自怙王種不生恭敬。若是王種法應治民。如其出家應敬宿德。大王善聽。沙門瞿曇真實不生王種之中。瞿曇沙門若有父母。何由劫奪他人父母。大王。我經中說。過千歲已有一妖祥幻化物出。所謂沙門瞿曇是也。是故當知。沙門瞿曇無父無母。若有父母雲何說言諸法無常苦空無我無作無受。以幻術故誑惑眾生。愚者信受。智者舍之。大王。夫人王者天下父母。如秤如地如風如火如道如河如橋如燈如日如月。如法斷事不擇怨親。沙門瞿曇不聽我活。隨我去處追逐不舍。唯願大王。聽我與彼捔其道力。若彼勝我我當屬彼。我若勝彼彼當屬我。王言。大德。汝等各各自有行法。止住之處亦各不同。我今定知。如來世尊於汝無妨。六師答言。雲何無妨。沙門瞿曇以幻術法。誘誑諸人及婆羅門歸伏已盡。王若聽我與捔道力。王之善名流布八方。如其不者惡聲盈路。王言。大德。汝等未知如來道力威神巍巍。故求捔試。若定知者恐不能也。大王。汝今已受瞿曇幻耶。唯願大王。留神聽察莫輕我等。構之虛言不如驗之以實。王言。善哉善哉。六師之徒歡喜而出。時波斯匿王即敕嚴駕。來至我所頭面禮敬。右繞三匝退坐一面。而白我言。世尊。六師向來求捔道力。我不量度敢已許之。佛言。大王。善哉善哉。但當更于此國處處造立僧坊。何以故。我若與彼捔其神力。彼眾之中受化者多。此處狹小雲何容受。善男子。我于爾時為六師故。從初一日至十五日。現大稀有神通變化。當是時也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眾生於三寶所生信不疑。六師徒眾其數無量。破邪見心正法出家。無量眾生於菩提中得不退心。無量眾生得陀羅尼諸三昧門。無量眾生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爾時六師內心慚愧。相與圍繞至婆枳多城。教彼人民信受邪法。瞿曇沙門但說空事。善男子。我時為母處忉利天波利質多樹安居說法。是時六師心大歡喜。唱言。善哉。瞿曇幻術今已滅沒。複教無量無數眾生增長邪見。爾時頻婆娑羅波斯匿王及四部眾。白目連言。大德。此閻浮提邪見增長。眾生可湣行大黑闇。惟願大德。至彼天上稽首世尊。如我言曰。譬如犢子其生未久。若不得乳必死無疑。我等眾生亦複如是。惟願如來哀湣眾生還來住此。時目犍連默然而許。如大力士屈伸臂頃。往彼天上至世尊所。白佛言。閻浮提中所有四眾渴仰如來思見聞法。頻婆娑羅波斯匿王及四眾等。稽首足下。此閻浮提所有眾生。邪見增長行大黑闇甚可憐湣。譬如犢子其生未久。若不得乳必死不疑。我等亦爾。惟願如來。為眾生故還來在此閻浮提中。佛告目連。汝今速還至閻浮提。告諸國王及四部眾。卻後七日我當還下為六師故複當至彼婆枳多城。過七日已。佛與釋天梵天魔天無量天子及首陀會一切天人。前後圍繞至婆枳多城。大師子吼。作如是言。唯我法中獨有沙門及婆羅門。一切諸法無常無我。涅槃寂靜離諸過患。若言他法亦有沙門及婆羅門有常有我有涅槃者無有是處。爾時無量無邊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時六師各相謂言。若我法中實無沙門婆羅門者。雲何而得世間供養。於是六師複相集聚詣毗舍離。善男子。我于一時住毗舍離庵羅林間。時庵羅女知我在中欲來我所。我于爾時告諸比丘當觀念處善修智慧。隨所修習心莫放逸。雲何名為觀於念處。若有比丘。觀察內身不見於我及以我所。觀察外身及內外身。不見於我及以我所。觀受心法亦複如是。是名念處。雲何名為修習智慧。若有比丘。真實而見苦集滅道。是名比丘修習智慧。雲何名為心不放逸。若有比丘。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是名比丘心不放逸。時庵羅女即至我所。頭面作禮右繞三匝。修敬已畢卻坐一面。善男子。我于爾時為庵羅女如應說法。是女聞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彼城中有梨車子。其數五百。來至我所。頭面作禮右繞三匝。修敬已畢卻坐一面。我時複為諸梨車子如應說法。諸善男子。夫放逸者有五事果。何等為五。一者不得自在財利。二者惡名流布無外。三者不樂惠施窮乏。四者不樂見於四眾。五者不得諸天之身。諸善男子。因不放逸能生世法出世間法。若有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勤修不放逸法。夫放逸者複得十三果報。何等十三。一者樂為世間作業。二者樂說無益之言。三者常樂久寢睡眠。四者樂說世間之事。五者常樂親近惡友。六者懈怠懶惰。七者常為他人所輕。八者雖有所聞尋複忘失。九者樂處邊地。十者不能調伏諸根。十一者食不知足。十二者不樂空寂。十三者所見不正。是名十三。善男子。夫放逸者。雖得近佛及佛弟子猶故為遠。諸梨車子言。我等自知是放逸人。何以故。如其我等不放逸者。如來法王當出我土。時大會中有婆羅門子。名曰無勝。語諸梨車。善哉善哉。如汝所言。頻婆娑羅王已獲大利。如來世尊出其國土。猶如大池生妙蓮花。雖生在水水不能汙。諸梨車子。佛亦如是。雖生彼國不為世法之所滯礙。諸佛世尊無出無入。為眾生故出現於世。不為世法之所滯礙。仁等自迷耽荒五欲。不知親近往如來所。是故名為放逸之人。非佛出於摩伽陀國名放逸也。何以故。如來世尊猶彼日月。非為一人二人出世。時諸梨車聞是語已。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複作是言。善哉善哉。無勝童子。快說如是善妙之言。時諸梨車各各脫身所著一衣以施無勝。無勝受已轉以奉我。複作是言。世尊。我從梨車得是衣物。唯願如來。哀湣眾生受我所獻。我于爾時湣彼無勝即為納受。時諸梨車同時合掌作如是言。唯願如來。于此土地一時安居受我微供。我時默然受梨車請。是時六師聞是事已。師宗相與詣波羅[*]。爾時我複往波羅[*]住波羅河邊。時波羅[*]有長者子。名曰寶稱。耽荒五欲不知非常。以我到故自然而得白骨觀法。見其殿舍宮人婇女悉為白骨。心生怖懼。如刀毒蛇如賊如火。即出其舍來詣我所隨路告言。瞿曇沙門。我今如為賊所追逐。甚大怖懼。願見救濟。佛言。善男子。佛法眾僧安隱無懼。長者子言。若三寶中無所畏者。我今亦當得無所畏。我即聽其出家為道。時長者子複有同友其數五十。遙聞寶稱厭離出家。即共和順相與出家。六師聞已輾轉複詣瞻婆大城。時瞻婆國一切人民。悉共奉事六師之徒。初未曾聞佛法僧名。多有諸人作極惡業。我于爾時為眾生故往瞻婆城。時彼城中有大長者無有繼嗣。供事六師以求子息。於後不久其婦懷妊。長者知已往六師所。歡喜而言。我婦懷妊男耶女耶。六師答言。生必是女。長者聞已心生愁惱。複有知識來謂長者。何故愁惱乃如是耶。長者答言。我婦懷妊未知男女故問六師。六師見語。如我相法生必是女。我聞是語自惟年老財富無量。如其非男無所付囑。是故我愁。知識複言。汝無智慧。先不聞耶。優樓頻螺迦葉兄弟為誰弟子。佛耶六師耶。六師若是一切智者。迦葉何故舍之為佛弟子。又舍利弗目犍連等。及諸國王頻婆娑羅等。諸王夫人末利夫人等。諸國長者須達多等。如是諸人非佛弟子耶。曠野鬼神。阿闍世王。護財醉象。鴦掘摩羅。噁心熾盛欲害其母。如是等輩斯非如來所調伏耶。長者。如來世尊於一切法知見無礙。故名為佛。發言無二故名如來。斷煩惱故名阿羅訶。世尊所說終無有二。六師不爾雲何可信。如來今者近在此住。若欲實知當詣佛所。爾時長者即與是人。來詣我所頭面作禮。右繞三匝合掌長跪。而作是言。世尊。于諸眾生平等無二怨親一相。我為愛結之所系縛。於怨親中未能無二。我今欲問如來世事。深自愧懼未敢發言。世尊。我婦懷妊。六師相言。生必是女。是事雲何。佛言。長者。汝婦懷妊是男無疑。其兒生已福德無比。爾時長者聞是語已。生大歡喜便退還家。爾時六師聞我玄記生者必男有大福德。心生嫉妒。以庵羅果和合毒藥。持往其家語長者言。快哉瞿曇善說其相。汝婦臨月可服此藥。服此藥已兒則端正產者無患。長者歡喜受其毒藥與婦令服。服已尋死。六師歡喜周遍城市高聲唱言。沙門瞿曇記彼長者婦當生男其兒福德天下無勝。今兒未生母已喪命。爾時長者複于我所。生不信心。即依世法殯殮棺蓋。送至城外多積乾薪以火焚之。我以道眼明見此事。顧命阿難。取我衣來。吾欲往彼摧滅邪見。時毗沙門天告摩尼跋陀大將言。如來今欲詣彼塚間。卿可速往平治掃灑安師子。座求妙香花莊嚴其地。爾時六師遙見我往。各相謂言。瞿曇沙門至此塚間欲啖肉耶。爾時多有未得法眼諸優婆塞。各懷愧懼而白我言。彼婦已死願不須往。爾時阿難語諸人言。且待須臾。如來不久當廣開闡諸佛境界。我時到已坐師子座。長者難言。所言無二可名世尊。母已終亡雲何生子。我言。長者。卿于爾時都不見問母命修短。但問所懷為是男女。諸佛如來發言無二。是故當知定必得子。是時死屍火燒腹裂。子從中出端坐火中。猶如鴛鴦處蓮花台。六師見已複作是言。妖哉瞿曇。善為幻術。長者見已心複歡喜。呵嘖六師。若言幻者汝何不作。我于爾時尋告耆婆。汝往火中抱是兒來。耆婆欲往。六師前牽語耆婆言。瞿曇沙門所作幻術未必常爾。或能不能。如其不能脫能燒害。汝今雲何信受其言。耆婆答言。如來使入阿鼻地獄。所有猛火尚不能燒。況世間火。爾時耆婆前入火聚。猶入清涼大河水中。抱持是兒還詣我所授兒與我。我受兒已告長者言。一切眾生壽命不定如水上泡。眾生若有重業果報。火不能燒毒不能害。是兒業報。非我所作。時長者言。善哉世尊。是兒若得盡其天命。唯願如來為立名字。佛言。長者。是兒生於猛火之中。火名樹提。應名樹提。爾時會中見我神化。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六師周遍六城不得停足。慚愧低頭。複來至此拘屍那城。既至此已唱如是言。諸人當知。沙門瞿曇是大幻師誑惑天下遍六大城。譬如幻師幻作四兵。所謂車兵馬兵象兵步兵。又複幻作種種瓔珞城郭宮宅河池樹木。沙門瞿曇亦複如是。幻作王身為說法故。或作沙門婆羅門身男身女身小身大身。或作畜生鬼神之身。或說無常。或說有常。或時說苦。或時說樂。或說有我。或說無我。或說有淨。或說無淨。或時說有。或時說無。所為虛妄故名為幻。譬如因數隨子得菓。瞿曇沙門亦複如是。摩耶所生母既是幻。子不得非。沙門瞿曇無實知見。諸婆羅門經年積歲。修習苦行護持禁戒。尚言未有真實知見。何況瞿曇年少學淺不修苦行。雲何而有真實知見。若能具滿七年苦行。見猶不多。況所修習不滿六年。愚人無智信受其教。如大幻師誑惑愚者。沙門瞿曇亦複如是。善男子。如是六師於此城中。大為眾生增長邪見。善男子。我見是事心生憐湣。以其神力請召十方諸大菩薩。雲集此林周遍彌滿四十由旬。今于此中大師子吼。善男子。雖於空處多有所說。則不得名師子吼也。于此智人大眾之中。真得名為大師子吼。師子吼者說一切法悉無常苦無我不淨。唯說如來常樂我淨。爾時六師複作是言。若瞿曇有我我亦有我。所言我者見者名我。瞿曇。譬如有人向中見物。我亦如是。向喻于眼見者喻我。佛告六師。若言見者名我是義不然。何以故。汝所引喻因向見者。人在一向六根俱用。若定有我因眼見者。何不如彼一根之中俱伺諸塵。若一根中不能一時聞見六塵。當知無我。所引向喻。雖經百年見者因之所見無異。眼根若爾年邁根熟亦應無異。人向異故見內見外。眼根若爾亦應內外一時俱見。若不見者雲何有我。六師複言。瞿曇。若無我者誰能見耶。佛言有色有明有心有眼。是四和合故名為見。是中實無見者受者。眾生顛倒言有見者及以受者。以是義故。一切眾生所見顛倒。諸佛菩薩所見真實。六師若言色是我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色實非我。色若是我不應而得醜陋形貌。何故複有四姓差別。不悉一種婆羅門耶。何故屬他不得自在。諸根缺陋生不具足。何故不作諸天之身。而受地獄畜生餓鬼種種諸身。若不能得隨意作者。當知必定無有我也。以無我故名為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為空。空故顛倒。以顛倒故一切眾生輪轉生死。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六師。如來世尊永斷色縛乃至識縛。是故名為常樂我淨。複次色者即是因緣。若因緣者則名無我。若無我者名為苦空。如來之身非是因緣。非因緣故則名有我。若有我者即常樂淨。六師複言。瞿曇。色亦非我乃至識亦非我。我者遍一切處猶如虛空。佛言。若遍有者則不應言我初不見。若初不見則知是見本無今有。若本無今有是名無常。若無常者雲何言遍。若遍有者五道之中應具有身。若有身者應各受報。若各受報雲何而言轉受人天。汝言遍者一耶多耶。我若一者則無父子怨親中人。我若多者一切眾生所有五根悉應平等。所有業慧亦應如是。若如是者雲何說言根有具足不具足者。善業惡業愚智差別。瞿曇。眾生我者無有邊際。法與非法則有分齊。眾生修法則得好身。若行非法則得惡身。以是義故。眾生業果不得無差。佛言。六師。法與非法若如是者我則不遍。我若遍者則應悉到。如其到者修善之人亦應有惡。行惡之人亦應有善。若不爾者雲何言遍瞿曇。譬如一室然百千燈各各自明不相妨礙。眾生我者亦複如是。修善行惡不相雜合。汝等若言我如燈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彼燈之明從緣而有。燈增長故明亦增長。眾生我者則不如是。明從燈出住在異處。眾生我者不得如是從身而出住在異處。彼燈光明與闇共住。何以故。如闇室中然一燈時照則不了及至多燈乃得明瞭。若初燈破闇則不須後燈。若須後燈。當知初明與闇共住。瞿曇。若無我者誰作善惡。佛言。若我作者雲何名常。如其常者雲何而得有時作善有時作惡。若言有時作善惡者。雲何複得言我無邊。若我作者何故而復習行惡法。如其我是作者知者。何故生疑眾生無我。以是義故。外道法中定無有我。若言我者則是如來。何以故。身無邊故。無疑網故。不作不受故名為常。不生不滅故名為樂。無煩惱垢故名為淨。無有十相故名為空。是故如來常樂我淨空無諸相。諸外道言。若言如來常樂我淨無相故空。當知瞿曇所說之法則非空也。是故我今當頂戴受持。爾時外道其數無量。于佛法中信心出家。善男子。以是因緣故。我于此娑羅雙樹大師子吼。師子吼者名大涅槃。善男子。東方雙者破于無常獲得于常。乃至北方雙者破於不淨而得於淨。善男子。此中眾生為雙樹故護娑羅林。不令外人取其枝葉斫截破壞。我亦如是為四法故。令諸弟子護持佛法。何等為四。常樂我淨。此四雙樹四王典掌。我為四王護持我法。是故於中而般涅槃。善男子。娑羅雙樹花果常茂。常能利益無量眾生。我亦如是。常能利益聲聞緣覺。花者喻我。果者喻樂。以是義故。我於此間娑羅雙樹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接上一品,六是降伏外道六师;破除师徒邪见,外道徒众归依佛门。七是教比丘修不放逸法;放逸的人有五种果报;一为不得自在财利;二为恶名流布于外;三为不施舍贫穷之人;四为不愿见四众人等;五为不得诸天之身。还有十三种果报;一为乐在世间作业;二为乐说无义之言;三为常乐睡眠;四为乐说世间事;五为常乐亲近恶友;六为懈怠懒惰;七为常被他人所轻;八为记忆力差;九为乐处边地;十为自控能力差;十一为食不知足;十二为不乐空寂;十三为所见不正。八是教化贪欲的人修白骨观。九是教化大长者;大善业福报火不能烧,毒不能害。十是能利益无量众生。此地东方双树比喻破无常而得真常;北方双树比喻破于不净而得于净。西南四树比喻常乐我净四法,又表示四天王护持佛法。婆罗树花果常茂,比喻佛法久常。于此双树间入寂定,是为大般涅槃。  

  

師子吼言。世尊。如來何故二月涅槃。】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为什么选择二月入般涅槃呢?  

  

善男子。二月名春。春陽之月萬物生長。種植根栽花果敷榮。江河盈滿百獸孚乳。是時眾生多生常想。為破眾生如是常心。說一切法悉是無常。唯說如來常住不變。善男子。于六時中孟冬枯悴眾不愛樂。陽春和液人所貪愛。為破眾生世間樂故演說常樂。我淨亦爾。如來為破世我世淨。故說如來真實我淨。言二月者喻於如來二種法身。冬不樂者智者不樂如來無常入於涅槃。二月樂者喻于智者愛樂如來常樂我淨。種植者喻諸眾生聞法歡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種諸善根。河者喻于十方諸大菩薩來詣我所咨受如是大涅槃典。百獸孚乳者喻我弟子生諸善根。花喻七覺。果喻四果。以是義故。我於二月入大涅槃。】  

佛说,二月春阳之月,万物生长,种植根载,花果繁荣,江河盈满,百兽孚乳(信服乳汁)。比喻让众生知诸无常,破众生世间贪爱,众生闻法欢喜,弟子善根成熟等。  

  

師子吼言。如來初生出家成道轉妙法輪皆以八日。何故涅槃獨十五日。】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佛初生、出家、成道都是八日,为什么入般涅槃选择十五日呢?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十五日月無虧盈。諸佛如來亦複如是。入大涅槃無有虧盈。以是義故。於十五日入般涅槃。善男子。如十五日月盛滿時有十一事。何等十一。一能破闇二令眾生見道非道。三令眾生見道邪正。四除郁蒸得清涼樂。五能破壞螢火高心。六息一切賊盜之想。七除眾生畏惡獸心。八能開敷優缽羅花。九合蓮花。十發行人進路之心。十一令諸眾生樂受五欲多獲快樂。善男子。如來滿月亦複如是。一者破壞無明大闇。二者演說正道邪道。三者開示生死邪嶮涅槃平正。四者令人遠離貪欲嗔恚癡熱。五者破壞外道光明。六者破壞煩惱結賊。七者除滅畏五蓋心。八者開敷眾生種善根心。九者覆蓋眾生五欲之心。十者發起眾生進修趣向大涅槃行。十一者令諸眾生樂修解脫。以是義故。於十五日入大涅槃。而我真實不入涅槃。我弟子中愚癡惡人。定謂如來入於涅槃。譬如母人多有諸子其母舍行至他國土。未還之頃諸子各言我母已死。而是母人實不死也。】  

佛说,十五日月盈无亏,表示入般涅槃有盈无亏。具体有十一种表示;一能破诸暗;二让众生知什么是道什么不是道;三让众生知什么是正道什么是邪道;四除暑热得清凉乐;五能破坏萤火高心;六息一切贼盗之想;七除众生畏惧恶兽的心理;八能见难得一见之花;九是莲花合拢;十是月明行人可进路;十一让众生快乐。又有,选择月满之日,还有十一种表示;一是破众生无明大暗;二是广说正道破除邪道;三是让众生明白生死、邪险、无常与涅槃、平和、正大的区别;四是让众生远离贪欲嗔恚热恼;五是破坏外道无明;六是破坏烦恼诸贼;七是灭除畏法心;八是让众生发广种善根心;九是让众生远离五欲心;十是让众生趣向大般涅槃行;十一是让众生乐修解脱。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何等比丘能莊嚴此娑羅雙樹。】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样的比丘能庄严此婆罗双树呢?  

  

善男子。若有比丘。受持讀誦十二部經。正其文句通達深義。為人解說初中後善。為欲利益無量眾生。演說梵行。如是比丘則能莊嚴娑羅雙樹。】  

佛说,若有比丘受持、读诵十二部经,正确理解每句义,通达深义并为人解说,高兴地利益众生,就是庄严。  

   

師子吼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阿難比丘即其人也。何以故。阿難比丘受持讀誦十二部經。為人開說正語正義。猶如瀉水置之異器。阿難比丘亦複如是。從佛所聞如聞傳說。】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庄严之比丘是不是阿难呢?  

  

善男子。若有比丘得淨天眼。見於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如觀掌中庵摩勒果。如是比丘亦能莊嚴娑羅雙樹。】  

佛说,得天眼通的比丘则能庄严。  

  

師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阿尼樓馱比丘即其人也。何以故。阿尼樓馱天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乃至中陰悉能明瞭無障礙故。】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阿尼楼驮比丘天眼能见三千大千世界无有障碍,这位比丘能不能庄严呢?  

  

善男子。若有比丘少欲知足。心樂寂靜。勤行精進念定慧解。如是比丘則能莊嚴娑羅雙樹。】  

佛说,若有比丘少欲知足,心常寂静,勤行精进,念定慧解,则能庄严。  

  

師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迦葉比丘即其人也。何以故。迦葉比丘善修少欲知足等法。】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摩诃迦叶比丘可以这样,能不能庄严呢?  

  

善男子。若有比丘為益眾生不為利養。修習通達無諍三昧聖行空行。如是比丘則能莊嚴娑羅雙樹。】  

佛说,若有比丘为利益众生,不为利养,修行禅定,通达无争三昧的圣行与空行,则能庄严。  

  

師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須菩提比丘即其人也。何以故。須菩提者善修無諍聖行空行故。】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须菩提比丘可以这样,能不能庄严呢?  

  

善男子。若有比丘善修神通。一念之中能作種種神通變化。一心一定能作二果。所謂水火。如是比丘則能莊嚴娑羅雙樹。】  

佛说,若有比丘善修神通,一念之中能作种种变化,一心一定,能作出身上出水身下出火两种结果,则能庄严。  

  

師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目連比丘即其人也。何以故。目犍連者善修神通無量變化故。】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目犍连比丘可以这样,能不能庄严呢?  

  

善男子。若有比丘善修大智利智莊嚴智解脫智甚深智廣智無邊智無勝智實智。具足成就如是慧根。於怨親中心無差別。若聞如來涅槃無常心無憂戚。若聞常住不入涅槃不生欣慶。如是比丘則能莊嚴娑羅雙樹。】  

佛说,若有比丘善修大智等,成就慧根,于怨亲中心无差别;若听到佛入般涅槃,是无常,心不忧戚;若听到佛常住不入般涅槃,心不欣庆,则能庄严。  

  

師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舍利弗比丘即其人也。何以故。舍利弗者善能成就具足如是大智慧故。】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舍利弗比丘可以这样,能不能庄严呢?  

  

善男子。若有比丘。能說眾生悉有佛性。得金剛身無有邊際常樂我淨。身心無礙得八自在。如是比丘則能莊嚴娑羅雙樹。】  

佛说,若有比丘能说众生皆有佛性,得金刚身无有边际,常乐我净,身心无碍,得八种自在,则能庄严。八种大自在为;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能示一身如尘土那样无量,大满于三千大千世界;三能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轻举飞空于无量诸佛世界,无有障碍;四能以自在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众生都能见到;五能身体六根互用;六能无想得一切法;七能以戒定慧一偈之义经无量劫其义不尽;八能如虚空不可见。  

  

師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唯有如來是其人也。何以故。如來之身金剛無邊常樂我淨身心無礙具八自在故。世尊。唯有如來乃能莊嚴娑羅雙樹。如其無者則不端嚴。惟願大慈為莊嚴故常住于此娑羅樹林。】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只有佛能做到这样,其他比丘不能做到,那请佛大慈,常住此婆罗树林吧?  

  

佛言。善男子。一切諸法性無住住。汝雲何言願如來住。善男子。凡言住者名為色法。從因緣生故名為住。因緣無處故名無住。如來已斷一切色縛。雲何當言如來住耶。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善男子。住名憍慢。以憍慢故不得解脫。不得解脫故名為住。誰有憍慢從何處來。是故得名為無住住。如來永斷一切憍慢。雲何而言願如來住。住者名有為法。如來已斷有為之法。是故不住。住名空法。如來已斷如是空法。是故獲得常樂我淨。雲何而言願如來住。住者名為二十五有如來已斷二十五有。雲何而言願如來住。住者即是一切凡夫。諸聖無去無來無住。如來已斷去來住相。雲何言住。夫無住者。名無邊身。身無邊故。雲何而言惟願如來住娑羅林。若住此林則是有邊身。若有邊則是無常。如來是常。雲何言住。夫無住者名曰虛空。如來之性同於虛空。雲何言住。又無住者名金剛三昧。金剛三昧壞一切住。金剛三昧即是如來。雲何言住。又無住者則名為幻。如來同幻。雲何言住。又無住者名無始終。如來之性無有始終。雲何言住。又無住者名無邊法界。無邊法界即是如來。雲何言住。又無住者名首楞嚴三昧。首楞嚴三昧知一切法而無所著。以無著故名首楞嚴。如來具足首楞嚴定。雲何言住。又無住者名處非處力。如來成就處非處力。雲何言住。又無住者名檀波羅蜜。檀波羅蜜若有住者。則不得至屍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以是義故檀波羅蜜名為無住。如來乃至不住般若波羅蜜。雲何願言如來常住娑羅樹林。又無住者名修四念處。如來若住四念處者。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不住住。又無住者名無邊眾生界。如來悉到一切眾生無邊界分而無所住。又無住者名無屋宅。無屋宅者名為無有。無有者名為無生。無生者名為無死。無死者名為無相。無相者名為無系。無系者名為無著。無著者名為無漏。無漏即善。善即無為。無為者即大涅槃常。大涅槃常者即我我者即淨。淨者即樂。常樂我淨即是如來。善男子。譬如虛空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如來亦爾。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善男子。若有說言身口意惡得善果者。無有是處。身口意善得惡果者。亦無是處。若言凡夫得見佛性十住菩薩不得見者。亦無是處。一闡提輩犯五逆罪謗方等經毀四重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亦無是處。六住菩薩煩惱因緣墮三惡道。亦無是處。菩薩摩訶薩以真女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亦無是處。一闡提常三寶無常。亦無是處。如來住於拘屍那城。亦無是處。善男子。如來今於此拘屍那城。入大三昧深禪定窟。眾不見故名大涅槃。】  

佛说,一切诸法性,在无有因缘之地是无住而住;即佛示现肉身不常住,而佛法身不以因缘而常住。若说佛肉身在此常住,是色法、是骄慢、是有为法、是空无法、是二十五有、是一切凡夫、是有边身。由此,佛肉身不能在此常住。肉身无常住而法身常住是,佛性如虚空,是金刚三昧坏一切住,是如幻无终始,是无边法界,是知一切法而无所著,是住与不住一样有佛力,是布施、是持戒、是忍辱、是精进、是禅定、是智慧、是修四念处、是佛不住而住。佛的化身可以化现到有众生的无边世界;在无边世界里,有无有(妙有)、无生、无死、无相、无击、无缚、无著、无漏、无为,唯有般涅槃的常乐我净。今日,佛在此城入大般涅槃三昧的深禅定,只是大众见不到而已。  

  

師子吼言。如來何故入禪定窟。】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是什么缘因而入深禅定呢?  

  

善男子。為欲度脫諸眾生故。未種善根令得種故。已種善根得增長故。善果未熟令得熟故。為已熟者說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輕賤善法者令生尊貴故。諸有放逸者令離放逸故。為與文殊師利等諸大香象共論議故。為欲教化樂讀誦者深愛禪定故。為以聖行梵行天行化眾生故。為觀不共深法藏故。為欲呵責放逸弟子故。如來常寂猶尚樂定。況汝等輩煩惱未盡而生放逸。為欲呵責諸惡比丘受畜八種不淨之物及不少欲不知足故。為令眾生尊重所聞禪定法故。以是因緣入禪定窟。】  

佛说,为度脱诸众生,让没有种善根的人种善根,已种善根得以生长,善果未熟的得以成熟,善果已熟的得以趣向菩提;让轻贱善法的人改为尊重善法,放逸的人远离放逸。为与文殊师利诸大菩萨讨论佛法;为教化喜乐禅定的人如何得深禅定;为教化圣行、梵行、天行等众生知不同行有不同的法;为教化放逸比丘和不知少欲知足的比丘及畜养不净之物的比丘等;让众生知能有机会听闻一次禅定法是多么难得,以此因缘,故入深禅定。  

  

師子吼言。世尊。無相定者名大涅槃。是故涅槃名為無相。以何因緣名為無相。】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般涅槃以何因缘为无相呢?  

  

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謂色相聲相香味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善男子。夫著相者則能生癡癡故生愛。愛故系縛。系縛故受生。生故有死。死故無常。不著相者則不生癡。不生癡故則無有愛。無有愛故則無系縛。無系縛故則不受生。不受生故則無有死。無有死故則名為常。以是義故涅槃名常。】  

佛说,般涅槃无有十相;即色、声、香、味、触、生、住、坏、男、女相。若著相的人,见相就会生疑心,疑则生爱,爱生束缚,束缚有生、有死、有无常。若不著相的人,则不生疑心;无疑则无爱、无束缚;无束缚则不受生、不受死,就得常。  

  

師子吼言。世尊。何等比丘能斷十相。】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样的比丘能断十相呢?  

  

佛言。善男子。若有比丘。時時修習三種相者則斷十相。時時修習三昧定相。時時修習智慧之相。時時修習舍相。是名三相。】  

佛说,若有比丘经常修行三昧定相、智慧之相、舍相,就能断十种相。  

  

師子吼言。世尊。雲何名為定慧舍相定。是三昧者一切眾生皆有三昧。雲何方言修習三昧。若心在一境則名三昧。若更餘緣則不名三昧。如其不定非一切智。非一切智雲何名定。若以一行得三昧者。其餘諸行亦非三昧。若非三昧則非一切智。若非一切智雲何名三昧。慧舍二相亦複如是。】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定慧舍三相呢?是不是定就是三昧,一切众生皆有三昧,修行到心在一境为得三昧;慧舍也是如此呢?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言。緣於一境得名三昧。其餘諸緣不名三昧。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是餘緣亦一境故。行亦如是。又言眾生先有三昧不須修者。是亦不然。所以者何。言三昧者名善三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雲何而言不須修習。以住如是善三昧中觀一切法。名善慧相。不見三昧智慧異相。是名舍相。】  

佛说,你所说缘于一境,无有诸缘,不是三昧。你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三昧,也不是那么回事。三昧是善行修证定中所得;在三昧中观一切法是智慧之相,无有异相为舍相。在定中若取色相,不能观到色是常还是无常相,为三昧;如观青山无非广长舌等。在定中能观到色的常相还是无常相,为智慧之相;如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若在三昧中智慧观一切法平等相,为舍相;如诸法空相,不生不灭。菩萨久修三昧,才修行三昧中的智慧;若修证到三昧与智慧同样时,才能成就舍相。  

  

複次善男子。若取色相不能觀色常無常相是名三昧。若能觀色常無常相。是名慧相。三昧慧等觀一切法。是名舍相。善男子。如善御駕駟遲疾得所。遲疾得所故名舍相。菩薩亦爾。若三昧多者則修習慧。若慧多者則修習三昧。三昧慧等則名為舍。善男子。十住菩薩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見佛性。聲聞緣覺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緣不見佛性。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見佛性了了無礙。如觀掌中庵摩勒果。見佛性者名為舍相。】  

佛接着说,菩萨智慧力多而三昧力少,不能明见佛性;声闻缘觉,三昧力多而智慧力少,不能见佛性;诸佛定慧相等,明见佛性,见佛性是舍相。证得定相,为奢摩他,能灭自身一切烦恼,能调自身诸根三恶;能让身口意寂静而不造杀盗淫三业,远离五欲,能清除贪嗔痴三浊法。证得慧相的人,为毗婆舍那,才能是正见、了见、能见、遍见、次第见、别相见。证得舍相的人,为毕叉者,才能是平等、不争、不观、不行。  

奢摩他者名為能滅。能滅一切煩惱結故。又奢摩他者名曰能調。能調諸根惡不善故。又奢摩他者名曰寂靜。能令三業成寂靜故。又奢摩他者名曰遠離。能令眾生離五欲故。又奢摩他者名曰能清能清貪欲嗔恚愚癡三濁法故。以是義故。故名定相。毗婆舍那名為正見。亦名了見。名為能見。名曰遍見。名次第見。名別相見。是名為慧。憂畢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諍。又名不觀。亦名不行。是名為舍。善男子。奢摩他者有二種。一者世間。二出世間。複有二種。一者成就。二不成就。成就者所謂諸佛菩薩。不成就者所謂聲聞辟支佛等。複有三種。謂下中上。下者謂諸凡夫。中者聲聞緣覺。上者諸佛菩薩。複有四種。一退。二住。三進。四能大利益。複有五種。所謂五智三昧。何等為五。一無食三昧。二無過三昧。三身意清淨一心三昧。四因果俱樂三昧。五常念三昧。複有六種。一觀骨三昧。二慈三昧。三觀十二因緣三昧。四阿那婆那三昧。五念覺觀三昧。六觀生滅三昧。複有七種。所謂七覺分。一念覺分。二擇法覺分。三精進覺分。四喜覺分。五除覺分。六定覺分。七舍覺分。複有七種。一須陀洹三昧。二斯陀含三昧。三阿那含三昧。四阿羅漢三昧。五辟支佛三昧。六菩薩三昧。七如來覺知三昧。複有八種。謂八解脫三昧。一內有色相外觀色解脫三昧。二內無色相外觀色解脫三昧。三淨解脫身證三昧。四空處解脫三昧。五識處解脫三昧。六無所有處解脫三昧。七非有想非無想處解脫三昧。八滅盡定解脫三昧。複有九種。所謂九次第定。四禪四空及滅盡定三昧。複有十種。所謂十一切處三昧。何等為十。一者地一切處三昧。二者水一切處三昧。三者風一切處三昧。四者青一切處三昧。五者黃一切處三昧。六者赤一切處三昧。七者白一切處三昧。八者空一切處三昧。九者識一切處三昧。十者無所有一切處三昧。複有無數種所謂諸佛菩薩。善男子。是名三昧相。】  

佛接着说,定相有世间定相和出世间定相。世间定相成就声闻、缘觉,出世间定相成就诸佛、菩萨。定相有上中下三种;下者是四禅天以下的凡夫定相和外道诸天定相;中者是声闻、缘觉定相;上者是诸佛、菩萨定相。根据上中下三种定相,定相有退、住、进、能大利益四种情况;退是凡夫定相,住是声闻缘觉定相,进是菩萨定相,能大利益是诸佛定相。定中三昧有五智三昧,五常念三昧,六观三昧,七觉分三昧,八解脱三昧,九次第三昧,十种十一处三昧,十无所有一切处三昧等。  

  

善男子。慧有二種。一者世間。二出世間。複有三種。一者般若。二者毗婆舍那。三者闍那。般若者名一切眾生。毗婆舍那者一切聖人。闍那者諸佛菩薩。又般若者名為別相。毗婆舍那者名為總相。闍那者名為破相。複有四種。所謂觀四真諦。善男子。為三事故修奢摩他。何等為三。一者不放逸故。二者莊嚴大智故。三者得自在故。複次為三事故修毗婆舍那。何等為三。一者為觀生死惡果報故。二者為欲增長諸善根故。三者為破一切諸煩惱故。】  

慧相有三种情况;一是众生智慧,为破相;二是圣人智慧,为总相;三是诸佛、菩萨智慧,为别相。舍相是用智慧观四谛、十二因缘,而舍离三界。  

修定相三昧有三种情况;一是不放逸;二是得大智慧;三是得自在。修智相三昧有三种情况;一为观生死有恶果业报;二为增长诸善根;三为破一切烦恼。修舍相三昧为证菩提,度脱众生。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九】  

【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五】  

  

師子吼言。世尊。如經中說。若毗婆舍那能破煩惱。何故複修奢摩他耶。】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智慧能破烦恼,为什么要修定呢?  

  

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破煩惱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時則無煩惱。有煩惱時則無智慧。雲何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煩惱。善男子譬如明時無闇闇時無明。若有說言明能破闇。無有是處。善男子。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而言智慧能破煩惱。如其無者則無所破。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煩惱。為到故破不到故破。若不到破者。凡夫眾生則應能破。若到故破者。初念應破。若初念不破後亦不破。若初到便破是則不到。雲何說言智慧能破。若言到與不到而能破者。是義不然。複次毗婆舍那破煩惱者。為獨能破為伴故破。若獨能破。菩薩何故修八正道若伴故破。當知獨則不能破也。若獨不能伴亦不能。如一盲人不能見色。雖伴眾盲亦不能見。毗婆舍那亦複如是。善男子。如地堅性火熱性水濕性風動性。而地堅性乃至風動性。非因緣作其性自爾。如四大性煩惱亦爾性自是斷。若是斷者雲何而言智慧能斷。以是義故。毗婆舍那決定不能破諸煩惱。善男子。如鹽性醎令異物醎。蜜本性甘令異物甘。水本性濕令異物濕。智慧性滅令異法滅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法無滅雲何智慧強能令滅。若言鹽醎令異物醎慧滅亦爾能令異法滅者。是亦不然。何以故。智慧之性念念滅故。若念念滅雲何而言能滅他法。以是義故。智慧之性不破煩惱。善男子。一切諸法有二種滅。一者性滅。二者畢竟滅。若性滅者雲何而言智慧能滅。若言智慧能滅煩惱如火燒物。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火燒物則有遺燼。智慧若爾應有餘燼。如斧伐樹破處可見。智慧若爾有何可見。慧若能令煩惱離者。如是煩惱應餘處現。如諸外道離六大城拘屍城現。若是煩惱不餘處現。則知智慧不能令離。善男子。一切諸法性若自空。誰能令生誰能令滅。生異滅異無造作者。善男子。若修習定則得如是正智正見。以是義故。我經中說。若有比丘修習定者。能見五陰生滅之相。善男子。若不修定世間之事尚不能了。況於出世。若無定者平處顛墜。心緣異法口宣異言。耳聞異聲心解異義。欲造異字手書異文。欲行異路身涉異徑。若有修習三昧定者。則大利益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说,有智慧时无烦恼,有烦恼时无智慧。若说智慧能破烦恼,不完全准确。准确地说,应是自性具足智慧,烦恼自断。一般的修行人,只能说有智慧能转烦恼。因为智慧之性念念生灭,怎么能破烦恼呢!灭有两种;一是性灭;二是毕竟灭。若性灭就不是智慧所灭;若毕竟灭,如火烧物,物尽有灰,智慧灭烦恼能有灰吗!智慧不但不能灭烦恼,就是让烦恼远离都不能,烦恼生灭不是人为控制的;只能是有了烦恼,有智慧的人在境界上转为菩提。若要自性断除烦恼,就必须修定。有定才生正智正见,烦恼自灭。依此法理,在诸经中说,若有比丘修行禅定,在定中才能观五蕴生灭之相。若不修行禅定,世间之事不能明白,何况出世间的菩提行呢!修行的人,若无禅定可能于平处颠倒坠落,心缘异法,口说异言,耳闻异声,心解异义,欲造异字,手书异文,欲行异路,身涉异径。  

在这里,诸位应知修行人若未修禅定,未证人、法二空,就是不明佛法真相,会把正法说成外道,会把魔说混为佛说,最后自负因果。修行禅定不分法门,不是单一禅宗,佛没有说哪个法门可以例外。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二法。能大利益。一定二智。善男子。如刈菅草執急則斷。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亦複如是。善男子。如拔堅木先以手動後則易出。菩薩定慧亦複如是。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善男子。如浣垢衣先以灰汁後以清水衣則鮮潔。菩薩定慧亦複如是。善男子。如先讀誦後則解義。菩薩定慧亦複如是。善男子。譬如勇人先以鎧仗牢自莊嚴然後禦陣能壞怨賊。菩薩定慧亦複如是。善男子。譬如巧匠鉗鐹盛金自在隨意撓攪融消。菩薩定慧亦複如是。善男子。譬如明鏡照了面像。菩薩定慧亦複如是。善男子。如先平地然後下種。先從師受後思惟義。菩薩定慧亦複如是。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能大利益。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調攝五根堪忍眾苦。所謂饑渴寒熱打擲罵辱。惡獸所齧蚊虻所螫。常攝其心不令放逸。不為利養行於非法。客塵煩惱所不能汙。不為諸邪異見所惑。常能遠離諸惡覺觀。不久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成就利眾生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四倒暴風不能吹動。如須彌山雖為四風之所吹鼓不能令動。不為外道邪師所拔。如帝釋幢不可移轉。眾邪異術不能誑惑。常受微妙第一安樂。能解如來深秘密義。受樂不欣逢苦不戚。諸天世人恭敬讚歎。明見生死及非生死。善能了知法界法性身有常樂我淨之法是則名為大涅槃樂。善男子。定相者名空三昧。慧相者名無願三昧。舍相者名無相三昧。善男子。若有菩薩摩訶薩。善知定時慧時舍時及知非時。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菩提道。】  

佛接着说,修行人若修行禅定得三昧,能大利益众生,直至成佛。菩萨有两种法能大利益众生,是一定二智。修行定慧能调摄五根,能忍众苦;常摄其心,不令放逸;不为利养而行非法,客尘烦恼所不能污;不为诸邪异见所惑,常能远离诸恶觉观,不久成就菩提。菩萨若修行定慧,四颠倒之暴风不能吹动,外道邪师不能动摇,诸邪异术不能诳惑,常受微妙第一安乐。菩萨若修行定慧,能解佛深秘密义,受乐不欣,逢苦不戚,诸天世人恭敬赞叹。菩萨若修行定慧,明见生死及非生死,善能了知法界法性,身有常乐我净之法,心得般涅槃之乐。定相为空三昧,慧相为无愿三昧,舍相为无相三昧。菩萨善知定时、慧时、舍时,又不去执著,是行菩萨道。  

  

師子吼言。世尊。雲何菩薩知時非時。】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菩萨知时非时是什么法义?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因于受樂生大憍慢。或因說法而生憍慢。或因精勤而生憍慢。或因解義善問答時。而生憍慢。或因親近惡知識故而生憍慢。或因佈施所重之物而生憍慢。或因世間善法功德而生憍慢。或因世間豪貴之人所恭敬故而生憍慢。當知爾時不宜修智宜應修定。是名菩薩知時非時。若有菩薩勤修精進。未得利益涅槃之樂。以不得故生於悔心。以鈍根故不能調伏五情諸根。諸垢煩惱勢力盛故自疑戒律。有羸損故。當知爾時不宜修定宜應修智。是名菩薩知時非時。善男子。若有菩薩定慧二法不平等者。當知爾時不宜修舍。二法若等則宜修之。是名菩薩知時非時。善男子。若有菩薩修習定慧起煩惱者。當知爾時不宜修舍。宜應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是名修舍。善男子。若有菩薩修習如是三法相者。以是因緣得無相涅槃。】  

佛说,菩萨若有执著,于受乐时、说法时、精勤时、解义问答时、亲近恶知识时,布施重物时、广行世间善法时、豪富之人恭敬时,而生骄慢心。这时,不宜修慧,宜应修定,去掉执著,而除骄慢。另外,若有菩萨勤修精进,身不得乐,心生悔意,是钝根的缘因,不能调五情诸根,诸垢烦恼势力旺盛,自疑戒律盈亏。这时,不宜修定,宜应修智。若菩萨修行定多慧少,或慧多定少时,不宜修舍。若有菩萨修行定慧起烦恼,这时,不宜修舍,宜读诵、解说十二部经,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是为舍的显修。若有菩萨修行定、慧、舍相和合,以此因缘,必得无相涅槃。  

  

師子吼言。世尊。無十相故名大涅槃為無相者。複以何緣。名為無生無出無作屋宅洲歸安隱滅度涅槃寂靜無諸病苦無所有耶。】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以什么因缘为无生、无出、无作,得安稳灭度呢?  

  

佛言。善男子。無因緣故。故名無生。以無為故。故名無出。無造業故。故名無作。不入五見。故名屋宅。離四瀑水。故名為洲。調眾生故。故名歸依。壞結賊故。故名安隱。諸結火滅。故名滅度。離覺觀故。故名涅槃。遠憒鬧故。名曰寂靜。永斷必死。故名無病。一切無故。名無所有。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即得明瞭見於佛性。】  

佛说,菩萨修行定慧舍,以无相因缘观,无因缘为无生,无为为无出,无造业为无作,不以五根见有为而离颠倒,教化众生为皈依,坏六贼为安稳,诸烦恼火灭为灭度,离觉观为涅槃,远离世间是非为寂静,离相不死为无病,一切无为无所有。如是定观,为见于佛性。  

  

師子吼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成就幾法。能見如是無相涅槃至無所有。】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菩萨需要修多少法才能成就见一切无所有呢?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十法。則能明見涅槃無相至無所有。何等為十。】  

佛说,菩萨需要修行十法,则能明见涅槃无相至无所有。十法为;  

一者信心具足。雲何名為信心具足。深信佛法眾僧是常。十方諸佛方便示現一切眾生及一闡提悉有佛性。不信如來生老病死及修苦行提婆達多真實破僧出佛身血如來畢竟入于涅槃正法滅盡。是名菩薩信心具足。二者淨戒具足。雲何名為淨戒具足。善男子。若有菩薩自言戒淨。雖不與彼女人和合。見女人時或共嘲調言語戲笑。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複有菩薩自言戒淨。雖不與彼女人身合嘲調戲笑。于壁障外遙聞女人瓔珞環釧種種諸聲心生愛著。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複有菩薩自言戒淨。雖複不與女人和合言語嘲調聽其音聲。然見男子隨逐女時。或見女人隨逐男時。便生貪著。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複有菩薩自言戒淨。雖複不與女人和合言語嘲調聽其音聲見男女相隨。然為生天受五欲樂。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善男子。若有菩薩。清淨持戒。而不為戒不為屍羅波羅蜜。不為眾生不為利養。不為菩提不為涅槃。不為聲聞辟支佛。唯為最上第一義故護持禁戒。善男子。是名菩薩淨戒具足。三者親近諸善知識。善知識者若有能說信戒多聞佈施智慧令人受行。是名菩薩善知識也。四者樂於寂靜。寂靜者所謂身心寂靜。觀察諸法甚深法界。是名寂靜。五者精進。精進者所謂系心觀四正諦。設頭火然終不放舍。是名精進。六者念具足。念具足者所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是名念具足。七者軟語。軟語者所謂實語妙語先意問訊時語真語。是名軟語。八者護法。護法者所謂愛樂正法常樂演說。讀誦書寫思惟其義。廣宣敷揚令其流布。若見有人書寫解說讀誦讚歎思惟義者。為求資生而供養之。所謂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為護法故不惜身命。是名護法。九者菩薩摩訶薩見有同學同戒有所乏少。轉從他乞熏缽染衣瞻病所須衣服飲食臥具房舍而供給之。十者具足智慧。智慧者所謂觀于如來常樂我淨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觀法二相。所謂空不空常無常樂無樂我無我淨不淨。異法可斷異法不可斷。異法從緣生異法從緣見。異法從緣果異法非緣果。是名具足智慧。善男子。是名菩薩具足十法即能明見涅槃無相。】  

一是信心具足;即深信佛法僧常住,十方诸佛方便示现,一切众生及一阐提都有佛性。不相信说佛也有生老病死及修苦行,不相信提婆达多真实破僧和出佛身血,不相信佛毕竟入于涅槃,不相信正法灭尽。  

二是净戒具足;即若有人受菩萨具足净戒,虽不与女人和合,但见女人时相互用开玩笑的语言戏笑,或听见窗外有女人诸音声时,心生爱著,或见男人与女人在一起相伴相抱时心生贪著,或见男女相伴后起念生天受五欲乐等,这其中有其一的人,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让清净戒杂染污秽,不再是净戒具足;菩萨清净持戒是,不为戒,不为戒具足,不为众生,不为利养,不为菩提,不为涅槃,不为声闻、缘觉,只为最上无为,护持禁戒,这样才是净戒具足。  

三是亲近诸善知识;即若遇能说法、信戒、精通佛理、布施等有证悟智慧的人,自亲近并教化众生去亲近,是菩萨亲近善知识。  

四是乐于寂静;即身心寂静,能于定中观诸法甚深法界为寂静。  

五是精进;即专心观四圣谛,假如头上着火都不能转移其专心,为精进。  

六是念具足;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  

七是软语;即以实语、妙语、时语、真语、先意问候语予人。  

八是护法;即爱乐正法,乐说正法之义,流通传播正法,为护正法不惜身命。  

九是具足慈悲喜舍;即菩萨见有同修同戒的人,要给予关心爱护,供养所需物品等。  

十是智慧具足;即观佛常乐我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为智慧具足。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先告純陀。汝今已得見於佛性得大涅槃。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義雲何。世尊。如經中說。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一闡提得千倍報。施持戒者百千倍報。若施外道斷煩惱者得無量報。施四道向及以四果至辟支佛得無量報。施不退菩薩及最後身諸大菩薩如來世尊。所得福報無量無邊不可稱計不可思議。純陀大士。若受如是無量報者。是報無盡。何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經中複說。若人重心造善惡業必得果報。若現世受。若次生受。若後世受。純陀善業重心作故。當知是業必定受報。若定受報雲何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雲何複得見於佛性。世尊。經中複說。施三種人果報無盡。一者病人。二者父母。三者如來。世尊。經中複說。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如其無有欲界業者。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色無色業亦複如是。世尊。如法句偈。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業。又阿尼樓馱言。世尊。我憶往昔以一食施。八萬劫中不墮三惡。世尊。一食之施尚得是報。何況純陀信心施佛。具足成就檀波羅蜜。世尊。若善果報不可盡者。謗方等經犯五逆罪毀四重禁一闡提罪雲何可盡。若不可盡。雲何能得見於佛性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供养不同的人,得福报不一样,以供养不退菩萨或最后身大菩萨和佛的福报不可称计,那纯陀供养佛是受无量福报还是证菩提呢?供养佛的善报不可尽,那为什么谤法、作五逆业、毁四重戒、一阐提的罪有尽呢?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唯有二人。能得無量無邊功德。不可稱計不可宣說。能竭生死漂流瀑河。降魔怨敵摧魔勝幢。能轉如來無上法輪。一者善問。二者善答。善男子。佛十力中業力最深。善男子。有諸眾生於業緣中心輕不信。為度彼故作如是說。善男子。一切作業有輕有重。輕重二業複各有二。一者決定。二不決定。善男子。或有人言。惡業無果。若言惡業定有果者。雲何氣噓旃陀羅而得生天。鴦掘摩羅得解脫果。以是義故。當知作業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我為除斷如是邪見故於經中說如是語。一切作業無不得果。善男子。或有重業可得作輕。或有輕業可得作重。非一切人唯有愚智。是故當知非一切業悉定得果。雖不定得亦非不得。善男子。一切眾生凡有二種。一者智人。二者愚人。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獄極重之業現世輕受。愚癡之人現世輕業地獄重受。】  

佛说,因为,有两种人能得无量功德;两种人为;一者善问;二者善答。善问为请法,善答为精通法。二者合为一时,既自己受益,又广度众生;所以,功德无量。又因众生业有轻有重,又有决定报和不决定报。决定报是作业后不惭不愧,不决定报是作业后有惭有愧。所以,有的重业可作轻报,有的轻业可转重报。有智慧的人,以智慧力,依法行做,可让地狱重业转为现世轻受。愚痴的人,现世轻业转为地狱重业。一切堕入地狱的众生,于苦受中自知恶业、自有悔意,才有重罪有尽。  

  

師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則不應求清淨梵行及解脫果。】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业有定报,修清净梵行求解脱还有什么作用吗?  

  

佛言。善男子。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梵行解脫。以不定故則修梵行及解脫果。善男子。若能遠離一切惡業則得善果。若遠善業則得惡果。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修習聖道。若不修道則無解脫。一切聖人所以修道。為壞定業得輕報故。不定之業無果報故。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修習聖道。若人遠離修習聖道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不得解脫得涅槃者。亦無是處。】  

佛说,业定得果报时,不应求修梵行解脱来抵消果报。业不定果报时,应在一惭二愧三不新作的前提下,修梵行求解脱。因为远离恶业,必得善果;远离善业,必得恶果。所以,只有修道,才能解脱业的束缚。  

  

善男子。若一切業定得果者。一世所作純善之業。應當永已常受安樂。一世所作極重惡業。亦應永已受大苦惱。業果若爾則無修道解脫涅槃。人作人受。婆羅門作婆羅門受。若如是者則不應有下姓下有。人應常人。婆羅門應常婆羅門。小時作業應小時受。不應中年及老時受。老時作惡生地獄中。地獄初身不應便受。應待老時然後乃受。若老時不殺不應壯年得壽。若無壯壽雲何至老。業無失故。業若無失。雲何而有修道涅槃。】  

佛接着说,业定得果报时,如木已成舟,无法还木于林。业不定果报时,如指林为木,木仍有机遇为林。但有的人专做恶业,认为做完恶业,一出家修梵行求解脱就无果报,可以吗?还有的出家人,一边修梵行求解脱,一边又犯戒作恶业,能有可能不受果报吗!只有于迷途知返后,在一惭二愧的前提下,不造新业,了去旧业,同时修梵行才能得解脱。一切圣人修道,是为坏定业得轻报,让不定报的业不受报。若人离开修道得解脱,永远也不会摆脱业报。若人作善业就永远安乐,作恶业就永远受苦,这种情况不能改变,谁还修道求解脱呢!由此,业定报与不定报要靠自心智慧,不是哪人说报就报,说不报就不报。而是三界法则唯心造,善恶果报靠自心。  

  

善男子。業有二種。定以不定。定業有二。一者報定。二者時定。或有報定而時不定緣合則受。或三時受。所謂現受生受後受。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惡等業。作已深生信心歡喜。若發誓願供養三寶。是名定業。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難動。是故能令重業為輕。愚癡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輕業而作重報。以是義故。一切諸業不名決定。菩薩摩訶薩無地獄業。為眾生故發大誓願生地獄中。】  

佛接着说,在业定报与不定报中,定业有报定和时定。报定有定报时不报,以因缘和合而定,有现世报、下生报、后世报。不定报是善根重的人有智慧,能让重罪为轻受;恶习重的人愚痴,能让轻罪为重罪。知业有定报而勿作恶业,知业无定报惭愧改恶业。  

  

善男子。往昔眾生壽百年時。恒沙眾生受地獄報。我見是已即發大願受地獄身。菩薩爾時實無是業。為眾生故受地獄果。我于爾時在地獄中經無量歲。為諸罪人廣開分別十二部經。諸人聞已壞惡果報令地獄空。除一闡提。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複次善男子。是賢劫中無量眾生。墮畜生中受惡業果。我見是已復發誓願。為欲說法度眾生故。或作獐鹿羆鴿獼猴龍蛇金翅魚鱉狐[(-)+(-(--)]牛馬之身。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畜生惡業。以大願力為眾生故現受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複次善男子。是賢劫中複有無量無邊眾生生餓鬼中。或食吐汁脂肉膿血屎尿涕唾壽命無量百千萬歲。初不曾聞漿水之名。況複眼見而得飲也。設遙見水生意往趣。到則變成猛火膿血。或時不變則有多人手執矛槊。遮護捉持不令得前。或天降雨至身成火。是名惡業果報。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諸惡業果。為化眾生令得解脫故。發誓願受如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佛接着说,菩萨已无地狱业,但为了度众生,发大誓愿生地狱中。往昔此地球人寿命百岁左右时,无量众生受地狱报。我释迦牟尼发愿受地狱身为诸罪人广说、分别说十二部经,坏诸罪人恶果报,得生人天,唯一阐提除外。另外,在此贤劫中,无量众生堕畜生中受恶业报,我释迦牟尼发愿受畜生身为之说法,化牛马鱼鸟等无数身,坏诸畜生恶果报,得生人天。  

还有,在此贤劫中,无量众生堕饿鬼道,食吐汁、脓血、粪尿等,寿命无量万岁,听不到水浆的名字,或见水为火,或雨湿身为火烧身等业报。我释迦牟尼发愿受饿鬼身,说法度脱,得生人天。  

  

善男子。我於賢劫。生屠膾家畜養雞豬牛羊。摾獵羅網漁捕旃陀羅舍作賊劫盜。菩薩實無如是惡業。為度眾生令得解脫。以大願力受如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善男子。是賢劫中複生邊地。多作貪欲嗔恚愚癡習行非法。不信三寶後世果報。不能恭敬父母親老耆舊長宿。善男子。菩薩爾時實無是業。為令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而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善男子。是賢劫中複受女身惡身貪身嗔身癡身妒身慳身幼身誑身纏蓋之身。善男子。菩薩爾時亦無是業。但為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願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善男子。我于賢劫受黃門身無根二根及不定根。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諸惡身業。為令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願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善男子。我於賢劫復習外道尼幹子法信受其法。無施無祠無施祠報。無善惡業無善惡報。無現在世及未來世。無此無彼無有聖人。無變化身無道涅槃。善男子。菩薩實無如是惡業。但為眾生令得解脫。以大願力受是邪法。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佛接着说,再有,在此贤劫中,我释迦牟尼发愿到屠夫、打猎、网捕、贪欲、女身、恶身中去受身等,为之说法,让他们改恶习行善业,命终后生天或生人中听闻佛法。菩萨于各道中去受生不是现世报、下生报和后世报;而是慈悲众生,是化身示现,是愿力所为。  

  

善男子。我念往昔與提婆達多俱為商主。各各自有五百賈人。為利益故至大海中採取珍寶。惡業緣故路遇暴風。吹破船舫伴黨死盡。爾時我與提婆達多。不殺果報長壽緣故。為風所吹俱至陸地。時提婆達多貪惜寶貨。生大憂苦發聲啼哭。我時語言。提婆達多。不須啼哭。提婆達多即語我言。諦聽諦聽。譬如有人貧窮困苦。至塚墓間手捉死屍而作是言。願汝今者施我死樂。我當施汝貧窮壽命。爾時死屍即便起坐語貧人言。善男子。貧窮壽命汝自受之。我今甚樂如是死樂。實不欣汝貧窮而生。然我今日既無死樂兼複貧窮。雲何而得不啼哭耶。我複慰喻。汝且莫愁。今有二珠價直無數。當分一枚以相惠施。我即分與複語之言。有命之人能得此寶。如其無命誰能得耶。我時疲弊詣一樹下止息眠臥。提婆達多貪心熾盛。為餘一珠即生噁心。刺壞我目劫奪我珠。我時患瘡發聲呻號。時有一女來至我所而問我言。仁者何故呻號如是。我即為其廣說本事。女人聞已複重問我。汝名字何。我即答言。名為實語女言。雲何知汝為實語耶。我即立誓若我今于提婆達多有噁心者。目當如是永為盲瞎。如其無者當還得眼。言已其目平復如故。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說現世報。】  

佛接着说,菩萨说现世报,是用身命财而演绎,而不是用话空说;如我释迦牟尼,往昔示现一商人,与提婆达多各领五百人去海上采珍珠,遇台风,船毁人亡。因善力因缘,我释迦牟尼与提婆达多没有死,被风吹上一个小岛。提婆达多大哭欲求死,一人见状赠两粒宝珠相救。宝珠价值无量,本来一人一颗,可提婆达多起贪恶心,趁我释迦牟尼熟睡时,刺瞎双眼,抢夺宝珠而去。这时,来了一位女人,问恨不恨提婆达多?我释迦牟尼答言,不恨!女人问怎么能证明你不恨呢?我释迦牟尼说,若心中有恨,双目永瞎;若无恨,双眼立即完好如初。话语落时,双眼已完好,这就是菩萨演绎所说的现世报。  

  

善男子。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富單那城婆羅門家。是時有王名迦羅富。其性暴惡憍慢自大。年壯色美耽著五欲。我于爾時為度眾生在彼城外寂默禪思。爾時彼王春木花敷。與其眷屬宮人婇女出城遊觀。在樹林下五欲自娛。其諸婇女舍王遊戲遂至我所。我時欲為斷彼貪故而為說法。時王尋來即見我時。便生噁心而問我言。汝今已得羅漢果耶。我言。不得。複言。獲得不還果耶。我言不得。複作是言。汝今若未得是二果。則為具足貪欲煩惱。雲何自恣觀我女人。我即答言。大王當知。我今雖未斷貪欲結。然其內心實無貪著。王言。癡人。世有諸仙服氣食果。見色猶貪。況汝盛年未斷貪欲。雲何見色而當不著。我言。大王。見色不著實不因於服氣食菓。皆由系心無常不淨。王言。若有輕他而生誹謗。雲何得名修持淨戒。我言。大王。若有妒心則有誹謗。我無妒心。雲何言謗。王言。大德。雲何名戒。大王。忍名為戒。王言。若忍是戒者。當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即截其耳。時我被截顏色不變。時王群臣見是事已。即諫王言。如是大士不應加害。王告諸臣。汝等雲何知是大士。諸臣答言。見受苦時容色不變。王複語言。我當更試知變不變。即劓其鼻刖其手足。爾時菩薩已于無量無邊世中。修習慈悲湣苦眾生。時四天王心懷嗔忿雨沙礫石。王見是已心大怖畏。複至我所長跪而言。唯願哀湣聽我懺悔。我言。大王。我心無嗔亦如無貪。王言。大德。雲何得知心無嗔恨。我即立誓。我若真實無嗔恨者。令我此身平復如故。發是願已身即平復。是名菩薩摩訶薩說現世報。】  

再有,我释迦牟尼往昔欲度南天竺一大王和诸众生。这位大王名为迦罗富,性格暴烈恶毒,骄慢自大,年轻貌美,喜乐五欲。一日,大王与其眷属、宫人、婇女出游城外。我释迦牟尼欲断这些人的贪欲心,而为说法。这位大王见状,便生恶心,问你是阿罗汉还是不来果的罗汉呢?我释迦牟尼回答,未得果位。又问,修行以何为戒?我释迦牟尼回答,以忍为戒。这时,大王先命人割其耳朵,又割鼻子,又断手足。又问,还以忍为戒吗?四天王见此情景,心生愤怒,忽起狂风,飞沙走石。这位大王心里畏惧,长跪我释迦牟尼面前,苦苦哀求听一听他的忏悔。我释迦牟尼对他说,心里无嗔无贪。大王说,怎么知大德你心里无嗔无贪呢?我释迦牟尼当即立誓,若心真实无嗔无贪,让身恢复如初。发愿后,立即恢复如初。以此因缘,大王和诸众生而得度脱。  

菩萨愿力示现的下生后世之身,也如同现世报一样,示现有报而实无报。  

  

善男子。善業生報後報。及不善業亦複如是。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諸業悉得現報。不善惡業得現報者。如王作惡天降惡雨。亦如有人示獵師羆處及寶色鹿其手墮落。是名惡業現受果報。生報者如一闡提犯四重禁及五逆罪。後報者如持戒人深發誓願。願未來世常得如是淨戒之身。若有眾生壽百年時八十年時。于中當作轉輪聖王教化眾生。善男子。若業定得現世報者。則不能得生報後報。菩薩摩訶薩修三十二大人相業。則不能得現世報也。若業不得三種報者。是名不定。善男子。若言諸業定得報者。則不得有修習梵行解脫涅槃。當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屬。若言諸業有定不定。定者現報生報後報。不定者緣合則受不合不受。以是義故。應有梵行解脫涅槃。當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眷屬。善男子。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以是義故。有修習道。修習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不定之業非生報受善男子有二種人。一者不定作定報現報作生報輕報作重報。應人中受在地獄受。二者定作不定。應生受者回為現受。重報作輕。應地獄受人中輕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為輕。愚者令重。善男子。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屬多者其罪則輕。眷屬少者應輕更重。愚智之人亦複如是。智者善業多故重則輕受。愚者善業少故輕則重受。善男子。譬如二人一則肥壯。一則羸瘦。俱沒深泥。肥壯能出。羸者則沒。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服毒。一有咒力及阿伽陀。一者無有。有咒藥者毒不能傷。無咒藥者服時即死。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多飲漿。一火勢盛。一則微弱。火勢多者則能消化。火勢弱者則為其患。善男子。譬如二人為王所系。一有智慧。一則愚癡。其有智者則能得脫。愚癡之人無有脫期。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涉險路。一則有目。一則盲瞽。有目之人直過無患。盲者墜落墮深坑險。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飲酒。一則多飲。一則少飲。其多飲者飲則無患。其少飲者飲則成患。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敵怨陣。一則鎧仗具足莊嚴。一則自身。其有仗者能破怨敵。其自身者不能自勉。複有二人糞穢汙衣。一覺尋浣。一覺不浣。其尋浣者衣則淨潔。其不浣者垢穢日增。複有二人俱共乘車。一有輻軸一無輻軸。有輻軸者隨意而去。無輻軸者則不移處。複有二人俱行曠路。一有資糧。一則空往。有資糧者則得度險。其空往者則不能過。複有二人為賊所劫。一有寶藏。一則無藏。有寶藏者心無憂戚其無藏者心則愁惱。愚智之人亦複如是。有善藏者重業輕受。無善藏者輕業重受。】  

佛接着说,菩萨若得菩提时,即于此世界修行得往生极乐世界时,往昔一切诸业都得现报。修行人现世受业报有两个因缘;一是功德不够,业障现前,障其修行,业力毁其道力。二是现世报业,了去前业。作恶业得现世报的很多;如国王不作善业,其国降灾,天降恶雨后洪水泛滥等。再如有人告诉猎人动物在什么地方,其手臂受伤或断掉等等,都属于恶业现世报。作恶业下生受报的也很多;如一阐提和犯重戒与作五逆业下生堕地狱等。作恶业后世报主要是轮回,对号入座。善业也有现世报、下生报和后世报。愚痴的人造作恶业,不定作定报,而是现报作生报,轻报作重报,应人中受报却去地狱受报。有智慧的人,造作恶业定作不定报。应下生报为现世报,重报改为轻受,应地狱报改为人中受。智愚不同,报果不同。有智慧的人如有眼走路;愚痴的人如盲人行路。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非一切業悉得定果。亦非一切眾生定受。世尊。雲何眾生令現輕報地獄重受。地獄重報現世輕受。】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缘因让众生现世轻业为地狱重受呢?又是什么缘因地狱重罪为现世轻受呢?  

  

佛言。一切眾生凡有二種。一者有智。二者愚癡若能修習身戒心慧。是名智者。若不能修身戒心慧。是名愚癡。雲何名為不修習身。若不能攝五情諸根。名不修身。不能受持七種淨戒。名不修戒。不調心故名不修心。不修聖行名不修慧。複次不修身者不能具足清淨戒體。不修戒者受畜八種不淨之物。不修心者不能修習三種相故。不修慧者不修梵行故。複次不修身者不能觀身。不能觀色及觀色相。不觀身相。不知身數。不知是身從此到彼。於非身中而生身相。於非色中而作色相。是故貪著我身身數。名不修身。不修戒者。若受下戒不名修戒。受持邊戒為自利戒為自調戒。不能普為安樂眾生。非為護持無上正法。為生天上受五欲樂。不名修戒不修心者。若心散亂不能專一守自境界。自境界者謂四念處。他境界者所謂五欲。若不能修四念處者。名不修心。於惡業中不善護心。名不修慧。複次不修身者不能深觀是身無常無住危脆念念滅壞是魔境界。不修戒者不能具足屍波羅蜜。不修心者不能具足禪波羅蜜。不修慧者不能具足般若波羅蜜。複次不修身者貪著我身及我所身。我身常恒無有變易。不修戒者為自身故作十惡業。不修心者於惡業中不能攝心。不修慧者以不攝心不能分別善惡等法。複次不修身者不斷我見。不修戒者不斷戒取。不修心者作貪嗔業趣向地獄。不修慧者不斷癡心。複次。不修身者不能觀身。雖無過咎而常是怨。】  

佛说,让众生现世轻业为地狱重受的根本缘因是愚痴。若人不知修行身戒和心慧为愚痴,不能自控五情诸根为不修身,不能受持清净戒律为不修戒,不能调伏自心为不修心,不修圣行为不修慧,不修身为不能具足清净戒体,不修戒为受畜八种不净物,不修心为不能修行定慧舍三相,不修慧为不修梵行。  

  

善男子。譬如男子有怨常逐伺求其便。智者覺已系心慎護。若不慎護則為所害。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常以飲食冷暖將養。若不如是將護守慎即當散壞。善男子。如婆羅門奉事火天。常以香花讚歎禮拜供養承事期滿百年。若一觸時尋燒人手。是火雖得如是供養。終無一念報事者恩。一切眾生身亦如是。雖於多年以好香花瓔珞衣服飲食臥具病瘦醫藥而供給之。若遇內外諸惡因緣即時滅壞。都不憶念往日供給衣食之恩。善男子。譬如有王畜四毒蛇置之一篋以付一人仰令瞻養。是四蛇中設一生嗔則能害人。是人恐怖常求飲食隨時守護。一切眾生四大毒蛇亦複如是。若一大嗔則能壞身。善男子。如人久病應當至心求醫療治若不勤救必死不疑。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常應攝心不令放逸。若放逸者即便滅壞。善男子。譬如壞瓶不耐風雨打擲捶壓。一切眾生身亦如是。不耐饑渴寒熱風雨打系惡罵。善男子。如癰未熟常當善護不令人觸。設有觸者即大苦痛。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善男子。如騾懷妊自害其軀。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內有風冷身即受苦。善男子。譬如芭蕉生實則枯。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善男子。亦如芭蕉內無堅實。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善男子。如蛇鼠狼各各相于常生怨心。眾生四大亦複如是。善男子。譬如鵝王不樂塚墓。菩薩亦爾。於身塚墓亦不貪樂。善男子。如旃陀羅七世相繼不舍其業是故為人之所輕賤。是身種子亦複如是。種子精血究竟不淨。以不淨故諸佛菩薩之所輕呵。善男子。是身不如摩羅耶山生於栴檀。亦不能生優缽羅花芬陀利花瞻婆花摩差迦花婆師迦花。九孔常流膿血不淨。生處臭穢醜陋可惡。常與諸蟲共在一處。善男子。譬如世間雖有上妙清淨園林死屍至中則為不淨。眾共舍之不生愛著。色界亦爾。雖複淨妙以有身故諸佛菩薩悉共舍之。善男子。若有不能作如是觀。名不修身。】  

佛接着说,另外,不修身不能观身,不能观色等;即不明人生真相。不修戒为不能安乐众生,不能护持正法;只是受下戒,受边戒,为自利自调戒,只为生天受乐因缘。不修心为心散乱不能专守自心境界,不能观身不净,不能观受是苦,不能观心无常,不能观法无我。不修慧为于恶业中不能善护自心清净,心念妄起。还有,不修身为不能深观是身无常,不能久住还充满危险,念念灭坏是魔境界。  

  

  

不修戒者。善男子。若不能觀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亦是一切善法根本。如地悉是一切樹木所生之本。是諸善根之導首也。如彼商主導眾商人。戒是一切善法勝幢。如天帝釋所立勝幢。戒能永斷一切惡業及三惡道。能療惡病猶如藥樹。戒是生死險道資糧。戒是摧結破賊鎧仗。戒是滅結毒蛇良咒。戒是度惡業行橋樑。若有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戒。】  

佛接着说,不修戒为持戒不圆满,不修心为禅定不圆满,不修慧为般若不圆满。再有,不修身为贪著我身;即身是自己的,虽无百年寿,却有千年心。不修戒为自身作十恶业,不修心为于恶业中不能控制心念不动,不修慧为心不能分别善恶诸法。再有,不修身不断我见,不修戒不断戒取,不修心趣向地狱,不修慧不断痴心。再有,不修身不能观自身过处,常抱怨他人;如他人不论有什么大恩,一个不顺意就翻脸。又如自己怎么想就怎么作,完全不去想其他人什么感受;自己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把戒律丢到九霄云外去了。不修戒为不能观戒是一切善法阶梯、一切善法根本、一切树本之本。戒是诸善根之首,戒是一切善法胜幢,戒能永断一切恶业,戒是生死险道资粮,戒是护身铠甲,戒是灭毒蛇良咒,戒是度恶业行的桥梁。  

  

不修心者。不能觀心輕躁動轉難捉難調。馳騁奔逸如大惡象。念念迅速如彼電光。躁擾不住猶如獼猴。如幻如炎。乃是一切諸惡根本。五欲難滿如火獲薪。亦如大海吞受諸流。如曼陀山草木滋多。不能觀察生死虛妄。耽惑致患如魚吞鉤。常先引導諸業隨從。猶如貝母引導諸子。貪著五欲不樂涅槃。如駝食蜜乃至於死不顧芻草。深著現樂不觀後過。如牛貪苗不懼杖楚。馳騁周遍二十五有。猶如疾風吹兜羅[廿/]所不應求求無厭足。如無知人求無熱火。常樂生死不樂解脫。如紝婆蟲樂紝婆樹。迷惑愛著生死臭穢。猶如獄囚樂獄卒女。亦如廁豬樂處不淨。若有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心。】  

佛接着说,不修心为不能观心轻躁动转,难捉难调,驰骋奔逸,五欲难满,诸恶根本。不修慧为不观智慧有大势力,能坏诸恶业,能坏无明黑暗;慧是一切善法根本,是成就诸佛诸菩萨的种子。  

  

不修慧者不觀智慧有大勢力如金翅鳥。能壞惡業壞無明闇猶如日光。能拔陰樹如水漂物。焚燒邪見猶如猛火。慧是一切善法根本佛菩薩母之種子也。若有不能如是觀者不名修慧。善男子。第一義中若見身身相身因身果身聚身一身二此身彼身身滅身等身修修者。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身。善男子。若見戒戒相戒因戒果上戒下戒戒聚戒一戒二此戒彼戒戒滅戒等戒修修者戒波羅蜜。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戒。若見心心相心因心果心聚心及心數心一心二此心彼心心滅心等心修修者上中下心善心噁心。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心。善男子。若見慧慧相慧因慧果慧聚慧一慧二此慧彼慧慧滅慧等上中下慧鈍慧利慧慧修修者。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慧。善男子。若有不修身戒心慧。如是之人於小惡業得大惡報。以恐怖故常生是念。我屬地獄作地獄行。雖聞智者說地獄苦。常作是念。如鐵打鐵石還打石木自打木火蟲樂火。地獄之身還似地獄。若似地獄有何苦事。譬如蒼蠅為唾所粘不能得出。是人亦爾。於小罪中不能自出。心初無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雖有過去一切善業。悉為是罪之所垢汙。是人所有現受輕報轉為地獄極重惡果。善男子。如小器水置鹽一升其味醎苦難可得飲。是人罪業亦複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負他一錢不能償故身被系縛多受眾苦。是人罪業亦複如是  

佛接着说,若从出世间说,有见身相为不修身,有见戒相为不修戒,有见心为上中下善恶等为不修心,有见慧相、慧因、慧果和上中下慧等为不修慧。若有不修身、戒、心、慧的人,于小恶业得大恶报,心里畏惧自作恶事会堕地狱,而又常作地狱行;如听到有人劝作恶有报时,不以为然,认为地狱有何可怕。于是作小恶心不生悔,作大恶心想隐瞒。这样的人,所有现世的轻报,都转到地狱受极重恶果。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是人何故令現輕報轉地獄受。】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世间人是什么缘因让现世轻报转为地狱重报呢?  

  

佛言。善男子。一切眾生若具五事。令現輕報轉地獄受。何等為五。一者愚癡故。二者善根微少故。三者惡業深重故。四者不懺悔故。五者不修本善業故。複有五事。一者修習惡業故。二者無戒財故。三者遠離諸善根故。四者不修身戒心慧故。五者親近惡知識故。善男子。是故能令現世輕報地獄重受。】  

佛说,有五种缘因;一是愚痴无智;二是善根微少;三是恶业深重;四是不知忏悔;五是不修善业。同时,还有五种情况;一为恶习恶业;二为贪财不受戒的约束;三为远离善根;四为不修身、戒、心、慧;五为亲近恶知识。  

  

師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轉地獄報現世輕受。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样的人能转地狱报为现世轻受呢?  

【善男子。若有修習身戒心慧。如先所說。能觀諸法同如虛空。不見智慧不見智者。不見愚癡不見愚者。不見修習及修習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則能修習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獄果報現世輕受。是人設作極重惡業。思惟觀察能令輕微。作是念言。我業雖重不如善業。譬如疊花雖複百斤終不能敵真金一兩。如恒河中投一升鹽水無醎味飲者不覺。如巨富者雖多負人千萬寶物無能系縛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壞鐵鎖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複如是。常思惟言。我善力多惡業羸弱。我能髮露懺悔除惡能修智慧。智慧力多無明力少。如是念已。親近善友修習正見。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見有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臥具病藥花香。而供養之讚歎尊重。所至到處稱說其善不說其短。供養三寶敬信方等大涅槃經如來常恒無有變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獄重報現世輕受。善男子。以是義故。非一切業悉有定果。亦非一切眾生定受。】  

佛说,修身、戒、心、慧,能观诸法空性;即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行,不见修行者,心不分别,是有智慧的人。这样的人,能让地狱果报转为现世轻受。这样的人,对往昔所作极重恶业,也能思维观想,我恶业虽重,但不如善业;如黄沙百斤,不如黄金一两;又如一斤盐投入长江,饮水不觉咸味等。同时,发露罪业,忏悔除恶;再增加智慧力,减少无明力;再去亲近善知识,修行正见;再受持十二部经典,见有受持大乘经典的人心生恭敬;再供养三宝修福等,能让地狱重业转为现世轻受。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  

【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六】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若一切業不定得果。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應當修習八聖道者。何因緣故。一切眾生悉不得是大般涅槃。世尊。若一切眾生有佛性者。即當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須修習八聖道耶。世尊。如此經中說有病人。若得醫藥及瞻病人隨病飲食。若使不得皆悉除差。一切眾生亦複如是。若遇聲聞及辟支佛諸佛菩薩諸善知識。若聞說法修習聖道。若不遇不聞不修習道。悉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佛性故。世尊。譬如日月無有能遮令不得至頞多山邊。四大河水不至大海。一闡提等不至地獄。一切眾生亦複如是。無有能遮令不得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佛性故。世尊。以是義故。一切眾生不須修道。以佛性力故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修習聖道力故。世尊。若一闡提犯四重禁五逆罪等。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須修習。以因佛性定當得故。非因修習然後得也。世尊。譬如磁石去鐵雖遠以其力故鐵則隨著。眾生佛性亦複如是。是故不須勤修習道。】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业果不定,众生又有佛性,修行八正道应得涅槃乐,是什么缘因没有得到呢?既然众生皆有佛性,应自然得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还须修八正道呢?既然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还须依善知识说法修行才能证道呢?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恒河邊有七種人。若為洗浴恐畏寇賊。或為采花則入河中。第一人者入水則沒。何以故。羸無勢力不習浮故。第二人者雖沒還出出已複沒。何以故。身力大故。則能還出。不習浮故出已還沒。第三人者沒已即出。出更不沒。何以故。身重故沒。力大故出。先習浮故出已即住。第四人者入已便沒沒已還出。出已即住遍觀四方。何以故。重故則沒。力大故還出。習浮則住。不知出處故觀四方。第五人者入已即沒。沒已還出。出已即住。住已觀方。觀已即去。何以故為怖畏故。第六人者入已即去淺處則住。何以故觀賊近遠故。第七人者既至彼岸。登上大山無複恐怖。離諸怨賊受大快樂。】  

佛说,如恒河边上有七种人,第一种人,入水就没,因为既无力量又不会游泳。第二种人,入水虽没又出,出而又没;因为有力量而不会游泳。第三种人,入水就出,出而不没;因为虽没有大的力量,但会游泳。第四种人,入水就没,没而又出,遍观四方;因为没有力量而会游泳。第五种人,入水即没,没而又出,出而即去;因为心里畏惧。第六种人,入水即去,游至浅处;观察追赶的怨贼是近还是远。第七种人,游水至对岸,登上大山,远离诸怨贼,受大快乐。  

  

善男子。生死大河亦複如是。有七種人。畏煩惱賊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出家剃發身被法服。既出家已親近惡友。隨順其教聽受邪法。所謂眾生身者即是五陰。五陰者即名五大。眾生若死永斷五大。斷五大故何須修習善惡諸業。是故當知無有善惡及善惡報。如是則名一闡提也。一闡提者名斷善根。斷善根故沒生死河不能得出。何以故。惡業重故無信力故。如恒河邊第一人也。善男子。一闡提輩有六因緣。沒三惡道不能得出。何等為六。一者噁心熾盛故。二者不見後世故。三者樂習煩惱故。四者遠離善根故。五者惡業障隔故。六者親近惡知識故。複有五事沒三惡道。何等為五。一者于比丘邊作非法故。二者比丘尼邊作非法故。三者自在用僧祇物故。四者母邊作非法故。五者於五部僧互生是非故。複有五事沒三惡道。何等為五。一者常說無善惡果故。二者殺發菩提心眾生故。三者憙說法師過失故。四者法說非法非法說法故。五者為求法過而聽受故。複有三事沒三惡道。何等為三。一謂如來無常永滅。二謂正法無常遷變。三謂僧寶可滅壞故。是故常沒三惡道中。】  

佛接着说,此河比喻为生死大河,七种人比喻被烦恼怨贼追赶欲渡生死大河的人。第一种人比喻一阐提;若有一阐提人为生活所迫剃发出家,身披法服;然而去亲近恶友,听受邪法,说众生身即是五蕴,那就是色大、受大、想大、行大、识大,如众生死则五大永断,修行善恶诸业有什么用呢!哪里有什么善恶和善恶报应呀!由此,一阐提为断善根、恶业重、没有信力,没于生死河而不能出离。一阐提有六种因缘沉没于三恶道中;一是恶心炽盛;二是不见后世;三是业习烦恼;四是远离善根;五是恶业障满;六是亲近恶知识。同时,还有五种情况让一阐提沉没于三恶道;一是当着比丘的面作违背佛法的事;二是当着比丘尼的面作违背佛法的事;三是随便用出家人的物品;四是当着母亲的面作违背佛法的事;五是于僧团内部生是非。另外,还有五种情况让一阐提沉没于三恶道;一是常说无善恶果报;二是杀发菩提心的众生;三是喜欢说法师的过失;四是颠倒说佛法与魔法;五是为攻击佛法而听佛法。一阐提常说,出世间的佛法僧谁见了,根本没有;而世间的佛法僧哪个常住了,通通是无常,用世间无常否定出世间的常住。  

  

第二人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沒不能出。所言出者親近善友則得信心。信心者信施施果。信善善果。信惡惡果。信生死苦無常敗壞。是名為信。以得信心修習淨戒。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常行惠施善修智慧。以鈍根故複遇惡友。不能修習身戒心慧。聽受邪法。或值惡時處惡國土斷諸善根。斷善根故常沒生死。如恒河邊第二人也。第三人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沉沒。親近善友得名為出。信于如來是一切智常恒無變。為眾生故說無上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非滅法僧亦爾無有滅壞。一闡提等不斷其法。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當遠離然後乃得。以信心故修習淨戒。修淨戒已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為諸眾生廣宣流布。樂於惠施修習智慧。以利根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如恒河邊第三人也。第四人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沉沒。親近善友故得信心。是名為出。得信心故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為眾生故廣宣流布。樂於惠施修習智慧。以利根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遍觀四方。四方者四沙門果。如恒河邊第四人也。第五人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沉沒。親近善友故得信心。是名為出。以信心故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為眾生故廣宣流布。樂於惠施修習智慧。以利根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無退轉已即便前進。前進者謂辟支佛。雖能自渡不及眾生。是名為去。如恒河邊第五人也。第六人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沉沒。親近善友獲得信心。得信心故名之為出。以信心故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為眾生故廣宣流布。樂於惠施修習智慧。以利根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無退轉已即複前進遂到淺處到淺處已即住不去。住不去者所謂菩薩。為欲度脫諸眾生故住觀煩惱。如恒河邊第六人也。第七人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沉沒。親近善友獲得信心。得信心已是名為出。以信心故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為眾生故廣宣流布。樂於惠施修習智慧。以利根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無退轉已即便前進。既前進已得到彼岸登大高山離諸恐怖多受安樂。善男子。彼岸山者喻於如來。受安樂者喻佛常住。大高山者喻大涅槃。】  

  

佛接着说,第二种人想渡生死大河,因善根不足而沉没不能出;这种人能亲近善友,相信善恶果报,修行净戒,受持经典,常行惠施,善修智慧。而根性愚钝,不修禅行,只会顺境修持,遇逆境就忘失修持;如遇恶友,身心随恶友而去,不再修行身、戒、心、慧,听受邪法;若再值恶世、恶国,就会断诸善根,不能出离生死大河。  

第三种人,发心要渡生死大河,因善根不足,而于中途沉没而不能出;这种人能亲近善知识,相信佛法僧常住,也受持经典,修行戒定慧。虽根利而缺少福德,只有一至四禅境界,于中途沉没生死大河。  

第四种人,发心要渡生死大河,因善根不足,遍观四方,于中途沉没而不能出;这种人亲近善知识,信心坚固,受持经典,解说十二部经,乐于惠施,根利信慧无退转。虽有福德而心有执著,执著于声闻四果,不发菩提心,而于中途沉没生死大河。  

第五种人,发心要渡生死大河,因善根不足,心里畏惧,于中途沉没而不能出;这种人因亲近善友而得信心坚固;因信心坚固而受持读诵解说十二部经典;因弘法而乐于惠施,并修行智慧;因利根而信慧不退转。缘觉虽能自渡而畏惧苦行,不发菩提心,而于中途没于生死大河。  

第六种人,发心要渡生死大河,因善根具足,游至浅处观察,于中途虽不沉没但也不出;因菩萨在浅处观察,发愿要渡众生,离生死而示现生死,观烦恼怨贼而破烦恼怨贼,示现于生死大河。  

第七种人,发心要渡生死大河,得到彼岸高山安乐;彼岸高山是佛,又是般涅槃,受安乐是佛性常住。  

  

善男子。是恒河邊如是諸人。悉具手足而不能渡。一切眾生亦複如是。實有佛寶法寶僧寶。如來常說諸法要義有八聖道大般涅槃。而諸眾生悉不能得。此非我咎。亦非聖道眾生等過。當知悉是煩惱過惡。以是義故。一切眾生不得涅槃。善男子。譬如良醫知病說藥病者不服非醫咎也。善男子。如有施主以其所有施一切人。有不受者非施主咎。善男子。譬如日出幽冥皆明盲瞽之人不見道路非日過也。善男子。如恒河水能除渴乏渴者不飲非水咎也。善男子。譬如大地普生菓實平等無二農夫不種非地過也。善男子。如來普為一切眾生。廣開分別十二部經。眾生不受非如來咎。  

善男子。若修道者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按此法理,众生皆有佛性而没有得大涅槃乐,不是佛法僧三宝有什么过处,而是众生烦恼的过恶。犹如大地,有农民耕种则有丰收;而农民不耕种则无丰收一样。  

  

善男子。汝言眾生悉有佛性。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磁石者。善哉善哉。以有佛性因緣力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言不須修聖道者。是義不然。善男子。譬如有人行於曠野渴乏遇井。其井極深雖不見水當知必有。是人方便求覓罐綆汲取則見。佛性亦爾。一切眾生雖複有之。要須修習無漏聖道然後得見。善男子。如有胡麻則得見油離諸方便則不得見。甘蔗亦爾。善男子。如三十三天北郁單越。雖是有法。若無善業神通道力。則不能見。地中草根及地下水。以地覆故。眾生不見。佛性亦爾。不修聖道故不得見。】  

佛接着说,众生虽有佛性,须先修行无漏圣道,然后才能得见佛性;如人渴乏遇井,虽有水而不得饮,需要有取水工具;又如芝麻,没有经过加工过程不能变成香油。  

  

善男子。如汝所說。世有病人若遇瞻病良醫好藥隨病飲食。及以不遇悉得差者。善男子。我為六住諸菩薩等說如是義。善男子。譬如虛空于諸眾生非內非外非內外故亦無掛礙。眾生佛性亦複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財在異方雖不現前隨意受用。有人問之則言我許。何以故以定有故。眾生佛性亦複如是。非此非彼以定得故言一切有。善男子。譬如眾生造作諸業若善若惡非內非外。如是業性非有非無。亦複非是本無今有。非無因出。非此作此受此作彼受彼作彼受。無作無受時節和合而得果報。眾生佛性亦複如是。亦複非是本無今有。非內非外非有非無非此非彼。非餘處來非無因緣。亦非一切眾生不見。有諸菩薩時節因緣和合得見。時節者所謂十住菩薩摩訶薩。修八聖道于諸眾生得平等心。爾時得見不名為作。】  

佛接着说,善知识如良医有好药,但病人遇不到良医而病不得治。众生虽有佛性,但造作诸业,或善或恶,佛性随业力和合众生,待业果成熟时受报。这些因缘和合众生不知,只有菩萨尽知。由此,要亲近善知识,求过来人指点迷津,才能遇良医用好药治烦恼大病。  

  

善男子。汝言如磁石者。是義不然。何以故石不吸鐵。所以者何。無心業故。善男子。異法有故異法出生。異法無故異法滅壞。無有作者無有壞者。善男子。猶如猛火不能焚薪火出薪壞名為焚薪。善男子。譬如葵藿隨日而轉。而是葵藿亦無敬心無識無業。異法性故而自回轉。善男子。如芭蕉樹因雷增長。是樹無耳無心意識。異法有故異法增長。異法無故異法滅壞。善男子。如阿叔迦樹女人摩觸花為之出。是樹無心亦無覺觸。異法有故異法出生。異法無故異法滅壞。善男子。如橘得屍菓則滋多。而是橘樹無心無觸。異法有故異法滋多。異法無故異法滅壞。善男子。如安石榴塼骨糞故果實繁茂。安石榴樹亦無心觸。異法有故異法出生。異法無故異法滅壞。善男子。磁石吸鐵亦複如是。異法有故異法出生。異法無故異法滅壞。眾生佛性亦複如是。不能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無明不能吸取諸行。行亦不能吸取識也。亦得名為無明緣行行緣於識。有佛無佛法界常住。】  

佛接着说,但是,众生不要执著皆有佛性,就如同磁石吸铁一样,不去精勤修善,不去积福培慧,就等待佛性这块铁被佛那块磁石吸去而成佛道,可能吗!尽管众生流转生死,而佛性不退失掉。众生虽不见佛性,却妄猜佛性;如盲人摸象,不知象貌。  

  

善男子。若言佛性住眾生中者。善男子。常法無住。若有住處即是無常。善男子。如十二因緣無定住處。若有住處十二因緣不得名常。如來法身亦無住處。法界法入法陰虛空悉無住處。佛性亦爾。都無住處。善男子。譬如四大力雖均等有堅有熱有濕有動有重有輕有赤有白有黃有黑。而是四大亦無有業。異法界故各不相似。佛性亦爾。異法界故時至則現。善男子。一切眾生不退佛性故名之為有。阿毗跋致故。以當有故。決定得故。定當見故。是故名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善男子。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盲者。爾時大臣受王敕已。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萊茯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善男子。如彼眾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若是眾相悉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別象。善男子。王喻如來應正遍知。臣喻方等大涅槃經。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無明眾生。是諸眾生聞佛說已或作是言。色是佛性。何以故。是色雖滅次第相續。是故獲得無上如來三十二相如來色常。如來色者常不斷故。是故說色名為佛性。譬如真金質雖遷變色常不異。或時作釧作蛇作盤。然其黃色初無改易。眾生佛性亦複如是。質雖無常而色。是常。以是故說色為佛性。或有說言。受是佛性。何以故。受因緣故獲得如來真實之樂。如來受者謂畢竟受第一義受。眾生受性雖複無常。然其次第相續不斷。是故獲得如來常受。譬如有人姓憍屍迦。人雖無常而姓是常經千萬世無有改易。眾生佛性亦複如是。以是故說受為佛性。又有說言。想是佛性。何以故。想因緣故獲得如來真實之想。如來想者名無想想。無想想者非眾生想非男女想。亦非色受想行識想非想斷想。眾生之想雖複無常。以想次第相續不斷故。得如來常恒之想。善男子。譬如眾生十二因緣眾生雖滅而因緣常。眾生佛性亦複如是。以是故說想為佛性。又有說言。行為佛性。何以故行名壽命壽因緣故獲得如來常住壽命。眾生壽命雖複無常。而壽次第相續不斷。故得如來真實常壽。善男子。譬如十二部經聽者說者雖複無常而是經典常存不變。眾生佛性亦複如是。以是故說行為佛性。又有說言。識為佛性。識因緣故獲得如來平等之心。眾生意識雖複無常。而識次第相續不斷故。得如來真實常心。如火熱性火雖無常熱非無常。眾生佛性亦複如是。以是故說識為佛性。又有說言。離陰有我我是佛性。何以故。我因緣故獲得如來八自在我。有諸外道說言。去來見聞悲喜語說為我。如是我相雖複無常。而如來我真實是常。善男子。如陰入界雖複無常而名是常。眾生佛性亦複如是。善男子。如彼盲人各各說象雖不得實非不說象。說佛性者亦複如是。非即六法不離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說眾生佛性非色不離色乃至非我不離我。善男子。有諸外道。雖說有我而實無我。眾生我者即是五陰離陰之外更無別我。善男子。譬如莖葉須台合為蓮花離是之外更無別花。眾生我者亦複如是。善男子。譬如牆壁草木和合名之為舍離是之外更無別舍。如佉陀羅樹波羅奢樹尼拘陀樹鬱曇缽樹和合為林離是之外更無別林。譬如車兵象馬步兵和合為軍離是之外更無別軍。譬如五色雜綖和合名之為綺離是之外更無別綺。如四姓和合名為大眾離是之外更無別眾。眾生我者亦複如是。離五陰外更無別我。善男子。如來常住則名為我。如來法身無邊無礙不生不滅得八自在。是名為我。眾生真實無如是我及以我所。但以必定當得畢竟第一義空。故名佛性。】  

佛接着说,有的人说色三十二相是佛性,有的人说受身有乐是佛性,有的人说十二因缘是佛性,有的人说行十二部经是佛性,有的人说平等之心是佛性;还有人说离五蕴有我,我是佛性,我得自在。如此六种说法不是佛性,又没有离开佛性。众生离开五蕴,而没有另一个我。而佛法身无边无碍,不生不灭,得大自在才是我;按出世间说,才是佛性。  

由于没有清净的择法眼,妄猜佛性很可怕,易产生鱼目混珠而误人误己。  

  

善男子。大慈大悲名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一切眾生必定當得大慈大悲。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為佛性。佛性者名為如來。大喜大舍名為佛性。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若不能舍二十五有。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諸眾生必當得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喜大舍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佛性者名大信心。何以故。以信心故菩薩摩訶薩則能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一切眾生必定當得大信心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信心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佛性者名一子地。何以故。以一子地因緣故。菩薩則于一切眾生得平等心。一切眾生必定當得一子地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子地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佛性者名第四力。何以故。以第四力因緣故。菩薩則能教化眾生。一切眾生必定當得第四力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第四力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佛性者名十二因緣。何以故。以因緣故如來常住。一切眾生定有如是十二因緣。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十二因緣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佛性者名四無礙智。以四無礙因緣故說字義無礙。字義無礙故能化眾生。四無礙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佛性者名頂三昧。以修如是頂三昧故。則能總攝一切佛法。是故說言頂三昧者名為佛性。十住菩薩修是三昧未得具足。雖見佛性而不明了。一切眾生必定得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善男子。如上所說。種種諸法一切眾生定當得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善男子。我若說色是佛性者。眾生聞已則生邪倒。以邪倒故命終則生阿鼻地獄。如來說法為斷地獄。是故不說色是佛性。乃至說識亦複如是善男子。若諸眾生了佛性者則不須修道。十住菩薩修八聖道少見佛性。況不修者而得見耶。善男子。如文殊師利諸菩薩等。已無量世修習聖道了知佛性。雲何聲聞辟支佛等能知佛性。若諸眾生欲得了了知佛性者。應當一心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涅槃經。見有受持乃至讚歎如是經者。應當以好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瘦醫藥而供給之。兼複讚歎禮拜問訊。善男子。若有已於過去無量無邊世中親近供養無量諸佛深種善根。然後乃得聞是經名。善男子。佛性不可思議。佛法僧寶亦不可思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而不能知。是亦不可思議。如來常樂我淨之法亦不可思議。一切眾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經。亦不可思議。】  

佛接着说,大慈大悲是佛性的具体体现。因为,大慈大悲与菩萨如影随形,众生也能修行菩萨的大慈大悲;所以,为众生皆有佛性。大喜大舍是佛性的具体体现;众生也能修行菩萨的大喜大舍,喜乐菩提,舍三界二十五有,为众生皆有佛性。大信心是佛性的具体体现;菩萨有大信心圆满六度万行功德,众生也能修行菩萨的六度万行,为众生皆有佛性。一子地是佛性的具体体现;菩萨于众生得平等心,生一子想;众生也能修行菩萨的一子因缘,为众生皆有佛性。四正勤力是佛性的具体体现;菩萨积极断除恶法,增长善法的四种精勤努力;即一是已生恶令永断;二是未生恶令不生;三是已生善令增长;四是未生善令得生。众生也能修行菩萨的四正勤力,为众生皆有佛性。十二因缘是佛性的具体体现;菩萨知佛依十二因缘而常住;众生也能修行菩萨的十二因缘法,为众生皆有佛性。四无碍智是佛性的具体体现;菩萨得四无碍智,能教化众生;众生也能修行菩萨行,证得四无碍智,为众生皆有佛性。顶三昧是佛性的具体体现;菩萨证得三昧最上境界,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众生也能修行菩萨道,证得三昧,为众生皆有佛性。佛性不是五蕴和我,但离开五蕴和我的世间法,又无处寻佛性。众生执著五蕴和我颠倒则生邪心,以致堕地狱;而离开世间法寻菩提,又如兔上角,根本找不到。佛有愿力度众生,才随顺世间示现肉身;菩萨发愿想度众生,才随顺世间示现众生。佛、菩萨示现于世间而不染著于世间,而众生不知出世间而染著于世间。众生要见佛性,要从世间的五蕴和我修起。启修须依四法;一要相信佛法;二要持戒修行;三要受持读诵供养此经;四要亲近供养善知识。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一切眾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經不可思議者。世尊。是大眾中有八萬五千億人。於是經中不生信心。是故有能信是經者。名不可思議。】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大众中有很多人不信此经,能信此经的人是不是不可思议呢?  

善男子。如是諸人于未來世。亦當定得信是經典。見於佛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说,能听闻到此经的人,即使今生不相信;但未来世一定相信此经。听闻此经,已种善根,依法修行,一定得见佛性。  

  

師子吼言。世尊。雲何不退菩薩。自知決定有不退心。】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不退转的菩萨怎么自知决定不退转呢?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當以苦行自試其心。日食一胡麻經一七日。粳米菉豆麻子粟[-+]及以白豆。亦複如是。各一七日食一麻時作是思惟。如是苦行都無利益。無利益事尚能為之。況有利益而當不作。於無利益心能堪忍不退不轉。是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日修苦行時。一切皮肉消瘦皺減。如斷生瓠置之日中。其目卻陷如井底星。肉盡肋出如朽草屋。脊骨連現如重線塼。所坐之處如馬蹄跡。欲坐則伏欲起則偃。雖受如是無利益苦。然不退於菩提之心。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為破眾苦施安樂故。乃至能舍內外財物及其身命如棄芻草。若能不惜是身命者。如是菩薩自知必定有不退心。我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次菩薩為法因緣。剜身為燈[*]纏皮肉蘇油灌之燒以為炷。菩薩爾時受是大苦。自呵其心而作是言。如是苦者。於地獄苦百千萬分猶未及一。汝於無量百千劫中。受大苦惱都無利益。汝若不能受是輕苦。雲何而能於地獄中救苦眾生。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身不覺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菩薩爾時應深自知。我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菩薩爾時具足煩惱未有斷者。為法因緣能以頭目髓腦手足血肉施人。以釘釘身投岩赴火。菩薩爾時雖受如是無量眾苦。若心不退不動不轉。菩薩當知我今定有不退之心。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说,当以十种苦行自试其心;第一种苦行是日食一麻一麦等七七四十九日,看一看自心能否忍受;能忍受不退不转的人,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二种苦行是由于第一种苦行,身瘦如柴,其目如井底之星,肉尽肋出等;在这种情况下,不退菩提心;为破众生之苦,让众生得到安乐,内财、外财以及身命,如弃乱草一样供养给众生;能如此供养众生不退不转的人,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三种苦行是,剜身肉为灯,受此大苦还自责其心修持的有差距;认为这样的苦不及地狱苦的百千万分之一;这样的苦只是一时之苦,而于地狱受大苦恼是百千万劫;认为这点轻苦都受不了,还怎么能于地狱中救度众生;作此观时,身不觉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四种苦行是,为法因缘能以头目脑髓手足血肉供养给众生;为法因缘能忍以钉钉身、投崖赴火等无量诸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為破一切眾生苦惱。願作粗大畜生之身。以身血肉施于眾生。眾生取時複生憐湣。菩薩爾時閉氣不喘示作死相。令彼取者。不生殺害疑網之想。菩薩雖受畜生之身。終不造作畜生之業。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既得不退心已。終不造作三惡道業。菩薩摩訶薩若未來世。有微塵等惡業果報不定受者。以大願力為眾生故而悉受之。譬如病人為鬼所著藏隱身中。以咒力故即時相現。或語或喜或嗔或罵或啼或哭。菩薩摩訶薩未來之世三惡道業亦複如是。菩薩摩訶薩受熊身時。常為眾生演說正法。或受迦賓闍羅鳥身。為諸眾生說正法故。受瞿陀身鹿身兔身象身羖羊獮猴白鴿金翅鳥龍蛇之身。受如是等畜生身時。終不造作畜生惡業。常為其餘畜生眾生演說正法。令彼聞法速得轉離畜生身故。菩薩爾時雖受畜身不作惡業。當知必定有不退心。】  

佛接着说,第五种苦行是,为破众生苦恼,愿作大畜生身,以血肉供养众生;此时还对众生起怜悯心,让众生不要再生杀害之想;虽愿受其畜生身,而无畜生之业;受这样的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六种苦行是,为度脱畜生道众生,发大誓愿到畜生道受身,受熊、鸟、鹿、兔、羊、猴、鸽、蛇、龙等身,受畜生身而不作畜生恶业,为畜生演说正法,让听闻到正法的畜生快速转离畜生身;受这样的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菩薩摩訶薩於饑饉世見餓眾生。作龜魚身無量由旬。複作是願。願諸眾生取我肉時隨取隨生。因食我肉離饑渴苦。一切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發願。若有因我離饑渴者。未來之世速得遠離二十五有饑渴之患。菩薩摩訶薩受如是苦心不退者。當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次菩薩于疾疫世見病苦者。作是思惟。如藥樹王若有病者。取根取莖取枝取葉取花取果取皮取膚悉得愈病。願我此身亦複如是。若有病者聞聲觸身。服食血肉乃至骨髓病悉除愈。願諸眾生食我肉時。不生噁心如食子肉。我治病已常為說法。願彼信受思惟轉教。複次善男子。菩薩具足煩惱雖受身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當知必定得不退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次善男子。若有眾生為鬼所病。菩薩見已即作是言。願作鬼身大身健身多眷屬身。使彼聞見病得除愈。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勤修苦行。雖有煩惱不汙其心。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雖複修行六波羅蜜。亦複不求六度之果。修行無上六波羅蜜時。作是願言。我今以此六波羅蜜施一一眾生。一一眾生受我施已。悉令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亦自為六波羅蜜。勤修苦行受諸苦惱。當受苦時願我不退菩提之心。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作是願時。是名不退菩提之相。】  

第七种苦行是,若于饥荒之世,为救众生苦,受龟身、鱼身等无量身;愿众生食我肉时,离饥饿苦,发菩提心;受这样的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八种苦行是,若于瘟疫流行,愿作药树王,让众生取其根茎叶花果皮等,让众生远离病苦;愿食此药的众生信受佛法;受这样的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九种苦行是,若有众生为鬼所病,愿受鬼身,大鬼健身、多眷属身,使病鬼见闻后离去,使得病众生离病苦;这样勤修苦行,虽有烦恼而不污其心,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十种苦行是,修六度万行之行,不求六度万行之果;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往生极乐世界,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受诸苦恼时,其心不退不动不转,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为什么一些人,发菩提心又退失菩提心,行菩萨道又退转菩萨道?就是行此十种苦行时,既不见功德增长,又遭诋毁杀害等事,才产生退失与退转。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不可思議。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深知生死多諸罪過。觀大涅槃有大功德。為諸眾生處在生死受種種苦心無退轉。是名菩薩不可思議。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無有因緣而生憐湣。實不受恩而常施恩。雖施於恩而不求報。是故複名不可思議。複次善男子。或有眾生。為自利益修諸苦行。菩薩摩訶薩為利他故修行苦行。是名自利。是故複名不可思議。複次菩薩具足煩惱。為壞怨親所受諸苦修平等心。是故複名不可思議。複次菩薩若見諸惡不善眾生。若呵責若軟語若驅擯若縱舍。有惡性者現為軟語。有憍慢者現為大慢。而其內心實無憍慢。是名菩薩方便不可思議。複次菩薩具足煩惱。少財物時來求者多。心不迮小。是名菩薩不可思議。複次菩薩于佛出時知佛功德。為眾生故於無佛處受邊地身。如盲如聾如跛如癖。是名菩薩不可思議。複次菩薩深知眾生所有罪過。為度脫故常與共行。雖隨其意罪垢不汙。是故複名不可思議。複次菩薩了了知見。無眾生相無煩惱汙。無修習道離煩惱者。雖為菩提無菩提行。亦無成就菩提行者。無有受苦及破苦者。而亦能為眾生壞苦行菩提行。是故複名不可思議。複次菩薩受後邊身處兜率天。是亦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兜率陀天欲界中勝。在下天者其心放逸。在上天者諸根闇鈍。是故名勝。修施修戒得上下身。修施戒定得兜率身。一切菩薩毀呰諸有破壞諸有。終不造作兜率天業受彼天身。何以故。菩薩若處其餘諸有。亦能教化成就眾生。實無欲心而生欲界。是故複名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生兜率天。有三事勝。一者命。二者色。三者名。菩薩摩訶薩實不求於命色名稱。雖無求心而所得勝。菩薩摩訶薩深樂涅槃然有因亦勝。是故複名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如是三事雖勝諸天。而諸天等於菩薩所。終不生於嗔心妒心憍慢之心。常生喜心。菩薩于天亦不憍慢。是故複名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不造命業。而於彼天畢竟壽命。是名命勝。亦無色業而妙色身光明遍滿。是名色勝。菩薩摩訶薩處彼天宮不樂五欲唯為法事。是故名稱充滿十方。是名名勝。是故複名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下兜率天。是時大地六種震動。是故複名不可思議。何以故。菩薩下時欲色諸天悉來侍送。發大音聲讚歎菩薩。以口風氣故令地動。複有菩薩人中象王。人中象王名為龍王。龍王初入胎時。有諸龍王在此地下或怖或寤。是故大地六種震動。是故複名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知入胎時住時出時。知父知母不淨不汙。如帝釋發青色寶珠。是故複名不可思議。】  

佛接着说,菩萨深知生死多诸罪过,观般涅槃,有大功德,为众生处在生死中受种种苦,心无退转,是菩萨不可思议。另外,菩萨无有因缘而生怜悯,不为受报而施恩于众生,是菩萨不可思议。还有,众生是为自利而修行苦行,菩萨是为自利的众生而修行苦行,是菩萨不可思议。再有,菩萨为坏怨亲所受诸苦,修平等心;菩萨见诸恶不善众生,若批评、若软语,修大方便;菩萨少财物时,众生来求,心量不小;菩萨于佛出世时,受生边地身,如盲身、如聋身等教化众生;菩萨知众生所有罪过,为度脱还与共行,随其意加以教化;菩萨了了知见无众生相,还为众生受种种苦行;菩萨受身兜率内院,有命胜、色胜、名胜,而心无求;菩萨于诸天不生骄慢,常生喜心;菩萨于天宫不乐五欲,只为法事化身充满十方;菩萨从兜率内院降,大地六种震动;菩萨示现入胎、住时、出时天降祥瑞等,是菩萨不可思议。  

菩萨示现受生边地,示现残疾人,以多种方式教化众生;既让人生自忏心,又让人生自信心。同时,又让人种悲田,得大功德。  

  

善男子。大涅槃經亦複如是不可思議。善男子。譬如大海有八不思議。何等為八。一者漸漸轉深。二者深難得底。三者同一醎味。四者潮不過限。五者有種種寶藏。六者大身眾生在中居住。七者不宿死屍。八者一切萬流。大雨投之不增不減。善男子。漸漸轉深有三事。何等為三。一眾生福力。二者順風而行。三者河水入故。乃至不增不減亦各有三。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複如是。有八不可思議。一漸漸深。所謂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薩戒。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菩薩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是涅槃經說是等法。是名漸漸深。是故此經名漸漸深。二者深難得底。如來世尊不生不滅。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轉法輪。不食不受不行惠施。是故名為常樂我淨。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性非色不離於色。非受想行識乃至不離於識。是常可見了因非作因。須陀洹乃至辟支佛。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煩惱亦無住處。雖無煩惱不名為常是故名深。複有甚深於是經中。或時說我或說無我。或時說常或說無常。或時說淨或說不淨。或時說樂或時說苦。或時說空或說不空。或說一切有或說一切無或說三乘或說一乘。或說五陰即是佛性。金剛三昧及以中道。首楞嚴三昧十二因緣第一義空。慈悲平等于諸眾生。頂智信心知諸根力。一切法中無掛礙智。雖有佛性不說決定。是故名深。三者一味。一切眾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脫。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當得常樂我淨。是名一味。四者潮不過限。如是經中制諸比丘。不得受畜八不淨物。若我弟子。有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分別是大涅槃微妙經典。寧失身命終不犯之。是名潮不過限。五有種種寶藏。是經即是無量寶藏。所言寶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分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嬰兒行聖行梵行天行。諸善方便眾生佛性。菩薩功德如來功德聲聞功德緣覺功德。六波羅蜜無量三昧無量智慧。是名寶藏。六者大身眾生所居住處。大身眾生者謂佛菩薩。大智慧故名大眾生。大身故。大心故。大莊嚴故。大調伏故。大方便故。大說法故。大勢力故。大徒眾故。大神通故。大慈悲故。常不變故。一切眾生無掛礙故。容受一切諸眾生故。是名大身眾生所居之處。七者不宿死屍。死屍者。謂一闡提犯四重禁五無間罪。誹謗方等。非法說法法說非法。受畜八種不淨之物。佛物僧物隨意而用。或於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事。是名死屍。是涅槃經離如是等。是故名為不宿死屍。八者不增不減。無邊際故無始終故。非色故非作故。常住故不生滅故。一切眾生悉平等故。一切法性同一性故。是名無增減。是故此經如彼大海有八不思議。】  

佛接着说,此经有八种不可思议;一是渐渐增深;二是深难到底;三是同一咸味;四是潮不过限;五是有种种宝藏;六是大身众生;七是不宿死尸;八是一切万流入之,不增不减。渐渐增深有三事;一为众生福力;二为顺风而行;三为河水入不增不减。此经微妙,是经义渐渐深;从五戒至十戒、至二百五十戒、至菩萨戒;从一果罗汉起至证佛果,怎么行持,都是渐渐深入。深难到底;声闻、缘觉虽无烦恼,不是常住为深;一切法中无有挂碍,虽有佛性,不说决定为深难到底。同一咸味;一切众生同一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又一因一果一甘露;即常乐我净,为同归一味。潮不过限;佛弟子能受持此经,宁失身命,不犯清净戒,为潮不过限。有种种宝藏;此经显示无量佛法和声闻功德,缘觉功德,菩萨功德,佛功德;还有无量三昧,无量智慧等,为多有宝藏。大身众生所居住处;诸佛菩萨为大身、大智慧、大心、大庄严、大调伏、大方便、大说法、大势力、大徒众、大神通、大慈大悲,能容一切众生,为居住处。不宿死尸;死尸为一阐提,为破戒,为生活逼迫出家而作违背戒律之事,为佛法天道所不允许,不能容留。不增不减;众生平等,同一佛性,不生不灭,为不增不减。  

  

師子吼言。世尊。若言如來不生不滅名為深者。一切眾生有四種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是四種生人中具有。如施婆羅比丘優婆施婆羅比丘彌迦羅長者母尼拘陀長者母半闍羅長者母。各五百子同於卵生。當知人中則有卵生。濕生者如佛所說。我于往昔作菩薩時。作頂生王及手生王。如今所說庵羅樹女迦不多樹女當知人中則有濕生。劫初之時一切眾生皆悉化生。如來世尊得八自在。何因緣故不化生耶。】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佛示现肉身,为什么不化生示现,而选择胎生呢?  

  

佛言。善男子。一切眾生四生所生。得聖法已。不得如本卵生濕生。善男子。劫初眾生皆悉化生。當爾之時佛不出世。善男子。若有眾生遇病苦時須醫須藥。劫初之時眾生化生。雖有煩惱其病未發。是故如來不出其世。劫初眾生身心非器。是故如來不出其世。善男子。如來世尊所有事業勝諸眾生。所謂種姓眷屬父母。以殊勝故凡所說法人皆信受。是故如來不受化生。善男子。一切眾生父作子業子作父業。如來世尊若受化身則無父母。若無父母。雲何能令一切眾生作諸善業。是故如來不受化身。善男子。佛正法中有二種護。一者內。二者外。內護者所謂禁戒。外護者族親眷屬。若佛如來受化身者則無外護。是故如來不受化身。善男子。有人恃姓而生憍慢。如來為破如是慢故。生在貴姓不受化身。善男子。如來世尊有真父母。父名淨飯母名摩耶。而諸眾生猶言是幻。雲何當受化生之身。若受化身。雲何得有碎身舍利。如來為益眾生福德故碎其身而令供養。是故如來不受化身。一切諸佛悉無化生。雲何獨令我受化身。】  

佛说,一切众生胎卵湿化四种生法;而听闻佛法以后,不再有卵生和湿生。当劫初之时,一切众生都是化生而来,男女同现,先有鸡后有蛋等。那时,佛不出世,因为众生没有形成传统观念、文化心理等,无法接受佛教。现在,人类文明已经形成,佛出世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不再需要化生。若化生无父无母,也不会被人类所接受,而无法度脱人这道众生。而且,还要让人造诸恶业,为不让其作诸恶业等。所以,佛要随顺世间,选择胎生。同时,为护持佛正法。护持佛正法有两种;一是内护;二是外护。内护为身口意守持禁戒;外护为让族亲、眷属或徒众等守持禁戒。若佛化生来此世间,则没有外护众生受佛教化,故不受化生。我释迦牟尼有父有母,众生还误为佛是幻化,不愿受佛教。为证实佛不是化生,为利益众生积福德,佛肉身火化后,得有碎身舍利,让众生供养。由此,诸佛都不化生,而受胎生。  

  

爾時師子吼菩薩。合掌長跪右膝著地。以偈贊佛  

  如來無量功德聚  我今不能廣宣說  今為眾生演一分  唯願哀湣聽我說  

  眾生無明闇中行  具受無邊百種苦  世尊能令遠離之  是故世稱為大悲  

  眾生往返生死繩  放逸迷荒無安樂  如來能施眾安樂  是故永斷生死繩  

  佛能施眾安樂故  自于己樂不貪樂  為諸眾生修苦行  是故世間興供養  

  見他受苦身戰動  處在地獄不覺痛  為諸眾生受大苦  是故無勝無有量  

  如來為眾修苦行  成就具足滿六度  心處邪風不傾動  是故能勝世大士  

  眾生常欲得安樂  而不知修安樂因  如來能教令修習  猶如慈父愛一子  

  佛見眾生煩惱患  心苦如母念病子  常思離病諸方便  是故此身系屬他  

  一切眾生行諸苦  其心顛倒以為樂  如來演說真苦樂  是故稱號為大悲  

世間皆處無明[-+]無有智嘴能破之 如來智嘴能啄壞  是故名為最大子    

不為三世所攝持  無有名字及假號  覺知涅槃甚深義  是故稱佛為大覺  

  有河洄澓沒眾生  無明所盲不知出  如來自渡能渡彼  是故稱佛大船師  

  能知一切諸因果  亦複通達盡滅道  常施眾生病苦藥  是故世稱大醫王  

  外道邪見說苦行  因是能得無上樂  如來演說真樂行  能令眾生受快樂  

  如來世尊破邪道  開示眾生正真路  行是道者得安樂  是故稱佛為導師  

  非自非他之所作  亦非共作無因作  如來所說苦受事  勝於一切諸外道  

  成就具足戒定慧  亦以此法教眾生  以法施時無妒吝  是故稱佛無緣悲  

  無所造作無因緣  獲得無因無果報  是故一切諸智者  稱說如來不求報  

  常共世間放逸行  而身不為放逸汙  是故名為不思議  世間八法不能汙  

  如來世尊無怨親  是故其心常平等  我師子吼贊大悲  能吼無量師子吼】  

这时,师子吼菩萨合掌长跪,以偈赞佛;“如来无量功德聚,我今不能广宣说,今为众生演一分,唯愿哀悯听我说。如来能施众安乐,为诸众生修苦行;佛见众生烦恼患,心苦如母念病子。”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一】  

【迦叶菩萨品第二十四之一】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憐湣一切眾生。不調能調不淨能淨。無歸依者能作歸依。未解脫者能令解脫得八自在。為大醫師作大藥王。善星比丘是佛菩薩時子。出家之後受持讀誦分別解說十二部經。壞欲界結獲得四禪。雲何如來記說善星。是一闡提廝下之人地獄劫住不可治人。如來何故不先為其演說正法後為菩薩。如來世尊若不能救善星比丘。雲何得名有大慈湣有大方便。】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善星比丘是值佛住世的出家弟子,能受持、读诵、分别解说十二部经,欲界烦恼已破,获得四禅。佛怎么说他是一阐提,跟他一起修行的人成劫住地狱无人救度呢?佛怎么不先说菩萨法,而先说小乘法呢?如佛不能救度善星比丘,怎么说佛有大慈悯,有大方便呢?  

  

佛言。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三子。其一子者有信順心恭敬父母。利根智慧於世間事能速了知。其第二子不敬父母無信順心。利根智慧於世間事能速了知。其第三子不敬父母無信順心鈍根無智。父母若欲教告之時。應先教誰先親愛誰。當先教誰知世間事。】  

佛说,如父母有三个儿子,长子有信顺心,能恭敬父母,利根智慧,能了解世间事。次子不敬父母,没有信顺心,利根智慧,能了知世间事。三子不敬父母,没有信顺心,钝根无智。父母要将家业交给谁继承,应先培养谁,先亲爱谁,先教谁知世间事呢?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應先教授有信順心恭敬父母。利根智慧知世事者。其次第二乃及第三。而彼二子雖無信順恭敬之心。為慈念故次複教之。】  

迦叶菩萨回答说,应先教其长子,然后教次子,再然后教三子。  

  

善男子。如來亦爾。其三子者初喻菩薩。中喻聲聞。後喻一闡提。如十二部經修多羅中微細之義。我先已為諸菩薩說。淺近之義為聲聞說。世間之義為一闡提五逆罪說。現在世中雖無利益。以憐湣故為生後世諸善種子。善男子如三種田。一者渠流便易。無諸沙[/]瓦石棘刺。種一得百。二者雖無沙[/]瓦石棘刺渠流險難。收實減半。三者渠流險難多有沙[/]瓦石棘刺。種一得一為槀草故。善男子。農夫春月先種何田。世尊。先種初田。次第二田。後及第三。初喻菩薩。次喻聲聞。後喻一闡提。善男子。譬如三器。一者完。二者漏。三者破。若欲盛置乳酪酥水。先用何者。世尊。應用完者次用漏者後及破者。其完淨者喻菩薩僧。漏喻聲聞。破喻一闡提。善男子。如三病人俱至醫所。一者易治。二者難治。三不可治。善男子。醫若治者當先治誰。世尊。應先治易次及第二後及第三。何以故。為親屬故。其易治者喻菩薩僧。其難治者喻聲聞僧。不可治者喻一闡提。現在世中雖無善果。以憐湣故。為種後世諸善種子故。善男子。譬如大王有三種馬。一者調壯大力。二者不調齒壯大力。三者不調羸老無力。王若乘禦當先何者。世尊。應當先乘調壯大力。次乘第二後及第三。善男子。調壯大力喻菩薩僧。其第二者喻聲聞僧。其第三者喻一闡提。現在世中雖無利益。以憐湣故為種後世諸善種子故。善男子。如大施時有三人來。一者貴族聰明持戒。二者中姓鈍根持戒。三者下姓鈍根毀戒。善男子。是大施主應先施誰。世尊。應先貴姓利根持戒次及第二後及第三。第一喻菩薩僧。第二喻聲聞僧。第三喻一闡提。善男子。如大師子殺香象時皆盡其力。殺兔亦爾。不生輕想。諸佛如來亦複如是。為諸菩薩及一闡提。演說法時功用無二。】  

佛说,长子比喻菩萨,次子比喻声闻,三子比喻一阐提。于十二部经微细之义为菩萨说,浅近之义为声闻说,世间之义为一阐提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如农民种田,一是良田,种一得百收;二是中等田,种一减半收;三是下等田,种一得一收。农民要种哪块地呢?良田比喻菩萨,中等田比喻声闻,下等田比喻一阐提。又如三器;一好;二漏;三破。要用一个去装牛奶,怎么选择呢?一好比喻菩萨僧;二漏比喻声闻僧;三破比喻一阐提。再如,三位病人至医所;一是易治;二是难治;三是不可治。医生先给谁治病呢?易治比喻菩萨僧,难治比喻声闻僧,不可治比喻一阐提。再如,大王有三种马;一是受调教又体强力壮;二是不受调教而体强力壮;三是不受调教又老而无力。大王乘御要选择哪一种呢?受调教又体强力壮比喻菩萨僧,不受调教而体强力壮比喻声闻僧,不受调教又老而无力比喻一阐提。再如,施主大施时,有三人来;一是贵族聪明持戒;二是中姓钝根持戒;三是下姓钝根毁戒。要先受施谁呢?聪明持戒比喻菩萨僧,钝根持戒比喻声闻僧,钝根毁戒比喻一阐提。佛于现世中说菩萨大乘之法,唯有菩萨能行,声闻和一阐提不能行。但佛怜悯众生,为众生后世得到大乘佛法的种子,还要说菩萨大乘之法;如同狮子杀大象时,要竭尽全力;杀兔子时,也要竭尽全力。佛为菩萨、声闻、一阐提说法时,功用一样。  

这里的一阐提,包含四众中的一阐提;而不是单指本来就毁谤佛法的人。  

  

善男子。我于一時住王舍城。善星比丘為我給使我于初夜為天帝釋演說法要。弟子之法應後師眠。爾時善星以我久坐心生惡念。時王舍城小男小女若啼不止父母則語。汝若不止當將汝付薄拘羅鬼。爾時善星反被拘執而語我言。速入禪室薄拘羅來。我言。癡人。汝常不聞如來世尊無所畏耶。爾時帝釋即語我言。世尊。如是人等亦複得入佛法中耶。我即語言。憍屍迦。如是人者得入佛法。亦有佛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雖為是善星說法。而彼都無信受之心。】  

佛接着说,一时,佛住王舍城,善星比丘在佛身边为侍者。初夜佛为忉利天主说法,大义是弟子要尊重师,若休息时让师先睡而弟子后眠。  

善星比丘听到此语,认为佛要久坐,则影响他休息,从而心生恶念。当时,于王舍城夜晚吓唬小孩说,你若哭外边会有鬼来。这时,善星比丘也对佛说,有大鬼在禅堂,别去禅坐了。  

佛对善星比丘说,痴人你不知佛无所畏吗!  

忉利天主对佛说,这样的人怎么入佛法中呢?  

佛对忉利天主说,这样的人也有佛性,若忏悔后,依法修行也能证菩提。佛为善星比丘说法,可是他一点信受之心都没有。  

  

善男子。我于一時在迦屍國屍婆富羅城。善星比丘為我給使。我時欲入彼城乞食無量眾生虛心渴仰欲見我跡。善星比丘尋隨我後而毀滅之。既不能滅而令眾生生不善心。我入城已。於酒家舍見一尼幹踡脊蹲地餐食酒糟。善星比丘見已而言。世尊。世間若有阿羅漢者是人最勝。何以故。是人所說無因無果。我言。癡人。汝常不聞阿羅漢者不飲酒不害人不欺誑不盜不淫。如是之人殺害父母食啖酒糟。雲何而言是阿羅漢。是人捨身必定當墮阿鼻地獄。阿羅漢者永斷三惡。雲何而言是阿羅漢。善星即言。四大之性猶可轉易。欲令是人必墮阿鼻無有是處。我言。癡人。汝常不聞諸佛如來誠言無二。我雖為是善星說法。而彼絕無信受之心。】  

佛接着说,另外,一时佛入迦尸国城乞食,无量众生都想见佛长的什么样;而善星比丘于无量众生中诋毁佛。虽不能让佛法灭失掉,却让众生心里有了不善心。还有,于城中一酒作坊前,有一流浪汉蹲在地上食酒糟。  

善星比丘见后说,世间若有阿罗汉,这人一定是最好的。因这一流浪汉说,世间一切无因无果。  

佛对善星比丘说,痴人你没听过阿罗汉不饮酒、不害人、不欺狂、不盗、不淫吗!可这位流浪汉,杀害父母、食酒糟,怎么说是阿罗汉呢!这位流浪汉命终之后必堕阿鼻地狱,而阿罗汉已永断三恶道。  

善星比丘说,人是可以变化的,我不相信这位流浪汉会堕地狱。  

佛对善星比丘说,痴人你没听过诸佛说法诚实,说一是一吗!佛虽为其说法,而绝没有信受之心。  

  

善男子。我于一時與善星比丘住王舍城。爾時城中有一尼幹名曰苦得。常作是言。眾生煩惱無因無緣。眾生解脫亦無因緣。善星比丘複作是言。世尊。世間若有阿羅漢者苦得為上。我言。癡人。苦得尼幹實非羅漢。不能解了阿羅漢道。善星複言。何故羅漢于阿羅漢而生嫉妒。我言。癡人。我于羅漢不生嫉妒而汝自生惡邪見耳。若言苦得是羅漢者。卻後七日當患宿食腹痛而死。死已生於食吐鬼中。其同學輩當舁其屍置寒林中。爾時善星即往苦得尼幹子所語言。長老。汝今知不。沙門瞿曇記汝七日當患宿食腹痛而死。死已生於食吐鬼中。同學同師當舁汝屍置寒林中。長老。好善思惟作諸方便。當令瞿曇墮妄語中。爾時苦得聞是語已即便斷食。從初一日乃至六日。滿七日已便食黑蜜。食黑蜜已複飲冷水。飲冷水已腹痛而終。終已同學舁其屍喪置寒林中。即受食吐餓鬼之形在其屍邊。善星比丘聞是事已至寒林中。見苦得身受食吐形在其屍邊踡脊蹲地。善星語言。大德死耶。苦得答言。我已死矣。雲何死耶。答言。因腹痛死。誰出汝屍。答言。同學出置何處。答言。癡人。汝今不識是寒林耶。得何等身。答言。我得食吐鬼身。善星諦聽如來善語真語時語義語法語。善星。如來口出如是實語。汝于爾時雲何不信。若有眾生不信如來真實語者。彼亦當受如我此身。爾時善星即還我所。作如是言。世尊。苦得尼乾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我言。癡人。阿羅漢者無有生處。雲何而言苦得生於三十三天。世尊。實如所言。苦得尼幹實不生於三十三天。今受食吐餓鬼之身。我言。癡人。諸佛如來誠言無二。若言如來有二言者。無有是處。善星即言。如來爾時雖作是說。我於是事都不生信。善男子。我亦常為善星比丘說真實法。而彼絕無信受之心。】  

再有,在此王舍城有一流浪汉名苦得,经常说众生烦恼,无因无缘;众生解脱,也无因无缘。  

善星比丘说,世间若有阿罗汉,这人一定是最好的。  

佛对善星比丘说,痴人你难道没见这位苦得流浪汉不是阿罗汉吗!而且他根本不了解阿罗汉道。  

善星比丘说,佛您怎么还嫉妒阿罗汉呢!  

佛对善星比丘说,痴人你难道不明白佛怎么会去嫉妒阿罗汉呢!而你心生邪见,说这位苦得流浪汉是阿罗汉;他七日后要肚子痛而死,死后要生到吃了就吐那种饿鬼道中去,他的死尸要被他的同学安置在寒林中。  

这时,善星比丘跑到这位苦得流浪汉处,将佛所说告知了他。并说你这几天好好活着,让佛说的不准。这位苦得流浪汉听后,便六天不吃食物;第七天吃一点蜂蜜,喝一点冷水后,开始腹痛,最后死亡。他的几个同学将尸体葬置寒林中,生到饿鬼道中去。善星比丘听到此事后,跑到寒林中见到苦得受身的饿鬼。对他说,大德您怎么死啦!苦得饿鬼回答说,佛所说是实话,一点不差。可是,善星比丘回到佛身边说,苦得命终已生三十三天。  

佛对善星比丘说,痴人你说他是阿罗汉,阿罗汉无有生处,哪里生得三十三天。当时,佛对善星比丘说真实法,而善星比丘外表聪明无比,内里没有智慧,不能信受佛法。  

  

善男子。善星比丘雖複讀誦十二部經獲得四禪。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義。親近惡友退失四禪。失四禪已生惡邪見。作如是說。無佛無法無有涅槃。沙門瞿曇善知相法。是故能得知他人心。我于爾時告善星言。我所說法初中後善。其言巧妙字義真正所說無雜。具足成就清淨梵行。善星比丘複作是言。如來雖複為我說法。而我真實謂無因果。善男子。汝若不信如是事者。善星比丘今者近在尼連禪河可共往問。】  

佛接着说,虽然读诵十二部经,只能依字解义;虽得四禅,不能深解一句一偈真实之义,被自己心里的邪知邪见所障;又去亲近恶友,退失四禅。善星比丘退失四禅后,生恶知邪见。  

有人问,四禅会退失吗?说也简单,就是心生邪见,被知见魔所困,停止静坐禅行;停止一段时间后,定力逐渐消失。一些高僧大德,临终时都坐化,就是告诫我们,禅行道心一刻都不能离。  

善星比丘对佛说,世界上根本无佛、无法、无涅槃,这些出家人也就是会看相,知一些他人心里所想。这时,佛对善星比丘说,佛所说法,从开始至现在到以后,都是善法,语言巧妙,义理真实正确,没有不正确的法义,能圆满成就清净梵行。  

善星比丘说,我虽知佛说法,而我真实的认为世间诸法无因无果。故此,我不相信佛所说法。  

佛接着说,佛所说这些事,现在善星比丘就在尼连河边,离这里很近,佛可以与大众共同去问一问善星比丘是不是这样。  

  

爾時如來即與迦葉往善星所。善星比丘遙見佛來。見已即生惡邪之心。以噁心故生身陷入墮阿鼻獄。善男子。善星比丘雖入佛法無量寶聚空無所獲。乃至不得一法之利。以放逸故惡知識故。譬如有人雖入大海多見眾寶而無所得。以放逸故。又如入海雖見寶聚自戮而死。或為羅刹惡鬼所殺。善星比丘亦複如是。入佛法已為惡知識羅刹大鬼之所殺害。善男子。是故如來以憐湣故。常說善星多諸放逸。善男子。若本貧窮於是人所雖生憐湣其心則薄。若本巨富後失財物。於是人所生於憐湣其心則厚。善星比丘亦複如是。受持讀誦十二部經獲得四禪。然後退失甚可憐湣。是故我說善星比丘多諸放逸。多放逸故斷諸善根。我諸弟子有見聞者。於是人所無不生於重憐湣心。如初巨富後失財者。我於多年。常與善星共相隨逐。而彼自生惡邪之心。以惡邪故不舍惡見。善男子。我從昔來見是善星。若有善根如毛髮許。終不記彼斷絕善根。是一闡提廝下之人地獄劫住。以其宣說無因無果無有作業。爾乃記彼永斷善根。是一闡提廝下之人地獄劫住。善男子。譬如有人沒圊廁中。有善知識以手[-+]之。若得頭髮便欲拔出。久求不得爾乃息意。我亦如是。求覓善星微少善根便欲拔濟。終日求之乃至不得如毛髮許。是故不得拔其地獄。】  

佛与迦叶菩萨等去见善星比丘时,善星比丘遥见佛来;即生恶邪之心,大地裂开,生身陷入地下而神识堕入阿鼻地狱。善星比丘虽入佛法无量宝库,空无一法可得,缘因是放逸和亲近恶知识。善星比丘受持读诵十二部经,先获得四禅,后退失定力,十分可怜;诸弟子也生大怜悯心。可惜善星比丘有随佛的因缘,有方便多闻佛法的因缘;可惜不舍恶见而退失禅心定力。从往昔以来,佛观察善星比丘少有善根,如一根头发。佛虽慈悲,百般救度,而业重恶生,自绝善根。众生自己不修,就是佛在身边也不能救度;众生不放下自我知见,佛法妙音也无法进入心中。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來何故記彼當墮阿鼻地獄。】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怎么预见到善星比丘要堕阿鼻地狱呢?  

  

善男子。善星比丘多有眷屬。皆謂善星是阿羅漢是得道果。我欲壞彼惡邪心故。記彼善星以放逸故墮於地獄。善男子。汝今當知。如來所說真實無二。何以故。若佛所記當墮地獄。若不墮者無有是處。聲聞緣覺所記莂者。則有二種。或虛或實。如目揵連在摩伽陀國遍告諸人。卻後七日天當降雨。時竟不雨。複記牸牛當生白犢。及其產時乃產駁犢。記生男者後乃產女。善男子。善星比丘常為無量諸眾生等。宣說一切。無善惡果。爾時永斷一切善根。乃至無有如毛髮許。善男子。我久知是善星比丘當斷善根。猶故共住滿二十年畜養共行。我若遠棄不近左右。是人當教無量眾生造作惡業。是名如來第五解力。世尊。一闡提輩以何因緣無有善法。善男子。一闡提輩斷善根故。眾生悉有信等五根。而一闡提輩永斷滅故。以是義故。殺害蟻子猶得殺罪。殺一闡提無有殺罪。世尊。一闡提者終無善法。是故名為一闡提耶。佛言。如是如是。世尊。一切眾生有三種善。所謂過去未來現在。一闡提輩亦不能斷未來善法。雲何說言斷諸善法名一闡提耶。善男子。斷有二種。一者現在滅。二者現在障于未來。一闡提輩具是二斷。是故我言斷諸善根。善男子。譬如有人沒圊廁中唯有一發毛頭未沒。雖複一發毛頭未沒。而一毛頭不能勝身。一闡提輩亦複如是。雖未來世當有善根而不能救地獄之苦未來之世雖可救拔。現在之世無如之何。是故名為不可救濟。以佛性因緣則可得救。佛性者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佛性不可得斷。如朽敗子不能生牙。一闡提輩亦複如是。世尊。一闡提輩不斷佛性佛性亦善。雲何說言斷一切善。善男子。若諸眾生現在世中有佛性者。則不得名一闡提也。如世間中眾生我性。佛性是常三世不攝。三世若攝名為無常。佛性未來以當見故。故言眾生悉有佛性。以是義故。十住菩薩具足莊嚴乃得少見。】  

佛说,善星比丘有很多眷属,都认为他是阿罗汉,是得道果。佛要破除善星比丘恶邪之心的影响,让善星比丘的眷属明白,放逸和亲近恶知识是要堕地狱的。故此,佛要预见还要明确的告知大众,善星比丘已堕阿鼻地狱。佛与善星比丘共住共行二十年,让他在身边是慈悲救度。否则,他不但自己造恶业,还要教无量众生造作恶业。善星比丘以此因缘永断善根,为一阐提。一阐提现在、未来善根永断。现在堕地狱,无人救度;未来之世,依佛性因缘,才能得救度。佛性不分过去、现在、未来,为佛性不断绝。在世间,众生把佛性称为我性。  

  

迦葉菩薩言。世尊。佛性者常猶如虛空。何故如來說言未來。如來若言一闡提輩無善法者。一闡提輩于其同學同師父母親族妻子。豈當不生愛念心耶。如其生者非是善乎。】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性如虚空,常而不被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业报所控制,佛怎么还说未来呢?一阐提没有善法,那对同学、同师、父母、妻子、儿女、亲族等都很友爱吗?这种友爱是善行吗?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發斯問。佛性者猶如虛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一切眾生有三種身。所謂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未來具足莊嚴清淨之身得見佛性。是故我言佛性未來。善男子。我為眾生或時說因為果。或時說果為因。是故經中。說命為食見色為觸。未來身淨故說佛性。世尊。如佛所說義如是者。何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善男子。眾生佛性雖現在無不可言無。如虛空性雖無現在不得言無。一切眾生雖複無常。而是佛性常住無變。是故我於此經中說。眾生佛性非內非外猶如虛空非內非外。如其虛空有內外者。虛空不名為一為常。亦不得言一切處有。虛空雖複非內非外。而諸眾生悉皆有之。眾生佛性亦複如是。如汝所言。一闡提輩有善法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一闡提輩若有身業口業意業取業求業施業解業。如是等業悉是邪業。何以故。不求因果故。善男子如呵梨勒果根莖枝葉花實悉苦。一闡提業亦複如是善男子。如來具足知諸根力。是故善能分別眾生上中下根。能知是人轉下作中。能知是人轉中作上。能知是人轉上作中。能知是人轉中作下。是故當知。眾生根性無有決定。以無定故或斷善根斷已還生。若諸眾生根性定者。終不先斷斷已複生。亦不應說一闡提輩墮於地獄壽命一劫。善男子。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無有定相。】  

佛说,佛性不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业报所控制,但众生有过去身、现在身、未来身。众生现在不见佛性,不可说没有佛性;众生身虽无常,而佛性不变;众生有因有果,佛性没有因果而随众生因果。众生听闻此经,信受佛法,依法修行必得未来庄严清净之身。一阐提有亲人亲情,友人友爱。这种亲情友爱是围绕五欲之身进行的,造作身业、口业、意业。这种以因缘召感取得的业果,以五欲需求所召感的业缘,相互以得到为目的的业力,想用烦恼之业解开烦恼的作业,都不是自性解脱的正业,都不是修世间善因,得出世间果的善行。虽众生根识可以变化,而一阐提不相信因果,善根永断;即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具足知諸根力。定知善星當斷善根。以何因緣聽其出家。】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有神通,能知一人的根识,也一定知善星比丘要断善根,怎么还让他出家为僧呢?  

  

佛言。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出家時。吾弟難陀。從弟阿難。調婆達多。子羅睺羅。如是等輩皆悉隨我出家修道。我若不聽善星出家。其人次當得紹王位。其力自在當壞佛法。以是因緣我便聽其出家修道。善男子。善星比丘若不出家。亦斷善根於無量世都無利益。今出家已。雖斷善根能受持戒。供養恭敬耆舊長宿有德之人。修習初禪乃至四禪。是名善因。如是善因能生善法。善法既生能修習道。既修習道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聽善星出家。善男子。若我不聽善星比丘出家受戒。則不得稱我為如來具足十力。善男子。佛觀眾生具足善法及不善法。是人雖具如是二法。不久能斷一切善根具不善根。何以故。如是眾生不親善友。不聽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行。以是因緣能斷善根具不善根。善男子。如來複知是人現世若未來世少壯老時。當近善友聽受正法苦集滅道。爾時則能還生善根。善男子。譬如有泉去村不遠其水甘美具八功德。有人熱渴欲往泉所。邊有智者。觀是渴人必定無疑當至水所。何以故。無異路故。如來世尊觀諸眾生亦複如是。是故如來名為具足知諸根力。】  

佛说,善星其人若不出家为僧,应继承王位,权势很大,其国人民要受其领导。那时,将大肆破坏佛法,不但自己造恶,而且人民也不得善行。为此,佛让善星出家修道。善星出家后,也能受持戒律,供养有德之人,修行从初禅至四禅,听经闻法,讲十二部佛经等。这些都是善因,善因生善法。虽然现在堕阿鼻地狱,无人救度,为一阐提,永断善根。待未来世善因善法成熟时,还能出家修道,证得佛果。听经闻法不白听,持戒修行不空过,善行善念必有善报。依此因缘,佛让善星出家修道;如不让其出家修道,于恶报中更无出期;如不让其出家修道,会有人认为佛不慈悲,没有能力救度一切众生。佛已经观善星比丘能暂时修行善法,很快能断一切善根,充满不善心理。善星比丘不亲近善友,不听正法,不善思维,不如法行作,以此因缘,将善转变为不善。佛虽知现世如此,也知未来世,由于善力不销失,业力重报后,还会出家修道成道,是现世佛为其心里种下了善行的种子。同时,三界众生别无解脱之法,只有此一道解脱门可出离;如村仅有一泉井,全村人只有到这里才能取水,只是有早来晚来之分而己。  

  

爾時世尊取地少土置之爪上。告迦葉言。是土多耶。十方世界地土多乎。】  

这时,佛用手在地上抓一把土;问迦叶菩萨说,是佛手上土多还是十方世界的土多呢?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爪上土者不比十方所有土也。】  

迦叶菩萨回答说,手上之土与十方世界之土不能比,相差太悬殊了。  

  

善男子。有人捨身還得人身。舍三惡身得受人身。諸根完具生於中國。具足正信能修習道。修習道已能得解脫。得解脫已能入涅槃。如爪上土。舍人身已得三惡身。舍三惡身得三惡身。諸根不具生於邊地。信邪倒見修習邪見。不得解脫常樂涅槃。如十方界所有地土。善男子。護持禁戒。精勤不懈不犯四重。不作五逆。不用僧鬘物。不作一闡提不斷善根。信如是等涅槃經典。如爪上土。毀戒懈怠。犯四重禁。作五逆罪。用僧鬘物。作一闡提斷諸善根。不信是經。如十方界所有地土。善男子。如來善知眾生如是上中下根。是故稱佛具知根力。】  

佛又对迦叶菩萨说,有人能远离三恶道,得健康的人身,生于值佛住世的国家,又能信佛修道,又能证道得解脱、入涅槃,如手上土。而得三恶道身;生人中身不健康,又生到听闻不到佛法的地方;而又相信邪法,颠倒知见,修行邪道等不得解脱的人;如十方世界所有大地之土。又有能护持禁戒,精勤不懈,不犯四重戒,不作五逆业,不乱用僧物,不作一阐提,不断善根的人,如手上土;而相反的人,如十方世界所有大地之土。  

信仰佛教,在人类社会中,是少数人;依法持戒修行的又是少数人。诸位不要看他人怎么样,只管自己信修的怎么样。有修为证悟后,再去弘法利生。弘法是充满重重困难和魔障的,若道力不坚,是容易被毁道的;如小苗遭风暴,会颗粒无收。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具足是知根力。是故能知一切眾生上中下根利鈍差別。知現在世眾生諸根。亦知未來眾生諸根。如是眾生於佛滅後作如是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或不畢竟入於涅槃。或說有我或說無我。或有中陰或無中陰。或說有退或說無退。或言如來身是有為。或言如來身是無為。或有說言十二因緣是有為法。或說因緣是無為法。或說心是有常。或說心是無常。或有說言。受五欲樂能障聖道。或說不遮。或說世第一法唯是欲界。或說三界。或說佈施唯是意業。或有說言即是五陰。或有說言有三無為。或有說言無三無為。複有說言或有造色。複有說言或無造色。或有說言有無作色。或有說言無無作色。或有說言有心數法。或有說言無心數法。或有說言有五種有。或有說言有六種有。或有說言八戒齋法優婆塞戒具足受得。或有說言不具受得。或說比丘犯四重已比丘戒在。或說不在。或有說言須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皆得佛道。或言不得。或說佛性即眾生有。或說佛性離眾生有。或有說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一闡提等皆有佛性。或說言無。或有說言有十方佛。或有說言無十方佛。如其如來具足成就知根力者。何故今日不決定說。】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肉身灭度后,有人说佛入般涅槃,或说没入般涅槃;或说有我与无我;或说有中阴与无中阴;或说有退转心与无退转心;或说佛身是有为与无为;或说十二因缘法是有为与无为;或说心是有常与无常;或说受五欲乐能障圣道与不障圣道;或说出世间法是欲界法与三界法;或说布施只是思维上的善业;或说有五蕴与无五蕴;或说戒定慧是无为与有为。还有人说,人可以创造有形的物体,有的说不能;有的说既能又不能;或说人心里有数法;或说世间诸法有五有六;或说出家人修行持戒就可以;或说在家人修行要具足优婆塞戒与不具足受;或说比丘犯四重戒后,这位犯戒比丘身上还有戒存在或是不存在;或说一至四果罗汉都得佛道与不得;或说佛性因有众生才有,离众生就没有;或说一阐提有佛性与无佛性;或说有十方佛与无十方佛。请佛慈悲,能给予决定说!  

  

佛告迦葉菩薩。善男子。如是之義非眼識知。乃至非意識知。乃是智慧之所能知。若有智者。我於是人終不作二。是亦謂我不作二說。于無智者作不定說。而是無智亦複謂我作不定說。善男子。如來所有一切善行悉為調伏諸眾生故。譬如醫王所有醫方悉為療治一切病苦。善男子。如來世尊為國土故為時節故為他語故為人故為眾根故。於一法中作二種說。於一名法說無量名。於一義中說無量名。於無量義說無量名。雲何一名說無量名猶如涅槃。亦名涅槃亦名無生。亦名無出亦名無作。亦名無為亦名歸依。亦名窟宅亦名解脫。亦名光明亦名燈明。亦名彼岸亦名無畏。亦名無退亦名安處。亦名寂靜亦名無相。亦名無二亦名一行。亦名清涼亦名無闇。亦名無礙亦名無諍。亦名無濁亦名廣大。亦名甘露亦名吉祥。是名一名作無量名。雲何一義說無量名。猶如帝釋。亦名帝釋亦名憍屍迦。亦名婆蹉婆亦名富蘭陀羅。亦名摩佉婆亦名因陀羅。亦名千眼亦名舍脂夫。亦名金剛亦名寶頂亦名寶幢。是名一義說無量名。雲何於無量義說無量名。如佛如來。名為如來。義異名異。亦名阿羅呵。義異名異亦名三藐三佛陀。義異名異亦名船師亦名導師。亦名正覺亦名明行足。亦名大師子王。亦名沙門亦名婆羅門。亦名寂靜亦名施主。亦名到彼岸亦名大醫王。亦名大象王亦名大龍王。亦名施眼亦名大力士。亦名大無畏。亦名寶聚。亦名商主亦名得脫。亦名大丈夫亦名天人師。亦名大分陀利亦名獨無等侶。亦名大福田亦名大智慧海。亦名無相亦名具足八智。如是一切義異名異。善男子。是名無量義中說無量名。複有一義說無量名。所謂如陰。亦名為蔭亦名顛倒。亦名為諦亦名四念處。亦名四食亦名四識住處。亦名為有亦名為道。亦名為時亦名眾生。亦名為世亦名第一義。亦名三修謂身戒心。亦名因果亦名煩惱。亦名解脫亦名十二因緣。亦名聲聞辟支佛。亦名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亦名過去現在未來。是名一義說無量名。善男子。如來世尊為眾生故廣中說略略中說廣。第一義諦說為世諦。說世諦法為第一義諦。雲何名為廣中說略如告比丘。我今宣說十二因緣。雲何名為十二因緣。所謂因果。雲何名為略中說廣。如告比丘。我今宣說苦集滅道。苦者所謂無量諸苦。集者所謂無量煩惱。滅者所謂無量解脫。道者所謂無量方便。雲何名為第一義諦說為世諦。如告比丘。吾今此身有老病死。雲何名為世諦說為第一義諦。如告憍陳如。汝得法故名阿若憍陳如。是故隨人隨意隨時。故名如來知諸根力。善男子。我若當於如是等義作定說者。則不得稱我為如來具知根力。善男子。有智之人當知香象所負非驢所勝。一切眾生所行無量。是故如來種種為說無量之法。何以故。眾生多有諸煩惱故。若使如來說于一行。不名如來具足成就知諸根力。是故我于餘經中說。五種眾生不應還為說五種法。為不信者不贊正信。為毀禁者不贊持戒。為慳貪者。不贊佈施。為懈怠者不贊多聞。為愚癡者不贊智慧。何以故。智者若為是五種人說是五事。當知說者不得具足知諸根力。亦不得名憐湣眾生。何以故。是五種人聞是事已。生不信心噁心嗔心。以是因緣於無量世受苦果報。是故不名憐湣眾生具知根力。是故我先于餘經中。告舍利弗。汝慎無為利根之人廣說法語。鈍根之人略說法也。舍利弗言。世尊。我但為憐湣故說。非是具足根力故說。善男子。廣略說法是佛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善男子。如汝所言。佛涅槃後諸弟子等各異說者。是人皆以顛倒因緣不得正見。是故不能自利利他。善男子。是諸眾生非唯一性一行一根一種國土一善知識。是故如來為彼種種宣說法要。以是因緣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為眾生故開示演說十二部經。善男子。如來說是十二部經。非為自利但為利他。是故如來第五力者名為解力。是二力故。如來深知是人現在能斷善根是人後世能斷善根。是人現在能得解脫。是人後世能得解脫。是故如來名無上力士。】  

佛说,你所提出这些问题,不是用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知的。对有智慧人,佛不须再说。对无智慧的人,佛须反复说,仍然有听不明白的;如一事有十种说法,十种说法还是一事一样。佛说法有无量义,也有无量名;根据说法对象不同,有广说略说等。  

  

善男子。若言如來畢竟涅槃不畢竟涅槃。是人不解如來意故作如是說。善男子。是香山中有諸仙人五萬三千。皆于過去迦葉佛所修諸功德未得正道。親近諸佛聽受正法。如來欲為是等人故。告阿難言。過三月已吾當涅槃。諸天聞已其聲輾轉乃至香山。諸仙聞已即生悔心。作如是言。雲何我等得生人中不親近佛。諸佛如來出世甚難如優曇花。我今當往至世尊所聽受正法。善男子。爾時五萬三千諸仙即來我所。我時即為如應說法。諸大士色是無常。何以故。色之因緣是無常故。無常因生色雲何常。乃至識亦如是。爾時諸仙聞是法已。即時獲得阿羅漢果。】  

一、佛毕竟涅槃与不毕竟涅槃;世间人不明白,可是有明白的人;如此处山中有五万三千名大仙,过去迦叶佛时,听受正法,亲近诸佛,修诸功德;但没有证得正道果位。辗转听到佛要入般涅槃时,即生悔心,来到佛住处听受正法,知色无常,因果无常,当时证罗汉果。  

  

善男子。拘屍那竭有諸力士三十萬人無所系屬。自恃憍恣色力命財狂醉亂心。善男子。我為調伏諸力士故。告目連言。汝當調伏如是力士。時目犍連敬順我教。於五年中種種教化。乃至不能令一力士受法調伏。是故我複為彼力士告阿難言。過三月已吾當涅槃。善男子。時諸力士聞是語已。相與集聚平治道路。過三月已。我時便從毗舍離國至拘屍那城。中路遙見諸力士輩。即自化身為沙門像往力士所。作如是言。諸童子作何事耶。力士聞已皆生嗔恨。作如是言。沙門。汝今雲何謂我等輩為童子耶。我時語言。汝今大眾三十萬人盡其身力。不能移此微小之石。雲何不名為童子乎。諸力士言。汝若謂我為童子者。當知汝即是大人也。善男子。我于爾時以足二指掘出此石。是諸力士見是事已。即於己身生輕劣想。複作是言。沙門。汝今複能移徙此石令出道不。我言。童子。何因緣故嚴治此道。諸力士言。沙門。汝不知耶。釋迦如來當由此路至娑羅林入於涅槃。以是因緣我等平治。我時贊言。善哉。童子。汝等已發如是善心。吾當為汝除去此石。我時以手舉擲高至阿迦尼吒。時諸力士見石在空。皆生驚怖尋欲四散。我複告言。諸力士等。汝今不應生恐怖心各欲散去。諸力士言。沙門。若能救護我者我當安住。爾時我複以手接石置之右掌。力士見已心生歡喜。複作是言。沙門。是石常耶是無常乎。我于爾時以口吹之。石即散壞猶如微塵。力士見已唱言。沙門。是石無常。即生愧心而自考責。雲何我等恃怙自在色力命財而生憍慢。我知其心即舍化身。還複本形而為說法。力士見已一切皆發菩提之心。】  

又如,有大力士三十万人,依仗年轻体力强壮,国王又给很多钱,非常骄慢。佛让目犍连比丘说法五年,不能使之调伏。在三个月前,听说佛入般涅槃,要来婆罗双树林经由那里,这些大力士为佛修路。佛走到这些大力士身边说,你们这些童子在做什么活。这些大力士听了都很生气的说,我们是童子,你这出家人是大人了?佛说你们三十万人,不能移动此石;我一人能轻举如鸿毛。于是佛用脚指掘出此石,众力士的骄慢心立即被降伏,于自己身生轻劣想。佛将此石投向空中,又落入掌中,一口气一吹,石为粉尘。这些大力士见后,立即忏悔不应生骄慢心,而虚心听佛说法,皆发菩提心。  

  

善男子。拘屍那竭有一工巧。名曰純陀。是人先于迦葉佛所發大誓願。釋迦如來入涅槃時。我當最後奉施飲食。是故我于毗舍離國顧命比丘優婆摩那。善男子。過三月已。吾當於彼拘屍那竭娑羅雙樹入般涅槃。汝可往告純陀令知。】  

还如,纯陀于迦叶佛时,因地修行发大誓愿,在释迦牟尼佛入般涅槃时,作最后供养,奉施饮食。由此,纯陀得知佛将入般涅槃时,忆起往昔愿力。  

  

善男子。王舍城中有五通仙。名須跋陀年百二十。常自稱是一切智人。生大憍慢。已於過去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我亦為欲調伏彼故。告阿難言。過三月已吾當涅槃。須跋聞已當來我所生信敬心。我當為彼說種種法。其人聞已當得盡漏。】  

再如,此王舍城中有一位五通仙,年一百二十岁,自称是一切智人,生大骄慢。但已于过去无量佛所种诸善根,当得知佛将入般涅槃时,立即来此双树林听法,对种种法生信敬心,得无漏而证果。  

  

善男子。羅閱耆王頻婆娑羅。其王太子名曰善見。業因緣故生惡逆心。欲害其父而不得便。爾時惡人提婆達多。亦因過去業因緣故。複于我所生不善心欲害於我。即修五通不久獲得。與善見太子共為親厚。為太子故現作種種神通之事。從反閘出從門而入。從門而出反閘而入。或時示現象馬牛羊男女之身。善見太子見已即生愛心喜心敬信之心。為是事故嚴設種種供養之具而供養之。又複白言。大師聖人。我今欲見曼陀羅花。時提婆達多即便往至三十三天。從彼天人而求索之。其福盡故都無與者。既不得花作是思惟。曼陀羅樹無我我所。我若自取當有何罪。即前欲取便失神通。還見己身在王舍城。心生慚愧不能複見善見太子。複作是念。我今當往至如來所求索大眾。佛若聽者我當隨意教詔敕使舍利弗等。爾時提婆達多便來我所作如是言。唯願如來。以此大眾付囑於我。我當種種說法教化令其調伏。我言。癡人。舍利弗等聰明大智世所信伏。我猶不以大眾付囑。況汝癡人食唾者乎。時提婆達複於我所倍生噁心。作如是言。瞿曇。汝今雖複調伏大眾。勢亦不久當見磨滅。作是語已。大地即時六返震動。提婆達多尋時躄地。於其身邊出大暴風。吹諸塵土而汙坌之。提婆達多見惡相已。複作是言。若我此身現世必入阿鼻地獄。我要當報如是大怨。時提婆達多尋起往至善見太子所。善見見已即問。聖人。何故顏容憔悴有憂色耶。提婆達言。我常如是汝不知乎。善見答言。願說其意何因緣爾。提婆達言。我今與汝極成親愛。外人罵汝以為非理。我聞是事豈得不憂。善見太子複作是言。國人雲何罵辱於我。提婆達言。國人罵汝為未生怨。善見複言。何故名我為未生怨。誰作此名。提婆達言。汝未生時一切相師皆作是言。是兒生已當殺其父。是故外人皆悉號汝為未生怨。一切內人護汝心故。謂為善見。韋提夫人聞是語已。既生汝身於高樓上。棄之於地壞汝一指。以是因緣人複號汝為婆羅留枝。我聞是已心生愁憒。而複不能向汝說之。提婆達多以如是等種種惡事。教令殺父。若汝父死我亦能殺瞿曇沙門。善見太子問一大臣名曰雨行大王何故為我立字作未生怨。大臣即為說其本末。如提婆達所說無異。善見聞已。即與大臣收其父王閉之城外。以四種兵而守衛之。韋提夫人聞是事已即至王所。所守王人遮不聽入。爾時夫人生嗔恚心便呵罵之。時諸守人即告太子。大王夫人欲見父王不審聽不。善見聞已複生嗔嫌。即往母所前牽母發拔刀欲斫。爾時耆婆白言。大王。有國已來罪雖極重不及女人。況所生母。善見太子聞是語已。為耆婆故即便放舍。遮斷父王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過七日已王命便終。善見太子見父喪已方生悔心。雨行大臣複以種種惡邪之法。而為說之。大王。一切業行都無有罪。何故今者而生悔心。耆婆複言。大王。當知如是業者罪兼二重。一者殺父王。二者殺須陀洹。如是罪者除佛更無能除滅者。善見王言。如來清淨無有穢濁。我等罪人雲何得見。善男子。我知是事故告阿難。過三月已吾當涅槃。善見聞已即來我所。我為說法重罪得薄。獲無根信。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故作是言。如來定說畢竟涅槃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實義。二者假名。假名菩薩聞我三月當入涅槃。皆生退心。而作是言。如其如來無常不住。我等何為為是事故。無量世中受大苦惱。如來世尊成就具足無量功德。尚不能壞如是死魔。況我等輩當能壞耶。善男子。是故我為如是菩薩。而作是言。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定言如來終不畢竟入於涅槃。】  

再如,此王舍城有一善见太子,与提婆达多亲近。提婆达多修炼五通,显示神通让善见太子生喜敬心。一日善见太子想观天花,让提婆达多上忉利天去取。结果遇天将守卫而不能取,不能复见太子,来到佛所。对佛说,将来佛入般涅槃,将佛所教化大众付嘱于我,我为说种种法,让他们老实听话。佛对提婆达多说,你这是痴人食唾;佛的弟子舍利弗聪明大智,世人信伏,佛都不能把大众付嘱。提婆达多倍生恶心说,佛若不把大众付嘱于我,不久就将你们佛教徒众消灭。这么说时,大地震动,狂风大作。提婆达多见此恶象说,我此身若堕入阿鼻地狱,我一定要报复今日的大怨气。提婆达多离去见善见太子,善见太子问提婆达多脸色怎么那么难看呀?提婆达多说,有人骂你这位太子,我才气成这样。善见太子问,国人为什么骂我呀?提婆达多说,你外号为未生怨。当你未出生时,相师说你生后必杀其父;由此而得别名。你母亲知此事后,将刚出生的你从城楼上抛于地,坏你一指。因此,国人又称你为坏小子;我听了能不生气吗!善见太子问一位大臣,大臣也这么说。善见太子便与大臣一起发动政变,将父王囚禁。其母前来想见一见他父王,善见太子拔刀想砍其母,被耆婆说服,罪不及女人,何况是你母亲。善见太子不给父王水与食物,七日后饿死。善见太子见父王死后方生悔心。耆婆对善见太子说,你的业非常重,一是杀父;二是杀一果罗汉。你父王信佛,依法修行,已证一果罗汉果位。善见太子听说佛将入涅槃,来佛所发露罪业,听佛说种种法。以前虽无善根,今日得到信根。要说毕竟涅槃与否,实义菩萨知佛常住,没有变化;而假名菩萨听到佛入般涅槃,都生退心,认为佛无常不住。  

  

善男子。有諸眾生生於斷見。作如是言。一切眾生身滅之後。善惡之業無有受者。我為是人作如是言。善惡果報實有受者。雲何知有。善男子。過去之世拘屍那竭。有王名曰善見。作童子時經八萬四千歲。作太子時八萬四千歲。及登王位亦八萬四千歲。於獨處坐作是思惟。眾生薄福壽命短促。常有四怨而隨逐之。不自覺知猶故放逸。是故我當出家修道斷絕四怨生老病死。即敕有司。於其城外作七寶堂。作已便告群臣百官宮內妃後諸子眷屬。汝等當知。我欲出家能見聽不。爾時大臣及其眷屬。各作是言。善哉。大王。今正是時。時善見王將一使人獨往堂上。複經八萬四千年修習慈心。是慈因緣于後八萬四千世。次第得作轉輪聖王。三十世中作釋提桓因。無量世中作諸小王。善男子。爾時善見豈異人乎。莫作斯觀即我身是。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定說有我及有我所。又我一時為諸眾生。說言。我者即是性也。所謂內外因緣十二因緣眾生五陰心界世間功德業行自在天世。即名為我。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定說有我善男子。複于異時有一比丘來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雲何名我。誰是我耶。何緣故我。我時即為比丘說言。比丘。無我我所。眼者即是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其生之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雖有業果無有作者。無有舍陰及受陰者。如汝所問。雲何我者我即期也。誰是我者即是業也。何緣我者即是愛也。比丘。譬如二手相拍聲出其中。我亦如是。眾生業愛三因緣故名之為我。比丘。一切眾生色不是我。我中無色色中無我。乃至識亦如是。比丘。諸外道輩雖說有我終不離陰。若說離陰別有我者無有是處。一切眾生行如幻化熱時之焰。比丘。五陰皆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善男子。爾時多有無量比丘。觀此五陰無我我所得阿羅漢果。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定說無我  

二、有我与无我;一切众生身死之后,作善作恶都不见报应。而善恶果报,自作自受,丝毫不差;如我释迦牟尼往昔作一国王,舍王位出家修道。因为善行作四天王,忉利天王等无量世。所以,佛说一定有我,即性也。有一位比丘向佛请法说,什么是我,谁是我,什么因缘才有我?佛对此比丘说,现有身体不是我,身体也不是我常久的住所。有身有五蕴,离此身又有五蕴身。  

这里,若是方便说,时间是我,业是我,爱是我。众生因时间,业爱之因缘为我身。要是实相说,有形的身体不是我,我中没有有形身体,有形与有想中都没有我,而三界之我又存在于有形有想之中。一切外道之人为五蕴是我,离五蕴无我。  

  

善男子。我於經中複作是言。三事和合得受是身。一父二母三者中陰。是三和合得受是身。或時複說阿那含人現般涅槃。或于中陰入般涅槃。或複說言。中陰身根具足明瞭。皆因往業如淨醍醐。善男子。我或時說弊惡眾生所受中陰。如世間中粗澀氀褐。純善眾生所受中陰。如波羅奈所出白[*]。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有中陰。善男子。我複為彼逆罪眾生。而作是言。造五逆者捨身直入阿鼻地獄。我複說言。曇摩留枝比丘捨身直入阿鼻地獄。於其中間無止宿處。我複為彼犢子梵志說言。梵志。若有中陰則有六有。我複說言。無色眾生無有中陰。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說定無中陰。】  

三、有中阴与无中阴;一父一母一中阴,三和合得受身;受身都是往昔业缘。作五逆业的人,舍肉身后,中阴身直入阿鼻地狱。作恶比丘舍肉身,中阴身直入阿鼻地狱。佛为外道说法时说,若有中阴,则有六道轮回;无色界众生没有中阴,于有想与没有想之间受无形体之身,不称为中阴而又没有离开中阴。一些人不理解实义,才有的说有中阴,有的说无中阴。  

  

善男子。我於經中複說有退。何以故。因于無量懈怠懶惰諸比丘等不修道。故說退五種。一者樂於多事。二者樂說世事。三者樂於睡眠。四者樂近在家。五者樂多遊行。以是因緣令比丘退。說退因緣複有二種。一內二外。阿羅漢人雖離內因不離外因。以外因緣故則生煩惱。生煩惱故則便退失。複有比丘名曰瞿坻。六返退失。退已慚愧複更進修第七即得。得已恐失以刀自害。我複或說有時解脫。或說六種阿羅漢等。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定說有退善男子。經中複說。譬如焦炭不還為木。亦如瓶壞更無瓶用。煩惱亦爾。阿羅漢斷終不還生。亦說。眾生生煩惱因凡有三種。一者未斷煩惱。二者不斷因緣。三者不善思惟。而阿羅漢無二因緣。謂斷煩惱無不善思惟。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定說無退。】  

四、有退与无退;有五种情况引发比丘修道的退转心;一是乐于多事;二是乐说世事;三是乐于睡眠;四是乐于亲近在家人;五是乐于多游。以此五种因缘,让比丘产生退转心。阿罗汉能离内因缘,但不能离外因缘。受外部一些人的影响,对菩萨苦行生烦恼,而退菩提心。有一位比丘,六次来人道出家修行,六次退失道心;第七次来人道出家修行,恐失道心,要用刀自杀。佛为说法而证阿罗汉果。佛针对这位证阿罗汉的比丘说,有六种退失道心的阿罗汉。众生不善思维,不解其义;发菩提心而证得大阿罗汉道,已断三界烦恼,不再受生,哪有退道之心。  

  

善男子。我於經中說。如來身凡有二種。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言生身者即是方便應化之身。如是身者可得言是生老病死長短黑白。是此是彼是學無學。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定說佛身是有為法法身即是常樂我淨。永離一切生老病死。非白非黑非長非短非此非彼非學非無學。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動無有變易。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定說佛身是無為法。】  

五、佛身有为与无为;佛身有二种;一是生身;二是法身。生身是方便示现之身,也要随顺世间有生老病死。有些比丘不明白实相,说佛身是有为法。法身是常乐我净,没有生老病死世间相。有些比丘不明白实相,说佛身是无为法。佛身是示现有为,而实无为。  

  

善男子。我經中說。雲何名為十二因緣。從無明生行。從行生識。從識生名色。從名色生六入。從六入生觸。從觸生受。從受生愛。從愛生取。從取生有。從有生生。從生則有老死憂苦。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十二緣定是有為。我又一時告喻比丘而作是言。十二因緣有佛無佛性相常住。善男子。有十二緣不從緣生。有從緣生非十二緣。有從緣生亦十二緣。有非緣生亦非十二緣。有十二緣非緣生者。謂未來世十二支也。有從緣生非十二緣者。謂阿羅漢所有五陰。有從緣生亦十二緣者。謂凡夫人所有五陰十二因緣。有非緣生非十二緣者。謂虛空涅槃。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十二緣定是無為。】  

六、十二因缘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十二因缘是众生生灭法则;而佛性常住,不从十二因缘而生,只是众生佛性随十二因缘生灭。似是有为实无为,有为是众生,无为是佛性。  

  

善男子。我經中說。一切眾生作善惡業。捨身之時。四大於此即時散壞。純善業者心即上行。純惡業者心即下行。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心定常善男子。我于一時為頻婆娑羅王而作是言。大王當知。色是無常。何以故。從無常因而得生故。是色若從無常因生。智者雲何說言是常。若色是常不應壞滅生諸苦惱。今見是色散滅破壞。是故當知色是無常。乃至識亦如是。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心定斷。】  

七、心有常与无常;一切众生善恶作业,命终时,纯善业之人,心即上行生天;纯恶业之人,心即下行入地狱。众生有形体就是无常,得见我性为有常;即心随业转为无常;明心见性为有常。  

  

善男子。我經中說。我諸弟子受諸香花金銀寶物妻子奴婢百不淨物獲得正道。得正道已亦不舍離。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定言如來說受五欲不妨聖道又我一時複作是說。在家之人得正道者無有是處。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受五欲定遮正道。】  

八、五欲乐障圣道与不障圣道;在家人修道,不舍财宝、妻子、眷属等不净之物,而修行于正道,得于正道。证道后也不舍离五欲,是示现五欲。佛又对在家人说,在家人不离五欲是不能证得正道的;依文解义很难理解。而实相是,修行证道不分在家出家;不离五欲乐不能证道;证道示现五欲,为度众生。  

世有男女双修行,前世有愿今世中,示现欲爱离欲爱,不染污泥莲花性。迷人不识真面容,求道男女欲爱中,堕落魑魅魔罗纲,劝君猛醒过来人。  

  

善男子。我經中說。遠離煩惱未得解脫。猶如欲界修習世間第一法也。善男子。我諸弟子聞作是說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第一法唯是欲界又複我說。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在於初禪至第四禪。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如是法在於色界又複我說。諸外道等先已得斷四禪煩惱。修習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觀四真諦得阿那含果。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第一法在無色界。】  

九、出世间法是欲界法与三界法;远离烦恼,没有证得解脱,等于在欲界修行世间第一法;若身在欲界世间,心修出世间法,虽然没有得解脱,未来世也一定得解脱,这样是世间最好的修行。而有些比丘不理解实相,有的说第一法是欲界,有的说是四加行的第一法,有的说是色界第一法,有的说是无色界第一法。  

妄猜圣义最可怕,老实修行莫问他。船到桥头自然直,有证有悟再说话。  

  

善男子。我經中說。四種施中有三種淨。一者施主信因信果信施。受者不信。二者受者信因果施。施主不信。三者施主受者二俱有信。四者施主受者二俱不信。是四種施初三種淨。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施唯意。善男子。我于一時複作是說。施者施時以五事施。何等為五。一者施色。二者施力。三者施安。四者施命。五者施辯。以是因緣施主還得五事果報。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說施即五陰。】  

十、布施是不是思维上的善业;施者有四种;一是施主信因、信果、信施,受者不信;二是受者信因、信果、信施,施主不信;三是施主、受者都信;四是施主、受者都不信。四种施中有三种为净施,一种为不净施。净施落入无为功德,不净施落入有为福田。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怎么布施还不是一想吗!把一想落入思维善业。另外,布施有五种方式;一是施财物;二是施身力;三是施安稳;四是施身命;五是施正语。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这五种布施是五蕴善业,把布施方式误为五蕴思维善业。  

  

善男子。我于一時宣說涅槃即是遠離煩惱永盡滅無遺餘。猶如燈滅更無法生。涅槃亦爾。言虛空者即無所有。譬如世間無所有故名為虛空。非智緣滅即無所有。如其有者應有因緣。有因緣故應有盡滅。以其無故無有盡滅。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說無三無為。善男子。我于一時為目干連而作是言。目連。夫涅槃者即是章句。即是足跡。是畢竟處。是無所畏。即是大師。即是大果。是畢竟智。即是大忍無礙三昧。是大法界。是甘露味。即是難見。目連。若說無涅槃者。雲何有人生誹謗者墮於地獄。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有涅槃。複于一時我為目連而作是說。目連。眼不牢固。至身亦爾皆不牢固。不牢固故名為虛空。食下回轉消化之處。一切音聲皆名虛空。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決定說有虛空無為。複于一時為目連說。目連。有人未得須陀洹果住忍法時。斷於無量三惡道報。當知不從智緣而滅。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決定說有非智緣滅。善男子。我又一時為跋波比丘說。若比丘觀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近若遠若粗若細。如是等色非我我所。若有比丘。如是觀已能斷色愛。跋波又言。雲何名色。我言四大名色。四陰名名。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決定說言色是四大。善男子。我複說言。譬如因鏡則有像現。色亦如是因四大造。所謂粗細澀滑青黃赤白。長短方圓斜角輕重寒熱饑渴煙雲塵霧。是名造色猶如響像。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有四大則有造色。成無四大無有造色。】  

十一、或说有五蕴与无五蕴;涅槃即远离烦恼,烦恼永灭。灭无遗余,即无所有,无有尽灭。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涅槃就是没有,没有就是无为。把涅槃的常乐我净,误为五蕴或无五蕴。佛性不离众生五蕴,众生五蕴又不是佛性。  

  

善男子。往昔一時菩提王子作如是言。若有比丘。護持禁戒若發噁心。當知是時失比丘戒。我時語言。菩提王子。戒有七種從於身口有無作色。以是無作色因緣故。其心雖在惡無記中。不名失戒猶名持戒。以何因緣名無作色。非異色因不作異色果。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說有無作色。善男子。我于餘經作如是言。戒者即是遮制惡法。若不作惡是名持戒。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決定宣說無無作色。】  

十二、戒定慧是有为与无为。比丘护持禁戒,若与人、与事生恶心,要知是失比丘戒。戒是遮止恶法,若不作恶,是名持戒。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心里高兴信仰佛法,才精进去修就是定,这样作就是智慧。把持戒修行,禅行得定,定中生智慧,误为是有为法与无为法。  

  

善男子。我於經中作如是說。聖人色陰乃至識陰。皆是無明因緣所出。一切凡夫亦複如是。從無明生愛。當知是愛即是無明。從愛生取。當知是取即無明愛。從取生有。是有即是無明愛取。從有生受。當知是受即是行有。從受因緣生於名色無明愛取有行。受觸識六入等。是故受者即十二支。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無心數。】  

十三、人可以创造有形的物体与不能及能又不能;诸法即依自然,又非自然。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色是有形物体,有形物体属于自然,人可以创造或不可以创造等。  

  

善男子。我於經中作如是說。從眼色明惡欲四法則生眼識。言惡欲者即是無明。欲性求時即名為愛。愛因緣取。取名為業。業因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想受愛信精進定慧。如是等法因觸而生。然非是觸。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有心數。】  

十四、人心里有数法;十二因缘中,色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等。把因缘误为色缘,把十二因缘误为有心数法。  

  

善男子。我或時說唯有一有。或說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至二十五。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有五有。或言六有。】  

十五、有时说一有,有时说二三四五六至二十五有众生;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佛有时说五道众生,有时说六道众生。说五道众生,不把修罗算一道,因为各道中都有修罗。说六道是五道中的修罗单列出来;有天修罗、人修罗、畜生修罗等。但佛经中所说修罗是说天修罗,有天福无天德的修罗。佛说二十五有,是把六道众生有具体化;在二十五有,人天为二十一有,三恶道与修罗为四有,让众生知道三界还是善人多,恶人少。  

  

善男子。我往一時住迦毗羅衛尼拘陀林。時釋摩男來至我所。作如是言。雲何名為優婆塞也。我即為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諸根完具受三歸依。是則名為優婆塞也。釋摩男言。世尊。雲何名為一分優婆塞。我言。若受三歸及受一戒。是名一分優婆塞也。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優婆塞戒不具受得。善男子。我于一時住恒河邊。爾時迦旃延來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我教眾生令受齋法。或一日或一夜或一時或一念。如是之人成齋不耶。我言。比丘。是人得善不名得齋。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八戒齋具受乃得。】  

  

十六、有一优婆塞向佛请法说,什么样的人为一分优婆塞?佛对这位优婆塞说,若有人受三皈,仅受一戒为一分优婆塞。有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优婆塞戒可以具足受或可以不具足受,把个别误为普遍。另外,有一比丘向佛请法说,我教在家人一日、一夜、一时、一念守戒,这样的守戒为守戒吗?佛对这位比丘说,这只能是善,不是守戒。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守八戒必须八戒都能受持,才能得戒。把受戒、守戒、持戒的顺序颠倒;同时,八戒也不是具足的优婆塞戒。  

  

善男子。我於經中作如是說。若有比丘。犯四重已不名比丘。名破比丘亡失比丘。不復能生善牙種子。譬如焦種不生果實。如多羅樹頭若斷壞則不生果。犯重比丘亦複如是。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諸比丘犯重禁已失比丘戒。】  

十七、如有比丘犯四重戒,不能再称为比丘,是破戒比丘,失去比丘的资格;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如有比丘犯四重戒以后,失去比丘戒。失去比丘的资格与失去比丘戒,是两回事。  

现今时代,有的比丘受戒后犯四重戒中的一戒,过几年再到戒场二次受戒。认为这样就可以不受法服,恢复了比丘戒或等于没犯戒。读诵此经后,应明白怎么做才如法,而不是二次受戒。  

  

善男子。我於經中為純陀說四種比丘。一者畢竟到道。二者示道。三者受道。四者汙道。犯四重者即是汙道。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諸比丘犯四重已不失禁戒。】  

十八、如有比丘犯四重戒为污道;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比丘若犯四重戒以后,所受戒律不失。污道与戒律失与不失,是两回事。  

  

善男子。我于經中告諸比丘。一乘一道一行一緣。如是一乘乃至一緣。能為眾生作大寂靜。永斷一切系縛愁苦苦及苦因。令一切眾到於一有。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皆得佛道。】  

十九、一乘、一道、一行、一缘,能为众生作大寂静,永断苦恼的束缚,除掉诸苦和苦因,让众生得到涅槃;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一至四果罗汉都证得了佛道;把涅槃与般涅槃混为一谈。  

  

善男子。我於經中說須陀洹人間天上七返往來便般涅槃。斯陀含人一受人天便般涅槃阿那含人凡有五種。或有中間般涅槃者。乃至上流般涅槃者。阿羅漢人凡有二種。一者現在。二者未來。現在亦斷煩惱五陰。未來亦斷煩惱五陰。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須陀洹至阿羅漢不得佛道。】  

二十、一果罗汉七返往来便入涅槃;二果罗汉一受人天便入涅槃;三果罗汉有初证四果罗汉,或于证四果罗汉中间,或证四果罗汉最高境界和现在与未来入涅槃的五种情况。四果罗汉有现在与未来入涅槃二种情况;即若在天上,现在断烦恼可入涅槃;若在人中,虽断烦恼,也为未来入涅槃。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一至四果罗汉不用发菩提心也能成就佛道,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  

  

善男子。我於此經說言。佛性具有六事。一常二實三真四善五淨六可見。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說眾生佛性離眾生有。  

善男子。我又說言。眾生佛性猶如虛空。虛空者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內非外。非是色聲香味觸攝。佛性亦爾。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說眾生佛性離眾生有。善男子。我又複說。眾生佛性猶如貧女宅中寶藏。力士額上金剛寶珠。轉輪聖王甘露之泉。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說眾生佛性離眾生有。】  

二十一、佛性有六事;一常、二实、三真、四善、五净、六可见。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众生佛性可以离众生有,佛性与众生可以分离而又各自独立存在。这么说的法义是,佛不是度众生,而是度佛性。而实相是,只有众生自度佛性,才能有佛度众生。虽然佛性如虚空,众生却都各个有;虽然佛性如金刚宝珠,众生却不能离佛性。  

  

善男子。我又複說。犯四重禁一闡提人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皆有佛性。如是眾生都無善法佛性是善。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說眾生佛性離眾生有。善男子。我又複說。眾生者即是佛性。何以故。若離眾生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與波斯匿王說于象喻。如盲說象雖不得象然不離象。眾生說色。乃至說識是佛性者亦複如是。雖非佛性非不佛性。如我為王說箜篌喻。佛性亦爾。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作種種說如盲問乳。佛性亦爾。以是因緣或有說言。犯四重禁謗方等經作五逆罪一闡提等悉有佛性。或說言無。  

二十二、一阐提都有佛性,这样的众生却没有善法;但是,佛性是善。有的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众生即是佛性,若离开众生,谁也不能成就佛道。  

把佛与菩萨的慈悲喜舍抹煞掉,众生不用报佛恩,是佛与菩萨有求于众生;最后,把众生留在三恶道。而不知佛国土有你不多,无你不少。  

  

善男子。我於處處經中說言。一人出世多人利益。一國土中二轉輪王。一世界中二佛出世。無有是處。一四天下八四天王。乃至二他化自在天。亦無是處。然我乃說從閻浮提阿鼻地獄上至阿迦膩吒天。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說無十方佛。我亦于諸大乘經中。說有十方佛。】  

二十三、有十方佛与无十方佛;一世界中,不会有两尊佛出世。从地狱至非想非非想处天都是这样。有人不能理解佛义,认为无十方佛;只有十方有佛性的众生。这是变相说根本没有佛,只有众生。这样的争论,只有在佛的境界上才能彻底尽知。有疑心的人听了以后,也能销除无量烦恼。何况是能决定净信受持的人,可有无量功德。但是,依文解义、不明实相的人,还是执著这样的争论。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二】  

【迦叶菩萨品第二十四之二】  

善男子。如是諍訟是佛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若人於是生疑心者。猶能摧壞無量煩惱如須彌山。若於是中生決定者是名執著。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執著。】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有的人听闻此经怎么为执著呢?  

  

佛言。善男子。如是之人若從他聞。若自尋經。若他故教。於所著事不能放舍。是名執著。】  

佛说,这样的人从他人处听闻此经或自己读诵此经,闻受后心里高兴,不能放舍此经为执著。  

  

迦葉複言。世尊如是執著為是善耶是不善乎。】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执著是善还是不善呢?  

  

善男子。如是執著不名為善。何以故。不能摧壞諸疑網故。】  

佛说,这样的人有这样的执著,不能称为善;因不能彻底摧毁心里的各种疑惑。  

  

迦葉複言。世尊。如是人者本自不疑。雲何說言不壞疑網。】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这样的人对此经心里也不疑惑呀!  

  

善男子。夫不疑者即是疑也。】  

佛说,不起疑惑心的人,就是疑惑。  

  

世尊。若有人謂須陀洹人不墮三惡。是人亦當名著名疑。】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是不是有人对一果罗汉不堕三恶道,听了以后有执著或起疑惑心呢?  

  

善男子。是可名定不得名疑。何以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先見人樹。後時夜行遙見杌根。便生疑想人耶樹耶。善男子。如人先見比丘梵志。後時于路遙見比丘即生疑想是沙門耶是梵志乎。善男子。如人先見牛與水牛。後遙見牛便生疑想彼是牛耶是水牛乎。善男子。一切眾生先見二物後便生疑。何以故。心不了故。我亦不說須陀洹人有墮三惡不墮三惡。是人何故生於疑心。】  

佛说,一果罗汉不堕三恶道是确定的,不是疑不疑的事;如远处望牛与水牛,分辨不清是牛还是水牛,这种分辨不清就是疑惑心。  

  

迦葉言。世尊。如佛所說。要先見已然後疑者。有人未見二種物時亦複生疑。何等是耶所謂涅槃。世尊。譬如有人路遇濁水。然未曾見而亦生疑如是水者深耶淺耶。是人未見雲何生疑。】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那能不能让牛与水牛到近前,看清楚后不就没有疑惑心了吗!佛所说涅槃,是不是如有人想过河,可是河水浑浊、难测深浅而生疑惑呢?  

  

善男子。夫涅槃者即是斷苦。非涅槃者即是苦也。一切眾生見有二種見苦非苦。苦非苦者。即是饑渴寒熱嗔喜病瘦安隱。老壯生死系縛解脫。恩愛別離怨憎聚會。眾生見已即便生疑。當有畢竟遠離如是苦惱事不。是故眾生於涅槃中而生疑也。汝意若謂是人先來未見濁水雲何疑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是人先于餘處見已。是故於此未曾到處而複生疑。】  

佛说,涅槃就是断苦,不得涅槃就是苦。而众生见苦不是苦,认为是正常的事,天经地义。这个世界上有饥渴寒热,欢喜与愤怒,病弱与安稳,老壮与生死,自由与不自由,恩爱与别离等。对佛说涅槃能离开这样的苦恼,有些人不会相信。另外,你说见河水浑浊而生疑,也不是这么回事。是这样的人在其它地方早就见到河里的水浑浊,才有又见河水浑浊很难判断而已。  

  

世尊。是人先見深淺處時已不生疑。於今何故而複生疑。佛言。善男子。本未行故所以生疑。是故我言不了故疑。】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这样的人有没有可能先见河水浑浊没有生疑,而是现在才生疑呢?  

佛说,不知河水深浅,是因为没有从水里亲自走一走才生疑。所以,对待事物没有弄清楚就是疑惑。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疑即是著著即是疑。為是誰耶。善男子。斷善根者。】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疑惑即是执著,执著就是疑惑,那这个人应该是谁呢?  

佛说,断善根的人是。  

  

迦葉言。世尊。何等人輩能斷善根。】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样的人能断善根呢?  

  

善男子。若有聰明黠慧利根能善分別。遠離善友不聽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住。如是之人能斷善根離是四事。心自思惟無有施物。何以故。施者即是舍於財物。若施有報當知施主常應貧窮。何以故。子果相似故。是故說言無因無果。若如是說無因無果。是則名為斷善根也。複作是念。施主受者及以財物。三事無常無有停住。若無停住雲何說言此是施主受者財物。若無受者雲何得果。以是義故無因無果。若如是說無因無果。當知是人能斷善根。複作是念。施者施時有五事施。受者受已或時作善或作不善。而是施主亦複不得善不善果。如世間法從子生果果還作子。因即施主果即受者。而是受者不能以此善不善法令施主得。以是義故無因無果。若如是說無因無果。當知是人能斷善根。複作是念無有施物。何以故。施物無記。若是無記雲何而得善果報耶。無善惡果即是無記。財若無記當知即無善惡果報。是故無施無因無果。若如是說無因無果。當知是人能斷善根。複作是念。施者即意。若是意者無見無對非是色法。若非是色雲何可施。是故無施無因無果。若如是說無因無果。當知是人能斷善根。複作是念。施主若為佛像天像命過父母。而行施者即無受者。若無受者應無果報。若無果報是為無因。若無因者是為無果。若如是說無因無果。當知是人能斷善根。】  

佛说,聪明机智,接受事物快的人,能善于分别。这样的人,在世间称为“小聪明”。他有小聪明,远离善友,光听闻佛经表面的法相,不用修持证悟去心观正法理义。还有的人不善于思维,分辨不清什么是善法,什么不是善法;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做的不如法。这两种人,有文字般若,远离善友,不听正法,不知如法四种原因。所以,容易断善根。这样的人听经闻法后,心里想,若把财物都布施给他人,最后布施的人不就成为贫穷的人吗!世界上都是子果相似,撒什么种子结什么果,为富就要不仁。穷人一夜之间可成为富人,富人一夜之间可成为穷人,都是机遇,哪有什么因果规律。这样的用世间机遇代替佛说布施因果的人,容易断善根。另外,这样的人听经闻法后,心里在想世事无常,今日的施主和今日得到财物的人及财物也是无常,不能保持不变。那么,我有财物愿意给谁就给谁,愿意给多少就给多少,不愿意给就不给,也没有什么因逼着不给不行啊!而且,把财物给了他人,果又在哪里,谁见善人生天啦!这样用世间变化的心态理解佛说布施因果的人,容易断善根。还有,这样的人听经闻法后,心里在想把财物送给这人,这人是善人还是恶人,用这财物作善事还是作恶事去了。若是恶人去作了恶事,送给恶人财物的人不就等于支持恶人恶事了吗!用这样的以子生果,果还作子的世间法,解释佛说布施因果的人,容易断善根。再有,这样的人听经闻法后,心里在想我送财物给谁,谁又送给我财物,过几年谁还记得住,都忘啦!人作善作恶,过一段世间谁还能记住,或人走他乡他方,谁又知什么。时间让人忘记一切,那就等于什么也没有,等于白送;白送还有什么因什么果。这样用世间“一忘即无有”对待佛说布施因果的人,容易断善根。再有,这样的人听经闻法后,心里在想我送财物给谁,要看与这个人的感情什么样,这个人对我怎么样。对这个人没有感情,这个人对我也没感情,我还能送财物给他吗!如这样还有因果吗!这样用世间礼尚往来对待佛说布施因果的人,容易断善根。再有,这样的人听经闻法后,心里在想我要是请佛像、财神像,没有白请的。除商主外,还要送财物给开光的人;或这个人以前对我父母有恩,今日要报答等。送财物的心安理得,得财物的也心安理得。这样用世间应该应份、理所当然来对对待佛说布施因果的人,容易断善根。  

  

複作是念。無父無母。若言父母是眾生因生眾生者。理應常生無有斷絕。何以故。因常有故。然不常生。是故當知無有父母。複作是念。無父無母。何以故。若眾生身因父母有。一人應具男女二根。然無具者。當知眾生非因父母。複作是念非因父母而生眾生。何以故。眼見眾生不似父母。謂身色心威儀進止。是故父母非眾生因。複作是念。一切世間有四種無。一者未生名無。如泥團時未有瓶用。二者滅已名無。如瓶壞已是名為無。三者各異互無。如牛中無馬馬中無牛。四者畢竟名無。如兔角龜毛。眾生父母亦複如是同此四無。若言父母眾生因者。父母死時子不必死。是故父母非眾生因。複作是念。若言父母眾生因者。應因父母常生眾生。然而複有化生濕生。是故當知非因父母生眾生也。複作是念。自有眾生非因父母而得生長。譬如孔雀聞雷震聲而便得娠。又如青雀飲雄雀淚而便得娠。如命命鳥見雄者舞即便得娠。作是念時。如其不遇善知識者。當知是人能斷善根。】  

再有,这样的人听经闻法后,心里在想父母是众生,父母生我还是众生,我再有儿女还是众生,这就是人类或动物繁衍生息。用世间繁殖延续生命的规律,否认佛说众生身是业报因缘合和之身。还有的人想,无父无母;如没生我之前,就没有我;我死之后,身如灰土,哪里还有我;我是人就不是物,物也不是人,我也不是牛马;我只见我身,说有我性等于说兔子头上长角,根本都是没有的事;再如苍蝇、蚊子、飞蛾等,谁是父谁是母;卵生鸟类禽类等,谁是父谁是母。用这样的动物遗传规律否认善恶因果循环规律和六道轮回规律;从而不知珍惜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从而又失去作人的善心善行。这样的人,容易断善根。  

  

複作是念。一切世間無善惡果。何以故。有諸眾生具十善法。樂於惠施勤修功德。是人亦複疾病集身中年夭喪。財物損失多諸憂苦。有行十惡慳貪嫉妒懶惰懈怠不修諸善。身安無病終保年壽。多饒財寶無諸愁苦。是故當知無善惡果。複作是念。我亦曾聞諸聖人說。有人修善命終多墮三惡道中。有人行惡命終生於人天之中。是故當知無善惡果。複作是念。一切聖人有二種說。或說殺生得善果報。或說殺生得惡果報。是故當知聖說不定。聖若不定我雲何定。是故當知無善惡果。複作是念。一切世間無有聖人。何以故。若言聖人應得正道。一切眾生具煩惱時修正道者。當知是人正道煩惱一時俱有。若一時有當知正道不能破結。若無煩惱而修道者。如是正道為何所作。是故具煩惱者道不能壞。不具煩惱道則無用。是故當知一切世間無有聖人。】  

再有,这样的人听经闻法后,心里在想世间没有善恶果报,我见到有的人信佛,修十善法、乐善好施、烧香磕头、孝敬父母、善待朋友,为他人或为社会造福等等;怎么还会有疾病缠身、中年夭亡、财物损失、儿孙不孝、诸事不顺等诸多痛苦呢?而什么也不信,也不知什么是十恶法,为贪财不择手段,想整治谁也不择手段,只要达到目的就算赢,怎么安逸怎么作,什么不费力又得大回报就作什么,没有善恶标准,成者王侯败者寇等等。这样的人还身安无病,多福年寿,有钱有势等;只有幸福生活的快乐,而没有诸多忧愁苦恼的事。正所谓是,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而杀人放火作州官。世界上哪有善恶因果报,只是文人或佛教那么一说,愚弄人而已。这样的人,容易断善根。再有,这样的人听经闻法后心里在想,有的圣人说,有人修善却终堕三恶道,有人行恶命终生人天;又有,圣人中对杀生得善果还是得恶果也有争论。我也不知善恶果报有还是没有;又有,世间无有圣人,若有圣人应有正道,有正道就应没有烦恼,而人有正道时也有烦恼,由此没有圣人。  

  

複作是念。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是十二因緣一切眾生等共有之。八聖道者其性平等亦應如是。一人得時一切應得。一人修時應一切苦滅。何以故。煩惱等故。而今不得。是故當知無有正道。複作是念。聖人皆有同凡夫法。所謂飲食行住坐臥睡眠喜笑饑渴寒熱憂愁恐怖。若同凡夫如是事者。當知聖人不得聖道。若得聖道應當永斷如是等事。如是等事如其不斷當知無道。複作是念。聖人有身受五欲樂亦複罵辱。撾打於人嫉妒憍慢。受于苦樂作善惡業。是因緣故知無聖人。若有道者應斷是事。是事不斷當知無道。複作是念。多憐湣者名為聖人。何因緣故名為聖人。道因緣故名為聖人。若道性憐湣。便應湣念一切眾生。不待修已然後方得。如其無湣何故聖人因得聖道能憐湣耶。是故當知世無聖道。複作是念。一切四大。不從因生。眾生等有是四大性。不觀眾生是邊應到。彼不應到。若有聖道性應如是。然今不爾。是故當知世無聖人。複作是念。若諸聖人有一涅槃。當知是則無有聖人。何以故。不可得故。常住之法理不可得不可取捨。若諸聖人涅槃多者是則無常。何以故。可數法故。涅槃若一一人得時一切應得。涅槃若多是則有邊。如其有邊雲何名常。若有說言涅槃體一解脫是多。如蓋是一牙舌是多。是義不然。何以故。一一所得非一切得。亦有邊故是應無常。若無常者雲何得名為涅槃耶。涅槃若無誰為聖人。是故當知無有聖人。複作是念。聖人之道非因緣得。若聖人道非因緣得。何故一切不作聖人。若一切人非聖人者。當知是則無有聖人及以聖道。複作是念。聖說正見有二因緣。一者從他聞法。二者內自思惟。是二因緣若從緣生。所從生者複從緣生。如是輾轉有無窮過。若是二事不從緣生。一切眾生何故不得。作是觀時能斷善根。  

又有,所说的圣人,不也同凡夫一样吃饭、走路、睡觉、嬉笑、饥渴、寒热、忧思、苦恼、畏惧等,圣人应该没有这些凡夫的事;又有,圣人也有五欲乐,也作善恶业;若圣人应该有道,有道应该没有这些凡夫的事;又有,若说有道,生来就应该有,不用修行后再有道;又有,若说有道,不要依因缘生,应该自生;又有,圣人称涅槃,凡夫称死,涅槃是死的代名词;又有,圣人说有正见,所说的正见,只不过是听他人说的或自己想出来的;否则,人中圣人就应该有特殊等。这样的人,容易断善根。  

  

善男子。若有眾生。深見如是無因無果。是人能斷信等五根。善男子。斷善根者非是下劣愚鈍之人。亦非天中及三惡道。破僧亦爾。】  

总之,容易断善根的人,不是智力下劣而愚痴的人,也不是天人,也不是三恶道众生,都是自以为是,空腹高心的人。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之人何時當能還生善根。佛言。善男子。是人二時還生善根。初入地獄出地獄時。善男子。善有三種。過去現在未來。若過去者其性自滅。因雖滅盡果報未熟。是故不名斷過去果。斷三世因故名為斷。】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这样断善根的人,何时再重生善根呢?  

佛说,一是初入地狱时,过去世有善因缘,再有自己惭愧,又有佛菩萨救度;二是出地狱时,有善因缘,值佛住世或遇善知识,得闻正法。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斷三世因名斷善根。斷善根人即有佛性。如是佛性。為是過去為是現在為是未來為遍三世。若過去者雲何名常。佛性亦常。是故當知非過去也。若未來者雲何名常。何故佛說一切眾生必定當得。若必定得雲何言斷。若現在者複雲何常。何故複言必定可見。如來亦說佛性有六。一常二真三實四善五淨六可見。若斷善根有佛性者。則不得名斷善根也。若無佛性雲何複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若言佛性亦有亦斷。雲何如來複說是常。】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要断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善根才是断善根的人,怎么这样的人现在世就断善根呢?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没有断,怎么断善根呢?  

  

佛言。善男子。如來世尊為眾生故有四種答。一者定答。二者分別答。三者隨問答。四者置答。善男子。雲何定答。若問惡業得善果耶不善果乎。是應定答得不善果。善亦如是。若問如來一切智不。是應定答是一切智。若問佛法是清淨不。是應定答必定清淨。若問如來弟子如法住不。是應定答有如法住。是名定答。雲何分別答。如我所說四真諦法。雲何為四。苦集滅道。何謂苦諦。有八苦故名曰苦諦。雲何集諦。五陰因故名為集諦。雲何滅諦。貪欲嗔癡畢竟盡故名為滅諦。雲何道諦。三十七助道法名為道諦。是名分別答。雲何隨問答。如我所說一切法無常。複有問言。如來世尊為何法故說于無常。答言。如來為有為法故說無常。無我亦爾。如我所說一切法燒他。又問言。如來世尊為何法故說一切燒。答言。如來為貪嗔癡說一切燒。善男子。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三念處。首楞嚴等八萬億諸三昧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五智印等三萬五千諸三昧門。金剛定等四千二百諸三昧門。方便三昧無量無邊。如是等法是佛佛性。如是佛性則有七事。一常二我三樂四淨五真六實七善。是名分別答。善男子。後身菩薩佛性有六。一常二淨三真四實五善六少見。是名分別答。如汝先問。斷善根人有佛性者。是人亦有如來佛性。亦有後身佛性。是二佛性障未來故得名為無。畢竟得故得名為有。是名分別答。如來佛性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後身佛性現在未來少可見故得名現在。未具見故名為未來。如來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佛性因故亦是過去現在未來。果則不爾。有是三世有非三世。後身菩薩佛性因故亦是過去現在未來。果亦如是。是名分別答。九住菩薩佛性六種。一常二善三真四實五淨六可見。佛性因故亦是過去現在未來。果亦如是。是名分別答。八住菩薩下至六住佛性五事。一真二實三淨四善五可見。佛性因故亦是過去現在未來。果亦如是。是名分別答。五住菩薩下至初住佛性五事。一真二實三淨四可見五善不善。善男子。是五種佛性六種佛性七種佛性。斷善根人必當得故。故得言有。是名分別答。若有說言。斷善根者定有佛性定無佛性。是名置答。】  

佛说,众生所请法,佛有四种答法;一是一定回答;二是分别回答;三是随问随答;四是置答。一定回答的是;若问善恶业得善恶果报与否,一定要回答。分别回答是;如苦、集、灭、道,分别解说为回答。随问随答是;如说无常,有人问什么是无常,有什么是常,给予连续回答。置答;如断善根的人,前世善果未熟,今世又少功德多疑惑,未来世入三恶道,为断善根。断善根的人,佛性不断,只是断掉善业、善道、善因缘。  

  

迦葉菩薩言。世尊。我聞不答乃名置答。如來今者何因緣答而名置答。善男子。我亦不說置而不答乃說置答。善男子。如是置答復有二種。一者遮止。二者莫著。以是義故得名置答。】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我认为不作回答为置答,怎么又有说作回答呢?  

佛说,对所问推心置腹,准确无误地回答,才是置答。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雲何名因亦是過去現在未來。果亦過去現在未來。非是過去現在未來。】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三世因果律是什么在起作用呢?  

  

佛言。善男子。五陰二種。一者因二者果。是因五陰是過去現在未來。是果五陰亦是過去現在未來。亦非過去現在未來。善男子。一切無明煩惱等結悉是佛性。何以故。佛性因故。從無明行及諸煩惱得善五陰。是名佛性。從善五陰乃至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於經中先說。眾生佛性如雜血乳。血者即是無明行等一切煩惱。乳者即是善五陰也。是故我說從諸煩惱及善五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眾生身皆從精血而得成就。佛性亦爾。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斷少煩惱佛性如乳。阿那含人佛性如酪。阿羅漢人猶如生酥。從辟支佛至十住菩薩猶如熟酥。如來佛性猶如醍醐。善男子。現在煩惱為作障故。令諸眾生不得睹見。如香山中有忍辱草。非一切牛皆能得食。佛性亦爾。是名分別答。】  

佛说,生是五蕴,死是中阴。业习种子在识蕴区域,一切众生都如此。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五種六種七種佛性。若未來有者雲何說言斷善根人有佛性耶。】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断善根的人怎么还能生出善根呢?  

  

佛言。善男子。如諸眾生有過去業。因是業故眾生現在得受果報。有未來業以未生故終不生果。有現在煩惱。若無煩惱一切眾生應當了了現見佛性。是故斷善根人以現在世煩惱因緣能斷善根。未來佛性力因緣故還生善根。】  

佛说,现在烦恼因缘能断善根,未来佛性的力量因缘还能重生善根。  

  

迦葉言。世尊。未來雲何能生善根。善男子。猶如燈日雖複未生亦能破闇。未來之生能生眾生。未來佛性亦複如是。是名分別答。】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怎么能重生善根呢?  

佛说,如灯有油,虽灭为断善根,有点儿亮时为佛力因缘。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言五陰是佛性者。雲何說言眾生佛性非內非外。】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性在五蕴中吗?  

  

佛言。善男子。何因緣故如是失意。我先不說眾生佛性是中道耶。迦葉言。世尊。我實不失意。直以眾生于此中道不能解故。故發斯問。善男子。眾生不解即是中道。或時有解或有不解。善男子。我為眾生得開解故。說言佛性非內非外。何以故。凡夫眾生或言佛性住五陰中如器中有果。或言離陰而有猶如虛空。是故如來說于中道。眾生佛性非內六入非外六入。內外合故名為中道。是故如來宣說佛性即是中道。非內非外故名中道。是名分別答。複次善男子。雲何名為非內非外。善男子。或言。佛性即是外道。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無量劫。在外道中斷諸煩惱。調伏其心教化眾生。然後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外道。或言。佛性即是內道。何以故。菩薩雖于無量劫中修習外道。若離內道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內道。是故如來遮此二邊。說言佛性非內非外亦名內外是名中道。是名分別答。複次善男子。或言佛性即是如來金剛之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何以故。不虛誑故。或言佛性即是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及三念處首楞嚴等一切三昧。何以故。因是三昧生金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是故如來遮此二邊說言。佛性非內非外亦名內外是名中道。是名分別答。複次善男子。或有說言。佛性即是內善思惟。何以故。離善思惟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佛性即是內善思惟。或有說言。佛性即是從他聞法。何以故。從他聞法則能內善思惟。若不聞法則無思惟。是以佛性即是從他聞法。是故如來遮此二邊說言。佛性非內非外。亦名內外。是名中道。複次善男子。複有說言。佛性是外謂檀波羅蜜。從檀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以說言檀波羅蜜即是佛性。或有說言。佛性是內謂五波羅蜜。何以故。離是五事當知則無佛性因果。是以說言五波羅蜜即是佛性。是故如來遮此二邊。說言佛性非內非外亦內亦外是名中道。複次善男子。或有說言。佛性在內譬如力士額上寶珠。何以故。常樂我淨如寶珠故。是以說言佛性在內。或有說言。佛性在外如貧寶藏。何以故。方便見故。佛性亦爾在眾生外。以方便故而得見之。是故如來遮此二邊。說言佛性非內非外亦內亦外。是名中道善男子。眾生佛性非有非無。所以者何。佛性雖有非如虛空。何以故。世間虛空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見。佛性可見。是故雖有非如虛空。佛性雖無不同兔角。何以故。龜毛兔角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是故雖無不同兔角。是故佛性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雲何名有。一切悉有。是諸眾生不斷不滅猶如燈焰。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有。雲何名無。一切眾生現在未有一切佛法常樂我淨。是故名無。有無合故即是中道。是故佛說眾生佛性非有非無。善男子。若有人問是種子中有果無果耶。應定答言。亦有亦無。何以故。離子之外不能生果。是故名有。子未出牙。是故名無。以是義故亦有亦無。所以者何。時節有異其體是一。眾生佛性亦複如是。若言眾生中別有佛性者。是義不然。何以故。眾生即佛性。佛性即眾生。直以時異有淨不淨。善男子。若有問言。是子能生果不是果能生子不。應定答言亦生不生。世尊。如世人說乳中有酪。是義雲何。善男子。若有說言乳中有酪是名執著。若言無酪是名虛妄。離是二事應定說言亦有亦無。何故名有。從乳生酪。因即是乳果即是酪。是名為有。雲何名無。色味各異服用不同。熱病服乳冷病服酪。乳生冷病酪生熱病。善男子。若言乳中有酪性者。乳即是酪酪即是乳。其性是一何因緣故。乳在先出酪不先生。若有因緣一切世人何故不說。若無因緣何故酪不先出。若酪不先出。誰作次第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是故知酪先無今有。若先無今有是無常法。善男子。若有說言。乳有酪性能生於酪。水無酪性故不生酪。是義不然。何以故。水草亦有乳酪之性。所以者何。因於水草則出乳酪。若言乳中定有酪性。水草無者是名虛妄。何以故。心不等故故言虛妄。善男子。若言乳中定有酪者。酪中亦應定有乳性。何因緣故乳中出酪酪不出乳。若無因緣當知是酪本無今有。是故智者應言乳中非有酪性非無酪性。善男子。是故如來於是經中說如是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是名為著。若無佛性是名虛妄。智者應說眾生佛性亦有亦無。善男子。四事和合生於眼識。何等為四。眼色明欲。是眼識性非眼非色非明非欲。從和合故便得出生。如是眼識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是故當知無有本性。乳中酪性亦複如是。若有說言水無酪性故不出酪。是故乳中定有酪性。是義不然。何以故。善男子。一切諸法異因異果。亦非一因生一切果。非一切果從一因生。善男子。如從四事生於眼識。不可複說從此四事應生耳識。善男子。離於方便乳中得酪酪出生酥。不得如是要須方便。善男子。智者不可見離方便從乳得酪謂得生酥亦應如是離方便得。善男子。是故我於是經中說。因生故法有。因滅故法無。善男子。如鹽性醎。能令非醎使醎。若非醎物先有醎性。世人何故更求鹽耶。若先無者當知先無今有。以餘緣故而得醎也。若言一切不醎之物皆有醎性微故不知。由此微性鹽能令醎。若本無性雖複有鹽不能令醎譬如種子自有四大緣外四大而得增長芽莖枝葉。鹽性亦爾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不醎之物先有醎性者。鹽亦應有微不醎性。是鹽若有如是二性。何因緣故。離不醎物不可獨用。是故知鹽本無二性。如鹽一切不堿之物亦複如是。若言外四大種力能增長內四大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次第說故。不從方便乳中得酪生酥乃至一切諸法皆不如是非方便。得四大亦複如是。若說從外四大增內四大。不見從內四大增外四大。如屍利沙果先無形質見昴星時果則出生足長五寸。如是果者實不因於外四大增。】  

佛说,佛性住五蕴中;如器具中装有水果。佛性是中道,是佛性如虚空,不著两边。两边的一边是外道,菩萨无量劫住外道度众生,而不著外道;一边是自心,为内道,菩萨调伏其心,教化众生,不停止于自心上。佛性不著内,又不著外,而是中道。佛性是菩提种子,遇善行善可成熟为善果,遇恶行恶也成熟为恶果。善恶之果是业成熟,佛性不因善得,不因恶失。因生法有,因灭法无。  

  

善男子。如我所說十二部經。或隨自意說。或隨他意說。或隨自他意說。雲何名為隨自意說。如五百比丘問舍利弗。大德。佛說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言。諸大德。汝等亦各得正解脫。自應識之。何緣方作如是問耶。有比丘言。大德。我未獲得正解脫時。意謂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阿羅漢果。複有說言。大德。我未獲得正解脫時。謂愛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阿羅漢果。或有說言。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飲食五欲即是身因。爾時五百比丘各各自說己所解已。共往佛所稽首佛足右繞三匝。禮拜畢已卻坐一面。各以如上己所解義向佛說之。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諸人誰是正說誰不正說。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一一比丘無非正說。舍利弗言。世尊。佛意雲何。佛言。舍利弗。我為欲界眾生說言父母即是身因。如是等經名隨自意說。】  

佛接着说,佛说法有时随方便或随自意说,有时随他意说;如有五百比丘说,我等得正解脱是身因,才证阿罗汉果;有的比丘说,我等是身因有无明才未得正解脱,才不得证阿罗汉果。舍利弗不能回答此问,来至佛所;佛对五百比丘说,你们都不是正说;即说的都不正确。证与不证解脱,虽是身修与不修,持戒不持戒等,但不是身解脱,不是身证阿罗汉;而是自心解脱,自性证阿罗汉果;这是随自意说法。  

  

雲何名為隨他意說。如巴吒羅長者。來至我所作如是言。瞿曇。汝知幻不。若知幻者即大幻人。若不知者非一切智。我言。長者。知幻之人名幻人耶。長者言。善哉善哉。知幻之人即是幻人。佛言。長者。舍衛國內波斯匿王。有旃陀羅名曰氣歔。汝知不耶。長者答言。瞿曇。我久知之。佛言。汝久知者可得即是旃陀羅不。長者言。瞿曇。我雖知是旃陀羅。然我此身非旃陀羅。佛言。長者。汝得是義知旃陀羅非旃陀羅。我今何故不得知幻而非幻乎。長者。我實知幻。知幻人知幻果報知幻伎術。我知殺。知殺人知殺果報知殺解脫。乃至知邪見。知邪見人知邪見果報知邪見解脫。長者。若說非幻之人名為幻人。非邪見人說邪見人得無量罪。長者言。瞿曇。如汝所說我得大罪。我今所有悉以相上。幸莫令彼波斯匿王知我此事。佛言。長者。是罪因緣不必失財。乃當因是墮三惡道。是時長者聞惡道名心生恐怖白佛言。聖人。我今失意獲得大罪。聖人。今者是一切智應當了知獲得解脫。我當雲何得脫地獄餓鬼畜生。爾時我為說四真諦。長者聞已得須陀洹果。心生慚愧向佛懺悔。我本愚癡佛非幻人而言是幻。我從今日歸依三寶。佛言。善哉善哉。長者。是名隨他意說。雲何名為隨自他說。如我所說。如一切世間智者說有我亦說有。智者說無我亦說無。世間智人說五欲樂有無常苦無我可斷。我亦說有。世間智人說五欲樂有常我淨無有是處。我亦如是說無是處。是名隨自他說。善男子。如我所說。十住菩薩少見佛性。是名隨他意說。何故名少見。十住菩薩得首楞嚴等三昧三千法門。是故了了自知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見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說十住菩薩少分見佛性。善男子。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名隨自意說。一切眾生不斷不滅。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隨自意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能得見。我說如是汝說亦爾。是名隨自他意說善男子。如來或時為一法故說無量法。如經中說。一切梵行因善知識。一切梵行因雖無量。說善知識則已攝盡。如我所說。一切惡行邪見為因。一切惡行因雖無量。若說邪見則已攝盡。或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信心為因。是菩提因雖複無量。若說信心則已攝盡。善男子。如來雖說無量諸法以為佛性。然不離于陰入界也。】  

如有一长者向佛请法说,我知幻化、伎俩、咒术、邪见各有各的果报,但我不知这些与佛法有什么关系。佛对长者说,是恶因缘,不必失财,就让人命终堕三恶道。长者闻恶道名,就心生畏惧,向佛说,我说话有失意大罪,怎么才能解脱呢?佛对长者说忏悔法,长者闻法即证一果罗汉;这是佛随他意说法。  

  

善男子。如來說法為眾生故。有七種語。一者因語。二者果語。三者因果語。四者喻語。五者不應說語。六者世流布語。七者如意語。】  

佛为众生说法,有七种语言;一是因语;二是果语;三是因果语;四是喻语;五是不应说语;六是世流布语;七是如意语。  

  

雲何名因語。現在因中說未來果。如我所說。善男子。汝見眾生樂殺乃至樂行邪見。當觀是人即地獄人。善男子。若有眾生不樂殺生乃至邪見。當觀是人即是天人。是名因語。雲何果語。現在果中說過去因。如經中說。善男子。如汝所見貧窮眾生顏貌醜陋不得自在。當知是人定有破戒妒心嗔心無慚愧心。若見眾生多財巨富諸根完具威德自在。當知是人定有戒施精勤慚愧無有妒嗔。是名果語。雲何因果語。如經中說。善男子。眾生現在六入觸因是名過去業果。如來亦說名之為業。是業因緣得未來果。是名因果語。雲何喻語。如說師子王者即喻我身。大象王大龍王。波利質多羅樹。七寶聚大海須彌山大地大雨。船師導師調禦丈夫力士牛王。婆羅門沙門大城多羅樹。如是喻。經名為喻語。雲何不應語。我經中說。天地可合河不入海。如為波斯匿王說四方山來。如為鹿母優婆夷說。若娑羅樹能受八戒。則得受於人天之樂。如說十住菩薩有退轉心。不說如來有二種語。寧說須陀洹人墮三惡道。不說十住有退轉心是名不應語。雲何世流布語。如佛所說。男女大小去來坐臥。車乘房舍瓶衣眾生常樂我淨。軍林城邑幻化合散。是名世流布語。雲何如意語。如我呵責毀禁之人。令彼自責護持禁戒。如我讚歎須陀洹人令諸凡夫生於善心。讚歎菩薩為令眾生發菩提心。說三惡道所有苦惱。為令修習諸善法故。說一切燒。唯為一切有為法故。無我亦爾。說諸眾生悉有佛性。為令一切不放逸故。是名如意語。】  

因语是依现在因,说未来果;如说现世邪见、乐杀之人,必是地狱人;正见、乐善之人,必是天人。果语是依现世果,说过去因;如见贫穷貌丑,缺少自由的人说是破戒、嫉妒、嗔恨心重,无惭愧心的人;如见富贵、威德自在之人,必是有戒、有施、有精进、有惭愧的人。因果语是造作现世因缘,得未来果;是过去世因,得现世果。喻语是用世间一切现象,作比喻而说法。不应语是用不可能的事来比喻而说法;如说树可受八戒,也不说十住菩萨有退转心。世流布语是世间通俗语言而说法;如男女、大小、城市、山林等。如意语是按佛义而说法;如说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不应放逸。  

  

善男子。如來複有隨自意語。如來佛性則有二種。一者有二者無。有者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三念處大慈大悲。首楞嚴等無量三昧。金剛等無量三昧。方便等無量三昧。五智印等無量三昧。是名為有。無者所謂如來過去諸善不善無記。業因果報煩惱五陰十二因緣。是名為無。善男子。如有無善不善。有漏無漏。世間非世間。聖非聖。有為無為。實不實。寂靜非寂靜。諍非諍。界非界。煩惱非煩惱。取非取。受記非受記。有非有。三世非三世。時非時。常無常我無我樂無樂淨無淨。色受想行識非色受想行識。內入非內入。外入非外入。十二因緣非十二因緣。是名如來佛性有無。乃至一闡提佛性有無亦複如是。善男子。我雖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眾生不解佛如是等隨自意語。善男子。如是語者後身菩薩尚不能解。況于二乘其餘菩薩。善男子。我往一時在耆闍崛山。與彌勒菩薩共論世諦。舍利弗等五百聲聞。於是事中都不識知。何況出世第一義諦。善男子。或有佛性。一闡提有善根人無。或有佛性。善根人有一闡提無。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無。善男子。我諸弟子若解如是四句義者。不應難言一闡提人定有佛性定無佛性。若言眾生悉有佛性。是名如來隨自意語。如來如是隨自意語。眾生雲何一向作解。】  

佛说法还有随自语;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  

  

善男子。如恒河中有七眾生。一者常沒。二者暫出還沒。三者出已則住。四者出已遍觀四方。五者遍觀已行。六者行已複住。七者水陸俱行。言常沒者。所謂大魚受大惡業身重處深。是故常沒。暫出還沒者。如是大魚受惡業故。身重處淺暫見光明。因光故暫出重故還沒。出已即住者。謂坻彌魚身處淺水。樂見光明故出已住。遍觀四方者。所謂[*]魚為求食故遍觀四方是故觀方。觀已行者。謂是[*]魚遙見餘物謂是可食。疾行趣之故觀已行。行已複住者。是魚趣已既得可食即便停住故行已複住。水陸俱行者。即是龜也。善男子。如是微妙大涅槃河。其中亦有七種眾生。從初常沒乃至第七或入或出。言常沒者。有人聞是大涅槃經。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常樂我淨。終不畢竟入於涅槃。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必當得成菩提之道。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等。必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聞是語已生不信心。即作是念。作是念已便作是言。是涅槃典即外道書非是佛經。是人爾時遠離善友不聞正法。雖時得聞不能思惟。雖複思惟不思惟善。不思善故如惡法住。惡法住者則有六種。一者惡。二者無善。三者汙法。四者增有。五者惱熱。六受惡果。是名為沒。何故名沒。無善心故。常行惡故。不修對治故。是名為沒。所言惡者。聖人呵責故。心生怖畏故。善人遠離故。不益眾生故。是名為惡。言無善者。能生無量惡果報故。常為無明所纏繞故。樂與惡人為等侶故。無有修善諸方便故。其心顛倒常錯謬故。是名無善言汙法者。常汙身口故。汙淨眾生故。增不善業故。遠離善法故。是名汙法。言增有者。如上三人所行之法。能增地獄畜生餓鬼。不能修習解脫之法。身口意業不厭諸有。是名增有。言惱熱者。是人具行如上四事。能令身心二事煩熱遠離寂靜。則名為熱。受地獄報故名為熱。燒諸眾生故名為熱。燒諸善法故名為熱。善男子。信心清涼是人不具。是故名熱言受惡果者。是人具足行上五事。死墮地獄餓鬼畜生。善男子。有三惡事複名惡果。一者煩惱惡。二者業惡。三者報惡。是名受惡果報。善男子。是人具足如上六事。能斷善根作五逆罪。能犯四重能謗三寶。用眾僧物能作種種非法之事。是因緣故沉沒在於阿鼻地獄。所受身形縱廣八萬四千由延。是人身口心業重故不能得出。何以故。其心不能生善法故。雖有無量諸佛出世。不聞不見故名常沒。如恒河中大魚。】  

佛说,远离善友,不闻正法,或听到正法不能理解法义,为恶法住。恶法有六种住;一是恶;二是不善;三是污法;四是增有;五是恼热;六是受恶果。恶;圣人心生畏惧,远离恶人恶行。不善;能生无量恶果报,常为烦恼纠缠,乐与恶人交朋友,不能修诸善方便,心里所想颠倒,所作事不如法。污法;身口二业不清净,专见他人过失,增加不善业,远离善法。增有;由于恶、不善、污法,所有行作,为堕地狱、畜生、饿鬼增业,不能修行解脱之法,身口意总不闲着,制造是非,口说是非。恼热;身心烦恼,远离寂静为热;受地狱报为热;引领众生不善行为热;心里没有善法为热;没有清净信心为热。受恶果;由于恶、不善、增有、污法、恼热,是人命终必堕三恶道受恶果报;同时,也是烦恼恶、业恶、报恶的三恶众生。这样的人,能断善根。  

  

善男子。我雖複說一闡提等名為常沒。複有常沒非一闡提。何者是耶。如人為有修施戒善。是名常沒。善男子。有四善事獲得惡果。何等為四。一者為勝他故讀誦經典。二者為利養故受持禁戒。三者為他屬故而行佈施。四者為於非想非非想處故繫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惡果報。若人修集如是四事。是名沒已還出出已還沒。何故名沒。樂三有故。何故名出。以見明故。明者即是聞戒施定。何故還沒。增長邪見生憍慢故。是故我於經中說偈  

  若有眾生樂諸有  為有造作善惡業  是人遂失涅槃道  是名暫出還複沒  

  行于黑闇生死海  雖得解脫雜煩惱  是人還受惡果報  是名暫出還複沒  

善男子。如彼大魚因見光故暫得出水其身重故還複沉沒。如上二人亦複如是。善男子。或複有人樂著三有。是名為沒。得聞如是大涅槃經生於信心。是名為出。何因緣故名之為出。聞是經已遠離惡法修習善法。是名為出。是人雖信亦不具足。何因緣故信不具足。是人雖信大般涅槃常樂我淨。言如來身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如來則有二種涅槃。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有為涅槃無常樂我淨。無為涅槃有常樂我淨。雖信佛性是眾生有。不必一切皆悉有之。是故名為信不具足。】  

佛接着说,有人修行四种善事,要获得恶果;一是心里总想要胜他人;二是为利养受持禁戒;三是向上司或强横之人行布施;四是在空闲时间,心里什么事都想。行这样四种善事,要得恶果报。因这样做的人,增长邪见,增长骄慢。名为修善,实为名闻利养。  

  

善男子。信有二種。一者信。二者求。如是之人雖複有信不能推求。是故名為信不具足。信複有二。一從聞生。二從思生。是人信心從聞而生不從思生。是故名為信不具足。複有二種。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故名為信不具足。複有二種。一者信正。二者信邪。言有因果有佛法僧。是名信正。言無因果三寶性異。信諸邪語富蘭那等。是名信邪。是人雖信佛法僧寶。不信三寶同一性相。雖信因果不信得者。是故。名為信不具足。】  

佛接着说,有的人虽信佛,但信不具足。有的人虽信众生皆有佛性,但只相信人有,而不相信蚂蚁、蚊子、苍蝇、小虫等有佛性,为信不具足。信有二种;一是有信;二是有求。有信而不知修行,有求而不知理解佛法,为信不具足。信是听他人说才信,而不是自己心里就是想信、坚信,为信不具足。信有佛道而不相信有得道之人,为信不具足。信佛法僧三宝而不信出世间三宝是同一性相;信人间因果,不信有三恶道报的因果,为信不具足。  

  

是人成就不具足信。所受禁戒亦不具足。何因緣故名不具足。因不具故所得禁戒亦不具足。複何因緣名不具足。戒有二種。一威儀戒。二從戒戒。是人唯具威儀等戒不具從戒戒。是故名為戒不具足。複有二種。一者作戒。二者無作戒。是人唯具作戒不具無作戒。是故名為戒不具足。複有二種。一從身口得於正命。二從身口不得正命。是人雖從身口不得正命。是故名為戒不具足。複有二種。一者求戒。二者舍戒。是人唯具求有之戒不得舍戒。是故名為戒不具足。複有二種。一者隨有。二者隨道。是人唯具隨有之戒不具隨道。是故名為戒不具足。複有二種。一者善戒。二者惡戒。身口意善是名善戒。牛戒狗戒是名惡戒。是人深信是二種戒俱有善果。是故名為戒不具足。】  

信不具足的人,所受禁戒也不可能具足,因为信因不具足。所以,所受禁戒的缘也不具足。在戒相上只具足威仪戒,而不具足从戒戒;只具足作戒,不具足无作戒;只具足身口正命戒,不具足离身口正命戒;只具足有戒,不具足舍戒;具足随顺所有之戒,不具足随道戒;相信善戒都有善果,而不能行持,为戒不具足。  

  

是人不具信戒二事。所修多聞亦不具足。雲何名為聞不具足。如來所說十二部經。唯信六部不信六部。是故名為聞不具足。雖複受持是六部經不能讀誦為他解說無所利益。是故名為聞不具足。又複受是六部經已。為論議故。為勝他故。為利養故。為諸有故。持讀誦說。是故名為聞不具足。善男子。我于經中說聞具足。雲何具足。若有比丘身口意善。先能供養和上諸師有德之人。是諸師等於是人所生愛念心。以是因緣教授經法。是人至心受持誦習。持誦習已獲得智慧。得智慧已能善思惟如法而住。善思惟已則得正義。得正義已身心寂靜。身心寂已則生喜心。喜心因緣心則得定。因得定故得正知見。正知見已于諸有中心生厭悔。悔諸有故能得解脫。是人無有如是等事。是故名為聞不具足。】  

戒不具足的人,多闻也不具足。对佛经十二部,只信六部,不信六部。对不信的经攻击是伪经,是魔说等。对信受的经,不能读诵解说,只为胜过他人或攻击他人,或为利养,为闻不具足。怎么才为具足呢!要身口意都善,先供养法师或有德之人,生爱念心、尊重心。以这样的因缘听 闻所 教授十二部经法,真心受持修行,才能获得智慧。得智慧后,要善思维怎样才能如法而住。善思维以后,要证悟经典实义。证悟实义后身心寂静;身寂心静后,就能生起欢喜心。以欢喜因缘,心则得定,得定才能得正知见。得正知见后,心才能厌离三界诸有,证得解脱。如不具足这些善行,是闻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是三事。施亦不具。施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是人雖複行于財施為求有故。雖行法施亦不具足。何以故。秘不盡說畏他勝故。是故名為施不具足。財法二施各有二種。一者聖。二者非聖。聖者施已不求果報。非聖施已求於果報。聖者法施為增長法。非聖法施為增諸有。如是之人為增財故而行財施。為增有故而行法施。是故名為施不具足。複次是人受六部經。見受法者而供給之。不受法者則不供給。是故名為施不具足。】  

信、戒、闻不具足的人,施不具足。这样的人,可以具足财施,而绝不能具足法施。缘因是法不圆融,畏惧他人超过自己而又留一手。在财施与法施上,各有圣施和不是圣施;圣施不求果报,不是圣施求有果报。圣施为增长众生正法;不是圣施为增长诸有,为增有而行法施,为增财而行财施。这样的人,只具足非圣施,不具足圣施。对接受说法的人给法施,对不接受说法的人不给法施,为施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上四事。所修智慧亦不具足。智慧之性性能分別。是人不能分別如來是常無常。如來於此涅槃經中。說言。如來即是解脫。解脫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涅槃。涅槃即是解脫。於是義中不能分別。梵行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即是解脫。解脫即是涅槃。涅槃即是慈悲喜舍。於是義中不能分別。是故名為智不具足。複次不能分別佛性。佛性即是如來。如來即是一切不共之法。不共之法即是解脫。解脫即是涅槃。涅槃即是不共之法。於是義中不能分別。是故名為智不具足。複次不能分別四諦苦集滅道。不能分別四真諦故不知聖行。不知聖行故不知如來。不知如來故不知解脫。不知解脫故不知涅槃。是故名為智不具足。】  

信、戒、闻、施不具足的人,所修智慧不具足。智慧不具足,辨别不清佛法各部经中的内在关系,只在文字上查找有无矛盾的语句等,不知实义佛性解脱等。这样的人,为智慧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是五事則有二種。一增善法。二增惡法。雲何名為增長惡法。是人不見已不具足。自言具足而生著心。于同行中自謂為勝。是故親近同己惡友。既親近已。複得更聞不具足法。聞已心喜其心染著。起於憍慢多行放逸。因放逸故親近在家。亦樂聞說在家之事。遠離清淨出家之法。以是因緣增長惡法。增惡法故身口意等起不淨業。三業不淨故增長地獄畜生餓鬼。是名暫出還沒。暫出還沒者。我佛法中其誰是耶。謂提婆達多。瞿伽離比丘。惋手比丘。善星比丘。低舍比丘。滿宿比丘。慈地比丘尼。曠野比丘尼。方比丘尼。慢比丘尼。淨潔長者。求有優婆塞。舍勒釋種。象長者。名稱優婆夷。光明優婆夷。難陀優婆夷。軍優婆夷。鈴優婆夷。如是等人名為暫出還沒。譬如大魚見明故出身重故沒。】  

智慧不具足的人,有二种增法;一增恶法;二增善法。增长恶法是,不见自己智慧不具足,专门研究他人的不具足,总认为自己具足而生执著心,听不得半句正法善语。于同修中,总认为比谁都强,亲近意趣相同或支持自己的恶友,又增加自己的恶法。听了恶友的支持和赞叹,心生欢喜,心生执著,心生骄慢,多行放逸。认为出家有清规戒律,在家人修行多有自由,乐说在家的俗事,远离清净出家之法。这是,佛说亲近在家人的原义,不是为法也不能接近在家人。以这样的因缘,增长恶法,身口意起不净业,又增长三恶道之业。  

  

第二之人深自知見行不具足。不具足故求近善友。近善友故樂咨未聞。聞已樂受。受已樂善思惟。善思惟已能如法住。如法住故增長善法。增善法故終不復沒。是名為住。我佛法中其誰是耶。謂舍利弗。大目犍連。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耶舍等五百比丘。阿[/]樓陀童子迦葉摩訶迦葉十力迦葉。瘦瞿曇彌比丘尼。波吒羅花比丘尼。勝比丘尼。實義比丘尼。意比丘尼。跋陀比丘尼。淨比丘尼。不退轉比丘尼。頻婆娑羅王。郁伽長者。須達多長者。釋摩男。貧須達多。鼠狼長者子。名稱長者。具足長者。師(有本作即)子將軍。優波離長者。刀長者。無畏優婆夷。善住優婆夷。愛法優婆夷。勇健優婆夷。天得優婆夷。善生優婆夷。具身優婆夷。牛得優婆夷。曠野優婆夷。摩訶斯那優婆夷。如是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名為住。雲何為住。常樂睹見善光明故。以是因緣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等人終不造惡。是名為住。如低彌魚樂見光明不沈不沒。如是等眾亦複如是。是故我於經中說偈  

  若人善能分別義  至心求於沙門果  若能呵責一切有  是人名為如法住  

  若能供養無量佛  則能無量世修道  若受世樂不放逸  是人名為如法住  

親近善友聽正法  內善思惟如法住  樂見光明修習道  獲得解脫安隱住】  

增长善法是,深知自己的知见不具足,行作的善法也不具足,先去亲近善友,咨询自己不知的佛法,听后高兴地去想一想;然后,如法去作,保持住这种谦下的善法。这样的人,能增长善法。佛的弟子中,有很多这样的人,知不足而精进,达到成就的菩提路。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三】  

【迦叶菩萨品第二十四之三】  

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當觀是人貪欲嗔恚愚癡思覺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貪欲多者。即應為說不淨觀法。嗔恚多者為說慈悲。思覺多者教令數息。著我多者當為分析十八界等。是人聞已至心受持。心受持已如法修行。如法行已次第獲得四念處觀身受心法。得是觀已次第複觀十二因緣。如是觀已次得暖法。】  

佛说,智慧不具足的人,如能增长善法,亲近善友,如法修行,受持戒律,可得暖法。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悉有暖法。何以故。如佛所說。三法和合名為眾生。一壽二暖三識。若從是義一切眾生應先有暖。雲何如來說言暖法因善友生。】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都有暖法,一寿二暖三识,三法和合为众生。怎么暖法从亲近善友得呢?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有暖法者。一切眾生至一闡提皆悉有之。如我今者所說暖法。要因方便然後乃得。本無今有。以是義故非諸眾生一切先有。是故汝今不應難言一切眾生皆有暖法。善男子。如是暖法是色界法非欲界有。若言一切眾生有者。欲界眾生亦皆應有。欲界無故當知一切有。何以故。我弟子有外道則無。以是義故一切眾生不必悉有。善男子。一切外道唯觀六行。我諸弟子具足十六行。是十六行一切眾生不必悉有。】  

佛说,你所问暖法,是一切众生都有。而佛所说暖法要依法修行,由修证得,属于本无今有。暖法是色界法,欲界没有。色界唯佛弟子有,外道天众没有;即一至四果罗汉分别对苦集灭道,共有十六行。外道只有六根,定为六行。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言暖法雲何名暖。為自性暖為他故暖。】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暖法是自性暖还是外来的暖呢?  

  

佛言。善男子。如是暖法自性是暖非他故暖。】  

佛说,是自性暖,不是外来的暖。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來先說馬師滿宿無有暖法。何以故。于三寶所無信心故。是故無暖。當知信心即是暖法。】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信心是暖法吗?  

  

善男子。信非暖法。何以故。因于信心後得暖故。善男子。夫暖法者即是智慧。何以故。觀四諦故。是故名之為十六行。行即是智。善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名為暖者。善男子。夫暖法者即是八聖道之火相故名為暖。善男子。譬如攢火先有暖氣次有火生後則煙出。是無漏道亦複如是。暖者即是十六行也。火者即是須陀洹果。煙者即是修道斷結。】  

佛说,信心不是暖法。是由于先有信心,然后证得暖法。暖法是智慧,是八圣道之火相,是无漏道,是一果罗汉修道证得。这样的智慧,能破除一果罗汉的烦恼习气。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是暖法亦是有法亦是有為。是法報得色界五陰。是故名有。是因緣故複名有為。若是有為雲何能為無漏道相。】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暖法是有为法,怎么是无漏呢?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如是暖法雖是有為有法。還能破壞有為有法。是故能為無漏道相。善男子。如人乘馬亦愛亦策。暖心亦爾。愛故受生厭故觀行。是故雖複有法有為。而能與彼正道作相得暖法。人七十三種。欲界十種。是人具足一切煩惱。從斷一分至於九分。如欲界初禪乃至無所有處亦複如是。是名七十三種。】  

佛说,暖法是有为法,但它能破坏有为之有法;即厌离五欲之乐,能为无漏道相。得暖法的人有七十三种,从一禅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但四禅天以下十种人,十分烦恼只能断一分至九分,只觉暖相。  

  

如是等人得暖法已。則不復能斷於善根作五逆罪犯四重禁。是人二種。一遇善友。二遇惡友。遇惡友者暫出還沒。遇善友者遍觀四方。觀四方者即是頂法。是法雖複性是五陰亦緣四諦。是故得名遍觀四方。得頂法已次得忍法。是忍亦爾性亦五陰亦緣四諦。是人次得世第一法。是法雖複性是五陰亦緣四諦。是人次第得苦法忍。忍性是慧緣於一諦。如是忍法緣一諦已。乃至見斷煩惱得須陀洹果。是名第四遍觀四方。四方者即是四諦。】  

四禅天以下的人证得暖法虽不具足,但是作五逆业,犯四重戒而不断善根。受地狱报后道力不失,能继续修行。证得一至四禅暖法的人,出现二种情况;一是遇恶友;不能再修禅行,使人暂时失去暖法。二是遇善友;继续禅行,证得顶法。因为,暖法、忍法、世间第一法都有顶法,顶法既是单一的,又是综合的;再继续禅行证得忍法和世间第一法。四加行既是从五蕴之身所行有,又缘于苦集灭道修。  

有人问,道家不也修四加行吗?诸位应知,道家的四加行只在身体的六根上为六行;不是自性的四加行;如身体散坏时,所修四加行消失,不复存在;而自性的四加行,不随身体的散坏而消失,这是佛法四加行与外道四加行本质区别;这种本质区别来源于功德上的差别。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說。須陀洹人所斷煩惱。猶如縱廣四十裏水。其餘在者如一毛渧。此中雲何說斷三結名須陀洹。一者我見。二者非因見因。三者疑網。世尊。何因緣故名須陀洹遍觀四方。複何因緣名須陀洹。複何因緣說須陀洹喻以[*]魚。】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一果罗汉能断无量烦恼,怎么又说断我见烦恼、断没有缘因的烦恼、断疑烦恼呢?  

  

佛言。善男子。須陀洹人雖複能斷無量煩惱。此三重故亦攝一切須陀洹人所斷結故。善男子。譬如大王出遊巡時雖有四兵世人俱言王來王去。何以故。世間重故。是三煩惱亦複如是。何因緣故名之為重。一切眾生常所起故。微難識故。故名為重。如是三結難可斷故。能為一切煩惱因故。是三對治之怨敵故。謂戒定慧。善男子。有諸眾生聞須陀洹能斷如是無量煩惱。則生退心便作是言。眾生雲何能斷如是無量煩惱。是故如來方便說三。如汝所問。何因緣故須陀洹人喻觀四方。善男子。須陀洹人觀於四諦獲得四事。一者住堅固道。二者能遍觀察。三者能如實見。四者能壞大怨。堅固道者是須陀洹所有五根無能動者。是故名為住堅固道。能遍觀者悉能呵責內外煩惱。如實見者即是忍智。壞大怨者謂四顛倒。如汝所問。何因緣故名須陀洹者。善男子。須名無漏。陀洹名修習。修習無漏故名須陀洹。善男子。複有須者名流。流有二種。一者順流。二者逆流。以逆流故名須陀洹。】  

佛说,一果罗汉能断无量烦恼,而这三个烦恼是无量烦恼中的主要烦恼。由于修戒定慧证得智慧后,自性自断。一果罗汉观四谛法,获得四事;一是住坚固道;二是能遍观察;三是能实见;四是能坏大怨。住坚固道,是身心自然住于正道,不能为邪知邪见所动摇。能遍观察,是能控制转化自身烦恼。能实见,是超出肉身的知见,而又实知、实见有佛、有法、有僧,对世间诸事有忍的智慧。能坏大怨,是破四颠倒心,而得四正勤,逆世而行。  

  

迦葉菩薩言。世尊。若從是義何因緣故。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不得名為須陀洹耶。】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二至四果罗汉为什么不称须陀洹呢?  

  

善男子。從須陀洹乃至諸佛。亦得名為須陀洹。若斯陀含乃至諸佛無須陀洹。雲何得名斯陀含乃至佛。一切眾生名有二種。一者舊二者客。凡夫之時有世名字。既得道已更為立名名須陀洹。以先得故名須陀洹。以後得故名斯陀含。是人亦名須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複如是。善男子。流有二種。一者解脫。二者涅槃。一切聖人皆有是二。亦可得名須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複如是。善男子。須陀洹者亦名菩薩。何以故。菩薩者即是盡智及無生智。須陀洹人亦複求索如是二智。是故當知須陀洹人得名菩薩。須陀洹人亦得名覺。何以故。正覺見道斷煩惱故。正覺因果故。正覺共道及不共道故。斯陀含乃至阿羅漢亦複如是。善男子。是須陀洹凡有二種。一者利根。二者鈍根。鈍根之人人天七返。是鈍根人複有五種。或有六返五四三二。利根之人現在獲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善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須陀洹人喻以[*]魚。善男子。[*]魚有四事。一者骨細故輕。二者有翅故輕。三者樂見光明。四者銜物堅持。須陀洹人亦有四事。言骨細者喻煩惱微。言有翅者喻奢摩他毗婆舍那。樂見光明喻於見道。銜物堅持喻聞如來說無常苦無我不淨堅持不舍。猶如魔王化作佛像。首羅長者見已心驚。魔見長者其心動已。即語長者。我先所說四真諦者是說不真。今當為汝更說五諦六陰十三入十九界。長者聞已尋觀法相都無此理。是故堅持其心不動。】  

佛说,须陀洹是成就阿罗汉、菩萨至成佛的基础,不证此果位,其它果位都谈不上;须陀洹是进入圣人的名称,必须先证得。钝根须陀洹要人天七返,也有六五四三二返;但利根须陀洹,若即生至阿罗汉,前提是有善友引领因缘;再有利根为基础。一果罗汉为烦恼轻,修戒定慧并有定慧,证见道果,又不舍佛道。见魔王化作佛像为之说法,其心不动。佛用[*]作比喻,一是用骨细比喻烦恼微细;二是用有翅比喻正观正见;三是用乐见光明比喻见道;四是用衔物比喻对佛法坚持不舍。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是須陀洹先得道故名須陀洹。以初果故名須陀洹。若先得道名須陀洹者。得苦法忍時何故不得名須陀洹。乃名為向。若以初果名須陀洹。外道之人先斷煩惱至無所有處。修無漏道得阿那含果。何故不名為須陀洹。】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是得道为须陀洹,还是以初果为须陀洹呢?  

  

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須陀洹。如汝所問。外道之人先斷煩惱至無所有處。修無漏道得阿那含。何故不名須陀洹者。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須陀洹。是人爾時具足八智及十六行。】  

佛说,以初果为须陀洹。八智:苦法智、苦类智、集法智、集类智、灭法智、灭类智、道法智、道类智。十六行:苦谛四相,非常、空、苦、非我;集谛四相,因、业、生、缘;灭谛四相,灭、静、妙、离;道谛四相,道、如、行、出。  

  

迦葉言。世尊。得阿那含人亦複如是亦得八智具十六行。何故不得名須陀洹。】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阿那含也得八智具十六行,为什么不能称为须陀恒呢?  

  

【善男子。有漏十六行有二種。一者共二者不共。無漏十六行亦有二種。一者向果。二者得果。八智亦二。一者向果。二者得果。須陀洹人舍共十六行得不共十六行。舍向果八智得果八智。阿那含人即不如是。是故初果名須陀洹。善男子。須陀洹人緣於四諦。阿那含人唯緣一諦。是故初果名須陀洹。以是因緣喻以[*]魚。遍觀已行者即是斯陀含系心修道。為斷貪欲嗔癡憍慢。如彼[*]魚遍觀方已為食故行。】  

佛说,须陀恒人舍有漏共法、向果的八智十六行,趣向无漏不共法、得果的八智十六行。而阿那含人在此基础上专心修道,断除贪欲、嗔恚、愚痴、轻慢习气,依法而住。二者的功德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行已複住喻阿那含得食已住。是阿那含凡有二種。一者現在得阿那含進修即得阿羅漢果。二者貪著色界無色界中寂靜三昧。是人不受欲界身故名阿那含。是阿那含複有五種。一者中般涅槃。二者受身般涅槃。三者行般涅槃。四者無行般涅槃。五者上流般涅槃。複有六種。五種如上。六現在般涅槃。複有七種。六種如上。七無色界般涅槃。行般涅槃複有二種。或受二身或受四身。若受二身是名利根。若受四身是名鈍根。複有二種。一者精進無自在定。二者懈怠有自在定。複有二種。一者具精進定。二者不具是二。善男子。欲色眾生有二種業。一者作業。二受生業。中涅槃者唯有作業無受生業。是故於中而般涅槃。舍欲界身未至色界。以利根故於中涅槃。是中涅槃阿那含人有四種心。一者非學非無學。二者學。三者無學。四者非學非無學。入于涅槃雲何複名中般涅槃。善男子。是阿那含四種心中。二是涅槃。二非涅槃。是故名為中般涅槃。受身涅槃複有二種。一者作業。二者生業。是人舍欲界身受色界身。精勤修道盡其壽命入於涅槃。迦葉菩薩言。世尊。若言盡命入涅槃者。雲何而言受身涅槃。佛言。善男子。是人受身然後乃斷三界煩惱。是故名為受身涅槃。善男子。行般涅槃者常修行道。以有為三昧力故能斷煩惱入於涅槃。是名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者。是人定知當得涅槃是故懈怠。亦以有為三昧力故。壽盡則得入於涅槃。是名無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者若有人得第四禪已。是人生於初禪愛心。以是因緣退生初禪。是有二流。一煩惱流。二者道流。以道流故是人壽盡生二禪愛。以愛因緣生於二禪。至第四禪亦複如是。是四禪中複有二種。一者入無色界。二者入五淨居。如是二人一樂三昧二樂智慧。樂智慧者入五淨居樂三昧者入無色界。如是二人。一者修第四禪有五階差。二者不修。雲何為五。下中上上中上上。修上上者處無小天。修上中者處善見天。修上品者處善可見天。修中品者處無熱天。修下品者處少廣天。如是二人。一樂論議。二樂寂靜。樂寂靜者入無色界。樂論議者處五淨居。複有二種。一者修熏禪。二者不修熏禪。修熏禪者入五淨居。不修熏禪者生無色界。盡其壽命而般涅槃。是名上流般涅槃。若欲入於無色界者。即不能修四禪五差。若修五差則能呵責無色界定。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中涅槃者則是利根。若利根者何不現在入涅槃耶。何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則無。佛言。善男子。是人現在四大羸劣不能修道。雖有比丘四大康健。無有房舍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眾緣不具。是故不得現在涅槃。善男子。我昔一時在舍衛國阿那邠低精舍。有一比丘來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我常修道而不能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我時即告阿難言。汝今當為是比丘具諸所須。爾時阿難將是比丘。至只陀林與好房舍。是時比丘語阿難言。大德唯願為我莊嚴房舍淨潔修治。七寶嚴麗懸繒幡蓋。阿難言。世間貧者乃名沙門。我當雲何能辦是事。是比丘言。大德。若能為我作者善。若不能者我當還往至世尊所。爾時阿難即往佛所作如是言。世尊。向者比丘從我求索種種莊嚴七寶幡蓋。不審是事當雲何耶。我于爾時複告阿難。汝今還去隨比丘意。所須之物為辦具之。爾時阿難即還房中。為是比丘事事具辦。比丘得已繫念修道。不久即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善男子。無量眾生應入涅槃。以所乏故妨亂其心。是故不得。善男子。複有眾生多憙教化。其心匆務不能得定。是故不得現在涅槃。善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舍欲界身有中涅槃色界無者。善男子。是人觀於欲界煩惱因緣有二。一者內二者外。而色界中無外因緣。欲界複有二種愛心。一者欲愛。二者食愛。觀是二愛至心呵責。既呵責已得入涅槃。是欲界中能得呵責諸粗煩惱。所謂慳貪嗔妒無慚無愧。以是因緣能得涅槃。又欲界道其性勇健。何以故。得四果故。是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中無。善男子。中涅槃者凡有三種。謂上中下。上者捨身未離欲界便得涅槃。中者始離欲界未至色界便得涅槃。下者離欲界已至色界邊乃得涅槃。喻以[*]魚得食已住。是人亦爾。雲何名住。處在色界及無色界得受身故。是故名住。不受欲界人天地獄畜生餓鬼。是故名住。已斷無量諸煩惱結餘少在故。是故名住。複何因緣名之為住。終不造作共凡夫事。是故名住。自無所畏不令他畏。是故名住。遠離二愛慳貪嗔恚。是故名住善男子。到彼岸者喻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猶如神龜水陸俱行。何因緣故喻之以龜。善藏五故。是阿羅漢乃至諸佛亦複如是。善覆五根是故喻龜。言水陸者水喻世間陸喻出世。是諸聖等亦複如是。能觀一切惡煩惱故到於彼岸。是故喻以水陸俱行善男子。如恒河中七種眾生雖有魚龜之名不離于水。如是微妙大涅槃中。從一闡提上至諸佛雖有異名。然亦不離于佛性水。善男子。是七眾生若善法若不善法。若方便道若解脫道。若次第道若因若果。悉是佛性。是名如來隨自意語。迦葉菩薩言。世尊。若有因則有果。若無因則無果。涅槃名果常故無因。若無因者雲何名果。而是涅槃亦名沙門名沙門果。雲何沙門雲何沙門果。】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有因才有果,无因则无果。涅槃为果,涅槃是常无因,无因怎么有涅槃果呢?涅槃怎么又称沙门或沙门果呢?  

  

善男子。一切世間有七種果。一者方便果。二者報恩果。三者親近果。四者餘殘果。五者平等果。六者果報果。七者遠離果。方便果者如世間人秋多收穀鹹相謂言得方便果。方便果者名業行果。如是果者有二種因。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因者所謂種子。遠因者謂水糞人功。是名方便果。報恩果者如世間人供養父母。父母咸言。我今已得恩養之果。子能報恩名之為果。如是果者因亦二種。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者即是父母過去純善之業。遠者即是所生孝子。是名報恩果。親近果者譬如有人親近善友或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是人唱言。我今已得親近果報。如是果者因有二種。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者信心。遠者善友。是名親近果。餘殘果者如因不殺得第三身延年益壽。是名殘果。如是果者有二種因。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者即是身口意淨。遠者即是延年益壽。是名殘果。平等果者謂世界器。如是果者亦二種因。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因者所謂眾生修十善業。遠因者所謂三災。是名平等果。果報果者如人獲得清淨身已修身口意清淨之業。是人便說我得果報果。如是果者因有二種。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因者所謂現在身口意淨。遠因者所謂過去身口意淨。是名果報果。遠離果者即是涅槃離諸煩惱。一切善業是涅槃因。複有二種。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者即是三解脫門。遠因者即無量世所修善法。】  

佛说,世间有七种果;一是方便果;二是报恩果;三是亲近果;四是余残果;五是平等果;六是果报果;七是远离果。方便果是,世间秋收果实;有种子因和水肥、管理因,而得果实。报恩果是,世间儿女报父母恩,得恩养之果;即善业召感有儿女为近因,又有儿女孝顺为远因。亲近果是,因亲近善知识,知持戒修行而证得一至四果罗汉等,为亲近果;有自己信心为近因,有善知识教为远因。余残果是,该死没死又延年益寿;有身口意清净为近因,有延年益寿为远因。平等果是,世间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灾难,在同一范围、同一时间、同一感受,为平等果;有众生没有修十善业的近因,有三灾降临的远因。果报果是,人得清净身又修清净业,证得清净果为果报果;有现在身清净为近因,有过去世身清净为远因。远离果是,涅槃离诸烦恼,修一切善业是涅槃因;有修戒定慧证得解脱的近因,有无量世修行善法的远因。  

  

善男子。如世間法或說生因或說了因。出世之法亦複如是。亦說生因亦說了因。善男子。三解脫門三十七品。能為一切煩惱作不生生因。亦為涅槃而作了因。善男子。遠離煩惱則得了了見於涅槃。是故涅槃唯有了因無有生因。善男子。如汝所問。雲何沙門那雲何沙門果者。善男子。沙門那者即八正道。沙門果者從道畢竟永斷一切貪嗔癡等。是名沙門那沙門果。】  

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说生因和了因;涅槃为远离烦恼,是有了因,无有生因。沙门是行八正道的人;沙门果是永断一切贪嗔痴等。  

  

迦葉菩薩言。世尊。何因緣故八正道者名沙門那。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因缘行八正道为沙门那呢?  

  

善男子。世言沙門名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斷一切乏斷一切道。以是義故名八正道為沙門那。從是道中獲得果故名沙門果。善男子。又沙門那者如世間人有樂靜者亦名沙門。如是道者亦複如是。能令行者離身口意惡邪命等得樂寂靜。是故名之為沙門那。善男子。如世下人能作上人。是名沙門。如是道者亦複如是。能令下人作上人故。是故得名為沙門那。  

佛说,沙门为乏,那是道,为贫道。道能断乏,行八正道为沙门那。是从道中获得果位,为沙门果。世间也把喜欢清静的人,称为沙门那;身口意离恶行邪命等,得乐寂静为沙门那。世间的下人能作上人为沙门那,道也能让下人为上人为沙门那。  

  

善男子。阿羅漢人修是道者得沙門果。是故得名到於彼岸。阿羅漢果者即是無學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因是五分得到彼岸。是故名為到於彼岸。到彼岸故而自說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善男子。是阿羅漢永斷三世生因緣故。是故自說我生已盡。亦斷三界五陰身故。是故複言我生已盡。所修梵行已畢竟故。是故唱言梵行已立。又舍學道亦名已立。如本所求今日已得。是故唱言所作已辦。修道得果亦言已辦獲得盡智無生智故。唱言我生已盡盡諸有結。以是義故名。阿羅漢得到彼岸。如阿羅漢辟支佛亦複如是。菩薩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羅蜜名到彼岸。是佛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名為具足六波羅蜜。何以故。得六波羅蜜果故以得果故名為具足。善男子。是七眾生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不能修習如是四事。則能造作五逆重罪。能斷善根犯四重禁謗佛法僧是故得名為常沉沒。善男子。是七人中有能親近善知識者。至心聽受如來正法。內善思惟如法而住。精勤修習身戒心慧。是故得名渡生死河到於彼岸。若有說言一闡提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名染著。若言不得是名虛妄。善男子。是七種人或有一人具七。或有七人各一。】  

阿罗汉果,即无学,在三界内为到彼岸。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阿罗汉也是沙门果。佛、菩萨具足六波罗蜜,得六波罗蜜果。  

  

善男子。若有心口異想異說。言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人心口異想異說。言一闡提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謗佛法僧。善男子。若有說言八聖道分凡夫所得。是人亦名謗佛法僧。若有說言八聖道分非凡夫得。是人亦名謗佛法僧。善男子。若有說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定無佛性。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如有人心想口说一阐提得菩提,或心想口说不得菩提,为谤佛法僧。如有人说,八圣道是凡夫得,或说凡夫不得八圣道,为谤佛法僧。如有人说,一切众生一定有佛性,或一定无佛性,为谤佛法僧。  

  

善男子。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有二種人謗佛法僧。一者不信嗔恚心故。二者雖信不解義故。善男子。若人信心無有智慧。是人則能增長無明。若有智慧無有信心。是人則能增長邪見。善男子。不信之人嗔恚心故。說言無有佛法僧寶信者無慧顛倒解義。令聞法者謗佛法僧。善男子。是故我說。不信之人嗔恚心故。有信之人無智慧故。是人能謗佛法僧寶。】  

谤佛法僧的人有二种;一是不信又嗔恚心重的人;二是虽信却不解其义的人。不信的人谤佛法僧好理解,信的人谤佛法僧不好理解。因为不信的人,邪见嗔恚;信的人智慧不足,颠倒解义。所以,这二种人都能谤佛法僧。  

  

善男子。若有說言一闡提等未生善法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謗佛法僧。若複有言一闡提人舍一闡提於異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謗佛法僧。若複說言一闡提人能生善根。生善根已相續不斷。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言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是人不謗三寶。善男子。若有人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常樂我淨不作不生。煩惱因緣故不可見。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說言一切眾生都無佛性猶如兔角從方便生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說言眾生佛性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何以故。虛空常故兔角無故。是故得言亦有亦無。有故破兔角。無故破虛空。如是說者不謗三寶。善男子。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萬法。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善不善無記盡名佛性。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因。是名如來隨自意語。隨意語故名為如來。隨意語故名阿羅呵。隨意語故名三藐三佛陀。】  

如有人说,一阐提人也能生善根,生善根后相续不断,持戒修行也能证得菩提,是没有谤佛法僧。如有人说,众生佛性也有、也没有,说有如虚空,说没有如兔无角,是没有谤佛法僧。如有人说,凡夫之人也可以修行八圣道,是没有谤佛法僧。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眾生佛性猶如虛空。雲何名為如虛空耶。】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佛性怎么如虚空呢?  

  

善男子。虛空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佛性亦爾。善男子。虛空非過去。何以故。無現在故。法若現在可說過去。以無現在故無過去亦無現在。何以故。無未來故。法若未來可說現在。以無未來故無現在亦無未來。何以故。無現在過去故。若有現在過去則有未來。以無現在過去故則無未來。以是義故虛空之性非三世攝。善男子。以虛空無故無有三世。不以有故無三世也。如虛空花非是有故無有三世。虛空亦爾。非是有故無有三世。善男子。無物者即是虛空。佛性亦爾。善男子。虛空無故非三世攝。佛性常故非三世攝。善男子。如來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無變易。以是義故無有三世猶如虛空。善男子。虛空無故非內非外。佛性常故非內非外。故說佛性猶如虛空。善男子。如世間中無掛礙處名為虛空。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一切佛法無有掛礙。故言佛性猶如虛空。以是因緣我說佛性猶如虛空。】  

佛说,虚空之性不能用过去、现在、未来表述。空性能容万物,万物之中又有空性,也不能用时间来表述。佛性也是这样,说过去众生不知是怎么产生和什么时间产生,说现在众生又见不到,说未来众生又觉是虚无。但佛性又确实有,不受三界控制;才说佛性如虚空。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佛性涅槃非三世攝而名為有。虛空亦非三世所攝。何故不得名為有耶。】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性为有,虚空不能为有啊?  

  

佛言。善男子。為非涅槃名為涅槃。為非如來名為如來。為非佛性名為佛性。雲何名為非涅槃耶。所謂一切煩惱有為之法。為破如是有為煩惱。是名涅槃。非如來者謂一闡提至辟支佛。為破如是一闡提等至辟支佛。是名如來。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離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善男子。一切世間無非虛空對於虛空。】  

佛说,“为非涅槃,名为涅槃。为非如来,名为如来。为非佛性,名为佛性。云何名为非涅槃,所谓一切烦恼有为之法,为破如是有为烦恼,是名涅槃。非如来者,谓一阐提至辟支佛,为破如是一阐提至辟支佛,是名如来。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情之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  

我没有将这一段经文解释,包含此经前部分关于二果罗汉至四果罗汉与辟支佛境界,我将其略去不讲。为什么这样,不是不能解释,而是解释透了,要有无量凡夫和没有证悟智慧的人堕落地狱。他们要起疑心,你是怎么知的呀?哪部佛经里有记载呀?疑心起邪见,必堕地狱。如不讲明白,少数有证悟智慧的人,也要推迟脱离或不能脱离三界火宅。与其说共同在三界火宅中生死轮回,倒不如逃出多少人算多少人。对少数人慈悲,就是对多数人慈悲;有少数人逃离,才又有人回来救度多数人。由此,我决定直释明白,受益不受益是诸位自己的事了。  

“为非涅槃,名涅槃”。为不是涅槃,所谓的涅槃,是宇宙中高智慧、高能量的生命体,为救度众生来此世界示现肉身佛,又示现肉身入般涅槃。而高智慧高能量的生命体,根本就没有肉身,又根本没有涅槃佛。示现此世间的生命现象,都是有为之法。包含佛的肉身、佛像、佛经、佛所传戒修方法、入般涅槃。用这样的有为之法,破除众生的有为烦恼。由此,佛说涅槃是名涅槃。  

“为非如来,名为如来”。为不是佛,所谓的佛,是逃离三界火宅誓愿救度众生,愿力践行的最高形式,是为救度众生履行愿力而确定的名称;如同一个国家的皇帝、国王、总统等职务称呼一样。诸佛是逃离三界火宅众生的一个群体,每尊佛是群体中的一员。过去诸佛圆满愿力后,在哪里、做什么、怎么生存、生命现象什么样等,都是第一妙高峰上的智慧,无人言语。只能说,在常寂光净土,常乐我净。因为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就已经脱离此世界生命现象的烦恼,以另外一种生命现象生存,法喜充满,禅悦无尽。但与佛的喜乐境界相比仍有太大距离,无法相提并论。这么说的目的,是破一阐提类的不信为信;破声闻缘觉行至半途,无功德解脱又不再继续积功累德的我法二执。由此,佛说名为如来。  

“为非佛性,名为佛牲”。为不是佛性,所谓佛性是众生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纯净之性。类似于一粒种子中胚胎的基因组合;种子比喻人的身体,胚胎比喻第八阿赖耶识,基因组合是自性,基因组合的秘密是纯净的性或称佛性。这种微妙的秘密,在一粒种子中存在,有发芽、生根、生长、开花、授粉、果实成熟一个过程,又形成种子。众生就如同一粒种子的循环过程;声闻、缘觉如同科研所里种子的标本;菩萨如同种子的主人,知基因组合与种子的优劣,种植、培育、选种;佛如同科研所的技术员,研究种子基因组合的微妙秘密,利用基因遗传技术培育或嫁接出新的优良品种。人的一切善行,是自性的本来;一切持戒修行,是在佛这位技术员的指导下,菩萨这位主人在试验田里种植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众生自性中这个基因微妙组合秘密,看不见、摸不着、觉不到,犹如虚空,又确实存在。这个微妙秘密是众生一切的根本,是万能的;可以通过持戒修行,破解这个微妙秘密,恢复纯净自性的本来生命状态;持戒修行的过程,就是积功累德的过程,也可以说为恢复高智慧生命体积累所必须的高能量。这个高能量高智慧的生命体,没有世间类似情爱之类的思维,只有慈悲愿力。由此佛说,离墙壁瓦石之物,又妙有神通自在的慈悲喜舍,没有忘记三界火宅中的同伴的性识,为名佛性。  

  

我再简单讲一讲罗汉境界。一果罗汉有七返生死,心里畏惧四谛中的苦集,但知为自己修道,为脱离苦集烦恼而修道。坚固的修道心确立,世间一切也不能使其改变。由此,佛重点赞叹一果罗汉的功德。二果罗汉有一返生死,已知四谛中苦集已了,重点在证悟道业智慧,灭除苦集。由此,佛在这里没有说二果罗汉的境界。三果罗汉,在四谛中重点在道,苦集灭已经没有。这个果位圆成后,有二个选择,一是发菩提心,往生极乐世界(边地)或留在此世界救度众生,继续培育自己的功德,成就阿罗汉与大阿罗汉道;二是进入钝根阿罗汉。佛在此经中,重点说了三果罗汉的七种涅槃;一是中般涅槃;二是受身涅槃;三是行般涅槃;四是无行涅槃;五是上流涅槃;六是现在涅槃;七是无色界涅槃。这里的涅槃方式有四种,一是二身涅槃;二是四身涅槃;三是精进无自在定;四是懈怠有自在定。四种涅槃方式,来自于四种心;一是学与不学都可入涅槃;即修行与不修行都可以;二是学;即必须继续修行;三是无学;即佛理已悟,不愿继续修行或自称不须再听什么法;四是非学非无学;即可不再修行又可精进修行。在没发菩提心的三果中,有二种贪;一贪阿罗汉;二贪色界与无色界三昧。有此二贪的三果罗汉受四身;即色界二身为享天福,无色界二身为寂静。而发菩提心的三果罗汉受二身,即一身进入四果罗汉与大阿罗汉,一身来欲界随佛救度众生;只有人这道的三果罗汉,在人中发菩提心后,往生极乐世界,才是尽此一报身。因为,此世界的人有二种业;一是有身体可造作业;二是身体及所受苦乐是前世业力召感的受生业。三果罗汉发菩提心,来此世界有身体可造作善业,是善业发心受生为度众生。所以,佛对三果罗汉的境界说了很多。  

  

在禅定上再简单讲几句,进入一禅至四禅,有二种心态相互矛盾;一是烦恼;重点是爱因缘,难舍其爱;二是道力;重点是舍爱修道。道力心态强的人,从一禅至四禅,有二种乐;一乐三昧;二乐智慧。乐三昧的人再进入无色界受生;乐智慧的人在色界受生。爱心态强的人,从四禅可退回一禅;一禅可为无禅。退失道心道力,为退转之人。从四禅天生到无色界的人,乐于寂灭定三昧。生到色界的人有的修熏禅;即此天人都喜欢禅行,受环境影响而修禅,人人禅悦为食;有的不再修禅,只享天福。  

阿罗汉与辟支佛,是修戒定慧解脱生死的一半,在三界内解脱知见,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远离生死烦恼,修得道果为无学,已达智慧彼岸,可入涅槃。可是,心性的烦恼业习之根未拔出,只是去掉烦恼业习,没有证得彻底出世间功德。在世间证得阿罗汉果和辟支佛果的人,容易发菩提心,往生后直接进入下品下生;三果罗汉往生的人,要在边地圆满阿罗汉道果,去掉业习之根后,再进入下品下生。边地五百世的时间很长啊;一是一世的寿命长;二是一日一夜的时间长,一日一夜等于此世界的五百年。我劝诸位,在人这道精进,此世界修行一日一夜,相当于极乐世界边地的五百年。生到天上的阿罗汉和辟支佛,有二种人;一种人圆成道果后,发菩提心,求生极乐世界;二种人不发菩提心,在色界与无色界天享乐天福。  

佛在此经中说,是七种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由于没有修身、戒、心、慧;而作五逆业、犯四重戒、谤佛法僧,能断善根。同是七种人中,又有能亲近善知识、精进修行戒定慧、至心听受佛说正法、内善思维、身口意如法而行,能渡生死河至彼岸。这七种人中,有的人具有七种人的全部想法,有的具有七种人中各自的想法。  

从经文上读诵没有什么难理解之处,但要把七种人讲出来,就会让无量众生非常难理解。为什么千百年来无人讲解此经;一是不能讲;二是不敢讲。不能讲怕众生起疑心,不敢讲怕众生起疑心而堕地狱;同时,魔事太重,平常人无法想象。由此,无人讲解。  

有人问,那你怎么讲呢?我告诉诸位,请不要笑,我是一介凡夫,是世界上最傻的人,不知畏惧什么,就算是傻人胆大吧!  

这七种人分别是,一阐提,外道、天人与凡夫,四禅天以下未证果的修行人,一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阿罗汉与辟支佛。  

一阐提不修身、戒、心、慧,作五逆业、犯四重戒、谤佛法僧,好理解。外道与天人,在往昔世中,都修过十善业,只是今世没修身、戒、心、慧,作五逆业、犯四重戒、谤佛法僧不好理解。四禅天以下的修行人,不修身、戒、心、慧,作五逆业、犯四重戒、谤佛法僧为难理解。从一果罗汉至阿罗汉和辟支佛,不修身、戒、心、慧,作五逆业、犯四重戒,谤佛法僧为不可理解。因为,佛在此经中说,一至四果罗汉为世间人的皈依处;修行人又必须去证果,按次第果位功德才能往生极乐世界。怎么这里又说作五逆业、犯四重戒,谤佛法僧呢?就世间实相而言,佛所说是真而确真的事。状况出在哪里呢?一是在轮回上;人有入胎之谜。二是在时间上;八万四千大劫,声闻缘觉果位的定力消失,又重新进入轮回。三是三界法则上;没发菩提心而没有离开三界,受三界法则约束。四是缺乏智慧,功德不足;没有证悟佛法真谛而妄谈佛理。这四种缘因只是针对修行人和证声闻缘觉果位的人而言。  

世间的一切事物,就怕不知道,知道了就好办,就有对治的方法。由此,能出离生死大河的人还是这七种人。出离的方法;一是亲近善知识,发菩提心;二是至心听受佛法,理解真谛;三是精勤修行戒定慧,去除烦恼业报;四是心善思维,身如法而行,培育功德。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世間亦無非四大對而猶得名四大是有。虛空無對。何故不得名之為有。】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世间一切都是相对的,虚空没有相对的,这样说可以吗?  

  

佛言。善男子。若言涅槃非三世攝虛空亦爾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涅槃是有可見可證。是色足跡章句是有。是相是緣是歸依處。寂靜光明安隱彼岸。是故得名非三世攝。虛空之性無如是法。是故名無。若有離於如是等法更有法者。應三世攝。虛空若同是有法者。不得非是三世所攝。善男子。如世人說虛空名為無色無對不可睹見。若無色無對不可見者即心數法。虛空若同心數法者。不得不是三世所攝。若三世攝即是四陰。是故離四陰已無有虛空。複次善男子。諸外道言。夫虛空者即是光明。若是光明即是色法。虛空若爾是色法者即是無常。是無常故三世所攝。雲何外道說非三世。若三世攝則非虛空。亦可說言虛空是常。善男子。複有人言虛空者即是住處。若有住處即是色法。而一切處皆是無常三世所攝。虛空亦常非三世攝。若說處者知無虛空。複有說言虛空者即是次第。若是次第即是數法。若是可數即三世攝。若三世攝雲何言常。善男子。若複說言。夫虛空者不離三法。一者空二者實三者空實。若言空是。當知虛空是無常法。何以故。實處無故。若言實是。當知虛空亦是無常。何以故。空處無故。若空實是。當知虛空亦是無常。何以故。二處無故。是故虛空名之為無。善男子。如說虛空是可作法。如說去樹去舍而作虛空。平作虛空覆于虛空上於虛空畫虛空色如大海水。是故虛空是可作法。一切作法皆是無常猶如瓦瓶。虛空若爾應是無常。善男子。世間人說一切法中無掛礙處名虛空者。是無礙處於一法所。為具足有為分有耶。若具足有當知餘處。則無虛空。若分有者則是彼此可數之法。若是可數當知無常。善男子。若有人說虛空無礙與有併合。又複說言虛空在物如器中果。二俱不然。何以故。若言併合則有三種。一異業合如飛鳥集樹。二共業合如兩羊相觸。三已合共合如二雙指合在一處。若言異業共合。異則有二。一是物業。二虛空業。若空業合物空則無常。若物業合空物則不遍。如其不遍是亦無常。若言虛空是常其性不動與動物合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虛空若常物亦應常。物若無常空亦無常。若言虛空亦常無常無有是處。若共業合。是義不然。何以故。虛空名遍。若與業合業亦應遍。若是遍者應一切遍。若一切遍應一切合。不應說有合與不合。若言已合共合如二雙指合。是義不然。何以故。先無有合後方合故。先無後有是無常法。是故不得說言虛空已合共合如世間法先無後有是物無常。虛空若爾亦應無常。若言虛空在物如器中果。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是虛空先無器時在何處住。若有住處虛空則多。如其多者雲何言常言一言遍。若使虛空離空有住。有物亦應離虛空住。是故當知無有虛空。善男子。若有說言指住之處名為虛空。當知虛空是無常法。何以故。指有四方。若有四方當知虛空亦有四方。一切常法都無方所。以有方故虛空無常。若是無常不離五陰。要離五陰是無所有。善男子。有法若從因緣住者。當知是法名為無常。善男子。譬如一切眾生樹木因地而住。地無常故因地之物次第無常。善男子。如地因水。水無常故地亦無常。如水因風。風無常故水亦無常。風依虛空。虛空無常故風亦無常。若無常者雲何說言虛空是常遍一切處。虛空無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亦如兔角是無物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是故我說佛性常故非三世攝。虛空無故非三世攝。善男子。我終不與世間共諍。何以故。世智說有我亦說有。世智說無我亦說無。】  

佛说,在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相对的,佛示现般涅槃也是有为法。涅槃是可见可证,是有是缘,是色是相。而涅槃性如虚空,是出世间。有的人说虚空是光明,有的说虚空为天与大地相对等,属于世间智人所说。佛不与世间智人争论,因争论是著两边,佛无两边而行于中道。  

  

迦葉菩薩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不與世諍。不為世法之所沾】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菩萨具足哪些法才不与世间争论,不为世间法所玷污呢?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不與世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污。何等為十。一者信心。二者有戒。三者親近善友。四者內善思惟。五者具足精進。六者具足正念。七者具足智慧。八者具足正語。九者樂於正法。十者憐湣眾生。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十法不與世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污如優缽羅花。】  

佛说,菩萨具足十法,不与世间争论;一是信心,;二是有戒;三是亲近善知识;四是内善思维;五是具足精进;六是具足正念;七是具足智慧;八是具足正语;九是乐于正法;十是怜悯众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世智說有我亦說有。世智說無我亦說無。何等名為世智有無。】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世智说的有与无呢?  

  

佛言。善男子。世智若說色是無常苦空無我。乃至識亦如是。善男子。是名世智說有我亦說有。善男子。世智說色無有常樂我淨。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善男子。是名世智說無我亦說無。】  

佛说,如世间智人说一切物体都是变化的,以及受想行识也不能静止不动;世间智人说人身以及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中,没有永恒不变的常乐我净,佛也这么说。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世間智者即佛菩薩一切聖人。若諸聖人色是無常苦空無我。雲何如來說佛色身常恒無變。世間智者所說無法。雲何如來說言是有。如來世尊作如是說。雲何複言不與世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汙。如來已離三種顛倒。所謂想倒心倒見倒。應說佛色實是無常。今乃說常。雲何得名遠離顛倒不與世諍。】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世间一切人的身体都是空、苦、无常、无我,为何佛色身常恒不变呢?佛已离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那么佛的色身应该是无常,不与世争,怎么说常呢?  

  

佛言。善男子。凡夫之色從煩惱生。是故智說色是無常苦空無我。如來色者遠離煩惱。是故說是常恒無變。】  

佛说,一切众生从烦恼生,是空、苦、无常、无我。而佛的色身已远离烦恼,未来世哪尊佛来此世界示现成佛,色身远离烦恼的形式是常恒不变的。  

  

迦葉菩薩言。世尊。雲何為色從煩惱生。】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怎么说人的色身是从烦恼生呢?  

  

善男子。煩惱三種。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智者應當觀是三漏所有罪過。所以者何。知罪過已則能遠離。譬如醫師先診病脈知病所在然後授藥。善男子。如人將盲至蕀林中舍之而還。盲人于後甚難得出。設得出者身體壞盡。世間凡夫亦複如是。不能知見三漏過患則隨逐行。如其見者則能遠離知罪過已。雖受果報果報輕微。善男子。有四種人。一作業時重受報時輕。二作業時輕受報時重。三作業時重受報亦重。四作業時輕受報亦輕。善男子。若人能觀煩惱罪過。是人作業受果俱輕。】  

佛说,烦恼有三种漏,欲漏、有漏、无明漏。人有此三漏,才有世间红尘纷争等所发生的罪过。有智慧的人观三漏罪过,则能远离诸漏之因,轻受漏因所报之果。世间漏报有四种;一是作业时重,受报时轻;二是作业时轻,受报时重;三是作业时重,受报时也重;四是作业时轻,受报时也轻。有人能观烦恼罪过,作业受报都轻。  

  

善男子。有智之人作如是念。我應遠離如是等漏。又複不應作如是等鄙惡之事。何以故。我今未得脫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報故。我若修道當因是力破壞諸苦。是人觀已貪欲嗔恚愚癡微弱。既見貪欲嗔癡輕已。其心歡喜。複作是念。我今如是皆由修道因緣力故。令我得離不善之法親近善法。是故現在。得見正道。應當勤加而修習之。是人因是勤修道力。遠離無量諸惡煩惱。及離地獄餓鬼畜生人天果報。是故我於契經中說。當觀一切有漏煩惱及有漏因。何以故。有智之人若但觀漏不觀漏因。則不能斷諸煩惱也。何以故。智者觀漏從是因生。我今斷因漏則不生。善男子。如彼醫師先斷病因病則不生。智者先斷煩惱因者亦複如是。有智之人先當觀因次觀果報。知從善因生於善果。知從惡因生於惡果。觀果報已遠離惡因。觀果報已。複當次觀煩惱輕重。觀輕重已先離重者。既離重已。輕者自去。】  

有智慧的人,应远离三漏,修戒定慧三无漏学,破贪嗔痴三毒,破想、心、见三颠倒;即远离三恶道。有智慧的人,应先观漏因,后观漏果。能观到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再修行善因,积成善果;远离漏因,不得恶果。  

  

善男子。智者若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是人爾時精勤修道不息不悔。親近善友至心聽法。為滅如是諸煩惱故。善男子。譬如病者自知病輕必可除差。雖得苦藥服之不悔。有智之人亦複如是。勤修聖道歡喜不愁不息不悔。善男子。若人能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為除煩惱故勤修聖道。是人不從煩惱生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若不能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不勤修習。是人則從煩惱生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善男子。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為斷煩惱修行道者。即是如來。以是因緣如來色常乃至識常。善男子。不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不能修道即是凡夫。是故凡夫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悉是無常。善男子。世間智者一切聖人菩薩諸佛說是二義。我亦如是說是二義。是故我說不與世間智者共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汙。】  

有智慧的人,应观烦恼轻重,先离重的烦恼,重的若能远离,轻的自去。有智慧的人,应精勤修道,不息不悔,亲近善友,至心听法,能转烦恼为菩提,欢喜不愁。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三有漏者。雲何名為欲漏有漏無明漏耶。】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欲漏、有漏、无明漏呢?  

  

佛言。善男子。欲漏者。內惡覺觀因於外緣生於欲漏。是故我昔在王舍城。告阿難言。阿難。汝今受此女人所說偈頌。是偈乃是過去諸佛之所宣說。是故一切內惡覺觀外諸因緣。名之為欲。是名欲漏。有漏者。色無色界內諸惡法外諸因緣。除欲界中外諸因緣內諸覺觀是名有漏。無明漏者。不能了知我及我所不別內外。名無明漏。善男子。無明即是一切諸漏根本。何以故。一切眾生無明因緣。于陰入界憶想作相。名為眾生。是名想倒心倒見倒。以是因緣生一切漏。是故我於十二部經。說無明者即是貪因嗔因癡因。】  

佛说,欲漏是内有觉观,外有诸缘。有漏是色界与无色界内有诸恶法,外有诸因缘。无明漏是不知自己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也不知内觉观和外因缘,就是整日闹心。无明是一切诸漏根本。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來昔於十二部經說言不善思惟因緣生於貪欲嗔癡。今何因緣乃說無明。】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十二部经中说,不善思维的因缘是生于贪嗔痴,今日怎么又说是无明呢?  

  

善男子。如是二法互為因果互相增長。不善思惟生於無明。無明因緣生不善思惟。善男子。其能生長諸煩惱者。皆悉名為煩惱因緣。親近如是煩惱因緣。名為無明不善思惟。如子生牙。子是近因四大遠因。煩惱亦爾。】  

佛说,不善思维与无明互为因果,互相增长。不善思维的因缘生于无明,无明的因缘又生于不善思维。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無明即漏。雲何複言因無明故生於諸漏。】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无明即漏,怎么又说无明生于诸漏呢?  

  

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說。無明漏者是內無明。因于無明生諸漏者是內外因。若說無明漏是名內倒不識無常苦空無我。若說一切煩惱因緣是名不知外我我所。若說無明漏。是名無始無終從無明生陰入界等。】  

佛说,无明漏为内无明。而无明生诸漏有内无明,又外有诸因缘。无明漏又无始无终,从无明至无明。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有智之人知於漏因。雲何名為知於漏因。】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有智慧的人怎么知于漏因呢?  

  

善男子。智者當觀。何因緣故生是煩惱。造作何行生此煩惱。於何時中生此煩惱。共誰住時生此煩惱。何處止住生此煩惱。觀何事已生於煩惱。受誰房舍臥具飲食衣服湯藥而生煩惱。何因緣故轉下作中轉中作上。下業作中中業作上。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則得遠離生漏因緣。如是觀時未生煩惱遮令不生。已生煩惱便得除滅。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智者當觀生煩惱因。】  

佛说,有智慧的人应观察是因什么生烦恼,做什么事生烦恼,是什么时生烦恼,与谁在一起生烦恼。又因为什么停止烦恼,烦恼生灭是怎么转化的。心里这么观想后,远离无明的生漏因缘,让未生的烦恼不生,让已生的烦恼灭掉。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眾生一身雲何能起種種煩惱。】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一个身体怎么能起种种烦恼呢?  

  

佛言。善男子。如一器中有種種子得水雨已各各自生。眾生亦爾。器雖是一。愛因緣故而能生長種種煩惱。】  

佛说,是爱因缘能让人身生出种种烦恼。  

  

迦葉菩薩言。世尊。智者雲何觀於果報。】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有智慧的人怎么观果报呢?  

  

善男子。智者當觀。諸漏因緣能生地獄餓鬼畜生。是漏因緣得人天身。即是無常苦空無我。是身器中得三種苦三種無常。是漏因緣能令眾生作五逆罪受諸惡報。能斷善根犯四重禁誹謗三寶。智者當觀。我既受得如是之身。不應生起如是煩惱受諸惡果。】  

佛说,有智慧的人应观察到是诸漏因缘,才有六道众生轮回之苦。诸漏因缘生于无明,无明又无始无终。  

  

迦葉菩薩言。世尊。有無漏果。複言智者斷諸果報。無漏果報在斷中不。諸得道人有無漏果。如其智者求無漏果。雲何佛說一切智者應斷果報。若其斷者今諸聖人雲何得有。】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有智慧的人应断诸果报,那么无漏果在应断的果报之中吗?  

  

善男子。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因。如世間人說泥即瓶縷即是衣。是名因中說果。果中說因者。牛即水草人即是食。我亦如是因中說果。先於經中作是說言。我從心身(因心運心故名心身)至梵天邊。是名因中說果。果中說因。此六入者名過去業。是名果中說因。善男子。一切聖人真實無有無漏果報。一切聖人修道果報更不生漏。是故名為無漏果報。善男子。有智之人如是觀時。即得永滅煩惱果報。善男子。智者觀已。為斷如是煩惱果報修習聖道。聖道者即空無相願。修是道已能滅一切煩惱果報。】  

佛说,有时因中说果,有时果中说因。一切圣人真实没有无漏果报,只是修道而证道,果报不再生漏。果报不生漏,无一切烦恼;即断一切烦恼果报。  


推薦閱讀: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一
大般涅槃經後分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六

TAG:涅槃 |